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常常会随着经历的不同,而对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这个时候,就可以写一篇感悟的文章,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到底应该要怎样去写感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
数学课上的脑力劳动是思维的试金石。孩子们数学题做不会,大多是因为他还没真正地学会思考。学生只有真实地感受习题就是生活中运用的,再通过不断观察、思考到最终的理解,他也就成功了。
苏氏在本条讲述了他的一个学生彼特里克的故事。一个“头脑迟钝”的学生,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理解算术应用题的题意。苏氏通过带领他到自然界里去注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解决的许许多多的应用题,使他通过自身的智慧努力去理解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实质。他依次教给孩子去观察和对比各种事物、各种属性和各种现象——即教给他们看出事物的相互作用,努力使孩子理解数的依存关系,使他相信这些依存性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现实存在的。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孩子马上就学会计算和运用数字,而首先是应当让他理解各种依存性的实质。最后,通过这一过程的努力,这个孩子终于能够独立地解出应用题,他兴奋地跑回家告诉妈妈和奶奶,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做求四边形周长相关的数学题,通过练习学生们大多都学会求周长方法时,题目发生转变:出现了一块菜地围篱笆,它有一面是靠墙的。学生做这样的习题,通常是按照长方形的周长直接就求了,不管你怎么提醒他总能把那一面墙不需要围篱笆给忘记了。这时候,你并不能就此判定孩子在数学知识学习方面不会有大的进步了。毕竟孩子的思维不只是停留在这道题上,我们应该充分地去相信他们,让孩子多加的练习,亦或是带领他们走到自然中多观察。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足够的耐心的',一年不行,那再一年呢!你要坚信终有一天,他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他们是能行的。
正如书中所说,思维就是一颗花,它是逐渐的积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细心而耐心地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滋润,终于一日,它的花朵就会绚烂绽放。让我们充满期待,教会儿童思考,在他们面前展开思维的最初源泉---周围的世界。让我们把这种认知的欢乐给予儿童吧!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2
寒假来了,在自己闲暇时间又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翻开来细细品味一番。
每一次读这部著作都会使我觉得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有所收获或印证。就像在与大师亲切地交谈,聆听大师的教诲。在读到关于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一节时,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也有同样的感触。学生很好地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简直并不理解他会背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而注重对规律的理解和概括呢?
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学生学习某个新规律时,先把这种规律放到简单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基本现象,在不断出现的现象中,找出隐藏的规律,并试着把它总结提炼出来。实质上,这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经历这一规律。虽然它还是潜在的,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你会发现智慧的火花让潜在的规律从同学们的头脑里逐渐浮现出来,慢慢变清晰、变透明。最后再引导同学们把它提炼成定理或公式。并练习运用这一规则解决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一真理能运用到许多地方。这就是定律、公式被发现的过程。现在再记忆这些规律就会容易得多。因为它经过多次的`思考。
那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规律提炼出来放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实例中去,并把这种实例进行必要的简单化、课堂化。准备呈现给学生。
其次,分析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水平,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要能起到指引作用,有的要能起到有限提醒的作用。
其三,呈现实例时,要求学生们注意观察,配合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在同学们就快要发现规律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把合理和有用的部分加以总结、提炼,形成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
最后,及时练习巩固新学的知识和规律。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把所学到的新规律应用到新的题目或实例中去。在练习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思考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掌握这种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3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状况和需要,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取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推荐》。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先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推荐,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推荐,谈谈自我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终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教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可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此刻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我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可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梦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历史教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最终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就应安排好自我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用心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我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并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构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推荐》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4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呼?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我在《爱心与教育》里第一次认识了李镇西、第一次折服于李镇西。
文中,李镇西深情地回忆起师生之间美好的往事与浓浓的情谊。我浸润其中,在爱的氤氲里体验着文字的神奇、教育的魔力,如一次灵魂的洗礼,酣畅淋漓、神清气爽。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的话振聋发聩。
既然是朋友,面对学生偶尔犯的错,有时是不是应该选择宽容,给学生自我改错的空间,来续写一个美丽的错误?
有一种爱,叫做宽容。
抚摩着飘香的书本,我的思绪不由回到二十年前
有个瘦弱的小男孩,因为家里早饭做迟了,他胡乱吃上几口、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匆匆推开教室门,来不及刹车的脚步仓惶停滞在了讲台前,他发现,所有同学已坐得端端正正,目光齐刷刷地射向自己。
正在黑板上指点江山、令他望而生畏的老师,拿着半截粉笔的手凝固在了空气中。
什么是万箭穿心,什么叫无地自容,这个满脸通红的小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成语的魅力。他忐忑的心里,等待着老师的雷霆一怒,更尴尬的是,自己一只手里还提着一个袋,里面装着的大碗还盛着今天的午饭。
他仿佛看到了一幕场景:大碗四分五裂,悲惨的碎片在教室外呻呤。
老师回过头来,微笑着:快到座位上去,以后早点到。
心,蓦地轻松开来。从此,小男孩喜欢上了数学,喜欢上了这位严厉、但此刻让他觉得分外亲切的老师。这幕温暖的画面,也如冬日的阳光,照亮着小男孩人生的征程,让他相信着真诚与关爱。
面对学生的过错,老师选择了宽容,小男孩在宽容里邂逅了一场美丽的过错。
对老师的爱转变为对教师职业的爱,长大后,他也成了一名老师。
这个小男孩就是我。
关于那次打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另一本《教育手记》中已有详细记载。我这里想强调的是,在那些被教育的日子里,我在反省自己错误成名成家的李镇西,坦承错误,真心忏悔,这份胸襟何等宽广。
与李镇西一样,沐浴在仁厚慈爱中的我,在初为人师时,也曾由于年轻鲁莽,铸下大错,至今追悔莫及。
那是二十年来,我所教的孩子们,只有两天便离开母校,各奔东西了。写留言,赠礼品,毕业离别的淡淡忧伤笼罩在落英缤纷的校园小路。一个平日寡言的小男生,低着头,涨红了脸跑到我的跟前,将一本精美的留言册递到我的手中,又飞快地离去。
一天后,同样漫步在这里,却发生了让我震怒的一幕。砰的一声,循声望去,一块窗户玻璃,碎成了几片。旁边站着他昨天把留言册递给我的小男生。怒不可遏的我,死死地盯着惊惶失措的他,狠狠地指责道:看你给母校留的好纪念,以为明天要走了,就可以无法无天,故意破坏了?你简直坏到了极点!小男生嗫嚅着,似乎想申辩什么。我更加生气了,抛下一句: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转身离去,留下他在死寂的空气里呆呆地站着着。
没想到,从那刻后,小男生逃离了校园,二十年来,对我避而不见。只有那本留言册,至今仍在我抽屉里孤寂地躺着,诉说着凄凉与委屈。
后来,我也知道了,那时的他,是分别时的痛楚与不舍,扰乱了他的心境,是无意中的一挥,打碎了玻璃。而我却不分青红皂白剥夺了他申诉的权利。那绝情的话语,令纯真童心如玻璃般破碎,那严酷的`眼神,划开无法逾越的鸿沟,阻断了曾经亲如父子的师生之情。
至今想来,后悔我为何不能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宽厚对待学生犯下的错误。那碎了的玻璃,扎痛我的心房。那遗落的留言册,变为我心灵的债本。
我这是在还债啊!李镇西如此评价自己。
岁月的沉淀,失败的砥砺,如今的我,终于懂得了宽容。用爱、轻轻叩击学生紧闭的心扉,一如当年我的老师。
班上有个学生彭某,平时成绩不错,性格也还活泼,进入初三,却突然沉默起来,爬围墙,进网吧,成绩一落千丈。通知了家长,打骂一通,他却变本加厉,愈发沉沦起来。
又一次,彭某偷偷逃出了校园。焦急的我,走遍了附近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不见踪迹。后来听人说,曾在江畔见过他。夜色渐浓,我沿着长堤,足足奔走了十多里,筋疲力尽之时,看到了他,孤独的身影在呵气成霜的寒风中瑟缩。我连忙将衬衫脱下,披到他的身上。起初他抗拒着,但拗不住我,也或许是太冷了,他终于披上。我看到他眼里的泫光。
蹲下来,像个老朋友,与他聊了起来,讲他的爱好,谈他的优点,看他慢慢流下眼泪,我知道,那层坚固的防御正在卸下。
他说了自己有次考试,得了80分,被家长狠狠地揍了一顿。家长说考上不上重点中学,就别想再读书了。我终于明白了他放逐自己的原因:家长给的压力太大,要求太苛刻,稚嫩的肩膀不堪重负。
后来,对症下药,我给了他一些减压的方法,与家长进行了沟通。终于,他又恢复了往日的开朗,笑容重回脸上,学习成绩逐步上升,在人们的惊诧中,以优异成绩被重点中学录取。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切不可因为简单粗暴将学生一棍子打死。抱着宽容之态,面对学生的错误,倾注爱心,宽以待之,不经意间,你会听到枝叶拔节,看到花儿吐蕊。
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李镇西)宽容缘于尊重,源出爱心。
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放纵,而是为着学生的成长,战略性的后撤,如水墨画中的留白,给学生自我改正的机会。
李镇西,让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如在同一军营里打拼了几十年的战友。李镇西文中叙述的一些事情,读来如在眼前。也许是因同为执教几十年的老班主任,情感极易产生共鸣吧!
拜读《爱心与教育》,受益匪浅;神交李镇西,今生无悔!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5
今天,有空静下心来细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第10期。读完之后,发现很多文章都跟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很是受益。
最欣赏戴金平老师的《关注物理概念教学的盲区》,戴老师的研究方法很是独特,但非常具有说服力。他给上完课后的学生进行无记名的调查问卷,从数据中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反思概念教学。第一次看完,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之所以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法,是因为他关注了课堂,关注了学生,而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细想,往常我们觉得课上得好不好,大多都是看老师的。之所以是一种非常需要进行的研究,是因为我们日常给学生上完课后,靠的是作业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好坏,而很少反馈教师教学的好坏。我们太多时候关注学生学习的好坏,而忽视了教师自己教学的好坏,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成长!
张主方老师的《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思考和实践》写得非常详细,一看就是来自与真实的课堂观察,其中有非常多课堂案例,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研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张老师的案例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可见,一线教师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多写写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案例,那么迟早可以写出一篇有着丰富案例支撑的好文章。
张曦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3I”原则》颇有新意,内容非常精细,特别欣赏他的观点:物理教学中倡导提高趣味性、拓展信息量和增强影响力。其中,他提到拓展信息量,让我产生了共鸣,因为我最近一直在写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可见,好文章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成熟。
司德平老师擅长于比较研究,我看过一些他的比较研究的文章。这次他写的是《高中物理人教版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在想,身处河南的他是从20xx年才实施新课程的。而有些省从20xx年就实施新课程了,但关于这两套教材的对比研究的文章为什么那么少。可见,好的文章立意到处都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
虽然我喜欢解题,但我更喜欢课堂和学生。非常喜欢《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关注课堂和学生的文章!希望《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越办越好!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6
有一种力量在继续——初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就听说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很诙趣,又很有哲理,一直想看看,却始终不能如愿。一则自己懒,懒得借书。二则自己忙,这也就为我的“懒”找了个借口。好在不久前爱人把这本书借来,我才一睹庐山真面目。闲暇之余,便捧在手里。这应该是最早的一个版本吧,书面发黄,让我想起了九十年代的教育,心里不禁为此书打了折。一本九十年代的书,一种九十年代的`思想教育,真的能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流行吗?魏书生,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书本。
《班主任工作漫谈》一共有八章,一个附录。在这里我仅对第一章《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唠叨几句,这一章又分为十三篇文章,我仅从前三篇讲起。事实上,我也只看到这里而已。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让人受启发,他说:“有一次xx发言人袁木在我后面坐着,我就不好说:‘袁老,您这么高的地位,怎么能坐魏书生后面呀?咱俩换一换吧。’你要求也不可能换,这样安排自有这样安排的道理,无需惴惴不安,很坦然地演好教师代表这个角色就是了。”“但日常生活中就决不能总惦记这会啦。日常生活中,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我跟卖冰棍的老大娘,跟卖白菜的老大爷,在人这个意义上是完全划等号的,咱一点不比人家高。”“有次坐火车,一个人从边上踩了一脚,我觉得踩得也没有什么不对,便连说没关系、没关系,说得他不好意思起来,只好说对不起。”“倘若不寻找积极的角色来扮演,明明是挤火车者,却不肯安心,总是牢骚满腹,一百个不平,一千个气愤,甚至埋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还有我的座位,怎么做个火车反倒连个座都没有?!’这不是自我折磨吗?”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7
最近,我读了《教师的挑战》这本书,受益较多,里面的很多案例和思考,给了我指导和启发。其中,我对介绍一个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的案例印象较深。
案例讲的是新泻县长冈市黑条小学的小林教子老师的一节算术课,题目是“比例”(六年级)。小林老师凝练的话语培育了侧耳倾听的儿童。尽管是在六年级,但很多学生还是害怕学习分数。“有一瓶840毫升稀释的橙汁。水和橙汁的比例是5:2,水和橙汁各占多少毫升?”在前节课上学生们把自己的解法写在了海报纸上。学生们用了四种方法求解。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在交流了这四种方法之后,理解“比”的`量的意涵与运算的意涵。小林老师询问道:“请谁解释一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静静地举起了手。一开始,教师点名让凌子回答,她在海报上用了最简单的运算方法。被叫到之后,她就急急地撤了手,小声地说“能解出来,但是解释不了。”小林老师表态说,可以稍微等一等。这时,别的儿童就不能举手了。这就是这个课堂的精彩之处。小林老师鼓励她说:“在海报纸上写着呢。去拿来看看。”在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与鼓励下,绫子同学站在黑板前开始慢条斯理地解释起来,声音小得像说给自己听一样,但却解释得无可挑剔,为此,她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赏。
由此我不禁想到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景,这些学生胆小怯于表达,缺乏锻炼,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一样,在这种时候我总是很恼火,因为她的回答不能让其他学生都听见,觉得是在浪费我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总是生硬地要求她把声音放大再说一遍,但实际并没什么效果,要么她是再说了一遍,但声音并没放大多少,要么她就干脆闭起嘴巴不敢说了。而更糟糕的是,这个时候其他的学生并不是在安静的等待和专注的倾听,他们这时往往是迫不及待的举手,并发出“嗯嗯”的迫切希望老师叫他们回答的声音,在这种时候我的反应往往是请那个声音小的学生坐下并叫另一个声音大点的举手同学来回答,这样做看似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场面,推进了教学。()但对那个胆小学生来说这不就是一个小小的打击吗?下次她还能大胆的举手发言吗?她的声音还能越来越响亮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了。这里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当小林老师表态说,可以稍微等一等。这时,别的儿童就不能举手了。之所以说这就是这个课堂的精彩之处,是因为其他学生不能举手了,就迫使他们转向对那个胆小同学的期待和聆听,这正是对那个胆小同学最好的鼓励啊,在这种情况下,她才有可能大胆的表达。我们的课堂上要想照顾好这样的边缘化儿童,除了要给他们以尊重、宽容和耐心之外,也要动脑、用心制定好合适的课堂规则,让这些规则来辅助我们真正地达成目标。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8
在业余时间,我认真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教师专业的基本概念、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关系、走向专业成熟等几个方面,让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书中不仅有理论部分,还有与我们日常教学很接近的一些小资料,如案例、一些杂志上作者选取的小文章,看完后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关系这一章让我很有感触,有一些收获,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在开展家长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
书中指出:“只有不断的反思,学会换位思考,以适当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才能共同解决难题。”在幼儿园日常的工作中,家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最初一些家长的要求让我感到很挑剔、自私,心里有时会有些抱怨,但是时间长了以后,我渐渐的能理解一些家长的做法,明白其挑剔自私的原因。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其实,从父母的本能来说这是正常的,因此,需要老师能站在家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理解家长的这一心态。同时仔细的反想家长为什么会有挑剔和自私的表现是不是自己某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在哪方面还需要多加努力,相信坚持这样做,会慢慢的赢得家长的认可。
2.幼儿教师要具有“三心”和“二意”
“三心”指有爱心、信心、耐心。幼儿教师面对幼儿时必须心中有爱,时常展现笑容,和蔼可亲,将自己的感情投放到孩子的世界里,这些是孩子们最需要和喜爱的。“二意”指的是善意和诚意。这是针对家长和同事说的,无论对家长或同事都要本着善意和诚意与之交往,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样才能建立起宽松和温馨的工作环境,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我认为书中归纳的“三心“和“二意”很正确,是一个好的教师应具备的。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时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忽视上面所提到的三心和二意,所以导致工作中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有不足。读过这些以后,我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主要注意到这些问题的把握,让自己尽量做得完美一些。
书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的认真的去阅读,相信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收获的。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9
读《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光是看目录,就值得我读半天,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而言,读起这些让全世界都振聋发聩的大理论家、大教育家的大部头,犹如看天书了。引起我注意的是目录中有三个相同的题目——教育的宗旨,我猜想也许与我的职业还有些关联,于是就硬着头皮读起来。在读到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中的宗旨》的序言时,谈到杜威的两个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我觉得在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
1。教育即“生活”
杜威从社会角度观察教育,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类有教育,而动物没有。教育的职能就是延续社会生命,即教育能传递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由于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密切结合,因此杜威简明扼要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在我们学校,就非常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儿童。在食堂就餐之后,儿童要自己刷盘子,里外都要认真刷,直至刷干净为止;午睡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有些麻烦,这也不在学业考试内容的要求之内,但这种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好习惯能伴随他的一生。
教育,当它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时,“儿童的人格就会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脱离了生活,就会使儿童成为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盆景”,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创造力和天真无邪的快乐。其实,教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强调生活的意义,即教育应该成为改造了的、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而不是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
杜威十分重视儿童这一环节,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爱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强大的潜在动力,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动力。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这两点之间形成教育过程。他批评传统的教育过程强迫儿童死记硬背,填鸭式地灌输书本知识,这种教育无异于牛不饮水强按头,是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迫。杜威呼吁把儿童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提出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杜威提出改变教育的重心,宣扬用“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或“教材中心”,围绕儿童组织一切教育措施,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指导者,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长、经验改造的过程,就能使儿童在活用中活学各种知识,因此获得的知识就能帮助人们适应不断前进的社会,并能保证人类永远进步。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在学校里,必须能够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如同他们的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所上所经历的过程。这样,“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薰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认为,一是要求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要求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能有自由的相互影响。这样,学校就不会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
杜威视教育为生活,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的园地和生活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0
看到一本书,是吴再柱老师著作《乡村教师突围》。刚一看书籍名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突围”?乡村教师需要“突围”,为什么“突围”?怎样“突围”?也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
在我所理解的乡村教师的“突围”,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乡村教育的“围城”中走出,调到市区学校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空间;还有一种努力专研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突破乡村教师的局限,让自己的从自身“突围”,成为乡村教师的佼佼者,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研读《乡村教师突围》后,你可以很浅显的读懂书中所表达的意思:每天有所思,践行自己做乡村教师理想,天天有所得,乐在其中。套用书中他引用的余映潮老师送给他的话:“磨练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正因为没有经受多少磨练,所以不要在工作之余埋怨自己的肤浅!这应该是对每一个教师的鞭策。“贴地而行者,是首先有着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有着改造这个世界的决心,还有着把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世界进行有机结合的策略,也即是说,他们能够让思想接地气,感地温。如果老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条件糟糕,幻想着教育的“桃花源”,而不对现实工作中的细小问题一一研究,可想而知,所有的未来不过是空想而已!所有的目标不再好高骛远,而转而的低姿态说不定会让自己一点一点累积,至少可以让自己找到现实中的成就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成为真正的自己!
最后,谢谢吴再柱老师的书,向所有默默坚守的乡村教师致敬!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1
通过阅读学生的理解水平实施“有过程”的教学——以“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的对比分析
使我真正认识到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已达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培养数学能力,同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然后刘教授又给我们教师往往按照成人的理解以及思维习惯来看待学生的学习,容易将“现成的结论”告诉(教)给学生并加以大量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既不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又易使学生遭遇人为的障碍,从而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接着通过“加法初步认识”以及“减法初步认识”为例,分析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的思维过程,以及教师应该设计哪些“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并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
案例1中教师设计的活动显然是对所教“结论”的巩固和强化。由于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用加法”“3加2为什么等于5”都非常抽象,而且教师的理念是“刚才我已经’教’了现在你们就应该会用”,没有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此抽象的结论仅凭教师告知“一遍”,学生怎么能准确地“复述”呢?显然这样的教学是“教与练”,是“告知式的,缺少学生自己的感知、质疑、争论、思考与体验。
案例2中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开放性”活动。通过学生操作,创设能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再次感知“减法模型”,然后整体上比较、概括所编“算式”的共同之处,抽象出“减法”,从而理解减法的意义。由于教师对“减法”的定位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案例抽象概括出其“模型”,因此当教学中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时,教师能成功地诊断出学生“争论”的本质所在--减法是解决某类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关注的是抽象的数量关系而非现实意义。但学生的学习不能直接“背诵”抽象数量关,必须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并在质疑、争论、举例以及教师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下来学习。学生经历的“过程”非常充分,因而能够认识到减法解决的就是“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甚至有的学生能够感悟出“数和算式都太神奇了”。
让学生认识到“加、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重要模型”,并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非常重要。果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认识,那么就不能抓住教学中的生成。例如,在案例1中,有学生说“就好比马路上有车,或者……”,是否该学生想说的就是“3+2=5”不仅能解决“鸭子有多少只”,还可以解决“马路上有多少汽车”或者其他的“求和”问题?由于教师并没有将“加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就没有抓住学的生成。相反,在案例2中,由于教师认识到“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因此课堂就能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水果是否等于汽车”,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算式真神奇”。这样的教学就不单单是教计算了,而是对计算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带来学生对数学的积极体验--算式真神奇!
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2
在20xx年暑假期间,我有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教师的解放与超越》这本书,通过拜读,使我从内心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我认为,这本书是通过从教师观念、自我突破、教师心境幸福、教师智慧、教师希望与发展方向等方面阐述的。
通观全书,让我身同感受的是:李老师说:“我最幸福的就是我的职业和我的爱好完全融为一体”,结合他自身的一些亲身感受李老师认为:教育教学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一定要有儿童思维,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最幸福的就是我的职业和我的爱好融为一体,如果一个人的爱好和职业是一致的,他就是幸福的。只有真心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能在自己的努力工作中感到自己是幸福的。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每个故事都要充满人性,浪漫而富有情趣,这才是教育才是幸福的老师。教师是知识分子,要保持思想上自我认知,要保持精神独立,从而每天处在充实而快乐的现实生活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
李老师还谈到他的成名作《爱心与教育》这是他和他的学生共同创作的童话,感谢他们一起编织了这么美好的故事。李老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从而与学生融为一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助力学生的成长。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集体朗读了最后几句,我坚信你们将会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忠于祖国的爱国者,成为世界公民,成为很好的朋友,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双亲。最后齐声朗读,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伴随着这洪亮的声音结束了课。李老师衷心的说,让教育充满诗意,把教育编织成童话,什么是教育?一个日子,一个孩子,就是教育。擦亮每一个日子,陪伴每一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我们要认真思考,思考怎样把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美好时光,为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增砖添瓦呢!
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其智慧从何而来?
首先,从学生中来,从教师的成长角度,向学生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和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注视下,优点与缺陷,成功失误,精彩与暗淡,高尚与庸俗都躲不过几十双眼睛,老师主动把自己的工作交给学生评价,不但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创造的能力,更能从他们评判中明优劣、知得失,这正是我们智慧的增长。
其次,从反思中来。思考当然不只是反思,但李老师所说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实践进行的研究、审视、咀嚼、解剖、追问……。这种反思的习惯与能力正是任何一个老师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我们每天卖面对学生上课、谈心、批评、表扬、开展活动、接待家长、处理突发事件……这一切都是我们反思的对象。
最后,从阅读中来。应该是一名阅读者,而且终身阅读者,或者说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因为反思和阅读往往密不可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这样的老师会把阅读当成每天的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第四,从同行中来。这里的同行首先包括身边的一些优秀的老师或不一定有优秀称号但富有经验的老师。除了向身边的老师学习,还可以向国内外名师学习。
总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受益匪浅,犹如重新得到心灵上的一次洗礼。阅读李老师的书,从李老师的自我介绍经验中收益颇多。我作为一名半路入行教育的小学教师,我认为我应走的路还很长,借鉴书中良好建议,从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这个行业出发,踏实、务实、学习,从而使自己在教师这个行业中不断进步不断的进步。努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让家长学生都满意的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我们努力工作而更加丰富多彩。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3
读了《世上最划算的教育》一书,深深感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职业,是全天侯的,从干上的那一天起,就永远没有退休的可能;并且不准请假,不得偷懒,不能够休息,白天黑夜都得上班,并且没有薪水——薪水在其他地方挣,然后往这儿花;这种职业,叫做父母。
教育好自我的子女,就要从培养好子女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开始,有人说,培养好习惯就像往银行里存钱,随时都能够取出来用。有了一个好习惯,就好像在银行里存了一笔钱,有了两个好习惯,就存了两笔钱好的习惯很多,就等于在银行里存了很多钱,一辈子都能够取之不尽。
《世上最划算的教育》一书,“童年需要培养的38种好习惯”,每一种好习惯都从故事引入,让我们思考学到了什么让人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再运用到实践中。例如:书中在培养孩子“遵守诺言的习惯”里,引用了《宋庆玲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庆玲为了她之前答应教小珍叠花的事,而放弃了全家到一个很趣味的伯伯家做客,而不知怎样,她等了一个午时,小珍也没有来,爸爸遗憾地说“早明白就一齐出去,庆龄一个人在家多寂寞啊”。懂事的小庆龄却说,我们约好的,我本来就应当遵守自我的诺言,要不然我就是跟你们出去玩了,也不会高兴啊!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小庆龄是自我决定留下来的`,这一点很重要。她必须也是想去那个伯伯家做客的,可是最终放弃了,是因为在她心目中留下了等小珍更重要。我们从故事里不难猜到,信诺言,不仅仅让守诺的庆龄欢乐、有尊严、也让小珍有了安全感和信赖。
如今,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够怎样做呢?1)、凡向孩子许诺言,就要尽量兑现;2)事前提醒孩子诺前三思,事后提醒孩子兑现诺言;3)发现孩子守信用,要及时表扬;4)不“逼”孩子许不可能兑现的诺言。孩子在成长中,需要培养的习惯实在是很多,如果你的孩子有了许多良好的习惯的话,作为家长的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4
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人民教师,内心澎湃着用心把每一个孩子教好的雄心壮志。实践后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他们的顽劣、无理,甚至感觉到不可理喻、无能为力。到底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呢?怎样才能把他们引上正路呢?他们有那么复杂吗?他们只是孩子啊!《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教育者跟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平等交流。
确实,教师和家长本来就只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为什么非得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压制逼迫孩子呢?作者说:教育孩子不是驾驭孩子,所有的大智慧都是源于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要想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请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我们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引导他们;不然,就是粗暴、蛮横地打压、灌输,根本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相反,给了他们野蛮、攻击的例子。
作者对她女儿的教育是宽容、平等的。她时常跟女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她的家里,她的女儿像大人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对话一点也不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严肃正规。她的女儿可以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心声,尤其是不赞成的意见,孩子可以反驳父母的不是。有些话当时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出口的,她还用书信跟女儿交流。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儿开朗乐观、积极向上还善良友爱,更重要的是有主见、独立性强。
著名的哲学家卢梭说过: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拥护你说话的权利。作者提到,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国家的孩子却没有好好地享受过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去听听他想要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大人只会想他只是一个孩子,懂什么?他应该听我们的安排,我们都是为他好等等之类的。我们从来都忽略了孩子陈述自己想法的权利,我们似乎忘记了孩子也是有想法的、孩子也可以有诉求的。当孩子被大人认为做错事情时,他们总是被批评、指责,当他们想解释和辩解时,总是被这样的话打断:你不要辩解了,这没用,闭嘴,做错了事情,你还有理!这样的话在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时出口成章,我们好像当成理所当然的',作者说得好,即使罪犯还有申诉的权利呢?我们凭什么这样对孩子?他们就这样被枪毙了?
因此,作为有素质、受过教育的教师,我们更不能这么粗暴地对待孩子,我们更应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只有知道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只有了解孩子的真心,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为孩子好,把最好的给孩子,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平常就应该遵照这样的教育理念,时时处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再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多一点理解,少一点野蛮;多一点交流,少一点谩骂;多一点平静,少一点怒斥。
也许学生表面上犯了弥天大错,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学生判死刑,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平心静气地跟学生聊聊,让他说出真心的想法。就算他的真心是罪大恶极的,起码我们老师没有冤枉他,我们了解了他的内心,接下来才能有针对性地想办法教育感化。不管对小孩子还是大孩子,我们都要给他们申诉的机会,正如作者所说表达自己的内心对一个孩子来说极其重要,这是促使孩子社会化别的重要途径,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证,也是他们自我完善的需要,孩子做错事情,我们给他们陈述的机会,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才发现有时候孩子不是无缘无故犯错的,其实他们有时候只是好心办坏事。可见,了解孩子的真心是多么重要!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将平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真心后再引导、帮助他成长进步,绝不做专制、粗暴的打压者。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范文15
五月的季节是那么阳光明媚,微风轻轻抚摸着大地,于是我阅读了我最爱的书籍就是倪敏的《幼儿教师最需要什么》,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倪敏的作品,此书分为四章,分别是幼儿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幼儿教师最需要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最需要的教育智慧、幼儿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艺术。但教师一词,含义却是很多,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通向未来的职业,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我明白,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困难和矛盾出现,总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但是我不怕,我知道任何苦难都有它解决的方法,因为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获得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也会变成快乐的天使,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而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们的启蒙教师,肩膀的重任更加重了,我们只能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自我改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自从读了倪敏的《幼儿教师需要什么》这一本书之后,我学到了很多,感触也很大,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收获了很到的成果。
此书有四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幼儿教师最需要的专业素养中的一节“幼儿最需要教师的宽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善于宽容也是修养的情感问题,宽容中所蕴涵的了解、信任、期待,表明了对自己和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为师之道贵在宽容,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整天面对着天真烂漫的'幼儿,可谓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尝过,新的时代、新的社会赋予了我们老师新概念下地责任与义务,宽容、公正成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核心原则,教师对孩子的宽容成了一种时尚和美德,从某方面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理念。宽容孩子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孩子,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从而体现出教师的博大胸怀。正如孔子说的:“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见宽容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如一泓泉水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那个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宽容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去挖掘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促使幼儿自我潜能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去批评孩子的不是,要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并捕捉,从而正确地去引导他们。同时,我们教师更应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不足,因为幼儿的自制力较差,犯错在所为难,此时我们教师若能充分给予幼儿理解而不是求全责备,那么我们教师的人格力量将召唤幼儿学会原谅别人,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而这一切都是幼儿必须具备的良好心理品质。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棵小小的树,我们幼儿教师需要用心去欣赏、研读、呵护和浇灌,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地成长,并成分体验到和他们一起成长的幸福。
【教师读书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心得06-29
教师读书心得10-23
教师的读书心得01-09
教师读书心得【精选】07-17
《塑造教师》读书心得06-29
《塑造教师》读书心得06-29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27
2022教师读书心得12-14
教师简爱读书心得04-11
高中教师读书心得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