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

时间:2024-08-15 07:26: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尔王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1

  李尔王,相比哈姆雷特逊色太多,主要讲述了几种矛盾的社会关系:老人与子女、私生子与继承权、畸形的爱情,同时通过对两个家庭的纠葛,利用谎言与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峰,形成了最后的悲剧效果。

  老人与子女

  李尔王老来昏聩,喜怒无常,喜欢听奉承的话,并引以为真,不能通过理性去判断是非,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把自身的国土和权力分给了两人,并与拒绝逢迎、一心真诚的小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作为老国王,放弃了权力,却保留了一百人的强大武装,再加上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性格,让获得权力的两个女儿没有安全感,担心惹他不顺心的时候,给她俩带来生命危险,因此想方设法的削弱这一百人的武装力量,这也是李尔王与女儿们的矛盾焦点,成为了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动机。李尔王的决策,无疑是昏庸的,纵观中国历代王朝,除非死亡,没有一个君王会在自身有生之年主动放弃自身的权力,因为在这个位置上,权力意味着自身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通过和珅把持着国家权力。包含现代社会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处理,类似的例子也层出不穷,很多子女都是为了老人的遗产而去孝敬老人,当老人的资产如果已经到手,就会变得不能相处,恨不能老人早日归西,正所谓: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应该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在从情感和伦理上,这才是符合人性的,动物尚且懂得反哺,作为父母和子女都不应该唯物质论,这样才能和谐,才能共享天伦之乐,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私生子与继承权

  私生子,自古就不是一个光彩的名称,由于父母的不负责任,私生子得不到公正的人权待遇,世俗的排挤与世人的歧视,让他的成长中充满了压力和障碍,最终导致性格的偏激和扭曲,在对地位和财产的继承权上,尤其不公正。这也是格罗斯特伯爵的私生子爱德蒙,一心想要得到公正的权益,抛弃了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通过欺骗、告密等卑劣的手段去谋求自身想要的地位和财产。

  畸形的爱情

  比较戏剧的地方在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竟然同时爱上了格罗斯特的私生子爱德蒙,他们竟然会对爱德蒙通过自身卑劣的手段取得的成功欣赏有加,李尔王的二女儿想除掉自身的公爵丈夫,认为只有爱德蒙这样的人才会配得上自身的眠床,真是鱼找鱼虾找虾……由此可见,相同的价值观才是爱情的基础。故事的结局对他们也都是公正的,三人一同到地狱去做夫妻了。

  谎言与真相

  谎言与真相,李尔王与三个女儿,格罗斯特与两个儿子,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相,真正的.真相还要通过理智去判断,通过更多的观察去总结。因为,谎言往往会包装自身,针对人的需求和人性弱点,加以满足,才能实现欺骗的目的。因为所求不能得到正常的满足,因此才会先针对你想要的,给予满足或者满足的许诺,才能顺利的从你那里得到他想要的。有时候,当人进入某个通道之后,忠言、真相反而会没有生存之地,绝对的权力更会加剧这种情况的发生,当忠臣肯特向国王谏言时,被盛怒的李尔王放逐,丝毫没有一点儿犹豫与反思。

  总结来讲,这个故事就是李尔王老年昏聩,骄傲自大,为了显示自身权势,把国家分给了两个甜言蜜语的女儿,与坚持本性的小女儿断绝关系,后来被两个获得权势的女儿欺压、遗弃,越来越疯,在忠臣肯特的联络下,小女儿引法国军队来救父,但最终战败身亡,李尔王也悲伤而亡。李尔王失去丈夫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爱上了爱德蒙,为了争夺爱德蒙,二女儿谋划杀死自身的丈夫未遂,毒死了自身的大姐,然后自杀身亡,爱德蒙被处死。格罗斯特伯爵因忠于李尔王,被爱德蒙出卖,并被李尔王的大女儿挖掉了双眼。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2

  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但我一直认为《李尔王》是发人深省的。作为一部流传了一百年的经典剧,没有必要重复这些信息。一个勇敢而有前途的圣人被被自己的女儿迫害,沦落到这样的地步,真的很可悲!

  故事的开头,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点:人们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爱居功骄傲,所以总是遮住耳目。就像清朝乾隆皇帝在奉承和赞美中自称十全老人一样,大女儿和二女儿尽力渲染,让英国国王陶醉,醉得一团糟,醉得忘乎所以。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病,忠言逆耳利行,不列颠离中国很远,大概很难理解这个道理。于是说实话,说实话,向父亲坦白的小女儿变成了杯具。这似乎和中国的一个小故事有些相似:有人得子,大喜,大家探望,都叫这儿富贵这儿长寿必有才华。唯一人曰:“此子终为死焉。大家都惊呆了,鄙视了。说实话,他们被抛弃了,而那些虚伪、口沫横飞、渴望把所有溢美的话都放在这个儿子身上的人却广受欢迎,甚至把自己当成高尚的人,把真相赶出家门。这和考狄利亚被两个姐姐鄙视和父亲厌恶是一样的.。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人们喜欢被表扬,都喜欢溢美之词。但人们仍然希望这些话是真诚的。于是,又构成了一个悖论:美言艳丽而虚假,真话逆耳而真诚。就像饮料和开水对人来说,饮料虽然味道鲜美,但真正解渴的是开水。李尔王最终总是依靠他的小女儿,不是吗?

  下一个故事是孝道和贪婪。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们看待孩子对待父母的问题时,我们自然需要从孝道的角度来讨论——似乎在我们眼中只有这个角度。

  当然,在李尔王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用花言巧语欺骗了李尔的领土后,他们不仅对待父亲孝顺和不孝,而且对不服从和不服从。从大女儿高纳里尔要求裁减父亲的侍卫,到二女儿里根对父亲避而不见,一向到最后李尔在暴风雨之夜冲出宫廷,终至疯狂。两个女儿的冷酷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情节中,还有一个小李尔王的故事:爱德蒙诬陷兄弟,陷害父亲,最终为了夺取继承权而流亡。这两个故事交织在一起,无疑揭示了利益世界中人们的贪婪本性,严厉鞭策了利益世界中权利利益的竞争和人性的冷漠。就像爱德蒙为了继承权不择手段一样,两个已婚女孩为了争夺爱德蒙而互相残杀,极大地讽刺了这种人性的丧失和道德的丧失:这三个气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最后恶有恶报,这些都是后话。暴风雨在作品中的出现恰到好处。连天的暴风雨营造了一种黑暗恐怖的氛围——人性消失,道德沦丧,世界变成了地狱······

  当然,光终究会到来,考狄利亚是光,是善和美的化身。事实上,考狄利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虽然父亲对他有点无情,但当她得知父亲的杯具时,还是兴兵讨伐。爱德伽对他的父亲葛罗斯特,虽然他被诬陷并被他的父亲通缉,但当葛罗斯特也被流放时,他仍然秘密地保护他,这个情节似乎和李尔王和考迪利亚一样。就像前面恶的重复一样,这种善和美的重复也最大化了人们心中的震撼,善和美依然存在,这种善和美体现在考狄利亚和爱德伽身上。对父亲李尔来说,考狄利亚的出现,带着雪中送炭的意义,让疯狂的李尔心里有了一丝安慰。但我认为这种安慰背后应该有一层矛盾。毕竟,他以前讨厌她,他剥夺了她继承土地的权利。无论如何,父女和好如初。什么比亲情更珍贵?即使在争权夺利的恐怖时代,亲情依然是一缕阳光。但这种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随着考狄利亚被吊死,李尔也在这种悲伤中它死了。虽然这样的结局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但这就是世界,这就是现实。在这样一个人性丧失、良心丧失的黑暗邪恶世界里,美和善怎么能退却呢?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3

  我读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从中学到了很多。我认为《李尔王》给了我更多的人性和理性思考,而不是文学本身。首先,我简单说一下。《李尔王》的作品是基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它讲述了李尔王的故事,他年老、任性、无知,把土地分配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然而,他把诚实、坦率、善良、不会取悦父亲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和爱她的法国国王一起去了法国。李尔王本人只保留了国王的尊号和100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享受晚年。

  出乎意料的是,两个大女儿到达达目的后,他们暴露了自己的真实面目,把父亲赶出了家门。从那时起,李尔王遭受了流离失所的痛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悲惨经历,开始攻击两个妹妹。不幸的是,她失败了,最终被俘并自杀了。李尔王也死于悲伤和疯狂。当然,两个坏女儿的结局也很悲惨。故事曲折而悲惨,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此时此刻,让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书中的人物和材料。李尔王,一个困惑而虚伪的.老国王,因为他的虚荣心,伤害了自己,更伤害了善良而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的后果是值得的,是自己的后果,话说回来,老年人遭受这样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水果,更悲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死在自己的前面。

  更不用说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了,她是一个恶毒、不忠、不孝、不忠、无知的女孩。她为了自己的利益赶走了年迈的父亲,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毁了自己的家,甚至互相残杀。直到她死了,她才知道自己喜欢的男孩也是一个恶毒的男孩,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他们。也许是因为他们是土地的所有权,他们鄙视依附于他们的丈夫,甚至责骂他们的丈夫是懦夫,两个可怜的男孩,因为他们的权利,埋葬了他们幸福的生活。他们根本没有妻子和女人的样子。也许他们直到死才明白做人的道理!

  那里最糟糕、最好的应该说是葛罗斯的私生子爱特门,为了财产,为了更高的地位也是迫害他的兄弟,但也伤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顺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实际上用他的外表和花言巧语哄所有的人,最后有两个女孩因为他的虚伪而死在自己的手中,他最什么也没有,还埋葬了自己。说真恶棍可恶,但像他这样戴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比真恶棍可恶得多。

  其实话说回来,这种伪善不是他的个人原因造成的,也不是他当初想要的。是他周围的环境让他变成了这样的人。正是因为他是私生子,周围的人才才会对他有各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都是葛罗斯的儿子,但他们的待遇却大不相同,这对他造成了深远而沉重的影响。这是他的错吗?不完全是,只是别人和社会对他不公平。

  在这个故事中,最忠诚、最忠诚的人应该是老大臣肯脱。他因为自己的真相被李尔王驱逐,但他并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懒惰而怀恨在心,也没有因此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个好君主,但他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所以他不得不不不努力陪伴他,就在李尔王最艰难、最流离失所的时候,他从未离开过他,甚至为这位前老国王奔波,向善良的科第丽霞求助。应该说肯脱是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如何改变自己。最后,多亏了他,李尔王得救了,认识了他的小女儿。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不能平静下来。我想说的是,就像我们以前读过的莎士比亚的经典《哈莫雷特》一样,这个故事很悲伤,但知道这是一个故事,我仍然深深地被感染了,难以形容的味道。联想到的只有几个词语,社会,人性···口蜜腹剑是《李尔王》最准确的注释。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太多了,就像书中的人物一样,有老国王、小女儿、虚伪恶毒的善良,比如大女儿、二女儿和他们的爱人。

  深入研究,是社会创造的人性。从中,我叹了口气,处理未来的生活,坏事总是有,当然,会有好事,我坚信,心或主流,我们想做的,是提高自己,做一个好人,然后善待他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人相处。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4

  莎士比亚著有四大悲剧,有人认为《李尔王》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我也认同,《李尔王》的确写得更发人深省。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李尔王》中那多被扭曲的人物性格正加强了此剧的悲剧性。一位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力的君主,竟然被自身的女儿迫害,沦落到无家可归,街头行乞的地步,真是可悲可叹。

  李尔王无疑是整个悲剧的主角。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本可坐拥天下,享尽荣华富贵。然而,一个致命的错误造就了属于他的悲剧,也暴露了人性的一大弱点,那便是——虚荣心。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欢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虚荣心更胜于常人,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可以说,小女儿考狄利娅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挑战与讽刺,而长期生活在虚荣中的他正是由于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因此他才会如此恼怒,以至于把小女儿赶出家门。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位不列颠国王却恰恰不明白这个道理。平日里,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所能地奉承与渲染,令这位国王陶醉了,醉得飘飘然,醉得忘乎因此,醉得一塌糊涂,于是那个讲真话,说实情,对父亲真诚坦白的小女儿成了悲剧。同样的,格罗斯特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听信私生子的谗言,而不相信言辞木讷,真诚善良的长子的为人。他和李尔王有着相似之处,同样身居高位,同样习惯于听信谗言,这便注定了他们同样的悲剧结局。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真诚和善良的象征。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想法,由于语言表达不合父亲的心意,却被逐出家门;但当她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又毅然为自身深爱的父亲讨回公道。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之际出兵讨伐两个忘恩负义的姐姐,但,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让本应有圆满结局的人物不得善终。考狄利娅最终自缢而死,老国王也郁郁而终。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不善言辞而被父亲误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然而,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给了一个懂得欣赏她的真诚与善良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那些趋炎附势,口蜜腹剑之徒,从这方面来看,她又是幸福的。

  然后是考狄利娅的两个姐姐,虚伪,虚荣,自私而又残忍,养尊处优,只懂享受,极端个人主义,是“假、恶、丑”的典型。与他们相似的是爱德蒙,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叛徒,他设计让父亲和哥哥爱德加遭受苦难,又勾引高纳里尔和里根使她们姐妹反目,自相残杀,他是“恶”的代表。环境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是格罗斯特的私生子,这种不光明正大的地位,使他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表面上可能与哥哥没有什么不同,但背后肯定受人指指点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爱德蒙,成为了一个性格扭曲的复仇者,也正是因为如此歪曲的人格,造就了他悲惨的命运。与之相反,哥哥爱德加,性格纯良,为人敦厚,却一度被父亲误解,派人追杀。死里逃生的他,仍然以德报怨,即使危险重重,也从未放弃过自身的父亲,一直保护着他。

  其实在《李尔王》这部剧中,国王身边的那个弄人倒是个有趣的人物。他的戏份很少,跳梁小丑一般,似乎每次出现都在插科打诨,好像没有他这部作品仍然完整。但,他又仿佛是剧中唯一一个冷静的人,唯一一个理智的人,唯一一个身在剧中又超脱剧外的人,一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谎言终会因时间验证。撒谎的后果是残酷的,我们都要诚实待人,不能像书中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一样欺骗自身的亲人,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李尔王读后感】相关文章:

李尔王读后感05-02

《李尔王》读后感03-22

《李尔王》读书心得03-29

《刷子李》教案12-01

刷子李教案02-24

刷子李读后感04-24

《玛蒂尔达》读后感04-30

《玛蒂尔达》的读后感07-08

玛蒂尔达读后感05-01

《刷子李》教学反思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