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4-05-29 15:01: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它都是荆棘和鲜花同在。有晴空,也有冷雨。不过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前途很远,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会有路。’”——董卿

  一提及朱光潜老先生,人们对他的评价便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是20世纪杰出的美学家代表,在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位活在文献里,高山仰止的大人物。当我看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突然觉得我和他的距离近了,又近了。我没料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这类如此欢快的文字,竟也出自他的`笔下。每每读起,让我不禁点头,不禁莞尔,不禁心悦诚服。

  每每翻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总会被朱光潜先生平淡而又精炼的文笔所折服,他笑容可掬,目光平和,一位慈祥的老者斜靠在藤椅上,娓娓道来。我认真聆听,仔细揣摩,朱光潜先生所谈的动和静深得我心。

  “动”,充满活力的一个字。作为青年,应该有的是积极向上,活泼开朗,激情四射。每个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如果你不运动,你就和组成你的基因相冲突。一有冲突,你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运动起来可以让你摆脱不好的情绪,会让你内心感到充实,会使你感到心情愉悦。正如作者所说:“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让生命动起来,不仅让你体格更健壮,你的生活便会少很多烦恼。

  当然,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波澜壮阔的大境界之外,还有一种同样至善至美的大境界,那就是“静”。古人就有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这种境界,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最明净、最澄澈的精神阳光送达我们的灵魂深处。“静”,是心灵发出的深呼吸,是喧嚣的风暴退却后的一片宁静的蓝天,是人类最后一处精神家园。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多少有些浮躁。各种跟风,追星,崇尚欧美的自由。出现社会热点事件时,既不知前因也不顾后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味跟风,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在哪个时代,独立思考都很重要,而这就是需要内心深处的静。不仅如此,静下心来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事物。“静”,是安抚心灵的良药,让身心享受愉悦,让人生呈现坦然。

  世间万物,亦动亦静,宜动宜静,动静结合,动静相融,生生不息。生命如此,社会亦然。我读到此,思到此,谈到此,我似乎看到了坐在我对面的朱光潜先生笑意盈盈,连连点头。是啊,读书本来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这才是真正相宜的乐事呢!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是一份珍贵的智慧馈赠。每一封信都蕴含着深刻的见解和建议,针对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虽然这些信作于一百年前,但其哲理至今依然不过时。先生对于年轻人的`毛病——贪心、浮浅、缺乏深度和耐心——言简意赅,令人深思。或许,年轻人在困惑和迷茫中的特质,古今并无太大差异。

  尽管其中的道理并不新奇,但由先生之口说出,却极具信服力和感染力。正如那句话所说:“懂所有的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些道理将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鞭策我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这些信不仅是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位智者对年轻人的关怀和指引。它们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困惑和迷茫中找到方向。只要我们用心体会,这些信中的道理必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在现代高速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交流,工作,学习越来越快速。虽然说这样的“高效率”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产,使我们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让中国离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心浮气躁了。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一封信中所说的“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是一样的。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想自己投入与别人相同的时间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成年人希望赚到更多的钱,学生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因为“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若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

  沉静的苦心和长久的热情,原是艺术创造、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如今却成了极为稀有的品质。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动与静,“动”指的是运动,“静”指的是静止。二者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绝对、无法并存的。但世间万物,只有动静结合,才能生生不息。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话出自王籍的《入若耶溪》,诗人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使山林的寂静更显得深沉。动与静,在生活中它们相互对立,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对于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在这远离世俗的地方,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来澄净思想,求取心灵的一隅清净。但是,山林如果真的寂静无声,那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

  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欢的话是: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所谓空灵,其实是一种以普适淡然之心悄然观物,只用心聆听自己的真切想法的境界。人能听到和感知到的事物数不胜数,但只要保持心的空灵,不被外界纷杂干扰,人就不会因这许多的声音而心烦意乱。外在物界的动与心灵世界的静,在看似矛盾实则真实的世界中和谐地相处着。

  听,那心空灵时刻的动与静——

  坐在动车上,不经意间向外看的时候,田间的油菜花已全部盛开,活力的黄夹杂着野草油嫩的绿,哪怕在朦朦胧胧的天气中也是极美的。一闪而过的画面,也能看清是两位行人撑着把伞,平静地走在刚下过雨的街道上。这些城市边缘的小人小事,在动静之间,折射出一种活泼的生命的活力,令人欣喜,令人感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往往把动与静对立起来看,但其实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割裂。小时候玩惯了的陀螺,飞速旋转地站立着,这是它最寂静的时刻;弃在一旁,它只是毫无生气地躺着。那是真正的静。

  静则死,动则生,世间万物皆是如此。自行车驶过黑色的柏油路,放空脚踏,它一往无前地转动着。回头看,一切都是风景。物界在动,人却无比空灵。那是真正的静。

  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不止,仍能静如山。生活满是动与静的结合,让心空灵,仔细倾听,生活的乐趣尽在眼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文章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来源,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关于读书。正处于青年的人们,有大好的青春时光,可以去尽情的读书。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当然,书是读不尽的,知识也是永远学不完的,但是要想成为终身学习的人,那就要不断的去读书。读书也应该读经典,从兴趣出发。

  这十二封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朱光潜心中的'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潜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这十二封信,后半部分就是关于朱光潜的美学。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触美学,我曾经以为是深奥的,但是读完朱光潜讲的美学,觉得美学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可以从最简单的身边入手。由浅及深,不断向美学深处迈进。

  朱光潜也算是递进来讲的,从美学到创造到游戏到复制,带你去一点一点了解这个深奥的学说,最后再回归生活。

  我很喜欢最后谈美学的一章。我们生存于极速的时代,但是从未想过慢下来。希望我们也能慢一点,停下来,看看周围的时间,处处都是美。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初闻美学,我以为它代表着无比高深的玄学,亦或仅仅是创造美术作品的技艺。读完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发现美学是一门美化人精神世界的学问,趣味盎然,又耐人寻味。

  读朱光潜这部书,不妨先看最后一封信:《谈人生与我》。其中,作者谈了两种自己看待人生的态度: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或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装腔作势。在前台,作者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一样,因为作者认为当人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他物更重,则不免要痛苦,所以作者就不苛求生活的准确目的,而是把生活当作生活的目的。这样活着,活得洒脱,活出了美感。作者更偏爱在后台,欣赏各不相同的人生悲喜剧,就像是看图画,看小说,可以体味生活的趣味。也许朱光潜正是用后一种视角,写出其余十一封信,透过现象看本质,让美学“活”起来。

  在《谈多元宇宙》中,作者对美术(美学)阐释道: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标准价值,而美术也自有其宇宙,它是以“为美术而言美术”为信条,美术不能用道德来衡量。定义中,美学如此的空虚,好似摆在高高象牙塔上的神秘文物,朱光潜就此在《谈十字街头》中进行议论:从前士大夫好清高,追求与世绝缘,但难免空疏虚伪,于是近代哲学与文艺力求与现实接触,将它们流布人间,以便雅俗共赏,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含义,有极大的真理,威康·莫里斯、托尔斯泰、爱迪生都有艺术民众化等类似见解。但今人常忘记十字街头流为俗化的一面:易学经过流俗化后,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同样类比于美学,作者因而提出建议: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在讲完美学的定义及学习美学的注意事项后,作者开始具体写施助于人们心灵的`美学。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中,朱先生根据当时“读书讲道德无用,一切青年必须加入战线去革命”与“整顿学风,学生不应参加运动闹事”两派意见,分析出中国人过重的蜂子孵蛆心理,更倡导“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凡事应记住“君子求诸己”,而这两句金玉良言何尝不是种处事之美!在《谈作文》中,通过写福楼拜三个月推敲出一句文章;托尔斯泰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前反复增删,多次把誊好的稿子又改得千疮百孔,朱先生告诉我们要让文章上升为美,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废,需要不计成败,艰苦卓绝的努力。能做到的人,想必除取得的成就外,拥有的更是超乎常人的美丽心灵。《谈升学与选课》一文,离我们学生很近。当时社会上和现在类似,有留学热,有文凭方面“资格迷”,更有学业方面只谈专门、谈专业研究的人。作者鄙视那些徒有虚名的冒牌大学,更不愿意和开口闭口只谈专门的书呆子交谈。作者认为学问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更是至理名言。对于文凭热,我认为不妨读作者《谈摆脱》与《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学会摆脱无用的累赘,学会取舍,方便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人们不应一味追求“超效率”,更应静下心,有像古人“匠气”那样可贵的执着,有“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般的付出。我相信这种精神也在美学范畴中。

  朱先生曾强调“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而艺术中就有美学的影子。读过朱先生《给青年十二封信》,我发现要让人心灵变得充实与高贵,只需将“美”融进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为我们精神活动的风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娓娓道来,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当时的畅销书,朱光潜也成为了广大青年的朋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作。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亲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读者平等对话,信中以“你”为对象写,读时感觉像一位朋友正在与我轻松对话,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让人备感亲切与真诚。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不是站在高处谈大道理而是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怎样读书,他没有告诉我们必须读哪些书而是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的经验指导读者自己选择书籍。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在高等师范学校选国文课的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摆脱”是说要懂得舍弃,但不仅是舍弃而是有取舍的.舍弃。其中举了“禾”、“禹”,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说作者完全把自己摆在和青年们平等的位置上将心比心的谈这些事。“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让读者触摸作者的心灵,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仿佛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让人很放松,不会因为他是大家就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其次就是这本书写的是青年们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写得很有趣味一点也不枯燥,让人爱不释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每篇信都很有意思,看了一篇就想看下一篇。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些信时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将深奥的理论问题融化在读者熟悉感兴趣的事物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得既活泼又生动。像 “谈静”,“动”是要活动才能保持生机,提倡在活动中排解烦闷,“静”是要保持心灵空明才能在静中领略生活中的趣味,要让青年们懂得生命是动静结合的。他举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者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后面还引了日本小林一茶、陶渊明、王摩诘的诗作来说明静的趣味,读者就在看这些可爱例子的时候知道了生活中是充满情趣的要懂得领略生活的美。“谈作文”他举了几个大文人作文章的趣事典故,“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以一群游客看蒙娜丽莎的表现引起读者兴趣,信中有趣吸引人的地方还很多,对于浮躁的青年人抓住他们的兴趣给他们讲道理才能使他们听进去,朱先生对这点很清楚,这整本书都紧扣当时青年人的心态和最关心的问题来写,很多问题即使是80多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一本书,不仅是对当时的青年们对我们现在的青年朋友也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教我们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领我们到美学的世界,是很值得欣赏的一本书,青年朋友们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某日大雪家中闲置,无事可做,偶读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遂今日下笔,与大伙分享。

  一 谈读书

  此篇所述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在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在高中我们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所读之书也仅限于课本,可即便如此我也依旧会在忙中偷闲,每天偷偷看上一会,一年下来竟然也可以看完2,3本有益之书,本想升入大学,可拥有更多时间阅读,可偏偏到啦大学,我的阅读量却开始不断的下降,每天甚至连一两页书的阅读都没有,正如朱老先生所说:读书的兴趣若不现在培养,将来培养则难如登天。这正是在警示着我,要尽早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由此推广,不只是读书,每个兴趣都要趁早培养,否则等着时间过去,一切都晚啦。那时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缺少乐趣而变得黯然失色。

  二 谈动 谈静

  这两者我想一起谈谈,“动”是为啦我们有事可做能够去寄托我们内心的愁,一味地静易使我们的内心产生烦闷,这个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容易撞见,比如说整日待在宿舍,内心难免会产生寂寞,从而心情低落抑郁,但如果出去走一走回来,我们内心的不悦可能会因此而派遣发泄出去。所以大学生活中不可过于文静懒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有利于我们的心境的。而静也并不是完全于动相对立,“静”是我们内心的一份恬静,这种静不会因外界的喧闹而改变,在喧闹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忙里偷闲,闹中得静,方可使我们大学生活更加的愉悦,而不是一味的忙碌,疲于奔命,忘却自我。

  三 几篇杂谈

  这几篇我也不是很懂,但依旧感受到啦朱老先生的先进思想观念。到民间去,到民间去这是多么真切的呐喊,学生应该放下学生的架子,不因你比别人多读几本书,就要分个高低贵贱,读书人若无法融入社会,自以为高人一等,那以后投入国家的建设中,也是会让人人望而却步,十字路口则是激励着当代青年人,能在原本的环境中,不过于沉溺,使生活成为一潭死水,要拥有自我的思想,打破偶像,伸张自我,而多元宇宙我就无法理解更多啦。

  四 谈升学和选课

  这与我们的生活极为贴近,诚如此信所言,一所良好的大学固然有其价值,但是我们求学的道路上最为难求的却是那诚恳的良师和和爱的益友。在这种氛围之下,无论是在何种大学,我们都能够把身心放在学习上,在求学的道路上有啦明灯和陪伴,我们求学之路就不再迷茫和寂寞,那我们又何惧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如果我们不是想求得真才实学,那在我们的求学道路又何必寻找名校,不如早入社会,四处逢迎,反而更为迅捷。至于选课,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社会需求,一心要热门职业,以便日后寻找出路,但是社会情况瞬息万变,谁又能料到未来社会的变化呢,且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又大不相同,若是一味的迎合社会,而忽略啦自己的兴趣,那么我们自己也是无法全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要选择啦自己的兴趣,我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一番事业。当然单一的学习一门科目是不可取的,我们还要把自己的学问做大,做到博学守约,同时我们要清楚如今选课并不是我们高谈阔论之时,我们还是要打好基础,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五 谈摆脱

  人生在世必然和许多事物有所关联,万事必然存在着无数的矛盾。面对这样的种种,我们必须要有取舍,我们如果不能恰当的处理,这些矛盾之物,必将造成悲剧。所以我们要学会摆脱,摆脱掉那些干扰因素,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奋斗。俗话说有舍方有得,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但是人又是生活的玩物,我们无法事事都称心如意,有些事物我们想舍却又无能为力,因为如果舍,就意味着一个更加令人悲剧的结局,所以这也就是造就啦我们人生的不完美,但也许有残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为美好。顾在摆脱与否中,我们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矛盾和困难,但也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我们的人生才是独一无二的,精彩万分的。

  最后的最后,谈谈人生与我,人生是多么宏观的话题,似乎无论怎么谈论也谈论不完。我的人生态度也亦如朱老先生一般做一个后台看人生的人,时间的一草一物都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他人无法取代,我们无法以自己浅薄的观点去否定任何事物,他这么做必然有其目的,哪怕所做之事是我们口中的恶事,那肯定也有其意义所在,而所谓的恶事造就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悲哀,但是这些悲哀也使我们的悲哀熠熠生辉,一个人的人生如果一帆风顺,那他的人生虽然顺利,却缺乏啦本该属于他的光彩,人生只有存在遗憾,才能突显出我们人生的多彩,才能品尝到最后成功的美好。人生中只有存在挫折和不顺,才能突显出在逆境中,人们寻找光明的人性光辉,所以对于人生中的种种,我们需要心怀感激,只有他们的存在,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在忙碌的假期中,朱老先生的十二封信饱满着真情,为我们阐述着人生的经验和道理,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在大学的生活中拥有一个新的目标,给我们成长的道理指明啦方向,让我们不再迷惘。所以我认为同学们都可以一同学习,在假期读读此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感想

  书中有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朱光潜先生说,你多读一本无价值的书,便少读了一本有价值的书,所以得谨慎选择。我觉得自己看到满目琳琅的书,心想都想看一看,看不都不看放在书架上了,总抱有一种这本书我想看,那本我也想看的心态\,看来,我这种贪婪的心该收缩了

  谈到习作

  主要是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都得靠实践,多积累记录对尝试写作

  静与动

  身体多动,心多静

  理智和情感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又保持其独立性。相互支配互相前进

  文学和美术之美

  说不出来的美才是最美的,无言之美是最高境界你一张开说话,灵魂之美就悄悄的溜走了。

  先博大后精深

  不能依靠别人选书,自己冒险去择书

  不完美有缺陷可能性越大

  文学只有好坏,没有新旧之分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个节奏(一张一弛)

  总之呢,读这本书的`整天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智者在讲课,而我充当的是小迷妹,遇到同见解的时候不停的在点头,这就是文学中所谓的是和智者在交流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你是否曾期待拥有这样一盏明灯:它在你失去方向时为你大开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懒时提醒你青春以奋斗为歌……这是一盏温柔的明灯,语气亲切随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阳般的气息。

  如果你曾期待过,品味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位真挚又极具智慧的导师,这位质朴无华的朋友,和蔼可亲地和我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书开篇写《谈读书》中,以劝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愿我们从当下做起,培养阅读兴趣,时不我待,他说:“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忙里偷闲,这不难做到,在本文后半部分,谈及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我想,当代青年应全面发展,而不该随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为我印证了这个观点,“时间是最好的.导师”,这位导师为我们筛选出的书籍,是上等的优品,这是最扎实的阅读书籍。我们有部分父母,认为这些旧书、名著是唯一适合青年阅读的,我觉得不然,不应沉浸在这老套、陈旧的书籍中,这样无法跟进社会进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创造潜能,因此我认为青年应放眼长远,选择性阅读部分当代火热的文学书籍,古今结合,才能深入心灵,找到这世界最好的解药。

  现实世界中,作文可谓青年人最头疼的事,对于我来说也是。读了《谈读书》,不妨读《谈作文》,相信你头顶的明灯必更添一丝光明。由于内容繁多,愿你自己品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人生即随这时光流逝到处奔波,有迷惘的时刻,也有清醒的时刻。何为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验,经得住风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还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说:“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没理由做不到。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愿你能在这样一盏明灯中寻找正确的心灵,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题记

  我喝下十二杯酒,畅说人生。我颇为喜欢这种滥话题——人生与思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味承受无尽的知识而不加思索,以无涯随有涯,终将殆矣。

  我总是迷茫,不知所措,我曾在黑夜中奔跑,星星是光,月亮是光,你也是光。黑夜不一定黑,白昼也不一定是白。你可想过这样一句话,“我闭上眼时,是黑的,那我睁开眼时,一定会看到光明吗?”但,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个世界,爱这所有的缺陷。

  朱老先生告诉我:“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我更喜欢朱老先生那句:“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它目的。”不被他人左右,这是我的.生活,仅属于我,我没有目的,我只是在享受着它。我不愿沉浮在深渊中,我想尝试所有,无论如何,我都要去,那是我想去的地方,是理想的人生;我自己的人生由我思考。我逃避过,但也勇敢过。朱光潜有言:“学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便不会有学。”对未知的好奇与兴趣便是思考及疑问,学起于问,因有问而求索,从而实现学的目的。

  宋濂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百里外,因问求答,对不解提出质疑,对兴趣之处虔心求索,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苦学便是问而后学的过程。学贵有疑,引领学者上下求索,从而获得真知。李时珍生于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十分痴迷,发掘医理药性,求根问底,不断探索,加之医学上的天赋与慧根,著成《本草纲目》,造福天下苍生。学当有疑,以推成出新,寻回重重迷雾下的真相。

  伽利略勇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念,两个铁球同时落下,用事实否定千年定律,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因有疑问,问而后究,终获箴言;因有质疑,从而多加研究,革故鼎新,不断完善现代理论体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起疑基于思考,基于批判性的思维。即使是天之木铎孔子,亦曾栉风沐雨向老子求学。

  学贵有疑,疑而后问,乃是一种谦卑的姿态。览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方知人微弱如尘,不过天地蜉蝣、沧海一粟,当以谦卑的态度,不断求索质疑,汲取新知,弥补自身的瑕疵。不思则罔,不疑则殆。行成于思,学贵有疑,秉求索之心,怀疑而究之,方成学问之道。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对于他所说的关于人生的动与静的思考,我也颇为赞同。

  人生中,我们需要进取的“动”。我们需要大难当前,一往无前,勇于进取的那一份“动”;我们需要敢于冲破世俗眼光,破茧成蝶,从夹缝中靠自己的一番毅力扎根生长的进取。人生,若没有了进取的“动”,就宛若一摊死水,没有丝毫意思,仿佛投石进去,也只能荡起波纹。我们的世界是需要动的,是需要进取的,我们要靠着一份进取的“动”,去认识这个浩大无边的世界,也是要依靠着这一份力量,实现思想的无数次飞跃进化。如若没了“动”,我们就如没了灵魂的死尸,只有空口白话,没有任何付诸行动,这个世界将会停滞不前,我们只会沉醉在现在,而无法到达更远的彼岸,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人生中,我们同时需要积蓄的“静”。我们需要大难当前,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沉稳应付的那一份“静”;我们需要心神的镇定,方可领悟事物所传递给我们真正的奥秘。“静”是灵魂的一次洗涤,是我们放松心灵,去感味未知。“静”是喧哗与烦躁时一针强有力的.镇定剂。圣人老子曾言“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在成功的这一条路上,我们缺少不了清净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更远的彼岸。“静”或许不能使一个人一帆风顺取得胜利,但却会让人在这场旅途中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进化。

  没有静的动是盲目,没有动的静是消沉。

  人生若没有了积蓄的“静”,而光有进取的“动”,那这个人生一定不会特别成功。只会一味地奋发向前,而不停下脚步学会冷静思考,只会盲目。那么就算一个人,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他最后也会走向失败的坟墓。没有积蓄的“静”使我们在危急时刻冷静思考,那么总会成为一盘散沙。同理,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能够冷静地思考,而不学会去付诸行动。那么只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止步不前。

  动与静看似是两个极端,但确是最好的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人生路上,应动静相宜,让“动”去实现心中所想,让“静”去感悟世界奥秘。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受益匪浅。

  在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感觉身临其境,就好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的旁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话,诚恳亲切,真实自然,里面的内容让我读懂了不少道理。信中的字虽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在第一封信里谈的是读书,在信里说道,“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说自己没时间。现在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就不会没有时间。有很多人说没时间看书,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一天至少也可以读很多页,一个月加起来就可以读一整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好几本啦。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在第九封信里,是谈情与理。“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智的道德。”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在生活中越理智的人,身边的人越少。

  看完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了做人要把握好时间,不要做事太理智,要多点情感,这些让我终生受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单独成一行,留念。

  我是一名脑残型文盲,根本没有选择与评价书籍的能力,更没有只看经典原著而进行自我升华的本事。所以,不设防,随性,随机,相信开卷即有益。之后或好或坏,全凭我自己的造化了。

  书中的“谈多元宇宙”“无言之美”以及“谈美”三篇短文,堪称伟文。我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这三篇短文的赞美了,来个无言之美吧。最惊叹于作者的分类方法以及说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达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的这些分类,也将会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类。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有三个这样的宇宙。第一个为“道德的宇宙”或称“实用的宇宙”,第二个是“科学的宇宙”,而第三个则是“美术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这里是实际生活,在这里“有所为而为”。“善恶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在”科学的宇宙“中,价值标准只是真伪。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他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在这里,我们需要脱净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去见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绝缘的意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居然可以这么分类,还是,就应该这么分类?

  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笔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笔拈来,字字珠玑,畅读便深感其美,大约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张情于理先,道德先于法律,无情则无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人生亦如饮茶,“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寻得人生之“趣”与“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谈到“学问”,亦有其主张。到底是“通”还是“精”自古争辩无数,朱先生的主张是先博大而后精深,如没有以“博”为基础,则如空中楼宇,被人耻笑。“中国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根基在各门手艺中都见其利害,如扎马步之于武功,气息之于歌声,根基稳固楼宇才矗立不倒。

  谈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针见血,“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而人如能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不计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们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坏事,腹痛不止,本无意功课,然捧书小品,心亦明朗开来。连文字亦优美起来。故见修养之影响。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在书中聚集成了一本颇有分量的书——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小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朱光潜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青年人的赤诚关怀和殷切希望。读罢此书,如同和长者交心,恳切的言辞,语重心长的教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与思考,更是温暖和感动。

  一封封书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情恳意切。

  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来,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与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严肃的学者再长篇大论。每封书信,每个不同的话题,探讨读书。作文,升学选课等等,面对青少年的迷茫,他总是倾心尽力地给与忠告,亦师,亦友。他会在每封信结束说“再会!”会给与青少年最真诚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会为你加油打气:“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合上书,脑海中朱光潜的形象仍挥之不去:笑容和蔼,目光温和,眼里总含着笑;纵然满头银发,身形消瘦,不变的是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

  一封封书信,引着我们去思考生活学习。

  读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该读怎样的书?朱光潜先生给了读者青年一个满意的答复。读完后细细深思,信里所写的,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读一本书,大多时候囫囵吞枣,只讲求读一遍的快乐与刺激,疏于思考,到头来读过的书不少,学到的东西委实不多。但好书应多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第二遍须慢读。”

  一本小书,十二封信。我知道,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会让我继续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9-0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8-24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篇06-0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篇04-20

[实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篇09-07

《朱光潜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01-15

感恩老师系列之十二:致老师的一封信_450字06-27

一封信作文 给爷爷的一封信06-15

十二兄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