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后感

时间:2024-06-01 12:54: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美的历程》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1

  中国现代美学著作《美的历程》是由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李泽厚先生,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间的美学问题论战,被称为当时美学三派之一(另二派为朱光潜、蔡仪)。其美学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他曾经以注重主体性实践哲学,崇尚"人化"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在当代中国的美学界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李泽厚先生著述颇丰,主要的学术著作有以下几类。第一类为美学类,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等。《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纲领性的宏观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龙飞凤舞"、"狞厉的美"、"儒道互补"、"人的主题"、"市民文艺"等重要的哲学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刻意义。

  《华夏美学》则从传统理论出发,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构成了华夏文化的主流,并且深入探讨了华夏文化强调理欲交融的非酒神性特征。《美学四讲》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著,他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语,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建构起作者本人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回应了国外各派哲学美学思想。李泽厚先生的第二类著作为哲学类,包括《批判哲学的批判》、《我的哲学提纲》等两种哲学著作;第三类为思想史类,主要有《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种思想史论著作。总之,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哲学和思想史研究诸方面进行其深化,他的有关"主体性"的理论和"心理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学术概念,对于我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新时期美学,文学理论的更新和突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等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它不仅在李泽厚先生的各种著述中,而且在中国美学论著中都是极有价值的一本著作。它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重审了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互相的作用和反作用。它探索了艺术风格变异的深层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类型。它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从人文的角度思考了"人性"问题,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作者认为,艺术作品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蕴藏了也提供了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这也正是这本书所讨论的美的心理结构,美的形式。李泽厚先生重视研究艺术作品中"人"的问题,对于主体和人文现象的尊重,对于历史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中国文学艺术史以及思想哲学史的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以及文艺理论的重要突破之一。

  《美的历程》根据作者的思想构架展开。即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决定,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放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全书分为十章,每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门类的发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作概括地分析与说明。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为"龙飞凤舞",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陶器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内容,研究了远古时代原始的审美意识。作者认为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在以后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二章为"青铜饕餮",论述了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艺术从巫术和宗教的笼罩下的解放,青铜礼器逐渐从祭祀风格中解体从而接近了生动的现实生活面貌。第三章为"先秦理性精神",论述了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体现实践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三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儒道互补,作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而"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而且,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更是对自然生命抱有尊重和珍惜的态度,所以,作者认为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两者在艺术上的关系也是结合为一体的,儒家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则体现了人与外部对象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

  第四章为"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屈骚传统,汉代神话与历史以及与现实的"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为"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陶潜的三方面问题。作者认为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中国前期封建社会的正式揭幕。这种社会变迁使得烦琐迂腐的两汉经学垮台,代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是人文的觉醒。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等音调都抒发了一种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和沉郁。人的觉醒即是人的主题的重要审美体现。第六章为"佛陀世容",分为悲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三小节,论述了宗教艺术逐渐从悲的精神走向中国百姓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宗教体现在壁画上的世俗化的审美方式等问题。第七章是"盛唐之音",分为、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这三个小节。作者认为盛唐艺术在李白的诗歌上奏出了最强音,李白诗歌不仅仅是描写青春、江山、边塞,而且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纵论人生。李白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第八章为"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的中唐文艺,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第九章为"宋元山水意境",论述了宋元山水画的从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以及到有我之境的美学问题。作者认为北宋山水画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有一种"可游可居"的自然与生活的关系。第十章为"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绘画与工艺这四个问题。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戏曲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意义是史无前例的,其大胆揭露社会矛盾,体现人世悲苦的关怀,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哲学思想的涌现都是极为重要的。浪漫主义变易为一种像《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那样的感伤文学,而《儒林外史》则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因此,明清文学所体现的世态人情,悲欢离合是中国古代文艺史上最为综合和深刻的时期。以上这十章内容就是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的大致脉络和基本内容。

  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提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全书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统一了社会与自然,探讨了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并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关连的前景。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邀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对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的出版,部分学人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评价: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理出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立发展的来龙去脉。美学讨论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美学水平的提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李泽厚流传甚广的《美的历程》一书所要揭示的,正是可以使人们直接感触到中华民族的心灵的历史。因此,一部艺术史并不单纯是一部形象化的社会生活的历史,而首先是一部打开了的心灵史,是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的确证。而艺术的永恒性的魅力,也不单在它的认识价值,而主要在于它能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过去的成了现在的体验,异域的成了家园的感触。李泽厚的这些美学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今日人们的文学史和艺术史研究。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著名学者于传勤《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情,如斯亲切,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它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重审了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探索了艺术风格变异的深层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类型,并且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从人文角度思考人性问题。作者认为人性是感悟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像和理解。

《美的历程》读后感2

  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

  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身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含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讲的是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学。宋词元曲子昂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第十章讲的是明清时期的文艺。从昆曲到京剧再到小说都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美。这大概就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我读的不是很透彻,但也从其中得到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们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艺的客观发展规律,把社会时代风采与文艺紧密相连,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艺现象,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语言造字上极具功力,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美的历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张的远古图腾崇拜,下面我就远古图腾崇拜来讲述一下自身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图腾崇拜,而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更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历史价值。龙是华夏族的图腾,现代的中国人都将自身是龙的传人,龙这种虚拟的动物自古以来都受到中国人的崇拜。人们有理由相信龙的崇拜不但是一种简单的图腾崇拜,而在这种图腾崇拜上更突显了一种美学的价值。当然其他民族也有自身的图腾,这些图腾大多是自然物,从简单的图腾崇拜上升到对图腾的敬畏甚至信仰,图腾带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美学价值。这是我对图腾崇拜的自身的一些感受。

  这次读《美的历程》知识泛读,相信在以后还会经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味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后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中国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美的历程》读后感3

  最终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始终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详细定义是什么,“美学是探讨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在美学课堂上始终听的模模糊糊,美学老师举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仔细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相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许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许多,同时弥补了许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学问。《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始终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解并描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书目排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其次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始终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解并描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解并描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其次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 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宏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解并描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溢悲伤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冲突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讲的是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学。宋词元曲子昂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第十章讲的是明清时期的文艺。从昆曲到京剧再到小说都创建了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美。这也许就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我读的不是很透彻,但也从其中得到一些基本的美学学问。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本无趣而愚笨的相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尝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们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概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谛视艺术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艺的客观发展规律,把社会时代风采与文艺紧密相连,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视察文艺现象,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语言造字上极具功力,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美的历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张的远古图腾崇拜,下面我就远古图腾崇拜来讲解并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而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更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历史价值。龙是华夏族的图腾,现代的中国人都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这种虚拟的动物自古以来都受到中国人的崇拜。人们有理由信任龙的崇拜不仅是一种简洁的图腾崇拜,而在这种图腾崇拜上更突显了一种美学的价值。当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大多是自然物,从简洁的图腾崇拜上升到对图腾的敬畏甚至信仰,图腾带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美学价值。这是我对图腾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次读《美的历程》学问泛读,信任在以后还会常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尝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终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中国美学有了初步的相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尝。

《美的历程》读后感4

  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假如你对那些史实并不非常熟识,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闻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干脆感受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常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忙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

  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起先,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行复制,几近于间或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谛视的心灵敏锐度。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爱好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定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详细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凄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凄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安静、超群、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剧烈反差,使得人们把无望中的希望、美妙的志向都寄予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志向美的高峰。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爽歌颂;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详细歌颂;最终,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英勇,勇往直前,后者美丽安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详细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行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行才可能达到。 我深思良久,感慨万千:创建美是须要真情实感的参加的。这样的创建就犹如我们写文章,最感人的文章不是运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藻,讲解并描述了多少真理名言,而是这些话是否发自作者的内心。一篇平淡朴实的文章,只要字字句句发自肺腑,自然就有可读性。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据我分析,是因为青铜时期全部人都特别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建的饕餮,饱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很多人或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特别夸张、恐惊,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因此,远不是任何凶恶神奇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惊,却依旧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定的命运力气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时代发展了,技术提高了,制作精致了,但从美学的角度看,战国的青铜反不能成为青铜艺术的代表。稚拙的饕餮更俱美学价值。这种情景绝非偶然,它同样出现在汉代的陶塑、陶俑等艺术上。

  本书从宏观俯视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重要观念。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化。并在足够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尽管我们后来在学问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在是恒久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恒久的一样···

《美的历程》读后感5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经典好书,即使成书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过时,这才是好书的标准之一,看之前有点未看先退的感觉,因为上了美学课感觉不太简单理解,或许因为我是俗人一个。不过越看越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书,才理解美学课教育的崇高和美丽的内涵,现在的确很佩服李泽厚,他的文字能让一个对美学迟钝的人也随着他的讲解并描述感受到大美!《美的历程》帮我解答了心中的怀疑,以前比较不理解为什么西方各种宗教各种信仰,这状况在中国好像找不到,中国的确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来,我们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时间提早了好多,随后就渐渐演化了。常看到考古发觉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种花纹,以为只是装饰品,其实里面都包含着种种信仰,比如鱼纹、鸟纹、饕餮纹、青蛙纹,这些动物本是氏族的图腾,将之画上去是非常虔诚的,时间演替,最终成为或波浪或曲折的条纹装饰。透过那些图画,跟着李泽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够感受的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的,有一种信仰的力气无形中从图画上透露出来,或许,时代变迁尤其是战乱迭起,导致信仰越来越微弱,直到最终变为洪荒传闻。我不信那些奇妙的东西,但为远古人民的精神寄予而感慨,也感慨时间的魔力足以湮灭许多东西。

  这种改变历程不只远古的花纹体现出来,还包括雕塑、书画和文字风格。先不去总结它们的改变有几个阶段,我想先说说感受到的。常从电视中看到那些奇丽的器物,做工精致而漂亮,体现在雕塑上就是细腻秀美,体现在书画上细心勾画,体现在文字上是铺陈旖旎,能看出其中的专心,能让不懂观赏美的也道一声赞。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爱体现真心体现感情的东西。

  比如图纹,有段时期是面容可厉的,但是的确能发觉它的崇高美,此后的`图纹越来越秀气可爱,但再也找不到图腾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威慑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致,但是汉代那种动作夸张、人体比例不协调也不写实的雕塑却有一种大气朴实的感觉,在技术上比不上后世,但是气概浑厚,明显有一种美的感觉。及至文字,唐诗宋词都很经典,仍喜爱李白那种自由写作的感觉。虽然唐时的杜甫、韩愈、颜真卿分别给诗、文和字定下了标准,使得美妙的东西有规律规则可学可摹,让更多人深层次接触到美,他们的贡献卓著。但是我还是觉得,那种不行复制的美更犯难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留意主题是否符合政治导向,只兴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绝唱,叫千年后的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这种人,这种诗,多好。 得再次赞美一下李泽厚了,他的确对美学很有探讨,通过奇异的中国汉字,将美传递出来,我所学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需要细细品读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么东西都脱不开现实的羁绊,历史洪流呈现了奇异的文化变迁,美的历程在变,审美的标准在变,这些都不是全无规律可循的。时代动荡时经验波折颇多,感悟国仇家恨的机会也多,有素材有体悟,可能抒发感情上更深厚更大气,天下太平的时候,没有战乱和动乱,更着手于细微环节,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细腻感伤。直到政治过于压迫,一干文化人没方法做到直抒胸臆,那么只能委婉含蓄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在词曲中,表达在戏文里了,甚至完全不管现实世界,全部内容在虚拟的小说中体现,仍旧可以从中发觉当时的状况。 必需要说,要体会中国的美的历程,要重视国学,有古文功底,很多内容都源于文献记录,诗词曲文都能散发出其魅力,但也须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气,主题更宏大,假如不懂国学,或许就品不出。在美的历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变迁、继承与革新,走过美的历程,也是走过了中华的历史。

《美的历程》读后感6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因为美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抽象但是又可以投射到每个物体上的概念。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可谓千姿百态,可谓无处不在。古往今来,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从未中断过。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到平头百姓,但凡与美有关人们都愿品评一二。在众多的有关美的著作中,真正能称得上是佳作的屈指可数,而现代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思想的研究方面建树颇深,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他攥写的有关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的著作,对于现代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本《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为为十章,按历史时期为序,纵向地论述了从远古时期到奴隶制时期,再到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文艺和美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且作者还以不同的历史环境为背景,深入的细致的分析了社会审美观念的产生原因以及其发展演变。但是与众多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理论著作不同的是,作者的着眼点并未仅仅放在对于美学本身的探讨上,而是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于各个时代的美学理念以及一些具有美感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美的历程》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本书总结和概括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美学观念和美学艺术的发展,凝聚了先生的美学理念和美学思想,对于学习美学的人来说,获益良多。

  初读《美的历程》,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作者的文字功底。优美的语言,轻快的语调,流畅的笔法,仿佛中国山水画中的工笔一样,作者把中国几千年文明衍生出的美的产物细细描摹,向读者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美的世界。

  细细品味,这本书带给了我不一样的美的思考。它打破了我对于美的原本定义,让我对于中国文化中的美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我以往的认知里美只是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存在的,由于缺乏系统的完整的美学观念,我所认为的美是一种泛化的,是跟随大众审美的趋向存在的。然而,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里却向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文明之美,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美感。

  尤其是第二章青铜饕餮中对于中国巫史文化和青铜艺术的描述,让我体味到了别样的文化和不一样的美。众所周知,一种文明的演变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具有浓重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的产生也是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文明不同,巫史文化是专门为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服务的。因此作为巫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的青铜器,也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作者的笔下,这种体现古老而又神秘文明的青铜纹饰,就是这一时代美的代表。与我们今天刻有精美图案的器具不同,这类青铜上的纹饰是如饕餮一般的神兽,它们大都面目狰狞,给人一种畏惧感和威严感。这样的纹饰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符合的。奴隶制时期的中国,到处都充满着战争,屠杀,掠夺,因此这样一种面目狰狞的神兽是与当时战争肃杀的场面相契合的。饕餮虽然只是一种青铜纹饰但是却包含了许多意义。其一是作为一种神兽去保护统治阶级,保护信仰它的子民们,这时它就作为了一种神的意味出现了,它对于统治者和平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其二,它代表着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的持有者,拥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对于敢于挑战权威的闹事者是一种极大极重的震慑。用书中的话来说青铜纹饰具有祯祥的意义。也正是这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青铜纹饰向人们传递出了一种崇高的美。这是一种可以被形容为崇高的庄严的肃穆的美,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中国美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在《美的历程》中各个时代在作者的笔下都被定义了不同的美。李泽厚先生用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理性的具有极强逻辑思维的叙述方式,将各个时代的美学进行了完美的串联。除了对于各个时代的美的精彩解读外,《美的历程》的出彩之处还在作者对于美学史的宏观的概述和把握。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个完整保留文化的国家,其美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绵延至今的,因此它的发展应该是有其内在规律存在的。李泽厚先生显然同意这一观点,他在《美的历程》中就以历史时间为纬度,对于中国的美学发展史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探寻出了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读完了《美的历程》,不论是对于时代的美的体味还是理解美学内在的运作秩序,我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尤其在对于中国美的体味中,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为泱泱大中华巍巍礼仪邦的中国,并没有愧对自然的馈赠,在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十分古老的深厚的璀璨的文明。从遥不可及的远古时期到可以触碰的明清,这样一段漫长的文明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演绎更是一段关于美的历程。作为华夏儿女的一份子,我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个悠久历史美丽文明的祖国而无比的骄傲,无比的自豪。从远古走来,我们饱经分裂,战乱以及不可预估的自然灾害,但是中华文明依然将强的绵延下来了,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散发着迷人的色彩,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历程还在继续,作为未来建设者的我们也一定会让这一伟大文明更加璀璨,更加美丽。

《美的历程》读后感7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其从夏朝的青铜器到先秦的理性精神,再到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后由明清的文艺思潮结尾。其中无不体现着每个朝代对美的不同要求和展现。

  文章开头以中国的历史博物馆切入,从而讲述到青铜器的纹饰和巫史文化。作者认为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样是为了展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但这种美不是谁都能欣赏的,只有文明越进步才能够欣赏这样的美,这让我体会到了美与美的不同,狞厉也可以很美。在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中,作者认为龟从、筮从是重要的,超过了其他任何方面和因素,包括帝、王自己的意志和要求。从中我体会到了巫史文化对于当时的人们的重要,在当时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出现了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可见巫师在当时是引领思潮的人物,因而可以将统治阶级存在说成上天的`旨意,从而达到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控制。

  而后,文章展示了魏晋风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作者认为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但这就是魏晋风度的美,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美。

  宗教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x或逃避。作者又继续写到唐朝,写到唐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壁画,佛像等无不展示着石窟艺术的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石窟艺术在敦煌莫高窟,里面美轮美奂,仿佛在告诉世人它曾经的美丽与辉煌。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其为出名的就是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结果。

  读这本书,仿佛在美的海洋里遨游,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美的力量。

《美的历程》读后感8

  说到“美”这个字眼,可能许多人眼前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图景,这些是被我们从心底认可的,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处风景,也有可能是一首诗词……我们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又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在勾画描绘“美”的时候,往往那些视觉上美的冲击会让我们印象更深刻一点。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书中有太多的精华了。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中的美术课上,当时老师是在讲中国的美术史,顺带提到了这本书,自己也挺新奇的,课后就去图书室借了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对李泽厚先生笔下的那些美物很是新奇,所以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这一遍并没有让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最多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了一下,也许了解了全书的大致结构而已。等到现在重读的时候,才懂得先生笔下描绘的是一种何等的“美”。在先生的笔下,“美”是一种生命,是一种给予物件生命的神圣之物,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仰慕,是从宏观角度俯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艺术。

  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的美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是从多感觉角度来认知的。全书的脉络非常清楚,共有十个章节,从远古走来,走向文明。不得不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美,无论是龙飞凤舞一般的图腾、陶器,还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诗作文章,还是琴瑟箫笛一般的宫廷乐器等等,我们难以分出个更美一筹,我们也无需辨别。 我第一次读不懂的地方是第三章,当时不能理解“先秦理性精神”为什么也可以是一种美?直到现在再想起的.时候,才懂得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美,这种美是客观的,须要人去实践感知的。就像孔子和庄子,这种儒道互补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明的一种须要,更是一种对“美”的审判。 再往后面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更是横扫历史的艺术佳作,在当时,可能是普遍,不足为奇的。但是,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至今还能留下来,为后人所传诵,那必定是有它“美”的道理的。信任大家都知道“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李白,他的诗词有豪放之美,仿佛是时代最强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女子的一种美,令人动容……

  最终一章的明清阶段,著作甚多,有批判的、有讽刺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都是别样的文明。它体现出来的世态炎凉,体现出来的悲欢离合,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都为文明探讨,艺术鉴赏等做出了不行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历史的接班人,应当多多发觉其中的美学意义,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当然更不能亵渎。

  “美”的范畴是无比宽广的,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上的,在这些方面完全是没有定义的。只有有人观赏,哪怕仅仅是角落里的一朵野花,我们便可以称之为美,至于是哪一种程度上的美,这自然是要看个人的了。有人可以将其画出来,有人可以将其舞出来,形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了。

《美的历程》读后感9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夸赞它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从原古时代史前文化开始,纵横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明清,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开展了一次鸟瞰式的美的巡礼。其中内容深厚而简约,充满哲思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使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常常是读着画着,不知不觉就把一页书画满了。

  本书从艺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各部件的联系出发,对各个不同时代独特的美的元素,进行了鸟瞰式的观花,从龙飞凤舞的原始图腾,到青铜饕餮;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从佛陀世容的虚幻颂歌,到盛唐的杜诗颜字韩文;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你会不知不觉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理辩思,艳羡作者的深厚积淀,高屋建瓴。

《美的历程》读后感10

  也许我看不懂过陶土骨器上从横纹路的意味,说不清青铜鼎上规整符画的神秘,辨不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邃,猜不透秦时明月汉魏风度的变幻,经不起唐宋风云的辗转,还解不了明清世俗红尘中烟火的朦胧,但我知道,也因《美的历程》坚定了我的信念:这些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有这样一个共性——美,美得自然,美得动人,是中国独有的美,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数以万计的人物,恐怕难有人把他们全放进心里,但对于美的共识,却是人人都有的。李泽厚先生,从那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从那片东方的黄土地扎根开始,带着我俯瞰千年中美的历程,品味永恒的“有意味的形式”。

  之所以中国美有其历程,中国人对自己的美有着长远的执念,我想是因为这一方黄土地千年来一直绵延不绝,人与人血脉相传,在同一块土地上从蒙昧到觉醒,文化从萌芽到喷薄。当我仅从这二百余页书中匆匆巡礼中国美的历程时,我似乎看见了这美的表面下磅礴得令人心惊的历史变革。千万年的时光啊,数不清的沧海桑田啊,一代接替一代的风云人物啊,在翻动的书页中如宇宙之星辰般稍纵即逝,还好留下了美的印记,足以我们回望。

  若说中国的图腾,恐怕没人会反驳“红”与“龙”这两个意象,却不知早在八千年前,“红”与“龙”就已是神圣的存在了。原始的年代带来了粗放的生产、野蛮的人际与直白的表达。人因渺小而对自然、对生命有着蒙昧的崇拜,于是巫术礼仪盛行,代表着最原始的意识形态活动。而红色,便从仅能激起人的生理反应开始演化为特定的巫术符号,上升为意识层面的审美信念。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纹饰,则说明了人对于某种强大生命力量的向往,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审美开始萌芽。随后这些形式逐步走向图案化、格律化和规范化,脱离了本能的模仿和写实,开始形成特色,趋于固定。那时农业器具兴盛,生产力快速进步,人们对土地的征服力愈加强大,也逐渐开始扩展地盘,征服同类。青铜时代的到来便是大规模兼并战争的结果,体现在审美上,便是愈加狰狞严肃,象征着权力与宗法的青铜器。

  当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对于神灵的崇拜就会减弱,其后人便开始重视精神的力量,发展思考的能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脱离成了两个相互依存却相互分离的部分,于是文字愈加重要,“线的艺术”也不再限于纹饰,加入了书法的`美。文字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人们已学会用这种工具独立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情,从巫术宗教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对个体、对人生、对国家和对社会的理性思想。从诗经“赋比兴”原则体现的朦胧中的情感表达,到百家争鸣时诸子对于人身修养、社会政治的直接规划,到楚汉“赋”中对于神灵的再度诠释,到魏晋时期“人”的主题的巅峰,到唐宋时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齐头并进,再到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垄断,文学领域的发展一气呵成,在中国国土上成王败寇的风云变幻中、在政治经济的变革前进中、在世界形势的影响冲击中不断改变美的意味。审美的变化又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精神因素,指引着人们的行为,社会的形态便也随之前进。

  中国的美中少不了宗教的成分。除却先秦时代原始的神灵崇拜,佛教的影响更为深刻。魏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在内门阀政治压抑着平民百姓,在外频繁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无处宣泄的人们只好通过佛陀来给予今生不能达到的极乐世界,转而去修炼来世的皈依。而统治者则把佛教当做控制百姓的精神鸦片,使之敢于忍受成佛路上肉体的折磨,狂热的服从虚幻的神灵。但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时代总会过去,佛的意义也随着社会的轮回而改变。在相对平稳繁荣的王朝中,佛已不再是精神的枷锁,反而成为思维的媒介,世俗的必需。人们在佛祖变得安详恬静的面容中,参禅悟性,祈求平安喜乐,久而久之,佛这一宗教产物在社会变幻的洗礼中,逐渐成为审美境界之一,陶冶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作用于一代又一代美的意味上。

  若说中国文化之美的巅峰,我认为唐宋明清四朝首当其冲。唐代诗词重情,而宋则诗重理、词重情;到明清则无论怎样的文化载体,都愈趋世俗、白话、易懂。同为盛世王朝,唐宋与明清却相隔两岸,各有特色。几百年的距离,足以让尚且是世界焦点的中国堕落为落日余晖。因唐代国土的安稳、经济的繁荣、外交的和谐、政治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的首创,人民获得了自由、开放、相对幸福的生活空间。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有更开阔的视野去品味山水美景、思考人生意义,把个人的情感、理想、抱负放到生活的首位,从而形成抒情的美的爆发。而到了明清,严格闭塞的经济制度下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上层的政治制度已经顽固腐朽到骨子里,反抗的精神甚嚣尘上,于是人们开始突破制式,挣脱封建统治的束缚,追求世俗中最简单、自然、人性化的情感与事物。然而市民阶级的崛起始终反抗不了千年帝制的压迫。这种矛盾中喷薄欲出的美恐怕是明清时代里唯一的积极因素了。

  中国美之巡礼就此停止,但美的历程还在继续。李泽厚先生提到,艺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然而却并不是平衡的,社会的低谷也许是艺术的高峰,艺术的沉沦或许也是社会的繁荣期。无论艺术与社会如何消长,中国的美确是与这片土地这群人密不可分的,这才使得千年之后的我们再去回忆美的历程时,依然会感到血脉深处对美的共鸣。但这并不够,美的历程指向未来,“有意味的形式”需要传承。我们沉浸于过往的美中时,还要明白这维系着民族的美需要永恒,需要我们思考并延续。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美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的意识的觉醒的过程,人的主题愈加明显,人的情感思维成为主导艺术的力量;

  2、艺术虽然根植于政治与经济,但艺术有其相对独立性,往往体现出与当时代相反的特征;

  3、美的延续需要我们对美的历程加以回顾、反思与归纳,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当代的美。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美的历程告诉了我中国历史中每个时代的美,然而当代的美是什么呢?

  2、当多元的文化入侵时,我们还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有意味的形式”吗?

《美的历程》读后感11

  你见过夏商周出土的文物图片吧?那些抽象花纹的陶罐们。你一定也见过明清和家具吧?你肯定也见过唐三彩、宋代或清代的瓷器珐琅器什么的吧?美不美?你是否跟我一样觉得它们的美大相径庭毫无关系?可是想不到它们的美丽其实紧密相关一脉相承。

  世界闻名的哲学家李泽厚说,中华民族的审美从文物、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以时间为轴来说,远古是神秘的美,青铜是狞厉的美,先秦为理性的美,楚汉是浪漫的美,魏晋风度美;雕塑从南北朝到唐宋有虚幻、思辨、世俗三种意境,诗词曲从唐宋到元大气浑厚、细腻精致、浪漫三种意境,山水画在宋元的有“无我”“精致与意韵并存”和“有我”三种意境,明清文艺更有浪漫世俗、伤感、批判现实主义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原来这样如血脉流淌!

  李泽厚对不同美的感受描述很有区别,例如他说青铜器的美是狞厉的,想想那些张牙舞爪的青铜面具果真如此;先秦的.美是理性的,是啊,从神鬼说到了百家争鸣的儒道法,真是从蒙昧到理性;汉代的美是浪漫的,那些美丽的漆器、夸张的陶佣,想象与现实并存的砖画也果真如此。

  而同样针对一种美,他的解释又相当易于理解,这与其他评论家大不相同。例如评价初唐巅峰诗作《春江花月夜》,闻一多说:“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阔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其实除了“更寥阔更宁静”六字外,我不是很能理解他的观点。但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觉醒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怅惘和留恋。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是不是更晓畅明白!

  这些内容都收录在李泽厚的一本书中,叫做《美的历程》。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逻辑,都是理论,但是因为语言通俗举例及时而很接地气。同时作者有自己的好恶,读完全卷你能鲜明感受。

  每一个历史时期,李泽厚都将其美与其特定历史背景结合,交代美的演变的缘由,演变的方向,经济、外交、政治都与美的形成息息相关。李泽厚高屋建瓴而又收放自如,不愧是大师。本书单是三联书店20xx年7月首次印刷后历经20次重印,不是没有理由哒!

《美的历程》读后感12

  “美”这个词太抽象了,因其本身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它只能依附于某种物质,比如人、自然,当然还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种种艺术品(建筑、绘画、雕塑、诗歌、瓷器、园林等等),本书也就是围绕这些各擅其美的艺术形式以时代为线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欣赏。

  我没有从开篇的远古时代之龙凤艺术看起,而是从中间向前后延伸开去。因为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体,所以这样看也并不觉得混乱。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两部分。

  一是写初唐诗歌和苏轼,书中对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很能引发共鸣,少年意气风发,虽然心头偶尔划过的无常感给人生蒙上了一层浅灰,却是同整个国家一样处在欣欣向荣的上升的时期,让人觉得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而苏轼作为词人在文学上的地位我是了解的,但是没想到他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那些绝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从屈原、陶渊明以来文人的自我精神救赎到他那里终于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对人生无常的彻底勘破。

  二是佛陀世容,结合当时的历史去看那些千百年前巍峨的`佛像和石窟,一下子便让这些静穆威严的雕塑有了丰富厚重的内涵。佛像愈高大,人在现实中的地位就越渺小;佛像愈和蔼,人的苦难就越深重。一旦有了这种对立的视角,你会发现艺术和美有时纯粹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信仰。

  此外其它如讲魏晋、宋元山水画等等章节,无一例外地都能从思想上给人以启发,从语言上给人以享受。

《美的历程》读后感13

  对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佩服他的理论素养与说法的透彻之余,还感叹中国古代的美是如斯的壮美和精巧。此次的读后感,大多只能抄袭李泽厚先生的原话,因为他的论述实在是精妙了。而我,只能对我所感兴趣的部分作一番抄录。用以作为我对此书的脉络的书面梳理,用以保存我此番的粗读品味。

  《美的'历程》给予我的不在于对中华文化美的理论获得,而在于一种求学的执着与耐心,一种处闹市的宁静,一种淡名利的从容。深刻明了,理论基础甚差的我,对美学专著的看懂尚在幼年期,更别提有和心得体会。如果非要谈一下此番体会的话,我觉得书不用读得太多,要会选;当选到好书后,要会读;精读,细读,慢读,重读方可。

《美的历程》读后感14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

  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我沉思良久,感慨万千:创造美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的。这样的创造就如同我们写文章,最感人的文章不是运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藻,讲述了多少真理名言,而是这些话是否发自作者的内心。一篇平淡朴实的文章,只要字字句句发自肺腑,自然就有可读性。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据我分析,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因此,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依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时代发展了,技术提高了,制作精致了,但从美学的角度看,战国的青铜反不能成为青铜艺术的代表。稚拙的饕餮更俱美学价值。这种情景绝非偶然,它同样出现在汉代的陶塑、陶俑等艺术上。

  本书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重要观念。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尽管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在是永远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永远的一样···

《美的历程》读后感15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着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

  得鱼忘签,得免忘蹄,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我们现在已经过了河,李泽厚老师可以下课。我们会记住他这座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相关文章:

美的历程读后感12-12

《美的历程》读后感04-12

成长历程06-29

成长的历程06-26

假钞的历程06-29

许愿历程06-19

阳光下的历程06-29

我的成长历程06-17

心路历程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