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宫》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宫》观后感1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我们去了北京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两个建筑物——天安门和故宫。
我们先来到天安门,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面临长安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在天安门举行。
接着,我们走过汉白玉的金水桥,来到了故宫。看过太多的明清古诗,我就好像进入了梦境。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故宫太雄伟、壮观了,虽然它经历六百年的岁月,依然给人一种逼人的皇家威严。我们通过瑞门、午门后,又走过内金水桥,眼前的大殿就是太和门,过了太和门,眼前是一个偌大的'广场,端坐着巍峨沉雄的太和殿——金銮殿,它是明清两朝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皇帝的龙椅高高地摆放在中间最高点,周围宽敞的大厅就是古代群臣跪拜的地方。我想几百年前,这里是何等的威风,没想到几百年后我们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在这里游览。
接着,我们又来到故宫文物藏馆——珍宝馆和钟表馆,看着这些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我感到晚清政府特别是慈禧太后的生活太奢侈了,怪不得会被八国联军入侵。不忘国耻。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加强锻炼,为祖国的明天时刻做好准备。
《故宫》观后感2
我们今天来到了故宫,来参观我国那辉煌的建筑。
进入故宫,我们不一会就来到了午门,以前午时三刻,当门问斩,就是在这里“咔嚓”的。这个地方可不太好,赶紧往前走吧。
我们现在来到了太和门,也就是皇上平常上朝的地方。我发现,太和门前有一个大广场,但寸草不生,我向导游提出了我的疑问,导游回答道:“那是因为,古代皇上怕有刺客埋伏在树上,于是下令太和门前的广场不能种植物。”我又发现,这片广场地面全是由石板建成的,我问导游这是为什么?导游对我说:“那是因为,从外面攻进来刺杀皇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就想到挖地道,当然皇上早有防备,这些石板横着7层,竖着8层,共有四、五米深,所以说这样根本行不通。”再往里走,就到太和殿了,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銮宝殿,这也是皇上上朝的地方,同学们就会问了:太和门不是上朝的地方么?太和门是上小朝的地方,而太和殿是上大朝的地方,比如皇上登基、选太子、选王妃……
今天玩得真开心,过了一把皇上瘾!
《故宫》观后感3
宏伟壮观的故宫博物院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建筑群之一。
走进添爱们,经过端门,午门,就来到太和门,一座高大的宫殿展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皇上办公的太和殿,经过太和殿就来到中和殿,过了中和殿就是保和殿。每个殿都有朱红的宫墙和大门,屋顶上盖的是黄色的琉璃瓦。过了保和殿,再拐个弯,就看到一个小门,进了门,向右看,就看见九龙壁,九龙壁上刻着九条龙,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白,蓝,黄,黑四种,它们的外形各异,没有哪两条是相同的。过了九龙壁,再从左边小门进去,就来到钟表室。当我进入钟表室时,我不禁愕然,分明是来到钟的王国,钟的海洋,大大小小的古钟鳞次栉比,琳琅满目,有红木人物风扇钟,铜镀金绿鲨鱼皮天文钟,铜壶滴漏,硬木雕花自名钟等,一共有钟表1000多种。过了钟表室,转个圈儿就来到御花园,御花园景色美丽,四季都有花开,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又开了。花园中间有个假山,在四周小草的掩映下,假山更漂亮了。
故宫博物院到处有漂亮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有机会你去细细赏玩
《故宫》观后感4
养心殿是故宫里我最感兴趣的一座宫殿,因为相比中轴线白玉台上宫殿的大气磅礴,以及后宫宫殿群的神秘幽禁,养心殿更加朴素踏实,有更多生活的痕迹。这次能够勘测重修,一方面显示出养心殿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养心殿的现状亟待修整。很期待4、5年后焕然一新的养心殿。到那时,无论是在线的.资料还是身临其境,养心殿都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眼前。
至于影片本身,短短的三十多分钟更像是在平实交代殿中文物如何拆除转运,好像是一部介绍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广告片。但是故宫本身是一座神奇的城,宫墙里的时间都躲进了梁柱砖缝里,好似冬眠。宫城里就算每天游人如织,也依然难以打破玻璃窗里面凝滞的时间。在养心殿里,百年来积攒的浮尘也是文物。这是玩笑,但也隐隐透露着对这一伟大空间的感慨。百年来的养心殿,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胶囊,安静保存着里面的物品器具,乃至于空气光线。这次殿中一应物品器具都搬离转运,养心殿终于迎来了一次痛快的深呼吸。作为一座古老而重要的建筑,这何其幸运。而我们有幸能窥见这一珍贵的瞬间,亦何其幸运。
《故宫》观后感5
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工匠精神,不只是修复旧器需要,发明制造新器也同样需要。
不过剧中也展示了一些短板和局限:
1、缺乏细致、规范的修复操作流程和学习体系,这是香火几乎断绝的原因。
老师傅的手艺固然精湛,但希望能留下一套书面的、标准而系统的、可复制的操作规范守则,这样才能让修复文物的技艺“固定”住。师承的存在很合理,但是应当作为“标准操作规范”的.补充,“标准操作规范”是每个人应当掌握的基本。
2、缺乏大数据库的支持,举全国之力建立一个文物档案数据库,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集中为了补全三彩马胸口革带的造型而实地参考让我印象深刻。辛苦地实地考察倒是其次,我想的是,要是有全国联网的大数据库,所能了解到的革带造型想必应是不能再丰富,参考的范围也不能更广阔,这对文物修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将是N个级别的提升。
当然,若是建成这样的数据库,普通百姓也能(有偿)浏览(其中观赏性的部分)的话,对景点压力的缓解、文物的保护将会无形地有利。
自豪之中也当有反思。
《故宫》观后感6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北京故宫里的文物,也见识到了那些在故宫里修文物的师傅们的高超修复技艺。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历史丰富,也体会到了这些师傅们的艰辛。
纪录片里的王津叔叔告诉我们:“想要修复好一件物品,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颗平静的心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如果坚持不下去那就只能转行了。”接着说:“其次就是要有兴趣,你对这个工作要是有兴趣,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你一定会做的非常好!”又说:“但是有些古代遗产会有破损,而大部分的也都是孤品,所以不好修复。”王津叔叔一次又一次地补充道。
王津叔叔修复过许多古代钟,也参加过许多关于钟的拍卖会,一次一次的'……反反复复,修复钟的经验也就增多。现在的人,有多少都是因为没有耐心而打破自己的坚持,有多少是因为偷懒而没有做到当初的誓言。而王津叔叔就是因为一直坚持,从没有放弃过而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下去,中华民族将会变得更强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王津叔叔学习,不仅能坚持自己的工作,还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故宫》观后感7
一如央视以往的纪录片水平,低沉磁性的旁白把故事唠成家常,镜头远远的扬起下落,旁人眼里不平凡的工作也朝九晚五的平凡如你我。
喜欢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精密却谦逊的钟表组,富于想象灵活的瓷器组,如织女一般的编织组,或是无处不在的木器组,无论是得心应手、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还是兢兢业业、诚恳努力的徒弟们,故宫的某些宫殿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习惯骑着自行车穿梭来往,他们敲打出墙的一枝红杏共享着脚下皇城土地孕育的硕果,他们把生活过的很慢,似乎与北京这座快节奏的都市格格不入,但他们却都享受着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致密感。
他们在故宫修文物,缝缝补补的是历史的'足迹,敲敲打打的是生命的延续,延延绵绵一代代传承的是工匠之魂。令人艳羡的工作地点,考验耐心的工作内容,没有简单是不简单的。至今都记得木雕佛像的禅机:文物乃死物,修补的不是其残破的躯体,而是凝结在里面匠人的精神,决定佛像面孔的不是条条罗列的精确尺寸标准,而是雕刻者的心。
几只御猫绕膝,几株青草没眼,与几百年几千年前的文明打照面儿,细数风流,人生不枉已矣!
《故宫》观后感8
这群神秘又发光的人。明明手中每天都在穿过千年;但当某位师傅骑着自行车,穿过层层红墙到外面只为偷闲抽根烟时,众人打杏儿时,和着阳光喂着“御猫”时,偶有闲暇弹着吉他聊着天儿时,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完全意想不到的风格,很燃很纯粹。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意想不到的平实和有趣,处处透着热忱与从容,想走近,想走进。
旺盛生命力,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更饱含传承的温度。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3集实在不过瘾,想必只是皮毛。但也足够撩拨很多人为之着迷,艳羡。慢慢意识到他们在怎样生活,谁在守护着故宫,故宫又因何在传承。
《故宫》观后感9
这其实是一篇我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感。这本纪录片力荐。
其实,“匠心”和“匠人”并不算新概念,只是觉得近年来重新被关注,又一次热乎起来。这种“热乎”正好说明了一种缺失——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凡事都讲究高效率,一切都变得“快餐化”的今天,安安静静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那些愿意花时间、用双手去打磨制作一件艺术品的心态显得弥足珍贵。
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纪录长片总长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看完纪录片,很想也去故宫修文物。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资质,心向往之。也许是希望,自己面对这样一份工作,能够沉下心来做一点事。
后来想明白,小到能够静下来写文章,大到过好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一点“匠心”才行。
《故宫》观后感10
当我迈进故宫大门那一刻,我觉得走进岁月深处了。故宫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我却只想道出我看到珍妃井时的感慨。
珍妃井藏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我当时真怕它挤不下我们这么多疯狂的游客。但实际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时光,让那院落的不起眼的角落早已长出丝丝的杂草,那雕着花的窗子上落满了灰尘,那美貌聪慧的女子徒然地留下了一段传说……原来再热闹的地方再惊险的故事也挡不住时光的侵袭。珍妃的死,慈禧的`残忍,以及那段岁月中,我们的国家承载了多少惊涛骇浪?那天的我,站在那儿想,如果我悄悄地往那一口珍妃井里看一眼,是否还能看见一个伤心的女子,在井下凄凄哭诉?又是否会看见,她在哭完之后宛然一笑,祝贺我不用生在如斯的年代,并拥有一个如此幸福的年少时光。
离开故宫,我不曾回头,因为我明白,那段历史已经印记在我的心中了。
《故宫》观后感11
你
面对战火
被迫离开家乡
万里奔驰
走上流亡之路
你
海角天涯
无处为家
却未放弃理想
十年戎马
终回故国家乡
巴山蜀水 高山险峻
都留下你的身影
历经磨难终成正果
即使一路艰辛布满
时逢乱世
你却挑起脊梁
用你独特的文化内涵
抵抗者不义之士的侵略
你是力量
更是精神之矛
刺进积累已久的空洞
赶走百年历史的尘埃
因为有你
中华民族为之自豪
海峡两岸 淡淡乡愁
因为战争
你的身体被撕裂
但你何曾畏惧
跨过万水千山
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用你独特的身姿
成为交流的纽带
因为有你
祖国统一
指日可待
故宫的国宝
你的付出我们不会忘记
你的历史
永远受人敬仰
我爱你的'精神
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我爱你的坚强
那种自强不息的坚强
有你
我们前进更加自信
有你
我们更加有力量
我爱你
故宫的国宝
我永远爱你
《故宫》观后感12
在微博上被安利,没想到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了三集。
闲暇时也喜欢逛逛博物馆,虽然不免有走马观花、附庸风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铜、亲切的木雕、朴拙的陶、精致的瓷、飘逸的书、灵动的画跳出历史课本真切地呈现在眼前时,都会觉得捕捉到了历史的余香。以往也被展厅的设计、文物的铺陈惊艳过,但是却不知道一件文物在来到大众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历史的'尘埃,才让我们得以一窥她的魅力。在修复师用他的双手吻醒她之前,她还一直都是个睡美人呢。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物,我们的文化将无所依附,无法传承,无法通过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传播我们民族的价值和审美。文物修复师就是这些文物忠诚的守卫者,慈爱的守护者。今后再次参观博物馆时,我想我会对那些玻璃柜里的文物有种不一样的感觉。我愿用心感受它们从容沉稳的呼吸吐纳,我愿静静聆听他们讲述的精彩故事。我会关心它在千百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战火、硝烟、流离、辗转,我会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护和细致修复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焕发。
《故宫》观后感13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故宫》观后感】相关文章:
故宫08-24
故宫09-27
故宫09-20
故宫09-26
故宫07-13
故宫的观后感05-28
故宫观后感10-26
游故宫10-23
美丽故宫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