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有感

时间:2024-06-07 13:47: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桃花源记》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桃花源记》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桃花源记》有感

读《桃花源记》有感1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能够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明白,然而陶渊明把他的梦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我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构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仅有这么点,我看到的仅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我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教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我。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原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景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头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头有浮在上头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能够眼不见为净。虽然我明白这是种软弱的行为,可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仅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欢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读《桃花源记》有感2

  最近几日,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与笔端,倾于纸上。

  夹水两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渔人“欲穷其林”,也让陶渊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步入桃源,仿佛若有光,这光照亮了路,使渔人豁然开朗,让身处尘世的陶渊明心中有了希望。“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环境安适宁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渔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渊明心之所向。

  陶渊明,那个才溢志高,偏生于末世的靖节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挣扎了十余载,终于抛却五斗米的束缚,躲进自己构建的.“象牙塔”中,开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他以为是脱俗,实则也是一种逃避。社会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停止动乱,也没有一方势力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百姓也不曾过上他所期望的桃园生活。当世外世界与凡尘俗世的对比愈来愈强烈,在理想与现实间来回挣扎,却不懂得作出行动来争取,伤的最深的仍是浊世中的清醒者。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世外桃源并不存在,因为所有的和平都是通过斗争而来的。若是一味选择逃避,就永远无法触及真正的美好。在虚构世界里自我解脱,独守一方天地,终究没有奔赴正义来的实际,终在荒凉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这个世界向来不是至纯至美,“独善其身”是一种生活态度,也要有“革弊端,济天下”之宏愿壮举。

读《桃花源记》有感3

  东汉末年,兵连祸结,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而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里。,诗人陶渊明却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作者当时已辞官回家多年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与绝望,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而在他写这篇文章之时可曾想过:与其坐在深山之中做无用的发泄,却还不如尽一番力来改变世界。

  话说当年,楚汉之争,霸王项羽可谓有绝对优势。但由于盲目自信,一意孤行,最终武夫输给了智慧,无奈只能落了个自刎乌江。如果项羽懂得卷土重来,懂得忍辱负重,懂得回到起点从头来过,也许历史就得改写。如此之痴,可笑哉!

  再回到陶渊明,因家境贫寒,29岁的他走上仕途,几十年间,他历任多职,最终因忍受不了官场的黑暗而罢官归隐。但如果此时陶渊明并未罢官,而是以自己的清廉,自己的'正直来告诫世人,教导世人,或许事情的结局就不会是这样。

  虽有这些不懂拐弯的“痴”人,却也不乏懂得从头来过的“明”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了霸主地位展开激烈的争斗。一次激战中,越国惨败,越王勾践无奈被俘。从一个万人之上的国君到一个阶下囚,勾践的人生跌倒了谷底。但是,他并没有绝望。十几年的卧薪尝胆,等待着那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勾践抓住机会,反败为胜,再次称霸诸侯。懂得从头来过,勾践终于成为了一代霸王。

  学会从头来过把,朋友!消极避世,那是痴者的做法。回到起点,重新再来,你的人生会因此而更加绚丽!

  

读《桃花源记》有感4

  渔人在桃花源的尽头发现了山上一个小洞口,便走了进去,但“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里便由原来的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他发现了一片世外桃源。

  人生也是这样,人常常会陷入低谷,但之后的选择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选择滞留,那么人生便会漫无目标,十分黯淡;如果鼓起勇气,勇于面对困难,继续前进,那么便会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有时考试会失利。我曾为此十分苦恼,但静下来思考,这并不是什么天崩地裂的大事。考试的初衷是为了查漏补缺,静下来思考自己究竟哪里学的不扎实,哪里做的不够好,找寻根源,此后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留意。有这样坚持不懈的过程后,下次考试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

  人生就是从狭窄幽暗的山洞进入桃花源的过程,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砥砺前行,才能不负韶华,寻到人生中的那片桃花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5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够在逃避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眼前的任何困难努力的去克服身边的各种困难。

读《桃花源记》有感6

  你可曾去过这样一个地方?

  那里环境优雅,景色秀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主平等,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令人神往,在陶渊明笔下,我看到了那样的地方。

  放下书,闭上眼,我来到了这个地方,随渔人泛舟而行,览周遭之景。

  清澈的溪水蜿蜒流动,水面时不时跃起几只鱼儿,仿佛在热情的向你问好,两岸是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若是你在空中轻嗅一下,若你在空中轻嗅便可感受到空中花香。

  渔人泛舟,我览湖光,看到青草的葱绿,花朵的芬芳,伴着潺潺的流水,整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愉悦,愿长此久居。

  随着渔人的步伐,来到一座山前,山前有一个小口,里面有光亮,许是好奇心太过强大,我们竟从小口中进去了,随着越走越深,小口逐渐变得开阔敞亮。令其震惊不已,原来这里别有洞天。

  一条僻静的石子小路,两旁有一丛丛的翠竹随风摇曳,一排排桑树拼命伸展出绿油油的枝条,向行人热情点头招手,继续向前走,看见了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里面时不时还会有几只青蛙跳上岸,“呱呱”的叫着。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吹烟缭绕,小鸡在地上歌唱,小狗在路上笑,人们在田间耕种,老人小孩儿都是高高兴兴的样子。

  不知是渔人太引人注目还是怎样?桃源人发现了渔人,问他从哪里来?渔人告诉了他,桃源人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盛情款待,桃源村里的人,也来打听情况,说他们为何来这个地方,桃源人和渔人一番交流后,在各家待几日,便离去,走之前,桃花源里的人还特意告诉他:“不值得告诉外界的人。”渔人不以为然,出此地后,找到了他的船,便到处在路上做记号,告诉外人,有这样一个地方,可是没有一个人能找到,刹那间,我睁开了眼。

  回顾现实,我内心有异样之感,不知是对陶渊明所处乱世的同情,还是对桃花源的向往亦或是其他说不出道不明的感情?

  我同情陶渊明所处的乱世,战争频发,在短短21年间就发生了60场战役,任谁看到桃花园这样的世界,再看到陶渊明所处的乱世,都会对桃花源向往。我不禁想到了曹操的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形容陶渊明所处的乱世再合适不过了。我想就是因为生活在战乱的年代花源这样的地方,令我向往,可能是因为现在社会的阶级分化,尔虞我诈,亦或是其他的纷扰,让我向往桃花源的社会平等,和平安宁,高下对比,怎能不向往?

  现实中不可能有桃花源那样的世界,因为现实总会有残酷的一面,而桃花源就成了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栖地。

  现实也不会像陶渊明所处的乱世战争频发,因为有无数的英雄为我们的世界披荆斩棘。疫情期间,无数的英雄,为了我们,赶赴一线,同病魔进行斗争,他们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可仍然坚持着。

  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我们现在的世界不必为压迫剥削而烦恼忧愁,那为何还有许多人沉迷玩乐?不珍惜这样的生活呢?所以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争取让国家和世界更加美好吧。

读《桃花源记》有感7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人,他的名字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

  初读这篇古文时,我就在想,古代的环境一定很优美吧!要不然就是乡间小路遍地的小鲜花在排队向人们致敬!

  《桃花源记》这篇古文,给人留下很深的含义,又很形象的写出了它具有的独特的传奇色彩。《桃花源记》的内容很简单,大致就是讲诉了一个渔人驾船不知不觉的就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然后和他们那里的`人讲诉了我们如今的生活,和他们交谈。然后渔人回来时,桃源里的人让他别和别人说他们这个地方在哪里,可渔人失信了……

  在这篇古文中,初读时,你会感觉这只是讲诉一个渔人迷路的故事,但是当你用心去领悟它时,你会发现作者有意味的表明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和思考。

  “桃花源”在这里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其中这里的世外桃源其实是作者想表达,说明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安宁的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同时,有很全面的表现出了现在黑暗的生活,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意愿。其中,作者以巧妙地手法写出了桃花源的美好,安宁,以及也写出了桃花林的奇异,以及竹林、桑树、良田、美池、鸡犬相吠的情景。又生动的写出了桃花林的美和古代时候人是多么的团结、友爱、互助,又可以看出他们那时的环境是多么的让人不可思议,又从侧面充分体现了我们现在社会是多么地不美好,环境多么不良好。

  其中,在本文的后面说桃花林的人不让渔人把此事说出去,可他失信了。这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诚信,切不可欺骗他人,只有诚实才会得到更美好的事物。现在,在我们的时代中‘诚实’已经消失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某种因素,而对他人失去诚信,让自己失去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让这个世界变得已不再是一张洁白的纸了。现在留在他身上的只有那些最虚伪,最可悲的面貌,从而让这个社会离开了“美”。

  在这个社会里,人都是自私的,利益的诱惑让人们迷失了方向,从而达不到成功,人也很贪心,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去伤害、欺骗身边的每一位亲人、朋友……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可悲。

  现在,人对父母都有着很强的依赖感,并且也不那么去体谅父母亲了,认为他们就应该养我们、供我们,我们要什么就给什么,认为父母亲就是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工具罢了!从不了解父母,一点也不去关爱父母,我们日益如此,社会将缺少爱心,人也会更加无能,社会也会更加落后。从而导致我们的生活受到威胁,而这文章很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民风淳朴,每个人都很淳朴,都很勤劳,一点也不自私。又可以看出他们很丰衣足食,生活美满幸福、安宁、和平,每天都无忧无虑的那种,安居乐业,社会也很发达。不像我们现在的生活缺少信任,缺少关爱,却充满了仇恨,自私自利和一点也不朴实,人们也更加懒惰了。虽然,现在的科技比他们发达了,但人的品质却大大下降了,我们的进步是小的,他远远比不了‘品德’,如果每个人都失去品德的话,人人都只为自己着想,变得贪得无厌,懒惰无比,那么社会最终也会落后的,到时,我们将会消失。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学习古代人的“品质”。

  读过《桃花源记》让我感悟很多,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那种淳朴,自己动手去做事,要富有爱心,和他人以诚相待,切不可自私自利……我们应该这样去做。就让我们一起在创建美好和谐、安宁的家园吧!让我们可以开开心心地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吧!

读《桃花源记》有感8

  读《桃花源记》有感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读《桃花源记》有感9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我追寻着陶渊明的脚步,来到了属于他的桃花源。

  有人不懂,李白追寻了一生也没有求得一个好的仕途,他陶潜有一个好官不当偏偏跑到田园隐居。公元421年,陶渊明望着周围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场景,毅然选择了归隐田园。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他无法像苏东坡,只轻轻一挥手,便“也无风雨也无晴”那般的决然,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但也深知自己是一朵傲然的菊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借酒消愁,用文字来描绘出他心中那份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从从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桑树伸展出油绿绿的枝叶,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那般美好: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让人魂牵梦萦。

  陶渊明虽然舍弃了官职,却赢得了一片桃花源。

  飞鸟南山,如今门前早已没有了当初车水马龙的盛况,他看到飞鸟归巢时划过的完美弧线,鸟就像人一样,飞得再远,还是要回家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款款而来,带着一缕散发千年的.淡淡菊香;木欣欣向而荣,泉涓涓而始流,他轻轻离去,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壮语。他低眉,眉梢眼间都是笑意,他颔首,举手投足都是释然。

  世人会了解他的心事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其实已经赢得了一片属于他自己,梦中的桃花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10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我不由地被“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色吸引:那里没有空气污染,有的只是纯粹的原汁原味;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有的只是安祥与和平。这也许就是作者和千百年来所有的人们的理想。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神秘角落,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并希望自己能在那里度过平平淡淡的一生。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真的有一个像《桃花源记》一样美好的地方,虽算不上“世外桃源”,但那却是我更向往的地方。小时侯,在农村老家的屋后不远,有一片很大很大的树林,我常常吵闹着去那里玩儿,妈妈拗不过我,我们经常做的趣事就是逮蚂蚱。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知道那里是多么美好,简直像人间仙境一般,不,应该说是天堂:满眼都是茂密葱茏的植被,艳丽肥硕的大牵牛花,有深蓝色的、绛红色的、淡紫色的和浅粉色的,一朵朵竟相争妍,万紫千红,娇嫩欲滴。地上还匍匐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不知名的`小花,有像珊瑚豆似的金灿灿的小黄花,有像蝴蝶似的飘飘欲飞,还有种花宛如一个个小灯笼,招惹得蜜蜂飞赖飞去。林子深处有几株齐天高的松树,丫叉间挂满了沉甸甸的松果,偶尔在树枝间隐约看见一团灰色的大尾巴一闪而过……也许现在看来那里并没有多少神奇,但幼年的我却竟是如此的迷恋它,并完全陶醉在其中。可是,这一切注定要告一段落,现在那里已盖起了一栋栋豪华气派的公寓。所有的树木都已被砍下,所有的空气都失去了以往的清香,这一切就像一个已完结但并不完整的美梦一样结束,尽管这个梦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我们都曾做过一个同样的梦,因为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于是,上帝给每个人插上一双梦想的翅膀,只是在飞行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一块叫“现实”的石头,也会被一个叫“私利”的美女所引诱。很多时侯,我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世外桃源”,只是,我们不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击败现实,不相信自己能禁住私利的诱惑,不相信自己能双耳不闻世人的评说,更不相信奇迹的发生,我们最不敢相信的人竟是自己。仅此而已!

读《桃花源记》有感1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每当读起这句话,我心中就不由的一阵激动,禁不住瞑目想象着着,在这美丽的桃林深处究竟会有着怎样的仙境所在?

  渔人进入山洞的过程,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不仅想象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如此的隐秘?而当我真正进入桃花源后,里面的景物使我耳目一新,吃惊不已。在那充满战争、压迫、剥削的时代里竟然有如此的仙境之处。莫不说那平坦宽阔的土地,也不谈那整整齐齐的屋舍,单单只看那一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便是会那些厌倦世俗红尘之人产生极大的吸引。

  然而,桃花源的美还不止如此,里面居住的人才是这美妙仙境的关键所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多么惬意的.画面。“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多么善良,多么热情好客的一群人。想一想,莫不要说过去拿充满战乱、纷争的年代里,且就是现在处于和谐社会安居乐业人的们也不一定会去邀请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自己家,况且这人又是自己所逃避的那个世界上的人。他们与世隔绝,本来是不想再受到外界的扰乱,然而在见到渔人之后,此中人还是盛情款待,热烈欢迎。可见其民风之淳朴,社会之和谐。那份淳朴,那份善良,让人感动不已。想永远保存着这里的一切,在渔人走时不加阻止,只是道了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样的社会谁人不神往,渔人离开后的一切举动,后人的寻找,都道出了桃花源的神秘,神秘的只能是幻想而已。读到这我不禁感叹,惋惜。

  哎,桃花源,多么美好而又缥缈的梦境啊!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进入梦境桃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12

  你心中有桃花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在官场上仕途不顺,朝堂之上人们勾心斗角,于是他便写下了《桃花源记》。文章虚实结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的农家生活。而此时的外界却还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兵荒马乱,生灵涂炭。陶渊明也处于官场的战乱中,或许,他只想远离官场,找个像桃花源一样的地方,与友人“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桃花源,那我们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呢?我心中的“桃花源”式的教室是安静的。在那里,没有同学之间的纷争,没有猜忌,只有同学们奋发学习的状态和老师教书育人的声音 。我心中的`“桃花源”式的小区是和谐的,在那里没有富穷之分,没有区别对待。我心中的“桃花源”式的校园是美丽的,有水池中的鱼儿“自由自在水中游,穿梭往来不愁”;有花落,无声无息;草里土地,身姿各异;校园里同学们在读书、在赏花,阳光照在他们身上,他们就是校园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青春峥嵘开智海,校园生辉熠人材。知识如珠梁永驻,友谊凝结情相待。山河无恙仰天望,梦想远航成未来。”青春校园的美好时光,绽放出乘风破浪的豪情。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虽然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虚构的,但只要心之所向,终会寻得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我也会努力让自己身边的所有环境,变成“桃花源”的模样。桃花源啊,我们寻你,也愿为你奋斗。

读《桃花源记》有感13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讲述了一位渔人在捕鱼的时候,不小心“闯”进桃花源,见到了那里的美好,最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郡守的故事。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源外面的环境的描绘。这片“中无杂树”的桃林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己身处飘飘渺渺的仙境,已然成仙。这风景让人如痴如醉,让人生出向往之心。桃花源环境真是太妙了,还有更妙之处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渔人是看见前方的光才走过去的',我猜啊,他想探探前方的点点星光能否照亮他所处的黑暗社会,能否驱散所有的苦楚与不甘。尽管他心里清楚地明白,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尽管前面的路,是狭窄的,是昏暗的,看起来从未有人踏足过,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人迹罕至之路,只单单是为了心中那一点点的光亮,那一点点微弱的信念,不被磨灭。

  越往里走,道路越来越宽阔,从狭窄幽暗,忽然变的开阔敞亮;我猜,他也越走越自信,脚步越来越坚定,最后终于“豁然开朗”。我想到了爱迪生制造灯炮的时候,他也不知道灯丝倒底是用哪种材料,他的前方也一片迷茫,但他和渔人一样,为了这一梦想努力去追寻,尝试了不下百次,他用微弱的信念,支撑坚定的脚步,最后成功制造了灯炮。他们也让我明白:即使前方的道路一片迷茫,我们也要敢于去追寻;只有勇敢向前迈步,才能到达豁然开朗之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追梦路上,愿我们都像渔人那样,朝着那点点星光,不断追索。我相信,最终,凭着我们坚定勇敢的步伐,一定会成就伟大的理想。

读《桃花源记》有感14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15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渊明选择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是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们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选择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解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人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读《桃花源记》有感】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 读《桃花源记》有感06-27

读《桃花源记》有感450字06-22

读《桃花源记》有感优秀范文06-29

《桃花源记》读后感08-02

桃花源记读后感03-24

桃花源记06-16

桃花源记作文900字 改写《桃花源记》06-29

《桃花源记》读后感800字06-28

《桃花源记》读后感500字06-15

《桃花源记》改写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