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4-07-19 17:44: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皮囊》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米白色的楷书字体方方正正的镌刻在金色的浪花上,外表简约大气。文中的酸甜苦辣,使它常常落在我的枕边。

  打开《皮囊》,如打开心灵的窗口,文中作者坦荡的讲述了成长经历中的喜、怒、哀、乐、痴、贪。

  阿太-她倔强。她倔强,在外婆的葬礼上滴泪不流,即使外婆的躯体进入焚化炉也是斜着眼;她倔强,即使九十多岁,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的老家;她倔强,把年幼的舅公三番五次的仍到海里叫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淹死。别人骂她没良心,她不屑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她不服。“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是,母亲她对生活不息,对人生不服。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身为孩童,然后离去。而母亲用她九十斤的身体扛起一百斤的油箱,在油站挣着小钱,全力以赴。盖好那古怪的茅草房子让父亲在离世前看到一个完整无缺的家。

  厚朴-他狂妄。他好似老天雕塑的作品。在他眼中所有事情都是一次闯荡,他总说:“这样的青春才有意义呀。”可是,他不懂,最离奇的建筑也是由一个个枯燥且庸常的'努力而产生。他已经用那些激烈的方式,把自己抬到那样的心理预期,不可能再低下头,扎到平庸的生活中去了。由此,不由的想到职场中的哥哥姐姐,是,每个人都为青春而勇敢过,可是抛开青春二字,迎接的却是社会上千军万马的百花齐放,那时你敢确定不会懊悔抽烟、喝酒、逃课的生活?我们该为生活奋斗一把了,少年。

  在《皮囊》中我们都有发现自己的影子。也许是阿太的倔强,也许是母亲的不服,也许是张美丽的独特,也许是香港阿小的傲慢,也许是文展的自大,也许是厚朴的狂妄。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中能碰到什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刘德华20xx年评《皮囊》。

《皮囊》读后感2

  这本书的推荐语里写道:“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初看此书,我正在而立之年、初为人母等种种生活转变中苦苦挣扎。在那段可以称上人生“最低谷”的日子里,我终日在养育孩子的手足无措、父母年迈频繁生病及每天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中度过,虽知这是人生常态,我却说不出的委屈与难过。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走进我那静寞的夜晚,为我点亮一盏橘黄色的暖灯。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越来越觉得,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不光要追求物质的丰富,也要静下心来提升我们的精神,让心灵有所安放、让精神有所依托、让思想更加纯粹,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才最踏实。从《皮囊》这本书中,让我感悟和思考最深的就是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究竟该追求什么?究竟该如何去做?

  是不是我们太过矫情,没有的最想要,得到的不珍惜?是不是我们的本质就如此贪婪,被欲望填充?香港的阿小没有过上想象中大城市的生活,自由主义的厚朴步步迷失,文展再也没有那般天才,去面对现实的落差。他们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碌碌无为,曾经想要的太多,现实给不了,自己也实现不了,终究成为这个社会中无处安放的人。

  《皮囊》一书让我感悟,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皮囊或许只是灵魂来到世上的一件附带的工具。一颗心永远是无处安放的,一具躯壳承载不动,却总能成为有形的桎梏,高于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能挣脱出来的也是你。

  往里走,安顿自己,让每一具个性的灵魂充满生存的智慧。

《皮囊》读后感3

  《皮囊》这本书是我去年在诚品书店购买的。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苏州诚品书店。一进门,就冲进儿童阅览区,希望能找到一本与我品尝相匹的书籍。可令我悲观的是,放眼望去,竟是一堆堆无趣的童话书和幼儿园小挚友才看的识字书。压根没有一本适合三年级小学生的书。

  没能买到一本书,我心情低落极了,闷闷不乐的跟着爸爸妈妈去成人区。在成人区,我百无聊赖,就随意翻开一本书,漫不经心地读着。渐渐的我被他那生动的故事,深邃的文字所吸引,找了个座位,饶有爱好地“品尝”了起来。后来我看的不过瘾,便让爸爸把这本《皮囊》买了下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蔡崇达,他是个从小在偏僻的闽南村落长大的孩子,在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世了,从今,他就成了一家之主,照看妈妈和姐姐。他在一生中,遇到过不同的人,如,高傲的阿晓,生活在新世界的'厚朴,天才文展,石头般的阿泰等。一个个哀痛快乐的故事,引领我走进崇达的生活,让我体会到他那贫困的家的艰苦,感受到作者对家的思念。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舒适、有的艰难。而这本《皮囊》,就把我带进了这个“乡巴佬”的生活,让我感受了一回“艰苦”。

《皮囊》读后感4

  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皮囊》读后感5

  说起这本书,我应该在很久之前就听某个同学提起过,不过当时忙于学业和高考并没有过多的在乎,也就跟这本书擦肩而过了。其实直到今天我所经历的也不见得能够把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情感感悟出来。在大学里偶然在一次书摊上看到了它就买下来,不过在书架上静静地放置了很久,直到最近我用两天看完了它。书的名字似乎很有趣,但却又有那么一些些省人。而我的这篇文章题目是《赎罪与生活》,那是因为我大概的将这本书分为了三部分:第一皮囊与肉体;第二本质相似的各色人;第三回忆生活和家。书里面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小标题,每一章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连续性,但最终的内容上连续的。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看似小说却又很真实的故事,很难想象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的那种感受,心如刀割也不过分。我身为一个读者都能深切感受到那种悲凉,更何况写这本书的人呢。

  看完之后,就先产生的就是赎罪的念头。我们生来就是要赎罪,直到肉体消散,灵魂到达极乐世界。我喜欢作者的阿太,虽然关于她的篇幅并不是很多,但那种处事态度真的值得人去学习。阿太在自己至亲之人离世的时候,都没有流泪也不难过,因为她舍得;如果在前些年或许我并不能理解,但现在我或多或少的能感悟出那种舍得了。人死之后是一种解放,终于不再受肉体的折磨和束缚了。不知不觉间透露了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你整天伺候这个肉体,是不会成为人才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要我说不惧怕死亡也是假的,现在的我的确是被肉体和欲望控制了,因为青春不会无欲无求,需要我们为之奋斗和疯狂。只不过皮囊终究是皮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灵魂的升华。

  书中有一部分篇幅写的看起来有那么一些些虚幻,但是又总是那么真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作者的父亲去世之后,作者的母亲的行为。她因为收到了作者父亲的托梦,梦的大概就是说:我死的太突然,我在人世间的罪过还没赎完,所以我的灵魂需要在神明那里接着赎罪。作者的母亲在当地找到了叫做“巫”,通过“巫”和作者的父亲对话,并按照他们的要求把父亲接回家了。之后作者的母亲就去各种有神明寺庙的地方,后来在家附近的一座寺庙里祈求,把作者的父亲的灵魂带过去,并且之后每一天都会去问寺庙的住持情况,直到赎罪期限的最后一天,母亲自己问神明情况,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母亲说,父亲终于释然了,他走了。我一直都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作者的一次次心里变化,对神明的相信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理作用也是莫名的神奇的。如果你看过这段《我的神明朋友》你就会明白我所表达的。终究说到底,还是要求我们有一颗善良之心,多行善事。每个人生来带着罪过,这就要求着我们多做好事减轻自己的罪孽。人不免会犯错,不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金钱刺激,这就需要我们多做好事,去减免自己的罪过吧。希望我和我的神明朋友们,可以友好相处;也希望身边的人都可以拥有不同美好的生活。

  张美丽、阿大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这些是作者书中一些叫的上名字的人或者是朋友吧。当我读完你要问我还能记得他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我的回答肯定是:我不记得了。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天才文展,作者写他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文展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总喜欢去规划自己,然后拼命给自己设限,如果达到了还好,但一旦没有达到就会特别崩溃,可能会重振旗鼓,也可能会毁了自己。文展这一类人应该就是那种自命不凡的人吧,不能说是好还是坏,毕竟看个人怎么处理。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作者写的这些人都代表着一类人,比如,张美丽:代表一类敢于尝试和创新的人;阿大和阿小:好高骛远,过分的追求“城市生活”;厚朴:人生没有规划,但却有一颗敢于追求的心。说到厚朴,他的故事我是能记住一些的,他看起来非常勇敢,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做了很多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情,只不过那些都是些假象,他最终还是毁在自己手里。这些人在我们日常生活并不少见,这就是需要涉及到交友的问题(我应该专门写一篇关于朋友的)我们当然是本着交好友了,这个“好”意义非凡吧。关于这个话题我就不过多阐述了,把他放在一篇额外的文章里。

  有一个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快,我们对生活不免充满功利之心,并且用市侩的逻辑去面对。书看到这块的时候,我的内心有很多冲击的,我们这一生必须有要回答的问题,到底该如何生活,作者说“很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或许生活就是张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就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成长的路上去享受生活,或许这是一生的课题,不希望用过度膨胀的梦想去填充了整个生活,到底什么是我们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呢。边成长边享受这场生活带给我们的洗礼吧,珍惜你所遇见的真正值得的`东西,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当我看到作者的一段告白之后我的心中不免涌起层层涟漪。他因为工作和梦想而少有回家,因此很少陪伴中风的父亲,当父亲去世的时候,发现唯一留给父亲的照片已经被摸白了,看我这段话我的眼眶中泪水在打转,我们真正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到底会有多少呢。就在前一段时间,我的大姨还曾告诉我,加上如今看完这本书我产生了更大的心灵共鸣,我想回家,我想听他们的种种唠叨,我想陪在他们身边。生活的忙碌让我们快忘记去陪伴我们真正重要的人,我的大姨跟我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真的要抓紧时间去陪伴我们的父母和亲人吧。时间宝贵,我们真的都需要抓紧,需要抓紧,需要抓紧!这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要让自己将来后悔,更不要人生留下遗憾。

  《皮囊》的最后一回是“火车伊要开往叨位"我想答案是——家。我很爱旅行,享受在路上的感觉,我想趁年轻和大学学生证能半价优惠的时候多走过一些地方,多用我心爱的相机留下一些美好的瞬间,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这趟旅行的终点始终是家。我们无论如何都将会回到家里,或许说我们始终都没有离开过家里,我的根始终都在家。写到这里,虽然可能语言会很幼稚,会很苍白,但我想挽留这最珍贵的东西,同时我也希望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且行且珍惜。谢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让我看到的不同的风景。

《皮囊》读后感6

  有家可回的人都是幸福的。

  前面写阿太父亲母亲的文字感人至深,读来常常忍不住泪目。所以说不要在公众场合读这本书,大庭广众之下哭得稀里哗啦的确略微尴尬。可是一生中的祖辈父母亲情是隐忍不了的,有他们在的地方,就有可以回去的'家,而有家可回的人都是幸福的。我也终于理解的父亲为什么一定要在老家自己动手建房子,房子在那里,你就知道自己的根在那里。

  后面写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尽管生活环境类似,每个人的家庭境遇不一样,父母为人不一样,对自己的认知不一样,因各种原因,大多数小伙伴都会逐渐走向陌路。但每个人都是一种生命的可能,世间万千形态,追求各异,最终在不同的命运中走向相同的归宿。

  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总还是有一种疏离感。乡下农家子弟大概多数是通过读书走出村庄,冷眼旁观着老家的一切变化,自己却鲜能融入进去,即便是土生土长,知道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地方,总免不了漠然。时间列车滚滚向前,我们既失去了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

《皮囊》读后感7

  《皮囊》是蔡崇达写的一部真实的生存故事的小说,他以故乡和时光为坐标,推延到自己。他想告诉人们的是人生是一场苦修,有些苦,熬过去才算数。

  在《皮囊》里有一个小镇青年黑狗达,作为超生的第二个孩子,他一出生就让这个家穷上加穷。父亲公职被开除,不得不去宁波当海员,三年后父亲带着一笔钱回家做生意。在黑狗达高二那年,父亲脑中风,母亲承担起这个家,她开了一家小加油站,边照顾父亲边起早贪黑赚钱。日子好了起来,母亲想用积蓄盖房,她不顾亲戚反对,把房子加高了四层,用剩下的钱请乡邻吃饭。终于为了自己的命运争了一口气。

  本以为日子一天天变化没想到生活开始撒了一把盐,姐姐因为没有像样的嫁妆,婚事告吹;母亲因为劳累过度得了急性盲肠炎;父亲越来越暴躁;黑狗达耽误了学业。母亲因为要给自己给父亲挣回面子,于是受到了生活的窝囊气。生活百转千回,活得通透的人,都明白面子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才是给自己过的。

  《皮囊》里另一个人物文展,生下来就有兔唇,但他凭借自己的学霸人设竟然扳回来自己的面子,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组织能力,每周末都有村里的孩子聚集在文展家,听他安排,可能是去河边摸鱼,可能是分组下棋,可能是听他讲未来的展望,没有人因为兔唇排斥他。文展是家里人的骄傲,父母高看他,哥哥虽有不服也惟命是从。文展考上福州重点中专,后来黑狗达回老家探亲才知道他的变故。没想到出了自己小镇,外界的人没有那么友好,他的缺陷成了别人攻击他的武器,他开始自暴自弃,辍学在家,父母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哥哥嘲笑他,跟班们疏远他,黑狗达看到了什么叫人心叵测,只有身处卑微,才能看到真实的社会,人情的淡薄。人生得意时,围绕身边的朋友,多是为你的光环而来;人生落魄时,才能真切看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别高估感情,也别低估人性,这一辈子,到头来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皮囊》另一个人物厚朴,黑狗达大学之后认识的一个人,他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叛逆者,他组乐队,打架斗殴,和老师对着干,他是黑狗达的室友,遇见厚朴之后黑狗达看出来厚朴是一个学无所成的空谈者,他组乐队不会乐器,他唱歌写歌空洞,他逃学门门红灯。他被学校开除回乡下教书,由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两年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梦想都建立在生活之上,而生活永远要求我们具备与梦想相匹的能力。只可惜,厚朴始终没有听懂。

  黑狗达工作三年后攒下来二十万,他想带父亲去治病,可是父亲在一个雨后离开了他,一家人难以接受,一家人都在努力让中风的父亲好起来,但是却始终治不好。后来母亲跟着黑狗达到了北京,母亲学会了和命运和解。命运本无常,生死本难测,人的生老病死,从来不会因为任何情感而改变。

  生活从来没有奇迹,每个人都在一边受伤,一边努力奔跑。没有谁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开生存的考验,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主动弃权是一条路,奋力抗争则是另一条。

《皮囊》读后感8

  书的最终有这么一句话: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我想这才是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饱受争议,看到了褒贬不一两极分化严峻的书评的理由。

  对我来说,许多许多类似的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相像的痕迹,让我实在是太能感同身受那种仿佛是从骨头里抠出来的文章的痛感。书不长,我却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来许多次,去消化里面的情感,平复自己的心绪。

  这本书的后半部总让我想到茨威格的:主子公因为太久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即使重获自由,当精神惊慌混乱的时候,他依旧会不自觉地根据房间框出的大小走动。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震撼,因为我实在是无法可想如何能够在一个人的.精神上竖起坚不行摧的牢笼。好像世界很大,当你站在触手可及的自由里就能够甚至是应当顺理成章地得到解脱与释放。可事实是真正跨不出的是自己心里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先天或后天渐渐滋长,不知不觉却也坚固的很。蔡崇达看似活得通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束缚在了这个“框”里。只不过他看着文展,叹着文展,最终在框架里活成了个风光的文展。

《皮囊》读后感9

  在分析《皮囊》之前,我想对自己最近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吧。

  坦白的来说,最近几个月,可以说是我这四年来度过的最糟糕又最勇敢的时光了吧,也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的吧。搁在以前,我从来不会坦白的告诉一个人,我喜欢TA,可能几乎是零,最近的自己,大概是在挑战自己的底线吧;不过,这段故事的结局是我放弃了这段感情,这段我自己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感情哈哈,挺可笑的吧。

  图片:是我在南安的海港晨跑的时候拍的,想来那时候似乎也挺难过的哈哈。

  不过都过去了。

  我记得我妈说,算命先生说,我的婚姻会很晚很迟,以前的我不相信,直至今日,我信了,可能真的有命理这一说。后来,慢慢的我也渐渐的释怀了,此刻的我,也不会再去想究竟谁对谁错,因为感情这种事没有对错吧,可能说,我命里有此劫吧哈哈,神奇不?可能就是这么神奇,你不得不信。

  《皮囊》中有一章讲的是“我的神明朋友”,该章节,提到是:作者父亲的逝去那段时光,母亲一直觉得父亲的突然离去是没有释然的,似乎是带着遗憾委屈的离去的;因此,作者母亲,一直会带着作者去寺庙求神明助其丈夫早日解脱,最后,直至母亲梦到了,父亲在梦中,恢复到了年轻时容光焕发的模样。此刻,醒来的母亲也释然了,她的丈夫终于可以洒脱的离去了。那一瞬间,作者母亲的“眼眶像泉眼一样流出汪汪的水”,就像倾盆大雨般无法控制。

  人啊,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水吧,可是当泪水都流干了时候,可能那一瞬间,真的痛到了极致吧,之后也就不会觉得痛是一种痛了吧。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坎儿,跨过去了,一切都会释然了吧,也懂得了,所有的所有都将成为过去的。痛,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吧。

  那时候的作者和我一样,都不明白,为什么人世间会有神明的存在,甚至可以存在于从古至今,不过,后来的我们都懂了。作者说,其实一开始,他的母亲也是不认同神明的存在的,可能说,人世间的种种遭遇,让大家都渐渐地不约而同的去相信世俗这种东西。其实,“世俗就是依靠流传在生活里的大量成规存活”,世俗的生活,并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只觉得精致完美的生活才是幸福,而普通平淡的生活则是枯燥无味,却不知道,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质朴的幸福。爱情也一样,轰轰烈烈的感情是经不起时间的挑战的。所以,急躁的我,还是不配拥有爱情,那种细水流长的爱情,我还不值得拥有。

  今天,一个大叔说,我的`文艺外表下有一个妖怪的心,我不得不承认我是挺怪的,怪到,让人无法理解我的所作所为,有时候,我自己也无法理解,可能说是太急于求成了,太着急了,总是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

  现在细细想来,可能大叔说的是对的,我还是应该活出自己原本的模样,而不是自欺欺人的活着。

  这几个月,其实,几乎每天都睡的胆战心惊,生怕失去点什么,后来才发现,要失去的总归是要失去的,直到昨晚,我才算是睡了一个踏实的觉吧,我想,我应该也真正的释然了。

  大概,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爱情吧。

  即便世间风华尽在手,也永不知足

  笑笑笑吧笑吧,笑着活着总比哭着活着来的好看吧。

  以前,我不会去承认,自己会是一个离不来朋友,离不来家人的人;一直觉得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吧。可能,现在年纪大了,不得不承认,人总归是群居性动物,若非要独处一身,必然有烦心事需要解决吧。

  以前,也不明白,那些抑郁症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好好的活着难道不行么?最近几年的生活,让我可以很好去理解抑郁症了,其实,自从高中到现在,读后感.我都怀疑自己也有抑郁症的倾向,只是我并不想踏入精神科去接受医生的评判,我并不相信,医生的判断哈哈哈哈,感觉医生都是骗人,只会骗我打针做检查吃药的大骗子,我真的好讨厌骗子好厌恶,也不懂,为什么总会遇到骗子,可能我真的脑子有问题吧哈哈。

  不过,我已经不想去管这些,只求美好的生活向我铺天盖地的砸来!

  我记得,他说,他可以为了他的家人和朋友去死,他不在乎命,我听到后,不知道是应该为他的奋不顾身而感动呢?还是为他的不珍惜自己的命而惋惜呢?我至今还是不太清楚该如何去判断。我想,我还是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毕竟,我的父母抚养我长大是多么不容易。我也明白了,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我也再也不会去为难谁。“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个短句,一直在我的脑海久久无法散去,直至今日,我更加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哈哈,妙哉妙哉。

  命运这种东西吧,再怎么挣扎也没用。

  我想着,我的人生才刚刚起步,遇到点挫折,也没什么的吧哈哈,我总不能一直这么悲惨下去吧,又不是生活在悲惨世界,是吧哈哈哈。

  还好,我还有几个朋友默默的陪伴在我的身边,在我几乎快要痛不欲生,快要崩溃的时候,陪伴着我,鼓励着我。还好还好,我咬咬牙,总算打掉了内心那只软弱无助悲观无情无义的大怪兽。

  我想,我应该可以对这段时光的不快乐做一个解脱了,像作者的父亲一样,释然了。

  我想我,不会选择死亡,死太痛了,我不怕痛。

  说了这么多废话哈哈,只想说《皮囊》挺好看的,有空可以看看呢。

  文章中引用部分,均摘自-蔡崇达先生的《皮囊》,感恩此书,感恩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中比较艰难的时刻的朋友们。

《皮囊》读后感10

  《皮囊》一书创作目的:作者蔡崇达希望通过此书纪念他的阿太、父亲、好友等人,他希望用文字‘看见”他们,“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途径。

  此书以蔡崇达的成长轨迹的先后为顺序,通过一篇篇记叙散文向外界展示他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平和、朴实、细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故事,从而帮助他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人和事。例如:通过《残疾》,他看见了父亲,认识了父亲。

  读完《皮囊》,我的内心始终不安,生出了紧迫感。时不我待,我应该理解我正在相处的人以及今后将要面对的人,尽可能地“看见”我想珍惜的人,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平静而从容。

《皮囊》读后感11

  读皮囊是一气呵成的,一个词,爽快。读皮囊之前是不认识一个叫蔡崇达的人,不知道他的背景,直接开读。皮囊是散文,讲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奶奶、父母亲、童年的伙伴等。

  开篇写的老奶奶,作者称为“阿太”。阿太的一句话点题:“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说的就是我们这一副皮囊。然后写了母亲对建房子的执着,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一方土地变成高楼,并在门前立上父亲的名字,完成最后的一点念想。

  写了父亲的懦弱和残疾,对一个家庭的打击,以及作者自己如何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有一段写的特别朴实,说的是父亲半瘫以后回到家中,一家人都在演戏。好像明天一觉醒来父亲就好了,就会恢复了。最终在全家人发脾气、大闹、一家人抱在一起痛苦中结束了。

  让我想到了我的大姨,当得知她是肺癌晚期的时候,全家人都是瞒着她的,她的媳妇整日偷偷抹眼泪。我们每天都在演戏,好像吃点药就好了,做点化疗就好了,明天一觉睡醒来就好了。我的母亲每天都去看望她,导致我们一大家人都被笼罩在这层癌症的阴影中。

  亲人的逝去犹如看着一朵花的凋零全过程,这种伤痛终其一生不能痊愈。但面对这种伤痛,有的人沉浸于回忆之中,有的人可以从悲伤中走出来,每个人面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不一样,造就了不一样的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我们多少人是活在这皮囊下的,多少人又是抛下了这副沉重的皮囊活出了自己。比如书中的阿小、文展、厚朴的遭遇、心态和生活,最终都变成了作者对于自己的提问和思考,对自己的灵魂拷问。

  请问,皮囊到底重不重要?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请问,我们的灵魂如何安放?我们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予以回答。如何回答?从自身的遭遇去领会,从生活的点滴中、身边的人中去感悟。每个人会给的答案都不一样。

  而最终,生活和作者都给了我们答案:“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很认同。我记得我读《沉思录》,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睡陋床、盖粗毛皮”,颠覆了我对皇帝、宫廷的想象,我以为都是富丽堂皇,我以为都是觥筹交错的画面。读后感·导致我一直不敢睡太好的床,也不敢把自己的被子从40支纱往上加。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仿佛这副皮囊只有得到了最原始最粗虐的待遇,我们的灵魂才会得到洗礼,才会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真正渴望的东西。

  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感触。作者文笔清新流畅,叙事简洁、冷静、真实。好久没看过如此清新脱俗的文字了,感觉没过瘾就结束了,很感动很喜欢。

《皮囊》读后感12

  在假期里,我的女儿邮寄了几本书,其中就有《皮囊》这部小说。最初这本书包括作者于我而言都是十分的陌生,但女儿告诉我,在网络上对这部书的评价是很好的,让我产生一丝好奇。就从好奇开始吧,我细细品味起来。

  在小说的开端,作者与阿太(姥姥的母亲)情感交流中揭示了题目,作者与阿太的语言交流不多,但在无形中却让读者体会出一老一少至深的情感。从阿太不多的言语中,作者知道了“皮囊”是人的肉体,富予其灵魂,才有了生命。这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摘自《皮囊》)。

  自70后的文学作品,描写父母的就很少了,或者模糊或者在远方,本文作者蔡崇达是个80后,父亲、母亲却如此清晰地,反复地出现在作品中,非常可贵。

  年轻时的父母因媒人介绍而相识,这是那还放不开思想去自由恋爱而结合的普遍形势,只因母亲羞涩的一笑,定下了终身。父亲为母亲许诺要盖一座大房子,这便成了父母爱情的守望。为了兑现给妈妈的承诺,父亲去当海员,若干年后,父亲带着用汉水浸染的收获,盖起了石板房,当人们以为父亲再次出发去当海员时,他却留下来了,在家乡做起了小生意,之后又翻盖了二层小楼。父亲病后,母亲接手了父亲那并不兴隆的生意,积攒着又加盖了两层,成为当时小镇中人们看得见的骄傲,甚至在父亲走后,这座四层小楼也即将拆迁之即,母亲也要把房屋翻新一下。作者理解母亲,这是他对父亲的思念,父母的爱情很平淡,有时还透着淡淡地伤,让人读着读着有想流泪的感觉。

  母亲给作者的印象是“强悍”的,这种性格的形成是因为在她还小的时候,她是家中大姐,人口多,家中贫穷,虽然贫穷是当时普遍现象,但为了生活下去,母亲爬树摘野果,甚至独自划船出海釆虾,差一点因意外失去生命。所以,父亲后来生病,妈妈撑起这个家,母亲强悍是对生活的挣扎,是对生活的责任。

  作者对父母详尽的描写,对过往生活的追忆,抒发了自己细腻的情感,表达着深深的思念,对往昔生活的眷恋。作者深深地感恩于生活,感恩于岁月,更感恩于富予这个有了思想的皮囊。

  其实,我们都是这个世界里的普通人,随风轻轻的来,又随风轻轻的走,如果不是自己刻意去渲染,将注定平淡无奇,那就让我们这普通的生命学会感恩吧,让我们这普通的生命绽放自己的精彩。

《皮囊》读后感13

  剥开《皮囊》,认识你自己

  李敬泽在序言中说:“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评,褒贬不一,有说作者没有灵魂,无病呻吟,凤凰男,各种难听的话,也不乏泪目,说戳心,真实的评论。

  不得不说,我被蔡崇达的真实与犀利给震撼到,从小生活在福建海滨小镇的经历冷静而理智的一点点叙述,父亲生病后从最初有一点希冀,到慢慢绝望,大雨里父亲执意要出门的那一幕看得我内心五味杂陈,可是作者却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笔触去叙述。

  对母亲执意要盖房子的`决定从内心隐隐觉得没有必要,到后来母亲对父亲的想念,念叨隐约明白理解她对父亲埋在心底,没有言说出口的深爱。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父亲为了不让儿子被大海所误,一直隐瞒儿子,而蔡崇达,仅用简单的寥寥几笔:“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扑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形容他被海水淹这样看似惊心动魄的经历。又是一段克制理智到极致的叙述。

  后来又是张美丽,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影子,可是蔡崇达用他冷静又细致的笔锋,为我们绘出了这些特点鲜明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有这副皮囊,蔡崇达用自己锋利的笔刀,剖析自己的过去,剖析自己的回忆。

  看介绍的时候说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书,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与绝望,却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让人不禁能回视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让灵魂负重前行,你也应该剥开皮囊,重新认识你自己。

《皮囊》读后感14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取名叫做《皮囊》,书名也是来源于这篇文章。

  皮囊讲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妈妈)的故事。阿太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认为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面对奶奶的去世,面对自己切菜时切下来的手指,面对舅公被她丢到水里几乎溺毙的事情,甚至对于自己的离世,她都表现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说:“不要哭,现在没有这个皮囊的束缚,我来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气质,作者特别喜欢与阿太待在一起。后来去外地工作,与阿太见面机会也少了,但是只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选择回到阿太的身边,陪她坐一个下午。虽然阿太不大听的懂,后来甚至不再听得到,但是这样的陪伴却能够安抚作者,让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后来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时说的一番话的意思。当时全家人都挺伤心的.,阿太不以为然,仿佛走了不是她的女儿一样。作者问阿太为什么这样,阿太说因为她舍得。阿太的舍得来自于她对待生命和身体的态度,身体的消逝在她看来是皮囊对生命束缚的结束,是更加值得高兴的事情。而阿太带给作者的安全感,是这份看法带来的超然淡定态度的感染。确实在这份态度面前,一切的困难不过是身体的折腾,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皮囊》读后感15

  人们颠沛流离的心酸和身体之外的皮囊、残忍的病痛,出乎意料的死亡,梦想破碎的绝望……这却是现实!

  《皮囊》是一本好书,作者蔡崇达通过成长的痕迹串起一个个故事,对自己小时候的追忆与后来工作中的九年发生遇见、别离和反思,毫不掩饰地写下了他要告诉人们的话语,以及追寻皮囊之下的灵魂。

  蔡崇达正少年时代,经济来源的短缺导致贫穷,十一岁那个年纪已经在思考人生的方向,总想有一天能够改变家庭的困境和自己的命运。

  改变命运,我们要竭力反省和调整自己,做真诚的人,求真,求实,求力度,去华而不实的东西,去浮嚣的东西。与此同时,在我们青少年时代,一定要紧密注意身边的朋友与一个优秀、上进的同龄人在一起会受到亲密影响,甚至胜过父母的说教。它好比是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盐,增加你骨骼的钙质成分,也保证了你血液的纯度。因此,有几个像李大人这样的朋友,是幸运的,也是值得珍惜的。他聪明而不过分自负,有胆略而不莽撞冲动,傲气而能厚道待人。

  人活着要做个有皮囊的高尚人,没有皮囊也要留下令人尊敬的灵魂。九年的时间:工作狂好友陈刚因心脏病突然猝死,追梦者文展自杀,阿太、父亲纷纷离去……

  阿太曾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几次把舅公扔进水里,逼着他学会游泳。还将一只没有割中动脉的鸡摔死。她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阿太坚硬的像块石头。

  缠过小脚的阿太九十二岁还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两周以后她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后来的后来,阿太终究因为岁数大了,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死亡。死前阿太还丢下一句话——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方便多了。阿太她爱自己的生命,但并不怕死的精神是蔡崇达一辈子尊贵的遗产。

  母亲为了家庭默默埋头苦干。拼命地平复内心的波澜。父亲生病后,母亲实在熬不过选择去死。她将面前摆了一碗瘦肉人参汤,这是她最喜欢吃的汤。每次感觉身体不舒服,她就清炖这么一个汤,一般喝了这个汤第二天身体也就恢复了。可是这一次机敏的儿子发现这碗汤与平常浓稠得不一样,他猜出了大概,那是一碗放了老鼠药的汤,并走上前去把汤端走倒进下水道里。母亲嚎啕大哭:“我还是不甘心,好不容易都到了这一步了,就这么放弃,太丢人了。”那一晚,深藏于母亲和我心里的共同秘密被揭开了:父亲得病和家庭困难想一死了之的`念头在缠绕着母亲。父亲得病、在病痛中挣扎,家庭的瘫痪令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一夜长大,困境使蔡崇达过早的成熟。他想早点走出去改变家庭的困境,或者写一本畅销书,或者拼命工作赚钱带父亲去美国治病……

  阿太、母亲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笔下的老祖母——乌尔苏拉。原本很务实、很有上进心的布恩迪亚婚后很快就变了,变得异想天开,不务正业。乌尔苏拉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只能用自己瘦弱的臂膀撑起这个家。所有的母亲几乎都是这样吧。

  流泪、流血、结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着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读后感05-18

(经典)《皮囊》读后感03-01

《皮囊》读后感[经典]08-02

皮囊读后感04-16

《皮囊》读后感【经典】08-05

《皮囊》读后感07-04

皮囊读后感(实用)09-02

《皮囊》读后感(必备)08-02

【优秀】《皮囊》读后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