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时间:2024-05-28 10:23: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

  出生得晚,醒悟得迟,待我逐渐“了解”于永正先生时,他已离开这个世界近五年了。

  两年前,有幸与李政涛先生对话。我只记得他告诉我,要攀高峰,学高人。他说,如果一个老师连本专业最顶尖的人物都不了解的话,是永远都成为不了优秀教师的。

  自此以后,我才买来于永正先生所有的书。此生无缘现场聆听先生的课,实在是一大憾事。好在先生留下了他那么多的课例,那么多的.文字,可以让我在字里行间去追寻,去瞻仰,去表达我的敬意。

  重读先生的书,我发现,他正在影响着我。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在两年前读过。今日读来,依然深有感触。应该说,我将先生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之后,读来更有感触。生日那天,全班小朋友偷偷地给我制造惊喜,让我十分感动。那一刻,我觉得我成功地成为了学生喜欢的老师。认真回想起来,很多方法我都是跟着先生学的。于永正先生在书中告诉了我们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的几个诀窍。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2

  于永正老师驾鹤西去已近五年,当再次翻阅这本书时,仿佛这个老头子还活跃在语文课堂。很遗憾,在他有生之年没有亲临过现场聆听他的课堂,不过在录像课上,在教学实例中是再熟悉不过了,于永正老师也是我初入教坛后认识的第一位大师,第一位小学语文界、男性的、名师。

  刚毕业时候,我们把目光放在语文教学上,在书中我关注的是他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再看于老师,学习的目光不光是聚焦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在于老师整个人身上,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诠释着如何才是为师之道。

  从教时间长了,感觉自己已混迹于老教师行列多年,对于教学技巧的关注淡化了不少,更多地开始考虑怎样从育人入手。“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书中于老师引用了这句格言,我也一直信奉迪斯多惠的这句话,于老师在书中大篇幅的论证着这个教育观点。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向我们娓娓道来,在教育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激励,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爱。为便于掌握,于老师总结了使用激励的五条原则,在既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方法的指导,比如说最常用的是语言激励,简便易行,具有时效性,可以通过写纸条打电话的方式。

  善于鼓励学生,是为师之道的不可或缺。关注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有时候甚至为后进生制造闪光点,同样是于老师在为师之道上为我们留下的启示。这种表扬和激励体现在平常的班级管理教学中,在他的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激励性语言评价的使用也比比皆是。“你能行,我相信你,你的潜能很大”,“你好好练,准能超过他!”使用暗含期待时的谈话,采用个别谈话的形式,通过“相信和期待”去表达对学生关爱。

  于老师年纪大了,在课堂上仍然拥有一颗童心,“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效果,在课本角色扮演女儿和妈妈时选择女儿,在小猴和老猴角色之间去选小猴。他围上头巾在大森林和孩子嬉戏,去做一个采蘑菇的老姑娘,他常常被孩子们围着,当一个真正的孩子王。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就是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老师,心中有学生,他才做的这么好。

  在刚毕业时还愿意带低年级,感觉自己的玩心和年龄与他们非常贴切,但是一进中年30多岁了,再在课堂上用儿童的语言和他们交流,或者一口一个生字宝宝。就仿佛自己有些不着调。有些在那里装,但是通过阅读于永正老师的事例,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位名师,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尚且在这条路上走得这样深,我们又怎能够感到难堪呢。我们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舒服不舒服。

  于老师说:我从来都不把练习册放在眼里,开始让学生选做其中一部分,后来干脆把它废了,一点也不多,学生当然为之高兴,我的语文作业只有写字,读课外书和写日记,另外还有玩玩儿,当然是小学生的作业。一位老师一位语文老师,如果是这样,那哪一位学生能够不喜欢哪一位家长,又是不又会不喜欢呢?如此多的家校矛盾,有很多是因为家庭作业的原因产生的,当我们能够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而又让学生和家长没有过多的负担,这希望必是人人都期盼的。但这种过硬的本领,肯定也是余老师在思考与摸索中积累起来的。平时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当我们的目的是在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上。在学生能够愉悦的学习上。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这种付出又是有用的值得的。

  还记得在刚毕业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语文名师也就是于永正了。当时十几年前因为网络还不够发达,能够找到于永正的一些案例,也比较难得。当时遇到了一位教研室的史华老师,和她交流的时候经常提起要向名师学习。提到于永正,史老师专门给我找了他的相关资料,并送给我一本于永正老师的课案教学案例,那是一页一页复印的,至今还保存着。(红小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3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搭建了这样的阅读学习和读书交流的平台和任务,我也才真正的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颇丰。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顶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

  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首先是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说:在校园里走一圈,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和风细雨,学生异常专注;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声音洪亮,教鞭甩得啪啪响,教室里却曾经是孩子。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于老师的做法形象的称为 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它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娥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我好尺度,多换换角度思考,你的课堂定会收获别样的风景。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可能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可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读于老师的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有着像水一样温润、奉献、宽容、清洁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4

  “做老师真好!”这是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孩子的于永正老师的由衷感叹。于老说:“想念你们,我教过的每一位学生。”我想:每一位于老教过的学生也会想念他。一定是这样,于老风趣幽默的课堂、关心体贴的话语、身教重于言传的榜样······怎能不让学生们想念!

  想念源于喜欢。课堂上朗读时通过表情、语气、动作,把天真、活泼、羞涩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更好的走入人物内心,理解文本;课下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学生出现问题时的体谅和理解;能发现每位同学的长处和闪光点,从不吝啬表扬······这样的老师哪位学生会不喜欢。

  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像于老一样,做一棵“甘草”性温、包容、懂调和。要有温而厉的教育智慧,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做到“不过”也“无不及”。

  于老说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喜欢他。其实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表听到老师的表扬。在灵活多样,有指向的激励下,学生的“闪光点”会越来越多,“亮点”会越来越亮。于老在书中写道:“你真棒”“你真好”这类的话可以说,但总这么说就空了,“棒”在哪里?“好”在何处?这样就有“实指性”了。我班小李同学,之前字的书写不尽人意,每次看作业我都会提醒他要认真写,可并没有效果。后来我改变了方法,看作业时在他的本上画出或指出工整的字迹,会告诉他这个字之所以漂亮是因为他能准确把握字的结构,每笔书写到位,还会提出期望,相信下次作业中漂亮的字会更多。就这样,慢慢的小李同学作业本上漂亮的字越来越多,最后每次作业都能做到书写认真工整,多次评为优秀作业。

  在和孩子接触交流时一定要发在内心的表现出喜欢他的样子,不讽刺、不挖苦,不冷落、不漠视。一句简单话语,一个抚摸脑袋的动作,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大大的拥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用心。“喜欢”是互相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会加倍喜欢老师。

  读了这本书,深刻领悟到于老的教育智慧,为师之道。爱学生不是只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要从心开始。孩子间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就让我们用爱浇灌:是花就让他尽情的绽放,是树就让他茁壮成长,哪怕是一株小草也要让他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健康成长!(赵丽)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5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暑假的时候学校向老师们推荐读过,当时就有反思,很好读,不是理论,案例居多,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这个月,新学期开始,再拿出来回味回味,看着自己曾经的圈划和笔记,又有了新的看法。

  在“人生流横—写在前面的话”中,于老师就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从教五十多年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让知识“活”起来

  一、温厚、包容、调和待生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关注、赞赏、尊重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黄金萍老师在我教育教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初出茅庐在薛小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老师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别样的境界。但是于老师认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书中提到美国教育学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句话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做作,但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你能够做出喜欢他的样子了,那你的内心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吧。

  对于如何能够做到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帮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加入到学生跳绳的行列……而光有这些还不够,还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师的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三、不能太像老师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于老师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仿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拉远的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课上表演课本剧,他会和学生一起,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还会“反串”扮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书中说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四、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五十多几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这么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人,又有哪里可以不学习呢?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6

  放假前借的这本书,它像磁铁吸引着我,让我深深的陶醉、回味无穷,欣赏于永正老师的睿智!此书总共有十章,讲述回顾了于老师毕生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读了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教师做好示范。老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关注学生的眼睛,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这些细微之处会让你的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你的,老师是在关注你的。尽量让每个学生不会受冷落和歧视,平等的和每个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最让我感动的是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只有通过写“下水文”,才能更好更有感受的去教好这篇习作,有时候一个题目写好几篇下水文,他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习作,也更能亲近学生,并且,学生也喜欢阅读老师的习作,这样一来,师生共写的状态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这种“下水文”。这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且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借鉴于老师的做法,开展一堂实物展示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物品,在海报上写清实物展示课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自己挑选写报道或者物品说明,老师当场修改,学生可在一节课中学会写物品说明和报道,这样的课堂不但有意思还有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不但是于老师的毕生追求,也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毕生追求。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五十多几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师的信念,那么对于我们,又有哪里可以不学习呢?于老师的书如一缕春光,舒适的敞亮的照在我的心上!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7

  “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先生直言,要喜欢每一个学生,其实是很难的,包括他都做不到。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脾气秉性,千差万别,做不到喜欢,但至少要尊重。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于永正先生会用“摸摸脑袋”“轻拍肩膀”“向学生翘起大拇指”的方式表达“喜欢”。他从不吝啬表扬。我想到我也经常用这些动作肯定学生,经常夸小朋友的书写很棒,早已经超过我的水平,夸小朋友是书法家,是要向他学习。这些话,想来也是跟于老师学的。

  而要每个孩子都感到我喜欢他,我用的最多的方式还是“偷偷的”。什么是“偷偷的”呢?某个孩子在这段时间里,有一点点的`闪光点,比如书写进步了,听写率提高了,吃饭挑食的毛病改善了,我都让他“偷偷的”来我办公室。有时候是一颗棒棒糖,有时候是一本书,有时候是一个崭新的小本子,郑重其事地送给他(她)。因为是“偷偷的”,所以说是“特别的”奖励,要求他(她)不能告诉其他同学。

  小朋友觉得这个奖励是虫虫老师对我独一无二的,因此格外珍惜,学习上也更加努力。

  其实,一学期下来,基本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偷偷的”机会。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8

  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

  于永正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他上课教的字,每一个都要自己先写好。他每教一篇课文,都会把课文读好。他说,教作文,最好的备课是写下水文。在他的许多课例中,都能看到他亲自示范写,有时候,甚至是写好几篇。他注重仪表,工作装一定要整洁大方,不穿脏兮兮的皮鞋走进校门,不带给学生任何负面影响。

  是的,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受于老师影响,我在之前也特意去学习了书法班,这对我的写字教学果然有很大的提高。有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朗读太差,每天早晨起床就跟读标准录音练习朗读,再去教学生读,收获颇丰。为了让自己这本“教科书”更有底气,坚持阅读和写作,这对我的教学大有裨益。

  学生逐渐成长,我逐渐获得教育的成就感,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正在向学生喜欢的老师一步一步迈进。尽管出生得晚一些,醒悟得迟一些,我终是跟着于永正先生的'文字悟到了一些教育的门道。

  我真感谢于永正先生。

  也许,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先生一辈子钟情于语文,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不懈探索,“儿童的语文”的教育理念,“五重教学”的教育观,“蹲下身来看孩子”的儿童观等等,是先生为后辈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我将继续在学习和实践的路上纪念先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9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于老师的书,就像是在听于老师慢慢谈话,于老师那些话如涓涓细流慢慢沁润着我的心灵,感触颇深,受益颇多。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经验告诉我,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那怎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从于老师的书,让我对学生喜欢的老师,也有了更深刻,更丰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

  于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必须做一个甘草似的教师,温和而宽厚,要真心的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把学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但是做老师,一味的“温厚”就可以了吗?于老师说:“一味温和是不行,还必须要‘严’.但是一味严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严而有爱,严而有方。

  二、学生喜欢的老师,童心不泯。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正在走进学生的.心。在他的课堂上,于老师带孩子表演小品,让孩子们爆笑,让学生感觉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让孩子特别愿意亲近他。于老师把童心不泯总结为这么几点: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气”;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

  三、学生喜欢的老师,亦师亦友。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学生感受到了爱,他自然就会同样的爱上你这位老师,也会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了。在书中,于老师说:“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从而喜欢上他的课堂。

  总之,读到共鸣处,我不仅在心里为于老师鼓掌,被他朴实的才华和实在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看到于老师幽默化解师生之间许多尴尬的瞬间,拍手叫好并立即采纳吸收,付之今后教学中,仔细想想于老师能做到如此,应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0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它就像是黑夜里的明灯,为你照亮前途,驱走黑暗,让你的路途不再坎坷,不再羁绊。因此一本好书,可以陪伴你的一生,可以照亮你的一生,也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正值暑假期间,读了一本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发表文章数百余篇,出版了多部著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部著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忆师友与对人生的感悟等。读完这本书后,我收益颇丰。

  作为一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就要不断学习与研究如何进行教育。于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由不及到及。”而且我们也要带着思考教书,这样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有弯路,避免误入歧途,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学方面,我们可以试着走进学生,把学生当朋友、当同学,与他们一起学习。“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所以,自己也要起到一个榜样作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除了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之外,还要把课上的“有意思”。于老师在书中跟我们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执教课,他的课幽默风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问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都非常高。他还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体验,亲自去感受更多。

  读完于老师的这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我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到了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看待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把课上的有意思等等。这些都会是我以后在工作中要改进的地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益友,有了它你会受益颇多,有了它你会感慨颇多,有了它你的人生才会显得不单调。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1

  我只知道甘草可以止咳,怎么和于永正老师联系起来了呢,仔细阅读这个章节后,我明白了,正是因为于老师具备甘草的品格,所以他与同事相处得好,学生也喜欢他,这不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做到的吗。

  首先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就是一个温厚的人,在他的回忆中写到他儿时的几位老师都是温厚的典范,微笑是他们共同的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啊。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想想于老师的经历,在我们大动肝火时,多想想对学生的影响,让我们用一份冷静别样的心境来处理事情,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发展吗。

  其次,甘草包容,几乎能与所有草药为伍,不但能解百药毒,还能提高其他药物的疗效。形容到老师身上,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人是易怒的动物,尤其是面对那些个别学生的时候,又如何能忍得住。但想一想我们从事的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不是有句话形容我们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想肩上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第三,甘草能调和。我觉得于老师说得特别好,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还必须严,什么时候都要有度,不可执于一端,以至于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老话说还打一巴掌揉三揉呢。

  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即使我们不能保证喜欢每一个学生,那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读了这个章节,让我感到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一定要有甘草的品格。

  于老师就是愿意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温和的人,做宽容的人,做善解人意的人,做善待学生的人。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带着思考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2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时常想着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暑假我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颇丰。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受。

  一、做“甘草”,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甘草,性温、味甘,意思就是对学生温和宽厚。我们班有一个“接话大王”,特别喜欢接话,关键是每次接话他都偏离教学主题,有时真是头疼。当时觉得只是学生的问题,往往还批评了他一顿,现在想来作为一位教育者,我需要以温和宽厚的心态更加智慧地处理这件事。

  甘草几乎能与所有草药为伍,不但能“解百药毒”,还能提高其他药物的疗效。所以,甘草有很强的包容性。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包容”的前提是理解,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有一天早读课,乐乐迟到了,这是他第一次迟到,我询问他迟到的原因,他只是说了睡过头,起晚了。我知道,他早饭肯定没来得及吃,于是,下课后让他到办公室去吃点饼干。起初,他坚持不吃,也是,他一惯不喜欢吃早饭。于是,我就跟他说了早饭的重要性,并说道:“如果你还想吃我的饼干,明天还可以晚来一会儿”,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甘草的第三大特性是调和,即做事需要把握好“度”,我们对学生不能一味地严厉,也不能一味地温柔,而是刚柔并济。同时,在处理班级学生的矛盾时,也需要对双方进行调和。事情的对错很容易判定,但是学生心理的调和必须及时跟上。所以,在处理班级学生矛盾时,我会当着学生的面将事情的对错分析清楚,接着,我会把学生分开,根据需要单独进行沟通,这是调和最重要的部分,是让学生心理达到调和必不可少的操作。最后,我会再将学生喊到一起,握手言和。

  二、激励的魅力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我就是在老师的激励下一步步成长的。现在,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也曾尝试过很多激励学生的方法,后来发现,激励有着无限魅力。

  激励是大有讲究的,首先,激励需要有针对性。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事情。小雨在书写上一直表现平平,甚至是有些落后。可是,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她的书写有了进步,书写整洁度提高了,甚至有些笔画出现了笔锋。于是,我找来了小雨后得知,最近她一直在练书法。我首先在班级对小雨进行一番郑重表扬,然后单独又找来小雨进行了表扬,接着,我又把小雨的进步通报给家长。结果发现,小雨的书法进步得一发不可收拾,一个多学期后,小雨的书法已经能在竞赛中获奖了。

  接着,激励需要有引领性。我们针对一件事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激励时,千万别忘记了适当提出一些具有导向作用的激励。比如,小雨的书法在书写整洁度和一些笔画笔锋上有了进步,那我除了表扬已经进步的方面以外,我还在后面特意强调了如果能把握好汉字的间架结构的话,那就会更完美了!

  然后,激励需要注意及时性和重复性。及时激励,我们一般能做到,但是,重复激励往往会被我们忽略。但是,一种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时、及时地进行激励。

  三、把课上得有意思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课堂仍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老师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让学生不喜欢老师很难。

  虽然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导。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周夜书所见》。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古诗的意境容易感受,所以,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有意让学生自己感受重点字词的意思。“孤光一点萤”,“萤”一般我们认为是萤火虫,但是这句诗已经提到了“孤光”,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渐渐明白,这里的“萤”不是真的萤火虫的光,而是像萤火虫的灯光。什么像萤火虫的光?原来就是诗中提到的“孤光”,即孤零零的灯光。

  把课上的有意思,我们可以适当插入一些小游戏,这特别适合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上,喜欢借助多媒体。比如在教学《小毛虫》时,我在课前播放了一段小毛虫化茧成蝶的变化视频。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对小毛虫化茧成蝶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在我教学时,相对来说,也就容易了。而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发言似乎更积极,都有话可说。

  把课上得有意思,也可以来自老师的“有意思”。每位老师身上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气质,没有哪种气质是最好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配合默契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所以,上课,我们不必一板一眼,我们可以放松自己,活跃课堂,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不必太注重互动的结果,但是,我们需要看中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将课堂上得“有意思”。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刻苦磨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一定是一个让学生们人人都喜欢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3

  于永正先生说他“教了50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于永正先生认为要“是师非师,是课非课”,不要太像老师,也不要把课上得太像课。你看他教《狐假虎威》,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课文,演得活灵活现,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他上《翠鸟》一课,扮演记者去采访小朋友,假戏真做,颇有记者的天分。执教《草》时,他一会儿装作孩子的.妈妈,一会儿扮作孩子的哥哥、奶奶,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说出诗意,背出诗文,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情趣盎然。

  前几天我也学他扮演“妈妈”,让孩子用上关键词给我讲讲《玲玲的画》这个故事,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争先恐后地来给我讲。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在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做动作,玩游戏。生活中,我也带他们去看花看草看熊猫,去种菜浇水吃火锅,去他们家里谈天说地,和他们一起做清洁卫生。我还告诉他们,我还去偷偷摇过桂花。

  拥有一颗童心,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4

  我常常想,好教师应该是怎么样的?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还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些困惑就像小石子丢进湖泊里泛起的涟漪,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荡漾,引发我的思考,但却寻不到一个答案。

  读了于老先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好教师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说出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如果学生喜欢你,甚至在毕业之后也时时将你记挂在心上,经常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微信电话问候,想必此时教师的心中必然是温暖的,满足的。而于永正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满满收获的好老师,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榜样。他是怎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的?在这里,谈谈我的收获。

  一、爱心

  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甚至细微到今天老师有没有看自己一眼,有没有向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情感行为。

  刚开学的一两个星期,班里学生梓恩的妈妈跟我沟通说:“侯老师,我们家梓恩跟我说上课的时候她老是举手回答问题,而您没有经常提问她,她问我说侯老师是不是不喜欢她”。我一听,觉得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纯真,我跟梓恩妈妈解释了班里那么多同学,一节课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同学,同时也表示以后会多关注。在那之后,我多留了些“心眼”在她身上,课堂巡视的时候我会在梓恩小朋友的位置走过的时候多停留一会,下课的时候也时不时找她说说话。一段时间过后,梓恩妈妈我跟说:“侯老师,您现在是我家的大明星了,梓恩回家总是说起你,她现在特别喜欢你,特别喜欢上您的课,还说考100分不要奖励票号,要奖励您跟她拥抱一下”。在学生的世界里,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每个学生——不管是低年级的还是高年级的,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

  如何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意呢?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几个非常实用的好点子:微笑、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表示期待、给予特别的.奖励和称号等等,对于这些做法我很赞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是这么做的,下课的时候我喜欢跟同学们聊聊天,还会跟他们一起做游戏,更多的是我还会奖励学生奖品,有时候是一支好看的笔,有时是一块巧克力,有时是玩具……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我的亲近,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喜欢。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学生也会加倍地喜欢老师。

  二、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确实,只有我们怀着一颗童心去看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读懂他们的行为。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却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平时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没有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孩子课余时间会找我聊天,有时也会把他们孩子之间的一些秘密告诉我,而我会把自己当作是孩子去融入他们,去了解他们。蹲下来看学生,你会发现比你高高在上,板起一脸严肃的样子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三、不要让表扬迟到

  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由此可见激励的重要性。白云华附独特的票号奖励机制,学生非常喜欢。“四好班级”“激情早读”“文明宿舍”“学习之星”“富豪榜”等等,无不体现激励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拿起了这一“武器”,让孩子在激励中学习,进步。激励也要及时,事情过去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意义了。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很完整,我会马上表扬,督促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完整回答问题的好习惯,这样他以后也能记住,完整回答问题是很好的做法。如果我隔天再去表扬他,那被表扬的体会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迷迷糊糊不知道老师在表扬自己什么。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多激励学生,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事例,传递着他从教50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让我们一同伴随着学生成长。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15

  今年是我成为教师的第十年。十年间,我褪去了初为人师的青涩和稚嫩,收获了作为教师的欣喜和幸福。我自认为,为了学生和教学我付出了热情、努力和心血。可是,仅仅只有热情和努力就能够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吗?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带着这些思考,我走进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读着读着心中的疑问渐渐明朗,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样子也渐渐清晰。

  做善待学生的老师

  “善待学生”就要尊重、理解、包容学生。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评价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批评学生,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面对生气,于老师是总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以包容的心智慧地处理问题。这份包容不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更是为师者的一种涵养,一种情怀。于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喜欢、信赖和尊重,还在于他的“真诚恻怛”。时刻以“真诚恻怛”要求自己,这不仅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修为。这种对学生怀有的恻隐之心,既让学生不与老师形成对立面,同时也对老师更加敬佩。于老师不仅在教我们为师之道,还在教我们为人之道。于老师大发雷霆时说的愤怒的话不会超过三句,往往第三句还没开口,就会被“恻怛”制止住了。想想自己,在盛怒之下愤怒的话何止三句,哪句不是直插人心窝的狠话、气话,与于老师相比真是惭愧啊。今后一定要改!

  “善待学生”就是要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于老师的眼里、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对于优秀学生,于老师采用激励的方法,在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还通过“近比”“远比”让优秀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当然于老师针对学生的不足,总能给与学生真诚的期待,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点。当学生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时,于老师又会引导学生肯定别人的优点。当学生落选时,于老师爱的天平在一段时间内会倾斜到这些学生身上。于老师还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可及”之处,做最好的自己。是啊,教育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要悦纳学生的不同,教育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弱点”,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一个老师的心中可以装着所有学生,并能用不同的方式关爱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这种情怀、这种境界怎能不令人敬佩!

  做有智慧的老师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喜欢他”这是一种智慧。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做呢?于老师说即便对不喜欢的学生,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的喜欢,教育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说实话,要让老师喜欢每一个学生,这有些不现实。对于有些学生,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不尊重。不喜欢并不等于不尊重。“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是啊,即便我们内心里的确不喜欢他,我们做出喜欢他的样子来,这会让他多么开心,这会给他带去多大的精神鼓舞。“做出喜欢学生的样子”,这不是欺骗,恰恰是老师的智慧所在。记得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教我数学的孙老师是我姑姑的好朋友,那时的我乖巧、伶俐,本想着姑姑的好朋友一定会喜欢我的,事实却恰恰相反,每次在班里我都会莫名其妙地受到批评,如:作业本的名字写的太小了,戴的头花太时髦了,就连姑姑在我额头上点个红点也能让孙老师罚我站讲台……那时的我不敢跟家人说,总觉得是自己犯错了,要不老师怎么会批评呢。我明显的感觉到老师的不喜欢,可令我不解的是,孙老师每次去奶奶家找姑姑时怎么就不挑我的错误呢?老师的不喜欢,让我对数学课也很排斥,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差,有次竟然只考了20分。只到现在我的数学依然不好,这或许就是那时所留下的阴影吧。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太重要了,教育一定要以尊重打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欢,学生就会加倍地喜欢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走下讲台,走进学生”这是一种智慧。庄重盛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形象,教师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匍匐在讲台之下,这样的教育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置身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于老师引领我们:走进学生,就是要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走进学生,就是和学生一起做值日、给学生讲故事和笑话,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走进学生,就是公开承认错误,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于老师给自己规定“约法三章”,这份规定无不彰显着一位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尊重。于老师窥到了教育的纯真,用自己对课堂的坚守力求让课堂变得情趣、活泼、自主。你看,《翠鸟》这一课中他变身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一员,《狐狸和乌鸦》一课中他又成了狡猾的狐狸,《草》一课他又化身为妈妈、哥哥、奶奶……课堂上的于老师是多变的、智慧的,这都源于他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这是一种大智慧。

  做用情、用心的老师

  从“童心不泯”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于老师说,他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和孩子一样,有什么不好?童心不泯,让他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引领学生发现、体会生活、大自然中的美;童心不泯,让他更加理解体谅学生,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牢记心间;童心不泯,让他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带领学生钓鱼钓虾、认识苹果、峄山探幽、游皇藏峪……于老师之所以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因为他不曾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于老师用情、用心给学生留下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

  从“无言之教”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人们的共识。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老师用情、用心地书写着这本“无字之书”,于无形中无痕中影响着学生。这本无字书中有“较真”的练字:不琢磨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于老师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本无字书中有绘声绘色地朗读:朗读不读得“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也不会善罢甘休。这本无字书中有别有用心的“下水文”:于老师要求学生写的作为,他几乎都先“下水”,这样走进课堂才有底气。于老师说如果没写“下水文”,感觉就是一种“失职”。这是何等的严谨。这本无字之书中还有坦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同样也会犯错误,可是犯错误后,你是逃避、不直接面对,还是真诚地向学生认错、道歉?于老师选择真诚地认错、道歉,并把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从于老师的身上不仅仅学到的是本领,还学到了于老师可贵的品格。于老师的这本“无字之书”一定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中,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本“无字之书”中,我也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行无言之教。

  从“激励唤醒”中体会到于老师的用情、用心。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激励的巨大作用。爱,是赏识、激励的前提。但是激励也大有讲究,于老师归纳出五条“原则”,既:针对性原则、实质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只有了掌握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励才能做到“实指性”。激励着眼于教育,激励才有“引领性”。表扬、赞美、真诚、动情,激励才能做到有“鼓动性”。除了五条激励“原则”,于老师的激励手段更是灵活多样:“语言激励”、给家长写纸条、巧立各种名目发奖状和奖品(奖品是书)等。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心中有大爱的老师,才能用情、用心的表达爱的激励。因为爱,爱课堂、爱学生,所以更加用情、用心。

  做把课上得有意思的老师

  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只有把课上好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所说的好课呢?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有意思”。这个标准是于老师毕生的追求,从他的课上,我们能感受到这份坚守。是啊,课上的有意思,学生才会学的有意思。这样的课堂想想都觉得是一种享受。有意思的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把课上得有意思呢?于老师用了很多的课例给我们做了详细的注解。

  有意思的课能让学生学出“恍然大悟”来。阅读教学,我们大多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但课文中的有些东西学生能够感悟出来,有些东西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怎么引导,怎么点拨,怎么讲解,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老师准确地把握教材,还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技巧,既不能一味的“放”,也不能一味的“讲”。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是怎样把课讲得“恍然大悟”的。在教《在仙台》这篇课文时,于老师抓住一个往往被大家忽略的“星期六”一词,引导、点拨学生体会藤野先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鲁迅批改讲义的认真和负责。这种点拨、引导让学生有种“拨云见雾”的感觉,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学生的感悟也更加深刻。《林冲帮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引领学生概括出林冲的为人、人品——“让”,又分别从“躬身施礼”、“不敢不敢”“只好、请教了”“扫”等词语中凝练出“礼让、忍让、谦让、宽让”等品质。这时林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具体可感,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具体。把课教出“恍然大悟”,这样的课不仅多了些内涵和味道,还多了些活泼和情趣。这样的课让学生走进语文、爱上语文,并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有意思的课是让学生学得轻松的课。这里的“轻松”并不等于简单。学得轻松是指: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身心状态是愉悦的。要把课上得轻松,课下就要多下功夫。于老师在备课时把课文钻的很深,想的很多,充分考虑学生的“解读先结构”,既从学生的实际年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出发,把课上得轻松、有情趣。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寓意是不能听奉承话。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即便“心里有”,也难以表达出来。于老师就采取“续说故事”的办法,让学生去体悟。这样的教没有“说教”之嫌,更没有“灌输”之嫌。再来看看于老师如果指导学生感悟“母爱是什么?”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感人至深,主旨是怀念母亲、赞美母亲。于老师通过对课文的研读,读出“母爱是一堆细节”:“躲”“挡”“笑”。学生从这些细节里读出了母爱就是理解,母爱就是呵护,母爱就宽容。这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概括了母亲伟大、无私的品格。试问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有意思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难忘的记忆吗?不,语文能力、语文习惯已悄然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印记对他们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读到这,我不仅对于老师的解读文本的功底佩服之极,为什么我就抓不住这些词语,就想不到这样的点拨方法?这跟于老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于老师一辈子都在研究的课题,他也用自己对课堂、对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爱戴。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感叹:做于老师的学生可真幸福啊!我要努力让我的学生也为能做我的学生而感到幸福!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心得体会06-30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2-22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06-26

我喜欢读书作文800字 我喜欢和老师一起读书06-18

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有感06-29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4-28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04-30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07-20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