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北方厨房》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方厨房》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方厨房》读后感1
作者蒋韵选择了一个妙不可言的角度,以“奶奶主厨时期”、“母亲主厨时期”和“我做主厨时期”贯穿起来的《北方厨房》串起了一个北方的行医世家——孔氏家族长达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家族三代人以厨房为阵地,构筑了一条温柔敦厚母系链条,“爱”被完整传递。
喜欢美食却并不爱下厨的我,不知为什么被这本书名所吸引,也许是希望对自己进行一点点贤妻良母的改造?翻开书本,感受到的是“手不释卷”,原来讲述“家”的故事还可以通过“做饭”这样别致的线索来展开……
物尽其用的奶奶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奶奶常常要去肉铺用肉票买来猪板油,或者用肥肉膘来炼油。炼油剩下的猪油渣,是好东西,趁热,加白糖或者加盐,搅拌均匀,掰开一个热馒头,夹进油渣,一口咬下去,哦,灵魂出窍。
“喜聚不喜散”的'母亲掌勺的时候,是蒋韵与弟弟周末回家打牙祭的日子:晚餐桌上,满满一桌菜,必以荤菜为主,主菜一定要是硬菜,且必须两个以上,比如,一个香酥鸡,还要有一大碗红烧肉卤蛋;一个煎带鱼,就要有份清蒸狮子头或者是烧排骨。一个热闹的北方厨房跃然纸上,蒸腾着的热气与味道,就像是每个回家过年的人如今依旧可以吃到的年夜饭。
还有那“不善厨艺”的我……
在《北方厨房》里,那些灯光下的温暖家宴,一样又一样食物的烹制,饱蘸了丰富的情感。好像所有的妈妈都有一种超能力,就是不管多么简单的食材,都会烹出一道你多年后再也品尝不到的人间美味,不管在外的打拼多苦多累,回家,妈妈总能给你端出一道厨房里的治愈秘方,满满的爱都浓缩在了那暖暖的烟火味儿里。
这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模样吧,在妈妈身边,陪她聊聊家常,吃她做的独一无二的饭。
生活里面你可以逃离一切,但唯独不能逃离烟火气,因为那是人间最美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最幸福的味道,家中的烟火气是每个长大后离家的人最深刻的记忆。有了烟火气,厨房有热度,家就有了温度。
关于厨房中的美食,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记忆呢,期待大家的留言分享。
《北方厨房》读后感2
北方厨房,南方厨房,都弥散着人间的烟火气,作者执笔落字,囿于厨房与爱,却不忘山川湖海。任凭时过境迁,一日三餐早已刻入记忆,不然怎有在外拼搏的游子,吃到那一口家乡熟悉的味道而热泪盈眶。读北方厨房之前特意去查找了有关作者的采访,食物和厨房都是我感兴趣的点,但我更想知道出于什么想法,而创作了这样一本书。根据蒋韵的描述,写作的缘起可以归结于一个词:“抢救记忆”,这不由也让我心中一颤,也开始忌惮于记忆先于生命而死的那种悲哀,书中对食物的描述寄托了细腻的情感,也唤起属于我的厨房记忆。
我幸运地生活在中国逐渐腾飞发展的年代,年少时知道节约是美德,但依旧不能理解爷爷奶奶的节俭,他们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和饥荒,亲身体验过因为饥饿游离于生死边缘,那份对食物的珍视超过了食材本身的口感和保质期。我曾故意装作贪吃拿走他们放到过期的椰蓉面包,担心他们知道后心疼最后又吃坏肚子,他们总是舍不得又想把好的留给我。餐桌上因此总有些菜在反反复复的被加热,其中梅菜扣肉最为特别,剩下的肉回温后反而变得更加入味,后续加入的油豆泡也渐渐吸饱了汤汁味道更上一层,“有些菜就是越煮越美味的”。得益于这份对食物的珍视,祖辈完整传承了节日和日常的美味食谱,每逢佳节家中就开始为食材准备和制作而忙碌起来,青团、粽子、汤圆、艾果等赋予了节日味道;芋饺、滚蒸、包子、水饺、烧麦等则变着花样轮番在日常出现。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厨房里的传承更像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大的'厨房里忙碌出节日的气氛、家人幸福的笑脸和令人愉悦的饱腹感。厨房里外三代人的声影,是我记忆里温暖的场面。
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冷冻保鲜技术、成熟的物流链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各类瓜果蔬菜全年供应,把海鲜送上了内陆小镇的餐桌,如今的厨房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味觉体验。而我习惯了到饭点就有热腾腾的饭菜,直到当生活里多了一个人,那种爱让我把记忆里的味道一个个挖掘出来如数家珍,明白了厨房里腾腾的热气本就是用来温暖人心,爱有了源头便开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北方厨房》读后感】相关文章:
北方06-19
北方的大雨06-25
北方的春天06-26
北方的冬天06-19
北方的春天06-26
北方之旅06-16
北方的春天06-26
北方的春天06-26
北方特色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