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
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
陆陆续续看了两个多月才看完,有点枯燥,读起来很费劲,但角度很新颖。
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去揭露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的错误。
快思考和慢思考,指的思考的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曰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曰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文中几个比较普遍的原理:
框架效应: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积极感受。
前景理论:人们规避损失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即从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从演化角度看,这是因为风险厌恶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前景理论推论:人们倾向于在获得收益时偏爱确定性,在遭受损失时甘冒风险。比如在100%获得900元和90%获得1000元之间选择前者,在100%损失900元和90%损失1000元之间选择后者。
峰终效应:在作者所举的实验中,被试的手被分两次放到冷水中,第一次60秒;第二次60秒+30秒,后面的30秒水逐渐升温,到最后就不那么刺骨了。让被试挑选一种方式再来一次时,多数人选择了90秒的那种!总的来说,人们对某段体验的记忆约等于体验的峰值强度和体验结束时强度的平均值。换言之,比起过程或过程长度,结局更为重要。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
这本书读了好久,很多专业性词汇 比较难接受,看完 不容易记住,但都是一些我们常见的、并且很想去了解的知识,只是它解释的知识晦涩难懂…过段时间有再读一遍的必要。
书的一开始作者模拟了两个虚拟人物 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进行快思考 做当机立断的决策,系统2是进行慢思考 深思熟虑的考量。光环效应、目标问题、启发式问题、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参照点、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合取谬误…还有很多类似的'专业词汇,明明都见过 但这本书中却不好理解,现在要我解释 都不知道能说出几个…书中人提到有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经验自我是“现在怎样”记忆自我是“总体如何”,其实也可以理解 在经验中能阐述的是现在的感觉怎样 而记忆中的是对整体的回忆…过程忽视&峰终定律,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 我们很容易忽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但却对结局记忆深刻,如一个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很辛苦 但最后10mins她得到了追逐一生的爱情,我们会认为她还是幸运的。深有感受,例如这本书 当我读完的时候 我甚至很难记起前面章节的主要内容 但有晦涩难懂的感受,而最后的几章却记得很清楚 并且能理解。
书中讲的内容还是能引起我的兴趣,比如“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损失厌恶”“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那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幸福的方法”……
需要细细品读与领悟,可能是间隔时间比较长 很多内容都忘记了,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的内容有很多,找个时间再看一遍。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4
最近抽空看了《思考快与慢》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的大脑思考有“快”和“慢”两种模式,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切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个人觉得“快”和“慢”两种模式定义的并不好,应改为“非应激态”和“应激态”更加恰当。
总所周知,动物对于外界的信息的生理反应通常由三种模式“非应激态”,“应激态”,“僵直态”。而基于大脑这一生理结构存在的事物,思维模式当然也是符合这个说法的。
老虎处于安全的环境下,处于”非应激态“浑身放松,身体舒展。
老虎在捕猎中,处理”应激态“,腰背弓起,瞳孔微缩,身体伏低,释放大量肾上腺素,随时准备进攻(应激态有两种常见策略,hit or run攻击或者逃跑)
而如果”应激态“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身处必死局面。那么动物就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僵直态“。身体强直不得动弹,类似于假死的状态。
而思维模式对应以上也有三种形态,开头说到的两种不再赘述这里补充一下第三种处于”僵直态“的情况。处于”僵直态“思维会陷入短路懵逼状态,通常还会带有情绪抽离等特征。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
这本书前后看了大概是有一个多月,今天是看完了。可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看完一本书可真不见得是理解了这本书。我现在写的文章其实是心虚的,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内容其实只是懂了皮毛,而不是真正融汇贯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书籍需要看几遍才行。高手之间的差距其实也只是分毫之差而已,但却是天壤之别。
这本书从宽泛意义上讲可以算作是心理学上的著作,本书作者提出一个开创性的观点,即将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系统一与系统二,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大脑真的是有两个这样的系统,而是它为了形象说明而起的一个名称。
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一二理论,在其理论中,系统一是我们每个人最为熟悉,最为经常用到的系统;而系统二呢则是非常懒惰的一个系统,除非特殊情况,绝对不醒来,就和我女朋友一样,能睡的要命。
这本书中提到了大量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来阐明系统一与系统二的差异,在这里我就不进行举例子了,因为我只用一个例子来证明它们的差异总觉得太苍白无力。要是真的说句实话还是因为我怕举的例子太差,反而让大家对这本书产生不好的印象。
看完这本书,你才能够知道,原来自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欺骗的人。这也是我非常佩服这些心理学家的一点,他们能够成为一种“理性人”,跳出我们这些普通人一定会陷入的泥潭,然后涉及这样一种行为机制,进行重演,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以前我总是认为人的心里是不可捉摸,人的行为便也是不可控,但是这本书恰恰是在告诉你,你错啦,人的很多行为不仅是可以控制的,而且还是可以设计一种模式让你自己向其中走去。为什么现在的`游戏产业能做到这么大,为什么赌博会让人如此上瘾,这其中都是有着奇妙的心理学在其中。
我在这里就只说一个定理吧,因为这是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他提出了——峰終定理。什么是峰終定理,这就又涉及到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举个例子,当我们正在听一段美妙的音乐时,这个过程就是经验自我在起作用,而当我们在最后时刻,突然一阵吵杂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气氛,我们就会感到非常难受,这时就是记忆自我在起作用。更为 神奇 的是,日后,我们被问到当时的体验时,极少有人能够想起经验自我的那一段记忆,就是我们享受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妙音乐的时光就这样被我们给遗忘了,我们记住的是什么呢?是真个美好气氛被破坏的时刻,就是记忆自我在搞鬼。峰終定律即是指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过后,终点出现的越快,这件事给我们的印象也就越深。
今天就写到这,这本书强烈推荐给每个人,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心理学,更应该学一些经济学,这本书我觉得是两方面很好的入门书籍。现在已经不在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了,这个时代更复杂,更多变,也许要造就更多元的自己。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6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xx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有些例子特别让我兴奋,感觉自己又认识了世界的一角,就像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又一块局部那番惊喜。前天晚上11点20分,我还迫不及待的想和儿子分享,只因儿子已经睡觉,电话没有接听。昨天在qq上我给儿子分享了下面的内容: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篇20xx年,世界杯,意大利赢了,法国队输了。两个句子含义一样又不一样。理性看,描述的是一个事件,一个结果。但前句让人联想起意大利队为赢得胜利所作的努力画面,后句让人联想到法国队为什么失败,包括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人的画面。从这个意义看,它的含义不一样。我和他说:儿子,我们说话、写作(文字表达)不一样的说法引发不一样的联想,给人的直觉判断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因为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直觉判断)在工作,系统2偷懒(需要脑子付出劳动)。所以,在评价事件(人)的好与差(优与劣)时,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呵呵,妈妈就联想到我们在表达自己时,如果思考一下会很不同。你们工作中经常说话写作,话的顺序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说法不同效果就更不一样。比如:在评审团审判时,律师说DNA判断血缘关系准确率是99.9%,与1000个里有一个是例外,说的是一个理,但不同的案件律师会选择不同的说法,效果就自然有差异,呵呵。儿子,生活中,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在工作,甚至是经济学家也逃不脱这个。直觉因为常用而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如何传递信息,让别人直觉反应较好;思考别人给我们的信息时,我们却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包括对数据进行加工,可减少直觉对我们理性判断的干扰。看来你反应慢真的是好事吔。
儿子留言:不是好事哦,我觉得说话还是有待提高。
呵呵,学以自用,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噻,尤其适宜我们这种语言天赋不好的人群。
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7
一看到这本书的页数,我就被吓到了,以我的阅读速度,怎么可能在三天内看完,不可避免地就带上了焦虑情绪,想跳过这本不看心里上又过不去,拖拉了几天后终于在子夜老铁的指点下快速浏览了全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才这么浏览一次,我就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的缘由。
1、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系统1(快思考),有困难才会使用系统2(慢思考),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这两个思维系统,为它们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
这告诉我们: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而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这种配合模式使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
2、解释日常现象
光环效应,看到某人一个方面的光环,会类推到他身上的其它品质,比如打电话听到声音好听的人,我们倾向认为他人也会长得比较帅,人会比较聪明,但其实这些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曝光效应,即熟悉定律,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即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锚定效应,受别人给定标杆的影响。如果你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带你先经过几家五星级酒店,然后到三星酒店,你会有点失落,如果主人带你先经过的都是不入流小饭店,然后进入三星级酒店,你就会有受重视的感觉。这个大家可能觉得不明显,很多买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本来准备买个10万块的车,到了4S店,最后绝大多数买的都超过了10万,有的甚至跨了个台阶,买了超过20万的,不知不觉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买手机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超市更把这一套用的炉火纯青。知道这个特点,要注意刻意控制自己,减少受影响的程度。
许多人害怕改变,原来是因为相比于得到,人们更讨厌失去,哪怕两边的价值完全对等。并非脑子里出现的次数越多,就代表实际出现的次数越频繁。很有可能是被有心人特意拿出来强调或者仅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已。
是的,看起来系统2更精确些,那为什么我们还常常惊叹于某些人的直觉?直觉真的是天生的吗?看完本书后,我认为直觉不是简单思维,而是复杂思维简单化的提炼,直觉准不准,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把复杂的思考过程训练到自动化,就产生了直觉,也许意识层面还没传递到,潜意识层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某方面的训练越多,在这方面的直觉也会越准。
所以,做一个“明白人”,果然是可以通过多看书多训练达到的。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
据说所谓科学的方法无外乎合理的定义与区分,比如这本《思考,快与慢》,其实就是给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么思考的。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
区分了快思考与慢思考,下好了定义分析了特点,接下来谈的就是各种现实体现。比如启发与偏见,往往就是外部样本信息影响了思考系统的反应。能够启发的往往是系统二,形成偏见的通常是系统一,因为系统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就把一切丢给了系统一,开始了“不假思索”的运作过程,却忽略了所获得的外部样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见其实是轻松获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种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自我保护的特性。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偏见的存在,至于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利用,就看各种具体发挥了;比如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不过是因为人有限的精力和记忆力使得我们往往通过建立一个信念和一种思维结构来解释一切,从过去到未来莫不如此,而这种思维结构又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之上。这种思维结构能够修正完善却很难推翻重构,因为推翻重构会造成回忆的错乱。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愿意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放宽知识面、多采纳外部意见、敢于面对失败并通过更专业的训练来获得更好的效果——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来自思考系统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缩小这种局限性而已。至于选择与风险,在乎于关注点和注意力的着力点以及趋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于延伸的利用更是不胜枚举……一些理论,加上大量有趣的实际案例分析,构成了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简单易懂的书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己了解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错觉是自然而然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心放得更宽、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许是吧!因为思考了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才找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局限性。发现问题最重要,因为没明白问题,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过程,可我们惯于追求结果;问题往往不只是判断,可我们常常喜欢判断。当我们习惯于简化一切提炼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渺小的自己其实也被简化和提炼了呢?如果有,那就学习一下这本书的理念,时不时通过测量经验自我来了解自身系统一、二的运作情况,通过补充体验来避免认知错觉从而增加过程完善思维模型;时不时思考一下生活,尝试改变问题、增加开放性,避免忽视过程,小心每个答案……如此或许才能有更多的成长吧!要学会思考,还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9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xx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而阅读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我们应该像犹太人一样,多读书多读好书,既为自己增长见识,也为自己看问题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这样,在面对很多事情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处理事情。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0
《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20xx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L.Smith)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
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快”的叫做系统一, 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 系统二才会上场。系统二其实就是“你”, 套句佛洛伊德的名词就是ego,而系统一是id,它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主宰着你的选择和判断,当然这些心智活动有上限,所以人会犯错。但是若能把统计知识加进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时,同时考虑很多讯息,这时系统一只好退位,因为它天生就不是设计来做这种事的。在统计数据的帮忙下,逻辑的思考就使我们能做出较正确的判断,这时的你就是佛洛伊德的super ego了。本书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直觉是需要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形成的。比如,象棋、
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凡事凭经验、惯例依靠“系统一”获得结论,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一种懒惰。应该充分调动“系统二”的引用、判定等逻辑思考能力,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进而获得“怎么办”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1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深有感触,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
说实话读这本书启发确实挺大,书中告诉我们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并轻易去否认别人。不仅要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三思”,这样的结论才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
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究其根源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举个例子,现如今网上那些诸如“水军”、“写手”等,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完全不讲事实说证据,且常常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其实,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时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相对来说,慢思考方式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它在快思考方式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产生了最终的理性分析。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但是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这或许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从而突出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2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在之前就读过,这次EDP培训万炜老师推荐后我又重读了此书,给我一些新的收获。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xx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将得主。书中作者将人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两个一快一慢的系统,系统1是一个无意识的运作,所以它的运作速度比系统2要快,系统2是受控制的运作,是一种更趋于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由于它要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所以其动作速度比系统1要慢。真正要完全读懂此书还需要其它相关的阅读进行辅助,因为里面的信息量和思考方式有大量的佐证来进行的,但此遍读此书确实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收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很多事物都有一个快与慢的分配,快与慢会形成一个过渡和转换。在此对我的一些思考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首先,我们的工作到底是要追求快还是慢?我们要做到快慢有度,做好到客观事实的把握。我们发现在工作中我们相对比较欣赏哪些反应敏捷对外界事物敏感的人,不论他们的反应正确与否,这种思考或行动的速度确实会吸引我们的一些目光。相较而言我们就会比较不看好那些看似反应较慢的人,认为他们缺少激情,其实是我们对这些反应慢的人缺少足够的信任和了解。这时我们的出发点就会着眼于快与慢的表现形式而忽略我们需要掌握的真正的信息。有时反应慢的人其实他正在基于一些有利于公司平台或更好的方式的思考,而我们其实工作中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快与慢后面的出发点。因为思考的快与慢是可以转换的,快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慢思考也不一定完全错误。快与慢是基于不同思考模式的两种思考方式而已,我们不能简单的被方式所吸引,我们应该更关注思考背后的东西,提倡将更多的信息收集好后形成快思考模式。所以,快与慢的方式在管理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它只是一种方式,是基于不同模式下的思考方式,我们要允许两种方式并存。
其次,思考的快与慢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快与慢的成长是一个相互转换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有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情时总会很快,当然或许会基于历史经验会比其它人快。但对一个全新的事物总是先从慢开始,因为我们需要不断的尝试才会将慢转换为快,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开车,学习开车总是会从开慢车开始,不会有某一个人学习开车首先从开高速120码开始。这种模式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成长模式,我们人成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已经熟悉的部分处于快模式,不熟悉的或突发的完全陌生的会处理慢模式,然后还有一部分处理两者的转化阶段。以邵阳分中心客服为例,除客服主管是比较有经验的外,其他人员均是没有接触过此行业的人员,对她们的成长必然会经历快与慢模式的转换,首先她们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和一些工作要求,肯定从慢的节奏开始,但我们发现她们身上会有一些快的品质,譬如做事的风格、办公软件使用速度等,在她们的快模式中会不断加入他们在慢模式中学习到的东西,逐步形成与公司要求要符的快思考模式 ,但是当她们的思考模式已经达到足够快时,是否要求更快或者达到一定的快之后便终止转换,或者不断的补充慢思考,同时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回到我们所说的第一点,快思考与慢思考都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不能简单将思考的快与慢来判断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和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会要求形成快思考,但我们同时会发现,偶尔有人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也会犯一些很看似幼稚的错误。那么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的这各种成长模式是否出现了偏差?因为我们之前的思考简单的认为将慢思考转化为快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或者是一种近乎完美而且在不断追求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可逆的并在不停转换的。在一定的时间我们有必要将快模式重回到慢模式,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时间经验不一定完全有用,或者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可完全复制,因时因地制宜。但如果让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抛弃经验来做事情可能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没有机会去尝试你的新想法。我们总会基于经验或一些快思考来做事情,似乎展现自己快人一等,特别是某一个经验的作用似乎有效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基于快思考来放大这个经验的效果。有些基于慢思考的一些建议会被忽视,即使这些思考会是有益的。我们不仅要将慢思考转换为快思考,我们同时也要敢于将快思考放入慢思考模式,用慢思考的方法来重新检视。这样的相互转化与促进才能更好的决定我们的成长。
最后,思考的快与慢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信息,尤其是来自外部的信息来指导我们的决策。思考看似是自己的事,思考本身是无法独立运行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入新的咨询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思考。诸如此类的。包括我们自己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我们也会发现不停的有重复的信息提供给我们。我们有时对这些信息是排斥的态度,不知不觉中便限入了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中。似乎在不停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始终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永远都只是一种似曾相似。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所获取的信息来进行思考,不能对信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否定的态度来接受信息,我们要用开放的态度来加工信息,不能在还没有获得信息之前就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在筛选的信息上进行加工。正是因为我们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我们才会需要进行慢思考与快思考,并在两者之间转化。如果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限定了一个信息的标准,那么即使是促进了思考的发展,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考始终打不开,就是因为我们为我们的思考设限了。思考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 ,加工加工过的信息是否有效?回到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所获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加工过的,事情的全貌很难从一个人口中得到的。如果我们仅仅从片面的信息中进行快思考,或许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但这种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的。我们必须有开放的心态接受信息后才能进行有效和回馈。
综上所述,思考快与慢只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思考的本身不仅仅是为了思考,思考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能够放弃任何一种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的分类会有助于我们重新面对信息和加工信息。我们有成长离不开外界信息的获取和思考的进行,我们只有用开放的心态进行信息获得后进行有效的快与慢的思考,并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思考快与慢的转换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成长。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3
思考,快与慢》一书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了:人大脑在对于事件从接收始,会经由两个大脑系统(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分析处理,至产生行为反馈止。
系统1,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进行分析并快速进行结果反馈,是缺乏调用深层脑力活动的思维方式,可称为“冲动脑”,因为不用进行太多脑力活动,脑袋不用那么累人类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被它统治主导着,如大多情况下也有“意难平”的一股脑儿的思考方式。
系统2,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脑力活动,在调用系统1的反馈结果之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称为“谨慎脑”,“三思而后行”非常贴切的就可以形容它。
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系统1的'第一时间分析,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也就没有那么多烦心事,因为它总会在某些场景下给我们最舒服的选项,我们也欣然接受。联想需要“坚持力”的场景中,系统1给我们最舒服的选择大多时如“停一停”“歇一歇”“明天也来得及”“今天差不多了”“…”而当时我们也很难再调用系统2去进行反驳,因为大脑已经更倾向于系统1的选择,因为它很懒。
在工作中,因为有了系统1的存在,我们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从战略部署、产品架构、营销策略、功能按钮、用户转化…等可以利用它促进用户行为,进而去提高最大效益。
本书通过大量实验例证,证明和描述了大脑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多调用系统2进行深入思考,少使用系统1给出的舒服选项,你的大脑就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思维会处于积极和活泛状态,做出的决定或抉择也能让将来的自己少些后悔。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4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契机去阅读,此次正好借着公司的阅读机会能够细细品读。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学家,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20xx年,因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上的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丹尼尔·卡内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
在本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而这本书能够具有这么深远的影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首次提出了一个理论,说人类大脑的思考模式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快思考系统,一个是慢思考系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将会明白,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两种思考系统都会发生作用,但又各自有缺陷。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两思维模式的特点,就能提高决策效率,帮助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它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能够帮助我们感知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思维时快时慢。简单来说快思考是直觉系统,运行起来非常快,通常是在大脑毫无意识的时候它就已经迅速做出反应了,它不需要耗费脑力,也不用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往往在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就已经得出了结论。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慢思考系统不依赖于直觉,需要的是我们大脑主动控制、主动思考才能运行,所以它只有在我们很专注做事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地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而这个所谓的“系统1”和“系统2”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没有错综复杂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大脑中的一个固定的部位。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这里还列举几种偏见:
1、普遍性偏见,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普遍性偏见告诉我们,每次听到一个消息,信任是多于质疑的,我们很容易相信。
2、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3、典型性启发。有时我们很容易忽略掉基础概率,给出一个错误的结论,然后我们会更偏好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环境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会给人一些误导。
4、合取谬误。合取谬误是因为对概率的误解,越详尽的描述某个可能的事件时,它发生的概率就越低。
5、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明确的基础比率对判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统计学上的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而言,其影响要小得多。
6、回归均值。所有的表现最终都会回归均值。
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因为我们更倾向于采用内部意见,这会导致我们的计划或规划过于乐观,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努力采纳外部意见,集思广益,闻者足戒,这也是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作者和阿莫斯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禀赋效应”是指人们不愿意割舍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因为参考点的改变和损失厌恶的出现,人们对损失的反应比得到的'反应更强烈。这部分中有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在决策时,我们还会受到框架效应的效应,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人在做选择、决策的时候,往往他们不只在乎钱,更在乎哪个选择对自己有利。
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存在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两个部分。我们经常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混淆。比如问一个人是否幸福,他会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关于幸福程度,极度的贫穷会增强经验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经验的感受。比如生病对于贫穷的人来说会比家道小康的人有更糟糕的感受。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取决于性情的遗传,这也是个人生活环境与其生活满意度相关性低的原因之一。
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思想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很多现象,这些现象涉及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等。个人认为心理学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先有一个运作良好的心理,我们所学的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的运用。通读完全书,感受最深的是给予了我在生活各方面的启迪,教导了我该如何学习正确地思考、有效地决策等。我也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想法,重新给自己以定位。对于年轻人而言,现在唯一值得去做并且必须去做的事,就是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学习事物中深层次的逻辑以及逻辑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5
书名很形象,思考,快与慢。
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人呐,应该说脑子都是比较懒的,看到一个问题,无意识地就选择用系统1的思考方式,只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启动系统2的思考方式,系统2就是用来质疑、验证系统1的。
读这本书启发挺大,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网上那些喷子们,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系统1思考,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就算要喷,也得讲事实说证据吧,也得一条一条地反驳吧,不能一来就开始人身攻击,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喷柴静雾霾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
慢思考挺难。因为受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快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等,提醒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针对上面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相关文章:
快与慢的作文09-10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05-20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05-27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07-16
[优选]《思考快与慢》读后感06-22
以快与慢话题作文11-27
《快与慢》读后感06-02
《声声慢》的教案06-12
慢热的人的说说12-11
《声声慢》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