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蒂和爷爷》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
前不久,看了《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小海蒂自幼父母双亡后,被姨妈丢给阿尔卑斯山上居住的古板爷爷,在她刚与爷爷建立起亲情时,又被自私的姨妈卖到了贵族残疾女孩克拉拉家生活的故事。
小海蒂善良纯真的气质虽不讨苛刻的女管家喜欢,却似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能够让佣人们就算违反规定,也要同她说上几句话。她的行为举止一度被女管家认为粗野,但她活泼的天性却让她为众人所喜爱。尽管海蒂很想回家,但为了好朋友克拉拉的快乐,她还是选择留在那个抑制天性的贵族家庭。她被人们所喜欢的不是优异的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如果说健全的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广度,那么我想说,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他的高度。
有人说,海蒂到贵族家庭的那段痛苦时光中,除了与克拉拉纯真的`友情外,带给她的更多是黑暗和压抑。而我却认为,恰恰是那段经历,无形中为海蒂的眼界开了一扇广阔的大门。
影片的结尾,小海蒂终于回到了爷爷身边,还可以在村里的学校上学。一节课上,海蒂在说出自己想写故事的理想时,受到了同班同学的嘲笑,就连那个手执教棍的老师,也用一种匪夷所思的目光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孩。那群红着脸蛋、流着清鼻涕的孩子们,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是铁匠、农民、牧羊人……他们一辈子的眼界,只有那永远出不去的阿尔卑斯山。剩下的,就是自己眼前的一点私利,说三道四,议论是非。
正是这次不寻常的“旅行”,让海蒂从克拉拉的奶奶那儿体会到了故事的奇妙,真正将眼界冲出田野,放向更广阔的大千世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写故事——这个与小村庄格格不入的梦想,也正是海蒂不同于那群孩子的高度所在,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海蒂特殊的人生阅历与眼界。
看着小海蒂,忽然隐隐约约地寻见了自己的影子。
二年级的暑假,我和父母去了北京大学参观。在校的哥哥姐姐们总是安静地走在校园中,他们的手中总是拿着几本书,选定一个亭子坐下,翻开书本静静阅读,任风怎么拂乱他们的头发也不为所动。即使交谈,也只是耳语一般的音量,似燕的呢喃,令人心安,舒适。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自己的足音破坏了这份宁静。从他们唇边飘出的一句句高深的探讨中,在他们轻柔的脚步声中,孕育了我心中那颗名为梦想的种子。
在未名湖畔,一位北大的姐姐看我如此痴迷于湖边的丛丛荷花,微笑着问:“等你长大后就来北京大学上学好吗?”记忆中,那一瞬,我拼命地点着头。
开学后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问大家未来想去哪所大学求学,小毛头们纷纷炸开了锅,却一直没有人说出自己想到哪所大学读书。奈何,我早就坐不住了,还没等老师点名,我就“噔”地站起来:“我长大后一定要到北京大学读书!”
当我正准备得意洋洋地坐下时,一声霹雳赶走了我的艳阳高照,那是一个号称“万事通”的男孩儿:“我妈妈说,咱们在这小县城里长大,我们能去太原上个大学就是万幸了,上北京大学是绝对不可能的。”其他的小毛头们先是一愣,继而都冲着我哈哈大笑。我知道,那笑绝不是善意的。
那天我哭了,怀疑自己永远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去未名湖畔看荷花盛开、凋零。从那天起,我再不敢提起那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了,怕被嘲笑、被讥讽。从此,我走上了一条安逸舒适的平庸之路,北京大学与我成了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直至今日,只恨才明白。每个人的眼界不同,价值观就有所不同,对于未来的取向也就不同,你的成功取决于你执着地保持自己的高度。
猛兽向来都是要登上森林中最高的悬崖上看世界的,而那成群的羊,站在远离悬崖的低处,仰头嘲笑一番猛兽的幼稚,低头还不忘争抢那口即将被同伴吃进嘴中的草。
眼界决定高度,而保持高度的持久性,在于你自始至终地不惧嘲笑。无知的嘲笑者眼界是脚下,高度是深渊。你的眼界是世界,高度是塔尖。不与牛羊争辩,请做自己的王者。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2
最近很多人又被电影《海蒂和爷爷》圈粉了。电影中阿尔卑斯山无比清澈美丽的风景,每一帧的画面都能设置成桌面背景图,美得让人室息。
加上电影中出场的人物都是欧洲十九世纪的精致装扮,束腰、挺直腰板的女士和富有绅士风度的男性也让不少观众沉湎其中的美好。
孤儿海蒂被姨母迪蒂送上了阿尔卑斯山,与远离小镇独居于高山的祖父一同生活。活泼的海蒂在这里如鱼得水,不仅收获了羊倌彼得(奎林·阿格里皮 饰)的友情和孤僻祖父的亲情,还与山下彼得的家人打成一片。
一天,海蒂同彼得在山上放羊,姨母突然出现,连哄带骗将海蒂卖到法兰克福的泽塞曼家。从此,目不识A的海蒂成为了小姐克拉拉的伴读。克拉拉幼年丧母,大病一场再不能站立,只能被困在豪宅中与轮椅相伴。父亲(马克西姆·梅米特 饰)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寂寞的克拉拉把海蒂当成了救命稻草。海蒂能适应泽塞曼家的新生活吗?远在天边的祖父和彼得还能再见吗?克拉拉的腿还有好起来的希望吗?
海蒂失去了父母,于力失去了孩子,他们是两个被抛弃的人,恰好填补了对方缺失的部分。来到克拉拉家,海蒂有了新衣服、新鞋子,有了食物,有了温暖的.大床,她什么都有了,可是没有了爷爷、雪山和羊群。
特别喜欢她和爷爷第一次见面到分离的那一段,很细腻很感人,只是两个人的戏却让人时时揪心又感动,很抓人。三个小演员演的都特别好,都很可爱。当然阿尔卑斯山的风景功不可没!
剧本据说被翻拍过三次,没有看过之前的,无从对比,但单看这一部的话,感觉已经很完美了,一个乐观的孩子眼中的世界。
很多次,我都以为剧情会急转直下,成为一个悲剧,让观众永远遗憾在美好的回忆里。因为痛苦往往会比幸福让人更加难以忘记和无法释怀。可是我错了,从一开始这就注定是一部简单而美好的童话故事。
伴随着影片优美而轻快的音乐,时而漫步在阿尔卑斯山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时而徜徉于法兰克福车水马龙的晨风中。无论是坐在雪橇上一路沿山坡急速滑下时富有节奏的动感,还是在城市里最高的高塔上俯瞰芸芸众生时那种浩瀚的寂静,都在导演炉火纯青的镜头语言里体现地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就像冬天的炉火,夏天的冰激凌,温暖、甜美,没有多少波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充满原始野性和天真的女孩海蒂,就像一阵风卷过,融化了坚冰一样的爷爷,把生命力传染给每个人,阿尔卑斯山的秀美风光和温情脉脉的故事在眼前徐徐铺开,果然大自然和孩子是最好的治愈。
克拉拉的祖母是多么睿智的老人啊!影片的细节特别感人,比如爷爷赶着做出来的椅子,因为思乡而梦游的海蒂,克拉拉追逐的蝴蝶,看这部影片,就好象多了很多亲人,好象置身在阿尔卑斯山。
我觉得本片最令我喜爱的在于,除了姨妈和小海蒂以及克拉拉的奶奶,其他人物都是饱满的,善与恶并存的。彼得是贪吃又自私的,克拉拉是自私是有公主病的,爷爷是不近人情、固执的,女管家是势力的,或者说是带有歧视的。
克拉拉的父亲是过于自尊与厌恶自然的,村民是喜欢传谣又冷漠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类本性是善与恶的矛盾体。
海蒂一直用自己善良积极的正能量,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也因此引发了人们的思辨,并让人们去反思循规蹈矩的生活和自由的灵魂究竟哪一个更重要?两者是否可以兼得?
而克拉拉对自由的向往似乎已经解答了这些疑问,当她与海蒂一起玩耍,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之时,她不仅双腿可以重新走路,同时也告别了孤独冰冷的生活,因为海蒂让她有理由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只要内心一直相信真善美的存在,就一定会用眼睛发现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
最好的爱,莫过于心中对美好的向往,而最好的自由,莫过于心中对美好的那份信仰。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1-03
《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1-25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2-13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07-16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5篇11-03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4篇11-28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5篇02-04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5篇)11-18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11篇11-16
海蒂和爷爷观后感8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