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4-11-17 08:41: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篇1

  “你说人为了什么而活着?”

  “活着。

  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怎么读过国内大家的作品,读的一直是西方那种批判性很重的文学。不是觉得国内作家不够优秀,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不感兴趣吧。

  但是这个观念从大一也开始慢慢转变过来了,我也开始试着读一些国内知名或小众作家的作品。

  偷偷安利一下迟子建的作品,读她的作品能有一种很深的归属感,这可能就是东北作家给予我的些许温暖吧。

  言归正传,我大学第一本国内作家的作品是余华的《活着》,为什么是这本书呢?应该是出于一位女同学的推荐。

  《活着》的故事结构其实并不复杂。

  故事是以“我”的口吻展开,“我”去乡下搜寻一些关于民促的材料,遇到了一位叫作福贵的老人和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

  富贵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也就是他的一生:他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年轻时好赌,散尽家财,爹在上厕所的时候摔死了,娘也生了病。

  在为他娘抓药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兵,在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之后得知娘已经死了,媳妇家珍带大了一双儿女,但不幸的是女儿因发烧成为了聋哑人。

  本以为能过上清贫但却充实的日子后,家珍患上了软骨病无法干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

  女儿凤霞在介绍之下和万二喜喜结良缘,在产子的时候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女儿凤霞死后家珍也在软骨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万二喜则是因为吊车出了意外而被水泥板活活压死;

  最后外孙苦根与福贵搬到乡下过起了艰苦的日子,福贵给苦根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为吃豆子活活撑死……直到最后只剩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陪着福贵过完最后的日子。

  我记得那本书很薄,百十来页,我一晚上读完了。当时还在被窝里偷偷的.抹眼泪,我实在没有想象到这本书能写的这么惨,这是我最初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十分单纯地在写惨。但是什么时候改观的呢?大概是太奶的离去吧。

  打我有印象起,我的太奶是一个身体极其硬朗的人,每次吃饭都能吃上满满一大碗米饭,尽管她的牙也不多了。

  太奶一直住在我爷爷家,大概住了两年。当时我还小,不知道爷爷那辈人和太奶有什么恩怨,知道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因为一套房子才把太奶像皮球一样推到其他人那里。

  在太奶离开之后,我和她几乎没什么联系,只是听妈妈的话得知,太奶身体不如从前了,我听着还十分不得劲。

  噩耗是从某天晚上传来的,我从妈妈焦急的对话中得知太奶走了。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只是觉得很悲伤,只是很悲伤。我们第二天急忙奔赴齐齐哈尔去备她的后事,在这期间我并不知道我看到一具亲人的尸体之后的感受,我也不敢去想象。

  直到出殡那一天,我看到那具冰冷的尸体的时候,我脑袋完全空白,紧接着就是无止境的哭泣。在仪式结束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再去想当天的感受,可能是我无法接受那个事实吧。

  太奶死后,家族里的很多老人都离开了,虽然我没去送他们最后一程,但那种真正离别的感受我依旧能感受到。

  想到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远去,或许他已经麻木了,或许他也想过一死百了,但他没有。他是为了什么活着吗?可能是为他的外孙子吧。但外孙死后他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

  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猜是“活着”。

  余华也在书里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这里我们抛开英雄们的豪言壮志和帝王们的功业宏图,“活着”是一种最原始也最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或许这也是我们国家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在的国家,而其他三个国家都成为遗迹的原因吧。

  现在我看到亲人的离去也会悲伤也会哭的稀里哗啦,但哀其离去的同时,我可能会更珍惜活着的机会。

  像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时候活着就是那么回事,简单而纯粹。所以不如珍惜当下,好好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

  最后,不要学福贵一样去赌博。有那钱孝敬孝敬父母不好吗?

  活着读后感 篇2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是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余华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书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内战到新中国成立后50年的所有灾难,破产、被抓壮丁、经历战争逃亡、然后是新中国成立后物质极度匮乏条件下的一系列运动,父母、子女、爱妻、外孙一个个相继离世,丟家丧子,最终孤身一人,与衰老、无力、病痛相伴。

  这本书中的死亡真的太多了,书名是“活着”,但结局只有“福贵”们一人一牛活着,而他们终究也是要死的。是勇敢地向死而生么?不太像。朴实的他们没有显现视死如归的宿命感和豁达,他们在努力地活。努力地活为何还是家破人亡?怪命运?怪时代?怪灾害?怪恶人?

  从余华老师自序中的话来分析,谁都不应该怪,一件事物如果要被怪罪,那证明这件事物是有错的。可其实,命远去芸,错综复杂,不带固定立场去辩证判断的话,就会发现没有一件事是绝对错误的。

  余华老师自序里的意思是说,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福贵一家无疑是饱受磨难,可从福贵自己的视角来看,他未必是不幸福的。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爱自己的子女并相信他们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外孙,还有那头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这段话中,在他的心里,他苦难的经历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所以生活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初读这本书时,读时压抑沉重,而后给人一种后劲未回过神的冲击感,只觉得处处揭露了现实生活的心酸和困苦,很难让人向往未来的生活。

  如今再一次细细品味,我从压抑的悲剧中看到了温暖,从漫长黑暗中看到了微光,感受到了无奈和坚定信念的力量。福贵起起落落的经历,年少时挥金如土到后来为生活中的五斗米折腰,每次希望都被无情破灭,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难人的那种绝望到窒息的不公平的命运的惨烈,到最后福贵平淡如水的接受一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感慨之余又惊叹,人如杂草,火烧燎原一片死寂,但火烧过后依然疯狂的破土生长。

  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即使人生充满苦难,充满痛苦和绝望,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我们孤独一人,没有任何伴侣,努力活着本身就具有意义。

  “世界上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情。”余华先生在书中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希望我们如福贵一样,面对生活的`困难和逆境时,坦然面对,活着本身没有意义,而是我们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

  在这生与死并存的世间,只要活着,我们就是幸福。疾病和灾难的发生是无法预料的,生命的流逝是无法挽回的,所以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珍惜每一天生活,也要活着就好。我们曾为生命的脆弱而唏嘘,为疾病而忧心,为死亡而惊惧,为世事无常币慨叹等等,我们可曾是想过,正是因为短暂而不可知的生命。人无论伟大还是渺小,生为人三餐一宿,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皆为人生,活着就是为了不断隐忍,坚持,拼搏,去赋予生命存在的过程中更多的精彩瞬间,幸福刹那。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历史,也正因如此,在历史的浩渺无垠里,大多数人随着潮起潮落,来了又去,时间一过,了无了痕迹。贫贱也好,富贵也罢,人终归是要过完也只能过完自己那天定的日数儿。这不是宿命的论调。冷眼旁观,无不如此。

  所以,活着的意义,便在于活着。

  有人说: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那些路上的坎坷,都是教会我们坚强的必修课。人活着,就会有苦难。常听有人说,哎呀,这份苦若放在我身上,我可真受不了!我想说,谁都别说受不了,受不了是因为没有发生在你身上。苦难它像没眼睛的苍蝇,在人间乱飞乱撞,撞到谁身上谁都得受着,但是撞到了你身上,你也别绝望,要知道人生的路,有起必有伏,有苦也必有甜。莫语常言道知足,万事至终总是空。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愿我们生如夏花!

  活着读后感 篇3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

  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那么多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4

  我合上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周围的空气似乎静止了,仿佛看到年迈的福贵和他相依为命的老牛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远去的背影。想到此,我便不由自主地感慨起来。

  《活着》的作者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生离死别等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和衰落,他从冬天走到了夏天,从寒冷走向明媚,从死寂走向生机。命运善嫉,总吝啬赋予世人恒久的平静。主人公福贵先是赌钱输掉了父辈的一百多亩土地,由阔少爷变成穷光蛋,父亲被气死了。

  再后来,他的所有亲人都比他先逝世,这让我不禁感叹他的命运坎坷,本该在老年享受几代同堂、天伦之乐的福贵,却只能与一头老牛做伴,孤独地过完余生。福贵是可怜的,但他的精神也是可赞的。曾经看过大海的人,不会再为其他的流水惊心动魄。在那乱世中,福贵经历了文革、自然灾害和生活打击。这么多苦难,这么多平常人过不了的坎,福贵一个人挺了下来!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用“顺其自然”来敷衍自己,却很少承认人生路上的荆棘坎坷,相比较之下,平凡的福贵亦不平凡,他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也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不屈不挠地同生活作斗争,始终背负着一个信念:让自己活下去。始终坚信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黎明的寒星,似火的骄阳,湿透的衣襟,咬破的嘴唇,都在一一见证着福贵不愿向苦难生活妥协的心。

  我们常常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未来的美好境界,永无止息,不停追求。当你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是否有勇气去改变?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人却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你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你就要准备好失去什么。

  生老病死,我们都要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世界不是恶意的,也不是善意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清它。然后,走过去。勇往直前也好,步履蹒跚也罢,总要走过去,只要好好活着那便足够了。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清方向和吉凶。人生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如失业、落榜等,这些在生命面前却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小的不能再小。唯有经历不如意,才能证明我们活过,经历越艰难,活得越深刻;经历越丰富,活得越精彩。

  只要还活着,我们就不能轻言放弃。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重走一遍人生路,去弥补我们的过失和内疚,找回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关键是,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别说来不及,你知道的,只要你愿意,一切都还来得及!郭沫若曾说过:“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来的生者,他们的肩上不仅多了责任,而且少了一个替他分担痛苦的人。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现实,死者又怎能安息?所以,死者不能复生,生者则要坚强的面对现实,像福贵一样坚强地活下去,即使再孤单再煎熬,也要昂首挺胸走下去,不许停也不能停。

  真正的活着,其实是竭尽所能后的不强求,而并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憧憬,所以我们不顾一切,拼尽全力;因为有了对生命的期许,所以我们咬牙坚持,踽踽独行。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活法,真实自然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更长。因为心有不甘,因为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说服自己满足于现状,所以选择艰难的向前走着,韬光养晦的活着!读完《活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和牛渐渐远去的背影,仿佛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时我会感慨:“活着真好!庆幸时间尚早,路程还长,未来一切,皆还可期!”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5

  记不得当时是怎么得知这本书的,印象中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我曾经开玩笑地对表妹说:其实我的内心很丰富,完全可以写一本书,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表妹大笑着说:得了吧!照你这样说我也是,其实我说的是心里话。

  我是一个爱思考生命意思的人,从初中到大学没有中断过。

  读到高中以后呆在家里的时间就少了,那时候学习任务也重,每次放假回家都是狠狠地休息,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无暇去留意,只有偶尔几次听到姥姥和妈妈不经意的说起:“某某不在了”,我才若有所思地从玩命的学习和放荡的休息状态中回过神来,开始回想自己和那个不会再出现的人所接触过的一切,没有多少片段,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带着我们一群小孩儿出去捉鱼;偷了她家菜园里的一颗菜苗被追到老远;做了坏事担心被找上门不敢待在家;把用过的火柴盒积攒起来留个我们……

  后来不知是由于我出去上学很少在村里了,还是他们年纪大了到闺女家里养老去了,慢慢地,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彼此都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我对他们那一代人是有感情的。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公的爸爸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去世的,那时的我基本没有什么记忆,印象中他陪我愉快的玩耍。外公的妈妈是在我高三那年去世的,我和她一起生活的时间很长,算上我是四世同堂。我听到很多关于他们年轻时的故事,看到过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一切让我深深地着迷,多变的时局注定他们动荡的人生,他们的经历太有魅力,太有代表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愈显珍贵!我曾经想过穷追不舍的追问下去,让他们给我一次说个够,那样我便可以组织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前前后后都联系起来,纵然没有编排成书的能力,也不至于眼睁睁的看着它们消失,而我最终没有细细的去追问。

  《活着》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渴望。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和小说中主人翁——福贵聊天的方式,道尽了中国过去六十年里基层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从清末明初,到国共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太多的不平凡,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只有基层的老百姓才能够深刻的体会。福贵一生的悲剧无不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他几十年里生活的变化就是中国当年历史的缩影。

  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因为年轻时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业,气死了父亲,成了佃农,在一段时间的懊悔和迷茫之后开始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不久,在他去县城为老母抓药时,却意外地被部队抓了壮丁。母亲坚信他不可能又去赌博,等到他从枪林弹雨中侥幸逃生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着两个孩子,而女儿也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好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贵离家前的情形,纵然辛苦,至少有希望。但是整本书就是这样:在每次从磨难中出来,读者长吁一口气就要产生美好幻想的时候,“希望”都被现实中的.一次次死亡击得粉碎!

  这是一部让人读起来感到沉重的小说,作者没有刻意地夸张、渲染,而是用一种平静、缓慢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平白无奇的叙述中,把读者一点一点的带入,等你看到最后一页,阖上书本,那种苍凉的不快感油然而生,让你久久无法平静。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们不断受到各方列强的侵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最危险的时刻。当把外面的敌人赶走以后又经历了内战。等到新中国成立,偌大的国家百废待兴,我们在夹迫中曲折向前。福贵的一生是苦难的、不幸的,这所有的苦难都是我们国家的苦难,所有的不幸都是我们国家的不幸。在为福贵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时,同样为我们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而心痛,她一路历经风雨,披荆斩棘。事实证明我们的民族是坚强的、伟大的。无论我们过去的生活多么困难,无论我们的民族受到多少迫害,我们最终都像书中的福贵一样,坚强地活了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抱有团结、不屈的心。

  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之后,让我们思考活着的终极意义所在,我这个年岁很难去理解。在大二的时候,老师曾经问我们:“人为什么活着?”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活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没有为什么。”

  活着读后感 篇6

  《活着》是余华在1992年成书的,曾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特征的作品。

  我曾在几年前看过由《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当时还小,只是看热闹并不能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在这个暑假,我有重现看了一遍《活着》这部小说,感触很深。

  故事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名为福贵的一个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

  他叫徐福贵,曾经是个阔少爷。他的祖父白手起家,从养鸡开始,使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变成了牛,于是家境变富裕了,拥有两百亩地。但到了他爹这一代便开始衰败,他爹挥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孙子,也就是徐福贵成了彻底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无一不做,也只会如此。终于把其余的土地也赌输给别人了。从此,家庭地位一落千仗,全家都贫穷了起来。他爹也就被气死了。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三人相依为命,过着与往日大相径庭的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了身边战友离去时另人伤心的友情,但是,两年后,他依然活了下来,他的命运还在继续。

  回到家后,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他开始与妻子儿女一起过安稳日子。但祸不单行,他儿子出意外夭折了。他是多么伤心啊!他又一次受到打击。但这就是他的命运,他还要活着!在好不容易把又聋又哑的女儿嫁到了一个好心的人家后,没过多少幸福日子,女儿也因难产死了,仅仅把徐家的根留下了,一条苦命的根。他老伴不久也伤心地走了,接着,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他的孙子,最后一个亲人,也意外地死了。命运是如此的捉弄福贵!他的命好悲苦!但是,他依旧活着,否则,作者又怎么能听他讲述自己。

  就是那段艰苦的日子,中国政局不稳,苦了老百姓的安稳生活。但是,人间的情义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这种情不管是深是浅但确定的是一定是真情!伟大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交织在这个故事里,文字叙述的突兀感一直压迫着人的心灵,使人欲罢不能。文字间流露出的.感情像小溪般,流淌在读者的心田。没有大喜大悲的跌宕,但当你看到福贵的儿子与孙子都是懂事且孝顺时你总会发自内心的愉悦,看到凤霞找到了一个厚道本分的丈夫二喜时,你总会为之而喜;但同样,当你看到那些可爱的子孙和孝顺的女婿一一离去时,又会有种揪心的离别的痛楚。终于,当福贵唯一的孙子也有些死亡的征兆时,你会在心底小心的呼喊:“不要,别再让苦根死掉了!”但,接下来的文字已无法改变,唯一的苦根也死了。

  但有些东西依旧活着,比如那头即将被人宰杀死的老牛,为人类辛勤劳苦一辈子,最终逃脱不了被贪婪的人吃掉的命运。但它遇到了福贵,他在众人的嘲笑和不解下买下了它。也许它不会死了,至少不会死在人类残忍的刀子下。它最后会在活着的状态下死去,归于尘土,像人类一样。

  当我读完的时候,心里也曾这样想过,如果我像他一样经历这样的事情,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坚强的活下来,即使放下自己曾经大少爷的身份、面子。幸好我们没有经历这些事情,而我们是作为一个读者,在闲暇的时间来品读这些,来体会生活。这样想来,我们都是幸运的生活,读完它后,才会觉得活着也并不容易,有太多的快乐忧伤泪水与欢笑,只是在看你是否能够承受的来,或许当你真正处在这种处境的时候才能理解福贵当时的感受吧。

  拿余华在作品中的一句话送给你们:“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人的一生,漫长而艰难,你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气,是勇气让你面对所有的风雨,并且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力。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别,绝不生离。我们还年轻,我们有活力,我希望我们都能够坚强地走过自己的一生。

  活着读后感 篇7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看完《活着》,是在这个落日的余晖洒在透明的宽阔的玻璃窗的傍晚。 就像小说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大自然都是平静而肃穆的,只是我们附加在它身上的感情太多太多。

  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世间无所谓幸福与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的相比较,仅此而已。只有经受了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的幸福;渴求过死亡的人,才能领悟到活在世上有多美好。

  这让我想起《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面陈大雷说的,没有经历过死亡的洗礼和死里逃生的人,不能理解那一刻我们的心情。那是他们在久经战乱之后,听到传来日军投降,抗战结束之后的狂喜,不,是悲喜交集。

  而这一次,又让我明白,只要活着!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只要活着,就什么都有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苦难,真的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还能抱怨什么?因为那些不幸,足以见证,我们所拥有的,是多么的珍贵而奢侈。也许,幸福,就是靠苦难这么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生老病死。旦夕祸福。

  人生无常这个词可能不好,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事实。

  没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也没人能按想象中的模式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圆。我们能做的,就是虔诚地对待生命,平平静静,从从容容。

  我不知道一部灰色的人生,几个土气的人能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但是,当我一步步地读下去的时候,我被感动了。眼泪算什么,心灵一次次的冲击才是真正的震撼。那些久远而陌生的岁月,那些苦难而坚韧的人生,生生地击在心头,传来一阵阵隐忍的疼痛。

  其实它们并不遥远。

  当我回望,那片我眷恋的土地上,某些影子与它们重叠。那是当我还不懂事时,母亲所经受的如同凤霞般的苦难;那是当我还年幼时,爷爷和他的老纤绳的喃喃低语;那是当我尚年少轻狂时,父亲掩藏在烟雾后面的叹息和咳嗽……

  也许曾经,暮霭中也有如今天一般的叹息吧......

  其实我一直在想,都说苦难的人生是坚韧而顽强的,为什么他们的生命却那么轻易地就逝去了?有庆,家珍,凤霞,二喜。他们都是饱受苦难,饱尝艰辛苦的人,他们也都如野草一般地活着,他们从不抱怨生活,也从不感叹自己的命运。他们都有一颗如佛祖般宽容而美好的心,他们只要好好地活着,哪怕穷点,哪怕苦点。可是,命运却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他们。

  掩卷沉思,这也许就是这部作品赋予我们的意义吧——

  活着吧,只要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8

  许是余华残忍冰冷的语调碰撞到内心深处的脆弱,才令读者的心难以平静,久久震撼。

  从解放到文革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安然接受着福祸相依,不测风云的宿命,什么都愿舍弃,但盼望活着的念力和力量使他们顽强,这并不是被现实荡涤而变得麻木。

  作者余华认为:我更关心的是人们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富贵用平淡冷静的语气陈述了自己坎坷悲痛的一生,作者说他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细细思考,有什么能像老人富贵一样以悲惨的遭遇来诠释活着的勇气——即使命运荆棘丛生,我依然面对生活,走完这一生的历程。

  有时觉得余华太过残忍,以最为简单平淡的笔调书写着人物的遭遇,仿佛那些不幸死去的人就该黯然消逝,那些悲惨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宿命,之后的他们还要若无其事的活下去。但是作者若以同情而又悲悯的主线贯穿全文,那么我就无法体会到?活着?的真正意义。就像红楼梦黛玉在宝玉新婚当晚香消玉殒的故事,升华为一种凄美而又忧伤的意境;像那一棵开花的树,等来的是凋零的心,一种遗憾的感伤让我们难以忘怀她的等待。

  小说的主人公富贵先是一个纨绔子弟,作为财主的儿子,不学无术,最终所有家产被他败光,而恰恰是贫困让他发生改变,体会到妻子家珍的善良,懂得家的幸福,所以他努力生活。被迫入伍后,他日夜思念的是家,经历过生死搏斗后第一时间赶到家中,也许这份念想才使得富贵在硝烟炮火之中紧抓活着的希望。富贵的儿子有庆因献血而导致死亡,护士却早已落荒而逃。我沉浸在有庆献血的情景当中,悲愤油然而生,憎恨那些藐视弱小生命的人,他们为救势力(县长的妻子)不惜牺牲十几岁小孩的生命。

  余华并没有从表面的字里行间进行笔诛墨伐,而是通过读者的感受及思想对社会的现实进行了一种无声的谴责,这正是小说写作的高明之处,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格调把自己的思想解读给读者,然后引起人们的深思。

  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相继死去。留下了孙子苦根与富贵朝夕相伴,由于贫困使得苦根越发懂事,当其他小孩嘻戏在田野里,河畔上,三岁的.苦根已经帮富贵割稻子,小小的身影晃动在稻田间,富贵满眼是幸福!是疼惜!

  小说中苦根的死让人觉得荒诞而又现实,生活太苦,苦根从来没有吃饱过,乡亲送的豌豆对他来说是极好的东西,生病的苦根因吃的太急太都被活活胀死。类似的是电影1942的情景,老东家在逃亡的过程中,迫不得已把女儿卖进了腐朽之地,因吃的太饱难以下蹲的抽泣。

  活着和1942皆处于悲剧的时代,多少人因饥荒而被剥夺生命,留给现实的只有悲凉。富贵并没有悲凉,他只是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他对作者陈述记忆时的冷静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恐惧,而是当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后,已经使得所有事情的变幻都变得自然而然,绝望也已经升华到坦然淡然的地步。

  喜欢这本书的人大概也看过被改编的电视剧富贵,两者的结局大相径庭,小说中“老人和牛渐渐远去。老人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富贵和老牛相伴,读懂生活,平静地走下去。而富贵结局是苦根和富贵迎接来了新生活,新的希望。我想那编剧和读者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想,希望命运留给富贵最后的希翼陪他迎接到曙光。然而此时却违背了作者这本?活着?的意义:即使命运蹉跎,我依然努力的走下去。

  最喜欢结尾这段话:“我知道黄昏正在瞬间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和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降临。”我总是这样理解它的含义——黄昏过后是黑夜,即使有暴风雨的来临,但我依然能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它带来的是安抚,让我坦然面对生活,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活着读后感 篇9

  说起来也是一个奇妙的事情,昨天看微信视频号给我推送了好多余华老师的视频,然后我就突然特别想看余华老师的书,恰好有一本我从未翻开过的,余华老师的《活着》。

  从昨天晚上十一点半一直看到了今天凌晨两点半,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全书主要写徐福贵对过去的回忆,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描写,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本书让我非常震撼,不仅震撼于福贵在经历各种绝望后仍能乐观的活着,更震撼于那段悲催的岁月对人造成的心灵与XX上的打击与折磨。

  余华老师曾自嘲到:为什么人们说我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不多。《活着》是余华老师的代表作,语言可谓相当简洁,但是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在徐福贵赌博输光家里的一百亩地后,本来被人尊敬的`大少爷却成了原本自己土地上的佃户,女儿凤霞却懂事的让人心疼,从XX变成穷苦的农民丫头,从来没有抱怨过,那么天真,开朗,头一次吃粗粮也没有吐出来,但因一次发烧,老天夺走了她聆听和说话的能力,让本来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总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降临在这个家庭的灾难,未免也太多了,在福贵上街给母亲找郎中,被XX抓走充壮丁,一走就是两年,让本就困难的家庭失去了主要的劳动力,母亲在他被抓住两个月后也离开了人世,幸运的是,他没有像其他壮丁一样死掉,而是成功解放并回了家,他母亲常说:人只要活的高兴,穷也不怕。可是人生一世也不能只图个活的潇洒自在,他想起祖辈富有的过程,决定重新开始,第一步就是让有庆上学,夫妻俩没有办法,把女儿送到人家去当使唤丫头,有庆千百个不愿意,在上学当天哭闹不止,他是姐姐带大的,如今姐姐走了换来的是自己去上学,他宁愿不去,也要姐姐回来,福贵看劝说无果,狠狠地打了他的XX,无奈有庆只能去上学,因为太疼了。

  生活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家里养了两只小羊羔,夫妻二人很能干,后来凤霞也回来了,也能帮家里出分力,可是家珍突然换上了软骨病,眼见着两个劳动力变成了一个,家里的担子更多就由凤霞挑起,凤霞是个好女孩,只是干活,那么勤奋,乐观。结果遇到了荒年,没有粮食,怎么有力气干活呢,两个孩子越来越瘦,在这个节骨眼上,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偏偏只有有庆的血型合适,竟把这个五年级的孩子活活抽死了。这是徐家唯一的男孩,我真的很难想象徐福贵当时是有多么的愤怒和绝望!

  这还远远没有结束,女儿因聋哑,找了一个偏头的对象二喜,但是二喜对凤霞极好,夫妻二人也很是放心,他们很快也孕育了婚姻的结晶,但是在生产时,凤霞不幸大出血去世,时间不长,家珍也离开了人世,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可二喜也在一次意外中,被两块水泥板加中撒手人寰。现在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福贵把苦根带回了农村。

  苦根很能说,他说是因为自己的女儿不能说,所以全让她的儿子说出来了,苦根五岁了,福贵给了他一把小镰刀,他以后就跟随着外公在田里干活,七岁那年,苦根发烧了,可是要下雨,田里的棉花还没摘,福贵摘了半锅豆给苦根煮熟,让他在家里等他,结果等他回来,苦根已经死了,吃豆胀死了,发现的时候,嘴里还有两个没嚼完的豆,因为家里穷,苦根吃的不好,煮一锅豆也是难得的美味,结果酿成大祸。

  余下十年一直到遇见我,福贵一只和一只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那是他从肉贩子手里救下的,人们还笑他买了个这么老的牛,可能他在这头牛身上,看到了年迈孤苦的自己,两个年迈的灵魂依偎在一起,乐观的,平淡的继续活着。

  在老人给“我”讲述这些的过程中,他无比平静,好像在讲述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一般,但给我的震撼,仿佛讲述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一样,他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也让我又一次感受到那段岁月对人的折磨与XX,也让我又一次感慨与庆幸现代生活的美好,以后如果遇到了波折,《活着》应该一直能激励我勇敢的,乐观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10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的小说《活着》,它讲述了一个叫徐福贵老人的一生,他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平实的叙述中,诉说着主人公的一生的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穷光蛋.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为了一家人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 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2

  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如此荒唐,如此草菅人命,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而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是个偏头,却极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活着读后感 篇11

  这一天,我在一个小杂货铺里闲逛,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很破旧的小故事书,里面的一篇文章名字很快抓住了我的眼球,叫做《疼一生也要活着》。作者是中国作家张铭跃老师。

  出于好奇,我将这本书取下来,轻轻翻启,读了起来……几分钟过去了,我看完了这个小故事,内心久久地激荡着,无法平静下来。短短的几页纸,构成了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啊!

  这是一件真事:在20xx年12月9日,豫西新安县的老山深处,背着干柴回家的一位妇女刘三娃看见了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孩子,坡着没穿鞋的左脚,正十分艰难地往山顶处爬去。刘三娃走过去看了看,发现女孩子的左脚已经坏死了,这只脚比常人的脚足足大了两倍不止,而且有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伤口,十分骇人的模样。女孩儿是天生脚裂,被人丢到这老山来的。刘三娃什么也没说,背起孩子回家了。从此以后,女孩有了新家,有了自己的父母,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多多!

  为了医治多多的脚,刘三娃夫妇向邻里借了180多元钱,可是,光是多多的手术治疗费用,就得要8000块!这对一户没出过深山的老夫妻来说,无异于是天文数字,可是,坚强善良的刘三娃没有被这数字吓倒,她将多多交给自己的丈夫,作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出山乞讨!20xx年4月4日,刘三娃的乞讨生涯开始了,她跪在地上,双手作揖,不停地朝地上磕头,地上还摆着多多的病情照,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一句话:“我娃疼,我娃疼……”

  刘三娃在外乞讨,多多却开始在家拼命地干活,洗衣、做饭,样样不耽误。大家都以为多多的脚吃了镇痛药不疼了,谁知道……

  一天晚上,多多的爹——马疙瘩路过孩子的房间,听到屋子里有一种很奇怪的响声,一阵接着一阵,令人害怕。他忽然想到了什么,打着手电摸索着进屋,一看,果然是多多在啃床帮,多多横趴在床上,那只脚在空中猛烈抖动着,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疼痛,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的疼痛!马疙瘩蹲在地上,像头牛似的哭了起来……

  几年后,刘三娃带着辛辛苦苦讨来的钱,带着苦命的多多到骨科医院治脚,当医生看见这只左脚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只脚,已经肿裂肥胀,比正常脚大了足足四倍,腿已经变细变色,那种惨烈无比的痛楚早已经深入骨髓!可是,多多却大声说着:“叔叔,求你别吓我娘!我一点也不疼!”话音刚落,在场的人全都愣成了比多多还小的孩子……

  读完整个故事,我的心仿佛被谁狠狠地击打着,感到无比难受和辛酸。对于文中仅仅只有七岁左右的多多,我充满了对她的同情和敬佩。一个才七岁的孩子啊,本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本应该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但是,病痛的折磨和利爪让她小小的心不得不迅速地成长起来,其实,在她的心里,早已经知道死比疼要好受得多,但是,这一次,为了自己的好爹娘,她决定活下来,坚强地活下来,疼一生也要活下来!

  故事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片段:马疙瘩在多多屋子里找到了一包止疼药,一百多片,多多一片也没吃,包得好好的,藏得死死的。马疙瘩吼她:“为什么不吃药?”多多说着:“爹,这药几十块呢,我……我想卖了给爹买件衣服,您看您的`衣服都没办法补了……”这是何等的爱意!一个只有七岁的女孩,却能够把所有的痛苦都承担在自己小小的心底,也要报答养父母。而我们,这些自称是祖国的花朵的我们,又有谁能把自己的父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就连平时为父母端一杯水都推推拖拖的我们,是不是该从多多身上看到什么?

  另外,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心地善良的刘三娃也是值得我们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赞美的对象。她没有丰富的学识和富贵的钱财,她有的,只是一颗让上天都感动的善心、诚心,她把捡来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心头宝,费尽心思让孩子能够上学,为了孩子的病而不顾一切去沿街乞讨……一个柔弱的女人,就靠着一颗心、一双手而创造出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爱的奇迹啊!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无言,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感谢自己的母亲?

  今天鼓起勇气将这个故事写下来,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它,并从中得到启迪,更加感恩自己身边的一切。

  活着读后感 篇12

  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时,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未经沧桑的人总是容易在现实的捆绑中藉着心灵的不满足幻想着换个环境,一味认为物质的困境使自己忙于无意义的奔波,无暇顾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现实边缘,痛苦地接受一袭又袭虚无的冲击。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还会为曾经的生活尽不如意吗?或许那时,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恼和追悔了吧。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高一读经典名著《活着》有感700字2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贫,历经苦难,亡家、丧妻、失儿,而且还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他是幸运的,虽命运坎坷,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可他始终乐观而坚强地活着。他就是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小说时,心理特别难受,眼泪更是不争气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间,惊诧、怜悯、压抑……心头始终有种冲动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绝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难,谁人能懂,谁人能诉?

  他的一生就如坐过山车,从人生的至高点——一个家缠万贯的富家少爷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间因赌博把所有家产拱手送与了龙二。从此,失魂落魄的富贵把日子浸泡在无边的痛苦里,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子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尤其值得庆幸的是无论面对怎样的打击,他始终没有被击倒,总是依旧热情地笑对生活,艰难地与命运抗争着。

  读完最后一篇章,我脑中就不时地出现富贵的影子,一会儿是少年富贵飞扬跋扈的样子,一会儿是中年富贵忧伤绝望的神情,一会儿又是老年富贵祥和温情的.笑容……我庆幸,我不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这个幸福和谐的新时代;我庆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妈爱着,在校老师疼着;我还庆幸,苦难没有打垮和击溃小说主人公,富贵在一颦一笑中向我们传递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是呀,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绝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是无与伦比的给予,我们又怎能轻言放弃?就如我们心目中的榜样: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扼住命运咽喉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退缩的杏林子……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积极地与命运抗争,去忍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带来的苦难,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想想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快乐地活着?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太多太多: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快乐地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

  上学的时候,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知识让我们从此与智慧结缘;

  课外活动时,我们用自己的真诚结交了情同手足的朋友;

  生活中,怀一颗感恩的心,携一缕温馨的风,采撷一束温暖的阳光,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加芳香,更加明媚。

  活着读后感 篇13

  在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只为了活着_《活着》读后感1100字08-20

活着,活着_读《活着》有感1200字09-23

活着09-06

活着10-14

活着的读后感1700字 活着的读后感07-05

活着07-16

脆弱,却坚强的活着_活着读后感600字09-10

活着读后感500字 读《活着》有感10-16

脆弱,却坚强的活着_《活着》读后感600字06-18

余华活着读后感900字 所谓活着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