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昨晚读完《穆斯林的葬礼》实在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应该记录一下我的心情,才不让这个周末白白度过。诚然从中我了解了一些穆斯林的婚礼习俗和葬礼习俗,还有日常的某些习惯。但在看书的过程中却慢慢忘记了那是个有着浓厚名族色彩的故事,只觉得新月与楚老师是那么独立的个体,就像是自己的朋友,只有里面的梁君璧充满了回族色彩的人物。
豁达前辈说那是个真实的故事,当她从主人公的路线一路寻找着故事的片段时,听到和主人公有着相当时间接触的'人们对他们的故事缓缓道来时,那死去的人物仿佛在她的眼前复活了。她就好像一个站在当事人旁边的旁观者一样,陪着主人公高兴、难过、痛不欲生……当然文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部分也是作者为了突出主题而即兴发挥的。
好了回到我的世界吧!看到新月一次又一次被她那个妈妈伤害,真心疼,毕竟上一辈人的恩怨不应该报应在这么纯洁的她身上,可是命运的轮盘就是这么写的,她死了是悲剧,活着又何尝不会是悲剧,楚老师应该是爱情的化身,他那么炙热的爱着新月,从来有人得到过这样至死不渝的爱情,或许这方面她又是幸福的。
虽然我已不像以前那么激进,当我看到韩子奇竟然和梁冰玉在一起时,那一刻我心里气急了,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责任心,或许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在异国他乡流浪20xx年,想不清楚那应该是怎么样的心理历程,又怎么样的文化程度和态度观点才能让他们做出这么为世人所唾弃,起码是比较传统的人们是不能接受的,这也许就是儒家思想在大多数人心里的根深蒂固吧。梁冰玉说:“因为我爱他,他爱我,所以我们就结合了。”说的那么理直气壮,一点不像是第三者。不过她的敢爱敢恨也让我佩服。韩子奇终究还是比较传统的,他扔不下他儿子和妻子和玉和名誉。他口口声声说:“我离不开你”,可是照样过得好好的,或许有点苦,可是没死,有点犀利吧。所以我也佩服梁冰玉说:“你的人生应该由你来做决定”,后来就是她失望的走了。带走了这个人的爱,却带不走这个人的人。这也是一个女人的失败。她姐姐梁君璧也失败,留住人留不住心。还有一失败,她有意冤枉老侯,却最终败了自己的家。这个小说里还有个有点意思的角色:郑晓京。好多次因为她我竟然哈哈大笑。楚老师性格稳重有文艺范儿,而这个郑晓京却是十足的政治革命家,起码样子是挺足的,两个人有好多个碰撞那种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的人的谈话着实让我觉得好笑,这里其实体现着当人文人墨客在政治面前的尴尬与无奈。悲伤的事总是会发生,而且发生的太突然,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新月要死,可是当我看着新月在叫着:“楚……”,楚老师还没有来那会儿,我觉得她不会死,一定会等着她的恋人到来再缓缓离世,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发展,她就真死了,真没有睁着眼睛对自己的恋人说一句:珍重。没有见到自己的亲生妈妈,没有见到最爱的爸爸,就这么走了。那时我觉得作者肯定和我开玩笑,一定会有楚来了之后的回光返照,可是没有,故事结束了……
《穆斯林的葬礼》不仅语言精辟,四字成语非常多,每一句都是斟词酌句,而且情感细腻真挚。祝福天下拥有这样纯真爱情的人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家族六十年的盛衰兴亡,三代人的命运沉浮。而最终,这个家族也演变成了悲剧。在书中,霍达将回族人对玉的那种痴迷,对宗教的信仰,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描写的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如:新月死后的凄惨,家里人的泣不成声,楚雁潮的独守墓地,以及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结局时的凄婉与无限悲哀,都无一不在扣动着我的心弦……
书中的女主人公韩新月让人心驰神往,她的确是如一轮新月一般,清新脱俗,纯真善良,而又敢于冲破家族观念追逐自己的理想。她是美的,是新颖的`,却又是可怜的。在北大上学的岁月,一切莫不静好。画舫平临蘋岸阔,飞楼俯仰柳阴多。央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她青春,她优秀,她出众。她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爸爸,妈妈,哥哥,姑妈,都是她亲密的家人;她有一个可以诉说一切的知己,一段真挚的友情;她还有一个懂她的恋人,楚雁潮。一切的一切对于她这样年龄的少女来说,美得如梦如幻。
可惜命运不会永远眷顾她,美丽的花儿还未及绽放,便遭遇了倾盆灭顶之雨,年幼的新月被发现患有心脏病,整个家也跟着颓废,而给她致命的一击是,她爱了二十年的母亲却不是她的亲生母亲!且她的妈妈,一直不知去向……
在家族,宗教的巨大阻碍下,新月仍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诗人艾青说:理想狡猾的像蝴蝶。但它却会一直存在于你的生命中,直到你的呼吸停止。理想,是灵魂的伴侣,是人的一种至高境界。就像书中所描述的一般,它就是超越了生命,并居于生命之上的。而它,难就难在,你可以拥有它,却不可以接触它。无论是逆水行舟还是淋着暴雨奔跑,困难,永远都不能成为你放弃它的理由,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紧拳头,继续向前冲!高中三年,漫长而短暂,我的理想就像前行路上的一道光,不惧风雨,始终为我指清方向。而我,亦如奔跑中的新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穆斯林的葬礼》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冷静叙述故事的字里行间,给我们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是一个穆斯林家族的生活轨迹,是一本艺术,是回族人的骄傲。读它,是徜徉在一条穆斯林的长河,是一个艺术享受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升华的过程。
霍达曾这样描写自己的写作状态: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曾费尽心力塑造的主人公,看似陌生新颖,其实谁身边没有一个“她”呢?有时甚至自己就是她吧!人生在世,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那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毕竟经历了对自己心灵冶炼的过程,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更何况她还活出了自我的状态,真我的追求。人就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啊!
人生匆匆,若能读懂一本书,读懂一个故事,读懂一个人,那也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吧!走进她吧,走进《穆斯林的葬礼》,你会发现一个从未有过的世界。然后你会坚定的告诉我,不负此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完完整整算是花了三天时间读完。记挂着那条玉的长河,爱的长河,生命的长河,我知道这条河将会流向所有心灵的干涸,温柔地填补所有空缺,滋润所有因为爱滋生的欲望和疼痛。我总是记着奥利佛那句“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整部书仿佛也是因爱而生,各种自人性深处迸发出来的爱的光辉沿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时光的长河里折射成星光,永不退色。
看了刘白羽先生为这本书写的评,我虽不懂一些专业性评语,可是先生读书之细致之思考态度真正值得赞扬。并且因为有几点看法与先生一致感到自豪,不过仍然惭愧我学识浅薄不能对故事之外的含义有自己的阐发,对故事之内的看法又不能准确的`表述出来。向刘白羽先生致敬。
我知道品论一本书不能以眼泪来评价,否则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总裁小说岂不成了绝世经典。眼泪分为怜悯和感动两类,怜悯似乎只要有惨不忍睹的场面就可以,可是感动需要人的经历和感情产生共鸣,需要人深深体会到在某种特定场景里的感情才会有流泪的冲动。而读完《穆斯林的葬礼》,让我流泪的是三场死亡。
梁亦清之死,是干将莫邪之死。一声铸剑,终为剑亡。他拥有一双成就艺术的手,虽然一辈子窝藏在一个胆小怯懦的躯体里,可是如果像韩子奇那样也有春风得意的时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因为不在清贫而走向与艺术越来越远的道路。作为回族,带着整个民族的少数的孤独感,梁亦清对于宝船的制作是怀着一种崇高的心情来制作的。负着对整个民族的热爱,他把全部心血浇铸在宝船上。他的死其实可以预见,因为这死是海子卧在铁轨上,这死是海明威对着太阳穴举起了枪,这死是荆轲壮士一去。这死是宏伟的,是如波涛一样狂奔着怒吼着走向生命的尽头。一口鲜血,吐尽怀中悠悠长叹。生而为玉,梁亦清死,是因那火一样的对玉的爱恋。
奥利佛之死,是荀奉倩之死。他就那样默默地等待,仿佛一片宁静的湖水,深沉,蔚蓝。他为梁冰玉每日带来的鲜花,绽放在她的窗台,香气像是一缕缕情思总是能投到人心深处。如果这时间有一个人会牺牲自己的时间来保护属于你的一方空气之洁净,我似乎找不出什么理由证明他的爱是是轻佻的。我们在这无常世间浮沉一生,往往就在金钱与名利中忘记了自我,为财色而死之人不在少数。而奥利佛的高贵之处就在于他,为爱而死。一个人,不管他活着的时候曾经多么卑微,多么狼狈,就算被爱抛弃过,最终能死在圣诞树下,死在玫瑰的芳香里,死在微笑与希望里,他就是幸福的。
终于,韩新月还是死了,如刘白羽先生所言,她的死,是祝英台之死。悲壮而宏大,在穆斯林古老的仪式里,新月带着对事业的向往对爱情的向往走了。新月站在梁君璧面前,是一个清澈而热情的生命;新月站在韩子奇面前,是一个勇敢而无畏的生命;新月站在楚燕潮面前,是一个坚强而不屈的生命,也是一个温柔却无法挽留的生命。新月的存在就是因为爱,不是天星,天星是因生活而存在。所以新月亡去的时候,才让人无故那么多心酸泪流。人类存在于世上,如果不能因为孤独而永恒,就只能因为爱让时间有停下来的可能,爱才是永恒并且容易让人们达到的境界。
如果这一生不知道我们是因何而出生,希望我们将死之际能笑着告诉上帝——此生为爱而活,为爱而亡。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纠心和欣喜不断交错。时空前段不断地转换,挺喜欢这种叙述方式。
第一次看关于少数民族在京的生活,那么得真切。在京回族,生活地界融入汉族,可是依然保持着他们的习俗。每天都要向阿拉伯麦加的方向朝拜三次,不食猪肉,流泪,生活简朴,淡薄。伊斯兰的教文化在东方文化的显现,可以让我们了解那种特有的文化,以及他们的某些简单的语言。神圣的宗教文化总是那么得纯净,即使是非伊斯兰的教教徒,也很容易被那种文化感染,在节日,迎亲,葬礼中。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这是一个玉的世界,小说中的篇章题目要么是玉,要么是月。玉的制作,玉的销售,玉的鉴赏。塑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他们的.品格,也如玉一般,传统的质朴,找不到丝毫瑕疵。可是,注定要承受命运的不公,生活的痛苦。坚守着未来的一样。
我很喜欢新月在考上北大后的生活,纯如雪,洁似玉。有理想,有动力,有青春,有活力。这里一个无死亡,与颓废无关的世界。是一个未被扭曲的,健康的世界。拥有最宝贵的人性和善良。她检验者心脏病后,和刚毕业不久留校英语老师楚雁潮的爱情。我想看了这书的人,对楚雁潮的人格,才华,以及思想会佩服万分。我相信这种人,在那个年代,还是存在的。他爱新月,并非怜悯。而特别是在受到新月母亲阻挠后的那翻话。开始以为他会放弃,但是没有。他说“你们爱新月,我也爱她,我们都希望她好,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的”。后来新月离开人间,二十多年后,中年了的楚雁潮在新月的坟墓前拉曾经新月很喜欢的《梁祝》,让人不禁感慨万分。
给人一种心痛的情感体验,虽然心痛,然而是一种净化。新月知道生母后,百般留恋,看着相片,这就是她的妈妈。可是到最后也没有见到妈妈一面便离开了人间。等二十多年,妈妈回来后。韩子奇,梁壁玉,姑妈都已经不在人世。就像天星说的,“想见的,不想见的,都见不到了”。天星和新月的兄妹情,懂事的天星对同父异母的妹妹百般疼爱,因为他知道,妹妹的亲妈妈不在身边。
就如新月说的,“人在艰难的是否,促使人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水,不是食物,这不是药物。而是一片的真情,一线希望,当这些全部归于毁灭,人就没有活着的动力和希望。”
霍达说过,一个真善的作家才能写出真正真心情的作品。小说里的很多言语,平淡中感人至极。里面所面临的人生问题,或者心理历程,也都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要面临的。
如同《平凡的世界》一样,《穆斯林的葬礼》成了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读完了一直摆在案头的《穆斯林的葬礼》,这也是本不喜欢读书的我,第一次完整的读完一本书。良久,难以卸下心头的沉重,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但仍然有种如噎在喉的感觉。厚厚的一本书,厚厚的一段情,有578页,捧在手里,我仿佛能听到她发出的呐喊声,那是对信仰的呼唤,那是对生命的呼唤!我仿佛看到了一条长河,一条玉的长河,一条人生的长河,一条命运的长河,一条悲剧的长河!
这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吗?要不然,怎能刻画的如此精细,像是琢玉一般。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块玉,一块沾满了鲜血的玉,她太压抑了,让人难受的喘不过气来,但是她又太精彩了,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那么丰满,那么有生命力。
有人说这本书是描述了新月的一生,描述了一场交错扭曲的爱情悲剧,我觉得更赞成是在描述韩子奇的一生,他才是整个悲剧的导演。他并没有回回血统,只是吐罗耶定巴巴收养的孤儿,之后随着信了真主,成了穆斯林,但是他真的信奉安拉吗?在遇到梁亦清的之后,着魔似的对玉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放弃了到麦加圣地的朝觐。在楚雁潮向新月求爱之时,他因教规默许了君壁执意的.反对,而他自己算是穆斯林吗?不算!他和玉儿结合,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还是为了战胜战争带来的绝望与恐惧?如果不是和玉儿结合,回家之后他的良心便不会负债,苦苦等了他十年的君璧便不会那么不近人情。如果不是和玉儿结合,便不会有新月,新月便不会受那么多与生俱来的苦。君璧是一个有血性的女人,他容忍不了这一切,想让她向对待天星一样对待新月,那可能吗?新月一直渴望“妈妈”的爱,却一直被冷眼相待,她从小到大都不知道原因,或许就是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才会后天患上了心脏病,才会衍生出跟楚雁潮那让人扼腕的爱情。于是新月的痛苦也是韩子奇的痛苦……
在韩子奇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直在重复“我害怕,我害怕···”,是的,他害怕面对真主的拷问,他甚至害怕面对自己,他无时不刻不在怀疑自己的行为,怀疑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生是孤独的,是充满了恐惧和未知的。
这是一部沉重的书,沉重的让我没有勇气去重新翻开她,我会怀念坚强美丽、怀揣理想信念的韩新月,怀念才华横溢、富有责任感的楚雁潮,怀念面对生活的窘境勇于担当却因不伦之恋陷入无边苦海的韩子奇,怀念一言不发却很有男子汉气概的韩天星,怀念伶牙俐齿、极富统治欲的梁君壁,怀念敢爱敢恨、勇于追求新生活的梁冰玉,怀念朴实无华、任劳任怨的姑妈,怀念热情如火、痴情执着的奥利弗……
书读完了,一切终将褪去,皈依历史的尘埃,但是对信仰、对自由、对生命的呼唤,必将像寒山寺的钟声,穿越千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
大胆的追求我们的信仰吧,大胆追求我们的梦想吧,大胆追求我们的爱情吧,趁着我们还年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
是的,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哇塞。累的我啊,容我缓缓,压一压波浪壮阔的心绪。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上半年一直热衷于名人名家随笔的我,却改投到长篇小说的行列。我骄傲自满的内心回答是:段位提高了,眼光高了,心气高啦,想挑战一些自己无法企及的作品。
似乎从我爱逛书店开始,《穆斯林的葬礼》都会出现在“流行书籍”里面。这也说明人家已经红了很久,可惜我都是怀着不同民族不想了解或者说害怕读不懂的抵触心理与之来个绕道而行。如果没有管老师的大力“叫卖”,宣传它写作编排的精心与精妙,我想我近期都不会跟它见面,更不会快速地爱上它。(冰美人的'美丽,只会让我敬而远之,嘿嘿!自我定式的可怕也是在于此!)
说实话,我第一遍看它的序曲—月梦,真的是云里雾里。里面就写那个“她”,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全部读完,才大拍脑门儿,哇……,原来是玉儿。作者真会讲故事。
这本书的编排真是奇了,我觉得吧,看它,就是在播玉米皮。一层叠着一层,交错中还透着有序,有点八卦阵的味道,读者一不小心还会跳进坑里。一个章节是讲抗战时期的事儿,另一个章节就将1960年前后的事儿。别看它是讲不同时空、不同主人公的事儿,但是命运似乎都出奇的一致。里面人物一个一个的天真、淳朴,经过一系列事件的炼狱,再到最后灵魂被纳进天园。看着看着,我的眼泪也随着新月的死去而流出,花一样的年纪,花一样的未来,什么都没了,哎!
虽然它是悲剧,但是我非常认同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关于悲剧的认识: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
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的大写的“人”。
对于我比较关心的写话技巧,霍达女士也做了真诚的回答:我至今弄不清楚我运用了什么技巧,也弄不清楚这本书按时下很流行的说法归属什么流派。我无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之中,它就必然带有自己的色彩。我无意在作品中铺陈某一职业的特点,只是因为主人公从事那样的职业,它就必然顽强地展示那些特点。我无意借宗教来搞一点儿“魔幻”或“神秘”气氛,只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宗教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它时时笼罩在某种气氛之中。我无意在作品中阐发什么主题,只是把心中要说的话说出来,别人怎么理解都可以。我无意在作品中刻意雕琢、精心编织“悬念”之类,只是因为这些人物一旦活起来,我就身不由己,我不能干涉他们,只能按照他们运行的轨道前进。是他们主宰了我,而不是相反。(自悟:霍老姐真是敢说,女汉子一枚!5个“无意”把我读得哑口无言,好吧,我承认,人家讲故事的水平确实一流,自谦的品行也是一流。
最后还是老规矩,来点美文摘录,提高一下自己审美情趣,哈哈哈!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7
全书的章节是这样安排的:月梦;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玉游;月情;玉劫;月恋;玉归;月落;玉别;月魂。“月”演绎的是韩新月与楚雁潮最最至纯的爱情;“玉”描绘的是新月的妈妈和爸爸遗憾却冷峻的爱情。这其中又穿插了一系列人物的感情纠葛,作者的用意也是在突出新月和楚老师纯洁、高尚、辛酸的爱情。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史诗,展现了广阔的穆斯林的生活画卷;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教诲人们何为爱情,以及爱情的真谛的“教科书”。
不要一听到“爱情”的字眼儿就想到“靡靡之音”,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稳定的细胞,那么,爱情就是家庭的核心内容了。就如同孟子说的“食、色,性也。”,意即,“食”、“色”,是人的本性。旅美作家刘墉也说过,“不食无以维持生命;不色无以延续生命。”爱情,每个人在豆蔻年华的时候都要经历过的,那么,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挚的爱情,什么是高尚的爱情,这些都是很多哲人探索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生命是否会增添一些完整的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瞧瞧,“爱情”还是没有明确的对错、高低、是否的划分,所以,还会有作家在文学作品里描写它,还会有乐师用曲子歌颂它,“赞美”——值得肯定。
但是历史却实实在在无法重写呀!不管它是牵动亿万人的命运的一切巨变,还是值不得写在纸上的区区几人的一段寻常经历。
我读了《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主要想在此文里说些什么呢?不是读后感,只是絮絮的心语罢了。买这本书是想重温一段爱情故事,陶冶下情感,但我没做到,因为我读不下去,只是审视了一些片段。昨夜我伏在被子里还读了好一会儿,今夜,早早地靠在床头,读了几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这本书,从此该被我贮藏在书架里了,不会引我去注意它。你问为什么?我也只能笑笑说,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有社会性的。人所经历的无奈和无法推卸的责任都源于人的“社会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还有中国人推崇的“中庸之道”都是有可取之处的,是经受了千年文化的检验的。还有一点,《穆》一书的爱情主题我是熟悉的。我曾写过一篇散文《生命是怎样诞生的和怎样延续的》,是我目前最优秀的作品,虽仍显稚嫩,却是结合了我自身十年的感情经历。我体验过的爱情,还没有在哪个作家的作品里看到,只要稍有点儿共鸣,就不再吸引我了。因为我看了几行字,就能猜到后面的部分,没有了“期待遇挫”的阅读享受,呵呵。
再说,我已经很心酸了,才更爱品味最终能团圆的结局。谁说只有“悲剧才能显示崇高之美”啊?象《简爱》的.结局不是也给人“崇高”的震撼么?所以,过阵子我要重温《简爱》,回味一下我十六、七岁读它时的感动,并且期待在32岁时还能有点儿新的体验!所以,我会对别人说,我喜欢的书是《简爱》了。
夜深了,用几天时间舒缓一下情绪,下周三我休息时去买《简爱》,买个精装本的。
她热爱的翻译事业,她陶醉的小提琴《梁祝》,她的爱,也都随着临走前不安的喘息和羸弱的身躯一并进入了泥土。接受真主的审判,相信她一定能进天园的吧!摁,一定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
其实初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礼》是那么厚一本书的时候,手停住了,那么厚一本书,我能看完吗?但在我看了几页后,这个疑问就消除了,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的文笔,他的情感,他的故事,都让我爱不释手。
整本书穿插着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是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从第一代,梁亦清为玉献生,韩子奇成家,成为玉王,出国护玉,带新月和玉儿回国,壁儿促使家产尽毁,到第二代,韩子奇为让新月上大学付出代价,新月与楚雁潮志同道合,新月的心脏病被发现,与楚雁潮相爱,抱憾而死……
穆斯林,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它是一种信仰,有着许多习俗,不过要细说习俗,也就只知道忌口猪肉、烟酒罢了。作者作为回族,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在这本书中,让读者们深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
穆斯林四海为家,同族人互相尊重,不分你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只要是穆斯林,他们就会伸出援手。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礼拜都朝着穆斯林尊贵的天房——克尔白,在每个穆斯林的一生当中,如果有条件就应该前往克尔白朝觐一次,以此获得安拉的宥赦,求得死后进入天园的门券。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礼拜:日出前的晨礼(榜答)、午后的晌礼(撇什尼)、太阳平西时的晡礼(底盖尔)、日落黑定前的昏礼(沙目)、夜间的宵礼(虎伏滩)。然而在礼拜前,还必须进行“大净”,也就是在“水房”洗浴。在穆斯林死后,由清真寺专管洗“埋体”的人为尸体洗浴,然后用三十六尺白布覆盖全身,安卧在“埋体匣子”中,由不少于八人抬着,一路念诵着古兰真经来到坟坑,坟坑是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从一壁向西挖半圆形的洞,称为“拉赫”。穆斯林只允许用竹子和没有烧制的土砖或者一块小小的薄石板封闭“拉赫”。在亡人下葬前应由他的亲人下去“试坑”,以确保亡人能躺的安稳。他们对汉人有一定的偏见,就像汉人对他们有一定的'偏见一样,他们并不欢迎汉人,并不赞同汉人与穆斯林结婚生子……
两代人的命运都十分悲剧,韩子奇的家破,新月的死亡,都让人的心一沉。然而造成两代人的悲剧就是壁儿,或者说,是璧儿和韩子奇的封建思想。要不是韩子奇对他的玉的沉迷导致他最后逃到国外,还和玉儿生了新月,玉儿就不会走,壁儿也不会因为家中无主而乱了脚步,冤枉了家里忠心耿耿的老候,家中风景也不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要不是因为壁儿和韩子奇的矛盾,新月就不会躺在病床上,要不是因为壁儿对汉人和穆斯林的结合的极力反对,新月的病情也不会加重,要不是因为新月是韩子奇和玉儿的孩子,新月也不会死,至少,不会抱憾而死……
可惜没有如果,不过,就如作者所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应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治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9
进大学以来,好像很久没有好好地读几本书了,特别是这种长篇小说,整天各种忙碌、奔波。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地读本书了,于是,怀着一种无比激动地心情翻开了这本沉甸甸的书。
由于时间不够用,读这本书是断断续续的。在持续了大概两个星期的今天,终于读到了这本书的尾声,内心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悲痛、无奈之情笼罩着。“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我在为这个世界惋惜新月的离去,楚老师的《梁祝》无尽凄婉,梁冰玉漂泊的一生再也找不到寄托。可是,内心另一种声音也在为新月庆幸,她离开这种充满悲痛的世界,去了穆斯林令人神往的后世天园。
是的,读这本书时,心情是矛盾的,是随着小说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命运而百转愁肠的。
作者运用交叉写作的方法写了两代人的人生命运。一代是韩子奇这一代人的命运,另一代是他的儿女们的命运。很感叹作者的手法与笔触,将各不相同的场景极度跳跃性地描绘出来,彼此呼应但又不牵连影响;小说的场景描写真的很重要,出色的场景描写仿佛让那个时代活起来了,仿佛小说中的人物都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了。在读的过程中由于作者真挚的感情笔调与出色的场景描写,我嫉妒激动不已,感动地落下了怜惜的泪水。
韩子奇的一生我觉得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个人认为他的这一悲剧的一生皆是由他个人信仰不坚定拥有矛盾的人格所造成的。刚开始的时候,他辜负了吐罗耶定巴巴的瞩望;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他离开了吐罗耶定巴巴,被虚幻的凡尘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己痴迷的一生。之后他将自己的信仰投掷在玉上,对玉如痴如醉的.他,复兴了他师父的家业,并成就了风靡一时的“中国玉王”。可是,他晚年家庭的不幸,他晚年家庭的不幸,他晚年对生活、对女儿的无奈、对生活表现出来的懦弱与妥协。和他光鲜的表面成就比起来就显得太过悲凉了。正因为他的矛盾放不下,他为了玉抛弃妻子;正因为他的矛盾放不下,他葬送了冰雨母女;正因为他的矛盾放不下,他垂死之际剩下的只是惶恐与不安。我想说的是,这两代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就是韩子奇,或许这个看法有些许偏颇绝对。
韩新月的一生虽然有点悲情,但我觉得活出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生长在一个文化如此不受重视的回族环境中,她仍然拥有自己的梦想;尽管实现梦想的道路很坎坷,但是她依然坚韧地实现了。面对世俗,她没有放弃;面对美好纯洁的爱情时,她也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可是,令人扼腕的是,这样绽放多彩的生命,竟然那么早地陨落了。她的离开,让这个世界都失去了光彩,尽管短暂,却仍然被她灿烂的生命所感动着。
两代人的感情命运纠葛在一起,一个人多重人格纠葛在一起。这是一个纠葛的故事,在这个纠葛的年代里,有人丧失了自己、懦弱地过完了一生,而有人却在纠葛中找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平衡点,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穆斯林的葬礼,有人葬的是信仰;有人葬的是世俗规则;有人葬的是青春。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
这本书读得粗略,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但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浪费了时间。大概是茅盾文学奖的名头在前,加上其高大上的书名,让我的期待值过高而失望,又或许是我思量太浅,对其间的背景感悟不深,并不能领会本书的内涵。
如书名穆斯林而言,文中人物以回回为主,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回族,关于玉石在北平的画卷,以双线讲述韩子奇,韩新月两代人的故事,最后两线相汇,终成悲剧。文章文笔没看出太多出彩的地方,一些刻意渲染的地方反倒显得矫揉造作,剧情和我们当代流行的各种狗血电视剧有一拼,三观不正,让人实在无语。
来看到人物,其中最不完美的韩太太反倒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她世俗,固执,霸道,没什么文化,甚至有些愚昧,但她不矫情,遵循着自己的信仰,爱护家人,在父亲死后挑起家中事务,一步步由那个明媚鲜妍的梁君璧变成了刻薄理智的韩太太。我同情她,生活磨碎了她的浪漫,而她供起了妹妹冰玉的浪漫,最后妹妹的那份浪漫吸却引了她的丈夫韩子奇。都说韩新月无辜,可梁君璧何其不幸,养着自己丈夫和妹妹的孩子,还要做好一个慈爱的母亲!她辛辛苦苦守着家业,被妹妹讥讽成守财奴,在丈夫妹妹远去国外避战也不肯离开,艰难的在炮火中苦守,可又有谁理解了她?
韩子奇,这种男人实在不愿多谈,实在生气,在感情上优柔寡断,没有责任感,冷笑回之。
梁冰玉更是一朵奇葩,理想主义,只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自私自大。一想到她,我脑海里就惊起一堆感叹号,她的大胆激情,热烈而恼人。从未见过如此理直气壮的第三者,标榜着爱的权利,她的姐姐如何待她好她毫不在意,在她心里,这个大字不识的姐姐和她这个读过大学,出过国,敢于追求爱情的新女性又怎么能相提并论呢?而作者对她的璀璨描写,也是让我无言以对。
而第二代的韩新月和楚雁潮,完美的像纸片人,作者不吝用无数描写去堆砌,他们情感丰沛,师生恋情,理想浪漫,是北大的男神女神,却因绝症和宗教永隔,一切都是那么凄美,不识人间烟火,丝毫感受不到六十年代的背景气氛。二人对答戏份我几乎都是几眼一扫翻过,如此文艺的对话及环境渲染实在无聊,美好又空洞得不真实。
最后是韩天星和姑妈,我简直难以想象有像韩天星这样好的哥哥,果然天下好事都让女主占尽了……尽管孩子无辜,但在知道新月身世下真心实意的觉得妹妹命苦,加倍的对妹妹好,实在让我觉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姑妈是老好人,对谁都好,对新月尤其的好,然后她突然死了,没有多少人在意,就像生前也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仆人一样。新月死得凄婉动人,轰动盛大,姑妈死得短促卑微,平静简洁。
文中的穆斯林们陆陆续续死了,应了文题,可他们的死和她们穆斯林的身份又有什么关系呢,文章剧情和宗教也没太多联系,更像是取巧。这么长的文字读下来,不是回味无穷,而是一种可算叨完了的轻松,实在失败。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1
《穆斯林的葬礼》,上高中后看的第一本书,也是为数不多让我看哭的书,新月在医院的病床上,等着天亮,等着她的老师,她的爱人,但是她最后没有等来,安静的“睡”了过去。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生活中所不在乎的时间在这里显得多么重要,总是差上几分钟,来到时,只见到一副睡容。
虽新月让我印象颇深可我却对她的生亲母亲——梁冰玉的一生,颇为感慨。当吐罗耶定带着易卜拉欣刚刚来到梁亦清家的时候,她还只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小玉儿,到后来易卜拉欣改名韩子奇,他们还是儿时时,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没有接触外面复杂的世界。那时的玉儿是一个令人想要呵护的小女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长大了。老一辈都已逝去,韩子奇与璧儿结了婚,玉儿一直坚持着学业,成功考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感情,在那里,她爱上了她的同学——杨琛。可在那全是抗日战争的时代,他却叛敌了。那时的她,只是一个初入世事的女子,可却被无情的爱给击倒了。她的心碎了。
谁都不知道她的事,直到与她的奇哥哥一同去了英国后,无意识的透露了。她的奇哥哥知道了,后来经历了欺骗的她已不相信爱情,只相信他的奇哥哥。可当她与奇哥哥回到家后,他意识到原本她太天真了,奇哥哥还有璧儿还有天星都不可能为了她放弃一切,可她又无法放弃奇哥哥。
于是,她把新月,也就是他与奇哥哥的女儿留了下来,自己飘然离去。可最后当她归来时,已物是人非,一切都已失去,恨的,爱的都走了。
梁冰玉,作者笔下的一个人物,可她却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从一开始对未来充满向往,到亲身体验,可当体验后却心碎了,世事天常生活给她带来了希望,可最后却是绝望,经历人生百态后想要回顾过去,也已物是人非,不可挽回。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如今社会的产物。如今的社会就是这样,总是不如人意,总是在压迫着人们前进,停止就代表失败,而前进,也并不代表者成功,但只有放弃舒适,放弃自我,去适应社会,才会有成功的可能。作者笔下的梁冰玉就诠释了这类人,她只是一个缩影,但她又代表着千千万万与其相同的一类人。重货,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换句话说,中国不称别的,就称人。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经历的'风吹雨打,千锤百炼才锻造出来的,他呈现的不单单是一段故事,更是一段人生,在其中更蕴含着用生命懂得的道理。
宗教是人们的信仰,同时也是认得精神食粮,不要一味去告诉那些老年人这些都是假的,因为他们要的不是真假,而要当你身在其中时的那种安全感。那种信仰感,他们却没有想哪天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应当干嘛,而是想要在这身边没有亲人时,心里却有所托的信仰,不要排斥宗教信徒,再说了,这一切若都是真的呢?但不同盲目传教,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的语录36条08-31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800字09-11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800字07-24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27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7-22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08-01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6-05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2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5-29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