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有感

时间:2024-05-17 11:42: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心》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心》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心》有感1

  带着生活的温度、岁月的痕迹的文字,多数时候会让人的心情随其起起落落,然而读杨绛的《我们仨》,却没有,因为全书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大起大落,有的只是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带着生活的温度、岁月的痕迹,但更多的是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位九十岁老人,对女儿、对丈夫的思念,还有人生末年对“家”最真实的感悟。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写尽了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内心的孤独,身边没了知心陪伴的人,靠着回忆重温此生的波折,然而在回忆里她是幸福的,因为“那里”有她想要找的人、想要找的“家”、想要找的生活。“‘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道出了韶华易逝、心无所依的彷徨,当家里的人已不在,家也不便再是家,只能算得上是今生的一个停靠的客栈,而少了家的温馨、少了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这也是作者虽身有定所、心却早已不知去往何处的感叹,就像那条通往小船的路,为了找到家,她一直都在寻寻觅觅、不曾停步。然而回首这一切,作者也悟出了“家”的真正含义,正如其书中所说的它很朴素、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累了时它是依靠,开心时总会有所回应,一家人之间互相扶持、互为支撑,相聚、相守共同走着属于“家”的路。

  不由地想到了一句很喜欢的歌词:“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曾经年少的我,对于“家”并没有太多的体会,无非是妈妈的饭菜、爸爸的叮嘱,直到上了高中,面对周围同学的你追我赶,面对自己怎么努力也不见起色的成绩,面对几乎“疯子”一样的.学习节奏,精神一度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然而在学校里面却不敢有任何的表现,总不想别的同学看到自己的脆弱,回到家的那一刻却在妈妈面前失声痛苦,心底里一切的委屈、难过倾刻而出,似乎一艘一直漂在风浪中的船,找到了停靠的港湾,终于可以安心的靠岸,而妈妈当时没有任何的责怪,更多的是宽慰和鼓励、是相信我肯定可以的眼神。后来想想,这应该真的就是“家”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安全感,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可靠的庇护,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重整行装,再次面对外面的风雨。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尤其是为人妻、为人母之后,还记得有一天打趣的和老公说“似乎现在咱俩的日子就是为了老人过得舒心、孩子过得开心,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虽听上去是一句抱怨,实则却也是最单纯的愿望。对于我等凡夫俗子,不求家财万贯,但求健康、平安、快乐、幸福,这些有了,“家”也就有了它最美好的样子。它不只是简单的一处居所,而是心有所依、情有所靠,每天不管多么辛苦、多么累,总有一处灯为我们亮起,告诉我们“受伤后可以回家”。杨绛女士在面对丈夫、女儿的先后离世时,已找不到家在哪里,因为哪里都没有了最亲近的人,哪里都不能称之为“家”,形单影只的灯下,一位老人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思念,只是这颗飘摇的心没了可以依靠的地方。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到了什么年纪,“家”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用几栋楼几零几描述出来的名词,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四海可皆为家;它不应只是简单的仅可容下身体之躯的处所,更是我们心所归属的地方,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们心底最暖、最踏实的港湾。

读《心》有感2

  在这个星期里,我读了《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这本书,它由几十个小故事组成,这本书如同一片浩瀚的星空,里面的小故事就是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其中最亮的那颗星星就是那一个小欣月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仅有8岁的小欣月,在排练舞蹈时摔倒在地,医院给这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判了“死刑”:髓母细胞瘤,绝症,这个噩耗,给她们全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加重了肩上的担子。病床上的小欣月脑部积水,头部变大,双目失明,可是,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站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仪式。为了让小欣月不留下遗憾,欣月的爸爸和众多热心人一起精心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在长春圆了欣月的北京之梦。

  119名志愿者模仿了天安门升国旗的情景。在长春公共关系学校的操场上,志愿者那整齐的队形和一丝不苟的表演让小欣月激动和振奋,当仪仗队的正步声响起,当雄壮的国歌声奏起时,小欣月的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了,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小欣月作为一个少先队员试图举起右手,可因为手臂无力,没能表达自己的.心愿,小欣月很多次的举起,可是最终没有能成功,只能举到额头处,欣月的从容让爸爸流下了眼泪,他帮助女儿把手举到了头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抹起了眼泪。

  故事并不长,情节却很感人。从病重的小欣月身上,透露出的只有一份最神圣的、最质朴的、最纯真的爱国情,一份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爱国情。爱国,人人都应该信守的一份情,可是和我们大多数人相比,一个和死神在作斗争的欣月,一个即将被死神夺取生命的欣月,她的爱国情更热烈更至情,这难道不能让我们觉得汗颜吗?

  读了小欣月的故事后,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少先队员,热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不仅仅是在口头上的,更要在平时的行动中体现出来,比如唱国歌、敬队礼、佩戴红领巾一定要做的标准规范,一丝不苟。爱国,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又比如说,爱护国旗的一角——红领巾。每天早晨和下午,戴上红领巾直奔学校,不能用红领巾来做游戏、玩耍,每周要洗一次红领巾,保证红领巾清洁干净。还有,爱惜国家资源,看到没人用水龙头,但水龙头没关,就随手关上;放学大家都走了,你最后一个走,就随手关上电,不要让风扇呼呼地吹,白白地浪费……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却看出了你是否真正达到一个少先队员的要求。

  少先队员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学学小欣月的精神。爱国,我们不喊震天的口号,而是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把爱国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

读《心》有感3

  这是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史诗片。这是一个为了自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爱情,英勇作战,坚贞不屈的英雄故事。

  影片根据13世纪末发生在苏格兰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主人威廉·华莱士,不但确有其人,而且他的英勇事迹更使得他成为苏格兰的民族英雄。《勇敢的心》主要描述这样一个故事:苏格兰被英国统治,威廉·华莱士的父亲被英国人杀害,本来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然而妻子梅伦却被英国贵族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子”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勇敢的心》大胆创新,起用了沉重压抑、忧郁愤闷的历史题材,将公元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苏格兰的山脉、森林和村庄,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反抗的凄厉的呼号,人们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和历史。他在影片的结构上,也没有忽视人们的欣赏心理。在刀光剑影铁血争战中,缠绵着温柔的爱情主题,让人体会到英雄传说的荡气回肠与铁血柔情。

  影片中的主角威廉·华莱士,苏菲·玛索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威廉·华莱士的.是著名的演员梅尔·吉布森,他那棱角分明的脸庞、英俊刚毅的气质、至刚至阳的男人血性,使他完美地为世人奉献了用生命b^卫神圣家园的伟大的爱国者,凭着自身的实力成为好莱坞顶级的电影巨星。在片中他那深邃的眼神透着无比的坚毅,当英军围攻苏格兰军队时,华莱士和他们的士兵正在按他们的安排进行浴血奋战时,这个时候原来答应好做接应的苏格兰贵州军队却望着他们傻笑,领军的手还骑着马在原地打圈,华莱士拿着剑停下了,他望着他们,一种很复杂的表情,他的眼神里满透着不解和愤怒,华莱士很聪明,但是他始终不能了解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子做,这一瞬间时间凝固了,很让人有一种放弃的感觉,他将那种感觉饰演的很好。

  在视听语言方面,该片构图角度多变,战场气势恢弘。整个片子飘荡着苏格兰的风笛,我们还可一看见苏格兰的美丽自然风光,与当时的格局形成对比,又凸显凄凉。该影片对于景别的运用,也下了一番功夫。在影片中,采用较多的中景和全景。景别的运用,使影片的剧情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表现力。

  整个影片的节奏有松有驰。影片前面开始的部分节奏比较缓慢,还伴随着轻缓的风笛声及音乐;后面的一些部分节奏较快,在战斗时,节奏比较紧促,给人以紧张感,压迫感,战斗结束之后,节奏舒缓开来,在节奏上从急促到舒缓的变化,使观者的心理得到调整。整体来说遵循了画面内容的科学性、运动变化的合理性原则。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稳,使用摇镜头和跟镜头比较多,有些是推拉镜头。角度常用水平和俯拍,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事情发展的情节和演员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俯视的镜头使视野更开阔。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前侧光与侧逆光,也采用了脚光,使片中的一些人物更加恐怖,起到丑化人物的效果。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还是比较和谐的,整个故事是在一片暗绿中展开,服装多是冷色调的。当然,还有一些温馨的画面,画面亮度调高,不再那么昏暗。

  当然我觉得,有些地方是不是可以更好一些?比如,那段华莱士与梅伦的爱情可以在唯美一些,这样可以与当时的残暴局面形成更鲜明的对比;再比如,结局那段能否再往后延长一点,我想看到胜利的曙光。

  无可否认的,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英雄片的巅峰之作,几乎包括了此类影片的所有元素,战争、英雄行为、爱情,背叛。英俊刚毅的男演员,高贵美丽的女影星,三千人,二百匹马的宏大战争场面,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它是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史诗巨片,一段缠绵而令人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

读《心》有感4

  在暑假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99个成功育心的故事》,这里面讲述了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也告诉我了一个个做人的道理。

  这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故事叫做《钓鱼的'启示》,主要讲了一个男孩詹姆斯和他的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那天去了一个小岛上,准备捕捞鲈鱼,还有一个小时就到鲈鱼捕捞开放日了,可是他们已经掉到了一条大鲈鱼了,但是父亲却说:“孩子,时间还没到,快把鲈鱼放回去。”孩子斗不过父亲,只好依依不舍的把鲈鱼放回了河里。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大鱼,我们都要极力抵御它们,比如:考试的时候,考了100分,结果发现了一个错误,老师没发现,你会不会告诉老师呢?在路上捡到了100元钱。可以买玩具,买零食,那么,你会不会还给失主呢?

  我来个大家讲一个我亲生经历的事情吧!我记得有一次,妈妈给了我一百元钱,让我去买一瓶可乐,可乐只要八元,店老板却找给我102元,多找了10元钱,我到底要不要还去呢?不还吧!可以买很多零食,但是别人会说我不诚实;还吧!又不能买这么多零食,我纠结了好久,最终还是把钱还给了店老板。

  世界上的小偷,不就是为了一点点钱,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年华。我记得有一次,爸爸捡到了100元钱,于是他就在原地等失主,他等了好久才等到了失主。瞧!就是这么一点钱财,充分体现出了人的特点。

  有一次我上网,看到了一则新闻,内容是这样的:一家奶粉加工厂,在奶粉里加入了过多的有害物质,害了很多孩子。这家奶粉加工厂就是为了钱,害了这么多孩子,真不应该呀!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

读《心》有感5

  这几天读了《感恩的心》这个故事,下面我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有一天生是鱼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家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他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年糕是无尚的美味。

  有一天,天上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吃晚饭的时间了,妈妈却还没回来。天越来越黑,雨越来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到那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了,睡着了,就打妈妈的头枕在自己脚上,想扔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是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忽然妈妈死了她感到了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她拼命哭着,缺乏不出声音……她用手指唱着《感恩的心》,让妈妈一路走好。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动了,小女孩用这种方式唱出对妈妈的爱。小女孩带着妈妈的爱以及妈妈对她的思念一路下去。

读《心》有感6

  作家林清玄撰写的《感恩的心》是一篇精致的散文。作品字数不多,字里行间蕴涵的真谛却令人深思;文章充满诗意,却不只是浮于表面的华美词章,作者从更深入的视角挖掘了“感恩”一词背后的深意。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一样的蔚蓝的花――这就是小草对生命的感恩;

  一双毫不起眼的小鸟,竟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这就是小鸟对生命的感恩;

  用一颗简单纯粹的心来看待世界、人生,生命便会更有质感――这就是人对生命最大的感恩。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这个炎热烦躁的夏天里发生在南京的一件事:一个失恋的小伙子酒后决定在一座大桥旁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桥上,他借着夜色看见一位老人跪在地上,他想自己反正也是将死之人,不如不啊自己身上的钱全捐给这个流浪的老人,也算做了一件善事。于是小伙子走了过去,发现这位老人根本不是什么乞丐,而是在写遗书!小伙子的酒意当时就醒了一半,经过一番交谈,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和家人发生了家庭矛盾,吵架之后赌气离家出走,老人越想越生气,干脆死了得好。小伙子把自己失恋的苦恼和老人不被至亲理解的痛楚下去能够比较,顿时茅塞顿开,自杀的念头灰飞烟灭,反而坐下来劝说老人。因老人意念坚定,小伙子只得拨打110,随后警察和老人的家属一起赶到。最终双方和解,老人和妻儿一同回家去了。

  一个原本对生活充满失意、对恋人充满恨意的'小伙子在听完老人更不幸的诉说后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与美好,这难道不是他一生中经历的一场最有意义的心灵洗礼吗?这样一个从仇恨到感恩生命的过程怎么能叫人不感慨呢?

  最近网上热议把八月三日定为男人节、把八月八日定为爸爸节,各种关于节日的提议真是你下台来我登场,好不热闹。节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感激某一种特殊人群的日子。但是盲目地增设各种节日让人在观望商家借机炒作谋利的同时也体会到现代都市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有人说:“看一个人缺点什么,就看他炫耀点什么。”如此大规模地自发寻找感恩之情的集中爆发点,不正是缺乏日常感恩的生动体现吗?

  真正的感恩是什么?

  是母亲节那天粉盈盈的康乃馨吗?是情人节那天昂贵的蓝色妖姬吗?是儿童节那天豪华的一日游吗?

  真正的感恩就像薰衣草,小巧轻盈,飘逸着一缕缕若有若无的清香。

  感恩爸妈,就常回家看看,不必拎大盒大盒的营养品,只要陪他们坐在暖洋洋的阳光下,一边仔细地帮他们梳头发,一边耐心地听他们唠叨往事;感恩爱人,就和他(或她,以下出现“他”均可替换为她,不再重复)在周末一起做家务,为他做一顿也许并不丰盛却很可口的家常饭,晚上陪他一起看他最爱的电视节目;感谢家里那个顽皮得满地打滚却带来无数欢声笑语的小天使,就推掉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每晚抽出一点时间听他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睡前给他读个甜蜜的故事。

  薰衣草可以做香精治疗失眠,可以加在甜点中品尝,它的缤纷用处充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感恩也正是这样。

  感恩生命,不一定要非参加那种众人签名的横幅秀,不一定非要把“工作狂”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不一定非要去很多地方领略大好河山的神奇。

  真正的感恩生命就只要像那个幡然悔悟后的年轻人一样,用一颗简单纯粹的心来经营生活――也许人生不一定要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无论如何都要从容平和地迈出每一步,不放弃不抛弃地走完这趟岁月旅程,便是把“感恩”二字诠释到极致了。

读《心》有感7

  一本好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一些美好的情感。好书的作者一定很聪明,而且高尚。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聪明而高尚的人谈心或对话。如今,炎热的暑假已悄悄的溜走了,秋天上岗了,可是暑假里的阅读难以忘怀。暑假,我的大量时间花在了阅读上,其中,《心语天籁》最让我喜欢。

  《心语天籁》写的是一个没妈的孩子王冰镜和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姚琴,他们认识了,每天把发生的事告诉他们的宝贝——虎斑贝和洋娃娃。它们把小主人的'话用心记下来。后来,两家子互帮互助,成了一大家子。

  这本书很多地方感动了我,比如:八字须大伯在冰棒场干活,王冰镜想要卖冰棒,但没有钱,也没有箱子,八字须大伯送他一只箱子也不要交钱,让他去卖冰棒。看!一个这样的小事,就体现八字须大伯的善良!让人感到温馨感动!

  我们读了这本小说,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没有父母的痛苦。这本书也写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别人说闲话,惹火了别人,被别人欺负……怎么办?世界就是这样,总有一些不平,可是如果小时候用功,就可以少受些侮辱、苦难。就像王冰镜的爸爸一样,如果他认真一些,就不会是个三轮车夫了!所以,从现在起,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报效。

  朋友们,你们也去看看《心语天籁》,这本书它会让你感动,让你受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让我们学会阅读好书,让我们都成长为智者!

读《心》有感8

  当我最初拿到《工匠精神》这本书时,并不以为意,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的内容时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了。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在职场中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具备的精神,一种信仰与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确实如此,往往在工作当中,由于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就跟客户沟通,经常产生直接的冲突,后果可想而知。调整心情后同时也要拥有一个积极的工作心态和乐观的工作态度,这样什么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认真做事只能做对事,而用心做事才能做好事。“用心做事”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作为一种态度,它能使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它更能使我们用长远的思考来规划未来;“用心做事”是一种情操,有了这种情操,你才能在所在的组织中创造和谐美好的人生。“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环境,但是结果确不尽相同,如同哪三个修金字塔工匠。三个人拿一样的薪水,做一样的工作,为什么前两个人唉声叹气,抱怨连天,而后一个却哼着小调,悠闲自得?就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理解和态度不同。生活、工作中往往能听到这样那样的抱怨,抱怨者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集到客观条件和公司、领导身上。他们往往抱怨自

  己成功的机会少,怀才不遇,一味地怨天尤人,满腹牢骚,甚至抱怨命运不公,却很少有人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这样只会让自己背离轻松和快乐,背离了机遇和成功。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到了谦虚的时刻,他将步入一个伟大的起点!当今社会,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谁能保证你今天的领先就代表你永远领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法与工作技能。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情,没有做不会的事情,就怕自己不去做。人的观念会影响人的一生,脑袋决定口袋,一个人要学会改变脑袋,改变脑袋就是改变自己、改变命运就是改变自己的人生。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努力做好你该做的事情,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既然改变不了风的方向就改变帆的方向,既然不能改变事实,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既然不能改变事实的结果,就一定要学会改变心态。开心或者不开心,快乐或不快乐完全在于自己。

  最后总结一句话: 思想态度决定一切——境由心造。

读《心》有感9

  一朵花,一朵美丽漂亮的花,但结不出果,面临的是什么呢?面临的是人类的厌恶。

  文中的主人公从一个整天混日子的小混混成了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就是这一句“每朵花都有结果的心”一直激励着他。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在果树上的'每一朵花,不一定都会结成果实,但他们都有一颗结果的心,虽然没有结果,但是那花儿开得那么烂漫,令我们陶醉。

  我是一个注重结果的人,过程对于我来说不是太重要。我也会像作者一样干脆砍了算了,但我读了这一篇文章,我真正领会到我们享受的这个过程是美丽的,即使到最后,树上空无一个果子。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我醒悟了,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我们何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呢?即使最后得不了满分,但自己努力了,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这一哥学期的努力。

  要永远永远记住,过得总比结果好,慢慢享受,慢慢陶醉吧!

读《心》有感10

  党组织生活开展的读书月活动给了我个很大的动力,毕竟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地静下心阅读过本书,好好地平抚下近期忙乱波动的心灵。而且我发现自己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增加了不少,心里也不得安静。这次的读书我相信会给自己份精神支持,从而助于我理清思路,总结些心得。

  结合读书月方案,我精心选择了这样本书【点盏心灯】。串又串的四五百字的小故事透露出个又个朴实的人生道理的,虽然和近期学习没有多大联系,但是着实给我份心灵的感动。阅读【点盏心灯】,我觉得是次心灵的熏陶,我可以找到源于心里的`那份支持。

  这本书的内容很真实平凡,所述说的源于生活的小故事,折射出的人生道理却给我很大的体会。个个很淳朴的主人公:天真的小徒弟、孤僻的老太太、偷药方的华佗、勤俭致富的富翁、身经百战的老兵等,这些生动地蕴含着106个人生大道理,很多很多都给了我定的心灵洗礼。但是最难忘的莫过于老尼姑说的那句话:“心里有盏灯”。即使是在黑暗的地方,她都不会觉得黑,反而会更加的平静,这点给了我很大的思考。

  想想自己常常因为各种人与事的困扰陷入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能很好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身体将会被我们弄得疲惫不堪。因此很有必要在自己无助难堪的时候找寻心中的那盏灯,用它来支持你摆脱困惑。相信这种时候,心灯往往比外界的支持来得重要可靠,因为它完全是属于你的动力。结合自己的学习,我真心感受到这句话的份量。想想自己面临的压力,虽然很多很大,但这已经是事实,前面是很迷糊,但是生活还是继续,这时我们不妨让心灵保持平静,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盏灯,既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别人。

  看过【点盏心灯】书的人都会知道里面还有则重要的小故事,即盲人拿灯走夜路。试想想个看不见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盲人的番话使我备受启发:“我虽然看不见,但可以为别人照明,也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倒我了。我看不到他们,但我照亮他人,帮他们指引了路,也让他们减少些挫折,也不会撞到我,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我想说这是份智慧,应该好好领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重要,为他人多着想对自己也是份回报。

  如果说用句话来概括读完【点盏心灯】的感受,我会想到六个字:成人即是成已。方面我们要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之光驱散浓重的黑暗,照亮脚下的人生路,自己找寻心灯;另方面是多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要知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书的题记说道:我们都希望在万灯之间找到生寻求的东西,却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亮,也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惟有——点盏心灯。“我想这句话已经足以概括我的心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了。

读《心》有感11

  本书是樊登老师在阅读大量儿童教育书籍之后,融入自己带他的儿子嘟嘟的成功经验,写的一本儿童教育书籍。本书内容系统而全面,儿童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书中都一一做了描述,教会父母该如何正确的去养育孩子。

  本书从无条件爱的力量、与孩子共同成长、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在序章里,樊登老师就鼓励家长:作为家长,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向孩子展现出自己的学习决心和乐趣,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无条件的爱

  三岁以前,孩子学到的东西要之后一生中学到的总和还要多。他要学会识别颜色、辨识人际关系、学习秩序……这个时候,孩子会到处乱爬,用手抓东西放到口里品尝,这一方面是婴儿在锻炼自己肢体协调控制能力,另外也是他认识物品,探索这个世界的重要方法。父母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讲:不要乱动、别大喊大叫。这都会限制孩子的正常学习成长。这个时候,孩子做一些事情会很慢,比如反复哪一个东西拿不起来,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慢而帮助他们拿起这个东西,而是要在一边耐心的观察等待。一旦父母经常帮助孩子,会造成孩子得不到应有锻炼,逐渐产生失败感。孩子遇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会反复观看,有的时候甚至看几十遍,父母不能理解这种行为,有的时候会进行打断,其实孩子在反复观看中努力理解这个世界,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标准去看待孩子,不要打断孩子的学习过程。还有就是不要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过早教育使孩子提前学会了课堂上的知识,上学以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他都会,听课就会变得无聊起来,孩子也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并且之后,随着课程的加深,他也会越来越感觉到学习的困难,成绩逐渐变差。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可以让他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家里一定让他适当分担一些家务,完成以后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要避免跟孩子之间发生权利之争。只有放弃控制,才能获得权力。控制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更加不受控制。和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要表现出来和气、果断和坚定的态度(在《正面管教》),避免大吼大叫,打骂孩子。孩子总是想要玩手机,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玩手机的危害,先让孩子自己想,想不明白的家长再补充。樊登老师和嘟嘟就一起分析过过多使用手机平板的坏处:一是对眼睛不好;二是容易上瘾,一旦上瘾就会被控制,那么整个人生就完了;三是会影响学习。孩子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会进行自我控制,比家长强制控制有效的多。

  关于对孩子的表扬,要及时、真诚、具体、多运用口头表扬而不是物质奖励、一件事情只表扬一次就够了,不要重复表扬。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书当中,对表扬孩子有一章专门叙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错误,一旦发生错误就进行批评。而忽略了孩子积极的表现,不进行表扬。表扬可以改变和固化孩子的行为,要善于应用表扬这个有效的工具。

  要合理利用纪律约束,说出来的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孩子也会因为言行不一致而不再遵守约束。

  重视工作,更要重视家庭。在离家出差或者旅行的时候,要事先和孩子讲明白。如果不能及时和孩子沟通,也要留一个纸条给孩子。

  不能错过孩子青春期的陪伴和对爱人的陪伴。对孩子重要的事情可以放入日程表,比如孩子的生日纪念日。要珍惜一天早起的时间。下班以后不要在外面磨蹭而是要及时回家。要珍惜大家在一起吃晚饭的时间。给孩子各种庆祝的时候,要有仪式感。对身体不好的孩子,可以经常带他爬爬山。如果条件允许,每年可以抽出时间全家一起度假。

  与孩子共同成长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玩抽纸。有的家长可能觉得会浪费,不让孩子玩。这是孩子探索和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父母应该在一边陪伴,不要打扰孩子,注意不要让孩子把纸巾吞入肚子里。

  如何学习才能记忆最好呢?那就是反转式学习的方法。所以每读一本书,一定采用一下翻转式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或者是思维方式。

  跟孩子发生争执可以采用“积极的暂停”,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运用“情感引导法”似乎更能治本(见《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对于孩子的无心之过,一定不要批评,要告诉孩子没有关系,同时要和孩子分析一下,通过这件事学到了什么?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孩子自己搞明白了,自己想出了解决方法,以后才会有效避免发生。

  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

  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应该懂得如何跟孩子讨论感受。要让孩子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连词游戏、可以一起表演话剧、可以买两个玩偶和孩子一起玩相互对话、可以玩找办法的游戏、可以玩故事接龙等等,要多问孩子接下来怎么办?在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可以多询问孩子动画主角的感受。在生活当中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多问下孩子,锻炼孩子的同理心。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尹建莉老师的孩子圆圆磕碰到小凳子,这个时候不能打小板凳,而是安慰孩子: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情况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再像对待她一样,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当爱有附加条件的时候,孩子就不会轻易承认错误了。无条件的爱不是你让孩子做什么都行。乐趣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寻找。如果孩子对一件事物没有乐趣,我们不要强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乐趣的事情供他探索,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和对事物的专注性。要用播种种子、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爱上坚持这件事。

  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成瘾,一是叛逆。成瘾多数是因为父亲的关爱不够,造成孩子的成瘾性人格。母亲太容易焦虑,特别喜欢大吼大叫孩子就会变得叛逆。为了避免吼叫,父母可以专门做一本争吵笔记,把每次冲突的过程都记录下来,然后自己进行分析改正,每次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要想一下你的笔记,你就会发现自己慢慢不会再大吼大叫了。孩子就像一台摄像机,把你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并且会复制你的行为,在青春叛逆期表现出来。不要威胁孩子、不要跟孩子较劲、更多的时候要给孩子选择。当父母发现自己错了以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道歉。父母的道歉行为,孩子也会记录下来,能够学会道歉这件事。道歉有三要素,一是要表达后悔;二是要表现出你所要承担的责任;三是要有补救措施。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妈妈昨天打了你,觉得特别后悔(后悔)。妈妈错了,不应该打你,是妈妈修养不够,妈妈觉得很内疚(内疚)。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承诺不会再打你,为了不让妈妈陪你一块到公园玩一会(诚意)。”

  每周定时举行家庭会议,会议要设计出有意思的环节,每个人轮流说出别人的优点,要表扬别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增强互动的过程。可以用一根筷子控制发言顺序,谁拿了筷子谁发言别人不能插嘴。还可以真诚的向对方提出意见。

  对两个孩子之间的打架,可以拿出一个定时器过去说:十分钟之后你们俩要妥善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十分钟到了没有解决好,两个人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惩罚。还可以运用表格日历,学会放低自己的声音,你用幽默和创意。不要把孩子变成自己的敌人,孩子是自己的盟友,而且是提供特别多欢乐的盟友,这是一种愉快的关系。

  孩子犯错后,你可以静候结果。孩子希望得到你的关注,但犯错后,妈妈没有生气,孩子也会渐渐冷静,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孩子说话冒犯了你,你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你可以说:你刚刚这样说话不够礼貌,再重来一次,给你这个机会。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和孩子建立情感交流的机会;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机会。

  对于10到14岁之间的孩子,需要帮助他探索自己的内心,找到什么是他心中最需要的快乐。14岁到18岁之间,要注意:晚上几点前一定回家;什么样的派对不能参加,该穿什么衣服,要注意什么尺度;不要过早的性感;阻止孩子和坏女孩交往;不要减肥;远离酒精;告诉孩子网络的黑暗面。

  读完这本书,发现自己划线1万多字的标注,知识点非常多,所以每读一遍,都有丰厚的收获。有时觉得书本中的知识很有道理,但在现实当中,却不能付诸于实现。想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刻的内化,在现实中也缺乏应有的冷静。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会不断提升,不断改变。愿与孩子同成长,共进步。

读《心》有感12

  《写出我心》是北美教授娜塔莉·戈德堡的著作。出版后不仅立刻登上畅销榜,成为写作与写作治疗的经典,而且被列入美国高中读本。首次出版时,书名叫做《再活一次》,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书中不仅谈写作的方法,而且也指出用写作来调心的这条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写作,也知道写作的重要性。会写作的人不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且将内心深藏的话写出来可以达到治愈自己的效果。但每当要提笔写作时,我们总是能找出各种理由,仿佛一定要沐浴焚香,万事俱备才能安心坐下来写作。我想,这不仅是从小在作文点评中受伤的原因,也有写作者对自己的不接纳。作者在书中一直想要告诉我们,写作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我们想要写,那坐下来写就好了,我们要告诉自己:“我有写出史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但事实上,上过作者三周的课,经过作者这样的理念熏陶的学生们依然还是会找各种理由拖延写作。

  她在书中提到,她的这些学生从芝加哥到波士顿,再从波士顿到肯塔基一路奔波来到她的面前,就是为了再听一遍她说“拿起笔去写就是最好的答案”。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不,他们心中熟知这个道理,但还是需要有人帮他们肯定这件事。我想,这样的心态是源自于对自己的不信任。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做完一件耗费体力,却又得不到正面反馈的时候,很容易疲倦。最初的写作热情退去,他们需要有人支持与肯定。

  想要坚持写作的人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写作的灵感并不常有,没有灵感的时候如何坚持下去?娜塔莉在书中给了我们两个激发写作的方法:一个是活在当下,无所畏惧,开放心灵;另一个是深刻地倾听,接纳事物的本色。事实上,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意思,就是让我们成为生活的写作者。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都可能是写作的好素材。近几年很多人都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娜塔莉提倡在自己的城市做一名观光客,有咖啡渍的旧杯子,树上蹦跳的麻雀,街上的公交车都是可以写的内容。我们应该和万事万物交朋友,这样万事万物就可以透过我们来写作。

  当然,娜塔莉建议我们当一个部落作家,可以为所有人写作。部落作家是与隐士作家相对的。隐士作家只写个人心里微不足道的真理,而部落作家却反映了人群中许多不同的声音。我倒是认为,我们可以经常替换部落作家与隐士作家的角色,毕竟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有能力领悟到大道理,与其放在心中私藏,不如广而告之,与他们共品。

  最后摘下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是在后记中,娜塔莉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问题是:“你想对当时在写《写出我心》的自己说些什么?”她回答:“我什么也不会对当时的自己讲。那时的自己不会听现在的'我讲的任何事情。比如,我现在可能会说,成功和名誉的背后其实很艰难、充满了痛苦。就像我现在也对我的学生说这些,但他们同样听不进去一样,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点天经地义。”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想到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回到18岁,你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很多人都想回去挽回当时自己做的错误决定。

  但事实上,那时的决定已经是在当时的我们的认知下做的最好的决定,我们走了这条路,享受到了这条路的好处,自然也会有需要舍弃的东西。我们不能确定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就一定会顺风顺水,从此开挂,走上人生巅峰。我什么也不会对当时的自己讲,因为我无法给出万无一失的答案。人生千千万万的选项,不到最后一刻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结局是什么。但这千千万万个选择汇聚成了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也只有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我们唯一能抓得住的,也只有这些点滴是我们身而为人的意义所在。

读《心》有感13

  不得不说,这是很棒的一部作品!霍华德与星巴克在偶然的机会结缘,从此以后,便认定了星巴克咖啡,在几十年里,一路走来,激情,创意,规划,坚守梦想,实现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一杯咖咖成就了一个传奇!

  整本书读起来就是感觉主人公的激情,不为困难所惧,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好的员工,合伙人,投资者,所以一群人共同成功才是成功。成功有一群人共同分享才会获得更长久的快乐。将心注入,就是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追求咖啡的品质,不断的创新。和海底捞有相同之处,这也许就是成功企业不断坚持的东西吧。

  我会再认认真真看一次。

  经典语句:

  1、有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他们问的是“为什么”,而我却想象事物从未呈现的'一面,我问“为什么不”。

  2、生活往往是一连串的错失。可是,这里面我们归结为运气的东西,说到底并非完全出于运气。其实,该做的就是抓住当下,为你的未来负责。你得有这点精神,敢于直面人所不见,所涉人所不逮——无论谁说不行,也要坚持自己认定的路子(前提是你真的吃准了,你真的有把握)。没有一桩伟大成就仅靠运气得手。

  3、衡量一个人的最终尺度,不是看他顺境时候的位置,而是看他在受到非难和争议的时候如何站立。

  4、如果你想要建立一个伟大的企业,你就必须有勇气去做伟大的梦。如果你只是做小梦,你所取得的成功也不会大。对许多人来说,也许那也够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让人刮目相看,那么,勇敢些。

  不论你能够做什么,或是在梦想什么……开始去做就是了。勇敢中包含了天赋、能量和魔力。

读《心》有感14

  前记:

  我真正开始读夏目漱石的小说是在三年前,大约是在两年前的时候,产生了就《心》这本小说写一篇读后感性质文章的想法。只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虽然屡次动笔,却始终没能完成。而在最近经历了不少事情,因此对于这本小说有了更为鲜活的理解,虽说仍未能将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到能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的地步,但还是打算趁着如今情绪尚且鲜活真切,希望能够一鼓作气完成这篇文章。

  本文所有原文段落均出自竺家荣译本。

  关于先生的死:

  「当初受到叔叔的欺骗后,我深切感到人是不可信赖的,但正因为认为别人是恶的,才觉得自己还是清醒的。我总是怀有一种信念,不管世人如何,本人必定要洁身自好。但是当我意识到,这种信念已由于K的自杀而幻灭,自己也和叔叔是一样的人时,我突然感到困惑了。一向厌恶别人的我,对自己也厌恶起来,从而陷入了绝望。

  ……

  同时,我反复思索着K的死因,也许当时我的头脑只被一个情字所支配的关系吧,我的看法可以说是简单而直接的。我马上认定K是因为失恋而死。然而,当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再面对同一现象时,便发觉事情并非那么简单。那么是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这个解释仍不足以说明问题。最后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莫非K也和我一样,是由于孑然一身,孤独无助,才突然选择死的?我不禁一阵战栗。因为有种预感已经不时地像风一般掠过我的心头——我也和K一样,正走在他所走过的那条不归路上。」

  在先生寄给“我”的绝笔信的最后,关于K的死,先生写下了如上两段文字,而我认为这两段话,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先生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所在:既不是因为情,也不是因为道德上的愧疚,而是因为信任的丧失。对他人信任的丧失,对自身信任的幻灭,以及随之而来的更为彻底的对任何人的不信任,与作为结果的彻头彻尾的孤独,这便是先生(以及K)的死因了。

  先生最初信任的丧失是易于理解的。父母去世前将年轻的他托付给了信赖的叔叔,而叔叔则趁着先生在东京求学时,骗取了他几乎所有的遗产。这件事使得年轻的先生认定:

  「社会上并没有天生的坏人,很多好人会在关键时刻突然变成坏人,因此不可不提防。」

  显然当时的先生是把自身排除在外的,他所意识到的会使好人突然变坏的场合,是关于钱财的,而先生作为受良好教育的人,有着所谓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矜持,他可以相信自身不会做出同样的事情,因此能够以傲慢的态度怀疑他人,并且他也认定,任何人都不应当去相信他人。而这份怀疑心态的改变是在同小姐(也就是先生之后的妻子)及其母亲相识之后:

  「综合分析夫人(即小姐的母亲)的态度后,我得出了结论,自己在这户人家里受到了充分的信任,甚至找出了从初次见面就受到信任的证据。这一发现,对于已经开始疑神疑鬼的我,是一个小小的震动。」

  而我认为先生对于小姐的爱,最初也诞生于此。无法信任他人的人突然受到他人(在他看来)无来由的信任,无法理解,好奇心作祟,尝试去探索信任背后的所谓的深层原因,尝试用自己的价值观念说服自己,却无功而返,最后产生了“近乎崇拜的爱”。

  「我对她怀着近乎崇拜的爱。我把这种只适用于宗教的词语用在年轻女人身上,可能会使你惊讶,但我至今仍然深信不疑。我坚信真正的爱与宗教信仰并没有什么不同。」

  先生认定爱是高尚的,而自身的行为是正确的.。于是一方面心高气傲裹足不前,始终没能向小姐告白。一方面又犯下大罪,在他的挚友K向他坦白对小姐的心意后,选择了直击K心中的软肋,阻截了K再进一步的可能,又在暗中向小姐的母亲请求将小姐嫁给他,而这件事最终导致了K的自杀。

  随着K的死,先生认识到自身也是无法信任的。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先生,他可以相信自身不会同自己的叔叔一样在钱财面前突然变坏,但是在爱之前呢?先生意识到,对于所有人而言,或许都会有某样事物,在那件事物面前,人会突然做出平时的自身无法容忍之事,而在那之前,不会有任何的征兆,哪怕是自身也无法预期。因此,人不能信任自身,也因此不能信任他人,毕竟对方又怎能确认他所认定的自身,在关键时刻仍是准确的呢?

  在这件事之前,所需要担心的仅仅是钱财相关的事情,因此至少像他自身那类的人,先生应当仍是可以信任的。而在这时之后,需要担心的则是某个非特定的、不可知的、或许是对每个人而言独特的事物,因此,没有人是可以信任的,而这种不可能信任则难以避免地导向了彻头彻尾的孤独。

  而K的死,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之所以能心安理得地欺骗养父母,用本应当用来学医的钱来修习哲学、宗教,正是因为他认定此为“精进”,而他的日常修行,也配得上“精进”一词。

  “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都是蠢货。”心高气傲的K曾如此说道。

  然而他之后却爱上了小姐,并为之苦恼犹豫,甚至产生了舍弃所追求的道义的想法。

  “在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蠢货。”在第二次听完K的倾诉后,先生残酷地将K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

  这让K意识到,自身是不可信任的,哪怕是自身长久以来坚持的信条,也会在爱之前动摇。而之后所得知的先生的背叛,则让他明白不仅自身是不可信任的,他人亦是如此,而这最终导向了孤独与死的结局。

  简而言之,我认为先生以及K的自杀,都源自于难以避免的信任的丧失。

  后记:

  没想到之前花了很长时间都没能写完的东西,这次很快就写完了。大概是因为之前总是在尝试进行一些更加完整的分析:分析从第一部分从“我”的角度出发描写先生的作用,讨论第二部分中“我”如何可看作年轻时先生的对照,解释小说第三部分的结构,以及与第一部分相关伏笔的对应,甚至原本在前文的结尾处,还打算就先生“为明治时代殉死”的言论议论了一番。然而与之前的打算不同,这次只是把想写的部分给写完了而已。毕竟我终究不是个文学评论者,勉强自己做这些分析大概也只能是徒增自己的烦恼,或是干脆是止增笑耳。

  总之无论如何,这篇文章始终是必须要以某种方式完成的。

  我终究只是个年轻人,一旦想到了什么就会想要表达出来,但同时又无法做到真正的坦诚。因此无论是小说也好,读后感也罢,我总是需要一些载体,才能遮遮掩掩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读《心》有感15

  暑假期间,忙里偷闲之中,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规律起来,但是心里仍不得安静,却不知原因,我也懒得追究。我决定看些修心养性的书籍让自己的心灵能安静下来。我不是一个特有耐性的人,长篇的和中篇的书籍都不会适合我去阅读。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刘墉的《点一盏心灯》。这书里面是一个又一个四五百字左右的小故事,却在故事中透露出一个又一个朴实的人生道理。

  《点一盏心灯》里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小故事,很亲切、很平易,那里面天真的小徒弟、健忘的老先生、做梦的少女、历经风霜的老兵和艰苦奋斗的商人以及作为一般人代称的老张、老王、小王,都可以被替换为自己,这里面的故事就仿佛发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情。这故事当中也夹杂了战争、灾难的故事,因为这就是人生,生活中除了有喜剧的欢愉,我们也该接受悲剧的洗礼,从试炼中提升,在痛苦中领悟。

  在这本书里面的`点题之作就是《点一盏心灯》这个小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在尼姑庵里,一个小尼姑问她的师傅:“为什么您不点灯也不觉得黑呢?”她的师傅告诉她因为在她的心里有一盏心灯。参禅了多年后,小尼姑逐渐变老,但她自己的心里始终得不到不平静。但当她快死之前,她的弟子在她身边想要给她点灯,想给她多一点的光明与温暖时,她的心却得以平静豁然开朗,因为她的心里有了一盏心灯。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我们常常因为各种人与事的困扰让我们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身体将会被我们弄得疲惫不堪。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身心不再疲惫呢?

  曾经以为出家当尼姑了就会四大皆空,心无杂念,不因世俗之事而困惑,不为七情六欲而烦恼。但是这可能是我想得太理想化了,而且这似乎也不太可能实现。我只是希望自己能生活得幸福美满的同时,也希望平静的生活中有一点儿的小波折,让我们不会感觉到生活的过于平淡,也可以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情趣。

  人生的太过于平淡,会让人觉得没有意思。经历过这段日子的不小的波折后,我更深刻地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突然间有了这样的念头:人世间各种对立的东西,对与错、美与丑、好与坏,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是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的。我们不应太过于去掩藏自己的内心,既然喜怒哀乐都是心情的一种自然流露,何不在我伤心、痛苦、快乐的时候,让自己的心情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尽情地去享受这种心情的美好呢?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所规定的评价标准,那么美与丑、对与错等等看似对立的事物在不同的范畴,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有时候人也不能太固化,适当地也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既顺应了事物本身发展的一种规律,也保留了自己内心的一份执着,这样的人生才是自然而且美丽的。

  所以,有时候做人不必在意太多东西,不必太过看重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这样或许能让我活得轻松些。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人生哲理在里面。

  

【读《心》有感】相关文章:

心与心的交流——读《爱的教育》有感06-26

读《摔碎的心》有感06-27

读《桔子的心》有感06-26

读《感恩的心》有感03-30

读《父母心》有感06-29

《感恩的心》读后感_读《感恩的心》有感1500字06-22

读《水槛遣心》有感06-29

读《心的第三道门》有感06-29

从心开始认识——读《皮囊》有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