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种子课》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子课》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种子课》读后感1
《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事实上,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在课外学习中往往不经意间接触了某一知识。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信息量也不同,于是加剧了学生间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做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尝试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经常会跟他们分享一些数学绘本、数学游戏。如这个超长的寒假,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翻拍游戏,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设计如何精心选材,选择的材料应是蕴含着序的,是一个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后向上生长的。文中俞老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序应该是这样的:一在情境中感受数的不确定性,并且是有范围的二、接受数学规定——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有范围的数三、理解相同的物体不同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四、不同字母间存在某种比较关系五、不同字母间的相差或者倍数的关系可以用其中一个字母式表示另一个字母。六、体会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式表示的区别。立足学生的`认知经验,设问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选材若没有“立序”,没有学生经历自主生长的动态过程,那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教学意义,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课堂教学究竟怎样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在选材方面,教师需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于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数学则变成了学生最痛苦最害怕的事,我们教师应当尽可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成就感,兴趣渐渐提高,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会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甜甜的雨露。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使我意识到对于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找到“种子课”,对于这种课还需精雕细琢,不怕浪费时间。种子课上好了,后面的课便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生长的力量。
《种子课》读后感2
当翻开第一页,看到俞正强老师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形容种子课时。我有点迷茫,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当读到“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时,我似有所悟。书中提到,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进行度量后在学习用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而小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能力。
有时我会苦恼,为什么总有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于是,我只能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遍,但是训多了,非但没有效果,学生的意见也会很大。那该怎么办呢,我就想通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原来要避免学生上课“搞怪”,一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那怎么才能做到又要学生喜欢自己,还能喜欢上自己的课呢?那就是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与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让学生通过别的方面弥补他所不知道的缺陷。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阶段这种关联性,往往表现为生长的特质。这种生长,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实现教学生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那同样在一个班上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总有个别学生练习会出错一大片,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于是,我会把一两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当着我的面做数学题,比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的题目,我比4多3,学生便能算出来,知道用加法,但反过来,4比我多3,显然用加法是不对的,但学生会习惯性的看题目上的多这个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显然他没有理解透彻,还没理解题目,就直接提笔作答,这种情况在许多数学学困生中常见。通过读了俞老师的书,我理解到需要变化思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利用身边的文具,以及借助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数目的比较,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
叶圣陶老师说过:“受过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作为护花的园丁,要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让孩子们在主动中发展、在成长中完善!
《种子课》读后感3
初看到书的名字,以为讲述的是有关起始课的教法,深入的读下去,才感觉自己的理解是那么片面和局限。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活力,种子给人一种生命力和萌动的感觉,有着生长的希望。
学生就像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但是,种子也会发不出芽,发了芽也可能夭折。
教师也像一粒种子,是一粒很饱满的种子,也有很强的发展能量。从襁褓中模仿着走上教学之路,慢慢地能独立上课,慢慢地能分清知识点、落实知识点,慢慢地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慢慢地知道承载知识学习的是哪些相关的经验与思想,慢慢地知道有些课该怎么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两次课,每次都给我很大的冲击和震撼感,让我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原来有的课还可以这样上,真让我大开眼界。在这本书里俞老师通过课堂实例或者课堂片段、知识点之间的架构,让我理解了什么样的才叫种子课,对比自己原来上的.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甚至是不对的。《用字母表示课》我上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感觉有进步,看了俞老师讲解的课,我忽然感觉到我原来上的这一课,仅仅局限在用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或者公式。但是为什么数学家发明用字母表示数却说不清楚。我上的课仅仅算是照本宣科,学生具有了解题技巧,但缺乏对数学上字母的理解。如果学生跟俞老师上了这么一节课,我相信学生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会很轻松。
种子课,意味着生长课,“种子”们需要教师给的温度和雨露。我们老师怎样才能给予学生生长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 关注学习的准备
了解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是一种学习准备,例题的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不仅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虽然有些教学是建立在生活原型中,学生还是不解其意,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起作用的是生活经验,而非生活原型。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教师从成人的思维回归到孩童时期的思维是件难事。这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下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上一些准备课,或者让学生进行先期学习。
二、持续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有效的学法指导
学法的指导要看每个教师的功力和经验,是一个需要教师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复制和模仿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对自己定位、寻求方法、不断的努力、思考与反思,只有自身的功力达到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名师才能出高徒,课堂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学生即种子,课程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和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能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个教师,要修炼好自身,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和甜甜的雨露,才能看到遍野的绿色和丛中的花朵。
《种子课》读后感4
有幸接触到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这本书。
俞老师在书中说: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在我看来,“种子课”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延伸将在“生长课”里得以实现。
俞老师在书中说到“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的。
从我站在讲台上那一刻起,我就想要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喜欢数学的种子、种下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种下一颗爱思考、勤动脑的种子,这样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具有一定的动力。
俞老师的这本书,很多话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观点都值得我深思、很多教学实例都值得我学习。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厘米的认识》从俞老师的教学片段中,学生体会到了厘米是一种单位,不论是什么尺子,不论在哪里,,同一单位都是一样的,也体会到即使环境变化了,单位还是不变。俞老师的这节“种子课”,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反思自己在教学这节课时,只是让学生通过尺子感受厘米这个单位,感受一厘米有多长,并没有过多的将知识渗透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这样直接的知识传授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教学实例是在网上看到的,俞老师上的《线的认识》,将数学知识扎根于经验之中,利用原知识中迁移、同化,通过一根绳和学生画的数学书本的宽中得知:线无曲直,可以自由转化,本质没有发生改变,线无粗细,唯有长短;再通过设疑引导让学生试着画出三类“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地区分出三类线不同的特点。反思自己在教这节课时,简单得从画一条线段切入,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引出射线,接着学直线。
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有了更多的启发。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能力和定量刻画能力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培养的,而是在许多课时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发展起来的。 “种子课”上的点点滴滴,让我意识到应该慢下步伐,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花。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我们要坚信———不同的花都有不同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也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就如书中所说:“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位教师不经意间会发现,自己的教学已深受学生喜爱,虽然不会富有,人生却悠然自得了。”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教学能深受学生喜爱。
《种子课》读后感5
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每次都是在笑声与回味中度过。他的课与讲座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深度与内涵,这次看到了他撰写的书籍,仍然吸引了我。
俞正强在书中引言中说,教学三十余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同行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从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或许有一些启发。
一、 如何上好种子课
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这是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初衷。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
那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与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模糊,那么其他的生长课上可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了。
二、 如何面对学困生
在我们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他们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但又必须认真听,还不能走神,有时想想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办公室内,经常可看到我们的老师课后在辅导学困生,教师累,学生烦,关键成绩还不一定上去。俞老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班上的学困生,他课上多提问,不让他们走神,课中多指导,不让他们掉队太多,课后多补课,尽量讲懂当天学的东西。两年下来,花了十分多的力气,孩子终于考了七八十分上初中啦。孩子上了初中后,又打回了原形。这让俞老师不禁想到,他可以给这样的孩子补课一年,两年,可补得了三年、四年吗?我们说,学习的好坏主要还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点心的沟通,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可能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俞老师认为,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他说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学生也没有找人补课也就会了。而教师的守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因此,有的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于学生的暂时不成熟而引起的,等一等,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能也是个好办法。
俞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他说如果要给学困生问题开出一剂药方:那只能是四味中药:即体力劳动一分,拼时间花力气,大量补课,成绩短期内会有所提高。价值追求二分,即改变孩子的心,而心的改变是不能急躁的,要慢慢来。他认为,如果我不能改变学生,但至少可以不伤害学生。方法求索三分,即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对话寻找原因,只要原因找到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生命等候二分。( )即学生的学习困难可能既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命的成熟问题。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静待花开,每个孩子总会有属于他的花期。
三、 教师如何反思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是关于得与失的原因。能否找到得与失的原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一个成熟的专家教师是倾向于从自身寻找原因的,当然也不忽视学生和外在的因素。反之,如果把失误的原因归之于学生或客观因素的老师,专业发展都很难得到发展。教师在反思时,有时会停留在浅显的'表面。比如我们学生常犯的一个计算错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包括学生都认为是粗心,心里有时还会侥幸说,反正会做,就是粗心了一些。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跟孩子说细心一点。却不知只是这样一说,孩子们还是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努力。事实上,孩子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数字抄错,有的是书写习惯,有的是进位时的瞬时记忆,有的是口诀误读,有的是计算顺序,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归为粗心,是很浅薄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找出草稿纸,寻找到算错的真正原因,这样孩子下次粗心的机率就会降低。
我们的教师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干舌燥讲,可孩子们在下面却不听。或许我们老师该反思自己课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或许思考一下当天孩子也有突发状况,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一味的抱怨与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归因,这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情怀。我们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专业有所发展,但效果不佳。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专业发展的追求,于是工作就成了一件依惯性而为的工作,失去了乐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与践行,将束缚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
《种子课》读后感6
暑假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领悟、反思,充实了头脑,提升了教学理念,确实收获满满。这本书记录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列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感受到了俞老师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这本书从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四个部分来阐述他的教学思想。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数学课堂、数学教学及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感悟。而全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却是“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中所提到的几点内容。下面我就针对这些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树立正确观念 确立发展目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就像学生的父母,像学生的朋友,为了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教师本人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找出目标与自身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思考缩短这一距离的.途径方法,并不折不扣地实施于行动。认识自己,影响着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行动方式,从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提升教育理念 适应教育发展
中国教育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作为教师要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教育观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改变的中心是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教师要改变自己去接受学生,首先必须去了解(研究)学生,必须顺着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来改变自己原先准备的预案,从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惯性的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之前、之中或之后,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影响吻合于学生的发展现实与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这样,就避免了在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适应教师,在学生适应不了的时候步入教学冲突的疾痼。
三、梳理知识框架 树立全局观念
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教师,教大学有大学的学识,教中学有中学的学识,教小学就只有小学的学识”。这句话说的是老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他的知识层面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局限,最后只停留在其日常教学层次上。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仅需要整体把握小学甚至衔接到初中的教材知识,更需要教育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利用平日的工作之余,要梳理整套中小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帮助自己树立“全局观”,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下用心备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思维敏捷,提问题常常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作为老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四、反思自我观念 突破教学思路
教而不思则罔”,教师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反思,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到:教有所思,思有所改。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要尽力去改变很少“我能改变的”那部分,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设计思路,在改变中寻找突破,在改变中寻找创新。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躺在原有的知识上,光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未必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反思,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环节,精彩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我想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主动学习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教二十多年,知道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看完《种子课》这本书后,让我觉得我对数学教学、对学生教学学习有了更多的启发,值得我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书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反思自己,让我慢下步伐,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华结果。
《种子课》读后感7
每个人是一棵种子,发展周期不一样。
数学课中有些课就是种子课,特别重要,特别要重视!种子种好了,下面的发展就顺多了!
例如我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就是代数的种子,于是我参考了俞老师(种子课)的教学设计:自始至终以两种颜色的纸包作材料。俞老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这课的序是这样的:
一、认识一个数的状态——不确定的,有范围的。
二、接受一种数学规定——不确定的,有范围的数在数学中可以用字母表示。
三、在同一事件中,通常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不同的数。
四、在同一事件中,表示不同的数的两个字母存在》、《、=三种关系。五、在同一事件中,明确两个数之间存在相差或倍比的.关系时,在用一个字母表示数的前提下,另一个数可以用字母式表示。
六、体会用字母式表示与用字母表示的区别——字母式既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又可以表示与另一个数之间的关系。
因此,同一个事件中两个数若有联系,尽量用字母式表示比较方便。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种子课》读后感8
这学期我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寒假里我断断续续将书本读完。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全书主要分两块内容: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而全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却是“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中所提到的几点内容。下面我就针对这些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自己,摆正姿态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是非常对的。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就像学生的父母,像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就要求教师本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才能找出目标与自身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思考缩短这一距离的途径方法,并不折不扣地实施于行动。认识自己,影响着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行动方式,从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改变自己,接受学生
教师的改变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改变自己的目的是去接受学生,意味着教师必须去了解(研究)学生,必须顺着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来改变自己原先准备的预案,从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惯性的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因而,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之前、之中或之后,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影响吻合于学生的发展现实与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这样,就避免了在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适应教师,在学生适应不了的时候步入教学冲突的疾痼。
三、提升自己,充实自我
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教师,教大学有大学的学识,教中学有中学的学识,教小学就只有小学的学识”。这句话说的正是由于老师长期从事教学,他的知识层面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局限,最后只停留在其日常教学层次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四、反思自己,突破创新
“教而不思则罔”,教师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反思,在日常教学中你有做到,教有所思,思有所改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我们“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要尽力去改变很少能的“我能改变的”那部分,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的设计思路,在改变中寻找突破,在改变中寻找创新。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躺在原有的知识上,光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未必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反思,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环节,精彩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我想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师这条路上,知道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看完《种子课》这本书后,让我觉得我对数学教学、对学生教学学习有了更多的启发,值得我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书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不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反思自己,让我慢下步伐,精心设计教学、悉心呵护种子、静待开华结果。
《种子课》读后感9
近期有幸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著作《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让我对数学课堂、数学教学及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感悟,日常教学中一直困扰我的疑问也随着书中一些好的建议一扫而光。在本书中,俞老师结合了许多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深度剖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和“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作为羽翼尚未丰富的青年教师而言,想要做好这些是极其困难的;这不仅需要整体把握小学甚至衔接到初中的教材知识,更需要教育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之余,一定要要梳理整套中小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帮助自己树立“全局观”,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下用心备课。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所以,教师必须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发展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具化概念,寓教于乐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适时地竞争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也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四、想要学生会提问题,教师自己要学会发现问题
俞老师的书中提到学生的问题为何越来越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俞老师列举了笔算除法的那节课(举例15÷3=5)。很庆幸自己在备课时搜到了俞老师的这节课,对于自己之前备课不求甚解的态度深感惭愧。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加、减、乘这三种运算不难想到学生会将15÷3写成和加、减、乘一样的形式,当然这样是错误的。但到底该怎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并理解接受教材中的算法呢?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想法,呈现出冲突,引发深度的思考,再结合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竖式写法的合理性。当然这比平时的直接展示除法竖式的授课方式慢很多,但身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若干年后学生不会记得他解决过哪道题,但他应该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俞老师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认为有什么好想的那数学还是数学吗?“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本质。而平常我们上课的快不是快,是省略了数学内涵。种子课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而平时我们上的快,可能将来会慢。”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备课时的不求甚解可能会导致课堂进程的卡顿,所造成的损失更不是一两套练习题所能轻易弥补的。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每节课!想要学生会提问题,教师自己要学会发现问题。
作为一位极其受欢迎的数学教师,俞老师的课不仅逻辑思维缜密,而且语言风趣,数学之根本其实是一种文化。可是多数时候我们把数学和严谨无误直接相关联,认为数学课上就应一板一眼、一丝不苟,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喜欢的并不是数学呆板严谨的课堂,也没有哪间死气沉沉的教师能够真正让教育教学真实地发生。因此,努力让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师生的思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让幽默风趣的语言俘获孩子们的“芳心”,这样的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孜孜以求的结果。我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成为像俞老师一样优秀的教师!
《种子课》读后感10
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有的知识是显现在外部的阅读性学习,有的知识是隐性的体验性学习,而将两种结合起来的便是种子课。
关于先期学习,即在授课之前就已经积累的经验,俞老师提到先期学习有时会导致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孩子理解很有质量,有的孩子理解肤浅。有的问题老师刚提出来,学生便把本节的'知识讲出来了,打乱了老师的预设和探究的氛围。原本预设是课堂中经过师生互动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在学生的思维成果或开展的实验操作结论与老师预设相左或意想之外有意义的学习这样非预设生成时,教师如何面对解决,合理驾驭课堂,为学生进行合理解释,非常关键。往往会出现两极性——尴尬与精彩。预设和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俞老师认为:现代课堂中,保持安静、整齐的课堂是开展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为了做一个“好学生”而时刻警惕自己的一举一动,学习起来必不能安心地思考,而太嘈杂的课堂也不可能有好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控和调节。
作为一个新入门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模仿参照,再积累实践,不断地反思改进才有可能慢慢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只有不断地思考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种子课》读后感11
20xx年的暑假,我认真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编著的《种子课》一书。这本书从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四个部分来阐述他的教学思想。读完这本书,自己对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有了一定的认识,梳理如下:
一、什么是种子课。书中这样介绍种子课,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例如《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的第一节课,而长度单位又是计量单位八种类型之一,所以它就是一节种子课。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课本会安排三个课时,即厘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等等。《厘米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单位是一种规定;单位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学生无论学习什么长度单位都会将这两种经验进行迁移。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二、如何上好种子课。俞老师认为上好种子课的前提是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在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课是“种子课”。
(一)上好种子课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琢磨他们知识理解的“内因”、“内在图式”。小学生他们的“内因”、“内在图式”大多隐于经验之中,教师只有完全了解学生“内因”、“内在图式”,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落在支撑点上,不至于浮在半空,如云无影。
(二)上好种子课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俞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很多样,方法也很多样,但不管怎么多样,知识的结构、人的认知方式是有定式的,这个定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序”。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明确“序”,并将“序”立起来;至于“材”的选择,一定要简单、朴素,有利于呈现数学的本义,千万不要给材料附加太多的行头,从而将数学淹没在修饰之中。
(三)上好种子课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体验与探索知识。俞老师认为探索是过程的最终目标,经历是基础,体验则是学生由经历走向探索的泵体。读后感m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探索材料组织得有吸引力,同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对探索材料的关注中不知不觉地经历这个过程,享受其中的乐趣,然后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教师及时带领学生进行过程整理。因为学生的体验一方面来自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另一方面是对经历过程所带来的情绪回味。在学生独立探索的时候,教师应把握的是让自己走出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去指点就可以了。
一本好书需要你细细品味,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髓,然后再去应用于你的教学。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相信我的课堂会让孩子们学得更有质量、教学过程更有魅力!
《种子课》读后感12
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它呆在我书架上已经很久了,是我大学老师推荐给我的,但是一直没有认真细读它。逢今年的暑假里倒是得空不少,把书架清了清,也理出来不少教育丛书,想着马上要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多读多看些也是应当。俞老师,曾经看过他不少的教学视频,在印象中是一个风趣的儒者,在课堂上能自然引导学生,使其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又能做到收敛升华。想到此,已经许久不看书的我,又拿起这本《种子课》,想从书
中一睹俞老师的风采。
种子课,寓意每个学生如同种子一样,正处于生长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阳光”、“雨露”、“空气”等,经受时间慢慢的锤炼,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开发他们的潜能。
要知道上来讲道理的书虽然开始的时候让人热血沸腾,但久了,难免让人感到乏味。什么样的`书最吸引人品读下去——故事书,所以俞老师在书中为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个个教学实例,从课堂、学生中得出来的道理更直观鲜明,说服力也更强。通过一则则课堂教学实例,俞老师向我们传递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是关于课的教学,更是关于人的教育。教书育人,育人为本,一个教师做不到育人,那么教书即使再好,也是空有其表。
这本《种子课》开头第一篇,数学课,我们教对了吗?犹如当头棒喝,教书的时候很少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总把自己设计的教学课件、教案等等放在重要的位置,揪着书中的知识点反复研究,细化算理,强调算法,但是我们真的教对了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我们在用自己大人的思维分析书中的知识,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学生。教师教的是人,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所以教师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明白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混淆点,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坚持打磨自己的课堂,学会跟自己较劲。俞老师在书本的最后还提到了“教育情怀”,何为教育情怀?它是一种教育报国的志向,是一种教育为人的慈悲,是一种教育清贫的淡泊,是一种教育化民的乐趣。教学的专业之路虽然属于时间,但这条路的厚度与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情怀!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他的专业成长是有温度的,既温暖自己,亦温暖同行者!
《种子课》读后感13
打开俞正强先生的著作——《种子课》,首先就被开篇的那段话语吸引住了:教数学将近三十年了,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
(2)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
看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平常工作中时常困扰自己的问题,虽说教数学是“半路出家”,到如今也有六七年光景了,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总不能做到尽人意,无论你如何精心设计准备,课堂上总不能保证全班所有的孩子聚焦你的课堂,总有一些游离在课堂之外,可是只要你在课余的时间播放动画视频时,所有的学生安静的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没有一个吵闹的,玩耍的,那种专注让我十分的羡慕嫉妒恨,要是我的课堂教学能够上成动画片一样就好了,我就不愁学生学不会,听不懂了。部分学生课堂上走神不专注,其实说白了就是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厚,没有像玩游戏那样让他入迷。第二个问题,也是时常让我不知所措的,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一节都不少,甚至还额外的多花一些时间来强化巩固,等到练习或考试时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基础没有掌握好,学生之间的成绩和能力差异大,不能灵活的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通过学生呈现的问题也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到底存在着那些问题?有很多时候还是不得要领,犹如在迷雾中摸索前进。
强烈的好奇心,急切的想知道这为特级教师思与行,能够给予我怎样的启迪,能否为我答疑解惑?俞老师没有把课按照常规来划分,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课形象的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老师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虽然《种子课》这本书还只读了一部分,但是还是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愿意认真仔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种子课》读后感14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一、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特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二、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我们都认为,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现问题,如果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会很好。俞特却认为:这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我们所面对的主体是小学生。对小学生来说,结果是最重要的,知识的预习意义就是看了结果状态的知识的内容,知其然后,对所以然往往缺乏追究能力。因此,有部分小学生对知识内容说懂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其实是懂错了,至于带着问题去听课只能是美好的理想。并且,在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结果之后,他们在课堂上
急于表现对知识结果的了解,从而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失去耐心,更别提好奇心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三、请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原先我们解方程都是要求学生根据等量关系来解的,用等量关系来解方程,需要记住一些等量关系式,且到了初中后,方程不再用等量关系式而是用等式性质来解,因此,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用等式性质来解,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难度比等量关系式大,这是为什么呢?
俞特认为:这类似于是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如小孩子会称狗为“汪汪”,因为“汪”的发声比较容易,且狗又十分常见,之后会慢慢地改称“狗”。值得讨论的是:那个称狗为“汪汪”的过程,可否因为将来不称“汪汪”而省略呢?
支撑等量关系式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互逆”的经验。而这种互逆的经验在学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从家向东走到学校,那么,从学校向西走回到家;上坡走到学校,那么走下坡回到家;等等,这些关于“互逆”的经验支撑了学生对等量关系式的理解。
而支撑等式性质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守恒”的经验。比如一支队伍可以因为间隔不同而呈现不同长度,但其人数不变,由此体会到长度变了但数量没变,或者对同一对象虽然形态变了,但重量没变等,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当学习个体的守恒经验从关于一个对象发展到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可是学生对这种“守恒”经验却很少。从而使得学生在某段时间习惯于用等量关系式解方程,而在之后的又一段时间内,习惯于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采用不同的解题依据,而不是想当然地省略某个阶段。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种子课》读后感15
在去年暑假有幸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著作《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被书中的理念深深折服,今年寒假拿到了《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立马研读起来。
本书一开端就介绍了为什么要教对数学课?强调把数学的重要节点交给学生,培养数学思维,使种子发芽,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书中结合俞老师的教育教学案例,上编深度分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是对上好种子课的认识层面的思考,讨论的是怎样是教对。下编交流“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俞特提供了12课种子课实例,主要是对上好种子课的操作层面的介绍。阅读俞老师这本书后我深感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欠缺,也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所谓“种子课”即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学生的想法的课程,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
小学数学发展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把握好这几个节点、培养好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也不用领孩子刷题,只需要让孩子分析练什么?为什么这么练?想把握好这几个节点就要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控和通盘的设计。作为青年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这不仅需要整体把握小学甚至小学至初中的教材知识,更需要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时的.空闲时间里要梳理整套中小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帮助自己树立“全局观”,站在更高的角度备课。
俞老师的书中提到学生的问题为何越来越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俞老师列举了笔算除法的那节课(举例15÷3=5)。很庆幸自己在备课时搜到了俞老师的这节课,对于自己之前备课不求甚解的态度深感惭愧。结合结合学生学习的加、减、乘这三种运算不难想到学生会将15÷3写成和加、减、乘一样的形式,当然这样是错误的。但到底该怎样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并理解接受教材中的算法呢?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想法,呈现出冲突,引发深度的思考,再结合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竖式写法的合理性。当然这比平时的直接展示除法竖式的授课方式慢很多,但身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若干年后学生不会记得他解决过哪道题,但他应该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俞老师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学生认为有什么好想的那数学还是数学吗?“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本质。而平常我们上课的快不是快,是省略了数学内涵。种子课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而我们而平时我们上的快,可能将来会慢。”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备课时的不求甚解可能会导致课堂进程的卡顿,所造成的损失更不是一两套练习题所能轻易弥补的。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每节课!想要学生会提问题,教师自己要学会发现问题。
俞老师的课不仅逻辑思维很强,而且语言风趣。结合近期我们所研究的数学文化来想,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可是多数时候我们把数学和严谨无误直接相关联,认为数学课上就应一板一眼、一丝不苟,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喜欢的并不是呆板严谨的课堂。因此,努力让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之花在课堂绽放,让思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让幽默风趣的语言俘获孩子们的“芳心”吧!
【《种子课》读后感】相关文章:
开学第一课——梦想心灵的种子06-18
种子06-24
种子06-28
种子06-16
种子06-17
种子06-17
种子06-19
种子06-28
《种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