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鬓发苍苍的莫翰奇望着手中沉重的日记,重新忆起那个几乎被自己遗忘了姓名的男人。微微泛黄的纸页上,辅育院森严的铁门……在1949年的冬天。
一个通过应试的代课教师踏上冰冷的雪地,望着眼前同样冰冷的铁门。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对自己沦为这所教育“问题学生”的辅育院的小小教师,不禁感到绝望。人生跌入谷底,就连“池塘畔底”这个名字,在他看来都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他叫克莱蒙·马修,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发誓永远不再进行创作。对这个辅育院的情况一无所知的他,对这儿的一切感到惊愕——杂乱的陈设,苛刻的院长,还有几乎不能让人省心片刻的学生。他看起来完全是一个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从学生手中抢回名册,慌乱地寻找自己的乐谱,在别人询问时却总为学生开脱。
马修老师是善良的。他没有把葛贺克送去院长办公室,而是达成私下协定,并在麦神父病情恶化时温柔地宽慰了他;他为了贝比诺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颁隐瞒了偷钱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亲一样爱着这些孩子,却并不骄纵他们。我记得他和莫翰奇母亲的对话:“您没有孩子?”“倒不如说我有60个。”
然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影片中的“师生情”题材和打动人心的纯美音乐。一部好电影势必能留给观众一个认真思考的空间,不论是人物,抑或是情节。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马修老师教育的最好佐证。他在马修老师的帮助下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进行进修,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可是,阳光背后总存在阴影,比如孟丹。这个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认为他离开时的回头一笑是在暗示他将归来,同时为之后的纵火事件做铺垫。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显而易见的是,导演意图将马修老师与校长进行对比。的确,院长似乎从未相信过孩子们,认为他们无法改变,尽管他也曾受到他们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不相信孟丹,所以为了孟丹子虚乌有的偷盗痛揍他。孟丹似乎也从未被马修老师感化,否则他不会在辅育院放火进行报复。真的是这样吗?
影片中,在远处渐渐弥漫的烟雾旁,一小团香烟的雾同时弥漫开来。少年注视着被烧着的辅育院,眼神复杂。他吹熄了手中的烟,转身背对山坡上燃烧的院落,消逝在镜头里。校长的升迁因为这次事件化为泡影,而60个孩子因为与马修老师一同出游幸免于难。
孟丹一直是个毫无感情的恶人而已吗?
“但是,我警告你,不准和贝比诺说话,不准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我说得够清楚吗?”夹杂着怒火的警告,赤裸裸的威胁。孟丹没有回答。他默默垂下眼睑。
这个镜头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我想,那时,他应该理解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加入合唱团时,马修老师说他唱得不错,有副男中音的嗓子,只需多加练习。他敏感地发问:“你说什么?”马修老师回答,这不是什么侮辱,只是指用粗低的声音唱歌。由此可见,在孟丹的世界里,一定始终存在着蔑视的目光,甚至久而久之,他都已经习惯,再遇上与他人交流的情况,他会始终保持警戒,甚至挥起拳头。那也只不过是他选择的一种保护方式。在他张狂的背后是不被理解的痛苦。他抽烟喝酒,他桀骜不驯,他想掐死院长,他欺负弱小,他在辅育院纵火……但他也有情绪,他的肆意妄为,谎话连篇都只是表象。徘徊在“危险边缘”的少年,独自承受着被冤枉的愤怒和伤痛。在之前,马修老师对莫翰奇说,粗暴无礼并不是他的本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孟丹。下一个镜头是孟丹疼痛的眼神,他迅速离开了教室。这样敏感、习惯用刺武装自己的少年,他也需要爱,需要有人关怀。
孟丹显然被忽视了太久。他说:“我才不愿意看到那个老家伙呢。”同时,外界的人们也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尤其是院长对他平白无故的冤枉。这也导致了之后纵火案的发生。但我仍然相信,马修对孟丹是有影响的。孟丹回头的一笑,更像是一种肯定。之后的纵火案,孟丹更多的是对院长的报复,选择在大家外出后纵火,也证明了他的本质并不坏。
影片中另一个复杂的人物是院长。第一遍看时,不是没有疑惑的。院长明明已经变了,为什么还会赶走马修?这似乎并不能简单解释为情节需要。对此,有人认为这正是西方电影的成功之处:一个人物并不总有坏的一面,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我同意这个观点。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本身就并不存在,如孟丹,如院长。我看到院长站在椅子上一遍遍制作、放飞纸飞机,从纸飞机很快跌落到能连着盘旋好几圈;看到院长被球砸到头之后抛下一句“掩护我”,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踢球……这或许是“池塘畔底”最美好的镜头。
然而,这份美好并未改变院长追名逐利的心和对孩子们的不信任。有种东西似乎是骨子里的,擦不净抹不掉。比如院长“防患于未然”过了头的心态。在他看来某些孩子是邪恶的,是渣滓,就算某件坏事不是他干的,迟早总会惹祸。不得不提的还有存在他身上对个别孩子浓重的歧视,这种歧视在中国教育中也是广泛存在。尽管那些老师并不是都像院长那样体罚学生,但说起某些老师对待学生的差别,许多学生应该都有体会。对待回答错了问题的贝比诺,院长让他把题目抄一百遍,而对待波尼,他却让他到修女那儿领饼干,在波尼犯下“拿破仑也是受枪决而死”的错误之后,院长却并未斥责只言片语。这真的公平吗?
自然,院长这样的老师仍然存在,但是像马修这类老师也并不少见:为了学生辛勤奉献,为学生的进步感到喜悦。影片中,尽管马修老师最后因为那场火灾被迫离开,同时院长规定不得送行,但那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和窗口中不断挥舞的手,却是对他最好的慰藉。手捧着学生们满满的祝愿,马修离开了“池塘畔底”辅育院。从一个落魄的、发誓不再创作的音乐家到为学生们写歌、充满创作信心的马修老师,他懂得了“永远别说永远,一切皆有可能”,变得乐观积极。尽管他创作的初衷只是为了用音乐拯救那群孩子,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回了方向,重拾理想。
马修老师就像是一位布道者,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改变了孩子们的心。影片的最后,在贝比诺的语声中,我们看到那个执着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马修老师抱上了公车。日复一日的等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那天是星期六,贝比诺终于结束了他漫长的等待,跟着马修老师离开。
马修老师再没有时间作词作曲。他将教音乐作为他的终身事业,为此奉献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见了“池塘畔底”,他改变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改变了他。
他们曾彼此救赎。在漫长的岁月里,彼此心中始终留存着浓浓的暖意。它不会为时间所消磨,无论多久,一旦回忆起来,即使身处黑夜,也能看到不灭的光芒。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种从头至尾都可以让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着那些顽童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位法国音乐教师--马修,本片以拟人的手法很好的诠释了这部电影,把马修比作一个善良的牧人,把那群孩子比作羔羊。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意志的羔羊,用爱为他们指明了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是真爱。他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的心。
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他是个好老师,他帮助了这些孩子,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学监,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但是他用不一般的爱心、信任、理解和真诚改写了孩子们灰色的记忆,留下了欢声笑语,播撒了幸福和喜悦。
因为我也是音乐的爱好者,所以便对马修这位失意的音乐家感到了敬佩!他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他把改变学生看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让这些本来不可收拾的孩子改造成了一个个有爱好,有志气的人,让他们都为马修的付出而感动,直到最终,马修被辞退时,他们在楼上关住了自己,他们写下自己深深的祝福,他们在窗口挥舞自己的双手,与他们的恩师做最后的道别。而马修拣起地上的纸片,慢慢看时,我是最感动的,其实,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乐观,多么灰暗,其实一些也只是伪装的,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体会别人对他们的仁慈与付出。
真诚的爱在世上是稀有的,但也是人间最宝贵的。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接受爱。却少有人愿意主动付出,尤其是对一些不可能回报的人。但是爱也是世间最大的金矿,任你如何开采都发掘不完。多少人任心中的金矿荒废,一生都没有动用。为什么不学马修老师呢?一个怀才不遇的作曲家,一个在世间不被重视的穷老师。他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至少重燃起一些孩子们心中的希望:我们不是废物,我们心中有最宝贵的金矿,我们在神的眼中贵重得无比。这希望的点燃都是从爱开始,而音乐与爱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他们都有着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这让我想到声乐课,音乐欣赏课上,庄晔,陈新坤老师也总反复的强调爱对音乐作用的巨大。以及爱和音乐间的相互作用。是的,伟大的音乐家们在用爱谱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旋律,而人类也在被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作为一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我们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的我也愿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一部有名的'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个学监马修默默无闻地影响了一群问题少年,使他们的人生步入正轨的故事。
在这个叫做"池塘之底"的学校里,学校里都是一些问题男孩,充满了顽劣、逆反甚至心灵的扭曲。还有一个没有爱心只有军规的铁血校长。学监马修先生是一个音乐家,却不是个成功的音乐家,因此到了"池塘之底"做教师,当他面对一群吵闹到让人晕厥的学生,他在日记中写了自己的害怕,害怕冰冷的建筑,害怕森严的环境,害怕这些学生,观后感《放牛般的春天观后感二》。有一天,"这些学生偷去他珍藏的乐谱,他勃然大怒,手忙脚乱地抢回来,另一学监发现了,他又急于替孩子们掩饰。事后,马修决定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去唤醒孩子们那颗已经冷酷的心。他成功了,那一个个清澈灵动的音符在欢快地跳跃,那些昔日调皮捣蛋的孩子似乎都摇身一变成了美丽的天使,认真投入地排练。我似乎听到了那些冰冷的心融化的声音,听到了音符在他们心中流淌的声音。每一个看到这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孩子们的音乐让我们豁然开朗。原来这群孩子同样也渴望阳光,渴望自由与爱。孩子们只是关闭了心灵的一扇窗户,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有人帮助开启,用马修老师的音乐,或者宽容和理解,甚至包庇。
在训练中,马修发现了一个长着"天使面庞"而性格却古怪叛逆的男孩莫航治有着天使般的嗓音,并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使他成为了合唱团的领唱,同时也帮助他走出了问题儿童的阴影。
还有那个半途转学来的极端叛逆的学生,我也觉得他挺可怕的,但马修仍努力帮助他,最终却只能用惋惜与同情的目光将他送出了校门。因为校长对顽劣少年孟丹的非人折磨最后导致孟丹的报复-放火烧毁了学校,马修老师因此被驱逐,永远离开了孩子们。送别的窗口看不到面孔,只看到许多只挥舞的小手,白色的纸飞机飘然而出,落在马修老师的脚下。
这是一部毫不做作,淡淡的充满情意的影片。涓涓流淌的音乐和浓浓的师生情深入人心,令人感动不已。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又名《唱诗班男孩》、《歌声伴我心》。整部电影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豪华的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始终有着简单、干净、天籁般的童声合唱,使我在和谐、优美的童声合唱中欣赏完电影。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郎后来成了指挥家,因为母亲病逝回家奔丧,期间阔别五十年的儿时的合唱团伙伴皮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当年合唱团的老师基望马图。马修的日记。之所以皮比诺手中有马修的日记,是因为皮比诺当时是个孤儿,马修第一眼见他,他在学校门口希望星期六父母亲会来接他(其实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皮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再次回来把皮比诺带走了,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五十年前他在塘底小学时所发生的一切,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当时的塘底学校,是一所管教问题少年的寄宿学校,那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男孩,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疯狂、残酷的“冷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作为唯一手段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的影子,那厚重的时刻禁闭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手段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怎么也不像是个学校,更像是一座人间地狱。
原来的级长也就是课堂监督因不能制服那帮顽劣孩子辞职了,学校再次请来一位新的级长———马修。当时的马修事业跌入了低谷,可能也是无奈才来到这里的。马修其貌不扬,穿着也很朴素,特别是秃顶的脑袋让孩子们看起来有些滑稽,所以孩子们开始给他起绰号“子弹头”,但正是这个像小丑一样的老师创造了人间奇迹,使这帮十恶不赦的孩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这些令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莫郎”,并让受他教化的所有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敬慕的心情来怀念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这个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制服这帮顽劣的孩子,关键在于他有博大的爱心和耐心。当保管员莫桑被学生陷害的事儿发生后,校长发怒,当找不到人时,就随机点名惩罚无辜,这让新来的马修对孩子们产生了同情心;第一次进教室,孩子们在教室内人体骨骼模型口中叼上点燃的.香烟,而马修看到后一改其他老师的盛怒,平静幽默地说,教室内不准吸烟,当然你也包含在内,并顺手把烟灭掉;当走上讲台学生设障碍使自己摔倒后,学生力基抢走他的讲义,并且在同学们手中传开,顿时教室内像是炸了营,当“冷血”校长进门问及原因时,马修还“庇护”学生,只是学生幸免被惩罚;当学生偷了他的讲义在厕所里偷看,他发现后后再次原谅了学生,并在残酷老师的面前再次“庇护”了学生。为了给学生尊严,他斗胆向校长提出建议:一、撤销校长的集体惩罚,二、容许他自己惩罚肇事者,三、以后不再公布肇事者名单。因为当学生犯错误后,校长勒山不是采用教育的手段,而是十五天禁闭、当义工,取消父母探视,甚至严重体罚,校长体罚学生时比打监狱里的犯人还凶恨、疯狂,在这种残暴的手段管制下,顽劣孩子们好像产生了打骂的抗体,变本加厉,当然也有像羊皮同学那样实在受不了这种残暴的体罚而自杀的。得知这些情况后,马修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试图挽救这些迷途的孩子。当他无意中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泄愤”歌的爱好后,就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使发誓不在创作音乐的他再次哈费苦心地为孩子们写诗、谱曲、分声部,开始了对孩子们的合唱教学———心灵教化生涯,他要用音乐引导孩子们的心灵。当孩子们稍有转变时,校长勒令不让再唱,他就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偷偷地教唱。当莫郎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时,他独自在角落里唱歌,渐渐的那一群桀骜不驯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合唱团表演,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莫郎因为过错被“冷落”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马修老师突然转向他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是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声情并茂的唱完成了他的演唱……。最后校长辞退马修时,孩子们把小手伸出窗外挥舞着,无声地向马修述说深深的眷恋,用一架架纸飞机满载了他们对马修的敬慕和留恋,并写满了对老师的最真挚的祝福。尽管马修起初离开时内心有些凄凉,但看到这些被自己教化了的孩子们心灵已被荡涤,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他的内心充满了幸福。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觉到了音乐的神奇力量,也想到了前几年老校长为了在全体教职工内部营造一种团结、互助、和谐的氛围,每周五下午放学后,让全体教师集合在一起合唱,每次合唱时,每位教职工忘记了烦恼忧愁、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使各自的声音与其他人的声音更和谐,使合唱出的声音更优美。看了这部电影,使我再次明白了老校长当时合唱的用意,这部电影也让我再次领悟到歌声常伴,净化心灵的魅力。
这部电影也让我对马修老师产生了无限的敬仰。面对这些叛逆、任性、他人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他却细心观察,找到了一把打开胡子们心门的金钥匙———合唱。工作中,面对问题少年,我们常常推脱自己无可奈何,其实常常是责任心不足,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今天马修老师给我们再次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只要有改变的愿望,有永不放弃的耐心,面对问题少年我们也可以进行所能及的探索和实验。
让我们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话:在教师的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全民族的命运都操纵在小学教师手里。为了尽一个教师的责任,让我们满怀信心和仁爱之心用尊重和真情感动学生,收获教师职业的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很久以前好友就推荐我看这部片子,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没有观看,而今天,在选修课上碰巧放得就是这部影片。我很有耐心的把它看完了,觉得非常棒。里面孩子们动听的歌声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岁月。
坚固笨重的铁门、高不可攀的围墙、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建筑,构成了影片中学校的外廓。这就是迎接失落的音乐家马修老师的短暂的归宿。而这所公读学校所遵循的理念就是“犯事——受罚!”简单,粗暴,无情的制度。
校长赖桑是一个自私贪婪、冷酷无情而又刚愎自用的人,对学生刻薄、严厉又不理解。而马修老师则是一个善于理解孩子的学监,因为他对孩子充满爱的关怀和温情的照顾。
记得在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上,学生嘲笑他的外形,抢走他的公文包并且肆意吵闹,马修老师是生气的。但是面对赖桑校长的质问时,马修老师没有选择将高宾送给校长去处罚,而是帮高宾隐瞒了事实。其实这对马修老师来说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过是一念之间,举手之劳,而对于高宾,他免去了一顿责罚,受到了心灵深处的震撼,这种精神的影响是远远高过于赖桑的肉体惩罚的。正式因为马修老师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才让他有所此举,震动我心。
高宾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捉弄清洁工麦先生,使得麦先生伤势很严重用。其实高宾的本质是不坏的,他只是觉得好玩而去捣乱,并不是真心想让麦先生受伤住院。如果处理这件事情的是赖桑校长,那迎接高宾的一定是责备辱骂鞭挞等各种刻薄的手段,只是肉体的惩罚没有心灵的沟通,因为赖桑校长一向以权威处理问题,以鞭笞惩罚学生。幸运的是,马修老师又一次以包容理解的心帮助高宾改过自新,让高宾懂得自己做的错事要有勇气承担责任。高宾做到了,每天放学后照顾麦先生,当他看到麦先生转到医院进行治疗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担心麦先生的安慰和期望他快点康复。是马修先生,以一种博爱的胸怀,带给高宾一场心灵的洗涤。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当今教育,当学生做错事情以后,老师所采取的措施是一味的惩罚还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应该进行怎样的改正。显而易见,后者的方法是更能起到作用的,而一旦将其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遗憾的发现很多老师选择的方式是简单的惩罚手段,而没有从孩子的角度,以一颗理解的心去帮助孩子从根源认识到错误的性质以为改正的方法。
马修老师是一位失落的音乐家,曾经很热爱音乐也发誓不再碰触音乐,而正是这群看似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更加脆弱柔软的学生们,让马修老师选择了用音乐感化他们,用旋律代替纪律。用真心去温暖这些孤独寂寞的心灵,以父亲的姿态真正的理解关心学生的心。
说起合唱班,我们不会忘记那个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皮埃尔,他拥有美妙绝伦的歌声,受到马修老师的器重和栽培,同样他也有一颗顽皮的心,他在黑板上画马修老师的漫画像,因为过度的恋母情结在马修老师的头上撒墨水?这样的行为如果是赖桑校长以“犯事——受罚!”的态度来处理的话,那皮埃尔少不了被禁闭三天,做那个反面教材,对其他学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而马修老师却选择了宽容的力量,他因势利导地还皮埃尔一个肖像素描,漫画而滑稽的让皮埃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头墨水,马修老师又选择了宽容,并且帮着皮埃尔向他的妈妈解释,在合唱班的演出上,在适当的时刻宽容的给了皮埃尔展示歌喉的机会,我们不会忘记从皮埃尔那双深蓝色的瞳孔中所散发出的那种被原谅的感激和被宽容的欣喜以及那被关注的激动。正如马修老师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老师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的,马修老师是那样的理解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他的教育是融入爱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当学校没有热水洗澡的时候,赖桑校长冷酷的选择了任其发展,冷水有利于孩子健康。而有爱心、会移情的体育沙巴老师用行动支持了马修老师,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与照料。这是对校长和对“犯错——受罚!”理念的暗暗反抗。
对孟丹的处罚,学校运用了绝对暴力,近期的后果是将孟丹送还原校,远期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最后的火灾。充分证明治标不治本的暴力手段是教育所不能采用的。幸亏马修老师和沙巴老师从内心坚持关爱孩子,理解孩子想亲近自然的心理,带着学生郊游,才避免了一大灾难。当孩子们唱着歌儿走在归来的小路上时,我们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对马修老师这高尚的职业情操和理解学生的浓浓深情的敬佩。
马修老师用歌声感化学生,用旋律代替纪律,他也收获了果实。校园里一切都在改变,散发着朝气与正义。当皮埃尔墨水投向马修时,学生们群起而攻之;古板的赖桑校长抛开砸到头上的足球,开心的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数学老师竟然作为风琴伴奏者加入了合唱班,使得合唱班的音乐更加和谐和多彩;皮埃尔的母亲感受到马修老师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从此生命也发生了完全的转向;皮比诺最后在一个星期六跟着马修老师离开了学校,结束了遥遥无期的无望的等待,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们悲伤的看到马修老师的结局是不公平的被解雇,默默地离开学校。但是当他看到从高墙里飞出的一架架纸飞机的时候,他的心是充实的,他必定会觉得自己曾在这里奋斗过,曾给孩子们带来过很多希望和快乐,他曾在这里展现了他比学监更重要的价值。而他,马修老师,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教育思考,作为一个老师,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理解学生的心,用真诚的爱化作养分无私的为学生提供滋养。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灰暗的色调,沉郁的音乐,冰冷的铁门边一双稚气的眼睛里充满希望,虽然他永远也等不来他的父母,他却迎来了生命的曙光——被孩子们称为“秃头”的学监马修。也许就是这样一双清澈的眼睛,吸引着我再次走进《放牛班的春天》。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想:当满腹才华,对音乐充满追求的失业教师马修,在人生的低谷期遇见了那样一群桀骜不逊甚至被世人厌恶的孩子们时,“卑微”的灵魂与灵魂间渐渐地碰撞出了明丽的春天。孩子们内心的冰山像趋之不去的寒冬,冷漠而绝望;而马修老师对爱的教育的坚守以及卓越的才华却又像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就这样,春天的勃勃生机冲破了“池塘之底”压抑阴森的重围,生命的希望、理想的火焰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任何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来自学校、家庭、老师、班集体等共同的助力,缺一不可。而作为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老师,虽然常常我们也会像马修老师一样,并不是“尊贵”有“影响力”的存在,但只要心存教育理想,坚守内心的平和与希望,我们是可以给那些被放弃的受伤的灵魂继续向前的动力。
私人定制心向往之,恰当评价激活生命
也许每一个老师都会或多或少有过后进生以及问题少年的困扰,简单粗暴如影片中的校长——只会用残暴高压的手段进行管制,那么孩子的问题只会暂时的被掩盖和累积,最终积压成更加严重的困恼。而因材施教常常被认为是目前教育背景下空中楼阁式的幻想,正如我班:四十多个孩子想要私人订制谈何容易!但是,恰当的评价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马修如此,我也努力在尝试。
蓉蓉是个敏感乖巧的女孩,但是语文却不感冒,尤其是基础题~别人的乐园却成了她的重灾区。于是,每次组织堂听后她都需留下“善后”。但是,总会一次比一次写得好,“哇你真厉害!这么快就掌握了这么多,小脑袋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她听了很开心,总是不好意思的笑笑。
私下,我通过和她家长沟通才知道:原来蓉蓉在家的学习状态也很不好,作业十分拖沓,加上父母工作较忙疏于管教,她常常连很少的作业都懒得完成,就这样学习动力不足,几乎没什么兴趣可言。课堂上,常常低着头,躲避着老师的目光。
几次的“善后”过去,她在课堂上竟然常常抬起来看着我,有时当众听写她也乐意尝试,而且少有错字。
“蓉蓉最近真努力,字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同学们应该给她掌声,好不好?”就这样,一个落寞的小生命慢慢地活跃了……
有时,给予力量就是在这么不经意间。信心一旦被激活,生命将充满希望。
把握教育契机,提升基本素养
有时在想,如果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没有专业、卓越的音乐素养,他和孩子们的合唱团还能唤醒孩子们内心的春天吗?作为成长中的孩子,教育契机的把握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往往需要优秀的有理想的老师去助推,这不可或缺。
“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观摩清华附小“1+X”成果课例展示后,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关键词。
细想,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素养和沉淀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读写和书写方面用心为孩子把关,那么真的是孩子受用终生的财富,功德无量!
然而,教育契机的把握是和教育者的能力息息相关的。虽然我自认为也算是术业有专攻,但是一年级时对于汉字教学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结构和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书法的知识了解甚少。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课堂上在老师的范写指导与威逼利诱下,汉字写的工整、用心,悟性好些的孩子,一年下来基本能把汉字写的端正大方,我以为这样就可以了。虽然,曾经自己对软笔书法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练习,相关知识也有所涉略,但是不曾想过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之间的关系。
直到一次科组外出教研——关于教师写字教学的专项培训,点醒了迷雾中的我。虽然那天的学习仅仅只有两个小时,但是对于汉字的笔画结构和行笔收笔等有了新的认识,就连握笔姿势的方法与原理都颠覆了我多年的习惯。“学,然后知不足”,此言甚合我意!于是,我又找来网易公开课,结合沈阳师范大学那位帅气幽默的书法老师王立春,观看《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受用颇多!
经过近两个月的摸索和练习,我和孩子们的汉字书写都渐入佳境。我自己,虽然学习时间不是很充裕,但是每天总能挤出一二十分钟,坐下来静静的临摹、范写、体会,渐渐的我发现,我最难为情的板书也比之前好看多了!
至于学生,虽然四年级的孩子进行书写习惯的整合和纠正有点困难,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对于孩子们的书写,我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写字教材》真正当做孩子书法练习的乐园。之前,为了让孩子巩固新字词,我总习惯的要求孩子练字的速度要与课程的速度协调,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们把练字变成了赶进度,每每早早应付了事,一个学期下来,书写没有任何的进步,劳苦而无功!记得一位书法老师说过:“作为语文老师,教孩子练字一定要让孩子学习慢点写,再慢点!只有用心体会起笔、行笔、收笔,用心观察,细细欣赏,慢慢磨练,才能把字写好,并培养正确的汉字审美观。”说的太对了!我们何苦要把孩子逼成写字机器或者写字匠呢?就这样,我们班的'孩子每天的语文作业有一项便是练字15分钟。偶尔我也会在课堂上给出15分钟的练字时间,伴着舒缓轻柔的音乐,孩子们渐渐的慢了下来。每周一次的书法作业也是只看质量,不问数量。从孩子们的反馈效果来看,是正确有效的;
第二、充分调动家长和孩子的积极性。我相信:鼓励和表扬至于孩子,犹如阳光之于花朵,土壤之于种子。每次批阅书法作业,我总是把坚持练字的孩子和成效显著的作品拍照发到班级微信群里进行表彰,并将有关书法的知识分享给家长们阅读,使之成为有效的监督。此外,不定期的在课堂上对练字有起色的孩子进行提出表扬;
第三、培养孩子们练字的兴趣,让练字变成一种习惯。经过两个多月的探索,许多孩子的练字习惯渐渐养成。我班有个女孩,之前书写极其潦草马虎,东倒西歪,难以入目。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及班级氛围的影响,竟然渐渐端正有法。我无心的一次表扬,她的字竟然总是给我惊喜。就连上课也比之前用心专注了许多。
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练字和书法的距离甚远,但是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练字!把它当成一种习惯,一种有益的信仰去坚持!
教育路上有蓝天白云,也有荆棘坎坷,我愿与孩子们一起诗意前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描写老师和孩子们关系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辅读学校的孩子们被新来的学监兼音乐老师马修先生吸引,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合唱。事后我发现,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是一个纯私人事件。
我就读的的初级中学曾经非常烂,它座落在市郊结合部。当时没有公共交通直达,沿大马路走入一个小镇,穿过农田,翻过小桥(不知什么原因人们在小桥上锁住了铁门,只能从铁门上翻过去),过河后沿苗圃走,路边是硕大的建筑工地,四十五分钟后到达新开的学校。
我们是第一届入学生,都是考重点高中的落选生。老师分为三类:外地急待回沪的各色人物,新分配到学校工作的大学生,本市混得不得意的老师们。这样组合效果自然有趣。我们班上曾有一位娘娘腔男生上课练习京戏,被老姑娘班主任阻止,两人互相抓脸对打,一路厮打到教务处长办公室,后者阻止了暴力继续。班上还出过一少年犯,长得很帅,是击剑队的高手,人很善良但爱偷东西,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他为骄傲,还背着老师组织了同学们去少管所探监。可以想像那是一段多么混乱的时光,那所学校的学生缺乏是非观念。
我们的音乐老师姓顾,原谅我当初年纪小,没有打听他的前世今生。如果很想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人,可以参考<放牛班的春天>。
顾老师告诉同学们他在组织一个合唱队,既然大家都闲,不如过去磨磨牙。他有一架钢琴,站在钢琴前咿呀几句就可以站队分组,我被分到女中音组。
电影里马修老师的嘴脸顾老师都给演示过:”腹收紧,胸要挺,头要抬,眉眼要往高里拉,气息顶得牢牢的。“他的右手五指撮成一团,做成撮东西的样子,在自己头顶百汇穴上轻轻一抓,看样子像是通过揪一把头发的手段要把自己提到半空中,然后他说:“让声音向上竖起来,像管子一样通到天上。”这个动作马修老师在电影里也做过,表情和气势都十足一样,可惜没给配上台词。
顾老师那样一抓,我们的声音都变成管子,一路通上去,可惜功力不够,通到半空里突然咣当一声掉下来。顾老师把琴声停下来,跑过去打开大音箱,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大音箱,里面传出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声音。顾老师指指丹田说:“如果你们用这里的气把声音顶住,管子就一直通到天上,和他们唱得一样了。”我们就继续顶管子。顶管子是个体力活,可惜电影里简笔带过,观众会误以为放牛班的孩子们一日间就顶起了管子,尤其是那个莫杭治同学,简直惊为天人张嘴就是管子,其实有副好嗓子和顶起直管子之间还不能划等号,且得花点时间才能踩到准点上。
有一次在我努力顶管子时顾老师把同学们一并招集到我跟前,他请大家看我的嘴,他说你们看她的舌头,紧张地顶满口腔。他说声音是纯自然的东西,舌头这么不老实,声音就死在肚子里,管子爬不上去了。我面红耳赤,但同学们没笑,我突然意识到他们舌头都不老实不好意思笑话我。经此一役,只要一竖管子,我的舌头都软瘫在口腔底部,不敢乱摸乱动,给吓出来的。
但声音是不可琢磨的东西,如何自然地发出声音来,这个秘密不是讲课能讲清楚的。有一天我的同学在二楼向着三楼的顾老师喊:“顾老师上班迟到了。”顾老师上课时表扬了这个同学,他说你们可听见她的声音了?像小云雀一样向我抛出来,听得我浑身舒服。“终于有人发对声音了。”他笑着说。听他那么说,我才知道他忙了半天是在教我们如何正确发声。
孩子的懵懂都是相通的,放牛班的孩子唱半天歌也不见得知道自己在钻研音乐或者合唱艺术,他们只是走在马修老师指出的路上。而孩子们的聪明也是相通的,他们知道哪条路能给人带来快乐,一直走下去会通到天堂。从学校到家里的.路十分漫长,原本我们是一路打闹,到桥洞底下打几把牌,在路上偷几个玉米才回家。但现在有点不一样了,所以一路走一路哼哼练谱视唱,时间过得快得多。
和放牛班一样,我们自然而然就获得了小小的成就,初二时荣获了上海市合唱比赛的第二名,因为这个比赛跨越了各年龄组,而我们学校又是一穷二白的烂学校,这也算是奇迹了。遗憾的是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莫杭治那样的音乐天才,否则顾老师的执教生涯会更添浓重一笔。
以我本人来说,五音不是太全,节奏感就更差了。顾老师肯定明白这一点,记得他试图让我在某次合唱排练时承担三角铁的击打工作。显然我的表现一塌糊涂,此后顾老师就不敢再让我做与节奏相关的任何工作。你们看到电影里的小男生完全抓不住音准,马修老师就安排他做谱架子,这一段让我想到了三角铁,微笑ing。
但顾老师的女中音选择并不多,所以我还是被他弄进了三人组去单独排练。我们参加了另一次比赛,在半决赛被刷了下来。顾老师也许有点失望,但他的情绪没让别人看出来,他只说别的学校都选小小孩子,没变过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我们已经够强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孩子懂得唱歌。
顾老师五十多岁,微胖身材,他的声音非常好听,松软可口像新出炉的面包,我想他应该能唱相当美的歌,可惜无此耳福。他的手指粗而柔软,击打钢琴时而有力时而灵巧,这样的手指用来做指控合唱团的工作实在很妥当,不信的话你们可以看看马修老师的手指头。后来还见过一个男人拥有顾老师同样的手,这是我痴迷他的原因之一。
顾老师和马修老师的不同是,他从来没有介入我们的个人生活或者思想教育。现在想来他是一个非常职业的教师,除了音乐之外,他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两年的密切接触下来,我只知道他有一个音乐家的女儿,专攻某种乐器。也正是因为他只问音乐而马修老师还介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我才会更吃惊于他的成功,他仅仅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专注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
我的成长路上没有任何艺术的启蒙教育,我出身于理工科家庭,母亲是个从不看电影不读书不听音乐的工人,初中时代是鬼混的三年,高中时间花在准备高考上,大学在医学院里度过。我不是文学爱好者,按某朋友的推理,我缺乏人文教养。如果今天的我对生活甚至艺术还存在一点欣赏的热情,那就是顾老师留下的礼物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改变了我的生活。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简单的音乐。它改变人的方式可以是惊人一致的,比如顾老师与马修老师。
大学时候我去过一次母校,那天顾老师不在。写这篇回忆时去google了一下,找不到他的任何记录,这说明顾老师已经很老了,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也说明他日后没有扬名立万。我不知道我的大多数同学散落在哪里,估计没人成为音乐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已看过很多次,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动与收获。4月14号,大周周一,我们高中部全体教师在五楼多媒体教室共同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感谢学校给的这次机会,让我们又受到一次心灵的教育。
1949年1月的一天,确定自己人生走在最低点的马修来到了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这是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里面的学生都是一些问题学生。他们有的顽劣,有的暴力,有的自闭,这些怪异的性格与他们自身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们要么是孤儿,要么来自单亲家庭。他们都是缺少爱的孩子,但在马修老师来学校之前,学校并没有给他们爱,特别是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一直奉行“犯错——惩罚”的原则,马修第一天进学校就看到了一名学生因受惩罚而跪在地上擦地板,学校没有给学生应有的关爱,相反它更加加深了孩子对冷漠社会的绝望。工作的第一天,善良的校医马桑大叔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面对学生的伤害,马修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把情况上报给专制冷酷的校长,而是选择了宽容与原谅,但是他们得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马修让恶作剧的孩子去照顾因自己的恶作剧而受伤的马桑大叔,当马桑大叔夸赞那个孩子的时候,我想在他心里一定是为自己的行为懊悔和内疚的,看到此,真的很佩服马修的教育智慧,既没有让孩子受到伤害,也教育了他,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学生犯了错,不应该一味的体罚,要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这与我们现代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是相符的'。
孩子们不断的犯错,不断的接受暴力惩罚,整个学校都被残暴、冷漠、专制笼罩着,马修由于事业到处碰壁,他发誓不再创作音乐,但是有一次,他的乐谱被盗,当他发现的时候,一帮孩子们正躲在厕所里小声的合唱,看到这一发现,他当时并没有训斥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再唱一遍,虽然唱的内容对他是有侮辱性的,马修也没有生气,因为他发现了更重要的东西——教育的契机,这帮孩子们对音乐有兴趣,于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变孩子们,闲时创作一些合唱曲,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净化他们被污染了的心灵。他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组织合唱团,给班里的孩子一个一个的试音,分出中高低音,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但也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马修用自己的善良与关爱感动了他,把他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推荐他的母亲支持皮埃尔去考音乐学院,最后他成功了,就是影片开头的那名音乐家。音乐成了改变这帮孩子心灵的支点。
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确实,影片中,令我们感动的地方很多,像影片的开头,音乐家皮埃尔接到来自巴黎的紧急电话,回去参加母亲的葬礼,在家乡遇到自己同学派比诺,看到自己的老师马修的日记,原来音乐家也曾经是问题少年,如果在当时没有遇到马修老师,也许他的人生就会是另外一种情景。当马修老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时,孩子们用马修老师教给他们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看到此处,想到我们的教育生活中,能不能做到此呢?要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就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素质,对待学习,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总之,对这部影片,一句话:平平淡淡的电影,但平淡中给人以感动,还有人性之美,音乐之美,我们学到了很多。
从教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与学生有过什么正式的送别仪式,但是不管送别的仪式如何,我希望孩子们临走的时候会跟我说,老师跟着你,我学会了很多,除了我们的物理,我也学会了很多。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90后,00后,他们喜欢的歌大都是一些现在比较流行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也曾经想用文学或艺术的形式去美化学生的心灵,例如,我们讲到圆周运动时,提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美的最和谐的运动;竖直上抛运动与斜抛运动的对称美,质能方程E=cm2非常深刻的体现了理论的简约美,极其简单的公式,却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部物质的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太阳光透过棱镜形成的连续光谱,太阳与行星的轨道排列,原子内电子的多层分布等,都体现了物理的有序美。物理也是美的,也有其艺术性的一面。
在电影的结尾,学校被烧,暴力校长的窃取马修成果的阴谋没有得逞,主要原因是插班生莫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莫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在校长准备因窃取了马修的成功而摘取勋章时,莫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同时也烧掉了校长的勋章。影片这样安排,我想主要是要把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的,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最后校长一败涂地,也就是他教育方式的一败涂地,他做人的一败涂地。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这是一位评论家为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写下的一段话。《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马修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就组织了一支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价值的自己。
片中有几个情节更是让我记忆深刻。马修第一次进学校时,在门口看见了一个叫佩皮诺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周六都会在学校门口站着,等着……是为了等自己的爸爸来接他,可是事实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学校里的学监告诉男孩这个事实,可男孩不肯相信,因为他坚信爸爸会在周六那天来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结尾,在马修离开学校的那天,佩皮诺带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马修走,因为此时的他已认定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这天正是星期六。马修作为老师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与爱心。影片呈现出美好的一面,同时也在揭露那恶的一面。片中的校长是个虚伪、虚荣的男人,他把孩子们当成那些罪犯,对他们进行体罚,一开始他强烈反对合唱团的组成,后来因为孩子们纯洁美妙的童声得到了众多高贵地位人士的欣赏,校长便又举双手赞同。可见此人的两面性。也正是因为校长对学生的这种看法,态度,使得后来的转学生蒙丹放火烧了学校,片中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给了一个场景就是:山下的学校冒着浓浓的烟,而蒙丹站在山上,抽着烟,得意的一笑。聪明的观众我想应该知道这件是谁干的吧!此时的马修正带着孩子们在山里玩耍,可以说是马修救了这些孩子的命,可校长却觉得是因为马修的失职而造成了大火,把马修辞退了。最后一个场景更是让我感动,校长不让孩子们去送马修,马修一个人走了,显得好孤独。此时从空中飘下来一架架纸飞机,里面是孩子们的祝福和签名。马修抬头一看,窗口全是孩子们的手在向马修告别。因为围墙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后的告别。马修一下子变的好幸福,他在校门口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伟大音乐家马修……可是,谁又认识我呢?”
我在欣赏这部影片时,几次眼泪在眼里打转,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对照。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去意会,而非言传所能领悟的,他遵守制度,并不象以往刻画的此类人物那样藐视制度和管理;马修是伯乐,他挽救了许多孩子的心灵,培养了出了皮埃尔这样的合唱指挥家;他认真执着,同时他也有不能改变和无法挽回的学生,但是他在尽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马修,皮埃尔是幸运中的幸运,如果没能遇见马修,他极端又叛逆的性格将给他一个黑暗的未来。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这般幸运,能够碰得见马修这样的伯乐。问题学生在每一所学校,在每一个班级都有存在,我们提及他们总是充满了厌恶,有马修出现吗?包括我自己,我有过他的伟大吗?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应该看到想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心的寻找孩子们的有点和点滴进步,或许我们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们更加茁壮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的感动,为现实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动。
在高中的.时候,我曾经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一名会员,那时我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免费收到书友会一些免费介绍新书的资料,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当时它是作为为数不多的影视制品向会员推荐的,从其中的简介中,我隐隐感到这是一部充满温情,感动的电影。虽然我对《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兴趣,不过自己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它。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淡化了对这部电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与这部电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唤起了昔日我对它的期待,也让我在心底暗暗庆幸,自己几乎错过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开始很平淡,两个老人的相遇,对曾经年代的怀念,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有点像《泰坦尼克号》。情节也很简单,讲的是一个老师与一群学生的故事。
当麦神父在电影刚刚开始就因学生的调皮而受伤时,让我们没有见到那一群学生便感受到了他们是多么不容易被管教,所以当马修老师首次进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当教室乱作一团,院长进来维持秩序并大声质问时,马修老师对孩子们袒护的态度。也许这正是他试着走入孩子们之间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交流与宽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也许只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缺少倾诉的对象,但并非不可救药。尤其像孩子与大人们之间这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代沟和隔膜,院长简单粗暴的体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反,可能只会引起同学们更强烈的叛逆,也只会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留下一片阴影。而马修老师则试着走入他们的内心,于是在第一堂课上,他就让每个人写下他们的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尽管结果五花八门,但这样的方式却让孩子们认真的思考了自己的未来。同学们也由此感到了新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
马修老师与院长不同,他不会随便的体罚学生,那怕学生们真的让他很生气。相反他往往在不同场合维护着孩子们。然而即使要惩罚学生,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他让乐格克去照顾麦神父而不是将他送到校长室去接受体罚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乐格克因自己的错误做法而流泪时,我们也就感到了马修老师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面对一群桀骜不驯的学生,马修老师也明白简单的体罚并不能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起真正的权威,所以在他与孩子们的较量中,他也针锋相对,让孩子快乐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过气音乐家”马修到一所“池塘底学校”担任代课老师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池塘底”,字面上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是暗无天日的、没有希望的、最底层的。用它来形容一所学校单从字面上理解想必这所学校也是最差的,里面的学生也是无可救药的。这是“池塘底”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果不其然,学生恶作剧弄伤老师的眼睛,盗取老师的私人物品,思考的深入一些,造成这样的原因,更多的是长久以来的教育方式。来到“池塘底”的都是被父母觉得没办法管制甚至无可救药的叛逆期儿童,而“池塘底”势力铁血的校长制定的学校规矩“犯规、处罚”,不给你解释的机会也不理会行为的动机,就对学生进行关禁闭罚、劳役打骂,这就是“池塘底”的管理模式,没有人性没有温度,让原本叛逆的孩子更陷叛逆中去。而片中的主人公马修是一名代课老师,他的到来他的与众不同让孩子们觉得新奇,他的耐心包容让孩子们可去信任,他的付出争取让孩子们燃起了熄灭的希望,他依孩子的爱好组了合唱团,教他们唱歌,他每个人都不放弃,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安排不同音部。慢慢的,冬天走了,春天来了。
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拥有极高音乐天赋的皮埃尔,也不是超级可爱的贝比诺,而是笑起来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蒙丹。我觉得他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试想一下,倘若没有他,马修的合唱团会继续进行下去,且会越来越好,因为在马修组合唱团组之后,学生犯错越来越少,影片气氛越来越温馨,连校长都会折纸飞机都跟同学一起踢足球了,可见马修的合唱团真的给“池塘底”带来了阳光跟春天。直到蒙丹的到来,他的话语他的行为,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心理跟其他叛逆小孩很不一样的人,在他接近皮埃尔的时候我那一瞬间我都觉得他是一个变态。而在校长冤枉他偷钱的时候,手掌啪啪的刮在他脸上,就像有深仇大恨一样,他不承认,不说话,在最后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反击。他当时的表情隐忍到极致,眼里的怒气在膨胀,我想他应该也希望被理解但又不屑被理解,因为在他的心里已经将校长当成了仇人。如果一个人有那么一个可能会去理解你,必然不会先用那么暴力的.手段逼供。在他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他对着马修笑了,当时我没有想到他会再回来,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离开,我觉得离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就不想再回来,我以为那仅仅是他离开的微笑,依然很坏很坏又有一种告诉马修我要走了的情绪在。后来看到最后他回来放火烧了学校,不算意料之外也不算意料之内。
我在想,其实“池塘底”的孩子们也是现实社会中的孩子的真实写照,他们兴许在某一方面拥有极大的天赋,但是迫于某些原因他们无法将天赋发挥出来,他们也有可能遭遇到不平等对待,他们想做的不被认可,他们内心的东西得不到肯定,他们有的时候做出一些他们以为能够吸引人眼球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他们多坏多调皮,是他们想要得到一个关注。我们越成长会越容易明白什么对什么错,在处理同一件事上,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想法跟做法,而孩子有些时候的做法就是他们在他们那个时期的想法,而我们已经度过了那个时期我们常常会用我们现在的做法来规范他们应该这样做,我们会认为这是好的,而孩子不如自己想的这样做他就是不正确的不听话的,甚至严重的就是觉得他们无可救药,但是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问题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会那么做。人之初性本善,特别是一个孩子,他涉世未深不可能说内心有多坏,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们更应该耐心的去教导而不是用冰冷的规定进行处罚,或是放弃一个孩子,就像新加坡一部电影《小孩不坏》里面说的“一个苹果,坏了一部分,就把那一部分切除,其余的都是好的,不应该放弃”。特别是作为父母,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孩子小时候的学习方向就是父亲母亲如果家里人教育的不好,导致了某些问题出现还不知道只是一昧的责怪孩子,将孩子投放到某一个机构,那样没有正确沟通,往往会害了一个孩子。就像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很多父母将觉得教不了的孩子送进去,但我觉得家庭里面的沟通才是最重要的,太多东西是长久沉淀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网戒中心的教育方法就是电击,我觉得那真不适宜一个青少年,那所谓的治疗得到的成果只是一个人的恐惧跟久而久之形成的抑郁,他并没有让人的内心真正改变,而是造成了某种植入人心的恐惧,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在教育了,是在逼,逼一个孩子变回一个父母、他人眼中好孩子。
其实不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地域,儿童的教育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我看过两部印度影片,讲述的是错误的教育方式转化成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一个孩子对一个群体的影响。事实证明硬式教育就是阻遏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无法释放孩子的天性,他们在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的年纪里遭受了压抑,让原本只是因为叛逆期而犯一点错误的孩子没有改变的机会,一错再错,内心也留下磨灭不去的伤痕。我经常帮家里人带小孩,你跟小孩子呆久了之后你会发现小孩子虽然小但是有的东西他真的是能记很久很久甚至是一辈子的,他也有他自己的一个思维逻辑。类似于“放牛班”里面的孩子在现实中其实还有很多,只是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马修老师。且在我国,我们开头读的12年书就是为了一个高考,高考完全就成了我们的目的,老师教学的目的说白了也是为了高考,而分数就成了见证一个学生一切的标准,我一个初中老师跟我们全班人说过“我告诉你们,老师喜欢的就是那些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我觉得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是人之常情,哪个老师不想自己学生成绩好又听话?换作我是老师我也想我的学生又拔尖又听从于我,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成绩优异,所以请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可以多点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但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待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成绩好只能说明他在这一方面用了功下了努力,但并不代表他的人品性格就一定比其他人的高尚,而高考也是为了拼取一个好学校望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也有好多老师都会说要学会做人才最重要,但是在做人方面差生有时候往往也会输给分数,老师更多偏袒的还是高分的好学生不是吗?
再整理一下思绪,观完整部影片整体上我看到了很多正能量跟天真烂漫还有孩子们合唱时也带给我的一种震撼力。相比于那些负能量跟冷酷的人物形象,我更乐衷于去欣赏马修的性格与处事方式,我相信世界上肯定有不好的情况存在,但是也有很多美好的存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中年秃顶的马修历经各种挫折,来到“池塘之底”——一所问题少年再教育学校,他以为自己的人生跌入最低点。那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朗格勒瓦,一个学监,一名校长,一位校长助理———查贝尔,一位负责各种杂事的老人——马克森斯,一位负责洗衣做饭的妇女——玛丽。校长哈森只关心名誉与职位升迁,对这些学生没有真正用过心,只要孩子们犯错就用他的“反应—行动”理论惩罚他们,关禁闭、打扫卫生、挨打,是那些学生们的家常便饭。没有道德的武力只能叫做暴力,压力越大,反抗力也就越强。学生们表面上对哈森噤若寒蝉,背后偷窃、恶作剧、叛逆,用他们以为有用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懑与不满。于是在老师的眼里他们只是一群幼稚,叛逆,无可救药的问题少年。
马修来到“池塘之底”替任哈隆成为这所学校的新学监,当天他就见识了学校中的种种人物。马克森斯被一个学生的恶作剧弄伤了眼睛。哈森大怒,他召集学生,在没人承认的情况下,让马修随机点名,使学生们轮流关禁闭。在走廊里听到教室的吵闹声,马修头就大了好几倍,来到教室后被学生戏称秃子,不小心被讲台的台阶绊倒,引得全班哄然大笑,掉在地上的皮包也被淘气的学生抢去在教室里传来传去,哈森听到动静来到教室,马修却为学生们掩饰,孩子们的脸上满是意外与惊讶。晚上回到宿舍,马修几乎不敢睡,他害怕那个冷漠的校长,担心嚣张的学生会来谋杀他,多么难熬的夜啊!
一天晚上回到宿舍,住在隔壁的学生们打打闹闹,看到马修立刻安静了下来,一位学生依旧陶醉在唱自己编的歌中,歌的内容当然是对马修的羞辱,马修听到后不仅没生气还帮他修正了几处音不准的地方。睡前,马修依旧陷入了沉思,他发现了孩子们对唱歌的渴望,决定在班上成立合唱团。心动不如行动,马修先让学生们唱自己会的歌,根据他们自身音调的不同,分为高音、次高音、低音、次低音,给他们教自己创作的歌。
莫朗奇是一位敏感,固执,有音乐天分的学生,有着天使一般的面孔,然而却是查贝尔眼中最坏的两个学生之一。在黑板上画马修的头像,和两个学生一起偷了马修的皮夹,在作业本上画被恶搞的校长,等等。马修组织合唱团的日子,他正在被罚打扫卫生。在走廊里听到教室传来的阵阵歌声,他忍不住走近倾听,并在所有人都不在教室的时候一个人偷偷练歌。马修偶然听到他的独特的嗓音,很是惊奇,让他也加入了合唱团。并给予特别培养,专门给他分出独唱的部分。
合唱团得到哈森的允许,随着练习的进步,也得到爱好音乐的朗格勒瓦的称赞,在最后,朗格勒瓦也加入了合唱团。音乐似乎改变了这个学校,孩子们的脸上有了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学校的'问题事件逐渐减少,就连一向冷漠的哈森也变得有了几分温和。被学生不小心扔来的篮球砸中,哈森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和孩子们一起玩了起来,没事干的时候也会一个人拿着纸飞机在办公室飞来飞去。
平静的日子总是免不了起点波澜,合唱团因为蒙东的消失和校长10万法郎的不翼而飞(那些钱要支付学校的日常开销)而勒令禁止。蒙东从别的学校来,是一位心理学家测试是否能融入新环境的试验品,因为他被认为智商属于偏低并且有“刺伤”倾向——即暴力倾向。他来到这所学校显然不情愿,处处与老师作对,抽烟、偷窃、打架、向学生们勒索钱财,他在“池塘之底”的生活几乎全在受处罚中度过。他逃跑的那天恰好校长的钱失窃,哈森大怒,禁止合唱团的存在。
阳光是有感染力的,每个人都喜欢温暖的感觉。查贝尔被马修的行为感染,背着哈森偷偷拿出哈森储藏的柴火为学生们烧洗澡水,并帮助马修成立“反抗组织”——晚上偷偷练歌。学生们认真的练习,使马修也从这群孩子身上获得了许多的灵感,创作出一首又一首的曲子。合唱团的事传到给学校提供资助的伯爵夫人那里,她和朋友们一起来到学校听了孩子们的歌声,大为赞赏。哈森也因此得到升职加薪的优待。天不遂人愿,学校遭遇了一场大火,所幸那时候马修带学生们出游幸免于难。此事影响了哈森的晋升,哈森迁怒于马修认为是他带学生外出,导致学校无人看管而失火,马修被迫离职。
马修离开学校的那天没有一个人来送他,他有些伤心,认为那些学生们是谨慎,可更多的是冷漠,在一起那么久,他用心认真付出那么多,离开的时候竟然是他一个。哎,那就着这样走吧。转过墙角的瞬间,熟悉的歌声响起,到处是纸飞机,空中飘的,地上落的,每一个上面都写着名字与祝福,学生们用他们特别的方式,送别这位给予他们温暖与希望的老师。马修适才冰冷的心瞬间融化了!
要坐巴士离开时,派皮洛赶上来要马修带他走。派皮洛是“池塘之底”最小的,栗色的头发,天真的眼睛,让人心疼的孩子,害羞,怯懦,胆小,父母死于二战,可他坚持认为父亲一定会在星期六来接他,执着的等着。在学校他总是受欺负,晚上睡觉被夺去被子,午餐被人抢走,没钱给蒙东,晚上被威胁不能进宿舍睡觉。他跟马修走的那天恰好是星期六,也许他在马修身上找到了父亲的感觉!
影片中的蒙东是个悲剧人物,他依旧是原来的那个他。一个人做了太多坏事,就会让人对他产生做坏事的刻板效应。因此当蒙东逃走而哈森的10万法郎恰好失窃以后,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哈森依旧认为是他偷了钱,警察也认为如此。而事实并非如此,蒙冤的蒙东免不了报复,于是就有了学校的那场大火。看到学校里烟雾弥漫,站在远处山上的蒙东满意的吹了吹燃烧着的烟头,走了。留给观众的却是一种说不出口的沉重与感慨。
马修说自己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的人,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不成功的学监。可他的故事又能让谁说他是不成功的呢?他教学生们唱歌,发现了莫朗奇的音乐天才并加以培养,使他成为一个音乐家;一群不谙世事的问题少年——放牛班的孩子,在他的引导下变得善良友好,懂得了感恩和相互帮助。是啊,春天来了,秋天还会远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活泼的,就像春天一样,而这帮“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马修老师带给他们的。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群住在池塘底教养所的问题儿童的故事,讲述他们这群问题儿童在音乐代课老师马修的引导下,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使心灵得到净化,从黑暗走向光明,未来充满希望。慢慢看下来,你会发现里面的每个小孩都是让人心疼并感动的,你会为他们的改变而感到喜悦和感动。这些被扔进教养院的儿童,他们孤僻、撒谎、恶作剧、捣乱,有的小孩是孤儿,有的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有的是被不负责任的父母扔下不管的孩子,只因为曾犯过错误。这些可怜的小孩,他们本该在父母的怀里,在温暖的家中,享受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他们进了教养所后,面对的却是脾气暴躁、武断、喜欢使用暴力和体罚来解决问题、把他们当成晋升手段的魔鬼校长,他们一犯错就会被关禁闭,长期做劳动以弥补过错。孩子们过着如地狱般黑暗的生活。幸而在这时,他们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音乐老师马修的到来,他为他们带来了阳光和欢乐!才华横溢、性格沉静的马修老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创作一些合唱曲,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
用善意谅解孩子的无知。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走进放牛班的课堂,孩子们的肆无忌惮、胆大妄为是他从未见过的。他们随意叫喊着马修的秃头、秃驴,把老师的皮包当玩具一样传来传去。甚至深夜撬开橱柜,把老师的乐谱创作偷去在厕所里玩弄。孩子们不懂得丝毫的尊重与避讳,不了解音乐是什么,没有课堂纪律观念,这些,马修老师都以善意谅解了孩子的无知,以男人的气度包容了孩子的无礼,以善良体贴赢得了孩子的接受,同时也在以一分智慧酝酿着一个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案。
用宽容纠正孩子的恶习。看着学校对孩子犯错的简单粗暴的处罚,马修老师难以认同。当他无意得知打伤门卫的孩子是谁,没有告发惩罚,而是巧妙地与他达成协议,让他以照看门卫老人的行为去纠正自己的过失。当有着“天使脸蛋魔鬼心肠”的皮埃尔用墨水泼洒老师之后,老师以暂时解除他的领唱为惩罚,以纠正他的傲慢无礼,自以为是。当一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用一幅漫画嘲讽老师时,他同样以一副漫画给予回击,博得课堂一阵和谐融洽的欢笑,从而赢得与孩子朋友般平等亲近的师生关系。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正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用艺术播种荒芜的心田。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替代的艺术,音乐可以净化荡涤人的心灵。一所没有音乐的学校是一个人间地狱。这群在地狱中生活已久的孩子,心灵一度荒芜,杂草丛生。他们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他们不知道春暖花开的美好。马修老师用音乐播种孩子荒芜的心田,用歌唱融化孩子的冷酷无情,用旋律谱写孩子的点滴进步。即使不会歌唱的最为年幼的孩子也被他当作老师助理。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用音乐开启智慧的性灵。这也是影片给我们的最大启迪。有“天使脸蛋魔鬼心肠”之称的皮埃尔,最好恶作剧,性格怪异却有着优美的歌喉。马修老师循循善诱挖掘他的音乐天赋,用善意的`谎言争取母亲对孩子的支持,用唯一的领唱给予孩子自信,也用过暂时的停唱纠正他的傲慢无礼。才有了之后的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的诞生,才有了今日这部史诗一般的爱的教育智慧的回忆录。马修老师成为他一生中最值得尊重、最值得感谢的启蒙老师,也是他一生中天壤之别的重要转折点的关键人物。音乐开启了他的智慧性灵,纠正了他的极端陋习,成就了他今日的艺术事业的辉煌灿烂。
最让我感动的两个细节是影片的结尾部分,遭遇失职之责不得已离校的马修老师,收到孩子们如雪花一般飞出墙外的纸飞机,上面记录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心,不舍的分离,美好的祝福。还有就是最为年幼的战争孤儿贝比诺提着包裹,勇敢地追随着马修老师期盼着带他离开。他每一个周六对亲情的执着等待与期盼终于如愿以偿,开花结果。
这一切,都是对一个合格的教师的最高奖赏,只有真正走进孩子心灵的老师才能获得如此殊荣。每当想起这样两个细节,我就忍不住潸然泪下。童心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顽强。如果能给予温暖的呵护与正确的引导,一棵幼苗将会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如果缺乏雨露阳光,一味的风霜冷雨,即使一棵好苗子,也难逃歪瓜劣枣的厄运。
这部影片是一部教育的智慧,真正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更是一部为教育而唱响的音乐史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吟唱与反思。不只是美妙的音符,更有文字、数字、图画、手工,但凡美好的都可以成为启迪孩子心灵的源头活水。看完整部片子,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应该是用心来教的,和孩子们之间产生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拉近距离。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从中我们看到音乐的力量是多么的震撼人心。正所谓音乐无国界,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音乐能感化很多事物。它还告诉我,要珍惜儿童、爱护儿童,给他们温暖快乐的童年,让他们成长为健康而向上的人,让他们一直怀抱着善良、爱心和宽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前些日子,张校长推荐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说实话,这样的老电影,还是教育片,着实不是很感冒;东校又专门组织了所有老师的集体观看,我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观看了这部影片。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被影片的情节完全吸引,在孩子们纯净的声音中,在马修老师智慧的眼神里,在那一幅幅略带诙谐,又彰显着无穷智慧的画面中,时光悄然而逝,我的心随着电影或喜或悲,或笑或泪,心灵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洗涤,悄然无声中,自己对教育的态度,作为师者的心态,对孩子的看法,对于教育理念的理解无不得到不同的提升。一点不夸张的说,马修老师悄悄改变着我很多固有的原则。
马修老师走进的是一座法西斯式的学校,我们经常看到校长和老师对孩子们的拳打脚踢,我们看到校长和老师对孩子无尽的惩罚,关禁闭,不许吃饭,打耳光等等。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们只是畏惧他们的惩罚,在背后却用着各种各样的方式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和反抗。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啊。首先我觉得他们绝对是一群问题孩子,可是问题是他们的问题都不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是问题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家长的产物,那一个个清澈的眼神,一个个无辜的`面孔,却成为一个个捣蛋、挑事、不爱学习,偷东摸西等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可是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马修来了,马修用自己的方式吸引着孩子们,改变着孩子们,是我们,也是他们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潜力,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的美好,生活的美丽。孩子们在蜕变,在进步,在升华,他们一个个化茧成蝶,让我们为爱的力量而惊叹!
马修也遭受了孩子们最初的不理解与伤害。还记得他初进教室,一个孩子在黑板上画了一幅他的漫画,来嘲笑他的秃头。马修没有一点的生气,而是淡淡一笑,夸奖孩子画的很好,而且顺势拿起粉笔,画了孩子的一幅侧面像,我们能够看出来,画像更加的栩栩如生,一时间我惊叹不已:首先我为马修的大气、宽容而惊叹,换做我肯定会大发雷霆,给所有孩子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新老师有多么的厉害,以后好服从我的管理。可是马修没有,他用自己的宽容和智慧以及才气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老师,并且为老师的才气而震惊。这就是智者的情怀,也是智者高于常人的地方,我为马修喝彩!还记得,马修被一个误解他的叫做皮埃尔的孩子泼了一脸的墨水,他没有责备皮埃尔,反而把他从另外几个为自己打抱不平的孩子手下解救出来,寻找原因,并且帮助孩子战胜自己内心的恶魔。马修教会孩子学会爱学会感恩,也教会孩子的妈妈学会如何关心孩子如何尊重孩子,并且做到因材施教,帮助皮埃尔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最后孩子成为著名的音乐家,绝对与马修老师有着重要的原因。面对伤害,马修老师能够用自己的大度、宽容、智慧来化解,来容忍,并且把一个个教育的危机巧妙的转化成教育的契机,着实令我们这些普通人惊叹不已!这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不理解你时,不要恼羞成怒,不要大发雷霆,有时候草地上聊聊天,寝室内说说话,操场上跑跑步,乒乓台前挥挥拍,反而会起到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钦佩马修,面对一群顽劣的孩子,他没有和其他一样去放弃,去专制的统治,而是寻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用合唱团的方法把孩子们聚拢在一起,把孩子们的心集合在一起,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和潜质,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合唱中唱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一种方式,其实是在给孩子们一个改变旧有生活模式启迪,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他用音乐的力量把孩子们的心紧紧的汇聚在一起,让孩子们清脆悦耳的童声荡涤所有人的心灵。其实想想,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精力充沛,他们活力四射,可惜他们把力量用偏了,他们不知道如何宣泄自己,不知道如何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我们何不学学马修,给孩子一个支点,给孩子们一个突破自己改变自己的方式,帮他们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很精彩!
我佩服马修,他对皮埃尔的教育达到了一个高度。他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善于运用孩子学习的好奇心,并且他对孩子的惩罚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与内涵。皮埃尔的不知道感恩,对母亲、对生活不好的态度令马修不满意,于是他剥夺了皮埃尔独唱的机会,但是并不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力。在大家的吟唱中,皮埃尔该有多么的失落,可是倔强的他依然不肯认错。在合唱表演中,所有的孩子都穿着整齐的统一服装,只有他一个人被排除在队伍之外,皮埃尔没有放弃,因为他热爱音乐,热爱唱歌,。马修老师更没有放弃他,而是在关键的时刻,在最重要的场合给了皮埃尔一个独唱的环节,那一刻,在孩子专注而感恩的眼神中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知道那是幸福的眼泪,为马修,为皮埃尔。马修知道,尽管一次也没有练习,皮埃尔照样能够唱好,因为他知道孩子已经私下练习了无数次。这样的一种信任,这样的一种重用,这样的一种默契,该给皮埃尔多么大的震撼啊,我觉得皮埃尔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瞬间。这样的惩罚多么的具有智慧,有力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无穷的魅力!也正是从那时起,皮埃尔有了真正的改变,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提升,最终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这就是一个老师的幸福,这也是我所看到的惩罚的最高境界!
想想自己,真的觉得在很多地方差的太多太多,他也给我和很多的启示,让我从内心深处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对学生、对自己、对成绩,都要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以爱为支点,巧妙去爱,用心去爱,孩子才会接受,学生才会有提升,才会坦然接受并回馈与你,否则有时候只能适得其反。
只是单纯的爱孩子,母鸡也会,如何去爱,爱得温暖,爱的润物无声,我想这是我该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耳边突然又想起孩子们那纯净的合唱声,原来爱的力量、音乐的魅力,竟然如此动人!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培训第三天,借着华师省骨干学习的机会,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著名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历来让人感动,《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生命因你而动听》、《摇滚校园》皆是如此。《放牛班的春天》是浪漫、理想化的,但却是让人心灵震撼和受欢迎的。就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人生路上也是如此,一切那么真实、那么亲切!
校长:
最后校长下课回家。从他的威严和一副狰狞自私的、极为不尊重下属的态度对马修说:“你就是个小、小、小、学监”;对插班生蒙丹污蔑和殴打(蒙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还有在伯爵夫人面前篡夺马修的成绩而摘取勋章。最后,蒙丹一把火烧了学校,同时也烧掉了校长的勋章。影片的结尾可以说让人大快人心,校长可以说是作为一种急功近利之人的代表,细想之下许多人也像校长一样怀揣着激昂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被慢慢腐蚀,最终同化褪变。影片的一开始校长就告诉马修他也会很快同化,但事实证明不但他没有堕落,反而用音乐洗涤孩子内心的污浊并激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潘多拉的魔盒唯一没有释放出来的就是希望,若一个人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那么蒙丹的例子就俯首皆是。蒙丹的命运让人同情更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把可爱的天使变成了魔鬼。影片也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领导是没有好下场的,但细想当前又何妨不是这样呢?在表彰大会上、在荣誉面前,总有领导的大名。
马修:
他的博爱、毅力、恒心和善于发现的眼光以及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学生和同事的认可。如,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兴趣而成立合唱团。还有被解雇时,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不断地飞出来,宛若花儿朵朵;还有带走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佩尔诺;还有发现郭邦偷了20万法郎,冷静、耐心地了解到他的作案动机——仅仅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时把不可饶恕的错误成就了郭邦;以及还有一个因素,爱好音乐,把这班因各种不幸造成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了一个合唱团,在悠扬、和谐的歌声中,孩子们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无邪的。就此,如果我们老师有一技之长,那么尽快把它用到你的教育教学中去,享受你的成功吧。
马修可谓是老师中的典范,他的善良、坚持、勇敢和善于发现是很多老师无法企及的,教师工作是一个心灵交流的过程。每一个孩子在降生以前都是天使,因为折断翅膀而降落人间,他们都在等待能缝合翅膀的人,使他们再度飞翔。但是,往往并不是每个天使都能找回翅膀,更多的是在无奈中陨落。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他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书育人,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成绩往往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应该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评价学生的标准。如果只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那么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打击。这种打击有时是毁灭性的,当学生不再知道自己学习和存在的价值时,最坏的结果就是自暴自弃。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生而言信心和肯定是很重要的,是他们努力的精神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动人的闪光点,作为老师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和谅解。从与他们交流中努力地发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平台。教师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积极完善他们的个性,把学生培养成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进取的,善良的,正直的,有创造力和有思想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社会需要精英更需要千百万普通人的创造和贡献。
皮耶尔:
具有音乐天赋的主角。犯错,处罚一直都在他的家常便饭,被老师们称为天使的面孔。人最可怕的不是激烈的爆发而是无言的沉默, 因为无声胜有声。皮耶尔幸运的受到上帝的眷顾。马修老师对他的教育可谓是专家之举。使他脱离了恶魔的群体回到了天堂,成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家,在和佩尔诺一起看照片的时候,有一句让老师觉得很真实的话:“还有学监,他怎么称呼来着”,佩尔诺告诉他是克雷芒马修而且还说马修要他把日记本指定交给你。但作为著名的音乐家居然忘记自己的启蒙老师,这个画面极大讽刺了成绩好的学生,因为他们一般都会忘记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们习惯了接受,习惯了理所当然的给予,不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相信做老师的你一定有真实的感受。
佩尔诺:
天真、可爱的指挥官,去见皮耶尔时亦是如此,在他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比如,考试的时候问他同桌的话,想想我们读书是也是如此,当遇到不会做的时候就去问同桌。从感情入手,再问问题,当问道五乘以七等于多少时,同桌居然说是五十三,没想到佩尔诺也半信半疑的点了点头,哈哈大笑一定会在这个时刻出现,感言真可爱的孩子,其实对学生相信我们也是这样,当自己感觉到这个学生很可爱的时候,总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确佩尔诺做到了。
反思:
面对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作为老师有时又显得如此力不从心,想要做的太多,能做的却很少,我们时常纠结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迷失自我的时候,重要的是坚定走下去,相信某一天终能走出漩涡。最后借用狄更斯的话结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 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也许,每个人思考和出发点都不一样,所以即使同一部电影,感觉却是如此不同。上面所写,望能给你养眼。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这位优雅老人的童年记忆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联系在了一起,音乐家原来曾经是一位问题少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那是一个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一切都在永远地犯错与惩罚。工作的第一天马修老师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们,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马修老师虽然最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但是孩子们用马修了老师教给他们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了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他们敬爱的老师。
这是一部很唯美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父母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父母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你真棒。”让孩子们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们只有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们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们和孩子们间的平等,教育者们和孩子们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唯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影片中的一群顽皮学生的境遇折射出一种很严重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是却又是社会中很
普通很卑微的一个个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长,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有自己力不能及的方面,并非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专攻于书本,或许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或许那就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所在。正如有句话这样说:“兴趣是一切成功的源泉。"唯有兴趣,才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学生的教育,老师应该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给予他们不同的引导和帮助。或许,就是因为老师的一个鼓励,一句表扬,他们都会更坚定自己走向成功的信心。也许,就是老师的循循善诱,会给无数迷茫的大学生指出一条光明的坦途。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那群顽皮的学生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一个真正懂他们,爱他们的老师,为他们劈荆斩棘。老师就像是一支红烛,一点一点的融化我们心灵的冰川,走近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远离寂寞。她给我们的爱,轻轻的,柔柔的,像茉莉一般,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老师的爱,无私中透露着平凡,却又暗含一些伟大。它像一股暖流,渗入我们的心田;像一种呼唤,帮助我们落寞的心灵找到回家的路;像一阵春风,给我们温暖和温馨。尊敬的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一支支粉笔是他们耕耘的犁头;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他们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是学生唤他的一声“老师”。感恩老师,用优异的成绩,用可骄的成功,用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来告诉老师,“老师,我能行。”感恩老师,给我们前进的动力;感恩老师,给我们飞翔的翅膀;感恩老师,给我们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师,给我们放眼世界的慧眼。
感恩老师,让我们用一点一滴的进步,用每一分的成长与成功来歌颂老师对我们无私的付出。
感恩老师,用我们健康成长的旋律谱写老师无私辛勤的乐章。
感恩,我的生命因你而精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1949年1月15日,经历了各种挫折正处于人生最低谷的马修老师走进了“池塘底教养院”,这个学校还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这应该是对这个学校名字的最好翻译吧。在这里有一个严肃、专制、只守规章和原则的校长,在校长脑子里有一条条对学生体罚、关禁闭等等的规章制度。因为在这里有一群不听管教,十分顽皮的学生,这些孩子生活在一个大门紧闭,没有阳光的教养院,在这里充满了学生对老师的恶作剧,老师对学生的惩罚。跟随马修走进这所学校,小派皮诺紧抓着大门铁栏孤独地等待着爸爸来接他,双膝跪地的小男孩低着头用力的擦拭着地板,好心的马克森斯大叔在学生的恶作剧下伤了一只眼睛,这仅仅是影片的开始,却如池塘之底冷寂、孤独、黑暗。
面对学生的恶作剧,冷漠的哈森校长的一个不公平的决断,再一次让马修老师看到了这里的弊端,他同情收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反对校长专制下对学生的恶性惩罚,他决定保护自己的学生。
恶作剧似乎已经成了学生抱负老师的一个习惯,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踏入教室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哄闹声,欢迎老师的不是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不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具嘴里叼着点燃的香烟的骨架标本。面对学生的嘲笑声,马修并没有动怒,反而用诙谐的语言回应学生的笑声,他对着这具骨架说道:“教室里禁止吸烟,每个人都一样,甚至你也是,先生。”说完这句话,马修得意的走向讲台,却又被学生戏弄,他被障碍物绊倒,自己的公文包掉落在地上,然而,没有一个学生主动扶起老师。公文包被调皮的学生从第一排传扔到最后一排,全然不顾老师苦苦的呼喊:“还给我,还给我……”但是,当哈森校长走进教室时,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当校长问是谁在捣乱时,马修老师却只说:“我正要求他回答问题呢。”刚才还被学生羞辱的马修,这是却用尽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学生。当校长走后,学生不再捣乱,直勾勾的看着这位不同寻常的新老师。但是马修的这初次的努力并没有改观所有学生抱负老师的心理。一天趁马修老师不备,几个调皮的学生将他的最心爱的乐谱偷走了,马修在厕所发现了他们,当学校的教员发现他们时,马修再次袒护了自己的学生。在马修看来,这些孩子需要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犯错就关禁闭、受惩罚等等这样一系列的体罚。
看到马修老师走进新学校却收到如此待遇,我暗自庆幸自己走进了一个多么和谐的校园,在这里没有体罚,更不会有关禁闭,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像朋友一样相处融洽。
“池塘之底”也会折射出灿烂的阳光。马修很坚信孩子们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他不厌其烦的引导自己的学生感知美好的事物。终于有一天,当他悄悄地走进宿舍时,发现孩子们跟随着一个会吹口琴的孩子的节奏唱起了歌,虽然有些跑掉,但是他发现其中一些孩子的音色还很不错,孩子们喜欢唱歌。马修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终于找到了他们的闪光点,最后,他决定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重新为孩子们写曲谱,并决定创建一支合唱团。这一想法使得孩子们热情高涨,从选高、中、低音到练习合唱技巧和发音,孩子们都很认真。渐渐的孩子们开始接受马修并认可马修。在合唱团里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哪怕是不会唱歌的小派皮诺给马修老师当团长助理,哪怕是唱歌跑调的学生给老师当谱架,他们也很乐意,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很重视他们,也许这是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第一次认可。孩子们的脸上开始露出灿烂的笑容。认可孩子们,发现孩子们的亮点,赞美孩子们,也许就是这个合唱团之所以能够存在下来的意义,是改变孩子心灵的支点吧。那么,马修老师注重挖掘孩子们内心最深处的善良,从不同的方面认可赞美孩子们,用音乐这样最贴近孩子生活的艺术形式感化孩子们,而不是只用惩罚指骂孩子们,这些行为大概就是我们当今所倡导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吧。
所以,真正的教育并不只是一味的教授课本知识,也不只是一味的学习语数外等等这些正规课程,而是要多种艺术的让学生感悟生活。但是也并不是只有音乐课上才能唱歌,美术课上才能画画。在我看来,会唱歌、敢唱歌、会画画的孩子,他们的思维都会特别活跃,想象力特别丰富,所以我就大胆的在自己的课堂上多灌输了这样的艺术形式。比如,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背不下来诗词,那么我就想在古代这些诗词都会被一些乐师谱曲唱出来,那么现在这么多好听的旋律,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寻找自己熟悉的旋律,将诗词填入曲调中唱出来呢?现在的孩子们都收到一些娱乐节目的影响,总是会跟随潮流确定自己喜欢唱的歌曲,比如:邓紫棋、EXO组合等等。所以,我就让学生将诗歌唱出来,这节课,很多平常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站起来大胆的'唱出来了,甚至不会唱流行歌德孩子就用最熟悉的《国歌》的曲调去唱。还有一次我讲到《竹影》这节课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竹子,让他们从自己的画笔中感悟中国画的姿态美和神韵美。
但是,我们总说人性化教育,用友善的语言和行为感化学生,可是马修老师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应所有的“坏”学生。影片中的“坏”学生孟丹来到教养院,不顾马修老师的善意劝解引导,一再与其作对,甚至公然对抗,使得班里其他的学生也在学生孟丹的这种不良行为。最后当孟丹因为被冤枉偷钱被警察带走的时候,马修也无能为力,这是他也不想去挽回,因为马修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而毁掉所有人,所以他放弃了自己原本坚持的原则。电影结尾,这个被暴力校长惹恼的“坏”学生放火烧了学校,也就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坏”学生都可以用人性化的教育改变他们,但是,如果当时马修不放弃他,如果他被找回来校长能查明事实,如果孟丹不被带走,会不会他最后真的就被马修老师的人性化教育所改善呢?毕竟人性本善。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学生们送别马修老师的画面。从高楼上的小窗户中慢慢地飞出一架架纸飞机,上面写满了学生对老师的祝福;窗户太高,孩子们只能向老师挥手告别,马修深深的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眷念,感受到了这些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正在释放绚丽的光彩。
作为第一年工作的我,还没有经历过送别学生的场面,当我看到学生送别马修老师的画面时,我就不禁幻想着自己送别我心爱的孩子们时的情景。从离开教室的那一寸土地,我想象着把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的照片放大,粘贴在他们离开的路两旁,广播里放着我们一起听过的歌曲,讲着我和他们在一起的趣事,最后的拥抱是我对他们最好的祝福。
影片结束了,马修带着终于在星期六等到爱和家的小派皮诺离开了,“池塘之底”也会折射最灿烂的阳光,就是我对这部影片最大的感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06-12
《放牛班的春天》经典台词03-0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02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10
(精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07-0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4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