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奇迹》读后感

时间:2024-05-17 11:20: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奇迹》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奇迹》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奇迹》读后感

《教育奇迹》读后感1

  当我被生活弄得疲惫不堪,失去斗志的时候,一股春风吹来,让我为之一震:林馨读书社——读《罗恩老师的教育故事》。读后感!还要写读书感?我又犹豫了……。不过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第一遍,我先速读全书。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点:罗恩老师是怎样把一个全区最烂的一个初中毕业班调教到全区第一名的。我的收获是:在老师们抱怨自己的学生时,有没有像罗恩老师一样想想该如何对待那些孩子们。正如罗恩老师说的那样,教育无国界,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不爱学习的!

  第二遍,我通读全书。

  第三遍,我细读全书。

  我的收获是:

  1、教育的成功与否是否有激情?很多老师之所以没有在教育上取得成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罗恩老师那样的教育激情。一般情况下,初中老师语数外老师教两个班100多个学生,上课自习至少4节课,还有两大摞作业,需要多少时间?谁还有精力、热忱,琢磨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史、地、政、生老师虽负责一门课程,成绩也要,县里也要大排队,学生们考不好,压力也大。最后,抱怨孩子的不努力上,甚至批评家长。罗恩老师传达给同行的理念就是:一定要有激情。当你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特别是和熊孩子们在一起时,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潜能。想办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

  2、同样面对应试教育,克拉克学校教育竟然能大胆地突破传统,本着对孩子成绩的'负责的前提,寻找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老师设计的制作小地球仪的动手活动;观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太阳的影子任务;听《青藏高原》《高原红》歌,看草原风光视频,知青藏地区、看迎风坡,背风坡,知植被……等活动,足以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学生们想学习,进步自然就快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3、教育教学上,老师既要幽默、风趣,又要对学生要求严格。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和谐师生关系。例如:在讲地球自传时,老师模拟地球在讲台上悠然转上一圈,学生会开怀大笑、久久难忘。当一声“春眠不觉晓,心得有多少”的关切驱散学生的朦胧睡意;当一句“有眼不识泰山”的自嘲赢得炽热、敬重的目光,师生的友情便更加浓重了。“地球自转”——“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交通运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使学生认识到原来地理也这么富有文学色彩!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克拉克学校会教孩子们很多与课本无关的知识。比如:与人相处;真诚地为同学鼓掌;充满热情的鼓励会带给他人信心与勇气;当别人回答不上问题时,耐心地等待而非抢答。我们的学校就做得很好:如:我们学校的防震应急疏散演练;经典诵读;周一的旗下讲话;孩子们的才艺表演;一节金融课:《钱,该怎么花?》;鼓励孩子们“当家作主”(出去旅游“每张秋游门票100元,学生打5折,16人以上的团体票按成人票6折优惠,怎么样买秋游门票更划算?”孩子们出谋划策。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金融课后,孩子们便开始用记账本记录每笔花销,再不会像以前那样任性地“买买买”)。

  如今的教育,与其我们抱怨体制,抱怨学校,抱怨老师,抱怨家长,不如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去做!

《教育奇迹》读后感2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 “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教育奇迹》读后感3

  初读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不同以往谈教育的书籍,没有严谨严肃的理论,没有一般的逻辑叙述,只是讲述一个个事例,而这些事例往往也根植不到我的身边,比如站在桌子上,比如滑梯,比如请同学到家里吃饭,比如参加节目,比如带孩子旅行……,太多太多个例化的东西只能说明是“罗恩式”的教育,效仿不来。只能当小说来看,我知道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但这样颇具影响力的名人写的书应该不仅仅是这样的吧?于是,我又打开了它,慢慢发觉他的奥秘。他不仅是老师,还是数学老师,还是班主任,还是校长,所以他从学校,老师,家庭,家长,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多角度多方位的去给孩子打造成长环境,不仅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更是点燃孩子的生活的热情,勇气,自信。这不正是教育所要起到的作用吗!

  我也深深感到,教育真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工程,要看到全面,而我们的眼光太狭窄,只看到一个个点。罗恩正是用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化的经历,才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

  再次读,是在学校要交流感受的时候。我问自己读过书后到底学到了什么?我反思,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奇迹?罗恩本身是个有激情,热爱,能坚持的人。有激情,才不觉面对教学工作的枯燥,有热爱,才会觉学生的可爱,有坚持,才让教育的想法得以实现并影响深远。

  我呢,激情,热爱快已消散,只剩下苟延残喘的`坚持。那多的想法,大概还是停留在二十岁上班时的懵懂阶段。

  再读,我又去查阅他的《55条班规》,查看《热血教师》。我在书上不起眼的位置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建立了一套原则、理念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对亲似大家庭的团队的总结这写核心原则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父母、和导师如何教育我们深爱的孩子的关键所在”。是啊,回想我们是因为这因为那,而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教育者的高度,失去了教育的热情,那有怎么能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呢?而疫情期间的家访,更让我感到,以前是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我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应有的激情,全新投入到熟悉的工作中去。

  合上书本我好像学到了什么,又好像脑子里什么都没有。这真是一本让人看了又看,爱不释手的书,不管你是家长,教育者,教学的管理者,你都会从中受到启发。谢谢罗恩!

《教育奇迹》读后感4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笨蛋。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智商不全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 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己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奇迹》读后感5

  暑假闲暇之余,我也会翻翻书籍,品品书的清香。其中崔华芳编著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身处教育第一线,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穿梭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催促着学生,追逐着时间,匆匆忙忙地奔向着那些既定的教学目标。总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都能出类拔萃,可又总在每次考试后为那些没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孩子而叹息。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在年幼的时候也曾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糊涂虫”“讨厌鬼”“愚笨儿”然而成年以后的他们却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巨人。面对和他们类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透过表面深入内部去寻找、发现那些他们潜在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激发,使之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发现。这些潜在的能量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我们激发,那就需要我们善于分析思考,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而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阅书中,仔细阅读那些奇迹的创造者的故事。无论是那些凭借成功的家庭教育将残障儿童培养成人的父母,还是那些书写学校教育奇迹的老师们,在他们身上有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热爱。他们热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浓厚的爱,支撑起他们不懈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某某学生是差生。其实,我们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

  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而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懒惰,缺少教育,学习习惯差。自从我接管以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先是找他谈心,旁敲侧击,及时表扬、鼓励。慢慢的,他和我越来越亲近,有事没事爱主动找我说话。我也以此机会鼓励他学习,半个学期过后,他从我班的后三名一跃成为中等学生。我们还一起制定一个计划,朝优生行列迈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奇迹就会出现。

  掩卷沉思,回忆着书中这些创造奇迹的老师、父母,在他们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闪耀。教育是艺术,学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凿击敲打,而没有预先的精心构思设计,是难以有精美的艺术作品诞生的。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老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还有很多。当然成功谱写教育奇迹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想当我们有了智慧,有了爱,其余的那些因素也必会不难具备。只要我们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创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迹也定会属于教育一线上平凡的你我。

《教育奇迹》读后感6

  关键词:积极的期望;机会;鼓励

  鉴于本书的启发,我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应从三方面来考虑。

  一、积极的期望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二、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三、鼓励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育奇迹》读后感7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来自美国的教师--罗恩克拉克‘RonClark’,他以一个客观的姿态,为我们呈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疲软无力。罗恩老师所有教育方法都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起挑战乃至破坏已有的教育规则,罗恩所倡导的教育风格更容易在中国被推广和接受。他认真地思考了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来对待。

  克拉克成为教师也是半路出家,他的经历非常的丰富,是个干劲十足、思维活跃。他年轻充满热情富有创造力。他成为教师后,摸索出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教师的角色也不单纯,有时难免要遇到进退不得的尴尬。在这里他绝不能对学生动手的。他运用独特的教学规则和革新式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个调皮的小捣蛋,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打通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着艺术天赋的男孩得以发挥特长。他用他的坚韧和耐心,渐渐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他用适当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好处。过程当然没有叙述的这样简单,而且在他取得一定的进展的时候,他发现有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在他的面前。现实环境,教育制度,经济利益,虚伪作风,等等。这一度让他下定决心选择退出,但学生们的真诚和他本身的品格,让他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他强调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以及和家长的良好沟通,同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和规范,学会尊重他人,以求在学校以至社会中容易被接受和交际。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他用了种种方法,他编写有关历史的RAp歌曲,甚至有时不惜让自己出丑。他还有一本书:《教育的55个细节》,书问世后大受欢迎,高居20xx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七位。

  罗恩老师虽然是一位优秀美国教师,但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闪光点!多一点关爱,少一些责备;多一点和风细雨,少一些暴风骤雨;多一点平易近人,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点鼓励帮助,少一些大声呵斥。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内在修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不断地了解教师行业,也听听同学们心目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很多东西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教育奇迹》读后感8

  朴实无华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迹(十八个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十八个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铭心地进入读者的内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内容,同样身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个个教育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翻阅目录,知道这十八个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四种分类对我们这样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来说,里面肯定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饥似渴地,我扎进了“书海”中……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激励人心,让人心潮澎湃:我们如何更贴切地对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学校,共同为学校的各项建设尽力,这一切都有值得借鉴的内容和实例,这真是一本好书啊!而那么多故事里,“教师的教育奇迹”中五个故事更让我感慨万千。在里面,除了“沙利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故事略有耳闻,其他四个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认识”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使海伦“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开了眼界,生活变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联想到处于3——6岁阶段的幼儿,他们许多经验都来自于亲身的体验和实践。《纲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视幼儿体验习得的经验,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样充分利用好“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我们面对的健康幼儿是不是发展会更出色?我想,有了这样阅读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我的思考会更全面。

  在拜读用“生命铸就辉煌的孙维刚老师”的故事时,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迹打动,眼泪一次次从眼眶涌出。孙老师的一生看上去确实平凡,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看这些事例时,我总不自觉地问自己:假如那个时候的老师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虽然,我也知道在面对我的那群小朋友时,我也是充满真诚与真爱的,但我却不敢说我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我非常认同孙老师的“做学问,先做人。”虽然,在幼儿阶段,小朋友们还不需要有很多学业上的担当,但是,幼儿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学会做人,那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成就。孙老师认为:“作为一个中学教师面对流俗,我也许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是啊,面对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就是一张毫无瑕疵的“白纸”,在这“一张张白纸”上,我添上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还是万综复杂的社会流俗?在幼儿期的三年时间里,我也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我不期望这些小朋友们毕业后能够有多记得我这个最启蒙的老师,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利。如果能达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欣慰了。所以,孙老师的故事看到后面,我的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住了,就像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想的那样,我不希望他这么早就走,他应该长寿 ,应该让更多的人爱戴,让更多的人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创造新的教育奇迹。

  同时,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战及创新精神的刘京海校长和苏静老师。可是,最让我觉得暖心的,还是平凡的母亲——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李老师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李老师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仿佛很远,又感觉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不管是亲见的,还是听闻的,我们有没有也如此地爱孩子,如此地理解他们的心理,并给予一定的尊严和权利?我爱李老师,喜欢李老师的教育理念,但我现在却没有李老师那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颗爱孩子的心,如果用这样一颗心去真切地体会,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相信,在幼儿面前,我也能读懂只属于他们的“语言”,他们也会对我有充分的信任。

  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除了那些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外,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现在的孩子从胎儿时期就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 “早教经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老师如果无法预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们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从莎利文老师到年轻的苏静老师,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他们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纵观前后,有一点他们是共通的,那就是“爱”。有了这份爱,所有的困难都成为了强大的推动力让老师们去战胜;被这份爱包围的人将获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对属于他们的人生。我愿意做这份爱中的一小部分,让我的孩子们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尊严。我想创造的——是这样的师爱奇迹。

《教育奇迹》读后感9

  之前粗略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教育的梦想》,书中提出了朱老师的“新教育”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当时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合上书本,闭眼冥思,我是一名体育教师,我应该教学生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基本的运动技能,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将带领一支队伍参与运动比赛,不说冲出苏州市,至少能在高新区崭露头角,但是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怎么教,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教,有没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教得怎么样,学生课后甚至毕业后能不能运用我教的运动技能进行自主性运动呢?想着想着,就陷入“死胡同”,不了了之,至今尚未解决心中谜团。

  最近有幸遇见《教育的奇迹》,看到一个个成功的案例,感觉好像找到了之前那个无解的答案。一个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爱因斯坦,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爱迪生,爱说谎的讨厌鬼达尔文,老师眼中的差生牛顿……他们被贴上了不可思议的标签“聋哑儿”“愚笨儿”“糊涂虫”“讨厌鬼”“差等生”,就看着这些标签,再怎么也不可能与世界伟人相联系起来,但是恰恰他们就是垂名青史的世界伟人。

  我们不禁会想,他们这些“特殊儿”怎么就成功了呢,我想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教育而且是爱的教育。这里爱的教育不仅仅是指教师,还包括父母,一个人的成功只依靠学校教师也是无法达成,虽然占了比较大的成分。《教育的奇迹》中书写了一名弱智儿——周舟,一听是弱智,我们第一感觉这个孩子这一生也就这样了,但我们都错了,他却成为一名世界唯一的顶级指挥家,他的成功,父母和老师的爱是关键的,在陪护中发现了周舟的音乐天赋,并为实现这个天赋而不断鼓励和激励,最终成就了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成功。

  我、一名体育教师,爱的教育如何去落实,如何贯彻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是这几天一直思考的问题。爱的教育,不能只限于生活的照顾,还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个人观点):

  1、学习过程中的鼓励与引导

  试想我们在教学中,时而会遇到教了好几遍,说了很多次,但有点孩子还是做不到,学不会,很多时间我们就会火气飙升甚至“打”两下,“骂”两句,但这能解决问题吗,显然是不能的,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发现问题——为什么这个孩子学不会,做不到,根据问题我们再和孩子一起寻找方法,鼓励他一下,支持他一下,或许就有他会送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2、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都有自己的兴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我们本来就应该要求孩子都成长成同一个模样。比如我们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跳2m,对于“小胖墩”真的很有难度,但他从原先的1m提升到1.8m难道不是成功?他立定跳远不能达到2m,但铅球却能全班第一,难道不是优势?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并帮助其发挥优势,虽有短板,能补多少就补多少而不是盯着短板一棍子“打死”。

  《教育的奇迹》让我找了心中谜团的答案,怎么教,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教什么,教如何去爱——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生活、爱学习;教得怎么样,尽自己之所能,与身边的教育工作者和家庭教育相融合,为了孩子的发展共同建造良好的环境。

《教育奇迹》读后感10

  我一直觉得,自己早已经过了相信奇迹的年龄。虽然在平淡无奇的人生中,那些童年时曾经有过的梦想偶尔也会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我只能告诉自己,灰姑娘变成公主,如果不是童话,就一定只是幻想。对于一个早已不相信奇迹的人来说,阅读这样一本关于教育奇迹的书籍时,自然是抱持怀疑态度的。

  但是阅读的过程确实感觉非常奇特,仿佛跟随着作者来到克拉克学校,一点一滴地感受着学校在教育体制及教育理念上令人震撼的举止。是的,“震撼”二字是唯一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感受的词语,因为在克拉克学校,看不到任何体制化的刻板教条的框框,相反,所有校方及老师的出发点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平等、尊重及信任这样的元素如此自然地流动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克拉克学校最最与众不同的便是他们风格各异的活动,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孩子参加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比如帮助困难的家庭布置一个新家;由航空公司赞助孩子们出游;在学校里设置一堵回忆墙,留下孩子的精彩瞬间;别出心裁的分院开学典礼;为了迎合年轻学生的爱好而在卫生间上贴满整堵墙的明星海报,以及为了给孩子们留下珍贵的回忆而定期设置的既疯狂又奇妙的各类穿越时空主题活动……所有这些活动,他们都会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意争取赞助,不需要花费学生任何费用。孩子们既能在这类活动中得到不少的快乐,又能学习到许多有益的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克拉克学校还会教授孩子们很多与知识无关,但却非常重要的与人相处之道,比如真诚地为同学鼓掌,用充满热情的鼓励带给他人信心与勇气;比如当别人回答不上问题时,耐心地等待而非抢答……当然,克拉克老师并非是万能机器人,他也有疲累到不想说话的时候,但是,即使再累,只要一站到讲台上,即使只有四五个小时睡眠时间的他,依然能自欺欺人地用一句“大家早上好!我们开始新的一天吧!”迅速点燃全班同学的热情。

  就像他所说“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是我们如何表现,只要你表现出一种情绪,它通常也会转化成为你内心的感受。”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或许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的缘故,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却放在了对知识未经消化的堆砌及根本无法代表个人能力的分数上。孩子们的最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学习热情却就这样一天天地丧失甚至被扼杀。假如你在学校中随意拦住一个孩子,问他学习的过程和意义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学习就是从小学读到大学,或是研究生、博士,然后找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及家人的工作。这样的回答中充斥着一种习惯式的麻木与悲哀,我们无法从孩子身上感受到任何的热情与期待,更看不到他们的梦想所在。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认为我们也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点燃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保护他们珍贵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而从家庭方面来看,在独生子女已经超过城市中学校人数的2/3的今天,父母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教育上,也愿意为了孩子的明天付出更多的时间与耐心,这当然是值得欣慰的。然而这种关注也因其唯一性而显得有些过度了。我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频繁地责怪和打骂孩子,我们懂得跟孩子说话时必须注意方式,懂得鼓励他们,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与自信。但是同时,我们的家长也必须懂得过犹不足的道理,既要充分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让他们适当地受挫,看清真实的自己。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曲奇饼干”,假如我们让不该得到的孩子得到,那就意味着他们将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与能力。

  当然,克拉克老师和克拉克学校都不完美,克拉克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会因为不懂得孩子内心的情绪而为孩子贴上不正确的标签,贾伊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甚至在他的学校里,也依然存在罚站或被关教室这样的惩罚方式。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看到,他一直在努力地思考和改进,不断地创造自己,然后否定自己,破坏自己,再重新创造,这或许就是克拉克学校永远充满活力与新意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真正应该学习的地方。

《教育奇迹》读后感11

  打开《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就被他的教育方式所吸引。书里面列到的教育现实,很切合我们现在的教育,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体制、抱怨学校,却只是抱怨,对现实没有一点作用,罗恩却是要我们用抱怨体制、抱怨学校的时间去做对孩子成长更有意义的事,就像我们不能改变太阳升起的时间,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与其无休无止地怨这怨那,不如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使我们的小环境得到改变,也比什么都不做强得多。

  罗恩也认识到“应试而教”是做教师的一种悲哀,但他同时也认为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成绩负责。他认为提高成绩不必“应试而教”,教师的职责是想出很多办法让学习变得有趣,同时实现教学的最高水准,并提高分数。这一点最能吸我,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有良知的老师都在为此困惑,如果能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那真是学生的幸事,教师的幸事。

  罗恩认为,教好学生的基本理念就是“激情”。他在整本书里传递的就是两个字“激情”。教师激情四溢,学生精力旺盛、积极进取,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这才是有生气的课堂。而罗恩就是从这里出发,让他的激情教育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

  看完全书,合卷在案,不免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以诚待人、以礼待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也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我们始终重视“德”的说教,可是现在却让一个西方人用“是的,先生”一句话,用说话中的一个细节来教育我们要讲礼貌,从中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个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的机会,老师指导和培养一个孩子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想,只要我们大家都有一颗爱心,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做起。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优秀是可以教出来的,细节可以创造奇迹。

  希望改变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教育奇迹》读后感12

  暑期读了《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一书,还看了以罗恩老师的真实故事为背景改变的电影《热血教师》,深有感触。

  刚开始,才看到有关此书此人的介绍时,觉得罗恩老师所做的事太不可思意了,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带着疑问,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全书,发现罗恩老师是个散发着迷人风采,有着神奇魔力的人,在他的周围团结这一群和他一样教育者,他们能紧紧抓住学生和家长的眼球,让学生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克拉克学校最最与众不同的便是他们风格各异的活动,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孩子参加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比如帮助困难的家庭布置一个新家;由航空公司赞助孩子们出游;在学校里设置一堵回忆墙,留下孩子的精彩瞬间;别出心裁的分院开学典礼;为了迎合年轻学生的爱好而在卫生间上贴满整堵墙的明星海报,以及为了给孩子们留下珍贵的回忆而定期设置的既疯狂又奇妙的各类穿越时空主题活……所有这些活动,他们都会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意争取赞助,不需要花费学生任何费用。孩子们既能在这类活动中得到不少的快乐,又能学习到许多有益的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克拉克学校还会教授孩子们很多与知识无关,但却非常重要的与人相处之道,比如真诚地为同学鼓掌,用充满热情的鼓励带给他人信心与勇气;比如当别人回答不上问题时,耐心地等待而非抢答……当然,克拉克老师并非是万能机器人,他也有疲累到不想说话的时候,但是,即使再累,只要一站到讲台上,即使只有四五个小时睡眠时间的他,依然能自欺欺人地用一句“大家早上好!我们开始新的一天吧!”迅速点燃全班同学的热情。

  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景都会在克拉克学校里出现,这些创意的.设计是罗恩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吸引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热爱这所学校,热爱在这所学校的学习而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为孩子们付出如此多的心思和精力,如果不是出于一种对孩子的爱与责任,能做到吗?这正是我从罗恩老师身上吸取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的,我们不能改变体制,但是我们能改变我们自己,正如罗恩老师所说的:当你走进教室,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班违反纪律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那你肯定会变得手忙脚乱。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班律师、商界精英、艺术家和总统,那你就会自如地以你的方式塑造一班高度自信,并对成功有着自我期待的学生。罗恩老师的做法是不能复制的,但是他的理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我们能像克拉克学校的老师那样本着对孩子的热爱,本着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那么我们也会绞尽脑汁产生许多奇思妙想,我们也能创造属于我们的奇迹教育!

《教育奇迹》读后感13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的奇迹》,读完后让我感觉到:它虽然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但是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也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七八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在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里,有一个学生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他七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他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他。在学校里,他总觉得老师、同学歧视他,对他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他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的后进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他,消除他的自卑心理,唤起他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同学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他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学生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其实“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教育奇迹》读后感14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

  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

  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

  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

  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

  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实际上,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奇迹》读后感15

  当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是一个老师,他是在我们市里面的比较糟糕的一个学校,都是别的学校挑剩下的生源。我常常听到我父亲在说他班上的孩子,说有些小孩根本就没办法教,成天调皮捣蛋,在社会上跟一帮混混混在一起,让他们自生自灭算了。

  而我虽然没有那么糟糕,却也常常在当时市里面最好的学校的老师嘴里得到诸如“废人”、“你完蛋了”之类的高端词汇。只因为我成绩往往排在年级倒数10名以内。

  “你给我出去。”这是我印象最深的5个字。

  于是我常常在学校里漫无目的`的游走,天气很好,那时候的空气污染好像没有这么严重。因为我们市区并不繁华,所以街上车辆滑过空气的声音非常清晰:就这么“哗”的一下过去。学校环境干净整洁,上体育课的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步。我就在学校操场旁的厕所里躲着,等着下课。

  为什么我要躲在厕所里?因为如果你在学校里游走的话,而且是“漫无目的”的,那就等于你脸上写了两个字“差生”或者四个字“赶出教室”,路过的老师或者是教工总要往你脸上多看两眼,一脸厌恶的深色。于是我干脆躲在厕所里,等着下课铃声的响起。

  时间却总是显得很漫长。我不止一次的想过要把数学老师给杀掉,时间、地点、方式,我总是尽量想得很周详。会出现什么情况我努力全部考虑到,因为我还是不想被抓到,不想让父母知道他们的孩子杀了人。但是最后总是因为换了数学老师而不了了之。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梦,我觉得我的未来一片灰暗。

  老师在我背后的窃窃私语,课堂上同学们的灼灼目光,总让我如芒刺在背。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尚对人们有美好希望,只是不知道希望原来承受起来这么艰辛。

  在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中,我始终认为老师就是我们的敌人。而这不是从一开就客观存在的,老师们从始至终不断在为这个信念添砖加瓦。他们从来不看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他们从来不管在讲台两侧的孩子,偶尔有看到,也是轻蔑的眼光和嘲讽的口吻。那时的我真是单纯,居然完全没有听出来,只觉得老师的笑话确实好笑,而且我是主角。

  孩子我觉得是完全无害的一种动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再少年老成也不会比一个三十多的成年人老谋深算。但是为什么这些老师就不愿意给这些孩子一点点尊重?或许他们认为不需要,一个孩子的尊重?

  或许怎么看也不值钱。

  所以克拉克老师是个单纯的人,他没有将这些价值量化,他只是觉得有付出就肯定有回报,知识不是空气。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一下吃不完就慢慢吃,总能吃饱。而有知识,考试就不再是问题。他更觉得,只要他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就一定会尊重他。

  片尾还有克拉克老师的书出版了的消息,其实我并不看好这本书。有方法,没热情,没用。这是个悲哀的想法,我的想法一向很悲哀,我总是认为把事情想得足够糟糕,你就绝对不会失望,这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正是我的数学老师教给我的。

【《教育奇迹》读后感】相关文章:

奇迹06-29

奇迹06-30

奇迹06-19

平凡的奇迹06-15

生命的奇迹06-26

生命的奇迹06-26

蜗牛的奇迹06-29

败者的奇迹06-29

小鸟的奇迹06-25

舞动奇迹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