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读后感

时间:2024-07-21 11:08: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心理抚养读后感(精选)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抚养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抚养读后感(精选)

心理抚养读后感1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的育儿观已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仍有太多的父母因观念、方式、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不得法。

  读完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我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扶养比物质扶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扶养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

  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扶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赖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想想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那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小时对她的'心理疏于了解,同时也没有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所以在孩子还小时,当她还足够依恋家长时,父母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扶育,教她做人做事。

  很多父母尽管陪着孩子,但是从来不会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以至于孩子长大后因不会做人做事而四处碰壁,或者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还有许多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确实很重要,可以影响一个人挣钱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它应该排在情感和性格之后。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

  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最后,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来和所有的父母共勉之。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抚养读后感2

  心理似乎永远寄居在躯体之内,是一种可以支配、引领、决定躯体活 动方向与活动方式的力量。心理现象有时也可用“精神”来形容,属于摸 不着、抓不住的存在,那么,如何研究呢?如何养育呢?如何塑造呢?这 一切要先明白一个问题:何谓心理?

  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涉及什么的`话,那 么,至少包括以下六个内容:

  一是决定心理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

  二是决定人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

  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 管理、存储与提取的意识活动;

  四是人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应的认识活动;

  五是显现心理活动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

  六是体现个人心理风格与特 性的人格或个性。

心理抚养读后感3

  《心理抚养》的作者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教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教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与其他儿童教育类书籍不同,这本书从社会问题的视角着手,直击早期家庭教育对人的性格养成、行为形成的重要影响。提到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又源于早年的养育,孩子的问题多是身边的大人造就的等等。从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开始到性格培养决定命运,从基因遗传,到意识、观念、情绪、情感、意识、品行等多方面细致深度地讲解。例如,“心理品质的基础取决于遗传,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来的.孩子都会存在这种客观的差距,所以要因人施教”以及“心理发展有迹可循。在心理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台阶中,18岁之前就占了三个这18年可谓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两个台阶(0-6岁)。这让我们知道,父母早年认认真真地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社会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未来的年纪时,父母应以智慧的方式对孩子有所约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无知无畏地错过人生的某些关键环节。”书中列举了作者在几十年工作中接触的青少年犯罪者的事迹,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谈,寻迹到他们在早年抚养时家庭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风格,终而作出犯罪行为。读时不禁让人反观自身的问题,唏嘘家庭抚养的重要。

  许多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重注能力的培养。能力虽然重要,可以影响一个人挣钱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它排在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之后。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很多钱更有价值。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能养出一个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抚养读后感4

  我们今天继续来读李玫谨老师的书,第二章节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又从哪里来的?李老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什么?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倒着这样的顺序,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就很好解释了,人不会突然犯罪的,也不会突然出什么问题的,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做父母在孩子的早期不当教育出问题的,孩子天生不带着犯罪的基因来的。

  而这些问题又从我们哪些教养方式上出问题了,今天我们聊一个点。就是我们如何表扬一个孩子?以下是我先摘抄李老师书的原话:人格缺陷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自恋。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就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孩子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往往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里长辈过分喜爱与宠溺,给他的外部评价不客观造成的。事实上,社会生活是很无情的。不会特别宠爱谁。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旦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就会出现心理落差。

  可是不是有好多育儿专家说过吗?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的,这话是没有错。那我们应该怎么表扬孩子?以下,我分享我在育儿课程上学习到的表扬孩子的要点。

  表扬孩子的要点:

  1、表扬过程,不是结果。

  2、表扬不分大小。

  3、错误中也有值得表扬的部分。

  这是一个概念,那我们怎么做呢?比如胡冰这段时间喜欢折纸。我怎么表扬他?是不是表扬他真棒呢。不是,而是什么?妈妈看着你认真折纸的样子真帅。这个表扬的背后说明什么 ?说明他认真的样子真帅。我们的孩子天生在外貌有缺陷,可是也可以很帅的。比如胡冰认真折纸的`这个动作就是帅。然后孩子也能知道,帅不仅是一个人的外表,有些动作也可以很帅。像我们看人家跑步,打球都会发现动作标准,生气勃勃的男生,称为真帅!

  表扬不分大小。什么叫不分大小。有一天,我带胡冰去朋友家玩,人家给他一个小玩具,没拆封的。然后他拆开了,还没开始玩的时候,就自己把包装纸一点点放进垃圾箱里。这个简单的动作要不要表扬。要。回到家,睡前聊天时,我说,冰,妈妈今天看到你在阿姨家把玩具包装纸放进垃圾箱,妈妈很开心,你真是个爱干净整洁的好孩子。以后,不管在哪里,他手里不管是有一点垃圾不会随手就扔,有时走到街上,也会拿着一直找到垃圾箱才会扔。

  什么叫错误中也有值得表扬的部分。比如有时冰哥写作业,有时会拖拉,但最后还是写完了。妈妈怎么表扬?先肯定他在写作业时,不懂的地方会自己查字典,写不好的字也会自己擦掉自己写,还会老师要求订正的地方订正,写完作业后还把作业本放回书包。妈妈希望你到写作业时间就要自己快点去写,把事情做得像你写字这么漂亮好不好?他说好的!

  李老师说,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只会怪罪社会。

  而我们这些做妈妈如果看到孩子哪里不好,也容易怪罪孩子。却不知,原因在我们这里。冰哥和妈妈说,妈妈,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学好如何做一个妈妈,你一天没学好,你学两天,你学一年学三年都要去学,因为我只有你一个妈妈。我听孩子的。因为我是他唯一的妈妈!

心理抚养读后感5

  初识李玫瑾教授,是20xx年在百度上知道她的,听她讲授孩子家庭教育方面的视频,很受感慨。

  近日,又阅读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这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封面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一个孩子出生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抚养、教养和培养他,这本书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全新的育儿理念,本书共分为7个篇章,李玫瑾教授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书中重点从“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两个方面阐述,告诉我们父母的陪伴、教育决定孩子的健康成长。

  李玫瑾教授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也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父母也需要成长、学习。

  一、0—3岁,婴幼期父母多给予关爱

  当一个婴儿出生后,作为父母就应当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通过喂养、换尿布、各种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爱,虽然他暂时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但他可以通过哭,通过气味来感受和依赖亲人提供物质满足和心理满足。

  父母早期全心全意的.爱与陪伴,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来源,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保障。

  父母没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边上学时,就会发现,孩子见到父母就像见到了陌生人,会紧张、拘束、害怕,心理距离会持续很久。

  所以,不管多么艰难,孩子一定要自己抚养!尤其是孩子3岁以前,千万不要图省事,轻易把孩子交给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任何人。

  二、3—6岁,儿童期父母加强性格培养

  三岁开始,孩子能够行走,可以说出自己的要求了,会有一些不合理的索求,这时,家长可以对他无理要求说“不”,让孩子逐渐掌握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的尺度与规矩。

  父母需要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耐心地树规矩,教会孩子表达与沟通,学会讲理,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分享与包容。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性格教养缺失,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三、6—18岁,青少年期父母加强能力培养

  随着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孩子对父母有依恋之情,有些孩子会出现叛逆,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这个时期,需要培养能力。能力与个人的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先天禀赋,二是后天努力。

  所以,父母要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以及给孩子创造学习氛围,投入教育资本,不断提高孩子的能力。

  四、18岁以后,成年人的自我修养

  人一旦成年,许多事情就需要由自来独立判断或决定,孩子18岁以后,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能再替子女选择和决策,否则,子女就会是“巨婴”、“啃老族”。

  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人只有在不断成长中,才能长大。

  书中很多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父母的缺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只有家庭和谐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了,社会才能更稳定。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教育和引导逐步实现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家庭养育的重要性,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灵,多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珍惜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不断自我完善,终身成长,只有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心理抚养读后感6

  因为李玫瑾老师的书实在是太精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在做笔记,其中最深刻的几点体会就是:

  首先,作为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之后,再生育孩子,而既然生,则必须养!尤其是对于0-3岁的孩子,最佳的养育环境是一个多人口的家庭,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当孩子在一个人口多的家庭里成长的时候,他会有更多的'机会训练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如果家里只有父母,也一定要保证孩子在任何哭闹的时候,有人响应,有人天天陪着说话,给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

  养育者随时的在线,和温柔以待,会让孩子养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在未来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信任他人。

  再则,一个人重要的成长阶段分为几步:

  0-3岁,情感抚养,抚养人要用全部的爱去耐心呵护和帮助孩子;

  3-6岁,性格教养,要规范和约束孩子。这一过程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带来的体验时常是痛苦和磨难,说白了,就是立规矩的过程。

  6-18岁,能力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18岁以上,自我修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

  而每个阶段的养成,又对下一个阶段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亲情,还不一定收效。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养育比挣钱重要的多。

心理抚养读后感7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心理抚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而通过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处理压力。

  心理抚养的重要性

  心理抚养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和平衡个体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心理抚养不仅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还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和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而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获取心理抚养的知识和技巧。

  心理抚养类书籍的特点

  心理抚养类书籍通常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有效的心理抚养方法和技巧。这些书籍通常会结合实际案例,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理抚养的原理和方法。心理抚养类书籍还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练习,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心理抚养的技巧。

  心理抚养类书籍的效果

  通过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抚养知识和技巧,从而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处理压力。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抚养类书籍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心理抚养类书籍的推荐

  在众多的心理抚养类书籍中,有几本经典的作品值得推荐。《如何高效抚养自己》是一本介绍心理抚养方法和技巧的'实用指南,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抚养的原理。《心理抚养的艺术》则是一本关于心理抚养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著作,通过对心理抚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抚养的技巧。

  心理抚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通过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处理压力。我们应该积极地阅读心理抚养类书籍,提升自己的心理抚养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心理抚养读后感8

  《心理抚养》一书由公安部鼎鼎大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所著。

  今天刚拜读了第一章的前6节,很多真实案例非常让人揪心,早年正常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结局真的令人痛惜!本来可以非常美好的生命却给这个世界的某一些人带去灾难,摧毁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他人的。

  最有感悟的是明白了什么叫做:不教而善。

  不教而善的两个条件:

  1、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2、父母的言谈举止显现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善而教。

  诚如李教授所言: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书,不用天天问专家,家长要花一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养育的过程即时刻反思自己的过程,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正自身。

心理抚养读后感9

  本着取经的态度,花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颇有感触。

  全书用近几年来的一些犯罪案例来剖析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这些行为家庭背景,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警示和正面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的。

  “父母和孩子互为影像,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彼此身上找到影子”。孩子不仅遗传了父母的声形像貌,而且孩子产生的.一些问题在我们家长身上都能找到部分原因。有时小孩儿在考试不理想不会主动告知。反思一下,我总是各种唠叨批评。忽略了在这段时间的的努力及闪光点,聚焦在考试分数本身。要是我们能合理方式回应,而且能够引导他总结分析,肯定他的付出,表扬其他闪光点,情况会有好转。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能天天向上”。就拿小孩阅读来讲,平常我们会陪小孩买书或者从图书馆借书。他看第一本,我看第二本。然后交叉阅读,还在一起讨论书中的剧情。同样的片段,会有不同的解读。偶尔还会冒出些童言金句和独特观点,还是蛮诧异。如果家长在长期刷视频,玩游戏,又怎么苛求小朋友专心读书,不痴迷游戏呢?

  书中还把人生分为几个阶段。

  0-3岁,主要在于心理抚养,建议最好由爸爸妈妈亲自抚养。现在国家和部分省份多地出台了育儿假,最长可至婴幼儿满1岁。足见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

  3-6岁,性格教养,规范和约束孩子,爱有底线。

  6-18岁,能力的培养。

  这几个阶段又让我联想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多为隔辈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值得家庭、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关爱与关注。

  做一个智慧的父母,除了责任外,还得保持学习成长的心态去接纳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心理抚养读后感10

  看了李玫谨教授的《心理抚养》,我很庆幸当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停止了所谓的程序育儿,以及摒弃了不能奶睡、抱睡的说法。孩子初来到这世界,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抚养人,奶睡、抱睡是这个自然界所有哺乳动物哺乳后代最原始的方式,他们靠着气味辨认你,靠着气味去寻找安全感。我与儿子在小的时候,儿子经常就嗦着我的奶头睡着了,他睡的.很沉,当他哼唧的时候,我一给奶头,他基本就能一觉到天亮,而奶里似乎能分泌一种神奇的安眠的物质,让我这个经常失眠的人,也睡的非常的好,甚至当我中途被尿憋醒的时候,会想着儿子啥时候醒来嗦奶,嗦奶的时候我睡的比自己入睡更香沉。书上说,没有亲密抚养过的孩子,最容易变成冷酷变态杀人狂魔,试想在他还小的时候,没有人对他产生回应,他把玩着一个物件安慰自己,寻找快乐,那今后对人也一样是冷漠的,因为世界所有的一切对他而言,都像这物件一样供他研究、把玩,他根本不会产生丝毫的人性。这书中讲的很多道理,让我这个没什么见识的人,都觉得通俗易懂好理解。将这本书加入我收藏的行列,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权当做教育孩子的箴言准则。

心理抚养读后感11

  这本《心理抚养》的作者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1999年,她开始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中,解析真实案例中各种违法犯罪人的心理问题,其中讲得最多的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话题。

  李教授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未成年犯罪真实案例,并通过与犯罪当事人谈话了解,总结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本书重点阐述早年家庭养育中的“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这两种心理养育将奠定人一生的心理基础。李教授认为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早年心理抚养主要侧重两个方面,1-3岁培养孩子的情感,需要抚养人陪伴在孩子身边,随时关注孩子的动态,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对抚养人有情感依恋。4-6岁培养孩子的性格,给孩子立规矩,初步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努力让孩子健康、自由、有情义。

  【1-3岁有恩于孩子,培养孩子的情感】

  1、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我们在想问题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眼前的事情上,要以整个人生来权衡。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养育孩子,并非天天在说教,也并非事事在照顾。陪伴也是一种养育,这需要的是一种过程。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1)养育孩子,并非天天在说教,也并非事事在照顾。陪伴也是一种养育,这需要的是一种过程。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我家孩子现在7个多月,读完这本书,我非常庆幸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每天给孩子喂奶、换纸尿裤、穿衣服、洗澡,孩子2、3个月的时候天天哭闹,我天天抱着她睡觉。孩子出生以来,我几乎没有睡过整宿觉,夜里要醒好多次喂奶。现在宝宝每天早上睁开眼都会先找我然后冲着我笑,如果我没有睁开眼看她,她就会用小手拍拍我,然后哼哼,把我叫醒,看到我睁开眼了就立马咧嘴笑。我的付出换来了孩子在依恋期的依恋,同时孩子也治愈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我最纯粹的爱。我非常期待我们母女的亲密日常,期待那每一个温暖的瞬间,期待见证孩子的每一次改变。我想当宝宝第一次喊我妈妈时,我一定会感动的热泪盈眶。

  (2)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我父母性格都很内向,而且不爱交流,在我的记忆里,我20岁前几乎没有跟父母聊过天,没有跟父母玩儿过。每天见面喊个爸妈,有事儿需要我做他们会喊我,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交流。我们之间界限很清晰,他们是大人,我是孩子,在他们眼里我什么都不懂,他们的事情我每次过问都会被训斥,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少打听。我的事情,除了升学和生病,其他都无关紧要,小孩子的事情大人根本不在意。所以每次我去同学家玩儿,见到他们跟父母有说有笑都非常羡慕。后来我的性格也变的跟他们一样话寡言少语,不善于沟通。我现在在努力改变,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我闺女,为了不让我闺女变成忧郁的性格,我要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多跟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让她内心有安全感,充分感受到我对她无条件的爱。

  (3)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这个观点我非常的赞同,并且深有体会。我没有遇到我老公之前觉得一个人不结婚也挺好的,现在的社会,女权主义高涨,女士和男士有差不多同等的学习就业机会,自己可以养活自己,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医保,一个人挺爽的。后来结婚了,开始过二人世界,我俩更像是谈恋爱,甜甜蜜蜜,吵吵闹闹,我更像个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我想要我老公啥都让着我,无论对错,我都是对的,等等。这是我们相爱相杀的二人世界。再后来有了孩子,我们成了家长。从此,我们不再任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老人和孩子,都要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我和老公要一起努力学习,提升我们的修养,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扶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幸福,也要对她成年后的恋爱婚姻起到积极的影响。

  (4)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想从小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那我自己也要热爱阅读,我要陪着孩子一起阅读;我想让孩子热爱运动,那我先养成跑步的习惯,带着孩子一起跑步;我想让孩子从小培养优秀的生活习惯,那我需要修正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我想让孩子学会自律,那我在生活中先做一个自律的家长。

  2、心理彰显人之灵魂。遗传与生理相当于心理硬件,不可否认,心理品质的基础取决于遗传,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所有人一出生就需要有人为他进行系统软件的编程,比如吃饭的方式是拿筷子还是刀叉,说话的方式要符合当地语言的表达习惯,与人相处的方式包括如何跟人打招呼、说话等,最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如不许欺骗、不得偷窃等。此外,还有许多东西是只要人活着就必须懂的,必须学会的。这些都属于“心理软件”,是家庭在孩子六岁之前必须通过养育来完成的编程任务。所以说,家庭就是人的心理系统软件制造商。养育中的“养”,更多的是抚养。“抚”是一种动作,养孩子时伴随着这种养育的动作的,还有养育者所呈现的表情和随事而做出的反应即态度。这是一种生活性的自然示范。

  孩子的遗传和生理从出生时已成定局,我已无法改变,但是孩子的早年教育刚刚开始,我需要赶紧努力学习。首先,我需要学习心理学,修正、治愈自己的性格缺陷,例如忧郁,我自己得乐观积极,遇事沉着冷静,情绪稳定,用平和喜悦的心态耐心的照顾孩子。其次,我需要提升自身修养,遇事有主见,建立自己的三观,多读历史哲学和国学经典,学习更好的为人处世。第三,我需要多学习语言沟通能力,不断的培训自己如何好好说话,体会语言的魅力,然后在生活中带领孩子一起学习如何好好说话,如何表达自己,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

  回想自己的童年,除了家庭聚会,我在家里就像一个透明的存在,没有人交给我这些观念,我20岁之前的记忆大部分都是学校和学习生活,大概是学习成绩好,在老师和同学那里受到了自己想要的关注和重视。

  3、心理发展有迹可循。一个人今天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心理风格,一定跟他过去的经历有关。当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后,就可以找到他现在很多心理问题的答案。同一类人有相似的心理发展路径,人的任何心理表现都有养育的轨迹可循。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

  4、心理抚养重在养心。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婴儿来到世上,没有任何自我保护能力,看护他是一个非常辛苦熬人的过程,需要抚养人极大的耐心与真心。对人类而言,一对一、有情感、能够建立依恋情感关系的心理抚养不可戒断,亦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的观念。

  (1)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我的性格从高中起开始变得内向忧郁起来,不敢与人亲密,别人对我好一点儿我就万分感激,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究其原因,跟我的家庭和成长有直接的关系。我在家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我爸有些重男轻女,所以我似乎成了多余的存在。家里人的关注给了姐姐,宠爱给了弟弟,而我要通过听话学习成绩去讨好长辈,细心观察他们的表情,他们稍微不高兴,我就会产生恐惧,害怕他们是因为我才不高兴,内心极其敏感,没有任何的安全感。小学初中我学习成绩好,在家里得不到关注,在班级里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优越感和存在感,似乎这段时间我的性格问题还没有被发现。到了高中,我学习成绩下滑,步入社会接触了太多精英和家庭富裕的同事客户,我顿时感觉自卑,感受不到了存在的意义。于是在高中时期,我拼命学习,导致把身体累垮,在家卧病修养了一年。步入社会我拼命工作,北漂九年好似过了相同的一天,每天工作、学习、睡觉循环往复,没有生活的色彩,看不到未来。我的痛苦,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再次经历。

  (2)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婴儿来到世上,没有任何自我保护能力,看护他是一个非常辛苦熬人的过程,需要抚养人极大的耐心与真心。我要做我孩子的骑士,全心全意无条件的爱她。我愿意暂时离开职场,暂时忘记事业发展,陪在孩子身边,凡事亲力亲为,陪她一起学习,陪她度过每一个阶段的成长,直到她成年,可以保护自己,可以独立面对社会。

  5、人性由情感唤醒。一个人尚有情感就尚有人性,对人最有力、最无价的控制力量就是情感。越是弱者,越是一无所有的人,有时越需要一种柔软的情感去唤醒他的人性。人性中的情感是养育而来的,从气味识人来说,母亲亲自喂养非常有意义,可以形成最好的亲子关系。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也是人来到这世上的第一份“安全感”。成年人的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依恋期的情感缺失。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

  【4-6岁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的性格】

  6、心理教养重在品行。心理抚养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即人性的唤醒与情感关系的建立。心理教养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是在初级情感基础上,让情感发展得更为完整。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若在六岁前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教导,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教养。教养不同于抚养,教养应该在孩子接触他人、有自主动作的社会行为之始,随事而教。在养育中,无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有多么爱你的孩子,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独立地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所以,你对他的养育一定要在爱的基础上,考虑他还会遇到“不爱他”的环境。因此,父母如果有大智慧,应该体现出养育方式的多样化。人在生命早期,与身边人的互动且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就是他未来的社会行为方式的雏形,这种社会行为方式就是性格。好的性格能在心里有别人,这种性格不仅可以弥补相貌、外形等不足,还可弥补能力的不足。

  (1)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若在六岁前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教导,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教养。看到这句好,我想我需要博览群书了,尤其是国学经典读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去更好的引导孩子。

  (2)教养不同于抚养,教养应该在孩子接触他人、有自主动作的社会行为之始,随事而教。等孩子会走路和说话了,我要多带孩子去接触她的同龄小朋友们,引导她如何交友,如何与小朋友更好的玩耍。

  (3)人在生命早期,与身边人的互动且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就是他未来的社会行为方式的雏形,这种社会行为方式就是性格。我想培养孩子知足、乐观、自信、积极的性格。

  7、性格培养决定命运。对3-6岁的孩子说不,有一种爱,寓意更深。这是一种约束的爱,甚至是让孩子痛哭一次的爱。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延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早年培养孩子的耐性。通过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管理人的欲望远远大于人的需要。抵制诱惑,最重要的品行就如同节食,节制眼前,从而获得长远。与人接触学会礼貌为先。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可以宽容,但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与人相处学会分享包容。人生不会总遇到投缘的人,我们随时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能与各种人平和礼貌相处,这是一种涵养。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毅力。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

  (1)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我遇到过,亲戚家的孩子,4岁左右,只要她想做的事情家人没有满足她,她便躺在地上打滚。还有朋友家的孩子,3岁左右,家长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他这么小居然会掐自己手背自虐。

  (2)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毅力。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孩子2岁半我要带她去学习游泳,孩子5岁我要陪她晨跑。

  通过阅读本书,我充分认识到早期家庭抚养和教育的重要性,我将积极学习更多的育儿科普知识,尽我所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抚养读后感12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受颇深,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认真读的书。以前我也有听过李玫瑾老师的教育视频和音频,也学习过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但是看完这本书会让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的抚养、教养、性格的形成与家庭和父母息息相关。

  全书共分为7个篇章,作者开篇用案例来讲述了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及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接着用两个篇章来分析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心理行为的发展与早期家庭养育和家庭养育方式有关;然后用两章告诉读者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教育,养心教育重在语言、情感、认知方式和父母的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最后两章阐述了在养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养决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命运。全文用近几年来的犯罪案例来剖析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及产生行为的家庭背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养育道路上的警示牌和正确的抚养应该是什么样……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完《心理抚养》这本书才深刻的体会到这句话,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现在的社会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一个人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决定着他是否能够回馈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因素。其实初为父母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生活得开心快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乐观面对,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但是随着孩子上小学初中之后,更多的家长是焦虑的聚焦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焦虑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清晰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作为父母看完这本书会明白孩子养育并不会止步于哪一次考试,哪一次犯错,而是一项伴随自己一生的成长的探索之路。

  为人父母,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从书中能从自己身上看到父母对我们早年抚养的痕迹,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从中学习并不断成长才能完善自己。也是在这种成长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养育之路才能引导孩子的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有人说“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所以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心理抚养读后感13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心理抚养读后感14

  对李玫瑾老师的崇拜由来已久。今天有幸读到了她的著作《心理抚养》的第二章。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在这一章里,李玫瑾老师列举了几个犯罪的例子。指出: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归结于社会,都是有犯罪人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如果经常在社会上找原因,而不从内求,这就叫做归因偏差。

  这样的人性需要反思。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为。社会是靠你我他共同来创造的,出了问题去指责社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关系搞清楚。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社会有客观公正的评判。

心理抚养读后感15

  近期和先生共读李玫瑾教授的这本《心理抚养》受益匪浅。在孩子的抚养上,我们都是新手,不断学习与摸索。

  李教授告诉我们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尤为重要。李教授曾研究犯罪心理,通过分析各种罪犯心理以及其相关的家庭背景总结出,很多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那些犯罪者的问题都源于早年的养育,养育者不善养育将会对儿女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对物质追求越来越高,拼命追求更好工作更高收入,却忘了对孩子优质的陪伴,尤其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很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李教授研究发现问题青少年很多都是缺少健全的家庭结构,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引导。

  我曾经也是抱有这种观念,觉得只有多挣钱以后才能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到现在才明白亲自陪伴比给她挣钱更有价值。女儿至今三岁多,因为自己工作忙,前三年每一年都更换不同的亲人帮忙照顾女儿,虽然是放在身边养育,但真正的陪伴也只有周末。家里的老人比较宠孩子,现在身上也宠出了不少毛病,到现在管教起来都有点不易了。这正是印证了李教授说的,前三年没有建立足够的情感依恋会相对来说更难管教孩子。已经错过养育的最佳时期,如今三到六岁阶段,希望能慢慢的弥补回来感情,当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与进步,优秀的父母才能养育优秀的孩子。

  书里《心理抚养》在列举和分析众多研究过的案例后,李教授告诉我们心理教养重在“养心”,“养心”即认真养育孩子的心灵,首先刚出生时要给孩子的抚养接触,这是在建立孩子未来的心理资本。同时也要考虑到情感,脾气与语言等方面的心理抚养。情感的抚养是给孩子无假的爱,其中妈妈的爱不可戒断也无可替代;脾气的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我们生活中那些脾气不好的人很多都是生命初期被亏待过;语言的心理抚养则是耳边人生丰富,书中李教授说“一个可爱的小话痨,意味着他从小就享受着多人的宠爱。”其实我们生活中那些生活在大家族里的人,一般社交能力也大都比小家庭里的人要强,大家族出来的孩子从小接收到的人生就很丰富。这三个方面给会给我们做父母的不少启示,我们对孩子的抚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我们父母一直强调的东西也会直接成为孩子的观念。

  另外,心理抚养同样也重在“品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人所讲的道理到现在依然有学习价值,对孩子的教养最佳时期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初始时期。好的性格会影响人的一生,性格不好会让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在这里,李教授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意锻炼孩子的忍耐力,同时也要培养耐搓之心。呵护孩子父母容易做到,但磨练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则需要更多的勇气与胆量。孩子的一生谁都无法预料以后会遇到什么挫折和磨难,我们要做有长远目光的父母,出来到位的情感抚养以外,一定要让孩子从身体上吃苦,到心理的耐苦,这是种更深远的爱与付出。

  同时适度的惩罚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适度让孩子遭遇痛苦和畏惧,孩子内心才会理解“敬畏”的含义。而“敬畏”是人内心重要行为底线的“防火墙”。所以,父母理应为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做更长远的考虑。

  书篇最后,直接告诉我们每个孩子三岁之后父母都应该适时对她说“不”,与人沟通,要让孩子学会讲理,互动。父母应帮孩子练就延迟性满足,训练诱惑,教孩子自我管理。与人接触应该礼貌为先,与人相处时学会包容与分享,做体力之苦去练就坚韧意志,这里李教授教我们,孩子四岁之后就可以带着跑步和学游泳了。《心理抚养》让我受益良多,发现了自己很多抚养上的不足,希望未来路上不断学习精进自己的相关知识,做个合格的妈妈!

【心理抚养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抚养读后感07-06

《心理抚养》读后感05-19

抚养权公证书08-31

标准离婚抚养协议书12-26

非婚子女抚养协议书01-18

变更抚养权协议书08-22

抚养权变更协议书03-21

放弃抚养权协议书02-21

抚养权变更公证书(2篇)11-07

《心理学》读后感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