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时间:2024-06-23 10:57: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巨人的陨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

  意犹未尽。想要续集,又觉得画蛇添足。其实就算到了二战,事情也大致相同。战争从来都不是一方挑起的,政治的复杂性和冲动程度都超出我们的想象。整个故事庞大又细致入微,巨变下的个体,因为性格和时势走出了一条条不同的.道路,最后绘成一幅历史地图。但是……是因为我看书时间拖太长了吗?列夫和奥尔加的结局,茉黛和沃尔特的结局,都让人感觉是戛然而止。人物太多,支线繁杂,作者前面都游刃有余。后面却感觉有些仓促了。虽然中后期茉黛身上那种天生贵族气让人觉得她多少局限了,但她和沃尔特的勇敢、无畏、开放和包容却是书里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及的。只是最后,工人统治了世界开始执政,贵族落没变成平民。而有些贵族依然乐在其中。

  世界会变好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我们在活着时进行改变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在各个方面。和平、民主、女权、教育、工人权利……书中连带着讨论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并且给了我许多新的视角。对于一战,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能够读书真好啊,课本外的世界,或许并不客观,但一定是个补充。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2

  很棒的一本书。

  引用百科的词条。讲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看完了第一部,开心。

  接下来可以看第二部《世界的凛冬》。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3

  一个人,在时代的大变革之中往往是无助的,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个时代。

  故事开始于硝烟弥漫的一战之前,凝固的社会之下即将爆发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之下,五大家族的人们逐一登场,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威尔士的矿工青年和被伯爵抛弃后成长为女权政治家的女佣姐姐,美国政治精英家庭的年轻外交官,贫穷的俄国兄弟,富有的英国伯爵和致力于民主和改革的妹妹,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与之同时,旧的世界开始崩塌,俄国贵族的衰落、苏联政权的出现、英国工会的强大、美国的自由等无一不冲击人们的内心。他们或为旧世界的维护者,或为新世界的建造者;或为同一战壕中的战友,或为炮火相向的敌人。战争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在努力挣脱生活的枷锁。他们敢爱敢恨,驱动他们行动的只有他们的内心。而历史也就在他们的手中悄然改变。

  听了我的介绍,你或许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但是我想通过以下两个人物来表现这本书的主旨与内核。

  英国-德国——茉黛·冯·乌尔里希

  乌尔里希是她的夫姓,她的原名是茉黛·菲茨赫伯特。她是一位世袭的英国贵族,她的哥哥是菲茨赫伯特伯爵,在英国富豪榜上排第9位。在她哥哥的印象中,“他的.妹妹茉黛已经二十三岁,但还是单身。再说,就算她生了孩子,大概也会被培养成狂热的社会主义分子,把家里的财富拿去印刷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与封闭的英国上层阶级格格不入。她亲自去贫民窟帮助穷人和年幼的孩子;她不会有阶级观念,在艾瑟尔的记忆中,她是唯一一个注意到她这个女佣的贵族;对于单身母亲,她不会像别的女人一样鄙视,反而做出实际行动施以援手。她爱自己的丈夫沃尔特,即便丈夫来自英国的敌对国德国,她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嫁给他;在战争期间,为了见他一面,冒着战火的危险从伦敦前往芬兰,只为了见一面;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毅然选择和他一起去德国;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飞涨,因娶了英国女人而失去外交部工作的沃尔特挣的钱不多,她学会了自己打理家务,甚至去夜总会弹钢琴挣钱,但她未曾后悔过。她在哥哥眼中,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败类,可是她却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在宏大的历史中,她永远都只是一个小人物,但她的美却是由内而外的,就先作者在书中借他人之口所说的那样“茉黛女勋爵,永远引领潮流”。

  我想在作者心中,茉黛是他珍藏着的那个女人——桀骜不驯,敢爱敢恨,富有正义感以及她那如火一般永不退去的热情。

  俄国——别斯科夫.格雷戈里

  一个纯粹的人。

  父母被俄国贵族吊死,独自一人将年幼的弟弟拉扯大。他唯一的梦想便是有两张开往美国的船票,想要在另一个地方开启新的人生。可是这一切都被一次见义勇为打乱了,他将一个从乡下来的姑娘卡捷琳娜从警察的手中解救下来,格雷戈里对她一见钟情,但卡捷琳娜喜欢的却是格雷戈里那个更为时髦的痞子弟弟,这让格雷戈里痛苦万分,不过他也没有去过多的干涉。直到有一天列夫由于枪杀了一名警察而被通缉,无奈之下格雷戈里只好将自己的船票给了列夫让他逃走开启新的生活。等到列夫走了之后,他才发现卡捷琳娜已经怀孕,于是他又承担起一个“丈夫”的责任,照顾卡捷琳娜。后来他参与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他的纯粹和无私终于获取了卡捷琳娜的爱情。

  我想格雷戈里的一生始终被责任所贯穿:因为责任,他将年幼的弟弟抚养成人;因为责任,他照顾怀孕的卡捷琳娜;因为责任,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革命的队伍。在那一段黑暗的时期中,他的这一品质如金子一般闪耀。

  作者肯福莱特将书名取为《巨人的陨落》我想是别有深意的。“巨人”事实上是指旧时代的残余。小说结尾处,英国的工党大获全胜,贵族统治的时代一去不返,绅士的菲茨伯爵需要给曾经的女仆,如今的工党议员艾瑟尔让路;德国陷入经济危机,主战派丧失了往日的尊严,签署的和平协议让本币贬值,一个面包卖到了千亿马克;俄国革命节节胜利,沙皇政权分崩离析,王子安德烈夫妇被农民残暴杀害,土地全部丧失。过去的“巨人”们在时代的洪流下逐渐陨落,而已格雷戈里,茉黛为首的人们在时代中逆流而上,最终谱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史诗。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打垮他们,而是令他们更加强大。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历史之中,从来都没有旁观者的位置。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4

  随着作者对人物现状的交代结束,本书也走向了完结,我没有如封面所“陈述”的那样三个通宵读完,前前后后差不多两周,三十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

  第一:算是填补了脑子里的一战史空白,几个主角战前努力争取反战,到战场身不由己搏命厮杀,不得不感叹政治的复杂和战争绞肉机的可怕。

  第二:这点说来惭愧,可能自从少年时读过几本名著便再未碰到这类优秀的书了,沉迷于推理类和实用畅销书对我实在谈不上有多大用。此书让我最惊喜之处就在于情节的安排上,沃尔特和茉黛的跨国之恋,耶稣的比利和“粗口姐”的坦荡的爱情,大渣男和弟弟的别样人生,美国男孩最终求得真爱(我觉得那个求婚很值得借鉴哦),艾瑟尔全书的.经历和末尾史诗级的相遇镜头。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有美好的结局,但放眼大环境下,德国的处境,俄国国内革命的问题,二十年的和平之后等着他们的是更残酷的现实。

  书里各种安排的人物碰撞让你知道是在读小说,而真实细节的语言又让情景如此逼真,很多一笔带过的细节描写让人佩服不以,有些地方真实跪着看的。

  一个故事结束,下一个故事也该开始了,我也要努力写好自己的人生。(好久没写东西了,丑,丑的没眼看[差劲])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5

  我第一次看到“巨人的倒下”这个标题,以为它讲述了一个伟人的故事,然后读了简介,发现它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六个家庭的故事。所以我有一个问题:“巨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读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生动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比利和艾瑟。

  小说的开头是关于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在矿井里被欺负的故事。一般来说,小说中的第一个角色往往是第一个主角,读者往往会把更多的感情投入到第一个角色身上,有一种带入感。我也是。看到和我儿子一样大的孩子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庭,这是一份如此危险的工作,我的心不知不觉地被拉了起来。当我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冷静地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100多名矿工时,我立刻感到很高兴“我的家人有了孩子,第一次长大”。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和罢工,但以失败告终;参军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俄罗斯战场上发现了密信泄露的“军事信息”,被判处10年监禁;该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为风云人物,减刑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妹妹,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庭做仆人。在一次英国国王访问中,艾瑟抓住机会,安排得当,成功地成为了一名管家。后来,由于未婚怀孕,他不得不离开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报纸的`主管。根据他哥哥比利在俄罗斯的信息,他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全国性文章,最终当选为工党议员。兄妹俩的故事都是反击成功的典范。

  读完这本书,我回头想了想“巨人”是什么意思,发现它应该指的是“帝国”或“帝国主义”。《巨人的衰落》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俄罗斯、德国、奥匈牙利和土耳其四个帝国,削弱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和工人运动,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我更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给了德国皇室,后来成为了德国皇后。可笑的是,她的儿子,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威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统治了德国和英国。如果不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和英国女王乔治五世就不会受到中国人的批评,也不需要忍辱负重地改变祖传姓氏。幸运的是,乔治五世还是个明君。起初,他对这样的八卦感到惊讶和悲伤,但他也承认,欧洲国家的王室并不孤立,而且有复杂的婚姻关系,所以他的家庭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真的不那么英国。因此,乔治五世决定顺应公众舆论。结果,在战争的第三年,也就是1917年年中,他发表了一份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为家庭新姓,并立即取消使用“德国式”的称号。从此,温莎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一直沿用至今。

  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欧事件,欧洲也是如此“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而有益的书,让我对这些从不喜欢战争历史和政治的人感兴趣。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6

  大二买的实体书,终于在大学毕业的暑假半听半看的读完了。

  从比利初当矿工开始,到艾瑟尔带着儿子跟菲茨在楼梯见狭路相逢结束。从战前,战时再到战后。一场战争让各国家的人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上层阶级的伯爵,还是底层的农民与工人。艾瑟尔,格雷戈里的经历让人觉得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前途是靠自己挣来的。而列夫这样投机倒把的人让人觉得坏人就是在关键节点永远坚定选择损人利己。

  同样,当新的历史节点出现时,菲茨这样的`人不愿改变,而是始终为了守旧而战。茉黛始终为了女权,为了爱情而战,她与沃尔克的感情让我很感动。比利和格雷戈里则是完全的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

  男性角色各有特点,女性角色更是丰富。有人抗争,有人依附有人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有人勇敢挥别过去。

  最后的最后,历史的潮流里,每个人都是被卷入其中的浪花,只是有的浪花被覆盖,而有的却奔腾出了自己的姿态,选择不同罢了。

  还有,多线叙事有点东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7

  一部读来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故事。不敢妄称其为“!史诗性著作”,但读来却有此感。以细腻巧妙的笔触描写几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爱恨情仇,为读者展现出一战中各参战国的真实民生和现场状况,例如,沃尔特代表的德国,菲茨和比利代表的英国,格斯代表的美国,格雷戈里代表的.俄国。此书刷新读者对于一战已有的历史认知,让更多人以多元的视角去看待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帝国主义之间权力制衡,利益纷争中的政治手腕和斗争。感谢作者让我们在恢宏的历史故事中,读到了真正的成长与奋斗,人性与善良,坚贞与勇敢!相信爱情,相信和平,相信所有的战争都是不义战。经历生死考验和磨砺的人性,愈发光辉伟大!历史的巨人陨落,新的力量升起。期待未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8

  这本《巨人的陨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虚构了六个家庭,英国的菲茨赫伯特家和威廉姆斯家,德国的冯middot;乌尔里希家,俄国的别斯科夫家,美国的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六个家庭所属的四个国家均为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主要国家。我喜爱这样的故事,这六个家族虽然是虚构的,但书中描写的战斗,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四个国家在1911年到1924年这十多年间的变迁是真实的。读的过程特别畅快淋漓。

  关于战斗

  一次世界大战算是历史上最残酷的战斗。战斗之初,参战的士兵根本不会打仗,格雷戈里竟然在扣动扳机之后才发觉没有打开保险栓,战友一枪未放就倒下了。

  然而更残酷的是双方的战壕战,一战前所创造的机枪彻底转变了战斗的形态,让以前那种列着队向前冲的战士完全成为机枪的活靶子。比利参与的索姆河战役,按着老套路冲锋的'英国人,竟然第一天就伤亡六万人。所以双方都开头挖三道战壕,前面布上铁丝网。这样的战斗直到结束前依旧焦灼不下,应为谁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残酷,双方的士兵都不想打仗,战斗过程中也有温情的一面,圣诞节官兵无法阻挡士兵们自动休战,拒绝进攻,格斯观察德国担架队消失了也能主动停止射击。

  这场战斗士兵们是多么不情愿打仗啊,其中最惨的当属俄国,以格雷戈里为代表的士兵们最终忍无可忍时,最终加速了俄国沙皇的覆灭,看来对这场战斗推断最为失误的是俄国沙皇啊,不仅没捞到好处,反而皇位不保。德国也比较惨,相比英国士兵们吃不好穿不暖,虽然战斗时期没有叛乱,但是战后成就了,也算是一战的后遗症吧。

  最终结果美国加入,俄国退出,一进一出之间,胜败瞬间明显。美国呈现了他的超强实力,同时想想战斗期间俄国是多么的打酱油啊。

  可以说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从没有经受过这么大规模的战斗,世界上全部发达国家全都卷入战斗当中。正如书中茉黛所说的,在每个国家都是那些反对战斗的人被拒绝,然而在战前像茉黛一样有洞察力的唯恐只是少数,只有经受过这么一场残酷的战斗之后,才开头思索如何避开发生的战斗。当今世界伊拉克和叙利亚战斗正在如火如荼,而大国没有直接卷入,这也是残酷战斗之后的阅历吧。

  关于历史

  纵观全书,英国的历史就是女权运动的历史,是工党崛起的历史。那个年月里,从女性没有投票权到拥有部分投票权,女性能否和男性同工同酬,工党在议会中渐渐增加了席位,茉黛和艾瑟尔还有比利始终在进行努力斗争,而且她们胜利了。

  可以看出肯middot;福莱特作为一个英国人,写作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还是特别满足。因为英国没有发生像法国和俄国那样的革命。其缘由可能是书中茉黛所说的英国贵族可怕法国革命在这里重演,因此最终他们总是选择妥协。比利参与选举时也说,工党并不发动革命,我们目睹了其他国家的革命,革命并不能奏效。所以现在英国仍旧是君主立宪国家。英国的改革可以逐步完成,就没有必要推翻国王了。当然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英国是参战国家里人民生活相对较好的国家了。

  相比来看,俄国就比较惨了。感觉全书始终都在“黑”俄国,例如腐败的俄国军官英国救济的军需物资都倒卖了,别斯科夫一家生活之凄惨一心憧憬着逃亡美国,俄国警察欺侮老百姓,沙皇镇压不满的群众,真的是通篇在黑俄国人啊。不过你还能怎么说呢,俄国的确人们困难的生活不下去了,俄国战斗期间的确像打酱油一样。就连对美国维亚洛夫家的描写也有些黑俄国的意思。

  竟然最终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了,康斯坦丁和那些无辜的人依旧在格雷戈里眼前被处决,那革命毕竟是为了什么呢。明显是不看好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啊。真的不知道这书要是让俄国人写的话会写成什么样子呢。

  至于德国的沃尔特和美国的格斯始终在跟着高层出谋划策应付战斗,所以对两国底层人民描写较少,也算是此书的圆满之一吧。

  关于爱情

  本人不太爱看爱情,看此书其实就当历史书看了。比较喜爱艾瑟尔,虽然一开头跟菲茨傻白甜了一把,但从她和菲茨的律师讨价还价中看出,艾瑟尔还是有头脑的。后然毅然决然拒绝了菲茨豪华套房的诱惑,抛弃了菲茨。是好样的,看的真是解气啊。好在最终也找到了真爱。

  卡捷琳娜也是年纪太小,一开头怎么会喜爱列夫呢。格雷戈里面对自己喜爱的卡捷琳娜,几年间最终感动了卡捷琳娜,有情人终成眷属。

  茉黛和沃尔特一见钟情,战火纷飞,一别数年,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气人的就是列夫了,列夫算是本书中少有的“坏人”了吧,小偷小摸,坑蒙拐骗,抛弃卡捷琳娜还不算,和奥尔加结婚后还又找夜总会歌手,也是气死人啊,又黑了俄国人一把。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9

  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就被封面上的一句话吸引了:“世界是属于英勇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我特别奇怪 这个“我”是谁?他何以如此自信?他又制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巨人的陨落》描写了一战前后六个家族的兴衰变化: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整个故事从1911年写到1924年,主线人物掩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除了法国),涉及了美西战斗、英王五世加冕、一战、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尔赛和约、啤酒馆等一系列历史大事。紧凑的故事情节、简单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手不释卷。

  小说虽然叙述的是一个个虚拟的故事,但书中描写的战斗、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肯福莱特使用了 “虚实结合”写作手法,多条线索并行不悖。在建构出的世界中,虚拟的`小说主角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对话、较量、合作、竞争;在小说中,主角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战斗、转变了战斗,也被战斗所转变。跟随着主角们的脚步,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20世纪那段从未真实感受过的历史。

  《巨人的陨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世纪前的残酷杀戮,富强与腐败共生,热忱与冷漠相伴,从前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气不断崛起。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未知的目的走向屠场,无谓的牺牲珍贵的生命。小说中,有一段情节描写特殊动人:战斗,除了疯狂的进攻,更多的,还有徒劳无益的等待;在休战期间的某个圣诞节,双方的战士们“全都站在无人区那片弹坑累累的荒地上,但他们并非在作战,而是围成几个小圈子,相互交谈着他们拿出家人和恋人的照片相互传看,还拿出香烟给对方,想方设法说清晰意思”其实,人们并不享受战斗。正如书中茉黛所说的,在每个国家都是那些反对战斗的人被拒绝。然而在战前像茉黛一样有洞察力的唯恐只是少数,只有经受过这么一场残酷的战斗之后,才开头思索如何避开发生的战斗。

  巨人已陨落,那谁将崛起?无论是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艾瑟尔、茉黛,还是代表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崛起的比利、格雷戈里,他们都乐观向上,热忱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英勇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乐观抗争,显示出了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照亮了20世纪初黑暗寂静的天空。时势造英雄。我想,正是有了这些敢为人先、不断抗争的英雄们,历史才有了今日的新面目吧。

  是的,将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才是将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0

  如此鸿篇巨制对于第一次写书评的人还真是很难驾驭,但既然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就要迈出第一步。

  小说描写了一战时期,以英国、德国、俄国、美国的几个代表家族为主线,通过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爱恨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一战的历史画卷。战争的残酷,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革。书里保守贵族腐朽的思想,固步自封导致了最终的`没落;新兴无产阶级在社会磨练中练就的洞察力及果敢的意志力时期在战争的洗礼中崛起;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贵族既想改变腐朽的现状,又囿于身份的束缚的无奈。

  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从不同主角角度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主角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体现,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能够反应出历史走向的必然性。俄国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急需一次彻底的变革,旧贵族草菅人命,以格雷戈里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在战争中迅速成长,当格雷戈里在战场上杀死了指挥官标志无产阶级冲破阶级的束缚。以菲茨为代表的保守资产阶级贵族自命出身高贵,自私好面子又缺乏担当,当社会变革威胁到他的利益蛋糕不惜煽动战争。

  最爱茉黛沃尔特这对,爱情坚持了整个一战,希望他们能一直走下去。爱情战胜了战争,战胜了分离,战胜了一切阻碍,希望不要输给柴米油盐,浪漫主义。

  第二部走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1

  断断续续看完了这三部书,时间拖的有点长,说一下读完以后最直接的感触:小人物虽出身卑微,但只要肯努力,肯动脑筋,肯吃苦,就一定会有所成长,有所收获,有所蜕变;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眼里,做好自己,是得到别人理解和欣赏的前提。

  不知道书名为什么叫巨人的陨落,我觉得叫巨人的重生更好,可能是站的角度不同吧。战争的爆发和结束,时代的兴起和变迁,有人陨落,有人重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常立于世界之林,努力学习和善于改变与包容的人,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就写这么多感受吧,历史已经过去,努力抓住现在,才能畅享遥远的未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2

  终于得空来写书评。天呐我哪有资格来评论这本书,每一章节 每一个人物 细节的描写都让我惊叹于作者的缜密。

  我最害怕的是我被一家之言蒙蔽了眼睛。我在教科书里遇见的列宁没有狂躁,丘吉尔没有这么残忍好战,托洛茨基也没有如此软弱。当然作者写出来的也只是他们的一面,他们依然伟大,只是也和常人一样存在些微瑕疵。我只是个普通人,但在某些事上我却会对自己十分苛刻,那份执着更多情况下是在毁灭自己,不管是精神 心态 或者是健康。我不允许自己的失败弱小无力,我想成为一个完人,可是哪里有完人?

  我依然有讨厌的人物。奥尔加的傻 菲茨的傲 列夫的无良都让我恨的牙痒痒,领导者的无能与自私带来了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生命陪葬更让我唏嘘不已。我庆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感恩生活的美好。

  看了这部书里的爱情,我对这件事情更加的谨慎了。我羡慕茉黛和沃尔特,但却一次次的为他们间的感情感到担忧,会不会输给旁观者的`态度?会不会输给柴米油盐?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的隔绝所以每一天都在感谢心上人在身边,可是这种由失去造就的珍惜始终让我觉得有些唏嘘。我更喜欢格斯和罗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倒是让我觉得多了份真实以及美好。

  小人物的崛起让我读的酣畅淋漓!爽快!耶稣比利说我们不靠出身,我们要看的是清醒的头脑,未来是我们的!OK我会好好努力的。我会去努力学习比利的坚韧,格里的隐忍,艾瑟尔的自强,茉黛的独立,米德里尔德的大胆,诸多诸多。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朝着内心的理想努力奋斗吧。艾瑟尔花了七年才重新走进议院,我的时间还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3

  看完《巨人的陨落》,总有一种呼之欲出的蓬勃胸臆。

  作者很老辣,深谙声东击西的兵者诡道,明明要写的是变迁的社会、革命的序曲,却从英国的小镇和没落前的贵族着笔,一步一步铺叙展开,道尽物是人非的苍茫,又燃起对未来的希望,明知前方黑暗,仍步履铿锵。

  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将虚拟与现实做了有趣的串联,仿佛历史上的人都活了过来,他们聚会、作息、高谈阔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思想,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那么理所应当。他们是遗失在浩荡历史中的众生相,史书上或许没有他们的名字,却不妨碍他们燃烧生命,在苦难中挺起脊梁。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整个笼罩在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影响下,看似飞速发展,实则矛盾重重。工人地位逐渐提高,却得不到广泛的权利保障,贵族表面仁慈和善,实则虚伪冷酷;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新思潮逐渐兴起,代表着思想的解放和各种利益诉求;世界形势扑朔迷离,不断联姻的血亲也阻遏不了膨胀的私欲。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年轻人吸纳着社会的养分,也萌动着青涩的爱恋。英国的艾瑟尔、比利、茉黛和菲茨,俄国的格雷戈里和列夫,德国的沃尔特,奥匈帝国的罗伯特,美国的格斯和罗莎,他们的际遇和相逢,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变数和惊奇,俯瞰之下一切又是冥冥中的必然。

  战争开始,生命就不再是生命,可以是数字,可以是武器,可以是恐惧,可以是仇恨,唯独不是有名有姓的人。有谁会去想对面的敌人是不是有一个爱他的妻子,是不是曾过着穷苦生活的平民,每一具无定河边骨,都曾是春闺梦里人。发动战争的人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国家、为了尊严、为了权势、为了利益,或者为了和平,认为不战不行。而为之而战的人民,却大多是善良的,或者说不上是坏人,甚至其中有很多不希望战争的人,但是一旦被卷入了漩涡,身不由己,不得不战。还记得英德士兵之间的圣诞休战,在和平之时,或许在某处偶遇,他们能坐在一起喝杯啤酒,成为朋友,而战时却只能在这片刻享受陌生而奢侈的温情。看够了宣扬胜利的意义,看够了粉饰战争的结果,看够了高屋建瓴的舆论,战争是灾难,是死亡的信使,而绝不是什么社会推进器。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和荣光的勋章上弥漫着血腥味,累累尸骨在军号声中壮烈成一曲悲歌。萨拉热窝事件、施里芬计划、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夏季攻势,英国海上封锁,德国粮食短缺,俄国饥荒引发国内革命,我们和作者笔下的人物与共,亲历那个炮火与豪情共涨,爱恋与悲悯纠缠的时代,而英雄永垂不朽,人民生生不息,那片经历过战争的土地仍是温热的,呼啸而过不具名的风却为其打上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一种不被遗忘的永恒。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贵族阶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者反复用强烈的对比突出阶层的天堑。贵族的生活是体面、奢华、优雅的,而贫民的生活是肮脏、拮据、辛劳的,贵族凌驾于贫民之上,用微薄的薪资和恶劣的工作榨取着他们的血液作为自己的营养品。而在社会剧变面前,我们看到,贵族的生命也并非比贫民更贵重,他们一样会做出愚蠢的决策,一样会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那么生命在死亡面前又有何不同呢?人们千百年来不断追求平等、自由、公正,其实是在追求个体存在的一切合理性。于此间,茉黛和艾瑟尔为了妇女选举权呼号,比利延续了父亲的意志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代表,格雷戈里接受了社会主义理想,一切在波云诡谲中孕育而出的新事物都有着蓬勃的力量。时代没有视而不见,这是种对生命的尊重。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纵横世界的大英帝国,历经两次工业革命成为欧洲局势的制衡者,他们采取均势政策,像高居云端的神祇一样,操纵着政治天平,其实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不受威胁。而科技和工业化成果影响了全人类,德国凭借勤劳严谨的民族性格,依赖惯有的整体主义传统,打败了宿敌法国,用普法战争强占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为了实力强劲的德意志帝国。发展壮大不可避免产生强国梦,况且日耳曼人向来野心勃勃。第一次世界大战似是无可避免地发生在这两个强大的国家之间,然而带来的是两败俱伤。从人类的进程看,一战让整个世界陷入了停滞,甚至战后巴黎和会瓜分德国,埋下仇恨的种子,最后导致了二战纳粹肆虐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倒退。真正的发展是一国的野蛮生长吗?强权带来的话语权应当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行为的谨慎,而非自我膨胀的自以为是公理。国家不应视而不见,这是种对发展的思考。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蒙昧无知。战后的世界,满目疮痍。茉黛随沃尔特来到德国,见证了一战后德国的凄凉,物价飞涨和通货膨胀致使民不聊生,而茉黛也脱离贵族女勋爵的生活,不得不为生计劳碌。沃尔特的父亲仍然不肯面对事实,一味将德国的失败归咎于共产党和犹太人,从书中末尾,仍可以看见各种藩篱,我们也早已从历史知晓二十年后还会发生更惨烈的战争。极端主义和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让无论什么政权形式下的舆论都带有虚假和歪曲,沦为统治的工具。哪怕到今天,地缘政治始终复杂,局部冲突仍然频繁,但我始终相信,人类终将打破桎梏,追随理性的脚步,形成多元化思维。世界将会予以珍视,这是种对和平的渴望。

  当我们活在精致利己主义外饰下的生活里,还有没有一颗热血跳动的心?当我们身处法治不断健全的社会,还会接受极权统治和充满个人崇拜的人治吗?当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大势所趋的潮流,为何逆全球化却悄然抬头?

  当今社会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但人类永远应该向前走,而不是选择回到过去。

  历史值得反思。

  愿世界和平!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4

  其实《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琐事所扰,读来断断续续,想想还是搁置一边,等待闲时。所幸这阵子稍微有些空闲,终于拜读完毕,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个人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是透过它,你有意愿、有兴趣去了解以往你不熟悉的世界,去获取你所缺乏的知识,而《巨人的陨落》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这里面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很容易让人有种自然而然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中,肯叔沉稳的文字叙述,精致的细节描写,庞大的家族纠葛,充满矛盾、对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认真的历史观,一击便击中了很多人的心灵,无怪乎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万读者疯狂追捧,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作品。

  肯叔将故事的时间轴设定为1911年—1924年,一战前后。看似波澜不惊的世界局势,实际上正酝酿着一系列的剧烈变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热、日益胶着对抗的阶段,一点火星便能引来世界巨变。肯叔从几条线着笔写出五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向我们揭露了整个时代变革的脉搏,故事从叙述一名不列颠岛上的未成年矿工经历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验——来自其他矿工的欺凌捉弄开始,讲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为即将到访的乔治五世进行紧张的筹备,接着又说道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青年工头向自己的杀父仇人做着生产演示……看似各自独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织纠葛。书中人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我们则看到鲜活生动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众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样,肯叔讲述的这个时代,同样繁荣与腐败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对于昔日大英帝国、固步自封的权贵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个寂寞无奈的时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英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比较贴切,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英国正陷入一战的巨大冲击,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英国、世界、劳苦大众、平民阶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穷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后助推一把。有人说,时势造英雄,然而,对于有英雄情结的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敢为人先、不断抗争的英雄们,历史才有了今天的面目吧。无论是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艾瑟尔、茉黛,还是代表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崛起的比利、格雷戈里,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显示出了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照亮了20世纪初黑暗沉寂的天空。

  最后,就以这句彰显英雄色彩的话结尾吧: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5

  本书语言描述平实中不乏精彩,对一战前夕的欧洲各国的社会矛盾做了深刻的描述,贫穷困苦的俄国工人和粗暴残忍无法无天的警察;奢侈傲慢的英国贵族和食不果腹别无选择的矿工呈现出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一战中,重点描述了贵族的无能和执迷不悟,以及战争对人们的洗礼,以及对当家作主、自由、平等、和平的.向往。战后重建,对谁该队战争负责,谁又为战争买单,又了真实揭露。一战后,协约国的傲慢,强迫德国签下赔偿条约以及德国民主政府的软弱,使德国民众呼唤以为强硬的领导人,为希特勒的上台埋下了伏笔;把战争的失败归责于犹太人,又为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种族屠杀埋下了伏笔。这一切又预示着未来几十年全世界还必有一战。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相关文章: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04-04

《巨人的花园》教案01-20

巨人的花园教案08-31

中班教案《巨人》03-24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07-18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4-21

巨人的花园优秀教案03-09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9-11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06-12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