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4-05-13 21:00:5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要是描写在这所叫池塘之底的学校里,校长哈森和学监马修两种教育方式的碰撞,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

  校长哈森,他用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些问题少年,辱骂、殴打、关禁闭等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他的教育理念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轮流关六小时的禁闭,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他自私贪婪、刻薄而又刚愎自用,用强权制度压迫学生。在这里,缺乏公义、尊重、爱心他的行动反应原则,不是教育,而是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纪律,以达成其升迁的目的。对孩子们而言,在这里最重要的也不是学习,而是在犯错之后如何躲避惩罚。殊不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因这种强制性的教育而违抗师长,校长及其它教员们越是压制他们,他们的心理就越反抗。

  蒙东便是哈森校长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影片当中最让我们感到心痛的一件事就是蒙东纵火报复,一把火烧毁了寄宿学校。在校长雨点似的巴掌面前,他坚决不承认偷了10万法郎,因为他真的没偷,他不辩解,眼中闪出凶光,这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绝望了,心中熊熊燃烧仇恨之火。正是带着这种仇恨,纵火烧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痛苦记忆的学校。最后像一尊泥塑似的嘴里叼着一根香烟,站在远处的山头上,看着冒着浓烟的校园,留下一个诡秘的笑容,转身远去,从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人性的存在。假如校长细心地调查,不致于把蒙东再次送入警察局,也不会发生这样一个悲剧。校长还可能会得到勋章或升迁,学校的歌声还可能会飘得更远、更美。教育真的像一把双刃剑,能创造天使,也能制造魔鬼。爱心可以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东最终用极端的方式烧毁了这所寄宿学校。此时损毁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如果我们对孩子多点慈爱和恻隐之心,他们带给我们的就不是怒火,而可能是一个纯净的春天。

  马修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学监,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但是他用仁爱、友善、信任、理解、宽容和真诚改写了孩子们灰色的记忆,留下了欢声笑语,如一缕阳光,春风化雨。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在于对于每个孩子他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最终,用音乐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也唤回了教师们冰冷已久的心,人性深处的生命热情被唤醒,死气沉沉的校园开始焕发出了春天般的生机。

  勒盖莱克:他因搞恶作剧弄伤马克森斯大叔眼睛,他没有简单的把他交给校长,而是让他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直到康复为止。在与马克森斯大叔相处时,勒盖莱克发现大叔其实是一个很善良、和蔼、宽容的人,当大叔病重转院,勒盖莱克真的害怕了,似乎死亡一下子来到了身边,他怯怯地问他会死吗?,马修揽过他的头靠在自己的胸膛上,告诉他说不会,医生会救活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本质是善良的,可见勒盖莱克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衷心地希望马克森斯大叔好起来,这种希望不是因为他可以不用再照顾马克森斯大叔,而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给大叔造成的伤害是多么的不应该。马修的做法比校长的惩罚更管用。

  皮埃尔:一个幽闭而敏感、孤傲自卑、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经过马修的培养后来成了著名的指挥家。马修请他监管课堂秩序。可惜,当他处理好勒盖莱克事件后回往教室,却发现皮埃尔在黑板上画出了他的肖像速写。面对这一场景,可以处理出不同水准来。或是依据学校的行动反应原则,禁闭三天,给学生们来个下马威;或是以此杀鸡儆猴,严惩恐吓抽打;或是进行思想教育,反省检查而马修却选择了宽容的力量,他因势利导地还皮埃尔一个滑稽地漫画式肖像素描,即化解了尴尬和矛盾,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皮埃尔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音穿过骨头、穿越校园,窜向云霄,窜向生命的天堂。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然而,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有着严重恋母情结的皮埃尔,竟然将一瓶墨汁泼向马修,犯下了无可饶恕的错误。马修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皮埃尔的独唱部分。有些东西,在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改正错误行为,要让他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皮埃尔倚柱忏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他孤单的立在那里,眼神中充满的哀怨与委屈,同时还有强烈的渴望。终于,在第一节音乐完后,马修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男孩很惊讶更惊喜,在马修鼓励与首肯的.眼神中,皮埃尔放开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理解与信心。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第一次,懂得了感激。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证明了自己的天赋才能,此时,封闭的心灵完全打开,最终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马修的这种用心教育造化了这群放牛班学生的心灵,拯救了放牛班的学生,也拥有了美好的春天。

  派皮诺:一个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可怜孤儿。马修第一次进学校时,在门口看见了一个叫派皮诺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周六都会在学校门口站着,等着是为了等自己的爸爸来接他,可是事实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学校里的学监告诉男孩这个事实,可男孩不肯相信,因为他坚信爸爸会在周六那天来池塘之底接他。。第一节课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时。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静!大家都很用心,惟有派皮诺彷徨踯躅。马修轻轻蹲下身体,一只温暖的大手,轻轻搭在他的肩头,耐心地软语询问。(如此寻常的动作,却倾泻出无限的智慧与力量。)他是这里面最小的孩子,在这里他饱受欺凌,但是马修给了他希望,他很特别的关怀,给了小派皮诺亲人的温暖,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小派皮诺要执着的跟着马修走,因为,经过相处,他已经离不开马修,也只有马修可以给他温情与亲情。马修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最后,带着这个有点笨还没有成长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轻松的踏上了归途。

  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更是让我感动,当马修再次拎起饱经沧桑的皮箱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叹惋这些孩子的谨慎,看起来更像是冷漠的时候,此时从空中飘下来一架架纸飞机,这些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似是告别,又似是追索未来,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就是马修教育方式的结果,与哈森校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马修老师的教育给我的启示:

  尊重关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权利。他给了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他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马修老师为了组合唱团将大家分组时,出现了两个特例,一个是不会唱任何歌曲的小派皮诺,另外一位是老走调的科宾。马修没有让他们做在教室的一角观看,没有将他们置身事外,而是分别任命他们为合唱团副指挥和乐谱架。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任命科宾为乐谱架时,他侧过身,乐谱近在伸手的地方,可他特别对坐在讲桌一侧的派皮诺说:派皮诺先生,把乐谱给我,派皮诺先生指挥棒,非常感谢。如果说乐谱架还有些必要的话,指挥助理就纯粹是为了让派皮诺参与进来而设的职位。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放弃或是被抛弃,他鼓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了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整部影片弥漫的是马修对学生的爱,因为爱,他同情一直等待父母归来的派皮诺,包容偷自己奉为至宝的乐谱的三个学生,倾力培养顽劣傲慢的勒盖莱克,宽容偷了校长钱的科宾,宁可被校长责罚也要让孩子们洗上热水澡。也是他的爱和宽容感化了这些问题儿童本已几近漠然的心,让他们重识自我,开启迷失的心灵。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应该用满心的爱去对待所有学生。

  幽默和机智。马修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骨骼模型叼着点的烟,他没有大发雷霆,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是简单地说了句:教室里禁止吸烟,你也一样,先生。这种处理方式尽显了他的幽默和机智,显然孩子们也因他的这种方式而明显感觉到这位学监的与众不同。傲慢皮埃尔的在黑板上画他的秃头像,他同样以机智幽默的方式挽回了尊严——————画莫杭治的小丑像,即化解了尴尬和矛盾,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为了让孩子们获得因马克森斯大叔受伤而被取消的娱乐活动的权利,他与校长谈条件时同样是十分机智的。

  好的教育可以不回避惩罚。马修到来之前,池塘之底的所有教职工都信奉犯错-处罚的教育信条。结果是越处罚越糟糕,孩子们的表现每况愈下。马修老师来了以后,也实施惩罚,如:不让皮埃尔领唱;让勒盖莱克儿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直到病治好为止;教育上对待这样一些特殊的孩子,不能没有惩罚。可是,如果惩罚就是简单、粗暴的打骂、关禁闭,肯定会把孩子逼向绝路。所以,要让惩罚成为一种唤醒,一种催发向上的动力,同样是好的教育。教鞭个个教师都能用,关键看怎么用,用教鞭抽得孩子猛然醒悟,抽得孩子自惭形秽,抽得孩子跃跃欲试,抽得孩子热血沸腾,这样的惩罚才是好的教育。其实通往教育的成功之路并非一条。表扬赏识固然重要,但对待特定的对象,惩罚更有必要,关键的尺度是对生命的遏制还是对生命的关照。

  适度的惩罚在教学中的作用我深有体会,03年我刚来华西时,每节课下课后,小卖部卖的所有东西,在教室里几乎都能找得到它们的残骸,小卖部买不到的口痰、脚印等也随处可见,后来我制定了惩罚条列:上课迟到一次罚做音乐教室清洁卫生5次,缺席罚10次,不按座次表坐罚5次,吃零食罚5次,玩手机我代管,期末在还等,自从惩罚条列实施后,教室一学期只需拖一次地,上课效果好多了。

  适度的惩罚在教育中尽管有效,但宽容的能力更大。宽容不仅是风度,更是人格。师生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能调节关系,减少磨擦,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教育好学生们?我们现在要怎么做?”影片中,现实中,每个人的心中都在寻找着这个问题。《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手里拿的是一把爱心和理想的钥匙,开启了学生们的心灵之门。

  这是法国偏僻的郊外一所被称作“池塘底”的教养院。里面的孩子,或者每每倚靠在铁栅栏前,企盼着已去的父亲,或者用毫无奢求的眼神,不屑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们的父母或是在战争中死亡,他们的母亲或是未婚妈妈,他们拥有太多太多别人不曾拥有的冰冷和无助。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强制关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一道道铁门禁锢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只能看到高墙围着的四角的天空。感受不到爱和尊重,更不许对爱有所依恋。犯了事,只能用皮鞭和囚禁处理。尘封的心灵就这样开始慢慢变得扭曲,在这里有以李基度为代表的攻击性强的儿童,他把学监老麦砸得住进了医院;还有以皮比诺为代表的,由于失去双亲,缺少依恋而孤僻,甚至变得抑郁的儿童;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让单亲妈妈头痛,对音乐极有天赋,但又自尊心十足,相当敏感的莫朗。这样我们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生们的叛逆、反抗和疑问:在影片里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显露无疑,他们在拿老师做笑料,暗算老师……学生们对老师的轻蔑无视,老师们对学生的不满和强硬,他们只是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叛逆、堕落的表现。老师和学生选择了对抗,而不是通过真心交流,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

  在这样充斥着邪恶和暴力的氛围中,许多老师都是采取了妥协、默认、忍耐或同流等消极的态度,而马修的态度是积极的。初来乍到的马修,面对孩子们一贯的恶作剧,并没有像其他教员那样过激的反应,尽管他也需要吓唬孩子,但他的心中充满了爱。他相信不管是什么人,他的心灵深处都深埋着善良的种子,尤其是孩子,教育者就是善于将之挥之而出的那个人。等爸爸的佩皮诺的眼神只有让人更加怜爱;“乐谱是不是间谍的密码?”,孩子还是那么的天真、好奇……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丰富的内心,我们不要苛求孩子都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个孩子,他们是大千世界中的叶子,从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真正尊重孩子原有的特质,让孩子原有的特质更加闪亮。于是,当孩子嘻笑着骂他秃头的时候,当孩子将他用半生的心血创作的乐谱散落在厕所里随意玩弄的时候,当孩子将墨水瓶砸在他的脸上的时候,他从来也没有恼羞成怒。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帮助这些孩子掩饰他们的过失,使他们不至于遭到冰冷的惩罚。他为什么这样做?想讨好这些孩子吗?不是。不严格要求他们吗?不是。想表现自己的宽容吗?不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池塘底”教养院的非人道的刻板的教育的霸道粗鲁和苍白无力。校长的”犯规—处罚”的行为主义派的管教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人性的一面,将改造学生的过程单纯的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过程。他对人性的看法过于简化,完全忽视了人的行为异常发生的内在认识、情感、动机、和态度等主观的心理原因。同样,也忽视了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过程在行为矫治中的作用。以为简单而粗暴的处罚就可以阻止学生们继续捣乱。而他这样做的后果是,招致了学生的怨恨和更多的恶作剧。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他意识到了校长”犯错—处罚”的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他开始用一些更加人性化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也注意给学生多一些自尊心。

  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是受人尊重的,虽然我们有金钱,有朋友,或是处于权威的地位。如果无法满足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助、沮丧的情绪。比如像皮埃尔这样的人,他虽然没有直接将这些情绪表现出来,但他带头闹事等行为正是为了掩饰他的自卑和无助。在顽劣的外表下,隐藏的其实是一颗受伤的心。马修老师让皮埃尔知道,他的妈妈是关心他爱他的,也让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和校长一样死板的。马修老师还发掘了他在唱歌方面的天赋,最重要的是马修老师给了他自尊,把他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让他懂得了自尊的需要和尊重他人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是必须达到的。在一片和谐的童音中,马修向皮埃尔挥挥手,那是一个邀请的姿势,恭敬而慈爱;那是皮埃尔熟悉而渴望的旋律;那里有许多双眼睛都含着笑意在等待着。冷着面孔的少年,逐渐将身体从石柱上慢慢抬起,调整自己不羁的站姿,他变得恭谨而又充满了喜悦。

  那一刻,他突然就明白了一切。他领悟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觉,更懂得了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的道理。

  那一刻,什么是“春风化雨”,什么叫“润物无声”,全明白了。

  克莱蒙·马修,这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身上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他用自己的方式做着微不足道的事情,温暖了冷漠的学生,唤醒了明哲保身的同事,改变了囚笼般的学校。这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平凡、自然、真实。

  “好好先生”马修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则和立场。他不会对自己喜爱的学生有任何的偏袒,不会无原则地放任一个学生胡作非为,但同样也不对经常得罪自己的坏孩子怀有丝毫的偏见。老师就应当这样,正确运用教育者的权威,合理掌握师生之间的距离。既不能淡化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任意扩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宽容、理解、接纳、欣赏、并感受着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马修就像是一个集所有优秀老师所应具有的特点于一身的学监,而属于他本身特色的当属他借音乐完成了对孩子们受伤心灵的抚慰与洗礼。就教书这点来看他并没有做什么,他也没有刻意去培养学生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他们似乎整天在做着游戏——唱歌。马修没有摆出一副老师的模样,似乎自己是一个引导者,带着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发声高唱,逐渐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门。孩子们逐渐的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是这样的;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合唱;我也能做好一件事的;我不是没有用的人!至少我能歌唱……”孩子们逐渐的在自我肯定着,他们找回了信心、美好、人格、价值、道路、爱心和理想!最关键的是孩子们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他们了解到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选择,怎样面对外面的世界。马修没有做什么实质的事,他用自己的爱心和游戏(音乐)就打开了孩子们的内心,因为他至诚的爱心和理想。他不是在教导,而是在引导和影响——学生们是在引导中自醒的。

  马修用音乐感召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当公爵夫人欣赏孩子们的演唱时,他们的表现无疑达到了一个高潮。无论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纯净、完美融合的歌声,还是领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籁般的声线,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们的歌声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马修给予他们信心与爱的结果。从小受到“行动——反应”的强制性规定的他们,生活在这里实际上毫无自由与快乐可言,而马修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音乐,为他们带来了关爱,因为长期受到压迫而麻木不仁的心灵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他们所不曾拥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倾注在马修的身上。让一群顽固恶劣的问题少年们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马修面对孩子们,并不像其他学监那样选择了强硬的手段,或者选择了放弃,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以“爱”作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孩子们的歌声,与其说是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说是他们为马修献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音乐结开了束缚他们心灵的绳索,重建了被炎凉事态损毁的是非观,激起了一颗颗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影片从顽皮的孩子的嘻笑怒骂间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图的“善良、宽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

  然而,春天来了,春天又要走了。

  马修最终还是被赶出了学校,一直到处去给别人教音乐维持生计,直到去世。马修走得很无奈。就像他来到这里的时候一样,穿着他的破西装,提着小行李,缓缓地离开了。这个结果让人平添了一份心酸,从而使温暖的“春天”中多少包含着悲剧的味道,就艺术效果而言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可信度。马修不是天使,不过矮胖、秃顶的平凡的音乐教师——甚至有时候他的教师形象并不那么明显,他给别人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却没有能力给自己一个好的生活;马修也不是圣人,在这样的制度下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结尾时,从教室窗口飞出了几十只雪白的飞机,在歌声中,驾着清风,飞向了马修,飞到了他脚边。人性一旦复苏,“囚笼”关不住这群天使般的孩子。孩子们放飞了自己的爱心和理想,马修成功了。就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失意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

  春天走了,温暖却永留心间,可以让人在白发苍苍的时候还念念不忘。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世间真有无可救药的蠢材?人间真有不该存活的废物?那他们又为什麽被造成人,存活在世?这是无法解答的荒谬凑合,还是造物主蓄意的安排?

  一位每周一起查经的大学生,寄来一首歌,是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曲。听了之后,就被它的旋律所吸引。於是找来了影片来看,的确是一部触动人心的佳作。

  故事是描写一位旅居美国的著名法国指挥家皮耶莫翰奇(Pierre Morhange),在返法奔母丧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五十年前在少年辅育院时的同伴贝比诺。当他看著同伴带来当年的合照,还有马修老师的留给他的日记本。翻开了泛黄了的日记,将他的记忆带回到1949年童年时住过的少年辅育院。他当时是个深具音乐天赋,却又桀傲不驯的小男孩。 一个被气走的老师称他为有「天使的脸孔,魔鬼的心肠」。他从小失去父亲,在餐馆当女待的母亲为工作的缘故,将他寄宿在辅育院。他对自己的身世自卑,但个性又孤傲。每天总是望著窗外,一副少来烦我的样子。

  一位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这位老师克莱门马修(Clement Mathieu)外貌平凡、秃头又个子矮小,天生一副好欺负的老实样;但他却是一位才华洋溢但又怀才不遇的作曲家。在世界的生存竞争败阵下来,只好进入这所恶名召彰的「池塘畔底」(Fond—de—l' Etang)辅育院。就像学校的名字那样,学校里都是一些问题男孩,充满了顽劣、叛逆甚至心灵扭曲的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多半是低下阶层,无力扶养小孩。孩子们则是被各学校拒收、被认为无药可救、无人理睬的社会渣滓。对这样的一群没有希望的问题少年要如何管教呢?高压管理是最简单的作法。校长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的人,他强调铁血式严厉管教,动不动用鞭打体罚。当场抓不到犯错者,就集体连坐处罚。院中的口号就是「你乱动—我反制」(Action—Reaction)。院中最常听到的就是叫骂、与禁闭室铁门关门的声音。已经歪曲的人性在此更是被压制得失去了原来单纯的形象。

  谁也没有料到如此意外的组合却激发了音乐老师重燃作曲的灵感,为训练这群孩子重新开始作曲。组织合唱团的行动虽然遭到抵制与嘲笑,却将小孩子心中渴慕真爱的希望点燃起来,他们认真练习,歌声清亮悠扬,完全表现了孩童心中单纯的童真,谁说被压抑而扭曲的人性底下,未潜藏著造物主原来设计完全的形象呢。校长虽然几次禁止练唱,老师却不丧气,夜间带著孩子在寝室暗中进行。孩子的改变从内心转到外在,整个辅育院都感受得到孩子们变了。虽然每个孩子都相当调皮,但在马修爱的教诲以及音乐薰陶下,每个人似乎都变得不再那麽暴戾了。清纯的歌声改变铁血纪律下死寂的气氛,祥和的爱心化解了暴戾之气。将一股活泼的热情带进来,孩子们开始摺纸飞机,玩降落伞、在阳光灿烂的院子裏跑跳、踢足球。 连冷血的校长也被这气氛感染,下场与儿童赛球。

  后来学校接受医生送来的一名素行不良的问题学生孟丹(Mondain),没想到连马修的善意与音乐都无法感动他。他是一个父母都不要的问题少年,抽烟、仗势欺人、偷窃,说粗口,对老师目无尊长,带动同学起哄。在一次打架事件后,孟丹被罚关入禁闭室,但被放出来后就逃离学校。碰巧校长的二十万法朗在此时又不翼而飞。在孟丹被抓回来之后,校长一口咬定是孟丹所为,在连续赏耳光质问下,孟丹转羞辱为愤怒,动手反击时差点掏死校长。被制服后,校长报警将孟丹又送回牢中。孟丹被押出校门时,回头向马修诡异地一笑。

  一天在校长外出参加董事会欲领勋章时,却接到电话获知学校被人纵火。怒气冲冲赶回学校,却发现校中无人看守。原来马修趁校长不在,带著众学生到野外郊游,没想到回来后竟遇上了这场火灾。愤怒的校长将责任全推给马修,罪名是「不遵守学校规定」。马修因而遭到解聘。在走出校长室时,马修回头警告校长,他这种管教方式是失败的。遭到校长戏谑的取笑:「圣马修,就你高尚。你作的曲子了不起,根本没人要。你看清楚自己吧,你不过就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小老师,小、小、小…。滚出去,去跟魔鬼在一起吧!」马修掉头离去,说道:「我把魔鬼留在我身后。」

  其实马修在这之前发现二十万法朗是另一个孩子郭和颁偷的,他只是想要完成坐热气球的愿望。在郭和颁苦苦哀求之下,马修答应不告诉校长。但马修将二十万法朗送还校长,并极力为被冤枉的孟丹说情。而校长是个不愿低头的人。只冷冷地回答:「既使孟丹无辜,又怎麽样?他只是个废物而己。」没想被诬陷的孟丹著手报复,逃出监狱后放火烧了辅育院。我们看到错误是需要弥补的,不管被冤曲的人是多麽卑贱,种下恶因,必尝恶果。

  我们再来看莫翰奇,他的母亲是他心中唯一情感的依赖,他多次跑到餐馆门口,偷偷望著妈妈。当孟丹笑他母亲是妓nu时,他禁不住内心的怒火,与孟丹扭打成一团。母亲常来探望莫翰奇,马修对她十分欣赏,常借机会与莫翰奇的母亲相会,想说服她让莫翰奇进音乐学校。这事引起对母亲独占心强的莫翰奇的不悦,在马修与母亲约见时,以墨水洒了马修满头使之狼狈不堪。这段情愫始终没有从马修的口中表达出来。而莫翰奇的母亲婉转地告诉马修她爱上一名建筑师,并要他保密,马修也只能黯然神伤、知难而退。莫翰奇的妒火竟是朝向一个根本不具威胁的恩师。

  从一开始莫翰奇就是一付不理人的面孔,但夜阑人静时又偷偷跑到空教室去练唱,他天赋极佳的嗓音被马修发现。马修如伯乐见千里马,大喜望外。单独教他唱歌,对他寄以极大的期望。但莫翰奇因马修私下会见母亲的事件,与马修闹脾气,练歌时坐在一旁消极抗议,这态度惹恼了马修,取消了他独唱的机会,他愤怒地掉头就走。马修告诉他爱练不练的高傲态度,在合唱团中是不容许的,不管是什麽重要角色都一样。其实莫翰奇非常想唱,这闹僵的关系直到一天在伯爵夫人面前演唱时才解开。全团穿著整齐,唱出「哦,黑夜」这首莫翰奇最喜爱的歌曲。只见莫翰奇垂头坐在墙角,脸上的冷漠难掩饰内心的'失望。当歌曲唱到独唱部分的时候,指挥突然停了下来,马修转向墙角的莫翰奇,举起手示意他唱。莫翰奇惊讶他站起来,半天不知如何反应。马修再度举手示意,脸上露出接纳的表情。这时会意过来的莫翰奇,顺著指挥的手式开始唱出动人的歌声。他脸上的表情渐渐由僵硬转为柔和,歌声中表达出他被爱所感动的释放出的感情。马修微笑地继续指挥,众儿童也继续和声。从他的眼神中马修感到莫翰奇已经不一样了,他接受了马修对他的宽恕。再坚硬的心肠也无法阻挡爱的流入。

  这是这部戏的高潮,也是背后信息最感人的地方。宽恕的爱,我们常认为自己不需要,却又从内心深处极度渴慕的。我们用受伤的自尊筑起了高墙,把得罪过我的人关在外面,那知道这并不是关住别人,乃是关住自己。禁锢的心灵被高墙密闭,见不到外面的阳光,伪装的高傲之下是极度的自卑。谁能救我脱离心灵的监狱,谁又能打破这以自我的仇恨所建起的高墙呢?只有从心中无恨之人所发出的邀请,才能让我们卸下重重的武装,发现脱下了面具之后的自己,原来也是如此脆弱不堪。

  那伸出的宽恕的手原是来自天上,天父知道我们脆弱的自尊,祂藉著心中满有爱的人向我们伸开双臂。这是接纳与宽恕的象徵,如同归家的浪子,跪在老父的面前,恳求他的赦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赦免,那背在我们身上几十年的罪担,几时才卸下来呢?天父向我伸出手来,「儿啊!不要再背了。一切的后果,耶稣已经为你担了。何苦还自己背著呢?」

  就像那逃走的孟丹,一把火报了被羞辱之仇,但仇报得完吗?背著恨到处走,哪裏没有仇人呢?又像那死不低头的校长,宁可我负别人一万,不让人负我一次。继续地经营那人间炼狱吧!裏面将不乏痛苦的哀号,与怨恨的眼神,禁闭室内与禁闭室外又有什麽不同呢?

  被解聘的马修走了,坐下午六点钟的公车离去时。校长不许他走前见任何学生。马修黯然离去,多麽希望在临别之前遇上有学生能当面向他告别,然而所有学生都被隔离在楼上。但他走过窗口时,看到纷纷从窗口丢下的纸飞机,上面写满感激与祝福。学生并伸出双手在窗口挥动,此时学生又合唱出老师所教的歌曲。真心的付出一定能被感受得到。马修虽然被不公平的对待,但学生知道谁是真正爱他们的恩师。求仁得仁,此时他心中再也没有遗憾,大步地走出校门。

  真诚的爱在世上是稀有的,但也是人间最宝贵的。每个人心中都渴慕接受爱。却少有人愿意主动付出,尤其是对一些不可能回报的人。但是爱也是世间最大的金矿,任你如何开采都发掘不完。多少人任心中的金矿荒废,一生都没有动用。为什麽不学马修老师呢?一个怀才不遇的作曲家,一个在世间不被重视的穷老师。他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至少重燃起一些孩子们心中的希望:「我们不是废物,我们心中有最宝贵的金矿,我们在神的眼中贵重得无比。」这希望的点燃都是从爱开始。

  在此我无法不想到天父的恩典,这是白白舍己的赦罪之恩。不是靠我们的表现才能获得。我们能得到这恩典仅是凭一个单纯愿意的心,自己完全是没有一点功劳。辅育院的小孩,在高压的制度下自己能出污泥而不染吗?不是马修老师爱的感化,他们有办法突破这裏恶劣的环境,挣开心灵裏重重劣根性的辖制,而重见善良纯洁的天性吗?善是从爱开始。若从未曾感受到爱,心中熄灭的爱又何由而生?若未曾从被爱中发见人的价值,又何从有在扭曲的人性中找回善的必要?学生们学会了彼此相爱,因为从马修的身上先感受到爱。「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朋友们,你渴慕爱吗?从你自己开始吧!你看到了自己心中的金矿吗?把它开采出来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06-12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五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2

《放牛班的春天》经典台词03-0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02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10

(精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07-0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4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