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时间:2024-03-30 14:25: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活着》有感[集锦1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活着》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活着》有感1

  在教室监考,无意看见学生的书堆里有本《活着》书,顺手就拿起来看看,监考几个小时,又不能玩手机,只能发呆,打发这么长的时间。这一部讲述人生命运的悲惨的小说,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富贵这人的人生经历。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的过程让人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自己死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是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刻倒是封闭起来。有写作灵感时,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生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美和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读《活着》有感2

  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断探讨生的意义,而作家余华干脆以《活着》为题,以中国特有的年头,特有的人的方式来展示他心中的话。

  与书名《活着》的深厚不同,书一起先描写一个旧社会的地主家的儿子福贵,他嗜赌成性,游手好闲,“这样的人死了也罢了吧,他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我心中暗想。不出所料,他很快输光了家里全部的财产,在父亲临终的话下,他起先重新做人,而悲剧从今在他的生活里渐次上演。

  他进城为母亲买药被抓了壮丁,在战场上失去了难得的挚友。几经辗转回到家,母亲已死,妻子含辛茹苦养大孩子,可女儿却是哑巴。接着妻子病倒,女儿含泪送人,唯一希望的儿子因给人输血失血而死,女儿在生孩子时死了,女婿又在工地事故中丧生,最终的亲人苦根竟因吃豆子撑死……假如说世上真有因果报应的话,那么福贵必须是最好的表达。

  面对多数次的“天崩地裂”,福贵的反响却令人惊羡。他并非拥有处变不惊的实力,而是有着超脱凡人的韧性。败尽家业,他还有老婆孩子和一小片田地;被抓壮丁,他心里坚决着回家的念头;妻儿死去他还有哑女儿和孝顺女婿;他俩死了还有未谙人事的孙子等他抚养;最终连孙子都离开了他,他就放十块钱在枕头下让人替他收尸,终日以黄牛为伴!从令人憎恨的纨绔子弟,到让人泪流的.凄惨农夫再到受读者心生敬畏的老者,作者笔下的福贵的一生展示了人的生命的韧劲到底多大。

  我认为他是面对苦难时我们的好典范,可以称其为生命的不倒翁。任凭残酷生活的拳打脚踢,他总能找到活着的重心,让自己摆回最适宜的位置,就算命运残酷的像一把铁锤,将他最终一点的渴望也砸得粉碎,他也要捧起一抔土将它当心埋好,让自己死后的骨灰能与之相伴。

  余华以《活着》为题,却专注描写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演奏的是壮美生命诗篇,却以琵琶轻轻弹唱,激起的是深厚的生命鼓点,却像哄孩子一样温顺拍打。正是这样以平淡的口吻诉说着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给人以最朴实、最厚重的生命力气。

  活着,在苦难中静静绽放。

读《活着》有感3

  余华称(活着)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这是一部充溢血泪的小说。经过一位中国农夫的苦难生活讲解并描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解并描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解并描述了无望的不存在;讲解并描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相互感谢,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这是余华对他这部书的评价。

  的确,我这个12岁的少年也深有体会。尤其是有庆,凤霞,二喜和苦根接二连三的死,让我感到了命运对福贵的不公,然而,命运又让他从原先的阔少爷转变为一个本本分分的农夫,没有成为地主,免糟那个时期的一死。或许活着就首先要为本身,在去探讨所谓的'“身外之物”。

  此刻,我在想想那多少无知的青年,他们误入歧途或许是以为一个物质的享受,他们的人生没有历史,真是该好好读读这本书。生活会让你觉得离不开它,除非你真的从根儿上就不想好好活着。

  挚友们,醒来吧!寻求你生活的灵魂的天空。

读《活着》有感4

  读完活着,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或者因为福贵悲惨的命运,或者是因为他穷其一生,终究却只剩他一个人。

  福贵是书中的男主角,但故事是以他的诉说展开的。余华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以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再到大炼钢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一个小小的平凡人发生的事情而福贵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不幸。

  这篇故事以“我”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为头,在初夏的时候“我”遇到了福贵,而与福贵开始交流,正是因为福贵在吆喝让牛时干活时喊的那几个名字。我想故事的开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福贵是旧时代的“富二代”,他的父亲是地主。但是却有个奇怪的癖好,喜欢去村口粪缸上拉屎。或者就是福贵这富二代的身份,她爱上了嫖,也爱上了赌。他怀着六个月身孕的妻子家珍曾去赌场劝过他,但福贵没听,后来被二龙和沈先生两个人骗去了所有的家产。他和父亲,母亲,女儿和怀孕的妻子一同搬回了乡下。父亲因为这件事去世了。而他因为去帮母亲找郎中而被国民党抓了被迫离开了家乡,他不敢逃,也逃不了,命运似乎对他特别无情。他离开后,母亲也离世了。等他回到家后,已经过去三年了,他的女儿凤霞因病聋了又哑了,儿子有庆长大了,却不认识他。在之后凤霞嫁给二喜之前,有庆因为给省夫人献血过多而死亡,之后凤霞也因为生孩子难产死亡,妻子因为软骨病死亡,女婿二喜因为凤霞死了之后心神不宁在做工时被石板砸死。而他唯一的外孙苦根,因为吃东西吃太撑撑死了。命运似乎对福贵特别不公,他的命运多舛,上天似乎总喜欢跟他开玩笑,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他。书的名字叫《活着》。但我觉得福贵之所以活着,是因为他忍受了命运的不公折磨。忍受生活残酷,忍受人生的无奈,每个亲人的离世都是那么的毫无预兆,措手不及。

  文中记得很清楚的是家珍在得知有庆死了后说的一句“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看到这里我觉得心痛。有庆是个乖孩子,他爱他的羊,对它们好,为了不被父亲骂,还把鞋脱了才去跑步。但是就这样去世了,富贵难过,他心痛。但他又能怎样呢?书中有句写得特别好:“月光照在路上,撒满了盐”。我想,福贵每次走过有庆常跑的那条路,心都会痛的吧?但是他空有一身悲痛却无法宣泄,他还有妻子女儿要照顾啊……

  他无法对命运抱不公,他只能忍受,然后活着。这个或许就是余华想要告诉我们的。面对命运的不公平折磨,生活的残酷,努力而坚强的活着。

  文章的结尾是这么写得:“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内容召唤她们的女儿,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句话似乎平淡如水,却又意味深长,却又出乎情理其外,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让人无法不佩服余华。让人深思,让人回味。福贵的活着,注定是一种苦难,一种悲哀,但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的伴随下活着。这便是这本书的真谛。只是阖上书本之时,似乎还是不能平静。或是为福贵的悲惨生活罢,或者因为他穷其一生,最后只剩他自己。也许他是不孤独吧,他有那头牛,有那些悲伤却美好的回忆。这些会陪伴着他,直至死亡。

  福贵,《活着》都以苦难为船,悲伤做桨,时间如水,独自划过历史的长河,不留一丝涟漪。

读《活着》有感5

  缘于朋友的推荐,我阅读了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活着》,作者余华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我因为好奇翻开这本书,却因为它的内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贵的快乐而快乐,因福贵的悲伤而悲伤,当看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福贵的一生太苦了,尽管他年轻时享受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后来所经历的苦难却也是非比寻常。从他输光了所有家产并经历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后,他开始学着面对生活。就在他开始习惯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时,因母亲病倒到镇上去请医生而被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总算没有在战争中死去,从死人堆里捡回来一条命的福贵辗转回到亲人身边,但贫穷、饥饿、疾病、死亡接踵而来,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只能与老牛相依为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样,同样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福贵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述着自己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位年长的老总。他说他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儿时的米汤水,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被饿死已是一种幸运,当饥饿难耐的时候,一碗哪怕只有几颗米煮就的`米汤水便是人间美味。年幼时的苦难让他一度无法释怀,他说他以前每讲述一次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但是,他说他现在可以笑着讲完这段经历了。是的,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不仅如此,就连我们的生命也终将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福贵便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既是尘埃,那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特别是像福贵这样苦难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来得快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天,昨天上午在养老院做义工,看到这些老人,有的全身瘫痪、有的半身瘫痪、有的疾病缠身,当然也有八九十岁仍健在的,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人说,没有质量的人生,毋宁死。但当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风清云淡?也许真的只有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活着也是一种幸福。这样看来,活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至于他活着的意义是不是你认同的意义,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读《活着》有感6

  前几天,我去双河的一所学校找我姑父,经过姑父的体育办公室时,恰好看到两本摞在一起的书,我走了过去,拿起书来看了看,名字叫做《活着就是幸福》。我想起还要去找姑父,所以把书放下转身就走了。找到我姑父时,他却说还有事要做,让我过几小时再来,我想起了那本书,转身往姑父的办公室走去。

  我翻开了书的第一页,惊奇的发现,副主编竟然有十多个!当我翻到前言时,我又一次惊住,前言有三四页,而且每一个编导都发表了自己的话语。

  这本书到底讲的什么?我翻开第一篇文章,津津有味的阅读起来。

  在那时候,时间好像过的非常慢,姑父在学校的事情还没有办完,我却把一本书快看完了。

  读完这本《活着就是幸福》,我发现它很有价值,很值得让人去看。

  我在那时真正体会到了活着是多么幸福。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生命,那还有什么高兴的呢?活着,是多么好,有朋友,有家人,能打乒乓球,能跑步,能学习,能交流……没错,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快乐,有悲哀,有时激动,有时后悔,我们的健全的肢体让我们想做什么就能做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生命,地上小小的'蚂蚁,天上飞翔的鸟类,可爱的宠物,鲜花,小草,大树!

  可是,为什么有人总不珍惜上天赐予我们这般美好的生命呢?

  那些人,他们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用真钱来买一些虚拟的东西,更可恶的是,他们整天都在虚拟网络世界里游荡,我,想送这些还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玩的人一句话:幼稚的人,他才天天呆在虚拟世界,用钱来玩游戏!

  我们的地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除了我们,外星上还有没有生命?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我们美好的生活!

读《活着》有感7

  前两天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活着》,这是余华的作品之一。这本书的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像品茶一样,让我回味悠久,感触很深,好像还有种刺痛的感觉。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少爷,由于年轻时好,输光了整个家产,由一个好吃懒做的富人,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富有的时候,除了具有富人的恶习以外,他还要翻倍。而穷的时候,他比一般的穷人还要穷上几倍。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他成了一个非常穷的穷人,就停止了对他的掠夺,而这种手段却是最残忍的:死亡。福贵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和朋友们相继死去。我不知道每一次的失去福贵是什么心情。喜也好,怒也罢,这都不关我的事,即使这样,也会让我这个旁观者感到心凉,会哭上一会儿。

  书中的所有人,面对命运,没有任何抱怨,也许他们不懂什么是抱怨。所有的一切,他们除了承受,还是承受。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如果人明白了死亡是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会活得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坛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他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双腿残疾,之后又频发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曾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维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通过苦难体会到了生存。

  《活着》像一直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这本书,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得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一个好的开端并不能代表以后永远都是好的。就像书中的福贵:刚开始是大少爷一个,可后来呢?不是穷得比一般的穷人还要穷吗?当绝望和痛苦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时,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一起。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那无垠的大海,不禁从容的呐喊道:“感谢我的父母!”

读《活着》有感8

  一口气,2月9号下午就读完了这部小说,初读《活着》,平平淡淡,就连福贵的悲惨的人生也没激起我内心的半点波澜。2月11号,心血来潮又读了一遍,还是找不到感觉。2月16号上午,再读《活着》,已是泪流满面,有种“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的感觉。于是,借着这种悲伤的情绪怅然地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句子。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句话摘自余华《活着》的序言。

  《活着》给人的感觉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爱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我们为福贵的一生悲惨遭遇伤心落泪,可是福贵本人却已经无牵无挂,云淡风轻,轻描淡写般地描述着他一路走来的故事,在田间高歌:“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在生活当中,我们总是一听到别人有个什么糟心事情,就会为别人感觉到难过伤心,自觉的感受他们身上的痛苦,可是终究我们不是别人,我们无法去体会别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别人所说的糟心事情,其实也没有那么的糟糕,我们又何必去自寻烦恼呢?母亲有一个朋友,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会和母亲一起聊天,聊天的时候会说一些她自己家里面的事情给母亲听。每次说的事情都是她自己糟心的事情:“儿媳妇不孝顺,在家里经常对自己大呼小叫,不尊重自己;儿子工作不顺心,也会把气发在她身上;儿媳妇想生二胎,没有钱;她在家干很多杂活”就这些事情,整天可以颠过来倒过去地说上好几回,母亲回来有的时候就会和

  我说,说的时候还挺替她难过的:怎么摊上这么个儿媳妇。母亲说的次数多了,我就会偷偷的观察他们,发现那位阿姨每次说的时候都是很享受的,所以,我就觉得,其实她并没有那么当回事,也没有像母亲说的那么痛苦,可能,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所以,我们在听到别人说痛苦事情的时候,先不要义愤填膺,有可能别人是炫耀呢,听听就可以了。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或许可以解开你对福贵悲惨人生的纠结。

  书中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不禁让我想起,“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代表着对命运的不屈和呐喊,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一种信仰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平凡也意味着生命中的某种缺憾和不完美。因而面对生活中的迷茫、阴霾,坎坷时,活着就要忍受岁月里的平庸、琐碎、孤独、痛苦,而只有熬过那段苦难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会柳暗花明,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有意义。

  读到这,大家对这种观点或多或少会有点疑问:这样活着的未免有点平庸?而我想说的是:人若心存高远,志在四方,固然是一件好事,真若心愿达成,也不枉此生。但这并不代表像你我与福贵这样的小人物的平凡一生就是浑浑噩噩。其实每一个人的一生经历都是一部书一出戏,只不过是悲喜长短不一而已。

  只要生命存在,人还活着,这出戏就尚未落幕,就必须一直演下去,而活着就有无限种可能的存在。就像这个故事的最后所记述的那样。卖牛的告诉福贵,他买的老牛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而福贵却很知足,他认为自己恐怕还活不过老牛。结果他们却出人意料地活到了今天,被别人说是“两个老死。”有人说:“如果你已经体会过命运的无常,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余华也曾经说过:“人们不愿接受苦难,但《活着》中福贵生存的意义,就是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很多人第一遍看《活着》时(我也是),并没看懂,余华透过书所向我们传达的意义,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自身经验的增加),重读《活着》便会对其中的情节有更深的'理解。福贵他目睹了身边每一位亲人的离去、经历了起起落落的一生后终于得以明白,那些他曾经看重的物质、亲情、友谊,与生命本身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余华说:“人类是无法接受太多事实的。”我们随着福贵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感叹世事的不公,无法接受他辛劳一生,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可福贵反映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与《白鹿原》的结局一样,在这本书中余华打破了“好人有好报”、“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美好结局,正是让我们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待生活。正是福贵曲折的一生他告诉我们只有正视生命的苦难,诡异的命运就永远扼不住活者的咽喉,这种活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这种人生才是真正不负活着的人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活着意义的人。

  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也许,这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读《活着》有感9

  《活着》以第一人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福贵生活在一个纷乱的时代,他亲身经历过战争。他目睹了家族的由盛转衰,他的亲人一个个都先他而去。他的一生是不断地在失去,先失金钱,后失亲人,最后留下陪他的只有一头老牛。但即使命运如此的坎坷,他仍旧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

  过去那些伤痛从他的口中吐露出来,显得是那样的风轻云淡。小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家珍和有庆之死,家珍是一位温柔体贴的好女人,无论丈夫是风光鬼混还是落魄穷酸她都没有放弃过他,在她生命的最后,她死得十分地宁静,尽管她身前经历了种种打击,但她还是那么宁静地死去。这种宁静是对死亡的坦然,愿多年后的我们面对这缓缓而来的死亡也能够宁静以待。

  有庆是主人公福贵的儿子,因为出生时正当家境落魄,所以他十分乖巧懂事,但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被无良的医院为救县长夫人而抽血致死。当主人公赶到学校时他们仍没有因害死了人而心生愧疚,反而质问福贵:为什么你只有一个儿子?这反映了那时贫民的命的卑贱。有庆之死揭露了人心之险恶。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太多,他曾有过真挚的友情、温柔的妻子、孝顺的'子女,这是旁观者感受不到的幸福。或许有人认为他的一生过得十分悲惨,但在福贵眼中或许还是幸福的,谁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呢?这个形象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物:他勇于面对自己,不论贫苦、混帐还是绝望,都坦然接受,都顽强活下去,这是少数人能做到的。作为旁观者的我没有资格指指点点,正如《自序》所说的那般“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活着》告诉我们每个人一个道理: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正因如此,主人公福贵在历经种种苦难后仍旧没有被打倒,反而对生活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愿我们在经历磨难后,仍旧能对生活充满乐观与希望。

读《活着》有感10

  《活着》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是来源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磨难,他的家人都先后离他而去,而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余华。

  《活着》写出了一个饱经折磨,历经坎坷的人生。故事里的主人公福贵,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他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经历了一系列的折磨,才成就他的晚年生活,一个对人、对事都已经看淡了的人,这样的人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能炼出如此的人生态度呢?

  主人公福贵年少时,是一个爱赌博的人。一天福贵去赌博,过了许久,家珍还不见他回来,就挺着八个月大的肚子去找他,找到他时,为了不让福贵把钱都赌光,她就去劝他,说不要再赌了等一系列的话,可是福贵不但没有听进去,还踹了她一脚。当时,周围还有很多人,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来站出来阻止福贵的这种恶劣的行为,反而是任由福贵对他的妻子这样做。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社会,人心的.复杂及丑陋。

  之后,福贵因为没听家珍的话而把整个家业都输光了,因为这事他的父亲被气出病了,最后父亲病死了。因为父亲的离去,福贵也比平常成熟了,他带着母亲和妻儿去到了一个小山村生活。因为家珍的父亲当初是看福贵家里有些权势,才把女儿嫁给了他,现在他们家已衰落,可就不能让他们带着家珍受苦了,家珍就被迫回了娘家。可过了几个月,家珍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有庆“逃”回来了,就这样他们一家人得以圆聚。

  但从这之后,磨难也就真正的来临了。先是家母生病,福贵被抓,过了几年福贵逃了出来,而这时,凤霞却因发高烧变成聋哑人。几个月后,福贵母亲终是抵挡不住疾病的折磨去世了。有庆上了五年级,发了善心去帮人输血,却因输血过多而逝世。之后,家珍的身体便是一日不如一日,当凤霞嫁了好人家,家珍的病情才有点好转,但终究是好景不长,凤霞在生孩子的时候因失血过多去世了,听到女儿去世的消息家珍的病情加重了,最终也是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只有孙子苦根、女婿二喜和福贵一起相依为命。突然有一天二喜在工地上干活被水泥板砸中,就这样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离开了人世。但上天似乎要把福贵赶尽杀绝,苦根发烧了,福贵等他病好做了很多好吃的,可是没人能想到苦根被噎死了,从此以后只有福贵一个人留在这世上。

  书名是《活着》,但书中却一直都在讲每一个人的悲惨命运,这不禁让人觉得矛盾,可是反过来再看这本书的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是寄托了前一辈人对他们的爱,如福贵、家珍、凤霞、有庆等,可以清楚地看到命运与美好的寄托是不成正比的。

  “活着”意为要做一个有生命的人,可是这本书里的人,除了福贵,没有一个人不是跟“活着”相反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富贵是幸运的。福贵靠着强大的意志力在家人都一个个离去的情况下,还能坚强的留在人世间,这就是“活着”,但是,从他由一个富家子弟到穷困潦倒,再到家破人亡的过程看,他又是不幸的。活着真是不容易啊!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活着,活着_读《活着》有感1200字06-22

活着是美丽的——读活着有感500字06-15

活着是种责任_读《活着》有感900字06-22

活着读后感500字 读《活着》有感06-28

读《活着》有感06-27

读《活着》有感06-27

读《活着》有感06-29

读《活着》有感08-20

活着真好作文800字 活着---读《妞妞》有感06-28

读《活着》有感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