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透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二公民》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十二公民》观后感1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由于作为学生时代就看过美国版的和俄罗斯版本的,早已被片中精彩的对白,犀利的演技,对法律和人性的深刻探讨深深震撼,此次听说中国翻拍,开始觉得很担心,因为中国毕竟没有陪审团制度,这个设定可以说是全片的基础,再者原版都是创作于国外,把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搬到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
但是当我看完开头后,我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导演没有一刻忘记"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这一现实背景,在开头就交代了故事背景的虚拟性:巧妙地将整个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法学院的模拟法庭中,采用英美法系庭审模式审理虚构的案件,一群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以及辩护律师,而这群学生的家长来充当陪审员的角色。编剧在台词和角色背景的修改也是下足了功夫,这十二名陪审员情况各异:儿子离家出走、和老婆离婚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谈恋爱、却被认为是其"干爹"的房地产老板;曾经无辜入狱的社会青年;孤独的、曾被打成右派的空巢老人;颇有优越感、只能靠收房租为生的"北京土著"……,经历不同、价值观迥异,几乎涵盖了目前中国的各个阶层,也使得这部电影成功的本土化。
随着观影的`继续,继而发现故事也和原版大致相同: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内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案子有两名证人,围绕该案,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及地点内形成一致意见——该"富二代"有罪或无罪。
影片一开始,除了8号陪审员,其余十一名陪审员最初都一致认定"富二代"有罪。至于原因,有的认为证据是固定的、证人是不会说谎的,有的则给"富二代"打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存在一定偏见,但是在8号陪审员"我就是想讨论讨论"的不断坚持下,他们开始讨论、争论甚至发生了冲突,随着两名证人的证言被推翻,物证的唯一性被质疑,他们终于明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去理性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各自经历了一番理性思辨和心灵洗礼后,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富二代"无罪!
一直让人好奇的8号陪审员的真实身份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才揭晓——人民检察官!正是他的坚持,案子一步步抽丝剥茧,最后戏剧性反转,十一个人终被他一个人说服。面对其他陪审员一致意见的压力,他不为所动,坚持法律,体现了维护法律尊严的精神,给荧幕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意识启蒙课,也引发我们深深的反思。
在当今一个法治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的时代,网络却异常发达的国家,公民往往更愿意利用自己朴素的价值观来对当事人进行舆论宣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网络陪审员",仅仅凭借媒体或者其他人口口相传的一些片段,就轻易的给当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机关严密的调查和专业的判断。
作为一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如何在社会舆论的狂风骤雨里保持冷静,不失理性地判断?是面对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选择盲从还是选择忠于法律,这对法律人来说也是一个终极问题。
一部伟大的电影,无需大制作、大场景,亦无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反思现有的生活。《十二怒汉》中展示的疑罪从无司法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等内容,成就了这样一部经典的电影。而中国化的《十二公民》,立足当前社会现状,成功将故事本土化嫁接,其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法治精神的深切关怀,令人动容。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目前社会和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希望促使民众反思现状,进而提倡法治精神、回归人性的美好。这或许就是电影《十二公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十二公民》观后感2
十二个陪审员,每个人身上都有段故事,讨论案情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活带了进来。影片里最出彩的角色我感觉是由老戏骨韩童生饰演出租车司机。作为典型的北京胡同老人,对现实不满、与孩子沟通不够、整日骂骂咧咧,在模拟陪审团会议中,性格缺陷、社交迟钝、对于其他人逐渐提出的疑点熟视无睹, 原本以为这部改编自《十二怒汉》的片儿只会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看的时候挺热闹的。剧情简单来说是十二个爷们儿机缘巧合以模拟法庭陪审团的身份凑一块儿坐在一屋里讨论了俩小时富二代弑父的案件。全片儿106分钟里面起码100分钟都是一个场景-众人围着一个长条桌争论、投票,全靠对白和演员的表现力撑起来的。对白很精彩,故事改编的很接地气很符合国情,人物个性也巧妙的与其背景相结合。 电影里有些人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人不对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只有放下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决定都会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点质疑都值得“浪费”时间去“吹毛求疵”。还有就是诠释了司法审判的目标-不是把罪犯绳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当然不是说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这两点应该是公安机关要做的事。) 其实一部好电影有时候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特效,它需要仅仅是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而且把国内当前的很多心理问题糅合在内,扩大了题材内容。最后一幕揭示主人公是个检察官,好感动,画龙点睛之笔,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
《十二公民》观后感3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特别想哭。雨过天晴,闷热的空气被涤荡一新。场景由封闭切换到开阔,在多焦长镜头的移动中,我们看到亲人团聚,隔阂打破,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平静和愉悦。而在刚刚的一个半小时中,发生的是一件简单而深刻的“公民讨论”。这场讨论有意义吗?十二个公民改变不了世界,可是它在电影里,所以它有力量。
《十二公民》改变自美国电影《十二怒汉》,但是具有典型的中国色彩。十二个身份迥异的中国百姓在一场本来可有可无的模拟法庭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博弈。博弈的双方不是正与邪,而是包括个体与个体之偏见、个体与群体的话语权分配、社会变迁中的新制度与旧观念。
在风格上,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具有很强的“话剧性”,在时间、地点、人物的配置上遵循了严格的三一律。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中,12位演员被集中在废弃的仓库中,坐在桌前,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种种局限性可能会让电影观众感到单调,因而在形式上会形成挑战。话剧出身的导演何冰,操刀游刃有余,对于节奏的细致把握使得重重限制中的矛盾爆发更加有张力;而演员们也大多来自北京人艺,有着深厚的舞台表演功底,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对白和动作都将夸张化做的恰到好处,既有力渲染了情绪,又不至于过度戏剧化而让人觉得太过失真。而导演在充分发挥了戏剧性优势的同时,尽可能没有让形式僵化。虽然影片大部分使用了中景镜头,但是部分上帝视角的远景镜头和近景镜头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前者呈现人物情绪,后者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叙事过程中,虽然场景十分单一,但天气变化这样的细节环境描写,既烘托了公民情绪,又强化了时间线索。当阳光洒落到8号陪审员身上的时候,在视觉上给人以温暖、神圣、正义的感觉;当雷电轰鸣、开始下雨的时候,象征了对峙的僵局,紧接着头上的灯光取代了自然光使得谈判的气氛更浓,也使得人物矛盾暴露更加充分;最后陪审员终于达成一致走到室外,雨后清新的感觉铺面而来,与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的场面相得益彰。
除了形式上对于原作的继承和发展,《十二公民》在内涵上也有所深化。其核心非常准确,以所谓的“富二代弑父案”为标尺,衡量了中国的法律意识、社会问题,构建起生动的群像。在我看来,这也是这部电影改编最为成功的地方。美国《十二怒汉》的关键点是在于排除种族偏见,在这个立足点上完成对于证据的.重新推敲。但在中国现有的司法体制中并没有陪审团制度,西方的法律体系进入中国,并形成了“学法”的浪潮,但是我们距离法律精神的学习仍旧有距离。电影通过巧妙的设定做了一个实验——我国是否具有建立陪审团的能力?它不是要去丈量我们离这个制度还有多远,而是要从这个问题出发,勾连出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对话。应当看到《十二公民》的重要关键词就在于“公民”,即“公民意识”本身。
公民意识之精粹在于其“公”。十二位陪审员极富社会代表性,从河南籍的保安小哥、大学里小卖部的老板、曾被冤入狱的街头混混,到家庭破裂的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大亨、遭受过的老人、心怀公义的检察官……这种组成上的多样性,给“公意”的形成留下了非常好的讨论基础。在我们的语境中,常常诟病西方的“个人主义”,仿佛我们这个社会人人都胸襟博大,集体至上。但是要让一群迥异的中国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案件认真讨论上一个钟头,恐怕并没有西方来得容易。相比而言我们更缺乏民主议事和自治的传统,缺乏社区性的概念。果不其然,首先人们对于严肃讨论根本缺乏兴趣。虽然所有人都通过各种渠道关注,但从不认为对于结果负责是自己的义务。对于媒介信息和专家的信服、一团和气的的心态阻碍了对证据的质疑。个人经验有时可以帮助进行分析,有的时候却变成了遮蔽视野的有色眼镜。陪审员之间建立在社会阶层、文化、贫富上的隔阂更是使得讨论的进程被阻滞。就这样,冷眼、争吵、偏见、先入为主、盲目从众、圆滑妥协构成了坚硬的透明天花板。最后大家能够形成一致意见,其前提是破除心障、是意识到话语权的意义。
我们以一个更加宽广的视角来看它的主旨。其实司法陪审在这里可以有很多的象征性——比如象征我们普通人如何评价一个社会事件。虽然我们没有陪审制度,但是我们有强大的舆论空间。8号陪审员在开始挑起这次讨论的时候,显然他至少对于弹簧刀的证据已经有了明确的怀疑。但是他只是说:“我就是觉得,这事儿不太对”、“太快了”,试图搭建起合理怀疑的公共讨论。但其过程可谓困难重重,而一个重要的困难在于,大家对于虚拟讨论有何意义并不明朗。所以8号陪审员又说:“您还别说,就您举手投这一票,真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我这么跟您说吧,就您举手投有罪这一票的同时,这孩子在您心里,死了。”电影《搜索》曾经为我们呈现,舆论能轻松地通过看起来貌似合理的想象和接下来的飞短流长,迅速地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处连根拔起。而《十二公民》从侧面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发声权力和批判思考能力不匹配的时候,任何随意的的评价都可能如同形成雪崩的其中一片小小雪花。而当这种习惯积累,形成“误判”这样的司法事故,又何足为奇?
所以应当看到,在改编电影保留其形式的同时,《十二公民》从设定到内涵,有着中国导演的构思和想法,充满了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的深切体察和人文关怀。这在当下的电影环境中,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十二公民》观后感4
写这篇观后感之前突然想起来以前帮同学写过一篇“心灵捕手”的影评,名字叫《青春的那棵稻草》,这篇文是我看了三遍还是四遍电影之后才写出来的,我想那会是真的深有感触吧!写影评真的是真正投入到情境中,才能写出自己对电影的真切的体会。但是这部电影我只看过一遍,我想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早前同学就推荐过,说国产片,但看了挺不错的。我当时想,哦,国产片啊,不喜欢看。后来一直没当回事,但是前两天下下来存到了电脑里。今天就看了看。其实是刚刚看完。这是怎样一部片子呢,首先简单的布景,十二位公民,十二种身份,各行各业,各种人生。关于一件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定罪与否展开的一次次激烈讨论。先不说讨论的内容吧,就说演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韩童生老师饰演的的士司机。这个案子的结论关乎儿子的毕业论文,所以他作为陪审团来参与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穿着老布鞋,黄衫子,注重礼教,在各种人证物证下坚决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他有着暴脾气,很倔,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开始看到这个人物—真的韩老师演得太好了—对,就是个市井小民,每日为了生活奔波,说话的腔调以及一些小动作还有喝水的杯子真的把一个的士司机演活了。其实这个人物刻画得很深刻,文中称他为3号陪审员。3号陪审员在讨论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其实这句话在这个人物的表达中很重要,是3号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他认为孩子对家长应该是言听计从的,应该是礼貌尊敬的。一个孩子,及时家长做得再不对,毕竟他是生你的父母,行为和语言上都不能有过激的表现。所以他对犯罪嫌疑人在证人的观点作证下坚持认定有罪。而且这样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是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但是最后,他为什么改变,认为无罪了呢?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因为自己曾经犯的错,孩子就离家出走,六年未归家,六年没有打一个电话。这位父亲心里是有怨的啊!你凭什么不理我啊,你凭什么离家出走啊,你凭什么走了之后就再也没联系就再也没回家啊?!我是你爹啊,我再怎么也是生你养你的人啊!你凭什么这样!其实3号再怨自己的儿子,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他爱,他心疼,到最后他终于原谅了儿子,终于解脱了内心。最后他认为那个犯罪嫌疑人同时也是死者的亲生儿子无罪。电影在人物刻画上可谓是费尽了心力,无论人物衣着,行为,言语,以及场景都下足了功夫。看完影片,终于感觉中国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这部电影反映了在案件面前十二个职业的人对整个定案的看法及观点,从一开始的几乎所有人都轻易相信证人的证言,而对嫌疑人表示肯定的犯罪动机,到最后通过辩论,怀疑,争执,尽量还原场景,以及对证人证言的验证,到最后全员否定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整个过程是对案件的辩论,也是对人性,法律以及逻辑的辩论。在电影的最后,8号陪审员,也就是整个过程坚持认为嫌疑人无罪,对整个讨论的进行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回去拿起自己落下的检察官证。电影结束的时候有几行字:在公安机关提出复议后,检察院依然维持存疑不起诉的决定,一个月后真凶落网。
在电影结束之后我们想想假设这位检察官也和别人一样,相信证人证言,相信物证,那么嫌疑人按照一系列法律程序就会被认定是有罪的,毫无疑问,有一件冤假错案出炉。是的,电影中有一位陪审员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被判八年,在一年半刑期的时候被告知我们判错了。当他在再次步入社会的时候,别人是怎么想的,我管你冤枉还是不冤枉,总之你都是蹲过大狱的人。是啊!就是因为整个案件审查程序的不严谨,就因为一些看上去小小的纰漏,造成了别人百分之百的伤害。
《十二公民》观后感5
十二个男人就可以成就一部好戏。
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医生、小卖部老板、检察官、老者、保安,12个身份、经历迥异的男子围坐一起,另外5位的职业到影片结束都没出现,他们甚至于没有自己的名字,自始至终都仅仅是1号陪审员、2号陪审员……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把鲜明的形象特征展示出来。
尬笑的数学高手2号、主观固执的3号、自以为是的4号、冷峻的5号、儒雅冷静的6号、唯利是图的7号、年迈沉着的9号、冲动偏执的10号、略显稚嫩的11号、缺乏主见的12号,还有经验不足难以镇住场子的1号,或许给他们的形容不甚准确,但这11位初登场时确实都是带着草率敷衍的态度落座的。
态度敷衍的何止他们呢?看看这空旷散乱的大屋子,听听李老师对小卖部老板说的那句“你就是来上水的”……
是啊,这不过是一场模拟的陪审而已,何必在这白白浪费1个小时的时间?
五分钟足矣。
五分钟也只够大家用来谴责较真的8号而已,他一步步把大家带进案子,一步步地深入分析。一次次激烈争论、争吵,时间概念慢慢模糊,直至太阳西下,电灯亮起,直至在之前以为漫长的1个小时上再追加时间进行讨论。
8号的较真犹如滴入清汤中的一颗香油,一点点晕开,1比11、2比10、3比9、6比6、9比3,终而12比0——无罪最终成为一致结论,8号成功带领大家来到理性的彼岸,但他不同于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柯南等大神,地铁车厢的.长度是保安提供的,计算部分是2号完成的,目击女子可能近视是老者发现的……每个人手里都掌握着零碎的真理,只是在8号的坚持下,这些真理在这里拼出了完整的模样。
“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情”,谢谢那些坚持着较真的人让凡庸的我们能见到真理的全貌。
如果片尾没给8号检察官的身份,或许能给观者更大的慰藉。
《十二公民》观后感6
《十二公民》主要内容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完成了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杀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了12:0。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几部影片都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忠于原作,剧情几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是《十二怒汉》却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了这么多次,还会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原作本来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个女人,有人指控她杀了自己的丈夫;电影就像其名字一样,因为温柔,所以一开始有十一个人投无罪,然后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结果最后的判决还是无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审团里出现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个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同时日本女权也是一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容易引起关注。此外,整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温柔与压抑也让人印象深刻。再来说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这部影片长达150多分钟,故事讲得极其详细。被指控的对象是一个车*的孩子,这也成功制造了一个敏感话题。而陪审团的十二个人,电影名字中的"怒汉"只表现了"汉"字(十二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点在于最后并没有单纯达成"无罪"这一共识,有人考虑到了那个孩子被判无罪后出去会被真凶追杀。我觉得这一点补充得很好,让影片更加丰满的同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得以体现。
最后来说一说我们拍的《十二公民》,这一部或许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节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镜,匕首之类的线索,但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表现力。首先说说演员,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何冰、韩童生、高冬平、李光复等,()都是在话剧界被视作国宝级演员的人,有这些人参与演出,演技自不用说,观众看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其次电影中被指控的是一个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话题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发展,原本觉得在中国要翻拍这个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陪审团制度。没想到竟然用大学补考给开了一个虚拟法庭,还请来了家长做陪审团。说实话我现在还是觉得这个故事设定太虚幻了,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强行的设定让故事发展下去了,所以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想法的,脑洞简直连黑洞了。整个电影中充斥着"中国特色",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个检察官,影片的这个设定让我觉得有些缺陷,本来是由十二个普通人展开的讨论,其中一人说服十一个人这一点也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显得那个人更有魅力,可这里的竟然是一个专业人员。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币玩家一样,把我的感动还回来。不过检察官给你科普带你飞,完成了一次与民同乐的普法教育,听起来也还不错。虽然满满的都是CCTV12 的即视感,但观赏性还是很高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开创了戏剧电影的新类型,这样一来国产电影又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十二公民》观后感7
之前看了故事简介,虽然没看过原版,也知道此剧翻拍,在国内要改编得合情合理又不失精髓相当有难度。影片开篇的设定,简单几句话带过,几个补考的法律系学生模拟西方法庭,拉来家长亲戚来当陪审员,又在那么破旧的类似废弃仓库之类的地方进行讨论,这个设定真的不是很容易让我接受,怎么看怎么觉得诡异。北京的大学条件有那么差吗,就没个好点的会议室让家长们讨论?然而当这些人从不经心的应付差事慢慢变成认真讨论后,我也越看越投入,已经遗忘那个让我不太信服的设定,只关注讨论本身。
听说导演是位有名的戏剧导演,但其掌控影片非常纯熟。全片的剪辑、节奏把控都极好,每一次冲突和情绪转换都显得顺其自然毫不突兀,戏剧张力十足。
整场戏几乎全在一个场景中拍摄,像极了一场戏剧,这对演员的表演是相当大的考验。一个希望多给嫌疑人次机会理性分析各种信息的检察官;一个擅打哈哈的和事佬;一个和儿子闹过矛盾非常看重孝道、脾气火爆的出租车司机;一个自信的房产商;一个蹲过冤狱的前小混混;一个尊重生命态度平和的医生;一个为了自己生意被硬拉来的学校小商贩;一个渴望被重视的老头;一个歧视外地人的房东;一个曾经努力求学积极上进的保安;一个吊儿郎当和稀泥的小市民;再加上一个不大耐烦的组织者。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观念、思想和经历一层层展现,刻画得深刻又略带幽默,让我大笑的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感慨。仅仅一张桌子周围,仿佛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感受到了种种当前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而每一位角色刻画是否深刻,全靠表演来展现。这些人的表演几乎都可圈可点,韩童生、何冰、小商贩、最为突出。一部戏能出现十余位优秀演员同场飙戏,真的太久没见过了。有人可能觉得他们的表演太有戏剧感,看不习惯,我却认为这个影片的设定正需要这种戏剧化的表演才能感受到讨论中的矛盾和冲突。
上面说的都是影片的`优点,再来说说一点美中不足。
一个是在于主持讨论的那个学生,表演功力略显欠缺,我几乎看不出他是何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从一开始的焦躁、无奈到后面的认真思考直至改变判断,都表现得不够深刻有力,没有撑起这个角色。所幸他并没有发表太多言论,只负责维护秩序,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另一个是一些细节上的瑕疵,比方已提到的开篇设定,还有回避了刀上是否有指纹这个问题,以及讨论中忽然下雨(下雨鸣雷打闪可以理解为烘托气氛)后 屋顶为何漏雨这个细节有什么意义我没看懂。
至于很多人说最后给何冰安上那个检察官身份,是为了过审成为主旋律略画蛇添足了,我倒不这么认为。既然设定是一次模拟法庭的讨论,但讨论过程中那么的真情实感,作为看客的我也投入了进去,当然希望这次讨论不是那么毫无意义,希望能对案件的审理产生实际影响。最后的真凶落网字幕作为一个光明的尾巴也无可厚非,让大家相信尊重生命多给他人一次机会是值得的。结合我们国内的情况和观众想法做些适当的调整未尝不可。
抛开那些强调法理、揭示社会面貌的部分,这也是一部相当好看的商业片,很多特效大片到了文戏就让人昏昏欲睡,而这部戏可以做到全程无尿点,从头至尾保持让我兴奋,比很多所谓的大特效大制作剧情空洞表演浮夸的大片要难得的多。一个好故事一套有深度的表演更值得我去看。
我会抽空找原版来看,我相信原版的立意更深更有意义,但结合实际情况的翻拍做到这样已属不易,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十二公民》观后感8
电影中所要展现公民意识的淡薄只是是缺失的浅层次,深层次的是因为这种淡薄而导致的话语缺失。
中国人的“话语权”曾经在一段时间内缺失过,而这种缺失造成的现象是当“话语权”再次抛给你的.时候你不会说话了,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和倾听别人的话语。
片子中的各色人物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有的长期被漠视;有的一直被偏见和仇视;有的一味和稀泥失去了原则底线;也有准守原则守住坚持自己的。一张桌子十二个中国人,展现中国社会的众生相。
这个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针对于一个案件的讨论,而是针对这个案件来说出中国每个社会阶层的状态甚至于是说出属于中国人固化阶级的想法。
《十二公民》观后感9
因为人们知道太阳可以让自己得到温暖,所以人们愿意为了得到温暖去追逐太阳。——《新编·黄国盛》
电影从另外的一个视角让我们去看到有一个东西叫希望。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虽然光明出现的.地方一定会出现黑暗,但是我们更加知道光明总是可以再次照亮黑暗的地方。
而在维护法律公平公正的道路上,请不要让8号陪审员这样的有责任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十二公民》观后感10
十二公民,十二怒汉,这个电影有很多版本,我最早看过美国的,觉得拍的很好,然后看了俄罗斯的,有人说还有日本的,但是我没有看过,因为觉得电影题材很好,因此方式国内也拍类似的电影的时候,虽然当时拍片比较少,我还是很走心的去电影院看了。
作为一个家庭是一直放电影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来说,我一直对电影有很大的容忍度,毕竟题材很多,感悟很多,甚至表现手法也是不胜枚举。因此我打分一般比较高,但毕竟还是很有个人好恶在里面掺杂影响判断,我对这部电影打三分,是那种让人昏昏欲睡令人作呕的浪费资源之作。
从电影的立意和最终的结局,不得不说,中国特色的臭味熏天。中国离开对于人民是不信任态度的,对于精英崇拜特性的,对于领导是阿谀奉承的,因此在现实中,正如一位前人说,我们觉得身居高位的人天赋异禀,其实他们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居于高位,而是居于高位后,才会被认为有才能。法律和道德,竟然也都是如此,法律觉得不守法的.更是无知的人,道德也更体现在教育学历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优劣。
在假设定普通民众民智未开的情况下,未受到专业训练对于事件判断缺乏逻辑性情况下,我国法律系统不采用陪审团制度,三个庭长决定有罪与否。而正是这样制度的国家却要拍十二公民。为了让人感觉合理一些,说是大学的模拟法庭。最后的结局还是情绪化的民众还需要公安干警的敏锐观察缜密思考悲天悯人挽救了冤案~
《十二公民》观后感11
严格的说,十二公民更像是舞台剧,话剧,密室剧,虽然没有《狗镇》来得更彻底,连房屋都简化成了透明的几何体。
导演似乎急于突出呈现这种特殊的舞台效果,上来还没等观众缓过神,长桌会议已展开阵势。决议也基本出奇的一致,十一比一,哈哈,剧透一点吧,—————这一点,没法不吐槽,否则还真的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以一敌十一的居然是个检察官,以其身份扭转乾坤,实在是造势造大了点。结尾何大检捡起工作证时那故作奥妙深沉的一笑,笑出人间几多悲欢,几多惺惺作态,是为了展示我泱泱天朝公检法不但不仅绝不冤枉一个好人,而且普法普到春雨润无声的`境界,还是为了天朝某局奇妙的审查制度,算是神来之笔,还是画蛇添足,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情绪推进的虽然捉急了点,但想以基本单一的场景,十二名演员,让观众基本没打盹,十二公民其实是成功的,虽然有很强的模仿的痕迹,但编剧是用了力的。呵呵,窃以为,开篇可以适当地虚以委蛇,互相察言观色,模棱两可,似乎更符合天朝百姓众生态。当然这可能又偏移了编剧颂歌的宗旨。
其实就案情的有罪与否恐怕只是第一层意思,编剧更多地是想反映对同一事件的世间百态。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代入感,人与人的疏离感,有罪其实并不是嫌疑人有罪,而是评判者认为他有罪,而可怕地是,评判者评判的标准往往是评判者不自觉地代入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以为客观地时候,其实已经带上了有色眼镜。
《十二公民》观后感12
记得当初哪一个名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社会的搭建依赖于每一个人的文明建设。
社会的构成就是由三教九流构成,需要好多的人去搭建。至少在现在我们的好多想法已经开始了阶层固化,也就是说一个层次的人只会跟一个层次的人进行对话,缺乏了知识的交流和互换。
电影中如果是处在一个真实的审判环境并且没有出现像8号陪审员一样的人,那么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就不言而喻了。
固化的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一个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真的成为可能。
现实就是如此,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我们应该做的其实很简单,尊重法律。
应该说至少应该尊重自己。
《十二公民》观后感13
《十二公民》主要内容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是完成了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杀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了12:0。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几部影片都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忠于原作,剧情几乎就是一致。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是《十二怒汉》却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了这么多次,还会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原作本来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个女人,有人指控她杀了自己的丈夫。电影就像其名字一样,因为温柔,所以一开始有十一个人投无罪,然后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结果最后的判决还是无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审团里出现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个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同时日本女权也是一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容易引起关注。此外,整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温柔与压抑也让人印象深刻。再来说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这部影片长达150多分钟,故事讲得极其详细。被指控的对象是一个车*的孩子,这也成功制造了一个敏感话题。而陪审团的十二个人,电影名字中的"怒汉"只表现了"汉"字(十二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点在于最后并没有单纯达成"无罪"这一共识,有人考虑到了那个孩子被判无罪后出去会被真凶追杀。我觉得这一点补充得很好,让影片更加丰满的同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得以体现。
最后来说一说我们拍的《十二公民》,这一部或许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节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镜,匕首之类的线索,但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表现力。首先说说演员,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何冰、韩童生、高冬平、李光复等,()都是在话剧界被视作国宝级演员的'人,有这些人参与演出,演技自不用说,观众看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其次电影中被指控的是一个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话题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发展,原本觉得在中国要翻拍这个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陪审团制度。没想到竟然用大学补考给开了一个虚拟法庭,还请来了家长做陪审团。说实话我现在还是觉得这个故事设定太虚幻了,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强行的设定让故事发展下去了,所以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想法的,脑洞简直连黑洞了。整个电影中充斥着"中国特色",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那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个检察官,影片的这个设定让我觉得有些缺陷,本来是由十二个普通人展开的讨论,其中一人说服十一个人这一点也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显得那个人更有魅力,可这里的竟然是一个专业人员。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币玩家一样,把我的感动还回来。不过检察官给你科普带你飞,完成了一次与民同乐的普法教育,听起来也还不错。虽然满满的都是CCTV12 的即视感,但观赏性还是很高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开创了戏剧电影的新类型,这样一来国产电影又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十二公民》观后感14
电影《十二公民》是致敬欧美电影《十二怒汉》的一部力作,影片看似与原版有诸多相似,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中国问题。此片建立在一个假想情况下,政法学校的十二名大学生因为英美法课程的补考,因此他们对一桩子弑父的案件进行模拟法庭审理,进而让学生的家长们扮演陪审员,且要求陪审员们最后的判定结论必须一致。
一桩悬而未决的富二代手刃穷生父的案件,十二名模拟陪审员,一间破旧的体育教室,一场惊心动魄的争辩逆袭。没有华丽的舞台、旋转的背景,有的只是呼呼的风扇、躁动的闪电雷鸣、雨后初晴的蓝天。它不像是电影,更像是一场话剧、一幕饱含众生相的戏。
十二名陪审员,十二个不同的群体。他们之中有浮躁盲从的学生代表,嘻嘻哈哈和稀泥的老好人,与女大学生谈恋爱的富豪,父为子纲守旧的出租车司机,曾含冤入狱的社会青年,珍视生命的医生,受生计逼迫的校园小商贩,不受重视的孤巢老人,以房租为生的北京老油条,追击不法商贩的河南保安,缺乏主见的天津保险推销员,还有孤身奋战的8号检察官先生。每个人看似都在为自己发声,实为身后的群体扬言。
“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事儿不该吹毛求疵?往大了说,真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老话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茶余饭后的闲谈,以讹传讹的谈资,历时太久,以致于我们都忘记了今日之我们还有“公民”这一身份,或许这也是片子起名《十二公民》的原因吧。我们在闲谈中不经调查、思考,妄下断语。那一刻,你轻而易举将他判为有罪,他便在你心中死去。
“您怎么会觉得他没罪呢?”“我不知道,我就是觉得咱们应该讨论讨论。”十二个公民中,当8号先生略带羞涩,而又坚定地举起手时,他这样说道。8号先生坚守疑罪从无的理念,他无意与众人对抗,只是他更明白自己公民的身份罢了。而我们是时候该静下心来讨论讨论那看似完美的证据链,放下笑谈时的轻率,吹毛求疵于此处是毋庸置疑的美德。“公民”一词从有了开始,就不允许任何一个公民当国家的看客。法律更是这样,多一位看客,可能减少的是一声正义的呼吁。
“没有万一,你这儿叫万一,到他那就是一万了。万一,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一个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错误。”这是曾含冤入狱的年轻人的心声。没错,这个万一谁都担不起,一个万一的后面必然是一个家庭的灾难。8号他明白,所谓公民责任,便是要看到大家所忽略的小事,从科学求证的角度为社会正义发声。十二公民各有其立场,只有8号,他身上的公民意识促使他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思考。更为重要的是,他,本不应孤军奋战。
“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3号,一位执念于旧日伦理纲常的父亲,一位儿子离家不归、妻子弃他而去的出租车司机,自身的经历让他觉得那忤逆的富二代的刀真切地向他心口扎去,为此他坚定不移、毫无逻辑地认为其有罪。而最后,当所有人的目光投向他,一场痛诉道尽他对儿子的思念,也放下了自身的执念,改投无罪。向真理低头,为法律正义发声,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法律面前,哪里容得下丝毫个人感情?绝对理性是唯一的标准,否则就是道德的绑架。
一部电影想说的是这个社会的话,并且说清了,就可以说是诚意之作。《十二公民》以十二人之口,使我们见自身、见众生。他们之中有的人听见是富二代便觉得他有罪,听见富豪便觉得人家的第一桶金血腥,听见女大学生与阔商谈恋爱便觉得她贪图金钱……种种偏见阻碍其自身的思想,伤害他人的自尊。他们阻碍的只是这场陪审争辩吗?不止,他们甚至阻碍了法律未来的正义。而这些思想,我们敢说,我们没有吗?恐怕不尽然。
这些争辩陪审的多数公民并没有意识到,身为一个公民该如何谨慎地使用自己的权利。他们只知权利却不知责任,一味地维护自己,却没有放下偏见,尊重他人,肩负好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们国家没有陪审这一制度,但不代表我们就是国家的看客,法律未来的.正义只是司法机关的责任,不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守候。有这种思想的公民,陪审制度才是真正的灾难。
从《十二公民》中,我们看到的是它对公民意识的期待,对法律未来正义的期盼。20xx年12月2日,多年来沸沸扬扬的聂**案终于有了结果,改判无罪。二十二年正义终于是来了,正义虽然迟到,所幸并未缺席。这个案件,很多人说是我国司法的一大进步,对,这不仅是司法部门的进步,也是我国公民意识的一大进步。在这个案件中,公众的监督、舆论的导向是推动司法正义不可缺少的一环。值得欣喜的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存疑案件被重审,我们的司法制度更加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正义从不缺席。
最后一幕,雨后初晴,十二公民走出体育场。他们曾用缜密的逻辑,科学的态度,一步步将那看似完美的证词、证物推翻,将那曾藏于心底的偏见打落,捡起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清白,是一份公民的责任、一份对法律未来正义的热忱。他们笑着为未来的法官、律师、检察官整理衣襟,小小的动作背后是对法律未来正义的期待。
未来仍是漫漫之途,幸而身为公民的我们在进步,我们对法律未来正义有着热切的希望。我们坚信,正义不仅不会缺席,并且终将不再迟到!
《十二公民》观后感15
最近,老师留了一条很特殊的作业,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电影。
事实上,我脑子里一瞬间跳出来了很多电影名称,如警察故事、肖申克的救赎、绿皮书等,离谱的是我第一反应甚至出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通过自己的不断思索,决定从刚看过的电影里面选一部,毕竟这样子可以更好地记录自己看完之后的观感,而不是靠回忆。
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该片被定义为悬疑类电影,不过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是一部语言类的电影。故事主要讲述了某律法大学的家长为配合学校演习了一场“谋杀案”的案情推导。
我之所以最近刚看了这部电影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作业的原因是电影的内容既简练又丰富。本来只是朋友的一个推荐,刚好我和那位朋友趣味相投,出于共同的爱好我从手机搜索到了此电影。
刚开始看,故事的内容就很容易带入,也很好理解。大概是一位大学生持刀行凶,受法律制裁。一帮大学模拟了案件在法庭上的申诉过程,事后一帮家长为了能让孩子顺利毕业配合学校展开了一场案件推倒。内容也很简单,只要在特定时间内,根据案件中的证据以及征人推倒,每个人都选择案件中的男生有罪或无罪,如果全部的答案指向一方,或者时间到了票多的一方便是最终答案。
参与的一共十二个人,每个人身份不同,刚开始投票是是一票有罪,只有一位投了无罪。在场的人有只是单纯想走流程的,有因为个人原因配合学校工作的,有分析完了之后确实认为有罪的。总之,几乎所有人都想要早点走的前提之下,选择了较大众向的选项。只有一个人,他并没有投有罪,原因就是他对于这场案件,对于一个人的性命看的比较重。当然,这也和他的职业挂钩。
于是,为了能够说服这个硬茬子,大家轮翻开始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证据确凿,于是他拿出来了和证物一样的刀子提出可能是伪造。有人提出楼下老人听过被告人曾大吼“我要杀了你”,他通过计算时间和火车的轰鸣声证实那可能是老人听错了。有人提出目击证人亲眼看到,他则详细介绍了距离以及证人近视且未戴眼睛的情况。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对比,最终大家都被这一个人说服,最终以无罪告终。
我之所喜欢这部电影,除了内容和语言的饱满以外,更多的是欣赏故事里男主的态度。对任何事情认真、用心、不从众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电影中的另外十一个人,只要事情不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顶多只会看个热闹。哪怕就算是深入了解了,也不会特别较真,看到了表面上的东西之后,再经过短暂的`褪敲,结果便不言而喻了。而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群,尽管是大众的现状,可真的会有人喜欢么?谁这一辈子还不会遇到点儿事情呢?
男主的身份是一名警官,或许这就是他对事情认真且负责的原因。他知道每一件小事儿背后牵扯的可能是很多个人,更何况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儿,尽管他们做出的只是假设,可这已然不反感他认真严谨的去做。
在这个过程中,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十二个人里面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鲜明。男主作为唯一一个持不同意见的人,他做的出了要说服其他人以外,更要用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前者很容易做到,我想看电影的人和我一样,刚看就知道大家一起选择的答案肯定有问题。只是后者就不容易做到了,毕竟知道真相很容易,可是说服别人就很难。男主在这个过程中也对其他人发过脾气,因为彼此都对彼此的行为看不顺眼,可是他冷静了之后先选择的是道歉,即使自己没有错误的前提之下,之后再继续阐述案情。光这一点来讲,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如果你在生活里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认为你做的是对的,千万不要过分的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要通过令不认可你的人也能接受的方式去证明,如何才是对的!
【《十二公民》观后感】相关文章:
《十二公民》观后感11-04
十二公民观后感范文优秀04-12
《地球公民》观后感08-08
公民环保倡议书09-24
争做文明公民倡议书01-29
关于文明公民的倡议书03-17
《十二生肖》观后感07-05
十二生肖观后感07-30
十二怒汉观后感12-05
《十二怒汉》电影观后感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