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的温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
很喜欢这个书名——《历史的温度》。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绝对是的。这本书不是讲述哪一段历史,而且由历史上一个个人物组成的一本厚厚的书,真像一块砖头,刚拿到书的`时候,有些畏难情绪,我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呀,没想到一读,立刻就读了进去,而且从头到尾都那么投入地读完了。在微信朋友圈里极力推荐这本书。有三个热爱读书的朋友立刻购买了。
好书,多厚都能读完,放置在床头,每天都读。迷上这本书的原因是里面的人物个个是鲜活的,是非留待后人说:居里夫人、爱迪生、蔡锷、戴笠、珍妃、刘翔……关于这些人物,我们有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命运有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性格决定命运,时代决定女性的命运,居里夫人如果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世界里,她会带给我们多少发明啊!电影明星如果性格懦弱,也会无法挺胸抬头。有多少女人,他们是那么“独特”……
纵观历史,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朝末年备受欺凌的那段历史,整个大清国打不起一点精气神,被折磨成东亚病夫,签订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即使有林则徐虎门销烟,也挽救不了整个大清国的腐臭。想想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盛民富,生活得滋润,那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强大了,就不会再受人欺负。
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字里行间,作者都能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评说留给读者,就如武则天的无字碑。但很多人,被淹没在历史中,无人知晓,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的确应该被我们铭记。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2
《历史的温度》一书是20xx年8月出版的,上市半年销量即超过10万册;该书的作者也因此获亚马逊中国颁发的“20xx年度新锐作家”称号。这和我之前讲述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此书就是通过筛选和整理馒头说上的文章汇编而成的。
此书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部分,每部分都由一篇篇小故事组成,是一套很有创意的带人浏览历史的书籍,该书看似一部小说,叙说内容的却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由远及近,客观叙事,简明扼要,摆脱了读史书的枯燥。从名人名事到无名英雄,从政治、战争、科技到文化、军事、体育,纵横全球,史料殷实。其中有的小故事,纠正了一些我们对历史事实的曲解,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个书中谈到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历史人物。
在我们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一位传奇人物,西方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但是,历史却给其带上了一顶“卖国贼”的帽子。此人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概括,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仅凭这16个字,有谁知道我接下来要讲的是谁吗?他就是我们的李中堂李鸿章。有人说,在整个大清,汉人能把官做到极致的,也只有李鸿章一人。换句话说就是,李鸿章把官做到顶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爷和皇帝!李鸿章巅峰时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头戴三眼花翎(曾国藩也只有两眼花翎),身着黄马褂,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可谓是意气风发,威风八面。
可就是这样一位被幸运女神眷顾,仕途一路扶摇直上的幸运儿是如何在晚年一步步沦为卖国贼,致使晚节不保的,这其中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伦丧?让我们跟随故事去了解这个卖国贼历史背后的真相。
故事还要从1895年谈起,此时,李鸿章已经72岁了。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结果大家都知道,中国战败。惨败的一方自然要接收胜利一方提出的条件,谁去参加这个屈辱的谈判呢?慈禧说:我看还得李鸿章。从此我们的李中堂便在卖国的道路一去不复还。你们知道李鸿章这一去是签订了那个哪个不平等条约吗?就是著名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据统计,李鸿章晚年经手签订了的.30多个外交条约,但很不幸的是,几乎个个丧权辱国,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也使得其卖国贼的帽子越扣越紧。对于这些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再讲几个小故事,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卖国贼”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遇刺致使赔款减少一亿两的情况下,被刺客开枪击中左面的他不顾个人安危还在为减少赔款做了最后挣扎。据当时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李鸿章要求减少5000万,遭到拒绝之后,要求减少20xx万,后期甚至恳求减少几百万做为回国的旅费。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
在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在各国都在嘲笑偌大的中国,不知国歌为何物时,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地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让在场的外国人肃然起敬。
还有人说他对大清愚忠?未必见得,他只是迫于形势而已。庚子拳乱期间,慈禧单纯的认为凭借民间的义和团组织就可以打败列强,清廷不顾各地官员的反对向世界宣战,身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为保国本,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秘密商议,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这才使相对富饶的东南半壁天下,没有招致兵祸,也避免了中国遭瓜分。给东南黎民苍生保住了一时的太平。原本这件事完全是由慈禧盲目无知造成的,而最终出来收拾残局的人,还是那个拒不奉诏北上勤王的李鸿章。这也就有了接下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致使李鸿章再一次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而78岁临终前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从“欲封侯”到“孤臣泪”,李鸿章甘苦自知。正所谓时势往往能造英雄,但是英雄却未必能改变时势,在晚清掌权的几十年里,李鸿章是有过不少过错,但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年代,换个人来,是否能做的比李鸿章更好?
至于他签过的那些屈辱的条约,所谓弱国无外交,不管派谁去都是签,而李鸿章敢于站出来,去和那些贪得无厌的列强谈判,努力争取少割一点地、少赔一点款,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中国,所以说他卖国贼未免有点太偏激。李鸿章之所以沦为卖国贼,这其中既不是其人性的扭曲,也不是其道德的沦丧,而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落后的无奈与悲哀。也难怪有人说: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关于这类的小故事,该书中还要很多,就像封面上写着: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阅读这本书,会让你对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也不仅仅限于某个标签,此书会带你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也正如本书作者张玮说的那样,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真的不公平。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3
去年暑假至今我陆陆续续读完了《历史的温度1、2、3、4》4本书,近期又多次重看一些篇章。这套书讲了许多历史的事,包括人物、战争、体育等。这套书读着并不会让你觉得无聊,还能补充许多历史知识。下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凡事都不能只看外表。土肥原贤二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令我气愤,他表面上是个平易近人、言而有信的人,其实背地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刽子手!一个有一口流利北京话的'男人,其实是一个日本特务!不光炸死中国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还造成了“花园口决堤”数十万老百姓被淹死!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1948年12月23日,土肥原贤二被处以绞刑。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抬头感慨:当时的中国有多么弱小,日本的这些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是多么的可恨!
第二个,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正面和反面。我们熟知的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以发明电灯而闻名于世,我们经常听到爱迪生的故事,且这些故事都是正面描述。可事实上,现实中的爱迪生并非如此,相反是他一个不择手段攻击竞争对手的人。当爱迪生与尼古拉·特斯拉围绕交流电与直流电的争论,爱迪生是主张直流电,而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交流电才是未来,而后来事实证明特斯拉才是正确的。爱迪生经常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手尼古拉·特斯拉,他也常常把整个实验团队的功劳全部归功于自己。
通过读这套书,让我懂得,历史向我们展露了事实,是无情的、也是有温度的。历史的背后,有血、有肉、有真的性情。推荐大家来看这套书,并欢迎来和我讨论!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4
站在十字路口
吹灭读书灯,沾染一身月。我抬头仰望天边的圆月,它是那样明亮,映着今朝的万里山河,也留下历史的千年温存。
狂儒和翰林,是否也面临彷徨与抉择?高管或高知,何曾能逃离人性诱惑?当皇帝,做帝师,是进是退?抛头颅,洒热血,是战是降?人生总有几次,我们会站在十字路口,你,必须做出抉择。
站在十字路口,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前路的探索,也面对着时代的巨变,历史的更替,无论是向前向后,或是向左向右,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更多的是遵循内心的选择。
阅读完整本书后,克劳斯·福克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提起“间谍”,我们通常会浮现出“007”的形象,一手拿枪,一手拿酒,处变不惊,红袖添香;抑或是b站热门番剧《间谍过家家》中的“黄昏”这一人物形象,武力高强,优雅沉稳。但在历史上“史上最危险的间谍”这个名号却是属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克劳斯·福克斯出生于德国,在数学和物理方面具有惊人的天赋,在希特勒对德国共产党进行大清理的过程中,福克斯的亲人都被陷害,悲愤之下的他去英国避难并加入了英国国籍。这位德国出生,英国国籍,加入美国“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在二战期间向苏联透露美国人开始研究氢弹的计划及其背后的原理。而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他完成冒着巨大危险泄露情报的任务背后竟不收取任何费用。
在第一次读到他的故事的时候我非常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在他的故事中有二战夹杂着英美苏德等其他国家的“恩恩怨怨”,而福克斯身为一位科学家,将自己研究项目的'情报泄露不仅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忠,也是对自己国家的不忠。机缘巧合之下,我读到了他曾经说的这样一段话:“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间谍。我不明白,为什么对苏联保守原子弹是秘密符合西方的利益。像这样具有难以想象的巨大毁灭潜力的东西,所有大国都应该有。一方倘若可以挟这样的威力威胁另一方的话,我觉得是很可憎的事,跟巨人在小人国里为所欲为没什么两样。我从没觉得把制造原子弹的秘密告诉莫斯科是什么大逆不道的行为。我倒觉得不这样做反而是不可饶恕的玩忽职守。”福克斯做间谍,某种意义上是为了人类的安全。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欲望,原子弹等武器的诞生是迟早的事,福克斯的做法或许不被人理解,也称得上是铤而走险,要避免这个威胁的发生就让大家都拥有核武器,相互牵制,这样也能减少一时兴起的热战。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十分钦佩的人物便是一休哥。一休被称为“日本三大奇僧”之一,他不同于人们对于僧人的刻板印象,“智”、“狂”、“风”让他在别的僧人中显得与众不同。他有着僧人崇尚苦修的精神,又有寻常人的风流潇洒,他关心百姓,具有反叛精神,生活于规矩之中却过的潇洒自如,他不是不问世事的高人,这样的僧人反而显得亲民。社会的规矩众多,但一休的存在也告诉我纵使这样也能活出自己的风骨。
历史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具有不同的意义,时间不会停止脚步,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成历史。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历史具有多种解读方式,在流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演变,人生百态,各有千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带着它特有的温度指引我们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5
玫瑰与蛇本是一体
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
谁能束缚着月光呢?
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也有我的去处。——题记
本书的题目为《历史的温度·站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交叉。而你就站在这交叉的两根线中央,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有好有坏,亦悲或喜。
相交的两根矛盾的故事线,织成的是一个孤僻顽固的老头子。
这就是“末代狂儒”辜鸿铭。他骨子里的混血让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淋漓尽致,他在新加坡的英国殖民政府机构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正打算度过惬意的一生。而在此时,马建忠让他拐了弯,回国研究中国文化。生得狂傲不羁使他认为自己已“学贯中西”沾沾自喜,沈曾植的`一番戗却使他勤学苦读。学问长了,脾气也长了,对于看不惯的总是出言讥讽,好在张之洞又让他拐了弯,免得引招祸患。他对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盲目的执着,对于帝制无脑的坚持,现在看来或许是个很愚蠢死板的抉择,甚至可以说并不能很好的顺应中国的发展进步,是一个留着过时辫子孤僻矛盾的偏执狂欲代表老大中华未了的狂词妄言。而正是这分狂傲偏执,为西方世界洒下了中国文化的几分芳香,在翻译领域声名鼎盛。
相交的两副矛盾的面具,串起的是曹锟复杂而简单的一生。
曹锟生在一穷苦家庭,少时四处卖布,被俩士兵羞辱后弃商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与政治生涯。烤着自己善打交道,结识了不少权势,成为了袁世凯的绝对亲信。用人不疑,因而“亲小人,远贤臣”,花钱买选票,终如愿以偿,当上了“贿选总统”。说到这些个军阀,很多人则会斩钉截铁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群无恶不作的小人。但实际上这些个人们口中的小人也有可爱之面:曹锟经常深入一线,体恤下属,天寒地冻时令人为每个士兵缝制一副皮毛耳朵;晚年时日本特务专门拜访,望成立一个以曹锟为中心的新政府,他一口回绝,每天让女儿读报纸,来了解抗日进展。这些个无恶不作的小人,仍有着一颗善良、不卖国求荣的心。
相交的两个矛盾的词汇,揭示的是人们作祟的心理。
1938年,一个荒诞而真实的谎言,引起了全美民众的动乱。而这个大恐慌的起源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广播剧中插播的紧急新闻:从火星上发生爆炸到外星人出舱,再到背景中的惨叫、呻吟、爆裂和警笛声,外星人拿着热射线武器消灭官兵,这出好戏进行得天衣无缝。直到播音员宣布这只是一场广播剧时,上百万美国民众仍深陷恐慌。
简单来分析,原因差不离也就两个:1。大众对于权威媒体完全的信任2。心理因素在作祟。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大众总是会盲目地去相信一件事情的传统做法。当然这又与上文辜鸿铭的“守旧”有所不同。对他来说,更多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执,本意是使中国发展进步,而盲目地相信传统做法是本身思维的空虚与古板,本意就是草草了事成为权威的“舔狗”。
就像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理解,总是有人会附和着一些所谓的“专家”的观点,也总是会有人认为世间之万物非黑即白,秦始皇大兴土木就是昏庸无能的暴君,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就是叛国贼。一个人不可能坏到一无是好,也不可能好到一无是坏。人类就是在一片矛盾中产生,活成了矛盾,又在矛盾中慢慢死去。
再者说第二个原因,通俗来讲就是人们更愿意去相信符合心底预期的事,所以你觉得没有明显证据的东西,他们会慢慢深信不疑。甚至到了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时,不少美国人并不相信,认为只是场闹剧。最终,物质条件的进步将人们禁锢在了信息的茧房里。
今年4月份时,网络上就有谣言说亚运会要延期到明年11月,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但是并没有一条消息是来自官方或权威媒体,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杭州本地的中学生,更应尽自己的一份力,不胡乱跟风,培养思辨能力,时刻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推进亚运顺利举行。
总的来说就是:接纳矛盾,抵制“矛盾”;坚守传统,突破“传统”。
从来如此,便对吗?——后记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6
《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给我解答了很多的疑惑,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本书为我们讲解了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下被忽略的人性的光辉。
书中为我们讲述的这些伟大人物不再刻板冷傲,作者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迷茫脆弱的一面生动的展现给了后人,这反而让这些历史上的伟人变得更加真实,更加的`有血有肉。他们的奋斗经历启示着后人,他们前进的脚步代表整个时代共同进步的阶梯,他们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磨难与困境,使读者不禁反思自己的经历是否还值得抱怨。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实感受着时代的变化,感受潮流的变动,享受科技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一切似乎是必然的,却又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我时常在想,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会不会想到他们的所思所动,能对历史车轮的行进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认真生活、仔细品味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表达。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7
历史就像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有所不同,每种视角下的历史也独具韵味。当翻开《历史的温度》这本书时,你将被带入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历史舞台,上面活跃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个体。
书中详细记载了40篇历史故事,覆盖了清朝和近现代时期的多个领域,包括科技、体育、政治等方面。这些历史故事的背后所隐藏的“真实”与“温度”,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
历史的真相需要用笔墨去慢慢揭露,尽量不带感情色彩,以客观的态度去还原当时的事件,这正是《历史的温度》所要体现的“本色”。在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里,这种“真实”如同明镜,清晰可见。例如在《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和《血战台儿庄》这两个历史故事中,作者如同一位工匠,从每一个微小的角度,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作者从不同时代的`事件、人物入手,从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多个角度去探索,沉着面对那一段段历史,告诉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应是尊重真相。这本书还将那些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公之于众,完整地写出其前因后果,将细微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
历史不仅是真实的,它也是有温度的。因为历史的表象之下是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许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或许曾是温润如玉的君子,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生命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漫漫而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是如此渺小。在当今社会,我们应时刻思考如何承担使命责任,在这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温度”。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8
历史温度,驱散迷茫
原以为历史只是一件件枯燥的事件按时间顺序紧密排练起来,而自从读了《历史的温度》之后,才猛然间发现历史是将带有温度和情感的故事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作者张玮将那些无味的历史事件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带着它的光芒,它的信念,它的选择,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历史,也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刻的生活感悟。
正如科林伍德曾言:“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也许,这一句话是对张玮重新点燃历史的温度最好的体现。在历史课本上那冷冰冰的文字,因为《历史的温度》,让我明白了这背后感人的一幕和真正的含义,也让我对历史这一门学科有了崇高的敬仰。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他的确有才华,同时又特立独行,藐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独特的个性,才成就了如今在历史里程碑上的伟大人物。一直想要“中贯西学”的辜鸿铭,原抱有一丝幻想的他,却被那一个个永远唤不醒的人而慢慢磨灭了唯一的希望,但他依旧相信可以用自己的“热情”打动人们。而这份热情却给蔡元培惹了不少麻烦,将“白话文运动”说成是无奈之举,是以毒攻毒;亦可能正是这份热情才让泰戈尔想和他一起合照,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毛姆到中国来想拜访辜鸿铭……。“到中国可不看山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正是西方人对辜鸿铭最真实的写照。
一生都在革命的蔡元培,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整个社会,但一个人,一群人的力量又是多么的渺小。“学界泰斗,认识楷模”是毛泽东先生对他的评价。他先从自己出发,学习各国语言进行翻译,又去德国学习40门学科来提升自己。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他仍然不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而思想上高出常人的他,在生活中更是实行孝道。1886年,蔡元培为了给生病的母亲,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为母亲熬药,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也正是这份义气,才给了蔡元培革命一生的勇气。或许,因为他的一切努力,才会让汪原放对他的评价是“令人起敬,吾国之唯一人物也。”
也许,我们人生中也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理科的专业好,而更喜欢文科。”是不少高中生遇到的麻烦;“找工作,还是继续学习进行考研”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烦恼;“是做着自己喜欢的岗位,还是拿着更高收入的年薪”是已步入社会的打工人的痛苦……。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们可以从名人的身上反射到我们自己。也许名人也曾经迷茫过,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目标而不断尝试,努力奋斗拼搏,打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正如,林语堂所言“最明亮时总是最迷茫,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在迷茫与辉煌之中,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9
历史,在很多人眼中看起来很枯燥的。但在这本书当中,作者用辩证的眼光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是非成败丁汝昌
这个人,他的名字总是和一场海战连在一起,因为那场海战是一场耻辱的败局,所以这个人,似乎也总是一个窝囊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
甲午一战,马关签下耻辱条约。日本的伊藤博文对前来谈判的李鸿章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背后的意思是,你们的失败,不是你一人的失败,是你们整个政治改革太慢的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才与先进的西方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自以为自给自足,便闭关锁国,使在往后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一败涂地。
双面张作霖
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其实个个都很难一言以蔽之,无论段祺瑞、吴佩孚,还是冯玉祥。当然,里面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张作霖。
从土匪做起,到最后问鼎中原,张作霖的一生,绝大部分是辉煌的。但是,却令人觉得他很可怜。
因为他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虽然贵为“东北王”,却身处俄国和日本两个穷凶极恶的邻居夹击之下;不想做汉奸,但又不能不做出妥协让步,时时刻刻在刀尖上跳舞。
东北老百姓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张作霖有一次出席日本人的酒会,酒过三巡,一位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题字——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让他出丑。但张作霖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了落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那个日本名流一看落款——“张作霖手黑”,顿时笑出声来。张作霖的随从也很尴尬,忙小声提醒他:“大帅,是‘手墨’,不是‘手黑’,下面少了个‘土’……”张作霖瞪眼睛就骂:“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
这一点确实是不可否认的。在张作霖的治理下,东北三省拥有当时全国罕见的兵工厂、空军部队,并且在俄日两强的夹击下,没有使东北的一寸土地沦陷。
细细读来,历史是很有意思的。过去发生了许多事情,只有我们一点点探究,才知道了其中的缘由。我们透过历史,看到了正义、邪恶、温暖和力量。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将成为历史这本大书的一页。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0
一口气读完了5本《历史的温度》,书中集结了上百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两面性存在,而非单纯的从表面习得。每个故事后面都会有作者的评语,有时有共鸣,有时有感慨!而“温度”这一词在本系列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是让我体验了他们的部分人生,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虽然我很健忘,读完一本书忘的也差不多了,但是在这过程中,能体会到各个人物的不同面,会让我的情绪有起伏,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我一直认为,我们需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历史上所存有的温度,恰好可以给我们再次学习的机会,以此来端正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有泪目,有感慨,有愤怒,这就是此书的温度所在!
浩瀚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总有那么些人选择错误方向或是出卖自己良心,后人不光要读懂他们的错误,也要读懂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史为鉴,让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优良的品德,爱国的情怀,投身世界和平的决心,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坚持!
是非对错,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早已人尽皆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1
在这个暑假里我偶然在爷爷家中看到一本书,就是《历史的温度》。历史的温度记得他是一套书,在新华书店见过,但当时看着有点贵,也是有另一个买书的目标,当时就先没有买,这书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几年前妈妈买了之后没看,当时三年级的我就拿起阅读,一发不可收拾,用了一周把书全看完了。因为家里地方很小,所以有些读完的书就先拿到爷爷家去了,昨天去爷爷家看见了这本书,倍感亲切。我的学科里最擅长的应该说是历史,虽然小学暂时不学,无法检验,但至少我对现在自己的历史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很多邻居和妈妈的同事都夸我历史好,还经常问我最喜欢的历史书是什么,如果这么说的话,《历史的温度》首当其冲。
《历史的温度》使用一个个小故事带我们寻找历史后面的真情。历史书不怕写的.文笔不好,最怕的是无法写出客观的事实,让读者在心中留下并不是事实的作者的主观印象,这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来说,不公平。每个人都应该以正确的姿态,以当时真实的情况留存在历史长河当中。这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就用第三方的口吻讲述了真实的历史,不仅真实,而且温暖,要不然书名叫《历史的温度》嘛。什么叫温暖,历史书很难写出温暖,因为它是要把几十,几百,上千年前的故事讲述出来,没有人接近那个时候,没有人体验过那个时候,只能靠文献和口口相传的证据讲述,自然会有让人感到冷冰冰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他不能像现在的故事一样详细的讲给你,有时只能用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时间和地点来表示,这样的故事是不好听的。
这本书在每个故事完结之后会有一个独特的栏目:“馒头说”。在这里作者会把这一个历史概括一下,并用作者少有的第一人称来评价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而里面绝对会有让你受益匪浅,陶醉其中的升华,这些句子是公正无私的,完全能将你的世界观造成巨大影响,让你进入安静,正确的自我思考,对这个世界或许有一个新的审视。
总结一下:这本书叫《历史的温度》,它用温暖的口吻带我们寻找历史背面的温情与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故事。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2
故里新瑟声,浩路智抉择
我打五千年悠悠的良渚文化走来,天圆地方的神灵崇拜,男猎女织的父系氏族,惯于机械的磨制生活恍惊历史长流无数个艰辛的抉择,是进是退,洪涛下的挣扎,路在何方。
于新时代的正好骄阳手捧书卷,纸页翻飞的瞬间,连串的数字不再是沉睡的冰冷,已然在心中立起有血肉、真性情的主角,站在十字路口的矛盾、迷茫,他们慎重斟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一代狂儒辜鸿铭,对于他的刻板印象是嬉笑狂骂的遗老狂客,读罢首篇,历史的魅力从不是绝对的黑白,百年前风雨飘摇的《觉醒年代》让我们窥见先辈以自认为最好的方式激愤救国,中国魂里流淌的热血温润至今。一代楷模蔡元培,一生请辞,一世清贫,却不褪民族自由之志,于安逸面前他毅然放弃了顽固守旧,决然拥抱新兴,紧握“中国一定会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在我们的努力下慢慢变强”的如磐信念。一代忠将余程万,二十天血战常德突出重围却遭有期徒刑,奏起戎马一生的悲壮,难道英雄赫赫者,非杀身成仁不可?
所有待书写的未知,一切骤袭来的巨变,不论年龄,不问身份,不谈过去抑或是现在,是无以逾越的坎。往事如烟,车辙留下独特印迹的时代也许不会卷土重来,学着读懂一段历史,对话从前踏过来时路的孤勇者,至少我们可以传承一脉执念,少一条弯路,多一方明鉴。我们很难评判抉择的正确与否,却可以不断伫足被毁坏的铁轨耐心修正,重焕新颜就是最好的姿态。
昨天我们见证历史,今天我们创造历史。在清雅绿叶的沉浮中赏远山如黛,亭下陈年的收音机里播的还是婉丽越剧,只是新弦奏起的时代强音,让江南的柔情喜增科技硬核,温度与深度并存。
从2023年的意向递交到如今万事俱备进行最后的完善,七年的'筹备“长征”,是杭州做出的坚定抉择。由计划统筹到全面落实,浩浩荡荡的前路,杭州以足够的信心和实力,清晰的定位和目标成功申办亚运。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杭州以全新的方式打造一场万众期待的智慧亚运。在疲惫面前我们选择了坚持。电竞馆的工作起步晚,时间紧,再加上疫情,天气原因,通电任务艰巨,重重阻挠却抵挡不了亚运保电一线人的坚韧。每一处漏洞,每一次风险,他们都以最快的速度和严谨的态度诠释了铁军精神。炮火连天的年代,“连长牺牲,排长顶上,排长牺牲,班长顶上”的团结相守让人为之动容,和平之下,自觉奉献小我,与时间战斗至深夜亦是新时代的冲锋。在守旧面前我们选择了开拓。亚运两百天倒计时的澄澄西湖上空一千架无人机亮出了丰富的造型,亚运吉祥物的呈现燃起了杭州人民的文化自信,唤醒了属于这座城的记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们口中所传的巧合里藏着必然的延续。不是时代接纳了你,而是你主动敞开胸怀拥抱时代,赋予其温度,镌上一笔绚烂的色彩。
“白云蓝天,我们为信念画出起跑线,歌声嘹亮,那是我们最真挚的呼唤”。聚光灯下身着白衫的阳光少年,嘴角牵起的微笑是静待四海相聚的热情。声声歌唱激荡的青春朝气,融入赤红的马甲,展示青年的力量与担当。作为杭州人,我希望在课余多了解杭州文化感受历史丰厚的底蕴,分享给外国游客。当中外的文化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心心相融,亚运的圣火经久不息。文明疏导、防疫管控、垃圾分类,一次默默的助力,无数红色的奉献身影,亦是杭州的独特风景线。
“历史”,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而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寻着人类文明的轨迹,在泱泱华夏的热土上静听瑟鸣,以断舍离的勇气作出无悔抉择。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3
古人曾说:“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历史是什么哪?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又有几分真实?其实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这本书以第三者的角度,对每一件历史趣事娓娓道来,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使得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变成有血有肉、有人性、有真的性情的人组成的故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而是变得有趣、有温度,是暖暖的,鲜活的!
历史的发展总是偶然中藏着必然。对于处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后来的我们是没有资格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议的,只能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然后以史为鉴。每个灵魂都有其过错和美德。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所以,当我们少了些自以为是会对事物发展以及人物有更客观更理性的`认知。思维的广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认知高度与层次,所谓眼界与见识皆与思维方式脱不了干系,培养自我的多维视角对于我们更好地生活颇有助益。博观而约取,像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南开校训那样: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穿越历史发现奇迹都是有信仰的人创造的。一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台词:“你无法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直到它历经考验,正如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直至跋山涉水。”历史从来不仅仅由伟大的人物创造,更多的是由藏在历史大幕之后的平凡而又坚定的人所推动的。作为普罗大众里的平凡一员,依然要有自己的信仰,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何尝不是在推动历史发展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4
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过去的人所创造的故事,也因此,历史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只把他们当做一个故事来看待与借鉴。所以历史人物只能停滞在图片与文字里,渗透着冰冷的味道。但如果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历史,是过去的人正在经历的每一瞬间,是他们短暂的一生的所有片段与见证。此刻,历史人物就如黑白照片变成彩色照片般瞬间充满了温度。而张玮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历史人物与故事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分为三大章——人物篇、逸闻篇、战争篇,张玮从三个角度来述说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瞬间。也许是因为张玮曾经是体育记者以及解放日报的中心主任的原因,在他的笔下我们能看到许多历史书上被略过的故事与逸闻,也因为他的笔墨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事般的历史,让人津津有味。
也许你以为这是带有点味道的正经历史,所以不感兴趣。但是张玮却能满足不同人对于历史的.需求。
或许你只是想看野史?那么开篇能够满足你——居里夫人只是和丈夫发现了镭元素吗?那你知道她其实叫玛丽,因为认识了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和他结婚后才叫居里的吗?你知道39岁后丈夫离世是谁陪伴在她身边?而后来居里夫人是因为想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做贡献而发明了X射线车吗?又或者你想看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也许你不屑于看这些故事,想看历史上含冤的故事?那你还是可以找到想看的。张玮以站在历史的角度,还原历史真相,为历史人物正名。爱迪生真的是发明大王吗?电灯泡真的是他发明的吗?不,早在1854年,美国人亨利。戈培尔已经发明了灯泡,可以维持照明400小时,但是为什么历史上说,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因为亨利没有申请设计专利。而爱迪生真的是“发明大王”吗?不,其实是他雇用了由机械师、工程师、物理学家等组成的团队,他只是负责记录。李鸿章真的是“卖国贼”吗?不,他只是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前去商讨签订合约,他在下榻处被日本人打中一枪,子弹永远留在了眼眶下,但他还执着于与日本人讨价还价,争取少赔些款,省了一亿元。看完这些故事的你,还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吗?
在这本《历史的温度》里中,张玮不单讲史,还从人物与形式进行分析,公正地看待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不仅挖掘里面的趣味,还发现里面暗藏的真相,填补了历史书上所“略”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使他们更加富有现实感。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形势的不可逆转迫使这些人物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命运,也因此我们能感受到点点温度。这些人与事都如尘埃般的存在,但因为这本书被最大化地赋予了温度,从现在起,他们是不仅是尘埃,是有温度的尘埃。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15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唐太宗有言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是的,历史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文字意象,历史是人类跳跃的脉搏,将前人和当代联系起来;历史是环绕在路途中的明亮,点燃过去的同时也照亮未来;历史还是十字路口,正如张玮先生在《历史的温度》第六部中所言,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几个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或左或右,或进或退。从历史中看亚运,我们可以分别从个人、民族到国家来体会。
个人——蚂蚁虽小,溃堤千里。从古至今便有被传颂的伟人,伟人是如何被造就的呢?一面是个人利益,一面是家国天下,而伟人往往就是选择了国家而短暂地舍弃了自身利益。蔡元培先生舍去翰林院编修之职投入维新运动,“一生请辞,一世楷模”;万籁鸣先生从无做起,筑起让全世界青眼相睐的中国动画里程碑,“中国动画功成日,勿忘万籁鸣”;袁隆平先生钻研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温饱问题,“君视名利如粪土,功勋泽人间。”我们敬崇的这些伟人,他们无不是我们自己。我始终相信,我们
的尊敬是因为我们也想成为。为生民立命的志士是伟人,亚运会上奋力拼搏的每一位运动员是伟人,我们自己,也是伟人。
民族——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历史绵延千年,而最深刻的是近代战争史。我们不可否认中国在这一阶段屈辱的'历史,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我们民族从这段死气沉沉中迸发出来的新机以及足以燎原的星火。我们有失败:1943年的血战常德里,粮尽弹绝,孤城被破,中国军队大受打击,但大家仍未放弃,牺牲了的英勇无畏,存活下来的相互激励,这便是国人的生生不息所在;但我们亦有成功:平型关伏击战中,中国军民以破竹之势告诉了全部国人,“皇军”不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是可以站起来的。人是群体性动物,我们活在社会里,便离不开历史民族精神。亚运会除却个人运动外,也不乏各种团体运动,这便是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优良习性。
国家——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我们处在一个一个风云诡谲的世界形势中,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断猖獗,国内社会问题也急需重视处理,但我们仍倡导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便是大国风范和大国气度。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其中有五彩斑斓的美好,自然也有暗潮涌动的风险。但我们中华民族从未惧怕过。迎接挑战,战胜挑战。国家在引导着我们前进,而我们亦在为国家做贡献。亚运会便是一种国家宏观的运动,一方面它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群众的团结心;另一方面,我们不论作为参与者还是旁观鼓舞者,都应该意识到,是因为我们有个强大的国家,才有资格举行这样的娱乐活动。
张玮先生在书中说:“过去的这一年,很多发生的事情也像轮回的四季一样:有些事似乎有了冰雪消融的迹象,有些事焕发了生如夏花的活力。”历史是整体与个人统一的,正如杭州亚运提倡的是全民参与、全民亚运——每个人都运动起来才是真正的主题。我也由衷希望我们能创造更多的活力,和祖国一起砥砺前行,给世界呈现杭州风范,中国风范!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相关文章:
《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读后感08-11
《温度》教学反思06-13
(经典)《温度》教学反思06-14
《医学的温度》读后感06-29
《温度》教学反思15篇01-24
小学科学《冷热与温度》教案03-21
大班数学温度计教案11-06
中班健康教案:情绪温度计03-16
中班健康教案情绪温度计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