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7-27 14:02: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他说:“所谓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身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看到这,使我想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效率自然会非常高。那兴趣的秘密何在呢?简单地说,便是学生喜欢。因为喜欢因此学生情趣盎然,因为喜欢因此课堂效率高。

  因此,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才是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枢纽的关键所在。激发学生兴趣还要保持住学生兴趣,才能使一堂课深深吸引学生,学生感兴趣了,就可以投入无限的热情,而这些热情便是他们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

  让我们不断充实、锤炼自身,关注学情,使学生对我们所任的学科充满兴趣,让我们的教与学变得更快乐更高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最近真正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的贴近我们学习生活的事例,读了这本书令我深受启发!

  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育人之道,爱心为先。爱是包容!我们面对的几十个长相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有成绩好的学生,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有懂事乖巧的学生,也有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也许这一刻让你开怀大笑,下一刻就使你怒发冲冠,但他们都是孩子,是他们的天性。

  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给孩子,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观察他们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次,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尊重人格。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不要期待每个孩子成为你眼中的乖孩子,也许他们的.闪光点只是你还没用发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保持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一颗大树,把绿荫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

  第三,要有丰富的学识和幽默的态度。让学生喜欢你,丰富的学识是必要的条件,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现代的学生不会仅仅满足有限的知识。

  读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时勤读之,方能在教育上收到更大的启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近期,我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后感触颇深。这本书中涉及许多我们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用了很多的具体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教育路上的指路明灯。下面,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关爱学生,滴水穿石。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在《教师的权威是什么,应该表现在哪里》中,他告诉我们:珍视儿童对你的无限信任是很必要的。要想使教师与儿童之间永远保持和谐的、富于人情的、相互关怀照顾的关系,教师就必须做一个有智慧的、热爱儿童、保护儿童的人。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焕发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废。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爱钻牛角尖,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俗语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而此时的教师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了。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二、爱护学生,给予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那么教育的秘诀便是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如果学生在学校毫无成就感,觉得自己个各方面都不行,那么他的心就会变得粗暴起来,凡事都无动于衷。因为学生信任我们老师,所以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给他们自尊。那么如何给学生自尊感呢?教育不是简单的将知识从一个大脑传输到另外一个大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碰撞。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或者给学生低等级的评价,而是要了解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从而拿到优良的结果,使得学生从这个过程中有收获感,提升自我效能,这便是给他们自豪感和尊严感。

  三、坚持阅读,终能成长。

  好的教育方法,良好的生活心态,不是某一本书或某一句话教会我们的,而是存在于长期阅读的时光里,点滴坚持的日子里。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多么耐人寻味的回答啊!我想,这15分钟与一辈子的区别和联系就在于两个字——读书。所以,读书吧!教师只有读书,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带给学生充实的知识和心灵深处的震撼。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教育素养。读书的力量是巨大的,读书后的反思、感悟更能积极地推进教师将书中的思想、内容融会贯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坚持读书、不断交流、善于反思、耐于沉淀、终能成长。

  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他认为不存在什么对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经典论述,对于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在我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化注意的不够,尤其是大师文中提到的分层教学法,分层作业法,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觉得麻烦,大量的时间是在对一部分学生讲课,而对于学习没有困难或是学生困难的学生关注不足.由此,使我想到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应是固定的,在适当的时候,把指挥棒也交给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参与学习,而且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应给学生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会促进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为班里也有遮这样的一些"大将",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读着《给教师建议》这部教育著作,并不断地把其理论和精华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给教师建议》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因为,苏霍姆林斯基,他正像一面镜子,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我想,当你了解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样会产生敬仰之情,他可以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十七和

  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

  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

  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完成。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完成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我感触颇多。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虽然没有看完,但是阅读过的每一条建议都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一口气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要保持“水源清洁”一文,我的心情变得与苏霍姆林斯基写此文时的心情一样沉重。苏霍姆林斯基正是想通过这一个案例来警示我们的学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儿童的德育工作。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的积淀,为我们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儿童和少年因其年龄小,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差,也就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对于学生,我们应当明白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马上拿出公正的态度来,丝毫含糊不得!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这一点,而且要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辈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学教师,每天在校上三、四节课,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下班以后,又有忙不完的家务。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我想,众多和我一样的小学老师读到这儿,都会很感激他这样一位智者给我们这么好的建议。因为,确实我们很多人都曾为这样的问题伤过脑筋,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他在书中的阐述不就像给了我们一根导航的指挥棒吗?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为如不添加水,总有一天,水会用尽,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

  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品著作,悟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如何去教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给我们阐述了100条建议。其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了教育智慧,内容充实、分析精辟,又结合了生动且详细的案例,深入浅出,启人深思。因此,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自身素质

  每一位教师在走上三尺讲台前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我认为,一是要有广博和精深的科学文化识,这指的是要对自己所授教的学科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能够“授业,解惑”。二是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也就是说,教师要懂得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来研究儿童的各项表现与行为,以便能够选择最适合孩子们的方法来教授。三是要有对教材的熟悉。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其实,我们不光需要熟悉掌握所授年段的教材,其余年段的教材也需要了解。例如,我是一名初中教师,在熟悉掌握初中教材的基础上,我仍有必要去了解小学或是高中的教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加深对自己教学重要性以及有效性的理解,才有利于更好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承担辅助者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用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所以,我们的教师首先要以“爱”开始,用爱去灌溉,去滋养,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去实践。学会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将学生从沉重且乏味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学习变得简单;学会和学生互相合作,不再一味地宣示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而是懂得去让学生更加个性化地思考,在思考中也个性化地活动,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把学生引向一个真实、丰富、广阔的生活背景,而不是让他们的大脑里只有一堆抽象杂乱的数据,创造出一种“简单”“有趣”“丰富”的课堂教学。这种“简单”并不是单一,而是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学生们能在周围的不同环境影响下,还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趣”也并不是低级的玩笑趣味,而是一种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在有时思想交叉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学生,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创造,感受学习的'乐趣。当教学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思想的火花,没有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而“丰富”,则是需要教师组织多彩并激励学生们的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上或其他创造性方面懂的东西,超出教学大纲之外一点点,让他们有一些自豪和满足。如果这三点真正能够得到满足和体现,这样用爱用心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

  三、书香伴人成长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一个标题特别抓人眼球“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总是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为了教学成绩一直在和学生斗智斗勇。下班后,又要忙于家庭。时间到底是从哪里来呢?答案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知识的渴求。狄金森也曾说过“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骏马能像一页跳着的诗行一样——把人带向远方”。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教师更是。读书,仿佛就是在和名家大师对话,多读一些教学方面的书,就会时常惊叹“这样的情景创设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那样的环节设计好像会让学生们更容易学会”。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增长知识面,创新教学新思路,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况且,在如此信息发达、科技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勤读书,善思考,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这样我们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走在孩子们的前面,拜托“坐吃山空”的尴尬。另外,书读多了,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学会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这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多少收获,又留下了什么不足;反思如何才能更好的设计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在班级管理中又有哪些做的不到位的?常读书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深刻的反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也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处和其他老师的经验,从中提炼出课借鉴之处,为今后的成长夯实基础。

  我们正年轻,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唯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创造教学生活和教学生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是一本值得每位教师阅读和思考的好书。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为“教”和“学”提供了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老师提供了最实用而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教学技巧。其中有几条建议给我印象颇深。

  一、善于“捕捉”学生的积极举动。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习惯地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像我们在批改作业中更关心学生的错误一样——要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对策,然后解决问题。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学生渴望得到我们的关注,不仅是学生,哪个人不希望被关注、被赏识呢?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他的行为举止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的私下、公开的表扬,他的心情不言成喻。

  孩子对赏识有更强烈的渴望,一旦他们意识到乖一点就可以得到你的关注,就会自觉地乖起来。相反,你时刻只盯着他的错误行为,很可能他就会故意制造一点小麻烦来引起你的关注。

  我们的心里要装着孩子,而不只是成绩、分数。真诚地与孩子相处,捕捉孩子的积极行为,然后给予肯定与表扬。杜绝虚伪、空泛的拍马屁式的表扬,它们很快会被学生识破,教师会因此失去学生的尊重,然后对教师失去兴趣,包括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二、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书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若有心,学者必有益。作为一个教育者,只有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才会有花开的那一天。在每个班级中都有让人头疼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很多教师虽然没有放弃,但少了一份坚持,少了一份耐心,所以我们不要给孩子贴上“教不好”的标签,对孩子不应是一味地指责和埋怨,而应是关注的目光、宽容的态度、理解的眼神、尊重的语言、接纳的心态。在接纳孩子优点的同时,也要接纳孩子的缺点。用我们的爱去教育孩子,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他们,我们就能感觉到孩子的心。

  三、跳出互相指责的怪圈。

  每年,我们的课堂上都会迎来一批新学生,每次都会听到许多老师抱怨学生如何如何差,如何如何不如从前……尽管在来到我们的课堂之前,我们对他们以前的教育状况一无所知,但是我们要认为他们已经打下了一些基础,我们要帮助他们进一步地成长起来。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只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真正教好每一个学生,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充分发挥、挖掘他们每个人身上的潜能,而不是无止无休的抱怨。

  这本书带给我许多教学上的建议,带给我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为我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门。我会好好运用这些建议,相信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对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更深刻的理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在这个假期当中,我看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之前听几个同事都有提到过这本书,都说这本书对自己的教育生涯特别有帮助,于是我特意找到了这本书好好学习一下。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果不其然,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教师都提供了帮助。例如:教育教学当中的一些小技巧;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探讨方法和互动方式;提高老师教学水平的指导方法和实际案例等等。我认为这本书是我们在教育生涯当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指南。

  这本书当中收录了101个教育的小故事,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每一条建议都会针对一个问题,作者用朴素却又幽默的表达方式,将教育孩子的心得,关爱孩子的收获,课上意外事件发生后的感受,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等写得生动具体,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这本书当中的101条建议注重了实用性和可行性,它并不是光谈理论,而是有具体的事例和方法。强调了情感教学与创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

  在读这本书当中,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想要跟大家好好分享一下。书中提到了一点,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其实,我觉得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都特别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于是久而久之,成绩薄弱或者调皮的学生就成为了我们放弃的对象。我们上课的时候,就会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我们要学会因材施教,成绩差的同学有可能某方面特长就很突出,我们没有必要放弃他们,相反的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你对孩子多一份耐心,他们必将回馈你更多的感动。

  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意味着我们要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就更应该有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对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必定是一生的。看完这101条建议,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少了很多疑惑,多了一份思考,学会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多阅读类似这样的好书,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在现如今出版的学前教育类书籍中,很少有适合一线幼儿教师阅读的。这些书籍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性的,让我们望而却步;另一种是实用类的,例如环境创设和活动方案等,虽然实用,但却使我们陷入"拿来主义",限制了我们的创新和反思能力。而《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独具特色,没有大篇幅的理论,几乎都是来自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书中内容涉及到了我们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深思熟虑。

  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作者专门探讨了幼儿教师所面临的困扰,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最头痛的家长工作。通过访谈一些教师,她们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在实践中采取的方法,我读后深感触动。

  家长的参与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工作中,常常能听到老师们对家长的不满。事实上,现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六个成年人面对一个孩子,而家长的过度溺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都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困扰。如果家长在这方面没有做好,将会对教师以后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家长们的想法,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不能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而应该尊重家长们的正确观点。同时,我们也要耐心、虚心和诚心地倾听家长们的合理建议。只有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家长们才会乐于倾听我们的意见并愿意与我们进行交流。

  第二、要及时的将孩子的优点、点滴的进步及时的告诉家长,不要吝惜自己对幼儿的赞美。教师对孩子的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这种奖赏性的行为不仅让孩子们乐于去努力,也让家长更加轻松、自信、愉快的面对老师,更能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孩子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者困惑,以期待得到教室的指点与帮助。

  第三、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不尽相同,这也需要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家长,以便能有针对性的与家长沟通,针对家长的个性问题帮助其想对策、想方法。

  第四、教师要经常的换位思考,要体谅家长,因为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哪怕是孩子们犯了错,也会认为孩子们年龄小等等,所以这就容易跟老师产生矛盾,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理解家长,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喜爱、关心他们的孩子,家长就会变得更容易接受教师的一件和建议。

  第五、教师要以一颗真诚、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现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从而换来家长的心爱。

  在本书的结尾,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们理解,所以我们支持;因为我们支持,所以我们相互爱护;因为我们相互爱护,所以家园的教育才能更加和谐。事实上,家园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如果我们都深深地热爱孩子、相互理解和支持,那么作为家长的工作还有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困难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年前在网上下载了一本耳熟能详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电子书,一边读,一边不住地感叹:这样的好书,如何会到快三十岁的时候才与之邂逅呢?

  但无论如何,今生能够相遇,总算幸运且幸福。

  读第一遍,思想和行为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指引;如今再读再想,还是有无数次的激动!那些渐被世俗淹没的教育理念、信念,再一次油然生长。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没有毋庸置疑的原则,然而无论哪一位一线教师读这本书,都会产生无比亲切的感觉。透过文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其中的智慧之源,既不在飘渺的天际,也不在封闭的大脑——”苏老师“的智慧,无一例外的源于实践。

  那本书中所包含的大爱精神与教育科学理念,闪烁着永恒灿烂的智慧之光。循着光芒,我望见了我的导师,他亲切的告诉我:爱,不是空洞的口号!

  许多老师曾在学期小结中写过:”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然而,”热爱“一词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又有几人做过深刻的反省?在”苏老师“那里,”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贴入微的了解,是科学有效的施教,是全面的、面向全体的关怀……他了解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特征,了解每一个亲子教过的儿童个体。

  在这里,我不有自主地要摘录他的原文,以此表达我对其语言、思想与行动智慧的深深敬仰。《给老师的建议》开篇便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文中写道: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样的话,对于那些严重只有优生、只见集体的老师来说,是多么有力的批判啊。真正满含爱意的老师,心中应该有具体的每一位学生,而且,懂得向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帮助每一个孩子点燃心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他还明确提出,因材施教的首要目的,便是”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这就是我们现在说得很响亮的一个词语:生命化教育。

  在第6篇《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中,他又针对后进生的特点,具体谈了如何有效地对其开展工作:

  对后进生来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千百次的观察使我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如此,就是”苏老师“爱的方式。他不说一个爱字,却实实在在地用行动在爱着。现实中有许多老师,要求孩子反复抄写、死记硬背,课时事实证明,如此做法收效甚微。这正是考验为师者爱的能力的时候。

  在第30篇《谈谈直观性问题》中,他又理智地认识到某种教育理论对不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适用性。文中说道:

  低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美的智力发展。小学老师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会儿童思维。

  在这里,”苏老师“认识到了小学与中学的差别,他清晰地阐述了要在小学里强调”直观性“教育的原因——小孩子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的!但他的理论不是停留在某一种认识上,因为儿童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所以,他的'理论见解也是发展变化的:

  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描绘的直观手段过渡……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号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

  这些充满发展观的理论让我们看到,教育真的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真理和谬误有时候仅仅一墙之隔:同样是实物的直观性,普遍用在一年级是正确的,普遍用在三年级就成了一种谬误。

  尽管教育十分复杂,”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是,”苏老师“又用不小的篇幅写出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建议。让我们明白:教育是触手可及的事情。

  《建议》中,有不下于20条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建议,为了使操作指导更有说服力,期间又不乏深刻到位的理论见解,这样使读者能够更加心悦诚服地采纳他的建议。在第10篇《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一文中,他写道: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千万别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回答,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

  如何设法让每一个孩子独立思考呢?做老师的自然各有各的十八般武艺。”苏老师“提出了他的做法供读者参考:给予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实践,亲眼看到的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的,不许学生在课堂书面练习中犯错误,等等。确实,在我们当今的大班化教学当中,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一问几答的课堂模式中,有相当多沉默孩子的思维处于半停滞状态。所以,怎样用多种方法,耐心机智地促使每一个孩子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实践。

  在第28篇《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中,”苏老师“又十分明确地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尤其是那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在这里,他用科学的理论阐述了劳动对智能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他离开”事实“就难以思考。劳动的典型特点,就在于它的哥哥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

  然而我们的教育现实却与”苏老师“的理想相差甚远!限于条件,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书斋式的,哪里谈得上多少劳动教育?感到可悲、无奈之后,唯有用”家校联系“进行补救:告诉家长劳动的意义,让他们鼓励孩子参与一切可能参与的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社区劳动。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达到教育家期望的高度呢?这可是值得一辈子去思索、去实践的事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最近看了李镇西等人合编的《给新教师的建议》一书,我参加工作都11年了,看这本书总有些觉得不习惯,也的确有部分内容看着就像自己的心里话一样,有些场景就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当然我为此庆幸,11年来终究还是有些积淀的,书中真正触动我的内容不多,倒是李镇西所写的序言让我难忘。

  序言的题目叫做《在反思中成长》,用它作为给新教师的建议真是年轻教师的幸运,最起码我觉得是个高起点的建议,也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极好建议,年轻教师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不像有些建议空洞无物,令人不知从何下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我们的周围,包括我自己,这样的现象是存在的,我们也写教案,但是写了十几年的教案,往往最后的结果是十几年的.重复,十几年的简单重复,这样一来本来我们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可最后却没有多少创造性,最后导致我们老师因为简单重复性劳动而烦躁,但是再烦再累,我们老师还是愿意去做,假如我们多些反思,多些创造性的劳动,也许就不会如此烦躁,也许就会因为有所创造性的收获而精神愉悦了。

  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提到反思型老师必须做到四个不停,就是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不停的思考,我觉得这四个“不停”是有顺序的,实践是第一位的,阅读是充实,写作是思考也是经验的积累,它会反过来指导实践,而最后一个思考则是贯穿整个过程,这四个看起来不起眼,实则很难,实践要有研究的心态,阅读要能始终坚持,写作要有鲜活的气息,思考要有一颗求真务实的心……

  在序言中,李镇西老师还介绍了反思的几种方式,包括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育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对教育理论的反思等。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的反思要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断的追问自己,我记得书中讲到教学的三个反思环节中的课前反思环节的时候,就提到教师要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设计这样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还能怎样设计教学?如果老师们都能在课前如此三思而后行,那么将会多大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呀!

  做反思型的教师,不做经验型的教师,让我们的工作更有创造性,更有活力,更有魅力,也让我们更有职业尊严和自豪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一生之计在于少,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计划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可是在用心体会大师的这条建议后,自己也反思了很多。每个学期的开始,我们都会写《学科教学计划》和《班级工作计划》,可是,写来写去自己的东西少了,应付的东西多了。根本没有静心去思考自己的计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应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计划不能仅仅是一个“进度表”,更不能是应付检查的“摆设”,它应该对教学工作有规范性、指导性。制定好有效地规范的学期计划,我们学期的各项工作就更明确,目的性就更强,自然形成了教学新格局,才会为新学期的课程实施搭建一个比较高的起跳平台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不仅学期计划没有用心去写,更是缺少大师所说的远景计划的制定。大师对于远景计划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议: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节目。当然,前提是学校的图书馆里必须有这些读物才能实现。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学校里最好有一个音乐室)。

  (3)要跟学生谈话时用到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记熟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应特别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读来很受启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缺少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必然会增加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效益大打折扣。远景计划可以引领教师将眼光放得更宽广、长远一些,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还关注他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注他们的“眼前”,还关注他们的“未来”。这样,教师就不会过分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而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计划无疑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规划。制定的计划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的理念,教学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我想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地方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列宁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幸成为人师,是我觉得十几年读书生涯中最快乐的事情。小时候,我总以为你很美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三尺讲台,一枝粉笔,一腔热血,拥抱教育情怀,我来到了学校这个神圣的地方,开启了一段教师职业生涯。

  年幼时,我十分害怕老师,因为老师的严厉,时常督促我努力奋发学习。慢慢地,我发现严厉中满满是教师爱的体现。青年时期,我很自卑内向,不敢和同学交往,害怕和别人讲话,也害怕说错话,因为老师的鼓励,我得以找到了自己的信心。从一篇作文说起,因为语文老师一次小小的鼓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我从班里的后进生慢慢前进到前十名,可以说那句话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一股温暖的力量,让我努力前进着,为自己的梦想奋进着,一路上从考上省重点中学到师范大学。当我毕业那一刻,我成为一名教师的那一刻,我慢慢就爱上了这个职业,爱上了自己的学生,用力爱,用心教,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做一位智慧教师是我的追求,直到遇见李镇西先生《给教师的36条建议》,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在这本书里,李老师回答了很多我们日常遇见的问题,也给青年教师以指导,让我们的职业道路不再迷茫。我在书的扉页上写道:“读书的人,有梦可做。”李老师在本书的第一章节中就写道:智慧教师养成记。“没有人会否定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也就是教育要给人以积极的引导,转变和影响,这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使然。否定了这一点,就否定了教育本身。”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了解到不能刻意去追求外在的“教育意义”,一定要减少“刻意教育”,教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要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和“严”,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

  面对复杂的社会,一定要反复提醒孩子们,一定不要不应该丢掉善良,一个人应该有善良的心。要学会把课文讲得有厚度,把课堂讲得有趣味,学会以开阔的胸襟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教育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教育者需要一种宽阔的胸襟。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给自己增加智慧,做一名智慧教师,一直在路上,不曾停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06-2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经典)09-17

给教师的100建议读后感06-30

[实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8-13

[合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