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汇编14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悠悠红楼,已逝千年。最美红颜,隐匿在亘古不变的大观园。
——题记
行如流水的文字,镌刻我心,如同一道道彩虹,绽放在蔚蓝的天空。打开书卷,一股墨香扑鼻而来。
才华横溢,灵动俊秀的林黛玉。
书生之气,情之所钟的贾宝玉。
温柔妩媚,暗藏心机的贾宝钗。
大大咧咧,心直口快的.史湘云。
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真正存在过。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不同气息,交织成一朵硕大的玫瑰,令人温暖而宁静。尽管他们在书中演绎着一种别样的世界,可我确信,他们曾经来过。
《红楼梦》里所展现的,并不只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美好的情感。更多的是对人世沧桑的另一种感悟。在作者的笔下,披露了社会丑恶的一面。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不好,不过,如果任其挥霍,那么,最终的结局想必与荣国府遭遇相同吧。
荣国府的衰败,确实让人感到悲伤。原本家世显赫,呼风唤雨,可转眼之间,已经沦落到家破人亡。不管台上多么辉煌,台下,依旧平凡。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也许有些人会惊异,她的多愁善感是从何而来。我觉得这没什么好奇怪的。父母双亡,寄住在荣国府。可偏偏大家都觉得黛玉清高孤傲,与人相处不融洽。更喜欢宝钗的朴素大方。可谁又知道宝钗富于心计。想必很多人都不喜欢富于心计。如果黛玉能做到宝钗一张为人圆滑,那么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林黛玉吗?这样活着反而更累。
宝玉与黛玉最后没有走到一起,虽然很让人遗憾。但是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完美的结局。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些多才多艺的红楼女子最终都销香玉陨了。真是“金簪雪里埋”啊。
合上书卷,眼前仿佛浮现出荣国府奢华的轮廓。抚摸着那些跳动的文字,心中感慨万千。那些如诗如画的梦,轻轻地飘着,带走我对红楼的爱慕……
云消雾散,寂静中激荡出现实的本色。悠悠红楼,请入我梦中,从此沉湎。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围绕贾家族事务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展开的封建道路与叛逆者的激烈斗争,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家族衰落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落过程的生动描述,深刻揭露和批评封建社会。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尽权尽”的末世,并走向了复苏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末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这本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征,值得后代品尝和欣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中国书法、绘画、诗歌、歌赋、音乐等文学艺术的所有优秀传统手法,展现了社会生活的悲剧。比如贾宝玉,林黛玉一起读西厢,黛玉埋花,宝钗扑蝴蝶,晴雯补秋,宝琴立雪,黛玉烧稿等。,这也体现在人物塑造上,比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意的眉眼、智慧的表情、深邃的微笑、动人的哭泣、精致的品味、潇洒的文采……作者凭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艺术素养,培养了这一切,因此,在十二钗的群香中,她总是荡漾着诗情画意的特殊魅力,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让我们读起来像作品中的人物,像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智,说不得庸俗平凡”,让人发表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寄托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英雄,就连王熙凤这样一个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把她写得“全是坏”,而是把一些“可爱”交织在“可恶”中,从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迷人的现实”。
作者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其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一些不成文、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描述。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精彩绝伦,我更觉得《红楼梦》最为经典,《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等等诸多方面的大百科全书,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方面很多很多。
《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故事。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感情杯具为主要资料,经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有着它丰富深刻的思想资料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曹雪芹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本书,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本优秀的著作,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人生的沉浮,亲眼看到过家族的兴衰。有了这种不平常的经历,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由此,他用十年的时间将自我的亲身经历写下来,写出了这部批判封建礼教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由于它人物刻画鲜明,描述生动,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艺术的感染性,一问世就惊天动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一点点的`细节来看,作者善于经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述,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读完《红楼梦》,会让我们十分憎恨万恶的封建社会,更加热爱此刻的完美幸福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读罢《红楼梦》,回味良久,不禁去臆测这是怎样一个作者,文字背后的眉宇是否深颦,写故事的人需要一点儿寂寞。故事在现实中影影绰绰的浮现,那些场景,那些人物,那些对话,凭依的是寻常日子里无处诉的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腔愤懑全都化为纸上文墨,初由“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雪。”由此开端,叙叙而谈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兴衰史。
文章中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例如:行事雷厉风行的凤姐;善解人意的薛宝钗:言行娇憨的史湘云:可怜多情的香菱……这些人这些事是作者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缩影,上面的每一个人都真真实实的活着,他们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每个人都活的不容易,却又真真切切。
我不喜欢薛宝钗的“善解人意”,总认为来的太虚假,泯灭了人性,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她也变得麻木,最爱与之恰恰相反的林黛玉。她是一个美丽如圆荷之琼珠,脆弱如飞檐之琉璃的女子。虽然娇袭一身之病,但她骨子里的血性和刚强是不可言喻的,面对他人的过错,她会指出,且用词犀利。并不似大观园中其他人那样遮遮掩掩,惺惺作态。同时她又是一个感性的人。面对落花,并不随意践踏。没有“花开甚折直需折,莫待花无空折枝”的意味,而是悲凄葬花,写出凄美的葬花词。她为人敏感,对事物处处细心;会为宝玉的一言一行而留心,同时也会为他的热情和冷漠所左右心情;会对宝钗的一举一动而疑心……
她为人敏感却不失热情,她为人寡言,却又不失才气。在故事中她才是独特的一奇女子!
故事总会走向尽头,而林黛玉的悲剧结尾在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
读完文章,暗自叹此情若能合一契,感此生甘苦如茶!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看了有一个月左右,算是看的最长的小说了,高中时候看过一点,记忆中没有看完,如今看完却觉得情节如此熟悉。贾府最后也并没有完全衰败,贾兰的考中也预示着贾府开始复荣。通篇看完还是最喜欢林黛玉,才情诗性自不必说,亲身遭遇也是令人怜惜,寄人篱下,不似有父母班可以任性,因此大家都喜欢,当史湘云与林黛玉深夜以诗为乐,仿佛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可惜最终落了个冷清的下场,潇湘馆也从此荒凉无人问津。其它人等各有宿命,捡喜欢的几个说说。
袭人: 始终忠于宝玉,为人行事沉稳得体,得到老太太和太太的肯定,宝玉行事顽皮,每每总是袭人劝说,要不定捅了更多的娄子。宝玉走失后,许配给蒋玉菡,尽管满心的不愿意,却遇到真心实意的相待,儿女情长终究败给了世事纲常。
晴雯: 宝玉最喜欢的丫头,才干出众,却因过于招摇,引得太太不满,最后也落得不好的下场,宝玉赋诗以祭奠之,也不罔一番情深。
平儿: 贾琏的妾,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不与王熙凤争,却也能与那样一个强势的人和平共处,后面很多事情也显示出平儿真真是心善之人,如此才能最终赢得贾琏的尊敬。
香菱:从最初的与黛玉学诗,到最后成为薛潘的夫人,从一个丫鬟到奶奶的变化。最可敬的就是学诗时认真的样子,中途遭到了薛潘之妻金桂的刁难,幸好有宝钗的解救,才不至于被撵出家门。
薛宝钗:论才华与黛玉不相上下,性情却更加沉稳顾全大局,事事都为家人着想,太多的隐忍,反丢失了自己,最终也没有得到宝玉的心,活在了伦理之中,缺少了太多的`自由,当然也是值得敬佩的。
小说中诗词经常出现,尤其是曹公所写部分,加上诗社的成立,每次的作品放在今天自然是值得学习和赏析的,古汉语的魅力从未削减,天地间不过尔尔物件,却可以做出如此佳作,与今天的简单的赞美真是天上地下。
机关算尽,淫欲上头,最终都没有太好的下场,曲终人散,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真挚的感情,还有出世的才华,不问对错,但是终有因果,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自然是当紧之事,要不然怎能有繁华的景象,但是君子行之有道,失道必然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刘心武先生提出“解读《红楼梦》应该从秦可卿入手”,在此系列讲座中,刘先生主要揭示了《红楼梦》里几个主角的人物原型,还原了作品创作时期的政治环境。在探讨秦可卿的身世之谜时,刘先生的着眼点是一般读者阅读时一眼越过的情节。例如:他从秦可卿卧房陈设的华贵奢靡推断出她的血统出自帝王之家,是公主级的'人物。而持此观点的依据是:《红楼梦》的整体风格,以写室内的陈设而言,一律采取写实的手法。唯一一处例外就是写秦可卿的卧室陈设,极度夸张,无法复原。这样写是故意要让读者大吃一惊,目的是暗示秦可卿乃皇家血统。他对《红楼梦》的细节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讲座中,刘先生大胆推理,小心求证,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产生了重读《红楼梦》的兴趣。当然,讲座中的某些段落不可避免也有些让人无法信服的观点,推理也有不够严密、有待推敲的地方,但总体而言刘先生的讲座行文流畅,语言朴实,叙述条理分明,论证层层深入。《红楼梦》的故事很吸引人,曹雪芹留下的头绪很多,给我们的阅读留下了很多空白。事实上,刘心武先生就是为我们阅读《红楼梦》找出了一个空白,那就是秦可卿的身世之谜。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文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读者有相同的读后感,更何况是《红楼梦》这样一部着作。有人说:《红楼梦》养不活一个曹雪芹,却在曹雪芹死后成就了“红学”,养活了无数“红学”学者。但是,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却和一般的“红学”学者不同,听《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不像读一般研究《红楼梦》的书那么枯燥。一直以来,《红楼梦》在一般人看来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总觉得要读懂它实在太难太难。一系列《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的讲座,却让人发现原来《红楼梦》是可以这样读的,原来我们也可以读懂《红楼梦》,这无疑使红楼梦的研究更加平民化了。这大概就是“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系列讲座使《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连续攀升的原因,也是《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引发大众阅读《红楼梦》的原因所在。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刘心武先生写的作品无疑为提高大众的人文素养作出了贡献。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跟前,名著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去…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读完之前豆瓣曾高分的台大教授欧丽娟的三本书,分别是《大观红楼:欧丽娟讲红楼梦》、《唐诗可以这样读:欧丽娟的唐诗公开课》。初看《大观红楼1》,对其学术性的研究论点——要以当时作者所处社会背景去看待书中人物,特别是作者在笔端中如何看待主人公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这一观念深以为然,并耳目一新。
欧丽娟将《红楼梦》代入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家族背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去得出曹雪芹在字里行间压根没有我们现在主流价值观下所认为的反封建讽传统礼法的思想,反而在文本中所透露的是对传统礼法、道德语境的肯定,《红楼梦》所透露的是作者对青春生命逝去、贵族家庭没落、尘世人生空幻的`挽歌,是叙述以作者经历为蓝本的贵族世家的小说,而非我们中学课本所讲授的对封建制度的深刻揭露。
这让我想起以前跟着王老师读研时,研究方法中所经常要侧重的文学历史方向,将文本放回作者写的时代、家庭、经历背景中,因为作家要回答的是自己的问题,而非未来的问题。如果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去看待昔日之作品,确实不过是“钓鱼执法”罢了。
《唐诗可以这样读》以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四个节点选取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维《杂诗(其二)》、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杜甫《月夜》、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六大诗人的六部作品,以自己的研究视角重新看待了这些诗人及作品,特别是对白居易的诗歌分析,对其人格“精明世俗”的定义倒是我以前未曾耳闻。
可以说,欧丽娟的书会让人称好,并不在于其提出的文学观点多么惊世骇俗,让人拍案惊起,而是在提出观点中的论述、引证、分析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何为真相、真理,我想谁也不敢代表轻易代言之,但怎样在文字阐述中一步一步逻辑地表达,是我们当下很多人欠缺的。凭个人主观看法,叶嘉莹先生的讲诗词稿所透露的知识含量肯定要比欧丽娟老师多太多,其间的典故信手拈来,简直让人望尘莫及、叹为观止。都是值得推荐的入门好书。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读《红楼梦》,最爱的女子便是林黛玉,她有着绝世的才华和诗意的性格,同时也与生俱来就有一颗敏感而多愁的心。这兰质蕙心的女子,一首《葬花吟》便叫人感慨万千。
黛玉哭吟《葬花吟》并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是她情感的厚积薄发之作。头一天晴雯赌气不开门,已触动了她的衷肠,寄人篱下无依无靠之悲令她潸然泪下。而后又听见宝钗二人的笑语声从里面传出,心里愈发难受。等到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她又闪在一边,宝玉也就没有机会看到黛玉的此情此景了。独自回去的黛玉,当晚在床上含泪坐到了二更天。从而就有了次日芒种节,黛玉背了众人独自去花冢葬花的情景。
极度的`伤心和失意,此时已然化为浓厚的诗情。开头还只是对自身的感叹,后面则延伸到了对人世间至情至美的向往,对似水流年的伤逝,还有在花开花落中体会到的世事无常。尤其是最后令宝玉也落泪的几句,完全沉了对自身生命的悲悼。它不仅仅是青春的怨歌,更是生命的呐喊。
一句“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虽然在贾府有贾母的疼爱,有宝玉的怜爱,还有姐妹的关爱,但自己不过是茫茫大海里的孤舟,无依无靠无归无宿。“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更是对长期迫害着她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则是在向往着生命和青春中的美好。最伤怀的莫过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把自己想象成花,担忧自己的命运犹如这落红般,更自怜若自己红颜老去,花落人亡时,谁来葬?
在那个封建时代,黛玉无法摆脱和改变自己悲剧的命运,只有深深的失意和无奈。而我们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我们可以去努力去奋斗,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从这点来说,我们更应珍惜当前,诗意的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花谢花飞遍天空,红消香断了谁怜?”一首歌《埋花吟》让很多人感到悲伤。一首歌《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当雪落得又白又干净的时候,曾经的繁华和财富只留在薄薄的书页上。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恒,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很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底层到顶层,都是泥泞浑浊的景象。底层人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那些不想受辱受害的人,毅然离开了世界。挣扎着生存的人要么被政府算计,要么被大家庭剥削,最终不可避免地会有悲惨的命运。大家庭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滚,争权夺势,与政府勾结,让人不聊生。即使是家里也是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知道他年葬侬是谁吗?林黛玉哀叹的不仅仅是她的悲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是林姐姐,还有世界上唯一的大观园。恐怕她不知道该去哪里。这个世界的幸福终究是幻灭的,回想起来,也只是一场梦。即使像妙玉一样清纯洁净,也终究落得狼狈退场。在那个肮脏的时代,谁能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悲剧如流沙堆积,逐渐汇成无限沙漠。他知道他年葬侬是谁。不知。慢慢地,灰尘把它们都埋好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最荒凉、最准确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困在命运的蜘蛛网上。有些人在挣扎,筋疲力尽。有些人已经放弃了抵抗,等待着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不是巧合和意外,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宝玉梦游从一开始就预测得到了端倪。否则,为什么高娥续作40次?为什么不继续大团圆的快乐结局呢?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然会变成仙灵回到天上,但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究尘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部《红楼梦》太丰富了,让人无法完全理解。一首《葬花吟》怎么能概括得尽?真是红楼世界。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红楼梦》有这样一种魅力:让悲伤慢慢侵入内心,即使在读过很久之后,也常常为这场大悲剧而愁绪万千。
林黛玉是一个向往自由,反抗封建社会的才女。可是她的命运可以用"凄惨"形容!
《红豆词》中唱到"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樽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今日一曲相思红豆,不为你们那个消瘦,年少轻狂为你谱的新愁,他日你们还记的否,痴情笑我爱强说愁,蓦然回首春华已过,才子佳人神话代代依旧,菱花镜里白了多少少年头。
喔……喔……"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让人哀叹!
黛玉葬花,吟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向往自由,却无人能懂!惟独宝玉了解她!然而宝玉在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下,离黛玉越来越远!
黛玉伤心欲绝,直至最后病危,惋惜叹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黛玉的凄惨命运,如她诗中所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二玉的爱情悲剧,一番凉意涌上心头!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滚滚红尘演绎出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繁华褪尽,留给我无限的启迪。在拜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时,我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
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他是一个旷世奇才,虽贫穷,但他创作了这部著作。喜欢这部名著,更喜欢其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
宝玉情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就是《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他出身于显赫的封建大家庭里,却是一个叛逆者,他一心追求真挚的'感情,毫不顾及家族利益。他和黛玉终究阴阳永隔。一个身心俱碎,含泪九泉;一个万念俱灰,遁入空门。封建社会,给他造成极大的痛苦。
看透世间,我读懂了他.......
黛玉传
"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那黛玉的美貌,叛逆的思想,为那花残落到的叹息,无一不浮现在我眼前。她的美貌连王熙凤也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她的内心敏感,葬花时,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用"一抔净土掩风流"。听人唱起"只为你如花美誉,似水流年",便顺口吟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名句。
看透红尘,我读懂了她......
之所以喜欢《红楼梦》,是因为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刻苦,是因为那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因为那才能不凡的王熙凤、大大咧咧的史湘云、淡然冷漠的惜春、村气十足的刘姥姥......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听一曲红楼吟唱,看世间悲欢离合,梦一回红楼沉醉,品红尘滚滚......
《红楼梦》带给我的不仅是动人的故事情节,也为我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文学梦.....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的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恋。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方,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之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的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而她来到这里只为一个目的,只为一件事,一个人。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眼泪中,隐射着她越来越短的生命。在她几近干涸的眼眸里,是痛恨,抑或是欣慰。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般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恋,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般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400字 《红楼梦》读后感06-28
探佚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06-22
读《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500字06-28
读《红楼梦》有感_红楼梦读后感600字06-18
痛叹《红楼梦》_红楼梦读后感350字06-28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读《红楼梦》有感06-27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 读《红楼梦》有感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