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

时间:2024-05-24 08:18:13 小学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门】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1

  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一课口算除法P78—79 。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主要学习整十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口算除法。这是学生已经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同时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学生把整十或几百几十看成一位数或两位数进行口算,第三单元中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作了铺垫。同时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是进一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笔算过程中试商的重要基础。

  教材的编排:例1出示情境图分气球,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80÷20=4得出方法多样化。延伸,对于被除数跟除数进行估算练习。例2进行拓展,让学生探究一百几十除以整十的算法。同时也对被除数和除数进行估算练习。总体来说,教材的特点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口算除法过程,得出方法多样化,最后优化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过程,同时掌握正确口算除法的方法。

  2、能对被除数或除数进行适当地估算,能运用于口算除法中。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算法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出示口算练习:(开火车报答案)

  20×3 60×4 80×5 30×4 70×8 40×9

  400×5 500×7 110×6 200×9 150×3

  2、提问:指出150×3 70×8 400×5你是怎么算的?

  3、总结:整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乘法算法,并对算法技能进行训练达到巩固的作用。同时为这节课引出新知作好铺垫,让学生能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一)生活情境:

  1、出示课本情境图:学校要准备开运动会了,在入场仪式上每个班级都要拿着气球入场,最后一起放飞气球,庆祝运动会开始。现在就是小红跟小明代表自己班级去总务处林老师那里领气球。这时,林老师出了一个问题考他们: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2、提问: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算式80÷20

  3、揭题:口算除法(板书)

  【设计意图】:

  提供生活情境,为运动会做准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各种算法

  1、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交流。

  2、各组汇报:80÷20=4

  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a.由20×4=80,想乘法算除法,得出80÷20=4

  b.8÷2=4,则80÷20=4(引导学生说出80看成8个10,20看成2个10,从而让学生明白8÷2=4与80÷20=4的商的大小为什么是相等的,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c.80—20—20—20—20=0,这里有4个20。所以80÷20=4

  3、学生展开评价,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

  对于学生的各种算法,我先不急着进行评价哪种算法好,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就选择哪一种。因为在后面的几百几十除以整十的口算中学生自己会体会到用b种方法为最好。这里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4、拓展进行估算:老师那里还有83根彩带,每班也2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学情预设:a.学生进行估算,83看成80,得出83÷20≈4

  b.83÷20=4……3(对于这种方法肯定,但是不进行引导。因为这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变式练习:改成有80根,每班19根呢?分几个班?

  5、小结:对于整十除以整十的口算的方法:是看成一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口算。对于除数与被除数不是整十的,要进行估算,把除数与被除数估成整十。

  【设计意图】:

  提供实际情境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估算。

  (三)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60÷20= 90÷30= 80÷40=

  60÷20≈ 90÷30≈ 80÷40≈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这里提供评价:如果全做对的同学可以奖励3颗星星,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创设情境:运动会开幕式不仅要气球,还要彩旗,为运动会添彩。现在刘老师那里有120面彩旗,每班要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2、学生进行独立思考:120÷30=

  学情预设:学生会能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口算。

  a.12÷3= 4则120÷30= 4(把120看成12个10,30看成3个10。这里强调让学生进行说一说他的算法过程是怎么想的,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b.30×4=120,则120÷30= 4

  3、想一想:122÷30≈ 120÷28≈

  【设计意图】:

  对于几百几十除以整十,学生的计算技能倒不是问题,主要是让让他们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自主学习新知识,同时又巩固了口算除法的算法。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180÷30= 240÷40= 420÷60=

  184÷30≈ 240÷37≈ 420÷58≈

  【设计意图】:

  这里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口算与估算,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等被除数较大时,进行口算的话,用前面提到的b种方法好,把几百几十看成两位数,进行口算,更简便,同时也不容易出错。

  四、练习巩固、提高应用

  1、要求口算:

  90÷30= 150÷30 360÷40=

  143÷70≈ 632÷90≈ 240÷77≈

  2、解决问题:练习十三第2题

  每包有30本书,一共要邮寄240本书,要捆多少包?

  4、练习十三第5题:

  小红在看故事书,这本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我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要学生说出题目当中隐含的条件:一个月大约30天。这道题目放在课堂上训练,对于优秀学生可以进行提高训练,同时还针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帮忙指导,以便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

  对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不仅有技能训练,又有解决问题。练习的难度也逐步提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2、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第x页,书上练习十三第3题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创设的平均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每只猴子一个桃子都分不到,即0÷3=0。然后进一步举例,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的安排生动自然,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

  2.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将学生的操作贯穿在笔算学习的过程中,将每一步操作与竖式计算过程对应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透彻而又轻松地理解了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印有桃子图案的卡片(两种:一种是每张有100个桃子的卡片,一种是每张有1个桃子的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3只猴子来到桃树下,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它们却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们解决吧。

  ⊙探究新知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观察情境图,提出并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②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并写出答案:6÷3=2,3÷3=1。

  (2)观察第三幅情境图,解决问题。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这时3只猴子能分到桃子吗?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桃子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把0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0,用算式表示为0÷3=0。

  (3)问题拓展。

  师: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只猴子来分,结果怎样?用算式怎样表示?50只、100只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2.探究被除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例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师:这3只猴子找到了多少个桃子?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看图完整地叙述问题,然后列出算式:306÷3。

  (2)估一估,分一分。

  ①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原因。

  ②请学生用手里的学具卡片分一分,并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独立计算。

  (4)集体交流。

  ①小组交流,每组推荐几种不同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准备全班交流。

  ②全班交流。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先分“百”,再分“十”,最后分“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总结如下:

  方法一 口算。

  300÷3=100,0÷3=0,6÷3=2,100+0+2=102。

  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5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习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疑惑作铺垫。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20xx年、20xx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说一说记忆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生自由汇报)

  3.观察教材76页主题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以特别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下面的新知教学作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观察20xx年、20xx年的年历。(课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观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4.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用歌诀帮助记忆,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起来。

  5.知识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每年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设计意图: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大大的“?”。回溯历史,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学习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与国王的名字(奥古斯都)印证八月的演变,令学生折服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7

  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xxxx~xxxx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xx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xx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计算下面各题:2/5+1/5=3/8+5/8=7/9-4/9=1-1/3=4/6+5/6=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9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发展。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准确找出解决问题时第一步的相关数学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欣赏学校学生们做课间操的相片。

  教师: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在做操中也蕴藏着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课间操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增加了亲切感。】

  二、探究学习。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明确问题之后想一想,求3个方阵的人数,要先求什么?

  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寻找信息,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自己上讲台板书:

  学生1:10×8=80(人)学生二:10×8×3

  80×3=240(人)=80×3

  =240(人)

  教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是先算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3个方阵的人数,只是书写格式不一样。

  【评析:考虑到学生间有差异,教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

  (3)教师: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

  (4)分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小组1:10×3×8小组2:8×3×10

  =30×8=24×10

  =240(人)=240(人)

  (5)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汇报、比较中发现,还可以先算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算8行的总人数;或者先算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算10列的总人数。

  【评析:在学生掌握了一种方法的前提下,提倡方法多样化。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摆一摆、画一画,在互帮互助的

  愉快氛围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出新的解题方法。】

  2、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

  异:第一步计算的意义不同。

  同:1、都是用连乘计算。

  2、都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算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评析:通过比较几种方法的异同点,让学生体会到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不一样;同时,发现两步连乘应用题的特征。】

  3、小结:

  我们通过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相关信息)——解决问题这样的策略,掌握了解决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方法。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用到一些策略解决问题。

  【评析: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策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快快乐乐练一练。

  1、算一算,一个语文本有多少个格子?

  (1)教师出示一个语文本:这种作业本用过吗?有没有算过它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呢?

  (2)教师出示作业纸:

  问题:一个作业本一共有多少个格子?

  信息:

  只列式,不计算:

  (3)分小组合作,寻找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每个小组一个语文作业本,一张作业纸)

  (4)分小组汇报。

  【评析: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寻找有用的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信息的收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教科书P104第4题:游泳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学会了收集解决问题必要的信息,接着,看看谁独立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学生独立练习教科书P104第4题。

  请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方法。

  【评析:通过独立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发现和使用隐藏信息的重要性。】

  3、比比谁的眼睛亮。

  (1)教师出示题目:商店一天卖出56套风光明信片,每套12张,售价14元,一周共卖多少钱?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学生汇报。

  【评析: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区别隐藏信息、多余信息和有用信息,进一步体会认真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用一句话说说今天的心情。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11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12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xx×1014×20xx×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 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4课时

  笔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14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实物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不过今天看动画片和以前不一样,是要带着问题去看的,老师的问题是:大头儿子真的获胜了吗?

  课件演示

  师:大头儿子真的获胜了吗?你有什么想法?

  生:……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墙面的大小,在我们数学领域有个名字,叫做“面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面积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师: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课桌面,再摸一摸凳子面

  生:凳子的面小,课桌的'面大。

  课件演示:做课桌和凳子的表面切割,闪动物体的表面。

  师:像这样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们叫做“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理解的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瞧,一只害虫跑进了农民伯伯设计的陷井里,谁来帮助农民伯伯它围起来不让它跑掉?

  生:上台操作

  师:看,害虫被围了起来,它跑不掉了。像这样周围都封闭了的图形我们叫它封闭图形。

  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都有那些是封闭图形呢?

  生:……

  师: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

  看来,封闭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3、请学生归纳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合作探究、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1、观察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面积,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哪两个物体并且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生:……

  2、重叠法(出示两个封闭图形)

  师: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生:……

  3、数格子(出示两个封闭图形)

  师:看看它们的面积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比较?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2)汇报:不行,比不出来。

  师:小明想了一个办法,你们看看好不好?

  课件出示

  生:……

  师:小明听了同学们的话马上改正了错误,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改对了没有?

  课件演示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的数学家的想法一样,都认为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表示面积的大小,那么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73-74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单位

  四、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知道了什么?

  3、汇报:(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出示实示大小是1平方厘米正方形)

  你能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你还认识了那个面积单位?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出示实物大小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你能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身边的那些物体的表面?动手试一试

  如果要测量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认为用那个面积单位最合适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出示实物大小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

  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看看一平方米的图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五、教学反馈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面积单位?(用哪个面积单位)你还想学习那些和面积有关的数学知识?

  同学们说的真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解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相关文章: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作文450字05-24

读西游记有感600字 品读《西游记》06-28

读《西游记》有感06-27

读《西游记》有感06-26

读《西游记》有感06-26

读《西游记》有感06-29

读《西游记》有感06-29

读《西游记》有感06-26

读《西游记》有感06-29

读《西游记》有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