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赵氏孤儿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氏孤儿观后感1
《赵氏孤儿》好的段落是真好,淡的部分也是真的让人坐不住。
开头的谋杀、政变和搜孤救孤段落剧情紧凑,人物命运一直在牵着人往下走,确实做到了如海报上所言“尽管我们都知道结局,还是忍不住揪心到最后一分钟”。宫廷政变一幕的壮丽与惨烈,可以与大多数史诗电影杰作并列而无愧色。无论美工、摄影,还是台词和表演的考究都有效地撑起了影片的气场,当然,这是陈凯歌电影一贯的好处。
剧情从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府上要人开始有些松懈,那就是屠岸贾摔死孩子那“砰”的一声,在座不少女观众迸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剧力开始无可救药地走向松弛。
看得出,在程婴这个角色上陈凯歌做出了不少努力。此人显然是个奇人,既表现在他维护孩子的勇毅上,也体现在他别出心裁的复仇方式上,然而时代的变化,又必须给这个人找到新的动机,才能令观众信服。陈凯歌的努力斑斑可见,成果却难尽人意。程婴凡人的一面被开释的过多,过碎,而英雄的一面却并未找到公道的解释,于是我们看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一直纠结在要不要让孩子上学、要不要守旧父亲和另一个男人之间的秘密、要不要从军这样一些游离于题旨之外的情节线上。当然,可以说这是在借孩子展现两个父亲之间的争斗,可是这种争斗的张力明显不足,展现得也缺乏层次。
程婴和屠岸贾,一个是失败者,一个是胜利者,一个是郎中,一个是大臣,一个是门客,一个是恩主,这种关系本来可以经营处很多奇巧的场面来,可惜我们看到的尽是一段段淤积缠绕的琐事。就是这些不知所谓的情节,把陈凯歌电影中那些一贯华丽的台词拖累成了迂阔的抒怀,把那些出色的表演拖累成了鸡肋。即使如此,影片仍不忘在结尾用耳熟能详的“梦里团圆”段落夸大程婴是个英雄,完全不顾情节和四周环境的公道性,这剧与影片开始部分相比,简直是高台跳水般的落差。
实在照我说,不如干脆把成长的这一段处理成纯粹的笑剧,跟前后两段的反差越大越好,甚至可以发展到程婴一度想跟仇人和解的地步,然后再转折到悲剧,这样张力会更大。
影片的制作当然是很好,陈凯歌电影在这方面是一贯的高品质,从美工、道具到服装都一丝不苟,单看画面,尽对是一种享受。不过也出现了一些单刀、筷子之类的器物上的毛病,算是瑕不掩瑜。另外,能不能别再让年龄战国时代大老爷们动不动披一身繁缛累赘的泡泡纱了?质感不一定非要这么做出来吧?
作为动作片影迷,要好好夸一夸谷轩昭给《赵氏孤儿》设计的宫廷政变一场动作戏,快速而细碎的剪切是糊弄普通观众的大路做法,难得的是突围的空间层次明晰,人物关系清楚。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陷阱、宫殿中悬挂的装饰压倒众人、提车疾行突围等漂亮场面,就真的需要想象力和细致的心思了。这一场动作戏无悬念进选我的“年度十大动作场面”之列。
与剧情走势相映成趣的是,后面的迎击胡骑和屠岸府复仇两场打戏得简直惨不忍睹。跟胡人作战的场面完全就是不顾史实和公道性的乱冲,直接倒退到《岳家小将》时代,而且连那一点趣味都没了。复仇一场则是不管人物情绪和受没受伤,一律是华丽丽滴盘旋和翻滚。香港武指不懂战阵和虚张声势的毛病暴露无遗。
纵观整个电影,陈凯歌始终还是太有艺术腔调了一点,太文以载道了一点,哪怕这腔调里已经没有了内容,这文后面早已没有了什么大道,他依然还是喜欢那个端着的架子。他可以把一个很有文化的题材经营成一个漂亮的庭院,却总是忘了要给人留下一个进出的院门,只有他自己端坐在水榭中悠然自得。
赵氏孤儿观后感2
昨日去看了场《赵氏孤儿》,至少从散场后观众的交谈中来看,这部电影起码在普通观影者应当是博得了还算不差的口碑,我也替老陈舒了一口气,总算没有像像《刺秦》那样叫好不叫座,《无极》那样惨遭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如潮恶评。
影片的开头气场很大,情结丝丝入扣,毫不拖沓,宫廷政变更是一个视觉上的小高潮,让观众产了较强的代入感(尽管这样的刺杀场景和十月围城一样,按照现实逻辑分析几乎不可能这么惊心动魄)。而大概出场十分钟左右就被秒杀的那个“王”虽然是一个没有多少戏份的配角,但却让我印象深刻,在凯歌的电影里,统治者往往是用荒诞手法塑造的集昏庸阴阳怪气于一身的主角,这和肤浅谄媚的张艺谋的构成鲜明比较,敢用隐晦的艺术形式去控诉极权主义政治,真实而不媚俗,是我最欣赏他的一点。
当然,依然不能否认这部电影里并没有完全褪去陈凯歌式的一些固有弊病,他对电影电影情节和结构的把握上,舞台化的痕迹还是比较浓重,讲故事的技巧和对全局的把握一向是他的弱点,尤其在人性刻画层面上总是缺乏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化的思考逻辑。
范冰冰在生产后看不出产后虚弱的状态,在自绝前也没有明显的内心挣扎的'心理轨迹,依照常理起码应当苦情的眸视自我的孩子一眼;黄晓明放过赵氏孤儿的动机仅仅用良心发现来解释也太咸苍白无力,因为从之后的剧情推进中能够看出,这个主角的性格阴冷沉静,几乎不可能如此感情用事;葛优一向不让赵孤上学也未作交代。如果说以上都是些不痛不痒能够忽略的漏洞,那么以王学芹缜密诡诈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完全会在一开始杀掉真正的赵氏孤儿,更不可能有收留葛优作为门客的反常理行为;葛大叔在最终一刻突然放弃盘亘在内心十五年的复仇计划要带赵孤去过平淡的生活也显得突兀,莫名其妙;“三人连环刺”的结局处理太过于儿戏化,打得轻飘飘;葛优在被刺后倒下给了一个近五秒钟的面部特写镜头,一个常看电影的人应当有经验,这是给死人才运用的镜头手法,但没想到最终竟然葛大爷又支撑着残躯跑到大街市上兜了一圈(让我想到了《十面埋伏》里章子怡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直到把观众折磨到死的桥段)。总之电影后半部分情节有些分散,不紧凑,复仇的高潮走的绵软无力。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让我看到了陈凯歌电影中人文诉求的回归(前作《梅兰芳》简直就是一部流水账式的讲述艺术人生,感情人生,爱国人生的文艺版“叶问”),也不像《无极》那样过于晦涩的隐喻和指涉,让不明就里的普通观众如坠云雾,外加糟糕的剧情架构,严重破坏了一根本来很有深度的故事主题。
再去看时光和豆瓣(应当说中国最权威的两个影评网站)上的6分低评实在有失公允,我不明白为什么《生化危机》《敢死队》这样的电影都能得分比他高,如过我没记错的话,在时光网上,这部电影未上映前它已经是这个分数了。虽然陈凯歌一向力图将电影升华到成深层的人性探讨层面上,虽然他驾驭剧情和思想性融合的功底不够深厚,时常让这种追求把影片的逻辑弄得混乱,但我经过《赵氏孤儿》显然看到了陈凯歌在后者方面的努力改善。而这部电影受到的诟病显然超过了它本身所应当所承受的批评。我只能说中国观众没有批判力,没有理性,被少数舆论所控制,看了《无极》就心理扭曲的调侃,恶搞,咒骂别人的后继作品,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的一种悲哀。
赵氏孤儿观后感3
年底,单位召开20xx年党政工作表彰大会,准备和上年一样,在会后放映一场电影,慰问到会职工代表。当下几部贺岁片正在热映,我对(非2)、(让子弹飞)、(大笑江湖)之类娱乐片兴趣不大,决定看历史题材的(赵氏孤儿)。工会与影院联系,影院表示无法将数码机器设备搬到会常又联系电影公司,特地从省电影公司调来(赵氏孤儿)的拷贝片,用普通放映机放映。
当表彰大会闭幕后,宣布放映电影时,会场里的情形与去年惊人的相似,人们纷纷离去。近千人的会场,剩下的绝对不超过一百人。领导们囧态百出,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会议租借的鞍钢职工文化中心会场里特别冷,电影放映中又冻跑了一些人。坐在那里实在太冷,我站在会场后边,吸着烟踱着步,好像当年在农村青年点场院里看露天电影。好在人一冷就特别精神,感觉头脑分外清醒,对影片的印象也格外深刻。
电影(赵氏孤儿)的大意是,春秋时代,晋国将军赵朔战功卓著,父亲是相国,妻子是国君的姐姐。赵家的地位和威望显赫,受到奸臣屠岸贾的忌恨。屠岸贾利用晋景公为赵朔庆功之机,设计以弑君之罪,诛杀赵氏家族三百余人。赵朔妻子庄姬此时正巧生下儿子,她自杀前委托为其接生的医生程婴,在奉命前来诛杀庄姬母子的韩厥的帮助下,将孩子藏于药箱中救走。在全城大搜捕中,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抓走。程婴和妻子在赵家好友大夫公孙杵臼的帮助下,设计用自己的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妻子、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氏孤儿程勃养大,并让程勃认屠岸贾为干爹习武、读书。十五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在知道所有真相后,杀死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程婴亦被杀死。
据司马迁(史记·赵氏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朔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灭族之祸,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依靠韩厥等人帮助复兴赵氏。
在我看来,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一节记述具体,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是一个传奇故事。历史上,由此改编的各类古典戏剧,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曾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流传到西方。此次,由陈凯歌、陈红夫妻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改编为电影,无疑是一件好事。
总体看来,电影(赵氏孤儿)是一部比较好的翻拍片。陈凯歌导演比较擅长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荆柯刺秦王)、(霸王别姬)、(梅兰芳)和(建国大业)等历史故事片,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当今娱乐片盛行,人们盲目追求低俗文化之时,相比(子弹飞)之类,(赵氏孤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改编应如何忠实于原著的问题。(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家臣。原著主题格调是:忠臣良士除奸惩恶,赵氏孤儿平反昭雪。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而影片中的程婴却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牺牲属情非所愿,养育赵氏孤儿十五年的动机,是为了让屠岸贾生不如死。影片将具有明显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典故,改编成为反映乱世环境下,小人物悲情无奈的悲剧故事。这是在舍本求末,画蛇添足,极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联想到陈凯歌拍过的一些影片,总是给人眼高手低,心高命不强的感觉,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赵氏孤儿观后感4
在国内的几位大腕级导演中,陈凯歌原属于我不太喜欢的导演之列,并且是越来越不喜欢的那种。陈大导演的早期作品有几部还是不错的,尤其喜欢那部《霸王别姬》,整部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戏里戏外不分情境的纠缠挣扎令观众揪心。而这部电影也可能是主演张国荣杯具的引子之一。但从《无极》开始,陈大导演的电影除了恢弘的场面和炫目的色彩,找不到多少
近期的贺岁片一部之后一部上演,导演、主演的牌子一个比一个大,前期炒作的热浪更是一个盖过一个。老谋子的“山楂”炒的最凶,但其中味道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冯导的“地震”震动了观众的心,可说是催人泪下,但“非2”却成了“戏不够、噱头凑”的大杂烩;而姜大明星的“子弹”则飞的让人眼晕……。那么,陈导的《赵氏孤儿》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说实话,这部电影比同档期的那几部贺岁片要好些,不再那么“无极”。当然,电影好看与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这部电影对《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动了较大的“手术”,说是“篡改”可能有点过,但若说是“改编”又有点不够。虽然改动很多,但故事的主线和故事里的主要主角那是绝不能变滴,毕竟还有“尊重历史”的原则在限定着。电影与历史记载相比,改动之处有很多,但差别最大的、最值得评说的应当是两处:一是程婴换孤的起因与过程,一是程婴抚养、教育赵氏孤儿的方式与过程。本人认为:这两处较大的改动,正是影片“得”、“失”之所在。
《史记》中记载的“程婴换孤”这一情节是程婴与公孙忤臼商议的计策,是程婴忠义气节的体现。而在电影中,这一情节被做了较大的修改,“换孤”的起因不再是程婴的仗义,而纯属陰差陽错和被逼无奈。这样的改动令程婴少了些“假、大、空”的英雄主义气概,多了一份儿温情,添了一份儿人性。这多少可算是电影改变中的“亮点”,应当属于“得”的部分。只是在整个换孤过程中,程婴显得过分懦弱,过分被动,有悖于历史上这个人的本性。
而救下赵氏孤儿后的程婴,原本该隐居深山,独自抚养教育赵氏遗孤,直至晋王幡然悔悟招其回宫。但电影里却让他不甘于深山的寂寞,反而带着年幼的赵氏孤儿投奔到死敌屠岸贾的门下,且让赵氏遗孤认贼作父。这一情节的设计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电影中,赵氏遗孤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屠岸贾诸多的恩惠,而他的养父从未给他哪怕一点点复仇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怎样可能一下子聚集起满腔仇恨而手刃仇敌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试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人若没有君主的首肯而随便刺杀重臣,焉能不受到制裁?不受到追杀?所以,这处改动该算是影片中最大的败笔,最大的“失”了。
另外,电影里韩厥的主角设计也令人感到诧异。历史记载中,韩厥将军并没有参与程婴救孤的过程,但他同情受到屠岸贾陷害的赵氏忠良,也多少明白一点关于程婴与赵氏遗孤的事情。是他最终让程婴和赵氏孤儿重新回到了“人间”,光明正大地走进了社稷。但在影片中,韩厥基本上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主角,除了在深受震动而放走救孤的程婴外,看不出他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说到底,陈大导演又犯了他一贯的老毛病——虎头蛇尾。陈导又一次开了个轰轰烈烈、颇为引人的好头,接续上一段平铺直叙的过程,最终却毁在了让人莫名其妙的结尾上。
赵氏孤儿观后感5
年底,单位召开20xx年党政工作表彰大会,准备和上年一样,在会后放映一场电影,慰问到会职工代表。当下几部贺岁片正在热映,我对《非2》、《让子弹飞》、《大笑江湖》之类娱乐片兴趣不大,决定看历史题材的《赵氏孤儿》。工会与影院联系,影院表示无法将数码机器设备搬到会场。又联系电影公司,特地从省电影公司调来《赵氏孤儿》的拷贝片,用普通放映机放映。
当表彰大会闭幕后,宣布放映电影时,会场里的情形与去年惊人的相似,人们纷纷离去。近千人的会场,剩下的绝对不超过一百人。领导们?态百出,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会议租借的鞍钢职工文化中心会场里个性冷,电影放映中又冻跑了一些人。坐在那里实在太冷,我站在会场后边,吸着烟踱着步,好像当年在农村青年点场院里看露天电影。好在人一冷就个性精神,感觉头脑分外清醒,对影片的印象也格外深刻。
电影《赵氏孤儿》的大意是,春秋时代,晋国将军赵朔战功卓著,父亲是相国,妻子是国君的姐姐。赵家的地位和威望显赫,受到奸臣屠岸贾的忌恨。屠岸贾利用晋景公为赵朔庆功之机,设计以弑君之罪,诛杀赵氏家族三百余人。赵朔妻子庄姬此时正巧生下儿子,她自杀前委托为其接生的医生程婴,在奉命前来诛杀庄姬母子的韩厥的帮忙下,将孩子藏于药箱中救走。在全城大搜捕中,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抓走。程婴和妻子在赵家好友大夫公孙杵臼的帮忙下,设计用自我的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妻子、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氏孤儿程勃养大,并让程勃认屠岸贾为干爹习武、读书。十五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在明白所有真相后,杀死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程婴亦被杀死。
据司马迁《史记·赵氏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朔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灭族之祸,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依靠韩厥等人帮忙复兴赵氏。
在我看来,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一节记述具体,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是一个传奇故事。历史上,由此改编的各类古典戏剧,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曾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流传到西方。此次,由陈凯歌、陈红夫妻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改编为电影,无疑是一件好事。
总体看来,电影《赵氏孤儿》是一部比较好的翻拍片。陈凯歌导演比较擅长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荆柯刺秦王》、《霸王别姬》、《梅兰芳》和《建国大业》等历史故事片,都具有必须的影响力。在当今娱乐片盛行,人们盲目追求低俗文化之时,相比《子弹飞》之类,《赵氏孤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改编应如何忠实于原著的问题。《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家臣。原著主题格调是:忠臣良士除奸惩恶,赵氏孤儿平反昭雪。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而影片中的程婴却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牺牲属情非所愿,养育赵氏孤儿十五年的动机,是为了让屠岸贾生不如死。影片将具有明显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典故,改编成为反映乱世环境下,小人物悲情无奈的杯具故事。这是在舍本求末,画蛇添足,极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联想到陈凯歌拍过的一些影片,总是给人眼高手低,心高命不强的感觉,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赵氏孤儿观后感6
港台那块的编剧来大陆做历史正剧,还是欠火候,台词写得太没有张力了,拉完两集,没看到任何印象深刻的对白和情节,虽然不雷,但也很是普通,希望只是在埋线,之后会有爆发。
这片子走的应该是想走正剧范儿,就目前表现来看,别说和走向共和、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的神级正剧比,就是相对台词那块较弱的贞观之治,也不大比得上,人家至少是从史书里白话出来的,可以当纪录片看,而赵氏孤儿大量情节是编剧杜撰,体现的是编剧水准,台词写得依旧乏味,不应该啊(同样是编剧自己yy情节,参考大明王朝编剧刘和平,对白非常抓人)。
前两集人物出现那么多,没怎么铺排好,性格都很薄,唯一立起来的几个人物,感觉都很,呃,怎么说呢,圣母化倾向很严重,我并不太认同。
没错,程婴是很伟大,但我一直觉得他伟大的点是在于,不仅是他所做的事儿,而是他的身份,他是一个小人物,没有贵族家训重礼义的熏陶,没有诗书典籍所谓天下大道的教诲,但他还是选择他心中的直道而行。所以,虽然电视剧和电影都给他安排了医生的职业,医者仁心,试图以此将他此后的行为合理化,但不得不质疑,职业对人的影响会大到这种程度吗?电影那是没办法,容量有限,电视剧你有三四十集的容量,完全可以抽个一部分空间丰满程婴的心理刻画或是转变。人物有阴阳面,全是阳面,会弱化最后程婴作出选择时的内心挣扎程度。
同样圣父化的还有庄姬和他老公赵朔,屠岸贾非要赵朔在x(原谅我忘了他的名字,反正选他对赵朔有利,都没给正脸orz)和程婴夫妻之间作出选择,要救程婴,就拿x跟屠岸贾换。然后,晚上赵朔跟老婆一脸纠结诉苦,下面人都不让我救程婴,庄姬一脸严肃跟老公说,要讲情义,不然无以立足于诸国间,然后赵朔开始动摇。
亲娘咧,作为成熟政治家,你俩该考虑的不应该是怎么两全其美么,你以为是对方屠岸贾是洪兴帮大哥啊,讲义气,说好换就换,弄不好你把x交出,人一开心,就把程婴给杀了,我看你们怎么办,这种时候,不应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面上给屠岸贾谈判,暗地里把人给弄回来么。
不得不提,剧本的政治部分写得非常不好看,本剧的人物的政治水平都弱化成菜市场大妈。大白天的,屠岸贾敢在家就跟自己怀孕的老婆说,我要让我们的儿子做国君,卖糕的,你怎么知道你家没有国君放的探子,回头就把你说的话报告上头,赶明儿就弄死你。虽然我知道,这不是你的本意,是编剧生怕观众不明白你在那儿作死作活干坏事的目的,让你来吼一嗓子,但编剧也好歹照顾下人物设定吧。
政治部分好玩的就是各种隐喻和不确定性,以及政治家们优雅从容的外表和缜密无痕的挖坑手法,以及肮脏不可见的内心。本剧的朝堂争斗部分大概就不用指望了。
或许所有一切,该归结为编剧自身的历史沉淀问题,参看编剧的履历表,之前的作品离正剧都有些遥远,大多是戏说,希望编剧之后能给我惊喜,别浪费一手好演员和好制作班底。
ps这年头正剧两字也缩水掉价,谁都敢说自己是正剧,严格正剧应该是完全遵照历史走向的,历史人物基本不走形,不过体谅这部历史追溯比较古老,历史资料也少,编剧也很为难的,希望能给人话剧的冲突感就好,千万别闪雷。
pps 编剧不大给力,只能希望演员表现加分,把不出彩的台词,演绎出经典味道来。
【赵氏孤儿观后感】相关文章:
8.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