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4-11-18 15:15: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1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里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播出后,于丹《论语》心得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里的每一点,已成为许多的一面镜子,我也有幸捧起这本书一读,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对《论语》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于丹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想想地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有成绩出色的有成绩平庸的,还有成绩较差好,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对之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于丹《论语》心得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真希望各所层的人都解领略一下其中之道,让我们一起各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于丹心语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关爱别,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遇事要拿得地起放得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予人玫瑰,手有全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各的尊重,这样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读论语有感2

  读《论语》,读人生。

  所谓“半部《论语》走天下”,足见《论语》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已经很少将《论语》常提口边了,是否《论语》真失去了它的意义呢?是它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了吗?还是因为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已经让人沉不下心来好好做一做学问,好好思考自己生命的真谛了呢?

  或许我是另类的一员,我选择了静静的品读这本已有千年历史的名作,让它来洗净我的灵魂,让它来指引我的人生。

  读《论语》,心情很从容,因为我在体味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容的心境;读《论语》,心境很热诚,因为我看到他们追逐生命的热度。

  在《论语》中,我看到了何为理想的人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成就很大的一个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别人却很宽容,这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气度啊!不论在道德修身,还是在工作生活,倘若我们亚能这样不断总结自己的.得失教训,待人忠厚诚恳,经常梳理旧学新知,那么即使我们不能收获所谓的功名利禄,起码也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在《论语》中,我解读了心灵之道。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是一种可贵的谦逊情怀。有大智慧、低调做人的人,一般都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所谓“大智若愚”便是如此。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着低着头,踏踏实实的做人,以诚待人、积极行动、公正处事、持之以恒;只有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才得人尊敬,心境方可从容不迫。

  在《论语》中,我找到了励志学习之道。子曰: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笃行讲的是做人,我们要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都要立志,而且要志向专一,坚忍不拔。切问而近思讲的是做学问,要经常问,问得要中肯,还要经常思考。如今的我们,为了考试而考试,有真正的做到思考了吗?我们不切实际的空想,妄图能一步登天,有多少人能沉下心来做真正的学问的?

  这种精神已经难能可贵了。

  在《论语》中,我收获为政之道。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即在一个团体中,君子重视团队精神,而小人则一切只以自己为出发点。我们要走出圈子,只有团队精神能增强一个集体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孔子一点也不教条。他感情很丰富,很讲生活品味,很有毅力和信念。他真正的做到了知行合一,让他的言语成为人类精神的共同遗产。读《论语》,读孔子,亲近这样一位圣人来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是必要的,因为他教我们用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迷茫的一代,更应该好好品读《论语》,引导我们规划好我们宝贵的一生。

读论语有感3

  车鸣声渐渐的消失了,在一片黑暗中有一处亮点。拿起望远镜,只见是一位女孩在灯下津津有味地看着书——那就是我。今年,我在家中阅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匪浅。以前,我知道孔子的思想的主体为儒家思想,而论语正是他和他的学生在日常用语及行为当中所表现儒家思想。由于论语的古文体我不怎么了解,所以我始终无法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

  现在,当我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渐渐的明白了什么是儒家思想,也从中有了些感悟。

  所谓“儒家思想”指的就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但这种思想没有在需要的时候出现。

  在现实社会中,当提到“爱人之心”时,有谁能保证自己面对各种人都以同样的心来面对。在富裕者的眼中,对于贫困者存在鄙视;在强者的眼中,对于比自己弱的弱者存在嘲笑;在拥有美丽外壳者的眼中,对于丑陋者存在厌恶;在健全者的'眼中,对于残疾者、缺陷者存在耻笑;在………像这样的还有很多,人类连对任何人都用同样的心来面对都做不到,又怎么再提创造那“和谐的社会“呢?有怎么会因上述的那些人出现一些与和谐不相称的人。偷窃者可能曾只是贫穷者,但因富裕者的耻笑、看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跳入深渊;弱者可能曾只是努力成为强者中的一员,但因强者的嘲笑。在自卑中,渐渐丧失了斗志,堕落下去………人类是否想过,多少与和谐不相称的人是可以不产生的,有多少是被逼出来的。

  古代若帝王没有好好治理国家,导致民不聊生,民也会起来反抗,大倒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千古的定理,拥有“爱人之心”的人们可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但“一颗老鼠屎,就会坏了一锅粥”呀,只要有一人不拥有“爱人之心”,那么就很有可能回祸及千千万万的人。当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拥有“爱人之心”的时候,就无法创造出和谐的社会了。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一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因为和谐的社会是由拥有“爱人之心”的人创造的。只要是拥有“爱人之心”的人就不会是为非作歹的坏蛋,不会是……….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在安定、无纷扰的,这样的和谐社会中开心、安定的生活。只有拥有孔子的思想,才能帮助人类创造出理想中的和谐社会。“桃花源”一般的幸福社会。

  为我们以后的和谐社会努力吧。直到出现和谐社会,向现实中的“桃花源”进发!!

读论语有感4

  【论语十篇】是我们学校发给我们五、六年级的书,里面内容丰富,我很喜欢,一有时间我就会拿来读读,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处讲学,有一天,他正坐车赶路,却被一个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挡住了去路。孔子下了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小孩子抬起头来,镇定地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哪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决定考考他,就问道:“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树不长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萤火,枯木。”说完,小孩又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要不咱们赌一盘吧。”小孩马上拒绝了,说:“天子好赌,就无心治理国家;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的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读书;小孩好赌,就会挨揍。赌一博原来时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一听,顿时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于是拜他为师。这个7岁的孩子就是项橐,从此,这个7岁的孩子名声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我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橐小时候的故事,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含义。

读论语有感5

  对于论语这一著作可以说并不陌生,那些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等等熟悉的语句,皆出自这一古老的书。我们虽然自小便了解,但称不上知道。重读一次《论语》,带着简单的感悟。有人说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书香弥漫,可以使俗人变得高雅,可以使武夫显现柔情。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流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我们在书构筑的世界中,优游俯仰,载欣载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纹理;在灵魂的游历中,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阅读是成长之根,生命之源,灵魂之寓—梦的建基甚至于生命意义的建基很多时候就维系于此。“寸心本不大,容得许多书”,书连贯着生命的精、气、神、韵、趣、味。用我们小小的心来传递更多的书声、书香、书魂,让更多的人与书为友,体悟到书的丰富、澄澈、芬芳、欢乐和永恒。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都能享受悠然美好的人。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有时坦然与淡泊不是为一种人生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和不易,抱有一种平静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或许会更好。

  在读书中的过程中,看到人生百态,种种生活百味,一部书有他的独特。看书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论语》中说道讲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蛮不讲理、一无是处的话,那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前人的智慧是让人敬佩的。即使是在今天,强调首先要学会培养兴趣;与西方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谋而合,这是古人了不起的地方,再者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的方法也是极为有效和实用,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恰当的方法;辅之持之以恒的动力,方可行。再者讲孝道,从古至今都占有这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部著作之中,提及“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等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

  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朋友。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还是朋友。这一点《论语》中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这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办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上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开将三字经的时候他也说过,对国学经典进行回归,引起一阵狂热。我们应当从简单的开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极大地心血。其中他说过一句“我不知道文化有什么用,但没有文化什么都没用。”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国学在现在渐渐回归我们的视线,忙碌的人们再次重读论语,虽然成书于古代,但是道理还是与我们的今天是相适应的,古人的智慧可贵,值得我们学习,领悟。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在激进,快速的节奏中前行,这不妨碍我们花费一些时间来寻求心里的成长。重读古老的文字,人是在变化但是本心善良,纯良的品质依然。以古为鉴吧,看似简单的经典教会我们很多,在一次一次的理解与领悟,慢慢品味。每个人有自己的视点,在我看来《论语》博大精深,帮我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心理,至少我学会守住自己的底线,保有自己的心灵宁静。多读书是好习惯,更重要有所改变,学着做最好的自己。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读《论语》,受益匪浅。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读论语有感6

  论语是我国古代闻名思维家、教育家孔子的作品,尽管这本书从成书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了,但其间的许多思维至今对咱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间我感触最深的一段话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故别乎?’”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游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主要是说能养活爸爸妈妈就行了。而对于犬马来说也都能得到的养殖,假如人们只养活爸爸妈妈而不恭敬的话,和养殖犬马有何差异呢?孔子的答复十分深入,也十分有针对性,从旁边面反映了其时的社会子女对爸爸妈妈的孝没有让爸爸妈妈满足。由此想到当今社会,尽管咱们身边有不少孝敬爸爸妈妈的榜样,但也有不少人做得很不够,至少没有做到十分重视,没有很好地孝敬爸爸妈妈。存在这种状况的réndà概能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工作太忙,日子节奏快等原因,只是满足于让爸爸妈妈有吃有穿就行了,平常很少抽出时刻去看望爸爸妈妈,很少从精神上关怀爸爸妈妈;另一类,不少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型遭到爸爸妈妈及老一辈们的溺爱,长大今后缺乏孝敬爸爸妈妈的意识,更短少孝敬爸爸妈妈的责任。

  我以为,孝敬爸爸妈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美德不只不该丢掉,反而更应保持和加强。作为子女,在关怀爸爸妈妈物质日子的'一起,更应该多关怀他们的精神日子。咱们有时刻多陪陪爸爸妈妈更好,即便咱们工作繁忙,时刻严重,抽不出时刻去看望爸爸妈妈,但至少能够多给爸爸妈妈打打电话,哪怕只是一两句关怀、问好的话语,或许在节假日、爸爸妈妈生日时送上一份深深的祝福,都能让爸爸妈妈感到欣喜和温暖。这也正是论语里孔子关于尽孝的要求。

  论语这本书不只让我学到怎么关怀和孝敬爸爸妈妈,还让我学到了怎么对待学习、怎么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它真是一本好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读论语有感7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潜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个性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以前说过自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明白,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以前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

  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读论语有感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记得这是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论语》,而现在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竟然是从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妹妹口中讲出,一边背诵一边抱怨古人写字总喜欢写“错别字”,同样的字体,竟有多种读音,我不禁为这种独特的感慨开怀大笑,原来儒家经典,现在已经开始伴着小朋友成长。人常道“钻孔钻孔”,先钻后有孔,自然而然,伴着情景喜剧的推出,孔子的老师却被认为钻子,然而,撇开一系列的'喜剧笑话,以真诚的态度去读《论语》,却别有一番体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想这是我们所接触的内容中最简单的一句吧。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语,却是我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态度,不耻下问,人人会说,当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坦然接受,因为自己怕被别人笑话,不曾尝试抛开面子,虚心请教。反之,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与进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每一位学生来说,也不失为对学习的一种劝勉,诚诚恳恳的学习态度是至观学习的重要因素,只学习不思考,对于总结出的规律死记硬背,无疑是事倍功半,伽利略因为有了探索精神,敢于实践才成为人们所景仰的学者,而对于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勤学好问,温故知新的精神,才使得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大学问家,才使得儒家思想影响至今。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孔子静心总结的哲理名言,每一句都会发人深省,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想拥有孔子的智慧,殊不知,在他的背后,却也是做到勤奋、多问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在读《论语》的同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一个成功人士背后所付出的艰辛,这无疑是我们求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柱。

读论语有感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题记

  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表面上这是说:我(孔子)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处身立世,四十岁时有自己的主见,五十岁时懂得且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时对耳闻的东西能融合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而且不会超越礼教的准则。若再引申则可为修德进学阶段:

  (1)要有志向学,这个我们大多数人能做到,

  (2)为建立自己的基础思想,以确所立,就是要认定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个也有人能做到。而这中间你可能会对人生、志向、道德等产生疑问,无妨。

  (3)四十而不惑,但当你到达中年,又经过十年的学习与砺炼,这时你对人生你选择的人生之路就没有什么可顾虑和疑问了。而这种不惑正源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四十不惑的人都是能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的人。四十不惑的人也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而对自己固有的精神家园所疑惑,所以能达到“四十而不惑”“这个境界的人就不简单了。

  (4)则知天命,初读到这句话,我感到很可笑,”五十“就知道“天命”?那认为这只不过是孔子的一种自我吹嘘罢了!但细下一品,又发觉了一些道理。所谓“天命”,不过是上天给你这辈子能做的事,自己的目标,若按现在的六十岁退休,那你五十岁才开始奋斗,这不是晚了吗?这时,我们或许该抱着一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心态,当然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人生观,如果我在五十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理想,或是离理想的实现已经不远了,那五十岁的自然就可知天命。

  (5)为耳顺,入耳之事有顺,有不顺,因为知道哪些不顺亦有其道理(由不惑而来),甚至也属天命(由知天命而来),故能修养到一切入耳为顺。

  (6)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前六十九年里,因为做什么都不会违背礼教,当七十岁时,你就是随心所欲的生活,你的行为也合乎礼仪,因为心习惯了一切由心而发,就好比习惯成自然,这也是为学修德的最高境界,即思想与道德的融合。

  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因为他做到了这些,他的思考、行为、修养已达到了一种境界,反观历史上又有多少人能这样,现今,又存有多少,在我心里,这样的人只有两位:孔子和陶潜。

  总而言之,今天,我要谈到的《论语》也是孔子在他生命中这73年里通过一些亲身实践和长期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中和弟子一起总结出的哲理和修养。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堪称儒家经典。

  “百善孝为先”,在历史文明渊渊长河之中,中国这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度更放在了第一位。而讲究人的道德修养的孔子更是在《论语》里多次提到了孝顺之道。

  在孔子主张孝顺之道里,我个人比较喜欢这几句:

  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娣,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奇也。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孝娣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来仁。行有余力,由以学之。“《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所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这是孔子眼中的孝。

  如今,我们已远离了产生敬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生活中,父子关系已经不存在和君臣关系的对立,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其实不是。当初,孔子与颜回、子路一起聊天,孔子说了自己的志向,很简单的三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就是让老人安顿,朋友信任,年青人怀念。而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这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

  老者安之,可如今这个时代“安“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人人都想过,可要做到却并不容易。

  现如今,对于老人的安顿,我们或许有着种种标准,买多大的房子,买各样的高级补品,买多贵的衣服,报无数的旅游团……,但这样,老人的心“安“了吗?这些看似高级富裕的生活,在老人心中,只不过是传递着一种信息,儿子(女儿)生活很好!这一点能让他们稍安,除此之外,便也没什么用处了。

  孝顺父母,就是将父母养着就好了吗?

  孔子对此也做出过回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所乎?”如果孝顺就是交替父母养着,那狗和马这些动物也是得到了饲养,如果你只是让父母衣食无忧,而没有从心里去敬重他,那这和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人说孝,常是“孝敬”,“孝敬”这样说,由此可见孝与敬是密不可分的,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心中的那份“敬”!可如今人们尽孝最不容易做的就是心中的那份敬,孔子说过:色难,对父母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和颜悦色了,比如,有时,夏天里,天气热,你不让父母吃上一顿的剩菜,父母却认为倒掉可惜,非要吃,这里,双方往往就起了争执,在我们心里可能就会想,这明明是为了父母好,预防他们生病,他们却要给我发火,觉得很委屈,让自己心中也窜起一股无名火!这时,自然“色难”,其实,反过来想一想,父母也是为我们好呀!他们怕养成浪费的习惯,让以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所以说,并不是所有事父母都是对的,这时,怎么办呢?

  孔子提出过一个观点“事父母几谏,见忘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与父母的观点不同时(或是父母错了),那就应该很轻微的告诉父母,加以劝阻,如父母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仍然要孝敬父母而不违背他们,这样,自己有可能须担忧操劳,但却不能怨恨他们。

  我们常把孝说成孝顺,意思就是孝敬父母,就要顺从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内心高兴,也就是让父母安于心。

  现在常常有儿女在大城市打拼,忙于事业,把父母接到身边,父母又不愿意离开故土,故两地分隔,中国有句老话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就很难安于心了,故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时,做为子女,最好能不出远门,如果非要出远门,那一定要有目标,这并不是说,父母在时,子女就必须守在父母身边,为父母尽孝道,平平庸庸地生活,等到父母离世了才开始创业、打拼。不是这样,因为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人中龙凤,孔子的意思只是说,儿女在外,无论去哪,都要有个定点且要第一时间告知父母,比如:今天你因为工作要暂时从上海到成都,那你就应该立即给父母打电话,说你要几点到成都,途中若有变化,也应该将新的计划告知父母,好让父母不要太担心,这也是一种孝!

  孔子所提之孝,大多数还是能值得我们当今社会去运用遵守,但也有少数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限制,而在如今不提倡,如:“父为子隐,子为你隐。”这个的意思是,父母做错了事,儿子要替父亲隐瞒,在当时,这属于礼的一种,但现在,我们却不提倡。

  孔子十五岁时开始致立于学习,那我想他前十五年一定是在学习品质、修养,由此可见:想成才,先成人,而现如今,我们从三岁弄好上幼儿园,七岁读小学,在十五岁时知识应该很多了!可为什么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的孔子却能成为后人推崇的大家。由此可见:想成才,先成人。人的品质德行对他一生的影响有着多大。当然,在这期间,学习的韧劲与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为我们一套独特的学习之道!

  首先,不要成为一个空想家,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天不吃饭,晚上不睡觉,就在那苦苦空想,那是没有多大的益处的,还不如去学习,是啊,现如今,学生们整天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进老师所授知识的人不多,空想的倒不少,总是想着,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晚上看什么电视,如何出风头……,那学习又怎能好起来呢?大人们有时也常常抱怨,想看书,但看个几页就会觉得没兴致,不是不想看,是看书时想的东西太多,也常常懊恼,便叫自己的小孩,抓紧机会读书,觉得到了以后,也想看也看不进去。

  而很多概念也只有一字之差,人可以有雄心,却不要有野心,可以有理想,但不要空想,你可以把空想转变成理想,但勿把理想变成空想。比如有些小女孩会天天空想。可以每天穿不一样漂亮的衣服,那可以把这个变为理想啊!这样,你再想起这件事时,就可以不再是毫无边界的乱想,而是你努力的动力与方向了。

  那有了理想,又如何转化为现实呢?唯有不断努力地学习。

  学习,注重一种方法,为什么有人读的越多却越愚?孔子早已做过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光学习不思考会疑惑,但如果光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危险!前一句很多人都明白,可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人光思考,但又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想,对他的成长是不是就存在了危险?就好比一群羊在广袤的草原上奔跑,但少了头羊的带领,那这群羊在危机四伏的草原上就存在了危险。由此说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并重,只有勤学多思的人才能不误入歧途。

  但有时,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如果一但有这样的悟性,那他则处处可学,不愁无学。

  子贡曾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这文也。”孔子说:“这个人聪明勤勉而又好学,不以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文”。

  其实孔圉的表现体现的是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孔子的学生颜回身上也体现过。曾子赞过:“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从事于斯矣。”这里的昔者吾友便是指颜回。

  在一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学到太多的知识和感悟,可是,人的一生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这样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变奚以为?”《诗经》过去是在当作教科书的,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之于鸟兽草木之名。“人们能从《诗经》里学到很多东西,可以增强你的联想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劝谏能力。这些道理近处可以侍奉父母,远处可以为君主解忧,还能认识许多花草植物的名称,这其实就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态度。宋朝的张载在后来也提过这样的观点:“为天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讲的是这种态度,所以,在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之道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做一个行者。

  温习,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中最要紧的一点。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更深的知识,那你就可为人师了。在温习后能发现新的知识的人,在历史上大多都富有盛名,就拿“颠张醉素”中的醉素来说吧!醉素也就是书法大家怀素,他与草圣张旭并肩,怀素曾一日九醉,时人呼之醉僧。怀素能有这样的成就完全源自于坚持不懈的苦练,他每天一遍一遍的温习重复,因为买不起纸,后来就在芭蕉上练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而这也可说明,温故知新的重要。

  但现在,学生们在学习中也常温故,但却忽略了同样重要的知新,假如只是一遍一遍的看,却不思考,那也不行,因此,学习积累与钻研应结合在一起,还能偏废。

  所谓学习之道,讲了这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个人的领悟,若只一味死学,那你就会不灵动,像一潭死水,也就没什么乐趣可谈。

  对论语之心得,个人而有不同,或浅或深,取之于各人之精神之领悟,惟千从心,而盖此唯余所得。

  简言之,借孔子一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最简单的,也许是最难做到的。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以用行动告诉我们“想成才,先成人”这个质朴的道理。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固然重要,但人的本身修养与本质却更珍贵。这或许就是论语的真谛了吧,孔子为师授学的准则了吧!

  如今,再翻开这本敦厚历史的几千年前智慧的结晶,透过尘埃,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智者睿智的目光,突然觉得这本书不再枯燥呆板,而是在质朴里透出一缕缕人性的光芒。

读论语有感10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他是当代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教过的学生足有四千多名,其中最著名的属七十二贤者,比如子路、颜回、子贡等。孔子写的书中最著名的就属这本《论语》了。这本书讲的全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条令我最难忘,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知道就是知道,懂就是懂,这样才能和别人进一步商讨;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是不懂,这样别人才能帮你补短。

  所以说,《论语》这本书不止是一本哲学书,更是一本鬼斧神工的巨作!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可以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现在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读论语有感11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读论语有感12

  初学论语还是在极小的时候,那是还乱不清楚什么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时候会把“三人行,必有我师”挂在嘴边,却不知道是何用法,后来随着年纪增长,论语里面那些句子,大多是能读懂和理解了,不过略读此书,虽然每则都有相当的解释、译文以及赏析,但其如此博大精深,不是随随便便浏览一下就能参透的。

  有句话叫做天机不可泄露,读《论语》后,我想说他就是天机,懂的人自然一通百通,不懂的人自然一窍不通。

  宋代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的价值所在。话虽如此我觉得此书不光要读懂,更要着重的'是去实行。不管做到了其中哪一则都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读了许久,我还是对我之前就学习过的几则感触极深。《论语》开篇就提到了“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放到第一位,把学过的东西经常加以巩固,才能让我们掌握的更牢固,并且要及时实践,学以致用才达到目的,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就是一名人民教师了。我们现在所学的与将来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现在大学生应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现在我们的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户外的学习,生活中的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得很好,我现在也有所感触,在我们班这个大家庭里,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我学习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彼此的老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得《论语》而知天下,待你读懂论语,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所有的迷惘也将找到归途,那时候你会发现,读书其实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踏着书香,遍地生花,大概是每一个文人墨客的终极思想,而我的终极目标不过是在茶余饭后,捧着一本质感醇厚,如老茶一般散发亲人清香的《论语》,在夏日的葡萄架下,或者在皎白的月光下,静静品读,悟其中真意,不忘初衷!

读论语有感13

  《论语》这本书中蕴含着许多哲理,关于孝道、治国、时间、学习……而在这众多的道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为政》篇中关于君子做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为,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该博学多才,无所不施,而不应像器皿那样狭隘地只能做一件事。

  “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精通。“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好的***家,不但要是一个演员,还得是一个十分敬业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真实生动,惟妙唯肖,能文能武。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同样不应只会一件事,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偏科。像我,文化课与体育极不对称,文化课勉强还能说得过去,而体育完完全全就是来拉分的呀。别人的体育分能将名次提高好几个,而再看看我的.,说多了都是泪呀。还记得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文化分是年级第三,而一加上体育成绩,瞬间就掉到了年级第二十二,现在一想起来,心还在隐隐作痛。

  所以,我也一定要提升体育能力,把体育成绩提上去,先不说能不能成为君子,锻炼自己的身体也是好的呀。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读论语有感14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一些弟子言行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活动便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论语》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内容却十分广泛,有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传到了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圣经”。

  这本书既可以让我们学习该怎么做人,遇到事情该怎么解决最妥当,对人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不讨厌你,还能从孔子的话里体会到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良苦用心,学生们对学习的渴望!

读论语有感15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DD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DD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400字 读《论语》有感05-14

读《论语》有感10-15

读《论语》有感08-02

读论语有感10-03

读《论语》有感09-06

读《论语》有感09-19

读论语有感05-08

读《论语》有感06-29

读《论语》有感06-02

读《论语》有感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