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1
是谁刹破这黯黯的黑夜,吹响了江东的号角?是谁破釜沉舟的决心,砸碎了秦关的城门?又是谁在乌江末路的悲壮中,演绎了一场千年绝美的霸王别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更需要儿女情长,你弹剑做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别姬》,唱断了多少人的柔肠?你就像一颗亮得刺眼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在极度辉煌过后,是毁灭。异于寻常的流星,你的毁灭是惊天动地的,留给后人的,是一声声的叹息。
项羽,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你。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实刘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就好像一对瑕玉一样。你有着英雄的气魄,但你却无法冷静地面对挫折,乱杀无辜。刘邦有着过人的肚量,但他却不能率兵打仗。一个兄弟情义,一个背信离义。
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同的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谁能够在确定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谁就能避免失败,从而取得成功。一场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这暗世的哀鸣,是你扬起楚江东的旗帜,多少江东子弟为你出生入死,为了你讴歌传颂,杀殷通太守,是你挥就的号角,定陶之战是你悲痛的伤痕,但你又绝不言弃,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龙盘虎戟,披上你乌金的铠甲,冲向硝烟漫漫的战场。在那个时代,你是神话般的英雄!你那异于常人的双瞳,你那惊破敌胆的怒喝,你的乌骓,你的霸王枪当刘邦与你获得了推翻王朝的胜利时,刘邦听从大臣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搞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但与之相反的你却不听善言,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曹无伤被诛,让人不禁为你叹息,试问天下谁敢助项羽的楚国?可你也是一个有着矛盾并非完美的一个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杀人不眨眼,却在鸿门宴上下不了杀手,即使范增暗示了无数遍。如果说你的滥杀无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么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敌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还记得在你受围攻时,你在面对正在追击你的故人吕马童时,竟最终自刎以给吕马童一个人情。在我看来,你的这一刎,的确彰显了你过人的豪气,让后人更是为之而敬仰,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你的`无奈和不自信。当然做人应当讲义气,但义气不能代替原则!作为一个君王,一个领袖,应当以大局为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能失去应有的立场和坚定果断的明辨能力。与之相比,刘邦虽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说刘邦却正好好在你的通达和灵动的智慧上他虽然没有过人的武艺,却能充分利用别人的能力,以最终做到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你的败,在于你不懂权谋,太重承诺,太重义气,太崇尚暴力!
你也是幸运的,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随的部下,为你死战到底,与你共生死;你有着一个真正爱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战中,她陪着你度过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里,她为你担忧,然而最后却在乌江江畔的暖帐红烛之下与你一起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乌江流水,留下了你的遗憾,也让我有了复杂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觉得他不该如此消亡。
历史在交替中消逝长流,金戈铁马,一曲终了。掩卷而思,不觉悠然神往。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2
大概是以前电视连续剧“神话”看多了,总是对项羽有着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现便可改朝换代;他是那样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悬殊也照样战无不胜;他是那般的重义气,就算可能被他人灭国也不会想着去杀害自己的兄弟。但是,看完《项羽本纪》,史作巨家司马迁以睿智的眼光、精妙的笔法,如同穿越时光般的将那个血染夕阳的项羽展示在我们面前,也让我对项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项羽堪称一代枭雄,在当时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一个当英雄的机会。项羽出生为楚国帝王世家,秦灭六国,项羽自然要担起复兴楚国的重担。秦王游历会稽时,项羽豪言:“彼可取而代之也”此时项羽虽然年青,身边也只有项伯一人,却显示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姿态,他的志向和气魄实非常人能及。只是在短短数月之间,项羽麾下士兵六七万,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秦军向来称为虎狼之师,但是巨鹿之战中项羽却可以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这足以彰显项羽的军事能力。项羽面对强大的秦军,毫不畏惧,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下令中军“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于是楚军士气大震,势如破竹。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项羽的胜利归功于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秦王暴政,民不聊生。楚君起义,除暴安良。项羽得了民心,才能招致名士将士来投,才能使得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借楚王的名义斩杀宋义,收其党羽,军力更加强盛。汗水之战,鄣邯招降,最后直捣秦都咸阳,项羽立下千秋伟业。
也许上天给项羽的使命就只是灭秦而已,他注定要做一个乱世的悲剧英雄。项羽灭秦走上人生的巅峰,自此其荣耀的光芒便开始消散直至乌江自刎了此余生。项羽一生犯了太多的错误,才让他成为了乱世的`失败者。一,巨鹿之战中项羽坑杀20万秦兵,这是他失败的起点。因为项羽多疑坑杀了投降的士兵,他坑杀的不仅仅是20万的秦兵,更是千千万万的民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项羽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二、火烧咸阳。咸阳作为秦都,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方面,项羽焚毁的是大量的珍器重宝,另一方面他更加深了秦人对楚国的仇恨。三、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当初天下初定时,项羽本应该听从范曾之言,以四十万兵力从鸿门进攻霸上,歼灭刘邦。在鸿门宴上,项羽更不应该放走刘邦养虎为患。四、项羽太过自负。韩信曾经投靠项羽,却不被项羽看重、反而被赶走。项羽多疑,才会遭受陈平离间计。项羽赶走范增,落得孤军奋战。项羽如此,则身边无忠信之士,只剩的虞姬相伴左右。最后却落得霸王别姬,当四面楚歌之时,项羽已注定兵败垓下。然而项羽并没有醒悟,依然引兵进攻汉军,这些只是为了证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最后汉军围攻时,项羽却自负的以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殊不知退居江东,亦可东山再起,留下了历史的遗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故人已去,留下的是悲剧。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项羽的失败留给我们后人的应该是教训、是经验。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3
《史记》读至此,我就知道该停下来写点什么了,或许,不单单是为了我心目中英雄——他,还有他的她吧!他是项羽,他唤他的她为“虞姬”。
于是我穿越这千年蹉跎岁月的层层阻挡,走进与司马迁一起尘封的那一册汗青,走进只属于他与她的那个夜晚,走近他与她于乱世之中的那段并不仓促的对白。
我来的那个夜晚,垓下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好月色。只是,无论是垓下还是天下,楚霸王的夜晚都来得太早了。
月色初上,寂静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项王的乌骓马静静地立在帐外,与旷野里的风一起陷入伸手可触的落寞之中。身经百战的项王转身进帐的那一刻,留给身后的明月一个过于落寞的背影,一如他的沉默无言。他累了,是的,他太累了,以至于可以暂时忘记这还是楚汉争雄的一片杀场。
“王,你回来了!”
虞姬迎了上去,却心疼的一眼看穿了他眼中一望无际的孤独。
项王笑了笑,没有解下战甲,就径直上了床。帐里的灯越发亮了,是了,夜又深了。
不久,项王就睡着了,不知梦中他又回到了他昔日的战场,独挡着千军万马,还是回又到了他与她的初见,碧月映西楼,总之他笑了,并且用一个充满孩子气的声音轻唤:“虞姬!虞姬!”
坐在他身边的虞姬征了一下,一滴泪不经意落到了她的王的脸上,睡梦中的项王并没有被惊醒。虞姬充满爱怜地轻轻地为她的王拭去。
“王,我在啊!王,我怎会离你而去?”
帐外歌声骤起,楚韵独有的相思与缠绵似一味温柔的毒药,喂给每一个站在帐外的士兵。虞姬站起,于仓皇的夜色中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或许,这一仗真的不用再打了,胜负之数,任何一个人都已了然于胸,她又凭什么不知道。
项王醒了,他明白这歌声意味着什么,他自己尚且无法抵御,又凭什么要求他的士兵。在那一片交织的楚歌声中项王为自己默默地置了酒。连眼神的交流都不需要了,虞姬则拔出项王的佩剑舞动起来,舞出这个英雄末路的旷世悲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击案缓歌,把每一个字都敲进了虞姬的心里。
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啊?她的王落泪了,面对着千军万马这红尘的战场,他可以称王,面对着他最心爱的女人,他却落泪了。
而虞姬,这个处于乱世的女子,此刻却出奇的清醒了,因为她可以允许她的王失败,却不允许她的王绝望。他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神,所以她不愿给他倒下的.机会。
这一支舞所拥有的决绝和悲壮已远远凌驾于她的西楚霸王之上,因为这是一支死亡之舞。舞的尽头,灯灭了,虞姬倒下来,带着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男人的最后的一丝牵挂。
“虞姬!”他抱着她,泪如雨下。
他忽然明白,原来这场战争一被开始就不再只属于他,也属于她。
“王,你的剑。”她说,“突围吧!”
他哽咽着,接过剑,不去看她的眼睛,却终究点了点头。
突围?没有你,我的突围又在哪里?
帐外,敌人的号角已然响起,他的对手是谁,再也不重要了。失去牵挂的项王变得无比强悍,又变得无比绝望。而他留给她的那个点头,是男人给女人的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
项王又跨上了他的乌骓马,一如他的第一次出征,战马还在嘶鸣,而手中的剑却早已折断了。他将走近了他历史的最后一个篇章,带着一个王者的所有未卜和必然。
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多情的旁观者,我可以穿越千年的历史,却无力改变这个故事应有的结局。
王的她死了,她的王也会死,纵然上天还会给他一次机会。
好想看看乌江,看看乌江上那个如血的残阳,看看那个最后一刻仍然固执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男人的脸上的最后一份坚毅。
他注定是英雄,却注定得不到天下,但他与她却曾经拥有唯一的彼此,这就够了。
我叹了一口气,知道逃不出历史的黑字白纸,只好重重地合上了翻开的汗青。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4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5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人数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他们重重包围起来。夜里,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楚国的歌,项王于是大惊,说:“汉军已经全部占领楚地吗?为什么他们中的.楚人这么多呢?”项王就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很受宠爱,常跟随在身边;有一匹骏马名叫骓,时常骑着它作战。于是,项王就悲壮激昂地唱起来,是他自己作的歌:“力量能够拔山啊,壮气盖过全世;时运不济啊,骓马也不奔驰。骓马不奔驰啊,可怎么办?虞啊,虞啊,我该怎样把你安置!”项王唱了几遍,虞也应和着。项王禁不住流下几行泪。
于是项王跨上马,部下壮士骑马跟随他的有八百多人。趁着夜里,突破包围圈,马不停蹄地向南方而去。到了天明,汉军才发现,派骑兵将领灌婴带五千骑兵追赶。项王渡过淮河,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余人了。项王到了阴陵,迷失道路,问一个老农。老农欺骗他说:“向左走。”项王和部下向左走,就陷进一片沼泽地。因此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引兵向东走,到了东城,才有二十八个骑兵。追赶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对他的骑兵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经历的战役有七十多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来没有打败仗,因此做了天下的霸主。可是今天在这里走到了绝路,这是老天要亡我,并不是我战不过别人啊!”于是项王把部下分为四队,令他们向四方冲杀下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会合。于是项王大叫着冲下去,汉军人马溃散,项王斩杀汉军一个将领。这时候,汉军骑兵将领杨喜追赶项王,项王回头睁大眼睛,喝叫一声,吓得杨喜连人带马倒退了几里。项王冲向汉军,又斩倒汉军一个都尉,杀死近百人。部下重新会合在一起,才损失了两名骑兵。
在当时项王想在乌江渡江回江东。乌江亭长准备一条船靠在岸边,等待项王上船。他对项王说:“江东虽然不大,方圆有一千多里,壮丁有几十万人,也足以立国称王啊。请大王赶快渡江吧!”项王笑笑说:“老天要我灭亡,我渡江去干什么呢!况且当初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上,现在没有一个回去,即使江东的父兄们怜惜我,奉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又对亭长说:“我骑这匹马已经五年了,每战必胜。我不忍心让它同归于尽,就把它送给你吧。”项王于是命令壮士们都下马步行,拿短兵器与汉军作战。单是项王自己就杀死敌人几百名,他身上也受十几处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不敢面对项王,指着他对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就说:“我听说汉王悬重赏,能得到我的脑袋的,赏赐千金,封万户侯。现在我给你些好处吧。”说完,就自杀了。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6
这几天看了《史记项羽本纪》,读了之后,不知怎么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7
也许是你的柔肠,也许是你的寡断,也许……一出乌江自刎谱出了千古绝唱,从此,世人记住了你的名字——项羽。
你凭着自己的无双勇力,杰出才能,辉煌功绩成为反秦英雄之首。
壮志雄心推动着你步步走向争霸的征途,你就像终日奔腾不息的长河,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尽情地涌动你的浪花。苍茫的大地上,唯有你能够奔驰在沙场上,愈战愈勇。可人人都想要成为霸主,人人都希望永载史册,你啊,也不例外。为了自己的事业长年疲于征战,有谁能在深夜里为伏案的你端茶送饭,又有谁能知道像你这样的霸王在赫赫战功光辉背后的失落?只有她呀。
“”在复杂而又沉重的叹息声中,那股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的啮着你的心。在那必死的战斗中,你始终怀着英雄的.豪气。眼看着自己的事业灰飞烟灭,一切梦想成为了泡影。绝望的你无限哀伤地唱着“”
英雄的光芒早已退去,此时的你变得苍白无力,前途消逝,你这曾经争雄一方的王啊,也挥不去对虞姬的深情。无论你有多么英勇无敌,纵然你有多么举世无双,一旦失去了所有,你就只有虞姬这块心头烙让你忧虑。
面对滔滔江水,你依然选择了死,生前你是历史的焦点,死时你依然展现出壮美,一挥长剑,霎那间,时间定格,那一幕被乌江的水载着流向未来。
你就这样走了。可你的英雄之气永存天地之间,日月光辉不及你的豪情,万物竞生不如你的英勇,我心中的英雄。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8
在历史的尘埃中,对于前人,人们的看法是迥异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项羽。
项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国的残暴统治下,他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辉,当然,项羽的朋友刘邦,也是一位豪杰,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项羽。
在“家天下”的时代,他勇于去推翻他的“主人”,因为他,许多人崛起抗秦,以至于他以后有了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去讨伐暴政的秦王,结果,他赢了,他的名声也被世人所知,并被人们尊称为“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没有本事的话,那么何以得到这种殊荣?但是,大家也知道,这场战争的`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
当然,对于刘邦的说法在历史上也是各有千秋,虽然刘邦很聪明,很会召集人们,并且会善用他们,计谋也被他用得活灵活现,显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与刘邦相比,我更喜欢项羽,虽然项羽不懂去使用什么计谋,但是,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个重情义的英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许多文献,他的性格非常鲜明,钜鹿之战中的果断、勇猛,鸿门宴中的仁义,当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于吸取他人建议,刚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点,但这也体现了项羽不是神,他也有缺点,每个人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项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许他当领导人是个错误,如果他当将军的话也许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为他善于军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刘邦,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败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9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壮诗篇。
项羽,名籍,字羽。是与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的顶级名将之一。古人评价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其性情锐志霸猛,勇武气概千古无匹。他的豪爽性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也有人说项羽太过妇人之仁,兴趣行事过于天真。但我认为着正是项王性情的具体体现。他如此的有爱有恨,有仁有义,才有了他与虞姬凄美而又深切的爱情故事,才有乌江自刎的悲壮情节,经历战争无数,最终顿悟“楚汉相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所以毅然放弃了征战。
项羽的性格的深层蕴含着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怀。其中著名的典故鸿门宴就是项羽人性伦理的'最好体现。从深处看鸿门宴,它其实就是一场荣誉,权利和人性伦理的激烈斗争。而最终项羽遵从了他内心人性的选择,虽然这导致了他最后在权利斗争中的失败,但在人性上看,项羽一直都是赢家。他的内心,一直都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悲的是他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个不太讲人性的战争时代。他的出生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当然,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时代的境况。最终使其陨落。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王的悲剧不禁引发其我们对人性的深思。我们应不断的汲取他人性格的优点,避其缺点。才能在不断了历史进程中,渐成躯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当下的时代里存活下来。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10
我合上《史记·项羽本纪》,躺在床上回想项羽的一生,如此伟大豪情的英雄最后竟自刎乌江,是多么可惜啊!我闭上眼,不知不觉睡着了。
“哒哒哒”我的眼前突然变成了黄沙一片的战场,耳边响起马蹄声与战士们的呼声,我低下头,发现自己身披铠甲手握长剑,“你怎么不和其他战士一起奋勇杀敌?”我转头,看见一匹乌黑发亮的战马,唯有蹄子上有一圈白色的毛发,马上的人有一双重瞳,盯着前方战场,我愣了愣,这不是《史记》中描写的项羽吗?
我再眺望远方,那是秦军的服饰,这难道是巨鹿之战?“将军,现今是何日历?”“公元前207年。”我果然没有猜错。我抬起头看向马上的人,笑了笑说“我赌这场战争我们会赢,所以我不需要去战场杀敌,只需要等待秦国的投降,接收秦国的俘虏。”项羽似乎听见了巨大的惊喜,望着我“你这话从何而来?我们的人比秦国少太多了。”我也不再说话,只是点了点远方,让项羽看着战场。
战场上将士们奋勇杀敌,一片狼藉。“冲啊!”前方战士举着剑直冲秦国军营,砍下敌方将领的头颅,预示着这场战争的胜利。“我猜的没错吧,吉人自有天相,将军勇,士兵便勇。”项羽低下头轻笑,那一双重瞳越发明亮,看着远方秦国的旗帜倒下,换上自己的旗帜,哈哈大笑。
“你看着年纪不大,见识倒是多,但愿你的话能一直是我们胜利下去,等会的庆功宴你一定要好好与我喝两杯。”项羽骑着马笑着向前冲去,和战士们一起收归战俘。
我看着渐渐远去的项羽,希望他一直能如现在一般恣意。
耳边又传来溪水声,我回首,项羽已不再是少年模样,他的鬓微白,但手中仍握长剑,“我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大喊一声,身边剩下的.几个士兵都掩面而泣,我走到项羽身边,想要告诉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看见了我,“你来啦,我等你好久了,我项羽这一生纵情恣意,每每想到你曾说过将军勇士兵便勇,便觉豪气万丈。但是现在,我战不动了。”
项羽微哑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我读出了他语中的无限沧桑,项羽的重瞳已不再精光闪闪,换上了落寞与后悔。
我没有阻止项羽的自杀,因为我知道这是他保留尊严最后的方法。
我突然睁开眼,四顾周围,还是我的房间,原来这只是一场梦,一场关于项羽的梦。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11
翻阅《史记》,满满的都是对司马迁的敬佩。他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写活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历史,认识了每一个时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
司马迁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让我在恍仿若穿越时空界限,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血染战衣却依然挥戈兵器于千军万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个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英雄的项羽。项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楚、汉战争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前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才气,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灭秦称霸;后期,则恃一己之勇,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走向灭亡。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选取项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战、鸿门宴等,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项羽的悲壮人生和复杂性格。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肯定了他的灭秦之功,确认了他在秦、楚之际的实际统治地位。
在巨鹿,面对秦军他率领江东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场面之震慑,让我在看书时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巨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自那时开始,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见得到应验。
在《项羽本纪》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鸿门宴".说的是刘邦和张良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在这儿款待了他们。范增几次向项羽使眼色,可项羽并没有理睬。没办法,范增只好让项庄进去舞剑,乘机吧刘邦给杀了。张良看后,知道情况有变,马上叫驭手告诉项羽,( )刘邦假装上厕所趁机逃走。正是这一次的放行,项羽注定与这江山失之交臂。项羽的桀骜不驯让其孤注一掷,让其呈匹夫之勇,让其兵败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鸿门宴中释放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们,可是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声巨吼扛起了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在这长城内外,他挥臂奋杀,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荡荡,败为贼寇胜为王。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别样的光华,只是这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永远的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入乌江,流入这家乡的水中,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宏图开始的地方。他的鲜血让着江水拥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而这也使后世的我们就如李清照所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了《项羽本纪》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边缘,无论历史曾是有多么汹涌、多么灿烂,我都只是这茫茫千年历史旁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轨迹。这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消逝,而乌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义是他离开那乱世的方法。自负毁了一切,这也是项羽给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没有完美的结局,而这毕竟不是故事,无法有美好的结局让人如愿。一切已过,历史不将会再现。项羽也有这乌江水归处,也许这也是一种属于他的荣耀吧!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12
你是你,破落的贵族,莽撞的英雄,吴中子弟莫能及的勇士;几千年前的战役,几千年后依旧传颂,因为你是你,西楚霸王——项羽。
“项燕,楚国之将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秦起一时,覆灭六合。你那楚国也随之而亡了。然而即使身为前朝遗民,你那身上却有着楚国贵族,名将后代的任谁也湮灭不了的王者气度。君临天下之霸气,是你。
“书足以记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口出狂言,那是你有实力。才谋远略,力能扛鼎,凡夫俗子望尘莫及。少年鸿鹄之大志,是你。
“彼可取而代之以。”始皇游会稽,庄严肃穆,你却不服其威仪;浊世之下,酷吏之中,你却敢高言:取而代之。敢做敢言之担当,是你。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营赵歇,诛宋义,仅留三日之口粮,却使“当是时,楚兵冠诸侯。”矩鹿之役,历九战,凭五万楚兵破章邯二十万大军。运筹帷幄之头脑,是你。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客,意在沛公;绝佳机会,你却不齿;箭在弦上,你却犹豫放弃;跑了他,毁了你。唉!为人处世之大度,是你。
“骓不逝兮奈何兮,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兵四围,楚国之歌骤起,连你也没了主意。乌骓宝马,虞姬爱妻,十万大军,如何舍弃。儿女情长之侠骨,是你。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乌江水畔,渡者生,留着死。而你却因“无颜”将“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这是糊涂还是明白?舍生取义之浩气,是你。
我的`将军,我的霸王,我的项羽,你有你的虞姬,你有你的乌骓,生陪你,死为你;人生短短数十载,得一红颜,有一知己,足矣。霸王,你的死不是悲剧,是个传奇。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13
在中国历史中,项羽无疑是个传奇人物。他没有尺寸的封地作为根基,硬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不出三年,就灭亡了秦朝。虽然最后天下还是落入刘邦手中,项羽的这份伟业也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根据太史公描述的项羽的事迹,他的成功与失败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目标。项羽小的时候,便有雄心壮志。他不学写字不学剑法,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不假思索地就说出“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的霸气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就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这也是他东征西伐、所向披靡的动力。
要打胜仗光靠雄心壮志是远远不够的,项羽的勇猛果敢、坚决果断是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当面对强大的秦军时,项羽做出了惊人的破釜沉舟的举动,不给自己和士兵们留后路,于是楚军无不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当楚汉久久相持时,项羽对刘邦发出挑战,项羽派出的壮士都被刘邦的神射手射死,但当西楚霸王亲身上阵时,神射手被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当四面楚歌,项羽已注定失败时,他痛痛快快的打了最后一仗,他的队伍杀死了近百个汉兵只损伤了两名自己人,他自己一个单枪匹马地就杀了数百个汉军。如此的英勇与霸气,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拥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也注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虽然他曾轰轰烈烈,曾所向披靡,最终也败在了刘邦手下。这样的结果也是有迹可循的。
骄傲自大是项羽显著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致命弱点。鸿门宴中,项羽不听范增的再三劝说,不肯杀死刘邦,轻视了刘邦对自己的威胁,最后吃下了自己种的苦果。占领了咸阳后,他不听劝说,没有借助咸阳地势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建都称霸,非要回到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分封领地时又没有公平公正,这样也难怪王侯们会背叛他。太史公也评论道:项羽夸耀自己的战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经验教训,只想着成为一代霸王,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经营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国灭人亡。相比之下,刘邦就谦卑宽厚得多。郦食去劝说刘邦时,刘邦因为自己一开始的傲慢而赔礼道歉,后来获得了郦食的帮助。对待张良、樊哙等忠臣,刘邦虚心听取他们的谋略,凡事征求他们意见。刘邦也说,重用了贤臣是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最后被自己打败。
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打仗需要的是武力制胜,这是项羽所擅长的'。然而治理国家就得讲究顺应民心了,秦朝灭亡的这一个教训,项羽却没有吸取借鉴。秦国的降兵军心动摇时,项羽当晚就把他们二十几万人统统活埋;他占领咸阳后,大肆烧杀掳掠;项羽称霸后讨伐叛乱的齐、赵国两国时,一路上铲平城墙,烧毁房屋,对于一切降兵统统活埋。对于所占领的地区,项羽大开杀戒,用屠杀的方式来占领城池,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得民心的,反而会引起百姓的极大恐惧从而孤注一掷地反抗。再对比一下刘邦的做法,在项羽死后,楚国纷纷投降,只有曲阜拒不投降。刘邦曾想发兵把它夷平,但想到曲阜的军民这样做是出于守礼仪,为主死节,便派人拿着项羽的头给曲阜人看,最终使他们投降。对于项家的人,刘邦也不杀,甚至分封了几位对自己有功的项家人。
楚汉争霸一直是中华历史中一页引人注目的篇章,通过太史公的记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领略他们争夺天下时的风范。依我看来,项羽的作战能力强于刘邦,但是综合其他方面,胜利的天平还是倾向于刘邦。在太史公的笔下,重现了一位英勇威猛、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重现了一位悲剧英雄,他有无与伦比的霸气,也会错失良机、误信他人。历史选择了刘邦,但也没有忘记项羽,这样一位特点鲜明的人物将永存于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14
项籍,子羽。自刎乌江而死,项籍出生于将门贵族。
项羽善战,凭借自己的武力打下一片天地,但缺乏谋略,只可谓“有勇无谋”。他太过信任自己的武力,并没有军事谋略的天赋——说到这里,还能回想起一个细节:项籍小时候学书学剑都因“不能敌万人”而不用心;后又习兵法,却也只略知其意就罢了。过于自满,缺乏耐性,从小胸怀大志的.项籍,也在此时注定了失败。
籍做事风格粗暴,甚至残忍;他疑心太重,甚至逼走了范增;他不体恤民情,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赢了战场,却输了人心。
但他仍是一个英雄,勇猛,豪爽,有着不凡的气概。美人虞姬一直伴在他身旁,最后为了不拖累项王而自刎;骏马乌骓随项王一生,项王死后跳入江中不知所往。他值得被追随,但他终是败了。
籍败于垓下,听四面楚歌,以为汉已取得楚地,失了决心,感慨悲歌。第二日趁夜突破重围,迷路之时又被路边老农指入死路。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乌江边,心爱之人离他而去,又中了韩信的“四面楚歌”。无法容忍自己的兵败,这位气概不凡的英雄,决定死在自己手下。
许多人对这位英雄感到惋惜,但这也许是项王最好的选择——若项王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么他也同样无法改变结局。这是历史的选择,是项羽性格的注定。他是一位英雄,却败给了自己。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15
因为看黥布列传诸多情节与项羽有关,返回来把"项羽本纪"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项羽世代为楚将,其叔父项梁。
陈涉起义那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把项梁叫去商量,说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时,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将。项梁脑筋转得快,立马心里就有了主意,说,桓楚正逃亡在泽中,我侄子项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来。然后他叫项羽持剑立在门外,让他看其脸色行事。项梁回到郡守房间,说“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房间。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项羽手起剑落,一剑斩了郡守的头颅,就这么简单地杀了本欲与他们一起起事反秦的会稽郡守(可怜的人啊,对项梁叔侄本无恶意,结果连名字都没留下就成为项羽剑下亡魂)。项梁持郡守头,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间,一时间左右大乱,项羽所击杀数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项梁召集认识的各路豪强官吏,宣布起事反秦,遂举吴中兵,征集下割各县壮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等职,其中有个人没得职位,去问缘由,梁曰:“前日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能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项梁自任会稽守,项羽为裨将,管理下属各县。
刚一起事就充满血腥凶暴,比较起来还不如像陈胜吴广那样,塞个纸条放到鱼肚子里,刻个石碑埋在土里之类的,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呢。不过项梁基本上是个有点头脑的人吧。
说到这里,其实项梁项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书中有交代,项羽从小就是胸怀大志的人,当年项梁与项羽因杀人避仇躲到吴中,秦始皇巡游会稽,两叔侄在人群中观礼,项羽就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项梁较为老成知道利害,赶紧掩了侄子的口离开,但心中已有些罕异。这个情节也许有演义的成分。不过两叔侄在会稽比较有名,项梁“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项羽则是天生有神力,“长八尺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叔侄俩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吴中有些声望和势力,这些背景应该是靠谱的。
另外,从本篇一开始的描述已经看出,项羽很有个性,对自己的武力比较自信,但是学习就有点不大上心,“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恨铁不成钢,项羽还有理由:“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乃教籍(项羽名籍,字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看来,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好学生,放到今天绝对过不了高考关。那么,项羽的成名是否证明:自古以来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好励志);但是,项羽最后的失败是否又证明:无论如何,不学习始终无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劝学励志的好题材)。嗯,好像前后有点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这么个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好意思,我又进入话唠模式了。
回到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项梁起事后,广陵人召平矫陈王诣封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令他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时陈婴也在东阳起事,东阳豪杰聚了二万人想拥立陈婴为王,陈婴反复推辞不愿牵头,告诉一众军吏,说项家世世为楚将,不如让他们为将帅,“我倚民族,亡秦必矣”。于是,东阳豪杰以兵属项梁。后来,黥布、蒲将军也以兵属项梁。共六七万人,军下邳。项氏军队逐渐壮大。
然后经过一番混战,先是打败了秦嘉,兼并秦嘉军队,再与秦章邯作战,项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时项梁闻知陈王的确切死信,就召诸别将到薛城议事。范增建议立楚王。项梁从其议,乃求楚怀王孙叫“心”的,立为楚怀王,陈婴任上柱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此时刘邦已于沛县起事参加了这次议事。
几月后,项梁带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带兵归齐后,顺便赶走了齐王田假,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国田角逃到赵,田角的弟弟田间也在赵地不敢回齐。项梁破了秦军后乘胜追击,并催促田荣一起攻秦,田荣提条件,要项梁杀田假才会助楚攻秦,项梁拒绝,同时赵国也不杀田角田间“以市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这件事导致后来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田荣的份,田荣不服,叛楚。
项梁派刘邦、项羽屠城阳,攻定陶(未果),杀李由,攻外黄(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渐有些骄傲。宋义劝项梁骄兵必败,项梁不听。结果秦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外黄,项梁死。
唉,项梁有头脑会兵法,与项羽的'勇武相配,本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可惜就这么死了,天不佑项羽啊。
刘邦项羽带兵离开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两人商量,项梁军破,士气受损,不如回守,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碭。
这边章邯破了项梁军队,认为楚军已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后逃入巨鹿城中。“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这时候陈余带兵驻于巨鹿城北,称为河北军。
楚怀王见项梁军被破于定陶,就来到彭城亲自领兵,这时候齐国的高陵君因为在项梁失败前听到宋义对项梁骄兵必败的预言,对宋义十分信服,就在楚怀王面前极力推荐宋义,“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任命是失败的。
宋义率兵行至安阳,停留了46天,项羽催促,说目前秦军围赵王于巨鹿,要赶快“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则说“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打的是捡落地桃子的主意。宋义是主帅,只好听他的。但是宋义做得有些过分,乃遣其子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而此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极其愤怒,乘早上朝见宋义之机,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众将皆慑服,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将军诛乱。”然后大家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并派人去追杀了宋义之子宋襄。派人报怀王,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蒲将军等皆属项羽。这个,又一次手刃上司,夺得指挥权。项羽实在不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下级。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项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怀王只是个橡皮图章,项羽成为楚国的实际统帅。
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派黥布、蒲将军带二万兵士渡河,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余又请求援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到巨鹿就围了王离,与秦兵交战多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诸侯兵也到了,不过均作壁上观,楚军则以一当十,楚兵呼声振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结果大破秦军巨鹿解围后,“项羽召见诸侯,入辕门,无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矣。”此时,项羽(楚军)之勇无人能敌,项羽凭楚国战功成为诸侯统领。
然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不下。秦二世派人去责备章邯,章邯就派长史欣去秦宫请示汇报,但是赵高把持秦政,让长史欣等了三天还没见到赵高,心知不妙,跑回到章邯军中,帮章邯分析,推测赵高可能害章邯:“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同时,陈余也写信劝章邯叛秦,章邯犹豫了。偷偷派人与项羽定约。约未成。又打,漳南、汙水,三次大破秦军。此时败军章邯固然已无战意,胜者项羽军也粮草怠尽人困马乏,于是两军于洹水南殷墟议和。项羽立章邯为雍王。但是,主帅是降了,士兵却出了乱子:诸侯兵士以前在服役或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难免傲慢,如今情势改变,诸侯吏卒自然对秦兵多有奴虏行为,秦兵们私下就有了怨气。诸将听到风声,告之项羽,“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项羽以为然,“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唉,一声叹息。不知道当时章邯等人对此事作何感想……
项羽这一路腥风血雨杀过来,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完全没有半点夸张啊。
然后就是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了,以鸿门宴为转折点,项羽的人生曲线从上升开始折向下沉。不过这一篇已写得太长,很累了,后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写吧。
这次把项羽本纪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史记本纪的看法,本来我一直吐槽本纪没有世家和列传写得精彩的,现在重新看了这一篇项羽本纪,简直惊艳。写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话,也许以后在继续往后看列传的同时,可以时不时的返回来重新看几篇本纪。看情况吧。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相关文章:
《项羽本纪》读后感09-05
《项羽》读后感04-22
《项羽之死》教案11-03
项羽之死教案12-21
高祖本纪的读后感03-16
《史记》读书心得04-02
史记读书心得04-25
《项羽之死》读后感范文08-25
史记读后感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