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观后感

时间:2024-09-14 18:20:5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人世间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世间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世间观后感

人世间观后感1

  《人世间》荡开的,是百姓生活史,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变革史。这片土地上50年来相继发生的三线建设、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国企改革、搞活经济、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种种变革,都会在58集的长卷中一一展开。评论家李师东对原著的点评被写在了电视剧的海报上,“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剧中处理最圆融的,就是对“烟火道义”和“个人热望”的还原。时代风浪呼啸,人生潮起潮落。剧版在遵从原著轨迹同时,用镜头的诗意与明亮,让小说里的人心向善、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更闪闪发光。

  物质匮乏的年代,剧里感受不到被击垮的绝望,相反,郑娟手里的糖葫芦、旧门楣上的新春联、母亲给周蓉织了十多年攒成一沓的毛衣,都轻易触发观众的泪腺。红色的明媚,照亮了小人物对美好日子的热望。大片逆光里,善良又诚信的周秉昆在郑娟人生里登场,给孤儿寡母以生活勇气。一样的阳光洒在郑娟身上,她悉心照料周母的样子,是周秉昆心里、也是观众心里天使的模样。更不消说,“六小君子”一起扛过的肉、守过的年、打过的架,都是天寒地冻时的人心暖意、物质困窘里的淳朴情义。

  物质丰盛了,人心会变吗?剧里细细写了周秉义同父亲、岳父的两次交心,他所求的`小家之谋、大家之道,呼之欲出。周秉昆放下“铁饭碗”去了出版社三产,敢闯敢试的意识初显。一年一度初三聚会,如约而至的他富贵不相忘。《人世间》里还多次出现春节团圆的景象和全家福照片,剧集以家为支点,撬动历史洪流中各色人的遭际,也用家的架构串起中国社会认同的仁义礼智信。有这样的价值底色在,人物因处境扭转而遇见的尴尬、迷惘、挣扎,才能真实曲折却又不失激荡。

人世间观后感2

  《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

  给我感受是:第一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第二勤劳致富,文化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大哥秉义和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奋。最后,他们也入读了北大,步入了社会的上层,而秉昆却吃了文化的亏,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在社会上有着立足之地,却无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你在读书时少用的勤奋,社会会让你补上。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总有人比你有权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有人能轻松解决。学会运用资源,会让你终身受益。

  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所以每天都要笑,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人世间观后感3

  近期最火的电视剧,莫过于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人世间》,以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平民子弟在近50年岁月里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歌颂了中国人民拼搏向上、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以及勤劳正直、自尊自强的美好品德。

  出于对电视剧的喜爱,我略读了下原著小说,115万字的'鸿篇巨作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人世间》立足时代,着眼普通民众生活与生存,翔实地叙述了解放后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历程,人们在各类政治狂潮下艰难挣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复交织中慢慢老去,而唯一不变的是周家人朴素的道德情感和执着的平民精神。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转换的不同时期,周家人一直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不做坏事、尽自己力量帮助国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践行着中国人传统的知遇之恩,这种恩情,包括对亲人、朋友、老师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识之人的情感。无疑,这是作者对新中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诠释,是对自己一生文学之路的答卷。虽有力道不足之感,却仍旧令人手不释卷。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人世间观后感4

  电视剧开篇,带着史诗感的俯瞰镜头切入了1969年东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后就要天各一方了。父亲去西南“大三线”,长子周秉义和女儿周蓉都要“上山下乡”,只留母亲和小儿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随周秉昆的视角,随他走进木材厂、酱油厂、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边事。

  主创花了大力气营造准确的时代风貌。画面扫过林海雪原、国企车床、集体林场、国营饭店……大工业时代东北的冷冽粗粝扑面而来。镜头一推入“平民窝子”光字片,则是另一种气息。屋檐叠着屋檐,街道变窄成了巷。外人会迷路的光字片里,从院角的鸡笼、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头、门帘、锅碗瓢盆,都透着浓浓烟火气。但对《人世间》而言,物理层面的讲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让长辈忆往昔、年轻人知过去的,不止于严丝合缝的视觉符号,而是绵密的服务于人的细节。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视听细节,对上了观众心里对年代和人的认知,让“我们”代入了他们的情感和命运。

  描画亲情,细节时而诙谐。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胜在本分孝顺。母亲不识字,他理所当然担下读信、写信的任务。母亲大晚上兴起要给父亲写信,他嚷嚷不情愿但也还是钻出被窝拿起纸笔,顺带还跟母亲撒个娇,求她给自己织条新毛裤。小儿子身上紧绷绷的,正是姐姐穿过的毛裤。父亲寄来长长家书,整整十页,周秉昆慢条斯理地读,一边揣摩父亲潜台词,夹叙夹议的节奏急坏了等下文的母亲。母子温情、家人的牵挂,悉数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读与听。后来,周秉昆同父亲怄气,郑娟接过纸笔,牵起父子间东北与西南的往来。一样是写信,多了分传统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欲语还休。

人世间观后感5

  今天看了《人世间》第五集买肉那一段,好真实啊!四毛八分一斤的猪肉那应该是哪一年呢?你们知道吗?哦,恐怕要我妈那代人才能知道了。唉!

  结婚以前,猪肉卖多少钱一斤我还真不知道,因为还太小。主要是我从小不会当家不会管钱,对钱没概念。保姆走了以后父母把买菜的大权直接交给大妹也不交给我,我一点都不冤。

  不过半夜排队买猪肉,买猪板油我参与过。印象中夏天有过多次,冬天可能也就一两次吧?保姆带着我或者妹妹去9贸易公司”卖肉的地方排队。

  夏天有人支个门板或者竹凉板,再搬两条长凳,就睡在卖肉的地方,哪管蚊虫叮咬。冬天那可就遭罪了,冷得要命。好的还能弄个小木炭钵子,里面放几块燃着的'木炭暖手,更多的是硬冻着跺脚取暖。

  冬天是天不亮,夏天就是凌晨开始早早排队,买猪板油如果排不到前5名就悬了。那真是“僧多粥少”,排到后面的就只能碰运气了,所以不少人只放个破篮子在那排着。不等卖肉的来开铺门,排队的人们早已你挤我我挤你的干上了,等到屠夫师傅一到那就看谁家好本事。我也不记得个子矮小的张姨,怎么就有那能耐凑上去买到猪板油?

  那时候我们家比起普通工人家,最缺的还不是钱,毕竟父母工资还算可以。但我们家吃的嘴多啊!最缺的是物资,尤其是60年代初,你有钱也买不着啊!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情节能想象得到吗?当年缺吃到何种程度。电视里周妈妈跟秉昆吃的那馍馍,比我们当年的好多了,我好像吃馒头从来就没吃饱过。所以看了《人世间》以后,你们要理解,父母为什么会那么舍不得。

人世间观后感6

  这个寒假,妈妈破天荒地和我一起追了一部连续剧《人世间》,这个电视剧是一部以描写东北姓周的一家人解放后50年的生活为主线,展示中国老百姓生活变迁、歌颂人世间的大爱、朴素温暖的人世间情感的剧,我觉得很有价值,我看得很投入。

  其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有感触,周家二女儿的丈夫,诗人说了一句话:“向父母尽孝道无非就是两种:一是养口体,二是养心智。”人们都认为生为儿女,必须要对父母尽孝。

  尽孝是中国人的传统,这是无可厚非的传统美德。

  尽孝的方式,人们认为要么是养口体,要么是养心智。原来的养心智就是儿女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给父母脸上增光,给家族增光;养口体就是儿女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保证父母生活中衣食无忧。《人世间》里的周家,老大老二考上北大、当了大官和大学教授,就是替父母养了心智;周家老三守着父母照顾家,就是养口体,可谓是非常和谐美好的一家。看到这里,我不禁陷入长思。向父母尽孝道,现在也一定是要这样养心智和养口体吗?

  我认为,不是。新时代的孝道,有新的方式。我们的'父母是伟大的,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在人世间好好的生活;我们的父母也是脆弱的,他们会心痛我们吃生活的苦,遭受生活的磨难。

  只要我们作为儿女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算是平凡人的样子,但是是积极向上、自由快乐的样子,是让父母安心、宽心的样子,那就是养了父母心智的孝道了。

  只要我们作为儿女的,这一生和父母永远的保持心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交流,我们也让父母有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底气和权利,让我们父母也在人世间活得值得、快乐,那就是养了父母口体的孝道了。

  父母儿女亲情一场,就是相互温暖、相互成就,好好珍惜在这人世间的缘分,过好相爱的一生。毕竟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再相见。

人世间观后感7

  《人世间》以无处不在的细节真实为故事的艺术真实铺就了底色,但更值得讨论的是,电视剧通过叙事速度和重场戏的精心配置极大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吸引力。

  电视剧在50年里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节点展开,如1969、1971、1973、1976、1978、1980、1984、1988等,通过压缩和延展形成叙事速度的交错,同时也设计了大量的重场戏与之相呼应。电视剧开始的家人分别、枪毙犯人等就先声夺人。其后周父贵州见周蓉、回家见郑娟、周母苏醒等段落也感动无数观众。其中周家1980年过春节尤为精彩,堪称中国电视剧的华彩乐章。该段落短短七八天的故事却用5集时长进行描写。一方面是秉义岳父母在与周家相见的问题上一波三折。岳父母心机深沉的各种考量,秉义和冬梅两人夹在中间的无奈,省长突然生病秘书将茶叶送回导致的误会加深,周家的骄傲与失落,冬梅与母亲的公开冲突,秉昆和秉义、父亲的冲撞,秉义和冬梅开诚布公的讨论等,电视剧都细密地加以表现,将一个平民家庭与干部家庭之间因姻亲关系带来的立场价值冲突与情感动荡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是周父带领一家人外出拜年的众生相。周父因儿子女儿考上北大的骄傲与炫耀之意,秉昆与郑娟的尴尬之情,邻里的羡慕嫉妒之言,人物的种种小心思微表情都通过镜头的捕捉和演员精彩的.表演呈现在观众眼前,激发观众的日常经验与之共鸣,让人拍案叫绝。这一场戏不但充分展开了人物关系及情感反馈,集中了戏剧冲突,也鲜明地呈现了电视剧的价值取向:秉义和冬梅,周家与郝家反因此多了一分相互理解,而秉昆与父亲、秉义则生了罅隙,从而推动电视剧情节和人物继续发展。

  这种通过叙事速度调控叙事表达,不断造成精彩段落的艺术手段是非常高妙的,需要大胆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影像叙事技巧,当然也少不了演员高质量的表演。也正因为如此,《人世间》在对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表达中才韵味深长,极富情感张力和价值感染力,也就能避免观众的“倍速观看”。

人世间观后感8

  《人世间》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它表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的悲与喜,描摹着现实生活的苦与乐。

  周秉昆——本剧主角,一个不断挣扎于生活洪流中的男人。生活的巨浪一下又一下的拍倒他,可他总能一次又一次的挣扎着站起,不向生活屈服。他不苦吗?苦。但生活的苦并没有压倒他,反倒使他愈挫愈勇,在不断变迁的人世间夹缝中生存。

  在得知自己的新家要被收回时,他不得不回到早已借给国庆一家居住的老屋。他提着罐头和水果满怀歉意的来到老屋前,迎接他的不是曾经家的温馨,而是来自国庆妻子的不解。他无法做出其他选择,生活的难与苦逼着他,他只能咽在肚里。走进监狱的那个瞬间,他几乎失去了一切,但走出监狱的那个早上,阳光明媚,他又重拾了信心。他为了家里的生计,和朋友们创立了搬家队。一个个重物往身上一压,像生活的重担,又沉了几分。汗水浸湿了他的前襟,那是与苦难斗争的战利品。

  在《人世间》,品人世,观世人。剧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场景,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同处于人世间的人们和周秉昆一样,扛着生活的.压力,在人潮里沉浮,在时代中拼搏。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人永不倒下,是家人的期盼?朋友的鼓励?或许是,也不是。喜怒哀乐是生活的本质,他们品尝着生活的苦涩,回味着苦后的甘甜。苦的时候,咽了,就不苦了。

  我不禁想到周秉昆的话:“觉得苦吗?苦的话,嚼嚼咽了。”生活本就是苦与乐交织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不逃避,不退缩,迎难而上,因为苦后定有甘甜。我想这就是《人世间》想要告诉我们的,努力品味生活的真谛,尽情品尝苦后的甘甜。

人世间观后感9

  《人间世》是最近好评度极高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医患之间发生的故事。本片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与以往认知不同的医患故事。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人间世》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

  片中拍摄和记录下了病患在患病期的心理变化,病患家属的担心焦虑,医护人员的细致入微。让观众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感受片中人物所发生和经历过的事,带入自身的理解,从而得到与以往不同的对生命的认知。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生是一个生命的'起点,死则是终点。没有人想轻易走入终点,更何况是断送他人的终点。在《人间世》第三集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决定签下自愿放弃治疗通知书。脑死亡,基本上已经宣告了这个人走到了终点。但他的心脏仍在跳动,人们就不愿承认这个已经在悬崖边的事实。孩子的父母在这个时候该是最绝望和无助的,他们面对病床上年轻的骨肉,无法割舍,悲痛得无法自己。但总会走到终点,谁都无力回天。父母在万般不忍之下签下放弃治疗书,并将孩子的有用器官捐献。这是让常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一点。为什么要签下通知书?为什么不让孩子在终点完整的归去?这个孩子已经脑死亡,再让他多活在世上一天不过是多让心脏跳动一天。既已至此,何不让这鲜活跳动的心脏帮助他人重获新生。这对父母的决定救治到了四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这个捐献者和他的父母无疑是伟大的,让人心生敬佩。

  人世间无可奈何的事太多,人在面临病痛和死亡的时候才是最无助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关注的都是金钱利益,而只有在健康出现问题时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人生在世,生而为人。人纵有七情六欲,但终避不过一死。所以我说,人活在世,生大于天。

《人世间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人世间观后感】相关文章:

人世间观后感03-13

让美在人世间传递07-09

《人世间》观后感12篇11-30

《人世间》观后感10篇12-04

《人世间》观后感8篇06-30

《人世间》观后感15篇08-26

人世间观后感11篇07-23

倾听人世间的悲哀05-22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7篇12-0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人世间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世间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世间观后感

人世间观后感1

  《人世间》荡开的,是百姓生活史,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变革史。这片土地上50年来相继发生的三线建设、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出国潮、下海、国企改革、搞活经济、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种种变革,都会在58集的长卷中一一展开。评论家李师东对原著的点评被写在了电视剧的海报上,“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剧中处理最圆融的,就是对“烟火道义”和“个人热望”的还原。时代风浪呼啸,人生潮起潮落。剧版在遵从原著轨迹同时,用镜头的诗意与明亮,让小说里的人心向善、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更闪闪发光。

  物质匮乏的年代,剧里感受不到被击垮的绝望,相反,郑娟手里的糖葫芦、旧门楣上的新春联、母亲给周蓉织了十多年攒成一沓的毛衣,都轻易触发观众的泪腺。红色的明媚,照亮了小人物对美好日子的热望。大片逆光里,善良又诚信的周秉昆在郑娟人生里登场,给孤儿寡母以生活勇气。一样的阳光洒在郑娟身上,她悉心照料周母的样子,是周秉昆心里、也是观众心里天使的模样。更不消说,“六小君子”一起扛过的肉、守过的年、打过的架,都是天寒地冻时的人心暖意、物质困窘里的淳朴情义。

  物质丰盛了,人心会变吗?剧里细细写了周秉义同父亲、岳父的两次交心,他所求的`小家之谋、大家之道,呼之欲出。周秉昆放下“铁饭碗”去了出版社三产,敢闯敢试的意识初显。一年一度初三聚会,如约而至的他富贵不相忘。《人世间》里还多次出现春节团圆的景象和全家福照片,剧集以家为支点,撬动历史洪流中各色人的遭际,也用家的架构串起中国社会认同的仁义礼智信。有这样的价值底色在,人物因处境扭转而遇见的尴尬、迷惘、挣扎,才能真实曲折却又不失激荡。

人世间观后感2

  《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

  给我感受是:第一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记者柴进在《看见》里提过“人在还能笑的时候,是不易被打败的。”文中的人,经历了一系列困难:50年代荒灾,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要继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会让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第二勤劳致富,文化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大哥秉义和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奋。最后,他们也入读了北大,步入了社会的上层,而秉昆却吃了文化的亏,只能当一名普通工人。虽然他也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身在社会上有着立足之地,却无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你在读书时少用的勤奋,社会会让你补上。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总有人比你有权力,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有人能轻松解决。学会运用资源,会让你终身受益。

  古人就有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恍然而已。”人生不过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辈子。心态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个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战生活的困难呢?所以每天都要笑,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潇洒走一回……”

人世间观后感3

  近期最火的电视剧,莫过于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人世间》,以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平民子弟在近50年岁月里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歌颂了中国人民拼搏向上、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以及勤劳正直、自尊自强的美好品德。

  出于对电视剧的喜爱,我略读了下原著小说,115万字的'鸿篇巨作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人世间》立足时代,着眼普通民众生活与生存,翔实地叙述了解放后北方普通人家的生活历程,人们在各类政治狂潮下艰难挣扎,又在生活的希望和失望反复交织中慢慢老去,而唯一不变的是周家人朴素的道德情感和执着的平民精神。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是一部好人史。在政治转换的不同时期,周家人一直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不做坏事、尽自己力量帮助国家和他人的德行,一直践行着中国人传统的知遇之恩,这种恩情,包括对亲人、朋友、老师以及所有生命中相识之人的情感。无疑,这是作者对新中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形形色色事物和人物的诠释,是对自己一生文学之路的答卷。虽有力道不足之感,却仍旧令人手不释卷。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人世间观后感4

  电视剧开篇,带着史诗感的俯瞰镜头切入了1969年东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后就要天各一方了。父亲去西南“大三线”,长子周秉义和女儿周蓉都要“上山下乡”,只留母亲和小儿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随周秉昆的视角,随他走进木材厂、酱油厂、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边事。

  主创花了大力气营造准确的时代风貌。画面扫过林海雪原、国企车床、集体林场、国营饭店……大工业时代东北的冷冽粗粝扑面而来。镜头一推入“平民窝子”光字片,则是另一种气息。屋檐叠着屋檐,街道变窄成了巷。外人会迷路的光字片里,从院角的鸡笼、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头、门帘、锅碗瓢盆,都透着浓浓烟火气。但对《人世间》而言,物理层面的讲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让长辈忆往昔、年轻人知过去的,不止于严丝合缝的视觉符号,而是绵密的服务于人的细节。正是信息量充盈的视听细节,对上了观众心里对年代和人的认知,让“我们”代入了他们的情感和命运。

  描画亲情,细节时而诙谐。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胜在本分孝顺。母亲不识字,他理所当然担下读信、写信的任务。母亲大晚上兴起要给父亲写信,他嚷嚷不情愿但也还是钻出被窝拿起纸笔,顺带还跟母亲撒个娇,求她给自己织条新毛裤。小儿子身上紧绷绷的,正是姐姐穿过的毛裤。父亲寄来长长家书,整整十页,周秉昆慢条斯理地读,一边揣摩父亲潜台词,夹叙夹议的节奏急坏了等下文的母亲。母子温情、家人的牵挂,悉数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读与听。后来,周秉昆同父亲怄气,郑娟接过纸笔,牵起父子间东北与西南的往来。一样是写信,多了分传统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欲语还休。

人世间观后感5

  今天看了《人世间》第五集买肉那一段,好真实啊!四毛八分一斤的猪肉那应该是哪一年呢?你们知道吗?哦,恐怕要我妈那代人才能知道了。唉!

  结婚以前,猪肉卖多少钱一斤我还真不知道,因为还太小。主要是我从小不会当家不会管钱,对钱没概念。保姆走了以后父母把买菜的大权直接交给大妹也不交给我,我一点都不冤。

  不过半夜排队买猪肉,买猪板油我参与过。印象中夏天有过多次,冬天可能也就一两次吧?保姆带着我或者妹妹去9贸易公司”卖肉的地方排队。

  夏天有人支个门板或者竹凉板,再搬两条长凳,就睡在卖肉的地方,哪管蚊虫叮咬。冬天那可就遭罪了,冷得要命。好的还能弄个小木炭钵子,里面放几块燃着的'木炭暖手,更多的是硬冻着跺脚取暖。

  冬天是天不亮,夏天就是凌晨开始早早排队,买猪板油如果排不到前5名就悬了。那真是“僧多粥少”,排到后面的就只能碰运气了,所以不少人只放个破篮子在那排着。不等卖肉的来开铺门,排队的人们早已你挤我我挤你的干上了,等到屠夫师傅一到那就看谁家好本事。我也不记得个子矮小的张姨,怎么就有那能耐凑上去买到猪板油?

  那时候我们家比起普通工人家,最缺的还不是钱,毕竟父母工资还算可以。但我们家吃的嘴多啊!最缺的是物资,尤其是60年代初,你有钱也买不着啊!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看了这样的情节能想象得到吗?当年缺吃到何种程度。电视里周妈妈跟秉昆吃的那馍馍,比我们当年的好多了,我好像吃馒头从来就没吃饱过。所以看了《人世间》以后,你们要理解,父母为什么会那么舍不得。

人世间观后感6

  这个寒假,妈妈破天荒地和我一起追了一部连续剧《人世间》,这个电视剧是一部以描写东北姓周的一家人解放后50年的生活为主线,展示中国老百姓生活变迁、歌颂人世间的大爱、朴素温暖的人世间情感的剧,我觉得很有价值,我看得很投入。

  其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有感触,周家二女儿的丈夫,诗人说了一句话:“向父母尽孝道无非就是两种:一是养口体,二是养心智。”人们都认为生为儿女,必须要对父母尽孝。

  尽孝是中国人的传统,这是无可厚非的传统美德。

  尽孝的方式,人们认为要么是养口体,要么是养心智。原来的养心智就是儿女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给父母脸上增光,给家族增光;养口体就是儿女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保证父母生活中衣食无忧。《人世间》里的周家,老大老二考上北大、当了大官和大学教授,就是替父母养了心智;周家老三守着父母照顾家,就是养口体,可谓是非常和谐美好的一家。看到这里,我不禁陷入长思。向父母尽孝道,现在也一定是要这样养心智和养口体吗?

  我认为,不是。新时代的孝道,有新的方式。我们的'父母是伟大的,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在人世间好好的生活;我们的父母也是脆弱的,他们会心痛我们吃生活的苦,遭受生活的磨难。

  只要我们作为儿女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算是平凡人的样子,但是是积极向上、自由快乐的样子,是让父母安心、宽心的样子,那就是养了父母心智的孝道了。

  只要我们作为儿女的,这一生和父母永远的保持心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交流,我们也让父母有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底气和权利,让我们父母也在人世间活得值得、快乐,那就是养了父母口体的孝道了。

  父母儿女亲情一场,就是相互温暖、相互成就,好好珍惜在这人世间的缘分,过好相爱的一生。毕竟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再相见。

人世间观后感7

  《人世间》以无处不在的细节真实为故事的艺术真实铺就了底色,但更值得讨论的是,电视剧通过叙事速度和重场戏的精心配置极大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吸引力。

  电视剧在50年里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节点展开,如1969、1971、1973、1976、1978、1980、1984、1988等,通过压缩和延展形成叙事速度的交错,同时也设计了大量的重场戏与之相呼应。电视剧开始的家人分别、枪毙犯人等就先声夺人。其后周父贵州见周蓉、回家见郑娟、周母苏醒等段落也感动无数观众。其中周家1980年过春节尤为精彩,堪称中国电视剧的华彩乐章。该段落短短七八天的故事却用5集时长进行描写。一方面是秉义岳父母在与周家相见的问题上一波三折。岳父母心机深沉的各种考量,秉义和冬梅两人夹在中间的无奈,省长突然生病秘书将茶叶送回导致的误会加深,周家的骄傲与失落,冬梅与母亲的公开冲突,秉昆和秉义、父亲的冲撞,秉义和冬梅开诚布公的讨论等,电视剧都细密地加以表现,将一个平民家庭与干部家庭之间因姻亲关系带来的立场价值冲突与情感动荡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是周父带领一家人外出拜年的众生相。周父因儿子女儿考上北大的骄傲与炫耀之意,秉昆与郑娟的尴尬之情,邻里的羡慕嫉妒之言,人物的种种小心思微表情都通过镜头的捕捉和演员精彩的.表演呈现在观众眼前,激发观众的日常经验与之共鸣,让人拍案叫绝。这一场戏不但充分展开了人物关系及情感反馈,集中了戏剧冲突,也鲜明地呈现了电视剧的价值取向:秉义和冬梅,周家与郝家反因此多了一分相互理解,而秉昆与父亲、秉义则生了罅隙,从而推动电视剧情节和人物继续发展。

  这种通过叙事速度调控叙事表达,不断造成精彩段落的艺术手段是非常高妙的,需要大胆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影像叙事技巧,当然也少不了演员高质量的表演。也正因为如此,《人世间》在对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表达中才韵味深长,极富情感张力和价值感染力,也就能避免观众的“倍速观看”。

人世间观后感8

  《人世间》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它表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的悲与喜,描摹着现实生活的苦与乐。

  周秉昆——本剧主角,一个不断挣扎于生活洪流中的男人。生活的巨浪一下又一下的拍倒他,可他总能一次又一次的挣扎着站起,不向生活屈服。他不苦吗?苦。但生活的苦并没有压倒他,反倒使他愈挫愈勇,在不断变迁的人世间夹缝中生存。

  在得知自己的新家要被收回时,他不得不回到早已借给国庆一家居住的老屋。他提着罐头和水果满怀歉意的来到老屋前,迎接他的不是曾经家的温馨,而是来自国庆妻子的不解。他无法做出其他选择,生活的难与苦逼着他,他只能咽在肚里。走进监狱的那个瞬间,他几乎失去了一切,但走出监狱的那个早上,阳光明媚,他又重拾了信心。他为了家里的生计,和朋友们创立了搬家队。一个个重物往身上一压,像生活的重担,又沉了几分。汗水浸湿了他的前襟,那是与苦难斗争的战利品。

  在《人世间》,品人世,观世人。剧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场景,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同处于人世间的人们和周秉昆一样,扛着生活的.压力,在人潮里沉浮,在时代中拼搏。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人永不倒下,是家人的期盼?朋友的鼓励?或许是,也不是。喜怒哀乐是生活的本质,他们品尝着生活的苦涩,回味着苦后的甘甜。苦的时候,咽了,就不苦了。

  我不禁想到周秉昆的话:“觉得苦吗?苦的话,嚼嚼咽了。”生活本就是苦与乐交织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不逃避,不退缩,迎难而上,因为苦后定有甘甜。我想这就是《人世间》想要告诉我们的,努力品味生活的真谛,尽情品尝苦后的甘甜。

人世间观后感9

  《人间世》是最近好评度极高的一部作品,讲述了医患之间发生的故事。本片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与以往认知不同的医患故事。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人间世》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

  片中拍摄和记录下了病患在患病期的心理变化,病患家属的担心焦虑,医护人员的细致入微。让观众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感受片中人物所发生和经历过的事,带入自身的理解,从而得到与以往不同的对生命的认知。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生是一个生命的'起点,死则是终点。没有人想轻易走入终点,更何况是断送他人的终点。在《人间世》第三集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决定签下自愿放弃治疗通知书。脑死亡,基本上已经宣告了这个人走到了终点。但他的心脏仍在跳动,人们就不愿承认这个已经在悬崖边的事实。孩子的父母在这个时候该是最绝望和无助的,他们面对病床上年轻的骨肉,无法割舍,悲痛得无法自己。但总会走到终点,谁都无力回天。父母在万般不忍之下签下放弃治疗书,并将孩子的有用器官捐献。这是让常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一点。为什么要签下通知书?为什么不让孩子在终点完整的归去?这个孩子已经脑死亡,再让他多活在世上一天不过是多让心脏跳动一天。既已至此,何不让这鲜活跳动的心脏帮助他人重获新生。这对父母的决定救治到了四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这个捐献者和他的父母无疑是伟大的,让人心生敬佩。

  人世间无可奈何的事太多,人在面临病痛和死亡的时候才是最无助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关注的都是金钱利益,而只有在健康出现问题时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人生在世,生而为人。人纵有七情六欲,但终避不过一死。所以我说,人活在世,生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