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

时间:2024-05-25 11:38:4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冈仁波齐》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1

  冈仁波齐是藏民心中的神山。今天的这部电影就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万千藏民的缩影。

  这部与神山同名的电影《冈仁波齐》如果拍的不那么细致,再分成五六集,完全就是一部完美的纪录片。从一个藏民要去朝圣,再到两个、三个、四个、六个、九个……再到对出发的准备……他们踏上了一千两百公里的朝圣之路。

  本片并没有大片般的跌宕起伏、绚烂、耀眼……有的只是对于藏民们情感的真实表达与他们无比坚毅的信仰的流露。

  这也许是乏味的,与新上映的《变形金刚5》不可同日而语,可正是这种“乏味”,才使得看的'人们去细细品味它所想要真实表达的是什么。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部纪录片,前段时间还有一部电影,叫《我在故宫修文物》,而在CCTV9记录频道,你是可以找到这样一部多集的同名纪录片的。

  正是因为这个,《冈仁波齐》并没有走常规的电影、大片的老套路。

  本片所有的台词加起来还没有一部正常电影的一个主角的个人台词多,可这并不意味着无趣与对于时间的浪费。这就像人的一生——是要用时间去慢慢品味的,而《冈仁波齐》讲述的是无数藏民在朝圣路上的艰难与曲折。

  电影中,无不体现着藏族人民的信仰之坚定:朝圣的队伍中有一位孕妇,她并没有好好的像汉地的多数孕妇一样“坐月子”,而是毅然地加入了这个要走一千两百多公里的队伍。在路途之中,她生产了,在生下孩子后的次日,她依旧回到路上,做着在我们看来千万篇如一律且劳累的“大礼拜”。这是一个刚生产完的母亲啊

  随行的还有一个小女孩,并没有说她的名字,看着大约八九岁的样子,她也像大人一样做着“大礼拜”,在这途中,小女孩生过一次病,却并没有停下朝圣的步伐,甚至没有叫过一声苦。她的母亲说,不要休息,磕头,磕头是很好的。她最后随大人们一同来到了冈仁波齐。

  还有很多例子,不一一举例。

  其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众人在马路上做着大礼拜,一辆车撞上了他们的补给车,补给车被撞进了路旁的小沟中,一副残破的模样。装补给车的车主在众人的责备声中喊到:“车里有一个呼吸困难的人,如果不在两个小时之内到拉萨……就会有生命危险……”。换在汉地,我想这就算在怎么着也得把肇事车主的手机号留下或叫保险公司来,再怎也得报警的吧;可那补给车的车主从沟中的车里爬了出来,揉着肩膀,说:“你走吧!救人要紧!”那人就像见着了希望一般地拼命道谢,最后开着车走了,连一分钱都没留。

  朝圣的众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恼火或气馁,这时,队伍中的青壮年男性们说:“女人在后面礼拜,我们把车推着走!”于是,他们就把被撞毁的车头抛下,推着车厢接着走,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除了生死,都可放下。

  看到这,我想,画风终于不是那么累了;可谁知,当男人们把车连拉带拽地拖到了前面的时候,又跑回了他们开始拖车的地点,磕起了长头。

  这是他们的信仰,不能漏下一点点!

  还有一处令我记忆犹新。他们中最老的那一位,在一觉之后没有醒来,人们发现他已停止了呼吸的时候,没有惊呼,没有叹息,没有哭声。只有淡淡的哀伤。

  这就是藏族人的信仰!除了生死,都可放下。不!生死都可放下!多么虔诚、多么坚定的信念!

  就是这么一部“不是纪录片,却胜似纪录片的电影”在对于藏族人的信仰的描述方面打动了我,使我受益匪浅。

《冈仁波齐》观后感2

  这两日,朋友圈被《冈仁波齐》刷屏,看过的、没看过的都被催人泪下的影评感动着、鼓舞着,看过的借着影评再回味比较一下所述与资料是否吻合,再补充一下自我不明白的拍摄幕后和没有看到的深度与广度,没看过的计划着拖家带口的去看。

  前两天我也去看了,过程中几次被画面击穿泪腺,被他们的虔诚、被他们的平静......可是流再多泪,别人的故事终将过去,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自我的生活中来书写自我的`故事,怎样让这种震撼经过反思在自我的生活中发酵成养分、成为向前的动力来滋养我们的生命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如果不能将其中的能量拿来为自我所悟、所有、所用,几天以后热度平息,一切又回复到从前的样貌,油是油水是水,依然过着从前惯性的生活,那么再多震撼、感人的作品也是无济于事的。

  我一向认为,看电影不是看一场热闹,而是到别人的灵魂里看见自我,观后感也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把自我放到那个情境下问自我会怎样样?用以照鉴自我并修正自我。

  我看书和看电影听故事总是喜欢把自我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问自我,如果那个当下是我,我该怎样选择?

  我把这段两千多公里距离,长达一年的朝圣之旅拉长做自我的人生朝圣之旅,我将以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行动应对在路上的每一个朝拜,才是我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从他们身上让我领悟到,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但依然不妨碍时时以简便愉快平静的态度去应对,不用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生结果不必问,就是在一抔黄土下终将化作一缕云烟,而经历过程才是此生最为重要的。不用急急忙忙的向着那个结果狂奔,过程中遇见花香停下来闻一闻,遇见有缘停下来喝杯茶,遇见山就翻越,遇见水就趟过,只是始终选择迈开脚步向前走、不徘徊、不彷徨、不辜负就对了!最终抵达心中向往的归宿——神山。

《冈仁波齐》观后感3

  “一群人决定去朝圣,带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

  影片从藏民的生活起笔,炊具的响动、长者诵经以及羔羊降生。这片高原上的生灵从降生开始就热气腾腾,与寒冷抗争。尼玛扎堆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朝圣,于是待产的孕妇、酗酒的屠夫、渴望远方的少年和一个懵懂的女童陆续组成这支队伍,带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出发。

  电影第一个震撼我的节点,是一行人在出发时开始叩拜,没有任何的对话和预示,朝圣路自此开始。这一路没有任何配乐,故事和时间的推进靠简单的对白,路碑和沿途的意外。镜头记录着十一个藏民本真的状态,蓬头垢面而神情笃定。这一路他们在公路的一侧叩首匍行,两块木板的敲击是唯一的响动,听得人内心空旷而孤独;公路的另一侧不时有车辆带着噪音呼啸而过。沿途有雪原,有冰河,有漫山的花朵;也有西医,加油站,广告牌,女童甚至用一部山寨苹果打了电话。这可能就是藏地真实的状态:现代的,工业的世界在慢慢进入一个闭塞落后又纯粹的世界,而这里的人们,在努力地接受,努力地保留。

  这样的一行人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个女童,这样懵懂的年纪里,经历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其他人带着各自认为的罪孽,带着自己和家族的愿望上路,目光坚韧而笃定;可她没有,她甚至还不能理解信仰,也没有更宏大的缘由。或许只是好奇,或许是耳濡目染,她在这支队伍中。所以我看到她最纯粹她磕头,是因为母亲告诉她磕头好,磕头有福报。当一行人被流水阻隔,众人脱去棉衣磕长头淌水前进的时候,巨大的.水花和众人虔诚的神情之间,她在笑,孩童玩水的笑。这样纯粹的记录与不加升华的表达让人震撼。

  这一路,遇见其他带着故事的朝圣者、遇见劳作着的藏民、遇见车祸、遇见滑坡;这一群人就用身体去丈量一条路,从拼尽全力的存活匍匐着走向无量幸福;这一路上看见人世的辛苦与满足,看见人世的更替轮回。一个男婴在朝圣路上降生,苍白的,满身血污的,哭嚎着挣扎着降生;一个老人在朝圣路的末沿离世,安静的。这一路的经历逐渐堆叠,于单调寂寥中孕育着人生的坦荡与勇敢。

  影片在一行人到达神山冈仁波齐时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题,一行人的终点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现了几分钟。剪辑是再创造的过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朝圣的路上。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至今无人登顶的信仰之地。

  《冈仁波齐》不是一部纪录片,它是一部剧情片;它不是一群人的故事,它是一代藏民的一段生活。

  我们没有那样一种环境,无法理解信仰给予他们的力量和意义,但至少,我们中的大多数,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人是一切行为都需要意义的生物,我们思考,我们假设,想让行为合逻辑、有意义。所以这样一群人,闯入者,猎奇者,带着各种预设和标签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能体会到的是无论信仰、世俗的烂大街的理想、人生价值,都只是方向,不存在终点;精神的架构高于生活,所以神圣。

  当我们这群旁观者或唏嘘、或落泪、或瞌睡、或咒骂,如三毛在《荒山之夜》中所写,一个年轻木匠爱上女高中生而迷茫不安时,她自己心中的无奈感。我们在观看着别人的故事,我们走在自己的路上。

《冈仁波齐》观后感4

  电影让我了解了另一个世界,那群我从来都没有注意过的人群,藏族的淳朴人民们的朝圣之路。信仰真的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支撑人类做到想要做到的一切。跪走整整一年多,来到圣山脚下,哪怕即将临盆,哪怕婴儿刚刚出生,一样也没特殊待遇。让我感叹,自己真的太娇生惯养了,其实人类的潜能很大,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在城市娇滴滴惯了的我们实在是孱弱又矫情。电影中的这群人,极其的单纯,脑子里只有信仰,没有其他任何追求和杂念,这样的日子其实是幸福简单的啊。

《冈仁波齐》观后感5

  6年之前的这个季节,我一个人去了青海西宁的塔尔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们念诵经文的声音,轰隆作响,如同天启。在一座大殿的门口,我看见一字排开磕长头的信众。石头地面被他们套在双手上的木块,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迹。10万个长头,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在用什么样的毅力去坚持这件事。我也有点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到今天,其实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许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摆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亲,一直在追问:“老天是不是有时候不公平?我的爷爷什么坏事没做过,我的父亲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他无法理解,本来欢欢喜喜盖房子,为什么会发生那件意外,导致两个工人死去两个工人受伤。为了赔偿伤亡者的家属,他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有些一蹶不振,赋闲在家。他的生命,在出发朝圣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这条路上,其实一只在追问因果,追问命运。

  “为什么?!”是人探索自己的起点。

  就如同,书写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纸上追问我的命运,追问何为因何为果。我是在纸上,做一趟灵魂的朝圣。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一直一直在写,到底你获得了什么?我回答说:好像在纸上磕长头,一个字一个字地修行,在过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写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为什么那时候活成那样。懂得了过去,于是,我就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活。这在纸上行过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尽心尽力就是了。

  拿写文章这件事说,当你想写的时候就写。你当它是一种生命的召唤也好,是过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写的时候,就好好写呗。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对我喊话“动念合一,动念合一,动念合一”。我心想,这不就是禅修了嘛,这不就是临在了嘛。

  磕长头的朝圣之旅,或许也是这样:意义并不在远方,而是在动念合一的每一个当下。

  片中的朝圣队伍走到某个村庄,遇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不断叮咛,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诵什么经就怎么走,喇嘛告诉你走几步就走几步。磕头的时候,额头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诚,心要装下众生的`平安健康。每一步都算数,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你有朝圣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远方的拉萨或刚仁波齐。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圣,是在去远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面的家。你要朝拜的圣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伫立。每时每刻,它都在,须臾不曾远离。

《冈仁波齐》观后感6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在却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而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壮丽的西藏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再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有关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一部佳作。

《冈仁波齐》观后感7

  《冈仁波齐是一部艺术片,但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据了解,资金投入只有300万元左右,但票房已经超过1亿元。这部电影震惊了人们的两点:一个是美丽的西藏风景,另一个是纯粹的藏族人的心。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神秘的地区,荒凉的高原,无尽的田野,茂盛的绿林,高耸的雪山;奇怪的寺庙,精美的壁画,聪明的喇嘛,真诚的信徒。…在讲故事的同时,摄像机以清新美丽的镜头语言逐一向大家展示了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观。

  故事从一次朝圣之旅开始,孕妇、年轻女孩、年轻女孩、犯罪屠夫、老年人、普通牧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期望,只是几句容易讨论,无畏的`旅程,艰难的过程,捡起行李在路上,仿佛邻近的村庄,一路长头,撞到数千英里外的圣地。

  路上的几个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水,一句让我们敲过去,团队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依次冲进冰冷的水里。拖拉机头坏了,手动拉车很累,但他们仍然像往常一样孕妇生下孩子后,没有所谓的禁闭身体恢复,直接回到朝圣队。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陀的真诚,对圣地的渴望。

  据了解,在拍摄过程中,船员们遇到了一辆旅游巴士似乎有40多人,路过,突然,他们看到车掉在河里。生命的存在只在一瞬间。

  制片人李雨林在接受《拙见》采访时说:我的理解是,信仰与宗教无关,但每个人都有我们的信仰,但信仰的东西是不同的。我认为:信仰是你的价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达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为的人。如果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就不会再纠结于生活的收获、荣辱和苦乐,心中只有现实的宁静、纯净的向往。

《冈仁波齐》观后感8

  《冈仁波齐》上映的时候,我正在看《人类简史》,一边是人类信仰的精神追求,一边是人类发展的群体变迁。

  没有好坏的区别,只是想到《人类简史》中的评价,“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信仰就是一种思想模式的极致。而对于信仰的践行,除了有依据的修行,便是朝圣的身姿。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生老病死,佛教将一切的遭遇与离别都解析为因缘的聚合离散,而朝圣,既包含了对过往的忏悔,也融摄了对未来的期许。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只是因为,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

  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在心里的是,朝圣的重点并非只是去参访圣者的.诞生地,或只是去凝视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场所而已。我们前往朝圣,为的是要帮助自己记住佛陀所有的教法,而其精髓就包含在他对于四谛的开示之中。

  影片中的朝圣者们,内心既有着狂妄的期许,也有着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且不论藏民这些实践来源于哪里,但如果我们行进在这条路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与祈请。

  事实上,朝圣的正路途中,最理想的,是要培养智慧、慈爱、悲心、虔敬心和真诚的出离心。所以在你出发前,应该发愿,愿你的朝圣之旅,不管以什么方式,都能不断地靠近佛陀的功德、感受佛陀的恩德,并能因此让你积聚福德、净除染污。

  佛法所有修行,都能够帮助我们拥有无上的智慧。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皈依。藉由皈依佛、法、僧,佛教修行的所有基本要件都因而齐备;依赖皈依之道,也确定让我们能够安住于正见和正道之中。

  而皈依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我们在修持时所专注的皈依对象,并非只是某种的代表物而已,而是真正地成为佛、法、僧。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因此这种皈依作为朝圣的路途中所必须忆念的功德,会不断地增加我们对于佛法饿信心,也会减少我们对于诸法的执着。

  影片中,众人行进与20xx公里的山路上,三步一拜地祈求加持,不急求成,也不恼恨障缘,始终保持着最精进的姿态。同样,我们在朝拜的路途中也必须要在心里静默地修持皈依,同时在身体上不懈怠于礼敬。这是对治骄慢非常好的方法。礼敬诸佛,所以将身心的姿态都放低,如此做,是象征你将自己降服于佛、法、僧的庇护下,并且将自己最执着的“我”——你的身、语、意——供养给他们。

  我们向往一种宁静,但这种宁静,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获得,当我们的身心五体投地时,叩首前行的画面,我们内心中,才会展现出那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至少说明,我们的内心,有着最质朴的对光明的向往。

  只希望,我们每个人在修行的路上,少一些信誓旦旦,在朝圣的一生中,多一些对于三宝的虔诚。

  愿我们在风尘仆仆中,能够觑见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

《冈仁波齐》观后感9

  朋友圈看几次这部片子,老师也提到这部电影,于是我也报着窥探的心理看了这部电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长头,如何让信仰在内心生长,去看看他们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模式,看似沉闷,一点点触碰我们的内心深处。讲述着这十一个一路磕长头两千多公里到冈仁波齐朝圣的信徒们,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先的观感是,他们的语言极简,无论多复杂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简单的一句话,我想和你们一起去。

  路上车子坏了,多么大的困难啊,他们只是说,推着走。到了拉萨钱花没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我们干活挣钱。语言中没有啰嗦,没有对困难的蔑视或增强,就只是简单的决定然后执行。相比之下,我们的心神很多时候耗费在对困难的畏惧,脑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难,而不是行动起来立即解决。这才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居然有孕妇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带着孩子磕长头坚持完成朝圣。

  这对于城市中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对于生孩子我们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其实生产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现在产妇的问题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宁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积水拦路,不管不顾磕头过去,再换下湿衣服礼物磕长头。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毕竟路上一年的时间,却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们安静笃定的内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决一切。信仰的力量惊人,我们很难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奋不顾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学,大人们一年抛开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顾。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够安抚人们的内心。

《冈仁波齐》观后感10

  大概是《冈仁波齐》票房突破4千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对影片质疑的声,褒贬不一,两极分化。

  贬的说:“这只是碗给小资的鸡汤,是藏区的小时代,是在消费异域文化、藏区风光,从电影类型,拍摄手法,阶级划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导演张扬和投资人的历史。”什么都有,总之只要和影片联系起来的都能够拿来议论一番,不能联系起来的也生拉硬扯凑到一块。也有专家说:“这是艺术片的试金石,是对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

  位置不一样,角度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觉得,不管他人如何,自我看得心安便可,没有什么比自我喜欢更重要,都是为了蹭个热点大家都不容易。

  于我来说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和我平时看的其他电影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能让我静下心来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我和身边人的日常。

  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火炉,早晨起床的诵经和打水声,酥油茶、糌粑、牵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县这个叫“普拉”的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了他们平常的一天。只是有天一个叫杨培的老人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为了不留遗憾决定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于是,这一天便在这个村庄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个决定一出,消息不胫而走,怀着各种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

  朝圣这件事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没有什么异常。十一个做出决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闲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了,没有想象中的神圣。走时更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是安静的在全村人注视下,始于不断重复着磕长头的叩拜中。口诵经文、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复始。漫漫兮其修远,两千五百公里虽长,但没有一句剩余的废话,朝着梦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论快慢,终将抵达。就这样一部电影安静如一股清泓静静流淌开来,让人在平心静气中,慢慢等待故事的发生。

  接下来,路遇朝圣者的对话,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导,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险,买鞋的讨价还价,趟水过河,飞来的车祸,没钱停下来去打工,替房东磕头,和理发店里姑娘的调笑,到最终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很接地气,或是顺理成章,或是突如其来。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难,仿佛都能化解在朝圣的`路上和每日祈祷诵经中,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让看电影的我也跟谁他们一路前行,体验路上的喜悦收获。

  生活在藏区的人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像《冈仁波齐》里,为心中信仰虔诚朝拜的藏人。且不说心中怀揣的这份信仰,单说用身体丈量朝圣的距离,这种事需要平静而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令人钦佩。而现实中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从来到世间起,一路打怪升级,坚难成长,干掉生活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Boss。读书时要好成绩,上好大学,毕业后想体面安稳的工作,之后成家,养孩子,然后孩子又重复我们走过的路,能跳脱这个循环的貌似很少。原先你我早已是生活这条路上的行者,很早以前就在路上艰难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谁的生活里没有苦难,没有风雨呢?生活这条路静水流深,时有惊起波澜,但身在其中的我们从未感知。

  看电影时我能感到孩子妈妈的伟大、会为车拉出几百米后折回去重新磕头而感动,会为小女孩打电话问候家人时眼眶湿润。但我真没有感受到朋友圈里的高度,更看不出他们所说的深度,我只是在看电影时找见我自我仅此而已,算是一场观影与观心对话。“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看《冈仁波齐》自会有一万种感悟。朝圣不是终点,所有人终将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

  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生活不易,前路难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肩上的职责,心中的梦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虽平凡但无畏。冈仁波齐只是我们心中的香格里拉,最终的路不在远方,只在脚下和心里,没有回头路能够重来,直面内心才无所畏惧。

《冈仁波齐》观后感11

  当初怀着一颗期待又平静的心走进电影院去看《冈仁波齐》,离上一次走进电影院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在去电影院的路上一直在琢磨着:这部电影(确切的说,应该叫电影纪录片)应该是叫好不叫座吧(具体原因后面告知)。

  最近这部电影的宣传是从某个网络视频平台上看到的。由于我去过两次西藏,对西藏有一种特殊的怀念,看到《冈仁波齐》的简介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看一看这部电影,所以就在昨天,一个人去了电影院。

  也是在昨天,看到某新闻网站的佛学频道里有一篇别人写的关于《冈仁波齐》的文章,多是对“信仰”、“佛教、“藏传佛教””的个人角度的深层次解读,于是提高了我的期待。

  直到我坐在放映厅里的时候,看到里里面熙熙攘攘的目测整个影厅里不超过20个人,还有两个是妈妈带着儿子去看的,在开始前大家可能都是认为即将看的是一部“电影”,直到电影开篇的时候,由藏民最普通的生活镜头开始了整部电影的节奏。.。.。诸多细节不在这赘述,就从电影里的一群藏民开始朝圣之路说起吧。

  以前在藏区看到很多磕长头的人,也听到过说他们都是磕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一直在路上,当时觉得还将信将疑,心里也常常想着: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地笃信和虔诚?在电影中,他们从家门口开始启程,带着家人的期盼和担忧,上路了。

  坦白说,在他们磕下第一个长头的时候,我被感动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但是在这个时候,坐在我身后的一对小情侣在嘀咕: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如果说这部电影通篇在讲述的是一群藏民的朝圣之路,那他的主旨就是:信仰与人生。

  这部纪实电影,用最平实的电影镜头记录着这样的一群平凡的人的朝圣之路,可以想象的到,从他们的家乡——芒康县到拉萨有1200多公里的路程,还带着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和一个九岁的女娃。一个年迈的老者和一个“沾满血”的屠夫,两个刚成年的年轻人,一个即将当爸爸的男人和和两个中年父亲,也许有些人从出发的时候就不确定会否能走到终点-冈仁波齐。

  这群人的朝圣之路,在电影的镜头展示下,显得极为平凡,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磕头-搭建帐篷-做饭-念经-睡觉。日复一日,不管风雪还是暴雨,亦或是路遇车祸,没有人会在这条路上放弃。

  在朝圣的路上,有一个新生命诞生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会认为孕妇生完孩子应该会把孩子带着返回家里(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思维),但是他们没有让孩子回到原本温暖的家,而是带着刚出生的婴儿继续上路,并且成为他们朝圣的一份子。.。.。

  匍匐、磕头、起身——匍匐、磕头、起身。.。.一个动作、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不管外界自然环境如何变化,他们的生活姿态从不改变,换句话说,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当下,和一个远方,这是我从这部影片里看到的最真实的人生信仰。

  在他们磕头的路上,有无数的路人走过,万千的路人眼中,有万千个他们,而他们的眼中,也许万千个路人,就是一个路人。

  我想大多数不了解这些信徒的人都很难理解他们这样的'一种坚守和信念,其实我也一样,我也不过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来看待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也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群人。我们常常习惯用一种生活方式去评判另一种生活方式,最近经常有人问我:你们信佛的人,到底是在信什么?你们真的不吃肉吗?或者你们吃肉佛祖会惩罚你们吗?。.。.。.我就回一句:“呵呵”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城市里的生活逻辑和态度,生活在农村的人,也有农村人独有的思维。

  向外看,每个人都有追求,或是生活物质,或是名利;向内看,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放到大千世界里,都差不多,有的人执着于向内寻找生命的意义,不断探索这一世的终极使命和理想。

  有的人在衣食住行里追求极致的升华,生命本身没有好坏,生活本身也没有对与错,而人生来就有不同的心识,短短数十载的光阴,用物质包裹了原本透彻的心和灵,也有人生来就像挣脱这层包裹,有的人在历经沧桑后看破了这层迷障。

  如果我们有幸找到了远方的方向,那就寻着这个方向“匍匐、磕头”,如果我们依然在所谓的当下徘徊,也可以“匍匐,磕头”。所谓信仰,其实真的很简单,你笃信什么,并且坚守什么,当下其实你已经得到了。

  人生无常,黑也无常,白也无常,好也无常,坏也无常,善业无常,恶也无常。.。.。.唯有生命的信仰会让稍纵即逝的光阴在当下永恒。

  无常,才能让生命璀璨!

《冈仁波齐》观后感12

  电影讲述了 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他们历时一年,从芒康小镇一路向着西边,经过拉萨再到冈仁波齐,用磕长头的最虔诚姿势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圣之路。

  这十一位朝圣者,都是家庭贫困的藏民,去朝圣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带叔叔了却心愿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赎罪的,也有因家庭变故而去求福的,他们中有饱经沧桑已经72岁的老人杨培,有成熟稳重的48岁掌舵人尼玛扎堆,有23岁怀孕半年的次仁曲珍,还有天真可爱才满9岁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们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个体差异,但却怀着一致的虔诚与毅力。一路上,他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艰辛和考验,恶劣的天气、简陋的.食宿、磕长头的艰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车祸、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拉萨却发现没了去冈仁波齐的盘缠、到了冈仁波齐脚下杨培在睡梦中离世……

  这些艰辛和意外,任何一个都可能让我们这些藏区以外的人们轻易就放弃进藏的努力,但是他们却没有,面对艰难与困苦,他们坦然相对;面对灾难和意外,他们绝不退缩,当我们这些乘坐飞机、火车和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进藏的人还在不停地抱怨进藏的辛苦时,他们却用最坚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着长头完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朝圣之旅。

  影片中有几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他们一路省吃俭用却还热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圣者,将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给他人;当他们被一个好心老人留宿时,他们主动帮老人干农活来回报老人;当装载 便留在拉萨打零工,等赚够了去冈仁波齐的费用再出发。

  似乎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他们朝圣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艰辛、餐风宿露的窘迫,让他们一行人看起来格外的凄凉、憔悴和肮脏,但他们却有着最坚定的信仰以及最干净的灵魂,藏区之外的人们或许很难理解和认同藏民们的这种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质疑他们用一年时间徒步2500公里去朝圣的意义何在?也许在凡人眼里,与其耗尽一年时间辛苦朝圣不如去努力赚钱——在他们看来,后者更现实也更迫切。

  通过《冈仁波齐》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们的信仰有多坚定,但我并不知道这种坚定还能以如此淡定从容的姿势来展现。

  感谢那些朝圣的背影,是他们的平静和坚定,才让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身处浮躁喧闹的花花世界包围之中,却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蓝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坚定的信仰和最纯洁的灵魂。

《冈仁波齐》观后感13

  位于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冈仁波齐山,又叫须弥山,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所以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踏上这条求福之路。电影《冈仁波齐》就是张扬导演用镜头讲述的一个关于朝圣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当他在家庭聚会时说出这个决定时大家平静理解的态度和闻讯赶来要求同往的村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时影片刚刚开始,作为观众的我还在努力捋清关系的状态中,影片中的人们不管是青壮年还是妇孺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我要去!且不说此去路途艰难,就是这些“朝圣者”让大家看了都不禁说一声:悬乎!他们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可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期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一辆拖拉机充当脚力用来运装备和物资,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仪式,镜头就突然切换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长头,朝圣之路就这样开始了。而未来20xx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们都要这样走过,几步一叩首,五体投地,没有人监督,但每一个人动作之规范之卖力是难以想象的,只为求得神明的'护佑,甚至途中拖拉机坏了男人们不得不用人力拉车,走到几百米的远处,再折回到去,重新回到原地继续磕头,一步都不敷衍。杨培老人在某个清晨再也没有醒来,大家也仅仅是请来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怀抱,继续赶路,没有痛哭,仅有祝福。

  他们在风霜里叩首,他们在泥泞中跋涉,他们对路上每一个遇见的人微笑,他们完美的诠释了信念和梦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必须标准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此时,仓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回荡在我脑海,我明白,藏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是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能完全诠释出来的,在应对异族猎奇目光的窥探中,他们面带微笑,心向阳光,一步一步迈向自我心中的圣地!

《冈仁波齐》观后感14

  大概是《冈仁波齐》票房突破4千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对影片质疑的声,褒贬不一,两极分化。

  贬的说:〝这只是碗给小资的鸡汤,是藏区的小时代,是在消费异域文化。藏区风光,从电影类型,拍摄手法,阶级划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导演张扬和投资人的历史。〞什么都有,总之只要和影片联系起来的都可以拿来议论一番,不能联系起来的也生拉硬扯凑到一块。也有专家说:〝这是艺术片的试金石,是对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

  位置不一样,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觉得,不管他人如何,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没有什么比自己喜欢更重要,都是为了蹭个热点大家都不容易。

  于我来说这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和我平时看的其他电影没有什么不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能让我静下心来看完,并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日常。

  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火炉,早晨起床的诵经和打水声,酥油茶。糌粑。牵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县这个叫〝普拉〞的小村庄里的人们,开始了他们平常的一天。只是有天一个叫杨培的老人为完成哥哥朝圣的心愿,怕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为了不留遗憾决定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于是,这一天便在这个村庄变得不平凡起来。这个决定一出,消息不胫而走,怀着各种目的的朝圣者加入其中。朝圣这件事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个话题,没有什么特别。十一个做出决定去朝圣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闲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了,没有想象中的神圣。走时更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只是安静的在全村人注视下,始于不断重复着磕长头的叩拜中。口诵经文。双手合十。顶礼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复始。漫漫兮其修远,两千五百公里虽长,但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朝着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论快慢,终将抵达。就这样一部电影安静如一股清泓静静流淌开来,让人在平心静气中,慢慢等待故事的发生。

  接下来,路遇朝圣者的对话,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导,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险,买鞋的讨价还价,趟水过河,飞来的车祸,没钱停下来去打工,替房东磕头,和理发店里姑娘的调笑,到最后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很接地气,或是顺理成章,或是突如其来。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难,仿佛都能化解在朝圣的路上和每日祈祷诵经中,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让看电影的我也跟谁他们一路前行,体验路上的喜悦收获。生活在藏区的人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像《冈仁波齐》里,为心中信仰虔诚朝拜的藏人。且不说心中怀揣的这份信仰,单说用身体丈量朝圣的距离,这种事需要平静而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令人钦佩。而现实中的你我又何尝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从来到世间起,一路打怪升级,坚难成长,干掉生活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Boss。读书时要好成绩,上好大学,毕业后想体面安稳的'工作,接着成家,养孩子,然后孩子又重复我们走过的路,能跳脱这个循环的貌似很少。原来你我早已是生活这条路上的行者,很早以前就在路上艰难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谁的生活里没有苦难,没有风雨呢?生活这条路静水流深,时有惊起波澜,但身在其中的我们从未感知。看电影时我能感到孩子妈妈的伟大。会为车拉出几百米后折回去重新磕头而感动,会为小女孩打电话问候家人时眼眶湿润。但我真没有感受到朋友圈里的高度,更看不出他们所说的深度,我只是在看电影时找见我自己仅此而已,算是一场观影与观心对话。〝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看《冈仁波齐》自会有一万种感悟。朝圣不是终点,所有人终将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生活不易,前路难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肩上的责任,心中的梦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虽平凡但无畏。冈仁波齐只是我们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后的路不在远方,只在脚下和心里,没有回头路可以重来,直面内心才无所畏惧。

《冈仁波齐》观后感15

  星期天闲来无事,在麦购网上购买了三张电影票,一家三口便匆匆赶去看晚上的一场影片《冈仁波齐》。

  影院并不大,宽敞的皮沙发坐着还蛮舒服,但不久影院工作人员就过来说:“对不起,就正好8号厅的空调坏了,观众可以随意去其他厅观看其他影片,但看《冈仁波齐》就得顶着大汗看,看修行的片子就得修行着看。”我是真心佩服这位老兄的口才,宁是把观众即将面临的情绪大爆发转变成了满厅哄堂大笑。于是灯光暗下,台上和台下都开始了修行人生。

  生活是平庸的,生命是平凡的,而当我们平凡的生命开始追问起我们是为什么活着,活着又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一种东西——信仰

  普达村的村民扎堆因父亲去世,决定带叔叔去朝拜大昭寺和冈仁波齐峰。消息传开,村民纷纷有加入者,其中有屠夫一家三口,有孕妇夫妻俩,有盖房子不顺的小伙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少年。这段叙述冗长而平淡,再加上光线昏暗,厅内的空气浑浊而闷热,我周围的几对小情侣纷纷因忍受不了而离席去了别的厅。

  一行人终于走上朝圣路了,一架拖拉机载着众人的生活用品和帐篷慢慢跟在朝拜者后面,众人七八步三扣一匍匐就这样开始了丈量土地的朝圣路。上路时是刚刚过完藏历新年,大山依旧在荒凉沉睡中,朝圣的十来个人从国道318的3075处一步步迈向心中的圣地。十八岁的少年走在队伍前面,身体也最为矫健,以至于看不出他有什么残疾,他扣板的声音也如他的生命一样清脆悦耳,五体投地时也带着滑板的声响,这声音在我听来是朝圣路上敲击出的最动听的音符,前面的扣板响起后面的此起彼伏,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虔诚的膜拜。

  后面的妇孺则显得力量微弱些,常常让人担心小女孩能否坚持下来和那孕妇腹中的胎儿是否经得起这扑地的颠簸,同样作为女人的我心一直都是揪着的。而最终这个婴儿降生在朝圣路上,她没有电影里的哭天喊地,但是那种撕裂的痛我是经历过的,我敬佩着这女人的隐忍和坚强。生产后的她只做短暂休息,然后就开始了把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她跟在队伍后面继续磕长头,孩子哭了就上车喂奶的朝圣带孩路。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答案,但是,只要我们的灵魂在路上,它会一千次的追问又将一千次的坚持下去。

  日复一日的朝圣路,从海拔3000多米走到了海拔5000米,从冬的荒原走到了春的繁茂,永不停歇的脚步,永不言弃的团队使他们亲如一家。朝圣路,是一支简约而单调的歌,在这条路上,人的躯体如一个卑微的皮囊,经受着泥侵灰蒙,经受着风吹雨淋;而灵魂却在一日日的朝圣中不断升华,它似乎总想从肉体中脱离出来,它在日日的打磨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一次下雨天山体滑坡落石中大家都跑去掩护落石集中的地方的人,石头砸伤了几个人。盖房子的汉子说:“你们都知道我家去年盖房子死了俩人,还欠了20万债务,我现在又被砸伤腿,我爷爷一辈子没做过坏事,我爸爸也没做过坏事,我也没做过坏事,为什么我们家会这样?”一群人默默无语,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陪伴,他们说:“没关系,我们等两天,等你腿好了再走。”

  看到这里,你会看到人类最朴实的信仰和最朴实的语言。大家聚在帐篷里念经是给彼此最大的信心和安慰,念经声划破夜空,无数次地抵达闪烁的星空,在这个神秘的高原上缭绕,那些声音飘上高空时你便有了神圣的感觉,因为它深沉、苍凉,和菜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嘈杂截然不同,我第一次看见声音从人的头顶出来,以光的形式穿透夜空……

  信仰不需要监督,它是开在我心头的金莲花。为了找到你,我愿意跋山涉水、风雨无阻。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他们从春又走到了夏,走过云雾缭绕的山脊,走过绿野吐新的草地,巍峨的山峰也为之动容,从严肃冷峻的荒原绝壁也转变为一碧千倾的人间仙境。唯一不变的是一颗虔诚的心,哪怕遇到这样的水洼,也阻挡不了他们匍匐丈量的朝拜之路。

  看到这里,那前仆后继爬在泥水中的场面着实震撼人心,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力量,人一旦有了信仰,是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的,他绝不会偷懒一步或者悄悄走捷近。

  生命中充满了无常,当我们无法改变结局时,不如积极地接纳它。

  路上发生了汽车和拖拉机相撞事件,这些人了解到车上的人由于高原缺氧司机着急着往山下送才开快车导致事故后,这群人没有愤怒,他们平静地接受了现实,放走了汽车司机。由于车头被撞坏,一群人只好抬着车身一步步走向百里之外的大昭寺,在接近米拉山口时,上坡的路艰难而曲折,他们用那天生吐字如经的歌喉吟唱着:“我一步一步朝山上走,雪花一点一点往山下落,在我与雪花约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们都拥有同一个母亲啊,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啊,命好的当了喇嘛,命不好我去了远方啊……”

  歌声一遍一遍重复着,藏文里的尾音和蒙文有很多相似的回旋,带着一份淡淡的苍凉,一份淡淡的忧伤回荡在山谷,回荡在飘扬的经幡里,回荡在我的心里……

  死亡不过是身体回馈给万物的一个轮回,它让我们懂得,在所有的'生命链条中我们也只不过是很平凡的一环,当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以后,那个叫做灵魂的东西需要有个安放的地方。

  他们终于到达了日思夜想的大昭寺,短暂的停留后又踏上去冈仁波齐的路程,冈仁波齐如一座丰碑矗立在眼前,而那个早晨杨培爷爷却再也没有醒来。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死亡这么美丽,就如费列罗在《生命的礼赞》中说的那样:“你从尘土中来,必将归于尘土。”他死在了他向往的天堂,他似乎到达了灵魂的归所,即使法师已经准备好肢解他的尸体,即使秃鹫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天上盘旋,可是我和那些朝圣者一样,没有恐惧,只有安慰。因为谁的灵魂不是在路上?死亡只是贡献出了一具肉体,在神圣的冈仁波齐面前,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影院的灯亮了,我才发现坚持看完的人有三分之一,而我也早已热的衣服贴在背上,只是我自己全然不觉。这场没有预定剧情,没有大牌演员,只是一路磕头的电影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着我呢?

  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地问自己。在华灯初上的城市里,在川流不息的车灯里,在浓妆艳抹的人群里,我们谁可以说自己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我们不是在羡慕着别人越住越大的房子,就是焦虑着自己越来越渺茫的未来。为了那些利益人们殚精竭虑,我们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灵魂却总在夜深人静时考问我们的良知。我们在笑话别人的同时自己却成为了别人的笑资,我们需要一个安定的东西住进身体,让我们的心不在彷徨和迷茫,让我们的灵魂不再遭受桎梏和囹圄。

  心中有块圣地,不让思想蒙尘,却待灵魂生香,这就是朝拜的力量。

  《冈仁波齐》像一座金字塔坐落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海拔六千多米,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被誉为“世界的中心”,梵文中是“湿婆的天堂”,是佛教里传说中的须弥山,它常年覆盖的雪如水晶般冰雕玉器,那边缘整齐的山型如莲花般让人心生敬畏,它是我们心中的圣地,你每次看到它内心都涌起无限敬仰,那份憧憬可跨越关山,化作无数道佛光穿越万水千山。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绝不能没有精神信仰,否则就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居所,被罢黜在外,而灵魂却一直有着“王室血统”,总有一些高贵的灵魂为回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而我,愿作它的追随者。

【《冈仁波齐》观后感】相关文章:

冈仁波齐观后感11-04

《冈仁波齐》观后感11-13

冈仁波齐观后感11篇11-07

冈仁波齐观后感8篇12-04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12-01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4篇12-04

冈仁波齐观后感通用【9篇】08-29

战神惠齐洛波契特利06-17

小羊齐齐的故事06-27

小松鼠齐齐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