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4-07-08 12:45: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前言

  周日白天闲来无事儿,晚上还要见人,但是我想出去走走。所以早早的就出发了。到了目的地,吃个午饭,然后找个书店买杯喝的,一坐一下午。其实中午刚吃完饭掏出书来看的时候是昏昏欲睡的,总感觉下眼皮和上眼皮空前的团结,自己却在强撑,大概过了十分钟,可能是咖啡劲上来了,开始精神起来了。我翻出来的一本书是23年五月份加入想看书单的书。一直因为没啥兴趣也没看,这不是闲来无事儿,找了本电子版看了起来,一共没多少页,但是很多人说是属于心理学的入门了,让人知道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儿的启蒙读物,所以拿来读了读。

  这本书的评价两极分化挺严重的,豆瓣评分的分还挺高,但是给差评的人也有不少,但是多数差评都集中在内容太浅了,故弄玄虚,不能共情。如果你给他当作给不懂心理学是怎么回事儿的人看,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意义的,对于一些想要自救的抑郁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引路的方式。

  书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些触动的地方的,有些地方是经历过一些内心的挣扎,有些地方写的好似鸡汤,但是如果经历过,你会理解书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经历,就会觉得是在无病的呻吟。如果你看完书没共情,那我还挺羡慕你的,毕竟那种经历确实是不想再经历过一次了。

  介绍

  书的简介很短: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简介看起来就像是给小孩看的童话故事一般,但是这个确实披着童话故事外壳,且实实在在的初级入门心理咨询科普读物。

  先说我没做过心理咨询。但是我参加过入门的教练课程,虽然仅仅参加两次,但是感觉他们两者之间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有些人会认为心理咨询是,你说说你的状态,然后会希望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一个一个睿智的话,让其醍醐灌顶,瞬间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在故事里苍鹭这个心理医生最开始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直接谈蛤蟆的问题,而是引导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访谈者的合作,双方都需要出于自愿,而不是因为想取悦谁才做咨询的。虽然是蛤蟆朋友让他来做咨询的,但是蛤蟆和咨询师苍鹭却是合作关系,那么对于咨询者蛤蟆来说,他得为自己得为咨询担起责任来。然后他也知道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简述一下书里十次的的咨询咨询师都做了什么。

  第一次,苍鹭引导让蛤蟆知道,咨询的意愿一定是自发的,蛤蟆得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来,他和咨询师是合作的关系。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改变。

  第二次,咨询师从感受出发。咨询师引导蛤蟆说出自己一直被自己忽视的真实感受,并将感受具像化,用感受温度计为自己打分。蛤蟆给10分满分的温度计,蛤蟆毫不犹豫的在1-2之间打了记号(PS,解释一下:书中说,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带表感觉还不算糟糕。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可见蛤蟆的状态非常的差。明确了概念之后,咨询师再次问蛤蟆,感觉如何。咨询师通过积极倾听以及适时的发问的方式,让蛤蟆能觉察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时蛤蟆更加敏感,更容易捕捉情绪。并且让蛤蟆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并且根据蛤蟆的叙述,引出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

  第三次,苍鹭为了更好的让蛤蟆理解概念,切换到老师的讲解模式,有些概念还是需要咨询师去切换一下讲解一下,也便于被咨询者能更好的明白和表述清楚当前所处的状态和和所处状态的特征,苍鹭详细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和具体内容,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情感加在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儿童自我状态”。而且儿童自我状态还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苍鹭也说了很多,并且也强调了探索儿童自我状态的意义。最后苍鹭还给蛤蟆布置了了一个任务就是回忆童年。

  第四次,咨询师和蛤蟆一起回忆童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在蛤蟆说出的具体往事中分析他的行为模式。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到了充分的共情,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给予来访者直击灵魂的力量。听着蛤蟆的讲述,苍鹭尽力的去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情绪。蛤蟆感觉到了无声的支持和理解,有时候人和人的相处就很神奇,静静的坐着,一句话不说,也能感受到那份力量。通过回忆那份童年的记忆,蛤蟆找寻到了自己一些行为的原因,并且惊讶的发现成年后有很多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而且蛤蟆意识到自己目前还是没脱离依赖关系,还没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第五次咨询,具体分析上一次咨询遗留的问题:愤怒。蛤蟆说他不会愤怒,经过分析,他并不是不会愤怒,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形式,比如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等的方式来发泄愤怒。

  第六次咨询,借由咨询前发生的獾想劝说蛤蟆退出校董事会的事儿,通过蛤蟆的表述,苍鹭引出了另外的一个“可怜弱小的我”的游戏,遇到事儿的时候,他能让所有人都能让对尽上风,而自己一直是被欺负的弱势群体,其实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自己偷偷的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了不快,就是在这场游戏里,输的'人才是赢家。其实这时候发现在心理咨询里,通常会引入一些反直觉的概念,很多概念乍一听会显得很蠢、不合逻辑,或者是让人害怕。但是人一般都会对突然不和逻辑得事儿产生抵触情绪,而且越是深入探讨自我的概念,越容易引发激烈得抵抗,因为它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从拒绝到接受,过程往往痛苦。但是如果能打开学习和接纳的这扇大门,可能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领悟。通过这个引出了另外的一个概念,“父母自我状态”,自己表现的如同父母那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然后犹如一个法官,用自己的道德和标准在控诉别人和给别人定罪,之后顺利成章的惩罚他们,自己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不一定是审判别人,有时候就是在审判自己,而且审判自己往往会更强烈,书中原话说的是,“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通过沟通,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蛤蟆一直在审判着自己。

  在第七次咨询之前,在去河鼠家吃饭的路上,其实通过描述看出来蛤蟆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去河鼠家的路上,他仿佛卸下了之前的盔甲,各种感官视力开始变得敏锐。草木得颜色分外显眼,以前怎么没发现绿色得层次这么丰富。能感受到了万物得存在,审视着自己得内心,而且也能感受出心情还不错。甚至自己拿情感温度计测量得话,他愿意给自己打8分。

  其实我也曾有过这种经历,当真正的开心,是看到日常的烟火气,平常再平常不过的东西都心生欢喜,那你一定开始热爱了生活,而且那时的当下一定开心快乐。

  第七次咨询,总结蛤蟆的变化,引出蛤蟆的变化是由“成人自我状态”产生的,成人状态,就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因为在成人的状态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合理的安排,不被父母的声音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困扰。而且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并指出,一个所谓成功的人生中,儿童、父母、成人状态都是必须的,每一种状态都很重要,但是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理性考虑,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因为儿童状态只能体会过去的情绪,父母状态会重复从父母哪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而且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而且越是争辩,大家越是固执己见。只有处在成人状态的时候,这时候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苍鹭指出来自己处在哪种状态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引发蛤蟆激烈的阻抗,苍鹭那一句“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让苍鹭和蛤蟆展开了探讨,蛤蟆意识到,当有些已经过去并且无力改变的事儿最后只能原谅,我们不能总拿过去来惩罚着自己。通过这次和苍鹭的对抗,蛤蟆很生气,并且他意识到,产生冲突的地方可能就是成长中的经历,所以蛤蟆决定要聊一聊他所有的经历。

  第八次咨询,蛤蟆从他最早的记忆讲起,一直到现在。咨询师和蛤蟆一起探讨原生家庭,在聊的过程中,苍鹭协助蛤蟆将自己的经历和行为进行了串联,以及这些事儿是如何影响的他。蛤蟆也通过这个事儿,渐渐的获得了一种能力,他能更客观的看待事务的能力,不再谴责自己。苍鹭那不带评判地倾听蛤蟆的过往,给了他非常大的慰藉。也让他认定了让自己活的真实一点。活得真实一点,其实就是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

  第九次咨询,提出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概念。这次的讨论对蛤蟆来说有点难懂,他们相约的下一次再进行讨论。

  第十次咨询,详细分析各种人生坐标中的心理游戏,在咨询的过程中,蛤蟆感觉很不舒服,蛤蟆的感觉是苍鹭好像总是让他承认他的错误和失败,一直也没从苍鹭嘴里听到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且一直以“你感觉怎么样?”“你怎么看?”“你打算怎么做?”等反问的语句来进行提问。这次咨询蛤蟆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爆发,而且蛤蟆自己发现了自己即使爆发也不像从前,也不用扮演那个卑躬屈膝的角色了,他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且还能说得掷地有声。通过这次的爆发之后,蛤蟆决定和苍鹭再来最后一次咨询。

  在去最后一次咨询之前,蛤蟆反思了一下他和苍鹭上一次面谈发生的事儿,他发现他生苍鹭的气了,但是他生气并没有失控,他知道这种对抗是有意义的,他不在像之前的孩子了,这次的冲突是有成果、有建设性的。而且冲突过后也改变了他和苍鹭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次咨询前,蛤蟆翻看自己的日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志本上除了和苍鹭定期面谈的记录,几乎什么都没有。而且就在他陷入抑郁而且鼹鼠还没去找他的那个阶段,他曾有过一段可怕的空虚状态。时间如没有路标的沙漠一样,他的生活只剩空虚。慢慢的他发现,随着他心情的变好,内心世界的改善,他发现他的社交也逐步增多了。而且最能证明的转变的一句就是,蛤蟆想办一家新企业这一条了。这一条也是因为和苍鹭聊过了之后,他明白了,想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又目标,现在他当下想做的就是去拼、去赢!

  最后一次咨询,蛤蟆和苍鹭探讨前一次咨询中的情绪爆发的意义。蛤蟆对苍鹭的发火,那是因为蛤蟆对咨询师发生移情,将咨询师当做曾经的那个父亲,情绪爆发实为反抗对父亲的依赖。并和蛤蟆一起总结十次咨询后发生的变化。

  并在最后还讨论了一个情商的问题。他们认为高情商的人是,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行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并且他们有共情能力。

  严格来说,蛤蟆一共做了11次咨询,前10次参与其中,最后一次总结过往。蛤蟆也从依赖的状态,对抗依赖,然后到独立的状态,这就像是一段心理成长之路,虽然蛤蟆还是那个蛤蟆,但是实际上那个蛤蟆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蛤蟆了。

  故事到了最后,在我看来好像一场电影的大结局,蛤蟆去赴约河鼠的午宴,这次的宴会是河鼠庆祝蛤蟆的康复而举办的,因为他认为,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了,往往时候才明白这个有多重要。在一场其乐融融的一场宴会中结束了故事,大家各自有了新的前程,蛤蟆还决定卖了自己的大房子,并且买了一栋小房子,并且用他特有的管理经验去负责更好的楼盘,去做房地产公司。

  故事的梗概大体如此。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了痛苦抑郁;在朋友们的建议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经历了10次的面谈治疗后,苦闷的蛤蟆先生终于学会了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找回了充满蓬勃生机生活的'状态。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就连我自己也好像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去看了心理医生。我突然明白,认识自己很重要,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苍鹭说过:“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原生家庭和童年的经历,使得蛤蟆先生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我们该做的并不是去责怪父母,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人啊!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轻易否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这本书是我开启心理学主题阅读的第一本入门书。这本书我做的笔记并不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浅显地结合蛤蟆与苍鹭之间的对话,娓娓道来。我做笔记有一个额外的习惯,不单会标记感触的句子,也会把“概念”标记出来,回顾的时候,如果概念还是一知半解才知道从哪里巩固。浏览做过的笔记,大多数都与“实践”有关联,我在阅读时,多半会结合当下的心境进行扩充和思考,不由得会多加很多主观上的感受,即使作者没有这层意思在,所以我的每篇读后感都是当下心境的真实体现。

  虽然阅读并不是为了实质性得到什么,但我从这本书中确实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关于人际对话。当蛤蟆接受完心理治疗,还沉浸在谈话中,并未来得及抽离时,苍鹭询问他是否没事,蛤蟆实话对苍鹭说,“我没事,只是你给我那么多东西思考,我的脑子嗡嗡直叫,头晕乎乎的。”看到这里时,我以为这仅仅是简单的问候,也许苍鹭会解释晕乎乎是为何,但苍鹭只是简单道,“那么回家路上小心些。”在这章的末尾,我本想急急进入新的一个章节,却在这里不由得停下思考,是否有一种“冷漠”的表达:并不是针对对方的回答而回答,而是基于回答联想到对方之后可能会涉及到的行为,以此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的回答。所以有了上述的并不针对“晕乎乎该如何处理”,而是回答“那么回家路上小心”。“冷漠”似乎也谈不上,像是一种更加周到成熟的应答,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意外的启示。

  除此之外,我还获得了一些“内心声音的确认”以及“支持”。

  1,实践确定自我

  最近,我总是希望突破他人对我的一些固有的评价,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样的反馈,与此同时,我又担心万一改变了之后我便“不再是我”,这也让我感到惶恐,并借口停滞不前,对现状再次感到烦腻也确实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得不做些改变,以此保有对自我生活的新鲜感和突破带来的成就感。“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这是我这本书划下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内心声音的一次确定。不断突破带来的是新的改变和面貌,但不代表就要因此改变自己原有的部分,实践带来的可能性是某种确信感,从这点上来看,多说无益,新的一年需要更多的实践。《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依旧是我,是“更好的我”。

  2,我们“选择”自己的情绪

  时间过去许久,我依旧能想起让我痛苦的事,回忆并不会让我欣喜发现某件事似乎变得模糊,相反每一遍的细节刻画得都更饱满,让我深陷不已。当然并不是看了这本书我就开始从此遗忘,而是有了这本书在阅读中的意识铺垫,在往后类似书籍的不断累加中,我换了另一种方式进行“悼念”,这个改变让我感到神奇,同时我真正感到轻松,好像生活的齿轮开始运作了,虽然不知道未来将以什么形式呈现对这些事的“悼念”,但好在它们不会继续折磨我了,和平共处时,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能够控制情绪,甚至能够从中得到我不曾想象的想法,至少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我将以什么形式去做什么事,我只想早日遗忘。

  3,倾听的力量

  窝在家里的这段时间里,我明显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退化,表达清楚一件事需要花时间斟酌用词和思考听者的处境,这么一来,要说出口,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当我意识到这件事后,我开始每天说很多话,满脑子的想法急于脱口而出,想看到他人的反馈,很显然锻炼过了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察觉到另一股强大的力量——倾听自己/他人的声音。在这点上,我可能是听自己的.话大过听别人的话,所以当我开始真正倾听他人在说什么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我没有耐心。我也能够给自己时间缓冲看到了他人究竟在想些什么,话外音又是什么(我们很少真正做到“听”,区别于简单的听到,而是内心的想法)。书中特定人物獾就代表这一类人,总是“教导者”的角色,时常批评他人的短处。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每一个人物都能或多或少映射一些自己的影子,能察觉到一丝“熟悉感”是挺有意思的事,“世界上的不是人的我的分身们”。

  4,批判自我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常常因为一股没办法把握的风气,看到他人如何严苛对待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为了保护自己选择闭口不言。还有一股更甚的力量:严苛对待自己(打击自我)。我时常看到很多身材焦虑、容貌焦虑的担忧,我也时不时会这样消极地看待自己。这两股力量看似方向不同,在我看来,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对待事情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过于严苛,不断拿心中的尺子度量,按自己的标准开口评价,忘记了前提:这是现实中一个个平凡努力生活的人,不是一个个“不达标的机器”。去年开始,我有时候也会过度苛责自己是否做了“不符合尺子”的事,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树立好自己的底线,底线之上的事哪怕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也能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于是越来越多好玩的新鲜的事涌进我的世界,给平凡生活的我平添了成倍的快乐。

  5,完整地思考(表达)

  为了转移我的说话欲,我把大部分的想法保留成文字记录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的欲望,但同时我又意识到一个问题:它们并不完整。我从没有一鼓作气地写完大段大段的长文,把自己想说的话有条理逻辑地叙述下来。总是担心灵感一闪而过,就用关键词记下,事后便不了了之。我一直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奈何想法实在太多,一切停留在原有的样子。蛤蟆在过程中不断改变,“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他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虽然作者写下这句话并不完全处于我主观所想的想法,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有个想法一闪而过,那就是我没有“完整地思考或者表达过”,即使曾经有些感触和领悟,即使曾写下过只言片语,但它们都浅浅地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因为我担心错过才被保留下来,而不是因为我要深化他们。

  这是我今年认真写完的第一篇读后感。实话说,这本书与之后阅读的其它主题书相比,感触并不多。我仍洋洋洒洒写下了这么多感受,果然“逼”自己做一些不算难的事还是能够做到的,也久违地感受到了心流体验,真是美好的夜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主要讲蛤蟆先生经过与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逐渐走出了抑郁,去了解发现真正的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

  对于这本书,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苍鹭先生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当时蛤蟆先生很局促,下意识地回答:“很好,谢谢你。”之后,它迫不及待地向苍鹭先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说明蛤蟆先生在进步。

  “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是两种成长状态。这两种状态最为典型的.人物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一直都是顺从,不会与他人争辩,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想要去如何取悦他人。而獾就是第二种状态中“挑剔型父母”很严厉,爱批评别人,对于之前蛤蟆先生做的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态度,这使蛤蟆先生时常想起他的父亲,挑剔型父母。

  这两种类型的人在生活中一抓一大把。小孩子会因为想要一件衣服,想买一个玩具,在地上打滚哭闹,引起父母的关注;孩子在家里向父母提出合理建议、完成家长交代的事情但未达到父母要求,而被骂得狗血淋头。在这本书中,蛤蟆先生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部分人有相似点,有时你可能遇到一些困难,或浑浑噩噩度过了一天一天又一天。自己没有目标,像是漂在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不知道去何方,自己该做什么。

  但身边总会有一缕阳光照亮着你,芾领着你,让你找到目标去奋斗,去实现它。只要你想走出来,离开现在的困境,找对方法与途径,就一定会成功!正如书的结尾,蛤蟆先生骑着自行车放声高歌,它很累,但它很开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毕竟人这一辈子,开心最重要啦!开心很重要,但自己要明确好目标,努力去实现,更为重要!亲爱的朋友,你有目标吗?赶快行动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初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像书名那样简单易读,虽然故事的展开是那么的平淡无奇,但是每一个章节都给现实中的我们不同的启迪。

  文中苍鹭是怎样一步步地让蛤蟆自己修复了心理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佛洛依德说过的:“本我所在,自我所依。”深刻揭示了,一个人要改变自我,必先要有认识自我的前提。而一个成年人的自我现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童年经历。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理解人的童年就理解了自己的关键线索。而且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不仅影响了一个人后来的生长,也牵涉了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心理视角是一个人看事情的唯一方式,除非你决心要改变。我觉得说得很对,小树苗栽下去了,不对它进行修枝剪叶,说长歪它就歪了。

  人生的四个坐标,变成人存在的底层架构,自我会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个词说,我们会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文中提出的这个观念对我的思想是震撼的,为什么现实中的我总是老样子,无法改变?这是我提出的问题,需要好好思考!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做好,想得到家长或者上司的表扬和认可,这样的正循环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控制事情的发生(认真做好事情),从而确保预言成真。但是得到认可之后换来的回报是做更多的事情(必然后果此处可以引申阅读艾瑞克。伯恩的《人间游戏》一书),人生的逻辑是对的,但是用错了地方。

  另外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一个“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的人都处于父母状态),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喜欢玩“NIGYYSOB”、“你为什么总是让我失望”等游戏,处在这个坐标的人的最极端行为是谋杀!有多少父母是这样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证实了这一点要及时反思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处于“我不好,你好”人生坐标的人最极端的行为是自杀,这个坐标有多少在当前教育压力下和父母错误教育下的孩子是处于这个坐标的呢?由此推理,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回到“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去呢?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儿童的自我状态里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父母的自我状态里包括挑剔的'父母状态和养育型父母,而成人的自我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成人状态这么重要,但只能通过鼓励才能让别人进入成人状态,只有他自己才能决定要怎么做。为什么说成人状态很重要,因为父母和儿童状态不需要思考,很多情绪的发生都是自然发生的,是大脑的条件反射,就像在演戏一样,是处在父母和儿童状态的自我选择了当时的情绪。

  所以,在以后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自己都要进行分辨,看自己是在情绪化的状态还是在理性的状态,在我看来,理性状态就是成人状态,不知道对不对,按照逻辑来说,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文中也说了,只有你为自己负责,才能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你才有力量来改变处境。

  苍鹭扮演的是咨询师的角色,咨询师最重要的是通过倾听做到共情,通过提出问题,比如说通过这件事发现了什么问题等等,来引导对方审视自我,发现问题,同时也能让对方释放自我和压力,重要的是要让对方从反思中学习和领悟。我觉得这是作为咨询师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作为父母面对孩子,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长。但是首先引路人要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能引好正确的路。

  蛤蟆先生在讲完自己的故事后也有过反思: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最根本的思想所在,活在当下,听内心的声音,做出改变,爱自己。

  在第十四章结尾的时候蛤蟆面对苍鹭的提问,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他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第十五章又在回顾这个过程的时候讲解了心理学的“移情”和“情商”的概念,蛤蟆通过对苍鹭的愤怒宣告了对自己拥有主权,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心理成长过程,结局是完美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走出了心理阴影,拥抱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事实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动。首先,我想谈谈蛤蟆为什么会抑郁。在第三章时,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这样一句话不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这幅场景也更像是一个大人在批评孩子。相处模式,朋友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忆中,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这也反应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严厉,与对他“轻视”的评价。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为蛤蟆埋下了一颗抑郁的种子,使蛤蟆处处顺从,处处迎合他人,下意识地以父母行为去左右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蛤蟆,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从整本书来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观事实发生了偏差。这也导致在朋友生气时,蛤蟆会下意识讨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错。当然,状态没有好坏,只看场景,就像情绪和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为朋友指责,因为自身情绪化,蛤蟆怎会不抑郁?当然,我认为自身原因最重要,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嘛!

  很庆幸,蛤蟆经历成人自我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来,我想谈谈,咨询过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苍鹭,我们暂且将他称之为智者。智者与蛤蟆的第一次谈话让我记忆犹深。他们只是坐着没有说话,照常理,做为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入为主,说点什么吗?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他是想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个自发的过程,想要变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谈话,苍鹭帮助蛤蟆打开心中的怨念,蛤蟆说出了那一段不想回忆的往事。其实,抑郁的过程不过就是:坏情绪,压制。坏情绪,压制……这样反复下去,总有一天会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坏情绪放出来,像气球一样,把气放出。经过第十次谈话后,蛤蟆获得新生,幸福地规划未来。蛤蟆走出来了!蛤蟆终于走出来了!蛤蟆心里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像蛤蟆一样闷闷不乐,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样走了出来。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一点——自身强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记住:纵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选择微笑,选择快乐,选择自信,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这本书是我在最近买的这几本书中,唯一认真的翻看了一遍的,甚至在翻看第二遍做读后感的时候发现有些话很感同身受。

  我发现不管是我还是身边很多人大部分都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也就是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的坐标轴中。比如,无论我们会认为自己差劲,很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感受;又或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不会去先思考为什么这样,而是会怨天尤人地觉得自己是太不幸了;再或是我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地焦虑中,不自信以及沮丧。然后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以一种自大的姿态审判别人的行为与言语,这也就陷入了父母自我状态中。特别喜欢里面心理医生的一句话“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这做起来应该挺难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认为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怎么了,而是会第一时间责怪事情,责怪别人。但是希望我未来可以先审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这种不快乐的处境。如果改变自己,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成人模式,有勇气去回顾和面对那些在童年和成长经历过程中让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而做到这些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心理学的书真的好有意思哦,有这种经历的`话,的确很好去懂。)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抑郁症的话题,就是前些年微博上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大概也像这本书里说到的那样,真正可以得到积极结果的,归根到底都是取决于自己。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糟糕,试着谅解自己,谅解他人。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么?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一些摘抄:

  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处于什么状态-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感觉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种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生活中有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些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状态。除此之外,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即父母,儿童会从经验中学习,对于父母的行为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的生存策略,这即适应性儿童状态。

  顺从行为的表现: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释放愤怒有攻击性的,也有非攻击性的(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比如说撒泼,怄气,郁闷等等)

  父母自我状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我们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可以把“父母状态”想像成为一个法官,这个法官在控诉别人,给他们顶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挑剔型父母状态表现:爱批评,愤怒,严厉,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状态: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我们可以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所有的技能都可以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会思考当下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关于人生坐标: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即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就比如说酗酒这件事,人们时常会在生活不愉快的时候喝醉,喝酒过量的必然结果就是喝醉。(书中提到的一本书《人间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描述的都是一些心理游戏,玩这类游戏的必然后果就是玩家最终会产生糟糕的,不快乐的情绪。)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心理游戏,在此列举不同坐标下的心理游戏:

  悲伤的儿童状态(我不好,你好)-自杀

  1、我真不幸

  2、 PLOM(可怜弱小的我)

  3、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挑剔型父母状态(我好,你不好)-谋杀

  1、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2、你怎么敢!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成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平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在朋友的推荐下,一起开始读书,这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读书对我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大概有20多年没有读过书了。

  为什么要选择读书呢,去年和朋友聊天时,他对我说读书很重要,我知道读书好处很多,但种种原因,应该是种种借口,没去读书,可能现在人都太忙了,忙生活、忙工作、忙孩子、忙还车贷房贷,稍有点空闲时间,就被各种兴趣app占去了,哪里有时间读书呢?

  现在想想,那些都是借口,做一件事要看你想不想去做,你不想去做,会有一万个理由去推辞,去找借口,就像我去年戒烟的时候,我想明白了为什么要去戒烟,当天就把抽了25年的烟戒掉了,到现在快一年了再没抽过,就是我想明白了或者说意识到了继续抽烟的后果,所以去做戒烟这件事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现在当我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之后,选择开始读书。

  前天决定和朋友一起每天读书,为什么做这个决定?最近感觉有点压力大,每天都是焦虑、熬夜、失眠的状态,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病态,我想去改变,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直到前两天,朋友介绍我一起读书,我突然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输入知识才能改变自己,或许也能改变更多身边的人。于是几个爱读书的小伙伴就开启了我们读书之路。

  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刚开始读,感觉自己的嘴笨的像上锈了一样,读的很不通顺,好在三个人一起读,就感觉好多了,若是我自己读,恐怕坚持不下来,弄不好就半途而废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三个人一人读一个角色,说来也巧,我读的角色就是那只心理受伤不轻的蛤蟆先生,刚开始读,还没感觉什么,读了几段,蛤蟆先生的第一句话触动了我,“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就是这句话让我莫名其妙的进入了蛤蟆先生的角色,这不就是现在的我吗?最近我自己的状态就不是很好,特别能理解蛤蟆说的这句话,而且读的时候心里说不出来是难受、理解、还是同情,应该是身同感受吧。我特别能感觉到蛤蟆先生那种失落的感觉,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不好的状态,不想被别人瞧不起,总想证明自己能行,但他自己又清楚自己的脆弱,这种感觉真是太不好了,所以朋友来看他时,他才会说出“整个人都不太好”这句话来。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快乐的外表,未必是真实的,有可能为了更好的迎合这个世界,为了照顾家人、朋友、同事的感受,我们有时会做出一些与自己并不相符的行为,说难听点,其实就是在演戏,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感受吧,至少我是的,但这只有自己知道。

  好在蛤蟆先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虽然这几个朋友做事让蛤蟆有些不爽,但他们都是心直口快的朋友,率真的朋友,率真到毫无顾忌的对朋友进行贬损,如果换做是他们病了,有可能状态比蛤蟆更糟,所以有时候,我们去帮助朋友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

  人生很多时候,靠自己是无法完成自我救赎的,对于蛤蟆来说,有几个这样的朋友,真的是太幸运了,想想现实生活中,你身边有几个这样的好朋友?当你身处困境,有几个能理解你、帮助你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呢?其实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就知足了。

  蛤蟆先生的朋友们建议他去看心理咨询师,他们意识到蛤蟆现在状态不好解决,于是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苍鹭。我感觉蛤蟆是不想辜负朋友们的好心才去见心理咨询师的,这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因为父母和朋友为自己好而去接受教育和工作,其实这时候我们要自己鼓励自己,主动自救,这样才有用,才能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苍鹭一个资深的心理学专家,苍鹭的解决方式,蛤蟆不是很理解,苍鹭所用的方式和方法,是想让蛤蟆知道,出问题的是他自己,他要主动参与进来,主动站出来面对,这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而不是别人帮他解决问题,虽然前面蛤蟆先生很恼火,但在咨询师苍鹭的启发之下,蛤蟆先生从因为朋友被迫而来,转变成自己想要咨询,这说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只有自己主动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蛤蟆先生从被动变成主动,这是好的开始,这一点来说,除了他自己谁也帮不了他,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摆脱真正的痛苦,这需要我们自己想明白,自己走出来,自己去改变,他人只是引导和帮助,就像之前说我戒烟的事,我自己想明白了这件事,就戒掉了,而且很轻松,如果我自己想不明白,别人和我说的再多,再有理,我可能也做不到,吸烟有害健康这几个字,每个吸烟的人天天都能看见吧,是我们自己选择了不去改变。

  不单是我,现在很多人都有蛤蟆先生这种不好的状态,这是一种病态,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只不过每个人心底知道自己的病态,却不愿意承认,或许是不想让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担心,不想让人觉察到自己的病态,于是故作淡定,时间久了焦虑来了、烦躁来了、脾气来了、易怒来了、埋怨来了、孤僻自大等等都来了,这是必然的,因为病因从未解决,你自己并没有主动想去解决病因,这就是问题所在。

  和蛤蟆先生一样,阳光照不进心里那种感觉,一定很不好,平时看似表现很正常的人,可能内心正承受着无法释放的巨大压力,到了一定程度有可能会表现歇斯底里或一些极端行为,比如有时会听到一些孩子自残的相关新闻,而老师和家长在采访镜头里总会说“孩子平时挺乖巧挺懂事的`,想不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很敬佩本书中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先生的智慧,现实中他一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咨询师,他清楚的知道要解决蛤蟆先生的病状,还要蛤蟆自己参与进来,蛤蟆通过苍鹭的引导,配合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并找到了他的病因所在:“儿童自我状态”。

  什么叫“儿童自我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这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拥有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常常表现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爱憎分明等,像儿童一样追求快感并充分表达自我感情。书读到这,我才明白原来我和蛤蟆先生一样,属于这种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一开始觉得苍鹭咨询师什么都没做,问了一堆问题,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还说他幼稚,有些恼火,但心理医生就是要病人意识到自己的病因,再去引导病人自己去解决和改善。我想了想,我自己也是这样,自我觉察到一些问题时总是逃避,不去解决,因为自我剖析这个过程本来就很痛苦并且艰难,那么时间久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蛤蟆先生也是如此,虽然他身边的朋友对他很好,但是蛤蟆总是进入到儿童自我状态,尤其和父母型自我状态的朋友更是没法沟通,总感觉自己的位置很低,更像个孩子,蛤蟆先生更愿意主动和心理咨询师沟通,或者说是主动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我想他现在一定是很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读到这里,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小时候不愿意听到父母和长辈的唠叨、指责、讽刺,这也养成了我的叛逆心理,父母无心的“坏话”往往会跟随孩子一辈子,哪怕孩子长大后也摆脱不了这些深刻印象,因为这些东西是埋在孩子心灵最隐秘角落里的,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准则,希望家长们能重视起来,儿童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太深刻了,也是永久的,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如果他的朋友们没有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或许他会终其一生为他的童年经历买单,为童年而活,这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就好比孩子原本是一张白纸,后面人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书中说的三原色,在这张纸上添加各式各样的色彩。

  今天写这篇读后感,刚刚读到这本书的第九章,写着写着就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想到了我儿子小时候,后悔自己没有早点意识到这些道理,现在我儿子已经上高中了,还好不算太晚,以后我应该懂得如何跟他沟通了,他小时候我总凶他骂他,嫌他写作业慢、嫌他学习不认真、嫌他考试成绩不好,现在我后悔了,特别后悔,这对我儿子心灵的伤害该有多大,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曾经对他说了些什么,如果我当时能意识到这些,如果当时我读了这本书,可现实中没有如果,那些总埋怨自己孩子这不好那不好的家长该思考一下了。

  小孩子是值得欣赏的,他们咧着大嘴笑也好,哇哇大哭也好,开心的蹦跳也好,这些都是淋漓畅快的,他们现在是单纯的,早晚有一天,孩子们会面对复杂的世界,会经历我们成年人不愿经历的事情,那个时候,孩子们才会变得更聪明,更成熟。

  读完全书还会分享,第一次写读后感,看到的朋友给点鼓励,给点意见。希望我们都像蛤蟆先生一样,变得越来越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这本书和我有缘。

  当天的早上,由于自己看通知把10点集合看成9点,我也不知道当时脑子在哪里了。早到的我就是想去买杯咖啡喝喝,去到店里才知道12点才开门。就是这样没有喝上咖啡。这个种子就在这时候埋在滋润的土壤里。

  任务完成后,刚好来了一场雨,湿润了土壤,种子要发芽了,我要去找点肥料给它,咖啡我要来了,来到咖啡店没有顾客,只有一个女店员。

  来咖啡店的我很少会主动和店员打招呼,害怕打扰这份安静。找上一个舒服的座位,用手机查看没有回复的信息,看看自己右手边的角落放着几本书,基本是一些很红的书(销量名列前茅的)或者是制作咖啡的书。我就看了一眼,心想我对这些书没有兴趣。

  不知道哪只手的想法,在那个角落里拿上了一本书。这书很软摸上去很舒服。它成功地吸引了我。

  鼹鼠去看望蛤蟆的时候,发现蛤蟆抑郁了。蛤蟆在鼹鼠、田鼠、獾的鼓励下去接受苍鹭心理咨询。自那开始到结束,共和苍鹭有十次谈话记录。

  蛤蟆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悲伤到解剖自己的状态,到理解身边的人为什么不一样和原谅已经过世的父母的事件。

  可以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小说也是工具书。它使用外国童话故事《柳林风声》的引用,把蛤蟆先生心情变好的过程细化了。

  作者真的很聪明,书名取的很直白,让想去看心理医生的人特想先看看这本书。用蛤蟆先生的典故做引子又会让人感到轻松。使用动物做角色更容易让读者记住书里各个的角色。如果取人名的话,容易读者代入之前所了解人名,影响书籍阅读。

  在蛤蟆和苍鹭之前的谈话中不断使用了心理学的知识,这时候就更像一本工具书,从蛤蟆抑郁这件事延伸出来咨询心理学的概念。用独有的沟通方式让蛤蟆对自己不同情绪自我解读。咨询心理并不是告诉你这个情绪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理解自己所发出来的情绪,比如生闷气是一种不想立即表现,慢慢泄气的愤怒。

  蛤蟆在苍鹭的协助下把不同情绪的表现分成“自然儿童型”、“适应儿童型”、“父母自我状态型”、“挑剔父母型”、“成人状态型”。

  因为在出生的时候婴儿根本就没有学会表达,当他肚子饿的时候会感到身体不舒服,他用了不同的'动作去表达自己,不断的尝试后发现哭这个动作是可以被知道的,自然后面饿了也会哭。

  小时候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发现你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两个体重比你重10多倍的庞然大物,又没有办法逃脱,你只能去服软,适应他们所颁发的任务,例如父母会告诉你,这样子不听话父母是会不高兴的。你会知道不能不听话。

  父母就是第一模仿的对象,身边就只有这两个生物同一类物种的,没有可能去模仿一只狗吧(但是事实证明没有选择的时候也会模仿一只狗),在中国有可能也会模仿爷爷奶奶。会有很多处事方面方式很像自己的父母,进入父母自我状态。

  从儿童到成年,应该会接受到很多父母的教育,当你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你也会发现,口吻和父母相似,连挑剔也是一样的。

  假如你说,你和父母一点都不像,我是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我绝不成为父母的样子。那这样的你应该是用父母的方式批判自己吧。

  成人状态型,是属于自己独有的,这时候的你是不停成长和进步,把自己不断完善。也不是说其他状态是不好的,那些是最原始的,是建立自己的基础。

  最后我看到到蛤蟆先生好起来了,忍不住对着书在笑。当一本书我觉得写得好的时候会爱屋及乌,现在有点喜欢蛤蟆了,就像我会因为《小王子》喜欢玫瑰一样。

  为第一次用三小时看完一本书,特此纪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一、你有过自我攻击么

  为一件小小的事情自责内疚很长时间,你有过这种心理体验么?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发展为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这种体验真的太糟糕了,我懂。

  适度的自省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发展为自我否定、自我攻击,非但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抑郁、自卑。

  二、这些是如何发生的

  第七章到第十章给了我们答案。

  1、令人愤怒的獾

  这部分的开头,看得着实让人愤怒:可怜的蛤蟆在家待得好好的,气势汹汹的獾来了,就开始对蛤蟆指手画脚、批评指责。更让人愤怒的是,獾竟然让作为校董的蛤蟆写封辞职信,因为獾认为他更适合做校董。而他此次来,不是和蛤蟆商量这件事,而是来通知蛤蟆的。

  獾认为这一切理所应当!就像往常一样。

  蛤蟆虽然很愤怒,但“适应型儿童”(上一篇读书笔记中已解释)的状态让他无法表达这种愤怒。只能告诉獾,他需要考虑。

  2、獾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蛤蟆?

  蛤蟆来到心理咨询师苍鹭这里,苍鹭引导蛤蟆,认识到两点:

  1)是蛤蟆的某些行为,与獾“密谋”,促使獾如此对待他。

  我觉得这里很微妙,想想我们生活中,有些人总能遇到同样的问题,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某些行为想法,给我们招来一些相同的问题,就像俗话说的.:“看人下菜碟”。

  2)獾的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

  獾在不友好地对待蛤蟆的时候,不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而是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下。

  3、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指向了他自己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就像自己的父母。我们会像父母一样评判是非对错,父母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以后的生活。而且,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既然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那为什么有一对挑剔型父母的蛤蟆,对别人却很友好呢?

  经过苍鹭的引导,蛤蟆发现,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指向的竟然是他自己。

  原来一直以来,蛤蟆他自己在审判自己!

  被人定罪已经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连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罪。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三、自我攻击应该怎么破?

  1、自我察觉

  通过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认识,站在第三者视角,进行自我察觉,搞清楚是什么在作祟

  2、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

  停止自我批判、对自己好一些,开始爱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不敢直接推辞?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示情绪低落的自己,担心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是否用微笑掩饰尴尬?是否用无所谓掩盖委屈?是否……

  我不敢承认我是这样的人。而书中的蛤蟆先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没有那种正经端庄的品德,正如老獾所说,“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时,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贵”的品德:心胸开阔,从不在意别人的低看,“尽职尽责”地做着“有趣”的自己来逗笑他人。

  有一天,蛤蟆先生变了,他敏感、悲观、邋里邋遢,甚至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抱歉了,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这样的蛤蟆先生,让朋友都觉得他病了,一致决定送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失望。

  一次又一次,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导、训诫,蛤蟆先生已准备好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

  直到苍鹭医生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自发的?为自己?不为取悦别人?

  这些话对蛤蟆先生来说是新鲜而震撼的。他从来都被当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对象。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从未有意识地将“我”放在第一位。为了讨好朋友,他常常做出夸张,甚至是浮夸的“扮丑”;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心愿,他独自消化着被迫继承酿酒厂的.阴影;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从不敢说出一些可能矫情尖锐的话。回望过去,他总是主动地挑剔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判定自己有罪,继而谴责自己。

  事实上,这些年来,表面开朗大方的蛤蟆先生,从来都不快乐。因为姿态很低,旁人总是肆无忌惮地与他“开玩笑”。尽管他不断的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开玩笑”的奚落,每一次“无心”的指责,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实实地扎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觉得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糟糕透顶。背地里,他无数次为自己无人关怀的自尊心默哀。

  蛤蟆先生终于勇敢地尝试做一名重要参与者、主权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没有关系,哪怕这是父亲从来不允许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獾无数次安排他一样;他知道了逗笑别人的前提是: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治愈自己的路上,他照旧遇到困难,但这一次,他选择将自己放在首位:一点点认识现在的自己,寻找丢失的自己,不断爱抚、矫正自己的心灵……

  以上,我用大量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看似是对情节的凌乱的摘抄,实际上,这更像是我的自白书,我的自画像。我东一笔、西一笔地勾勒自己,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笔是我,那一笔是我,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他本身让我看到了我是什么样的,他的治愈之路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开阔,不云淡风轻,我很介意别人的奚落,我只是善于伪装,也该承认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认识丢失的自己:我本该想笑时笑,想哭时哭,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该首先取悦自己,将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

  我应该接纳自己。一个善于伪装的我,不虚伪;一个敏感的我,不奇怪;一个会嫉妒的我,不可怕;一个开玩笑只为逗笑别人的我,不粗俗;一个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纳我的全部,我的残缺,我的阴暗面。

  我应该爱自己。无论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爱我。无论我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我都爱我,只是因为我是我。我歌叹我的闪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热烈的爱包裹自己的心灵。

  能使我们自觉的,只有自己;能治愈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认识我们全面的,只有自己;能为我们做主的,只有自己……对的,那个最最重要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已经看过两遍了,篇幅不长,故事中的人物是:患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它的好友鼹鼠、河鼠、獾,还有心理咨询是苍鹭,这些动物的登台,让人感觉在读童话,生动的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的标准模板。

  感悟一:人一定要有几个好朋友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的麻烦和笑话,看似很乐观,可当他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朋友的关心,体贴给了他改变自己的动力。

  我们一定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悟二:真正要改变只能靠自己

  蛤蟆与咨询师苍鹭初次见面,苍鹭先生让蛤蟆知道,他来咨询不是为了让朋友高兴,要为自己负责,最后蛤蟆表态,愿意与咨询师合作,找出感觉悲惨的原因,并且决定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一切。如果不是自己愿意,苍鹭宁愿把首次见面当成体验。

  蛤蟆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直视着蛤蟆的`眼镜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承诺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全心投入,假如可以一起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归根到底取决于你。”

  我是一切的根源!

  感悟三: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咨询师在咨询中要善于倾听,对来访者的表达,苍鹭先生每次咨询过程中,都让蛤蟆把自己表达完整,童年的记忆,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做任何评判,只要做好引导。生活中面对孩子,特别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如此,不能对孩子喋喋不休,否则起到反作用,影响亲子关系。

  感悟四:适可而止

  心理咨询时间每次大概一小时,有时蛤蟆还想说些什么,苍鹭先生也会做出停止的动作,给蛤蟆广阔的思考或者反省的空间,这让蛤蟆有时会甚至期待下一次见面。

  生活中的沟通也要学会适可而止,给对方思考的空间。

  感悟五:人有多种状态

  人的心理成长与年龄增长不是同步的。

  书中提到: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几种状态会交替出现在人的生命中,然后用它对待别人或者自己。

  学习成长是很重要的,不管曾经怎样,通过学习都会改变,就像蛤蟆经过多次的咨询,终于告别过去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刚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会看心理医生呢?它也会有心理问题吗?带着疑问我详读了此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整本书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整个故事在一群小动物中展开,趣味性强,适合大众阅读。

  书中说,完整的人生有三种状态,分别是父母状态、儿童状态和成人状态,三种状态在一起,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我们只有了解这三种状态的关系,了解自身所处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详读此书,我明白了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家庭、对自身、对工作都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压力,既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有来自工作的压力。种种现象说明,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压抑与逃避都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那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正视问题,学会接纳、共情;其次,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自我化解或寻求外界的帮助;最重要的一点是“助人者自助”,自己要清楚自己的状况和问题。就像书中蛤蟆初次来访时所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说我需要咨询。”从这看出,蛤蟆不知道自己为啥来,他的.做法只是为了迎合朋友。有了困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身份,主动寻找释放的方法,这就是“助人者自助”。让自己始终保持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活出精彩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书。读书能增智、能立德、能修身,让我们读出精彩,读出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狂欢,在岁月的激情中我们的内心也难免会受到挫折,在寂静的夜晚,我一声不响地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是他却渐渐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热心善良的朋友们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严的獾、关心朋友却唠唠叨叨的河鼠和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都出手帮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兴奋,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这番模样了。鼹鼠心里乱糟糟的。”这句话中我被善良的鼹鼠因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担忧的这种情感所感动,或许就是拥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复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此书中最让我心怡的动物莫过于智慧又威严的獾了。在动物们都对问题一筹莫展时,他总能一针见血的说出问题的根本。在《愤怒的表现》中“又高又壮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车,还把蛤蟆先生声色俱厉地的训了一顿,让蛤蟆先生当场悔恨落泪,发誓要改过自新。”这里的獾让我体会到了它的威严,在“严厉的獾变回了和颜悦色的慈父模样”中。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獾的慈祥与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点。

  当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换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实我认为在书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现实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深的陷入低谷,临近绝望时他们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关怀吗?在《成长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见咨询师,文章写道“蛤蟆先生发现这发现这辈子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全神贯注过”文中的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一个心理疾病的人的心声吗?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可以倾诉的人罢了!

  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想告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世界没有变,是你变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会变得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经典)05-2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1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选)05-3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2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精)05-1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品(15篇)06-2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优秀)05-30

去看书的日记02-05

《到山下去看树》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