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优秀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活着》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活着》有感1
今年假期的时候,我偶然间拜读了余华的《活着》。余华是我最喜欢的现代作家,因为他的作品中始终能看到生活的影子。虽题为活着,可纵贯全书的却是无尽的死亡,从福贵家败变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佃户开始,富贵的爹死在了粪缸边开始,一直到最后苦根吃豆子撑死,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离他而去,即使是最后和福贵相依为命的苦根,福贵唯一的希望,也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
何为“活着”,何为生存?其实,人类在很早以前就有对生存意义本源的探讨,无论是战国屈原的《天问》,还是明末王阳明的心学,几千年来无数学者先贤都对生存的意义做了各自的阐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而其中传播最广也最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是以《孝经》为代表的孝文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虽然,这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整体的生存观念,然而窥斑见豹,从中,我们却不难看出,对于生存与“活着”的意义分析,中国古代的圣人先贤始终难以离开血脉家族的传承观念。也就是说,对于“活着”的意义,不能同家族亲缘割裂开来。
而余华在对福贵命运的处理上,显然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在福贵身上,余华寄予中国农民深植于土壤中的传统观念与朴素期待。满怀着这样一个父慈子孝,安享天伦的殷切希望,为了这个朴素的心中的执念,迫使我们不得不经常面对现实背后淋漓的血肉。有庆一天天长大,为了有庆能够上学,福贵不得不忍痛卖掉从小听话的凤霞,我们在深感悲痛而又无奈,自以为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却完全忽视了在父死子继的传承深渊中默默哭泣的以凤霞为代表的广大女性群体。无论是徐母、家珍还是凤霞,这些女性在家族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却往往难以避免地成为家族祭祀中流淌着鲜血的祭品。他们是否也如凤霞一般有口难言,只能用眼泪去回应并承受着社会的定式。
然而,尽管在前行的路上承受着种种苦难,福贵却依然没有等到期盼中的人丁兴旺,儿孙绕膝的场面。反而是在生命消耗的路上不断地失去自己的亲人,中年丧子,然后丧女,丧婿,最后晚年丧孙,直到自己孤身一人为止。最后,他在集市上看到那一头孤独的老牛时,他们仿佛瞬间读懂了彼此,都是终生面朝黄土地、陷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而最后却都面临着无人送终,不得安生的结局,在这一点上,余华安排的老牛就是农耕文化的沉淀,同时又是福贵的外在物化。笔者相信,文章的最后,福贵把老牛称作福贵,并非是任意而为,而是在其中寄予了自己饱受摧残后仅存的一丝寄托。一人一牛,既有对于他们所难言却始终相伴的生命的坚守,同时又有在生命最后无人相伴终老的无奈与荒凉。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500字 读《活着》有感06-28
读《活着》有感06-27
读《活着》有感06-27
读《活着》有感06-29
读《活着》有感08-20
(荐)读《活着》有感08-26
读《活着》有感范文10-07
读余华的《活着》有感04-19
读《活着》有感[集锦10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