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45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1
起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2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工人,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工人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工人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工人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工人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工人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3
在嘉峪关东瓮城门外,有一座关帝庙,修筑得富丽堂皇。虽然庙宅损毁,那庙内精湛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人们还记得清清楚楚。尤其吸引人的是大殿顶部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雕塑。如果人们仔细观看,仿佛两条龙的.眼睛在不断闪着蓝光,龙须徐徐抖动,栩栩如生。传说,这两条龙是飞来的哩!
嘉峪关的关址移动,据说是关云长显灵,因而修了关帝庙。庙内塑了关云长的象,还在壁上画了三国故事画,把人物描绘的灵活灵现。修完后,人们抬头一看,大殿顶部却光秃秃的。人们对关公虔诚,就集资捐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这宝珠闪着耀眼的光芒,象天空中的明星一样光彩夺目。
一年夏天,乌云翻滚遮黑了天,接着,两条火龙在空中飞窜,然后传来了“叭”地一声炸雷,雨点紧接着落了下来。行人连忙到关帝庙南的戏楼上避雨,一个霹雷之后,只见两条白亮亮水柱子在空中飞舞,主人们看得出神的时侯,又猛听一声巨响,两条巨龙直冲而下,窜进了关帝庙。
过了一会儿,天渐渐亮了,云缝里露出阳光。这时侯,有人提醒大伙:“那两条龙哪儿去了呢”,有人说:“咱们进庙去看看!”人们便走下戏楼去寻找。在庙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只见有一个深深的龙爪印。打开庙门一看,两条巨龙正绕着宝珠戏弄,不肯离去。如此一连数月。有一天晚上,晴天里响了一个炸雷,两条龙又飞上了天,在庙内墙壁上还留下爪印呢!以后,人们就在大殿顶部雕塑两条龙,这就是人们传说的:“二龙戏珠”。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4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在包头除了较早时期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之外,还有一段较为完整的秦长城。公元前2xx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筑起了西起临三北(今甘肃山尼县)东至辽东郡(今辽宁省)的万里长城,它由宁夏延伸入内蒙古之后,从狼山而东,经由包头市固阳县北部的西斗铺、银号、大庙乡,进入武川县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在包头市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现存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在包头秦长城内外,留有8-9座古城遗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汉代沿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5
明朝初年,征虏大将军冯胜被派到河西一带驻防。他看到龟盖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个设防的好地方,不禁满心欢喜,当即决定在龟盖山上修建一座雄关。于是很快请来了有名的工匠进行设计,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测方位、放线,钉木桩等工作。然后,便大摆酒宴,犒劳三军,准备第二天清早破土动工。
第二天一早,冯胜亲自率领众官兵和工匠们来到工地,谁知桩线却不翼而飞。冯胜立即喝令看守施工现场的士兵来见。
那个士兵闻传,早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哆哆嗦嗦来大一冯胜甲看守?”士兵回答:“正是小人。”说罢,吓得叩头如捣蒜一般。冯胜说:“不用害怕,只要把真情实况说出来就行了。”士兵这才叙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昨天后半夜轮到这个士兵值勤,他深怕桩线被人移动,所以多半夜也不曾合一眼。不料,四更时分,一阵黑呼呼地风刮来,只刮得天昏地暗。等这股黑风过去,再看桩线,竟无影无踪了。
听到这里,冯胜心中更加纳闷,正要继续询问,只见一个主持修建关城的官员闯进帐来,连忙禀报说:“大将军,找到了,找到了!桩线找到了!”冯胜问:“在哪儿?”那个官员回答说:“桩、线都被移到峡谷北面山坡上了。”
冯胜哪里肯信,立刻随着官员一道登上嘉峪关一看,桩线果然都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不禁心里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仔细一观察,这里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布此建关,攻可进,退可守,固若金汤。冯胜高兴地说:“真是天助我也!”:当日便按新址破土动工,很快筑成关城一座。
关城地址到底是谁移动的呢?据当地群众传说,是关云长显灵给移动的。为了纪念关云长的这一功绩,建关后,人们便在关城内修了关帝庙。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6
论文摘要:碧奴》是苏童先生在20xx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为母本,进行的一个“重述神话”的尝试。小说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呈现出一种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仔细分析小说的叙事,就会发现很多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包括对传统故事情节的解构,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和重塑,对时空的剥离,和对人性不断追寻都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
论文关键词:碧奴,后现代主义,解构,重建,陌生化
《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苏童先生在20xx年以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为母本进行的一个“重述神话”的尝试,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作品。但是不得不说,从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苏童先生混淆了神话与传说的定义。在《碧奴·自序》中苏童先生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在中国流传了二千年,神话流传的方式是从民间到民间,我的这次‘重述’应该是这故事的又一次流传,也还是从民间到民间,但幸运的是已经跨出国门了”。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她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简单地来说,神话是神圣化的故事,它的讲述总于自然现象起源和社会文化现象起源等密切相关,其讲述过程常常与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相伴,具有神圣性,讲述的人物也大都是神或者神性的人。“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传说是历史化的故事,它的流传总是于一定的历史事件、传奇人物、地理风物相关,在讲述的过程中总是企图让人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过的,其讲述具有传奇性。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孟姜女哭长城属于传说,首先它产生的时间晚于神话,其次它的讲述关联人物(孟姜女)与地理风物(长城),再次在孟姜女传说形成的最初阶段孟姜女并不是神性的人,而是一个遵循礼教的楷模——杞梁妻。当然,神话和传说的概念只是学科上的界定,依据“从民间到民间”的方式,老百姓口中的“神话”和“传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除此之外,《碧奴》无疑一个非常成功的民间传说再创作,小说大尺度的对故事的原貌进行了改编,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仔细分析小说的叙事,就会发现很多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上占优先地位。在小说中,苏童对传统故事情节的解构,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和重塑,对时空的剥离,和对人性不断追寻都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
一.解构传统,重述故事情节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的“四大传说”之一,上世纪二十年代顾颉刚先生曾运用“历史层累”和地理流变的方法对孟姜女的故事进行过细致的研究。顾颉刚先生研究了《左传》《檀弓》《孟子》《列女传》等史籍所述,指出“孟姜女的故事起源于齐国时期杞梁之妻拒郊吊的故事,在西汉以前故事中心是悲歌哀哭,到西汉的后期从悲歌而变为崩城,所崩之城不外乎齐国的附近,杞梁夫妇也总是春秋时的人,齐国的臣民;而到了唐朝才有万里寻夫、哭倒长城之说,开始与秦始皇挂上了钩”。后来随着故事的`流传,由于受官方宋明礼教的影响和口耳相传中的变异,孟姜女由齐国人变成了南方人,孟姜女故事也加入了“葫芦生女”、“范喜良窥见孟姜女裸浴”、“新婚被抓丁”、“孟姜女投海而死”等情节。
这一系列严谨的考证相当有说服力地表明,我们现今记忆中的“孟姜女哭长城”是广大民众长久历史记忆的累积产物,是在原始的信息上逐渐叠加而成的传说。随着地域、时势和风俗等文化元素逐渐汇入这个传说,它“从民众的感情与想像中建立了一个或若干个孟姜女,……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像而发展”。
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虽说一般只被视为史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但它却突显出民族认同建构中的某些重要内涵。顾颉刚对这一故事本来面目的还原,暗含了他对历史记忆的真实性的信念:《孟姜女故事研究》把一种在文学中延续并不断叠加的“真实”与历史中的前后相继的真实事件区分开来。即,“孟姜女哭长城”虽然未必是个真实的事件,但从文化史的角度讲,它却是一种累积性历史记忆的具体化,而这种通过神话传说延续下来的历史记忆恰恰是构成我们民族文化、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成分。
苏童则是通过一系列的陌生化逐步实现了《碧奴》的寓言化,从而消解了两千余年流传下来的孟姜女故事所携带的历史记忆。小说中除“千里送寒衣”和“哭倒长城”长城的情节没变,其他均做了较大的改动。苏童在改写中,并没有专注于孟姜女(碧奴)是怎样哭倒长城的,而将文笔大部分置换到千里送寒衣的路途中,由此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惊心动魄的精彩场景。
碧奴送寒衣前慎重地为自己(葫芦)举行了葬礼,“埋个囫囵身子在桃村,埋好了我就可以安心走了”。一路上碧奴被人误认为是疯女人、女巫、泪人、刺客,经历各种磨难:在鹿王坟被当作祭品、被拷在死人棺材上哭丧、在五谷城被捉去熬五味泪汤、又被当作刺客示众等待杀头、还驮着大石头爬去大燕岭……,最后和她一同哭倒长城的是成千上万只的青蛙和成千上万只的金线白蝴蝶。青蛙是征夫们母亲的灵魂变的,白蝴蝶则是哭灵人的灵魂变的,她们与碧奴一起上演了惊天动地的“神话”。
这些故事情节都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将原有的故事情节解构、拆散、甚至扔掉,再重建一个奇幻的,完全不同的“碧奴千里送寒衣”。同时,苏童也没有像一贯的历史故事那样简单地将统治阶级设定为恶的,老百姓设定为善的。碧奴遭受的种种伤害,更多地是来自她北上途中所接触到的女工、车夫、鹿人、小偷、刺客等。通过这些非传统的情节的铺陈,苏童完成了对孟姜女哭长城的重述,神话性的重述。
二、神圣化的身份制造:从疯子到女神
在“神话重述”的过程中,作者首先改变了主人翁的名字,由孟姜女变成了“碧奴”,这一改变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而是为了“摆脱原来的孟姜女形象对我写作的束缚”(苏童)。
1、碧奴传奇性的出场身份
首先,碧奴所在的桃村是哭灵人的后裔,在这儿哭泣是一种禁忌,人们从小练就了不用眼睛哭泣的本领。其次,碧奴是葫芦变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是生殖崇拜象征物,同时兼具女人的奴性和神性。徐杰舜在其论文《葫芦文化:中华民族凝聚的文化基因》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的观点:“根据伏羲女蜗与饱瓤的语音关系,“伏羲、女蜗莫不就是葫芦的化身。……葫芦是造人故事的有机部分”,又补充说:由于葫芦瓜内多子,“很多民族或族群以葫芦为始祖的化身。”同时刘尧汉先生也认为:“葫芦象征着繁育人类的子宫和母体的生殖力。”最后,出发前柴村的女巫为碧奴卜出了“人间最离奇的命运”,在她们脸上看见了“一半恐惧一半欣喜”。就这样碧奴以迷幻的身份出场,为后来的传奇经历埋下了伏笔。
2、文中的死亡意象
首先,柴村的女巫给了碧奴一个“死亡预言”:“你别去,去了你就回不来了,你会死在路上”。其次,在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为碧奴设立了一个“哭泣禁忌”,北山下的人是不允许用眼睛哭泣的,一旦用眼睛哭泣,就意味着人要死了。当这一哭泣禁忌被打破时,碧奴选择了一个“掘墓人”等待死亡。可是碧奴没有死,或者说在碧奴用眼睛哭泣以后,之前的那个桃村的碧奴死了,活着的是一个脱掉了奴性躯体的,自由追求真善美的神性意志。从此之后碧奴的哭泣开始显现神奇的魔力,就是这些神奇的魔力使碧奴一件件退去人的外衣,是她变成了一个哭泣着的女神。
3、“哭”的法力逐步增强和神性的最终实现
在小说中“哭”似乎是碧奴对抗社会唯一的技能,而这一哭泣的技能随着碧奴遭受的苦难越来越多,“法力”也越来越强。在桃村时她只能用头发哭泣;岂梁被抓后,她学会了用手指和脚趾哭泣;被鹿人劫掠后她开始会用乳房、耳朵、眼睛哭泣,而从眼睛开始流泪之初,鹿人就感到了“悲伤地袭击”,这种袭击能够引发周围人的“思乡病”;在五谷城里她的泪水开始有五种味道,被詹府抓去取五味泪做熬药的汤水,这种药能驱詹刺史家的邪气;在五谷城门口,她被当做刺客关在铁笼时,泪水能够使铁笼生锈,能够使沾到泪水的人彼此忏悔;到达大燕岭,碧奴的泪水开始铺天盖地漫过每一块她爬过的石头;得知岂梁已死后,她泪水的“法力”达到最大,和无数来历不明的青蛙和一群金线白蝴蝶一起将长城哭得轰然倒塌。此时,碧奴完全实现了从人到神的转变,成为一个纯粹的反抗命运、追求幸福的精神符号。
碧奴不顾世俗的流言蜚语,执著地赶赴千里之遥的长城为丈夫送冬衣,这种西西弗斯式的精神和英雄行为推进了她成为女神的进程。这种神性在碧奴到达长城并得知自己的丈夫葬身长城之下时,被彻底激怒而爆发出来,神圣的泪水哭倒的不仅是坚固的长城,而是在神话中摧毁由男性建立起来的封建塔楼。
4、青蛙意象对神性的强化
“青蛙”是母性生殖崇拜的象征,赵国华的《生殖崇拜文化论》和傅道彬的《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都曾专门讲到古人把青蛙作为生殖崇拜象征物的事实。神话《碧奴》里的“青蛙”是“在沿河寻找儿子的盲妇人”的化身,她将自身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独自乘筏以河流为家寻找自己被征往北方的儿子,直到第一场秋水把她的生命带走,她把“另一半的梦留给了青蛙”。但这个青蛙承载的又似乎不只是这一个母亲的灵魂:它呼唤过岂梁的名字,依偎过马人雪骢粗糙皲裂的脚背、追寻过衡明君门客芹素的脚步……。她是每一个心底还存有良善的征夫的母亲,是一个母爱精魂的化身。在万里寻夫的漫长路途上,只有化身“青蛙”的“母亲”一直陪伴着碧奴,并且在快到十三里铺的时候,给她领路:“只有青蛙始终在她的前方跳跃,它的暗绿色的花纹在官道上非常醒目,看上去是一堆绿色的火苗”,给了碧奴继续前行的希望,这象征着婆婆们给儿媳带路去寻找远方的亲人。最后无数“青蛙”母亲排成一条灰绿色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和碧奴一起赶赴长城寻找儿子。
马克·柯里认为,“个人的身份并不是真正包含在个人的身躯内,身份仅存在于叙事之中。我们解释一个人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述这个人的故事,选择能表现其特性的事件,并按照叙事的形式原则将它们组织起来,以仿佛在和他对话的方式将他表现出来”。在苏童的叙事中,碧奴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第三人称表述出来的,好像一个画外音,一直在描述碧奴的经历一样。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貌似理性和客观的描述使碧奴身份中的神性在哭泣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直到最后惊天动地的一哭。
三.时间与空间的剥离
在《碧奴》一书中,作者没有给出故事发生的明确时间地点,而是运用后现代的手法,把故事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在时间上,苏童把历史置换为一种“非历史”的因素:时间非常模糊。文中出现的“刀币”、“信桃君”、“衡明君”似乎映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又无法确定。空间上,苏童只给出了一个从南到北的大概方向,“翻过那些山岗,一直向北,穿越七郡十八县,便能走到大燕岭去”。但这种时空的剥离又不是完全的剥离,岂梁修长城的大燕岭,恰恰印证了敦煌残卷中的记载“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的燕山;那个“死了三天,臭鱼烂虾也掩盖不了他尸臭”的国王,在历史中似乎也只有秦始皇。但《碧奴》中的秦始皇在一出场就死了,和碧奴没有任何交集,这和孟姜女哭长城里的秦始皇又是不同的。
此外,苏童还建构了一批符号化的人物形象:供贵族狩猎骑射的鹿人和马人,是动物化了的人。连主人翁碧奴都似乎是一个寓言式的精神符号,一只灌满了泪水的葫芦。这些形象的设计使整个故事富于魔幻色彩,让读者无法确定故事发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
四.人性的回归
小说中,爱情是碧奴千里寻夫的唯一理由。岂梁是桑树,碧奴是葫芦,葫芦藤是要缠绕着桑树的,“岂梁不在了,什么都不在了”。岂梁到大燕岭去了,她的灵魂也被带走了,她要千里寻夫,把自己丢失的魂找回来。与其说碧奴寻找的是岂梁,不如说她寻找的是自己的灵魂,她要找回这个灵魂来补全一个现实中残缺的身体。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讲述则是出于对贵族阶层的礼制、礼仪文化传统颂扬——杞梁妻拒绝郊吊;后来演变成范喜良逃役,新婚被抓,孟姜女千里寻夫,突出的依然的封建礼制下的贞女形象,都是与人性无关。
《碧奴》中的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生活在现代化心理下的古代生活模式,人们大都是自私与冷漠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倾轧。为了生存,他们抛弃自尊,甘当鹿人供人射猎,出卖眼泪以谋生计……。对于千里寻夫的柔弱女子碧奴,他们给予的是唾弃,诅咒和欺凌,以不同的方式伤害她。在漫无边际的苦难中,“哭泣是她唯一的生存方式与反抗方式,是她不至于崩溃的唯一抚慰剂,哭泣维系着她的尊严,也是她刺向世界的武器。”在碧奴的哭泣中,周围的人开始短暂的人性复苏:鹿人的“思乡病”、五谷城里人们的忏悔……
在北上的途中碧奴所遇到的一些善良的人:那个语言冷漠但心存同情的驴车夫、不愿连累碧奴的刺客少器、十三里铺善良的农妇……,他们都是冷漠社会中人性的表现。大燕岭是一个神圣的所在,随着距离大燕岭越来越近,碧奴神性的逐渐增加,碧奴眼泪所带来的人性的光辉也越来越大,周围的人也越来越人性化一些。由此可见,碧奴千里寻夫,寻找的不仅是自我的灵魂,也是对人类的灵魂——人性的追寻。
五.结论
苏童的创作,在80年代一直被批评家和当代文学史家视为“先锋派”的力作,后来又普遍认为他90年代以后的创作是“新历史主义”的代表和“新现实主义”的表率。而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发现《碧奴》的叙事借用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四个基本审美特征: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距离消失。《碧奴》的故事虽然主人翁是碧奴,但叙事主体是没有的,整个小说像一篇旁白,又像一个梦境。在小说中作者也没有设定什么特定的教育目的或者理性目的,碧奴的出发本来就具有疯魔的表征。所有的经历也都奇幻而不近真实,故事发生的时空都被陌生化处理。而对于碧奴,苏童感慨“:我试图递给那女子一根绳子,让那绳子穿越两千年时空,让那女子牵着我走,我和她一样,我也要到长城去!”,这样在叙事上就使《碧奴》讲述的距离感消失。综上所述,在《碧奴》一书中,苏童运用后现代的叙事手法,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构、人物形象的身份重设、时空的陌生化和对人性的追求,完成了对孟姜女传说的颠覆,重新建构了一个碧奴神话。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7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遗产——长城。我是你们的导游孔睿滔,大家叫我什么都可以。我非常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接下来让我们游览长城吧!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跟我走吧,大家看,城墙上有成排的垛子和眺望口,供眺望和射击用。既能攻击又能防御,真是一举两得。
再看看四周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大家知道这么重的条石是怎么运来的吗?不知道吧?其实,这还有一个传说呢!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要成千上万块这样的条石,工匠们将条石凿好后,却发现人抬不起、车拉不动。冬天就要到来了,条石还没运出一块。没有工钱是小,可脑袋就难保了。这时,天上出现一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冬季到来,工匠们往路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条石放在上面运输,不但没有延长工期,还节省了不少时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接下来的时间让大家自由参观,不要乱涂、乱写、乱画,要将果皮丢入垃圾桶。祝大家玩得开心,玩得愉快!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8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命人修建的。在当时是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长城是中国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但是在当时,为了修筑长城,带给了人们极大的徭役。《孟姜女哭长城》既是一个典型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庙,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们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9
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仙女泉更名“青龙倒吸水”
修八达岭这段长城的时候,天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落。天气又热,民工们嘴唇干得裂口子,嗓子眼儿冒烟。可还得抬着石条往山上去,走得慢了一点,监工头就拿鞭子抽。民工们抬着抬着就晕倒了,连人带石滚下去山坡。
有这么一天中午,大家抱着发下来的窝窝头,干渴得谁也吃不下去。正在这时,来了个穿青衣的姑娘,手里抱着一个白瓶,说是给他丈夫送水的,找了好多天也没找到,估计是丈夫不在了。她说,这一瓶水就送给大家喝吧。说完,撂下白瓶就走了。有人便把白瓶拿起来,揭开盖对着嘴就喝起来。人渴极了,想着是喝一口,润润嗓子,可一喝起来,就咕嘟咕嘟灌了个够,然后才递给第二个人。说也怪,这一伙人轮了一圈,白瓶里还有水。于是又开始轮第二圈。第二圈还没轮完,监工头来了。监工头也渴得要命呀,见有人抱着白瓶喝水,上去就抢。那人一撒手,监工头没接住,啪地掉在地下摔碎了。大家先是一惊,紧接着惊讶地发现,摔碎白瓶的地方出现一汪清亮的水泉。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仙女给送水来了。从此,修筑八达岭的民工们再也不受饥渴的威胁了。这个泉因为是仙女送来的,大家就管它叫仙女泉。
后来,为什么又改叫“青龙倒吸水”了呢?这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清朝时候,康熙皇帝去北国私访。途经这里,觉得燥渴难忍,跟随保驾的白大将军便寻到了这眼泉水,想给皇帝舀上一些,又没有杯碗之类的盛具,最后只好请皇帝到泉边自饮。康熙皇帝因渴极了,也顾不上许多,撅着屁股咕嘟咕嘟一气儿喝了个够。喝完水,二人接着上路。康熙皇帝觉得刚才喝水有失体统,不禁脱口问道:“白爱卿,你看我刚才喝水时像什么?”白大将军很机智,急忙答道:“像青龙倒吸水。”
康熙皇帝哈哈一阵大笑,心中那点疙瘩也消失了。后来,人们便把这泉叫做“青龙倒吸水”了。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相传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荡气回肠的“长城的故事”
长城上的一对龙凤石雕,承受风吹雨打与守城将士血汗渗透,最终幻化为一男一女:龙和凤。凤告诉龙,因为不在一界,他们难续情缘,须经过数次生死轮回,直到龙在长城上找到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种颜色的玉佩,他们才能真正相聚。
悠悠岁月,漫漫征程。长城崛起于烽火狼烟、地方割据的春秋时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兴衰演变,龙化身为兼并六国、统一华夏的秦始皇。为北御匈奴,永保大秦帝国的万世基业,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运用了全国大部分的青壮男丁。大量的劳工冻饿累死。秦始皇与凤化身而成的孟姜女在长城相遇,孟姜女诘问秦始皇:“你修了长城,可失了民心,谁来保护你的王朝千秋万代?”。秦始皇察觉她就是凤,但孟姜女已跳海殉夫;秦始皇痛悔莫及,只从海水中找到了凤留下的象征水的玉佩。
长城起伏盘旋,纵横飞舞,延绵万里,它的一砖一石一关一城都是古代人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晶,是血汗与智慧的凝结。龙化身为的长城督造,在修建最险要的“鹰飞倒仰十八蹬”时,屡建屡塌。百般无奈,寻找童贞女子祭城。凤化身为村姑九莲自愿献身。为建长城,龙与凤再次生离死别。龙在九莲献祭的长城墙基下得到了象征土的玉佩。
之后,龙化身为边关守将,统率部下浴血奋战,击退了匈奴的一次次进攻;又化身为波斯商人,风尘仆仆,沿丝绸之路前往中原经商。但每一次都与凤生离死别,或擦肩而过,演绎了一部发生在长城上的“人鬼情未了”的爱情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10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历史上关于北京长城的传说故事也很多,赶紧一起看看吧!
仙女泉和青龙福地倒吸水
修八达岭这段长城的时候,天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落。天气又热,民工们嘴唇干得裂口子,嗓子眼儿冒烟。可还得抬着石条往山上去,走得慢了一点,监工头就拿鞭子抽。民工们抬着抬着就晕倒了,连人带石滚下去山坡,哪天不死点子人。
有这么一天中午,大家抱着发下来的窝窝头,谁也吃不下去。那硬窝窝头在嘴里干打转,就是不进嗓子眼儿里去。正在这时,来了个穿青衣的姑娘。手里抱着一个白瓶,说是给他丈夫送水的。找了好多天,也没找到,估计是丈夫不在了。她说,这一瓶水就送给大家喝吧。说完,撂下白瓶就走了。这个白瓶,胳膊腕粗,半尺多高,恐怕一个人连半口也喝不到就没了。不过人家既然是好心撂下,就是能抿上一点点,也该感谢人家的好意。有人便把白瓶拿起来,揭开盖对着嘴就喝起来。人渴极了,想着是喝一口,润润嗓子。可一喝起来,就咕嘟咕嘟灌了个够,然后才递给第二个人。说也怪,这一伙人轮了一圈,白瓶里还有水。于是又开始轮第二圈。第二圈还没轮完,监工头来了。监工头也渴得要命呀,见有人抱着白瓶喝水,上去就抢。那人一撒手,监工头没接住,啪地掉在地下摔碎了。大家先是一惊,紧接着惊讶地发现,摔碎白瓶的地方出现一汪清亮的水泉。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仙女给送水来了。从此,修筑八达岭的民工们再也不受饥渴的威胁了。这个泉因为是仙女送来的,大家就管它叫仙女泉。
后来,为什么又改叫“青龙福地倒吸水”了呢?这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相传,清朝年间,康熙帝去北国私访。途经八达岭长城,觉得燥渴难忍,跟随保驾的白大将军便寻到了一眼泉水,因没有杯碗之类的盛具,最后只好请皇帝到泉边自饮。康熙帝因渴极了,也顾不上许多,撅着屁股咕嘟咕嘟一气儿喝了个够。喝完水,便在此地小憩,康熙帝忽觉刚才喝水有失体统,不禁脱口问道:“白爱卿,你看我刚才喝水时像什么?”白大将军很机智,急忙答道:“象青龙倒吸水。”康熙皇帝哈哈一阵大笑,心中那点疙瘩也消失了,并称此处能及时化解口渴之急,此乃有福之地;后来,坊间便有了“青龙福地倒吸水”的传说。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好家伙,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 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白果树
关沟四桥子村有棵白果树。据说此树植于唐代。这株千年古树,现在仍很茂盛。过往游客,无不驻足欣赏。已成为关沟八达岭七十二景之一。
传说山西有户人家,姓亢。他家的水缸里倒映着一棵白果树影。这家的日子越过越旺,不多年,就发展到良田千顷,骡马成群,成了山西的首户。
有一天来了个风水先生,亢财主把他请到家里看阳宅,他说要拆掉旧房,另造一处宅院。造在什么地方最好,这风水先生倒背着手,转了一圈。回到屋里休息时,偶然发现水缸里有一棵白果树的倒影,很惊讶。他对亢财主说:“员外,我看这旧宅不用拆了。”“为啥?”“您所以发家,主要就在这旧宅上。”亢财主不明白,请风水先生指教。风水先生说:“不知员外发现没有,您家这旧宅水缸里有一棵白果树影。难得呀!这就是您家的风水。若拆掉旧宅,也必然破了风水。”亢财主虽然早就发现了水缸里有棵树影,但他没想到这是风水。经风水先生这么一说,他才恍然大悟。但这棵树是哪里的,谁家的,他不知道。他想,今后如果有人砍伐了这棵树,不就破坏了我家的风水了吗?为了保住这棵树,他请人把树影画下来,派家人拿上画的树影去寻找,找不见不许回来。寻找的人们不知找了多少天,走了多少里路,最后终于在关沟四桥子村找到了。拿着画的树影,和这棵树一对照,一点不错。这才回去禀报亢财主。亢财主又打发人带上若干银两来到四桥子,找到树主,硬是花大价钱买下来。从此这棵树就归亢家所有,不许任何人砍伐。
有一年亢财主从水缸里忽然发现,白果树少了一个树杈,不知是什么原因。急忙派人到四桥子调查。经过问讯,是风刮折的,这才又放心了。
现在这棵树早已不属于亢家,成了四桥子村的公共财产,同时也成了来往游客欣赏的景物之一。
乌龟石
进了关沟,过三堡不远,公路右侧,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注视着京张公路。 传说李闯王进京,到了居庸关,关内的老百姓不了解闯王,对闯王怀有敌意。在明政府的统治下,他们拿起刀枪,奋力抵抗,不让闯王过关,把闯王给气坏了,他说:“此地百姓实在可恶,等我过了关,要杀他个鸡犬不留……”正说着,就见从东边的山上忽忽地滚下一块巨石,石大如半壁城墙,掀起的烟尘遮住整个天空。这块巨石若是堵在道上,几十万大军就难以通过了。官兵望之,皆木然失色。闯王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违反了天意,便又赶忙纠正说:“如果让我过了关,光杀鸡犬慰劳三军,决不杀害一个百姓。”话音刚落,那忽忽滚动着的巨石立时就不动了。闯王大喜,立刻对官兵申明纪律。大军过了关,果然是一个百姓没杀,那块形似乌龟的巨石至今仍在那儿卧着,成了游览人们欣赏的一个胜景。 穆桂英点将台
过了四桥子村,再往里走一里多地,有一块高三米,平面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巨石独卧沟中。石上刻有“仙枕”二字。名叫仙枕,当地人说,穆桂英曾站在这块巨石上点过将,所以也叫穆桂英点将台。
传说,辽兵进犯中原。穆桂英挂帅大战辽兵,杀得辽兵节节败退。正当她率领大军乘胜追击时,突然分娩了。败退到居庸关北的辽兵得知此讯,以为有机可乘,立即停止败退,准备卷土重来。
刚刚分娩不到三天的穆桂英,接到紧急战报,心中很是恼火,立即要披挂上阵,去退敌兵。众将官急了,忙上前劝道:“元帅,辽兵反攻,自有我们抵挡。你身体要紧,还是留在帐内,不出去的好。” 穆桂英说:“辽兵反攻,战情紧急,我身为元帅,怎能坐帐不出呢!”说着,把婴儿交给丫鬟、侍女看管,马上传令大小三军将领,带领人马速到边关听点。 众将领见元帅月房中不顾身体虚弱,还要出征抗敌,都深受感动。不多时,就都带领兵马到点将台前听点了。
且说辽邦兵将,正准备拨马回头,反攻宋营时,忽见穆桂英披挂整齐,威武地站在点将台上点将,都怔住了。看来说穆桂英分娩是谣传,不能上当。于是赶忙又往北退去,一直到八达岭外。至今那个点将台上还留着穆桂英脚印和二十八个帐篷杆眼呢。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11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登上帝位,建国号为明。是时,他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受领攻取元大都(今北京)的重任。
徐达领兵北伐,一路征战,所向披靡,7月27日占领通州、大都城指日可待。元惠宗妥环贴睦尔得此消息,心惊胆战。他先在清宁殿与后妃、太子商议,想避兵北去;然后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发表主张。大臣们听后意见纷纷,吵闹得端明殿内一片混乱。
宦官伯颜不花放声大哭说:“世祖忽必烈开创的天下,陛下应当死守,怎么能弃呢?”妥环贴睦尔在殿内徘徊一阵,叹了口气说:“时至今日,岂可再当宋朝的徽钦二帝!”他觉得与其被俘,不如逃走,就在这天的`黑夜里,他率同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北去。
天刚放亮。皇室车马一行已走在关沟道上。他是很熟悉这条路,只是今日走来,百感交集,不禁连声长叹。元朝定都北京(大都)后,把原旧都和林(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境内)称为上都。每年四月至九月,皇帝往上都避暑。秋后再回大部,“岁以为常”。“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衰龙。”关沟是帝王往返必经之路,于是得到重点开拓,大兴土木,展宽道路,险要路段刻佛像于崖壁,建寺庙于道旁,乞求神灵保佑。
最大的一座是大宝相永明寺,建有花园,帝王下榻的行宫和壮丽的、过街塔。过街塔遗址,便是今天还能见到的“云台”。那时,关沟道上十分热闹,有僧人写诗道:“砾中十里号五里,道上千车联万车。”妥环贴睦尔这回在关口路上逃生,一路凄凄惶惶,触景生情不禁热泪盈眶。想起日日夜夜宫中舞女斗腰肢的生活已成过去,来日未卜,更是痛苦万分。
日正中天,正好走到永明寺过街塔前,这是妥罐贴睦尔登上帝位十周年时赦建的佛塔,本以为如此功德,禅灵能保住江山永固、可是过了甘多年内忧外患不宁的岁月,眼看就国破基摇了。寺院僧人照例赶紧设置祭坛,燃烛焚香。妥欢贴睦尔,无心久留,伫立一会几,就满面愁云的赶忙上路了。日暮时分,车骑登临八达岭山口。在北大红门下,他回身远望那暮霭沉沉的南方,似乎望见了朦胧中的大都,泣不成声,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从此,妥欢贴睦尔与关沟御路永别了。
妥欢贴睦尔北逃,是元朝灭亡的标志。朱无璋称赞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在他死后赐给他一个“顺帝”的称号。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12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关于长城的'故事4.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13
腊八节毕竟由来已久,因此有关腊八节的传说也有很多很多多,其中也不乏牵强附会之传说,下面来看看这一则腊八节的传说,传说腊八节也秦长城的修筑有关。
传说秦修长城时,修筑长城的.那个劳苦人民常年吃住在修筑的工地,但粮食却要靠家人来送。有的人因为离家遥远,有的人家里十分贫穷,粮食不够吃,也不能及时送到。传说有一年腊月初八这天,民工们都断了粮,没办法大家只好翻搜粮袋,将收集的豆、粟等各种杂粮会集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但最终还是有很多人饿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悼念这些死去的人,每年到腊月初八时就吃腊八粥,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14
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
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歌谣的内容是关于八达岭长城的一段古老的神话传说: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其中不乏有很多南方人,他们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天上的玉皇大帝听闻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
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知母、苍术,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只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只有药材随处可见。
仙女泉更名 青龙倒吸水
修八达岭这段长城的时候,天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落。天气又热,民工们嘴唇干得裂口子,嗓子眼儿冒烟。可还得抬着石条往山上去,走得慢了一点,监工头就拿鞭子抽。民工们抬着抬着就晕倒了,连人带石滚下去山坡。
有这么一天中午,大家抱着发下来的窝窝头,干渴得谁也吃不下去。正在这时,来了个穿青衣的姑娘,手里抱着一个白瓶,说是给他丈夫送水的,找了好多天也没找到,估计是丈夫不在了。她说,这一瓶水就送给大家喝吧。说完,撂下白瓶就走了。有人便把白瓶拿起来,揭开盖对着嘴就喝起来。人渴极了,想着是喝一口,润润嗓子,可一喝起来,就咕嘟咕嘟灌了个够,然后才递给第二个人。说也怪,这一伙人轮了一圈,白瓶里还有水。于是又开始轮第二圈。第二圈还没轮完,监工头来了。监工头也渴得要命呀,见有人抱着白瓶喝水,上去就抢。那人一撒手,监工头没接住,啪地掉在地下摔碎了。大家先是一惊,紧接着惊讶地发现,摔碎白瓶的地方出现一汪清亮的水泉。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仙女给送水来了。从此,修筑八达岭的民工们再也不受饥渴的威胁了。这个泉因为是仙女送来的,大家就管它叫仙女泉。
后来,为什么又改叫“青龙倒吸水”了呢?这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清朝时候,康熙皇帝去北国私访。途经这里,觉得燥渴难忍,跟随保驾的白大将军便寻到了这眼泉水,想给皇帝舀上一些,又没有杯碗之类的盛具,最后只好请皇帝到泉边自饮。康熙皇帝因渴极了,也顾不上许多,撅着屁股咕嘟咕嘟一气儿喝了个够。喝完水,二人接着上路。康熙皇帝觉得刚才喝水有失体统,不禁脱口问道:“白爱卿,你看我刚才喝水时像什么?”白大将军很机智,急忙答道:“像青龙倒吸水。”
康熙皇帝哈哈一阵大笑,心中那点疙瘩也消失了。后来,人们便把这泉叫做“青龙倒吸水”了。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相传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放哨的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哨兵们执勤非常辛苦,但也不敢瞌睡,怕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惹上杀头之罪。
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15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丈夫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当天,新郎被几个衙役,抓走了。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杞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
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修的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便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监,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杞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孟姜女戴,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400字 《红楼梦》读后感06-28
探佚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06-22
读《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500字06-28
痛叹《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350字06-28
读红楼梦有感400字 《红楼梦》读后感06-28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读《红楼梦》有感06-27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 读《红楼梦》有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