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2-11-07 16:16:4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合集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合集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这几天,妈妈说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明白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并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

  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异常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

  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头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能够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能够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头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头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一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能够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坚持自我体内的温度,供给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头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立刻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样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向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能够给我们供给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能够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能够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我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是《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第五集《厨房里的秘密》。

  一看这个题目,我想你一定会非常疑惑:厨房里怎么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这个秘密又是什么呢?是食材,佐料的配比秘密吗?不用着急,现在就让我一一向你解答吧。

  在烧菜的时候,除了食材要好,更重要的是烹饪。在尼西乡,人们都认为用黑陶做出的菜,拥有更好的味道。在扬州,厨师的绝招就是刀法了。它们将豆腐切成一条细细的,像头发一样细的豆腐丝。这必须要心平气和,内心要平静,刀法上不能有半点差异。

  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时,我就会认为厨房的秘密就是要尊老敬老,互相帮助。就像欧阳广西要烧村宴时,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他就不会做得那么快,这么香了。我又认为厨房的秘密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香港婆婆的菜就不会烧得那么香甜,那么诱人。

  那么,厨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是尼西乡人的黑陶腊肉,是扬州厨师令人叫绝的刀法,是让国际名厨偶然失手的一坛咸鸭蛋,还是香港婆婆的一碗羹汤?

  现在,就让我告诉你吧,厨房的秘密其实就是———没有秘密!

  也许,厨房的秘密是厨师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是和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经验。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母亲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我想,对很多人来说,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艰辛的。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不过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巴适睡上一觉。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后来再也没尝到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这个国庆假期,我完整地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Ⅱ》,感慨良多。

  这是央视20xx年推出的美食纪录片,虽主要讲中国美食,还融入了自然风光、家国历史,以及当代的国人生活,甚至点出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全剧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和《三餐》七大篇章,每集由不同的导演执导,从不同的侧面探究了中国人的美食秘诀。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美食自然也包罗万千,从春夏秋冬,到高山湖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的人们挖掘出各色美食;从三餐家常,到时令海鲜,美食不仅包含了人们的辛勤劳作,还反映了人物的聚散离合,更折射出社会的进程、历史的变迁。

  剧中某一集讲述了一位母亲陪着女儿来到上海学习小提琴,女儿认真刻苦地拜师学琴,母亲用心地准备着一日三餐;过节时,母女请老师来家中吃饭,家常美味不仅犒劳了师徒的辛苦付出,更增进了彼此感情,老师不吝赐教,女孩坚持苦练,终于女孩登上了国际表演乐团,成为了一名职业演奏家。从美食的角度反映了教育的发展,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

  总之,全片拍摄考究、配乐精美,内涵丰富,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泥拱、香椿煎蛋、紫苏炒螺蛳等食物不断撞击着我的味觉神经。我对妈妈说,你什么时候会做这些菜啊?妈妈说,我会尽量学的,为了我的宝贝!

  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晚上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我感觉这么美味的食物这么会是骗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一点让我看起来感觉很爽,就是画面太美了。感觉比我看的任务动画片都美。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这是节目的最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大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句话。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我跟妈妈说,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

  中国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习俗还是食物。如今,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生活中充满了科技之气。也许,我们会感觉很幸福,但这样真的好吗?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就连美食,也没有从这悲惨的命运中逃脱。原本故乡亲切、熟悉的'味道,转化为了陌生而高贵的山珍海味。成百上千的人发疯似的品尝着这些华而不实的“人间珍品”,而不起眼儿的家乡菜,却被人们渐渐遗忘。只是因为家乡菜的样子并不华丽、美观。但他们哪里知道,越是珍贵的美味,看起来越是平常无奇。也许,当人们终于醒悟时,当他们再想品味家乡的味道时,那亲切、熟悉的香气早已随着时间,消失在这人世上。孩子的不舍,老人的落寞。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他们要的不是富贵,而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吃着团圆饭。但这真的是太难太难。这个愿望是多么地朴素,但朴素,却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美味、习俗、文化……难道真的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葬身海底”吗?五千年啊,也同样经受不住风风雨雨的考验吗?

  无论怎样,昨天已记入历史,散发着或喜或悲的光芒;但明天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与非,对与错,全都要靠自己去编写。

  但我们必须明白: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

  近日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广泛流传。

  《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最简单的解释,那大自然的恩赐,故事的主食,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调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现各地民族风情习俗,呈现在面前是童年回忆之一。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朴,与现代城市文明独特的田园生活,传统一脉相承,技能代代相传,记在心里。表达一种爱和敬畏自然,一种隐藏在背后的中国菜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文化遗产缓慢下降的担忧,一种中国食物含有亲情,爱心的宣扬。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一种苗鱼,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饪鱼,辣尤其之重。做苗鱼功夫在于煎功上,是讲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鱼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配料是青椒为主,比例是五五。鱼有辣味,椒有鱼香,汤既鱼味也辣味。起初入口很香的气味扑鼻而来,吃起来既香滑柔软,有鳞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汤,咬鱼皮时汤水溢出,别有一番风味。《舌尖上的中国》记录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国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

  作为一个正宗的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我的馋虫几乎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似简单却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季播出前看过预告。除了美食,似乎还有很多更简单的工人在感动我们。

  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似乎更加脚踏实地,表现出更多简单的工人食品,更多普通工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情感。第一集主要讲脚步声,从养蜂夫妻追逐花期,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迈克,在海风中捕鱼的渔民,趟过山川采集蘑菇的老人,以及在十几米外捉到只有五厘米长的跳鱼的父亲。这些都告诉我们,食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白马站队让我对素菜多了一点感动。为了给家里带一块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了40米的树……那种简单可口的蜂蜜,是白马一家对于食物的最高追求。

  时代在变,我们吃的东西也在变,一切都会继续发展。希望这些简单美味的食物永远不要消失,永远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

  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与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

  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去了中国的西北部。那里的饮食习惯与苏州大不相同。比如每顿饭都会有白馒头,老酸奶,还有西北人爱吃的皮囊和糟醅。我真的不习惯吃。为什么人在不同的地方吃的不一样?我妈跟我说这叫饮食文化。

  回到家,我妈打开电视让我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物,主食,转化,储存,烹饪,调配,生态.一共七集纪录片,我居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的“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的味道一个个出现在我面前,让我“流口水三千尺”。我仿佛听到了那些美食的呼唤,真的希望电视上的美食能立刻飞到我身边。

  之后我的心就静不下来了。我问了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完饿了。一开始我是这么想的,但是冷静下来想想。真的只是为了让我们了解食物吗?恐怕不行!就像那些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并不比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勤劳朴实的面孔,坚韧干练的双手,善良乐观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电影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勤劳顽强的性格,造就了我们伟大的中国的各种饮食文化。

  “谁知道中国菜难吃。”从小到大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每次看一集,都会默想内容,看着碗里桌子上剩下的米粒。我总是感到羞耻。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的美食,感谢那些把它摆上餐桌的人。我们要珍惜碗里的每一粒米,每一道菜,让美味不仅留在舌尖,还能渗透到我们的心里!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

  《舌尖上的中国2》,这是一档介绍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美食节目,透过那一个个诱人的事物,我们也从中得到感知,本周是《舌尖2》的第三集节目,《时节》,讲述一年四季的美食。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在节日假期的悠闲之中,我们感受四季的轮替,感受天南海北的诱人美食。

  第三集《时节》的内容,比之前的节目增加了更多美食的介绍,本期节目介绍了铁锅炖鱼贴饼子、虾子小刀面、桂花糯米藕、老鸭雁来蕈、板栗烧鸡、清煮飞鱼干。。。等来自各地一年四季的美食,完全是吃货的世界,看得人垂涎三尺。

  这些食物都是按照时令吃食物,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按时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时令产生。只要对自然和时序产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

  在本集中,讲述了螺蛳捕手的故事,捕螺蛳就要对螺蛳的最佳捕获季节掌握的一清二楚。才能换得到餐桌上一盘盘的螺蛳~~~

  从冬到夏,从春至秋,餐桌上的食材随时令变化,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勤劳努力。色彩变化,生机盎然间,是一次次美食的体验。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来源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改善和创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争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几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为的只是把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事物发挥到最极致的状态;为的只是在自然允许的条件下,薪火相传,留给后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后乐然得看着自己的子孙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麦稻谷,连绵不绝。

  今年过年我回家祭祖,当把将饺子和酒倒进祖先墓前燃尽的纸灰时,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许祭祀祖先的真正意义在于感恩祖先,不是他们所谓的阴灵庇佑,而是他们将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绵不断流传下来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

  近来,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我认为这个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觉上的享受——平心而论,在视觉上比这个纪录片的色泽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朴的人,人生观和自然。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节目,讲的全是美食。今天我看了一集“自然的馈赠”,讲的是我国云南香格里拉雪山上的原始森林,有一种精灵怀抱的食物,名叫松茸,它是野生菌类中的贵族,营养丰富,价格也很高,在大城市的饭店里,一盘碳烤松茸能卖1600元。还讲了浙江的冬笋和湖北的莲藕,如果配上肉会特别好吃,一点儿也不油腻。还有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人们自己利用天然的盐井又自己加工诺邓火腿,看着很有食欲。还有吉林查干湖的渔民冬季凌晨四点就要到湖面上捕鱼,他们走在厚厚的冰面上,还有随时警惕有裂缝的冰面,而且我看到渔民捕到的鱼都是四五斤的大鱼,没有小鱼,因为他们织的网都要是大网孔,所以小鱼是他们故意让漏掉的,等来年再放些鱼苗。这部电视节目让我增长了不少地理知识,了解了中国的美食以及美食制作过程和美食的原材料。

  其实,我觉得这一部电视节目应该在我吃饭时看,能够让我吃的香,吃的多,要不光看吃不到,会觉得饿。哈哈,同学们,你们看了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合集15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00字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11-1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11-05

舌尖上的记忆_关于味道的作文1100字11-14

舌尖上的冰激凌_我爱冰激凌作文600字11-14

珍藏的记忆作文1200字 舌尖上的乡土记忆11-14

舌尖上的美食_第一次做面条作文600字11-14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11-14

《感动中国》观后感11-14

《中国机长》的观后感11-05

葬到月亮上的姑娘_中国神话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