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

时间:2024-10-06 21:05:4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

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1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出于对等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笔者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天下无贼》,里面有人问“21世纪什么最贵?”电影桥段中答案是“人才”。我想大家对这并不陌生。人才确实重要,但是一直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打的时代发展到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国家乃至这个地球,发展中带来的负面效应,资源、能源、环境这些越来越阻碍我们进步的步伐,不,应该是我们前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环境、自然的规律,资源的锐减,能源的紧缺,环境的破坏,自然规律的更张,这一些都亟待我们去解决。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始终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是未来国家乃至全球共同的建设目标,因为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建设美好家园的基础。

  我们“真爱自然,保护生态”。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保护好各种资源,珍惜资源。要科学发展,科学利用,集约高效利用。二是合理规划、调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三是开发与治理并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得提高各方面资源开发能力。开发新能源,才能永不落后,细水长流,同时要综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等。

  笔者认为无论是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还是调整产业布局、机构,最后目的就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3

  著名生态保护学者吕植指出:在三江源,人与自然相处的核心或最关键的问题是人与野生动物能否和谐相处。

  随着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曾经泾渭分明的人兽生活区开始模糊、重叠,野生动物频频光顾人类生活区域,或对人类生产生活构成挑战。这反映了野生动物活动习性和规律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新情况,体现了三江源生态系统自身的动态性。在这动态性的进程中,由于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与自然生命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新的平衡。

  玉树巴塘:村里来了藏棕熊

  在玉树巴塘乡,人们早已习惯与野生动物共居一处,大多数时候互不相扰,但这几年,人们隔三差五就会听到一个让人心慌的消息:山上的藏棕熊下山觅食,进村了。

  出生就学会穿越马路的'小斑头雁

  三月快近尾声的时候,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回到了三江源。求偶成功后,它们开始营巢产卵。通常,斑头雁会在人迹难至的湖边或是悬崖上营巢。这几只斑头雁就选择了与湖水相隔一条马路的这面崖壁来营巢。公路边的崖壁上,两家斑头雁在争地盘,营巢孵卵。夏天快要来的时候,两家的小斑头雁出生了,一出生它们就学会了怎么穿越马路。

  守护共生——藏羚羊迁徙记

  青藏公路的五道梁段,地处可可西里腹地。这条修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公路,在无人区架起一条物资供应的“生命线”。五道梁栖息着众多野生动物,还是藏羚羊繁育迁徙的必经之地。站在公路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美丽的高原精灵。为了帮助藏羚羊穿过马路和铁路,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打扰,人们想了很多妙计高招,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野生动物对环境变化有着一定的适应性。

  野生动物人类不会说话的朋友

  普氏原羚是一种如今只在青海湖周边栖息的珍稀动物。其野外种群的数量一度不足300只,但经过政府以及当地牧民十多年的努力,其野外种群数量现已接近3000只。青海湖南岸保护站的吴永林用他半生的职业生涯见证了这一变化,他说:“野生动物是人类最好的、不会说话的朋友。

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4

  生态文明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在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层关系: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使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央视我住江之头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住江之头》观后感08-16

江郎山之游08-12

我住的小区09-02

你在我心里住过09-17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之头_感恩议论文900字10-02

春游作文400字 鼋头渚之游09-19

钱塘江我来了08-30

钱塘江我来了11-03

在江之湄,是梦在等待_关于屈原的作文700字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