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教师》有感

时间:2023-12-30 09:55: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致教师》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致教师》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致教师》有感

读《致教师》有感1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是由吴非老师所著,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评与指导,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吴老师的教育智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踏上了一段关于教育和成长的深度思考之旅。

  他认为,青年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生力军,肩负着培养学生、传承文化、创新知识的重任。这份责任既重大又神圣,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其中,我深受启发的一点是作者强调的“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保护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学生在校园这个“小型社会”中的引导者,我们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遇到问题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我对此深有感触。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可能犯错。我说:“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从错误中学习。”我以自己为例,分享了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和教训。学生们听得入神,课后还围着我,希望了解更多。那一刻,我深感教师的责任重大,同时也明白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我还认识到教学要讲究恰当的切入方式:

  “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最棒”,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不到自信时,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并扩散放大,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教育需要安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要过于浮躁,应该脚踏实地,冷静思考,把所教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转化。

  “只要我们的学生在实事求是地做事,他就一定是美的”,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要让他们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要让学生在一些很浅的'‘认识点’上浪费时间”,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把一些很浅显的知识点给无限地放大,不要在原地兜圈子,要进行有效教学。

  “用心教育”。他说:“教育的本质不是在于知识的灌输,而是在于心灵的启迪。”我深以为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此外,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教育现象的批评和探讨也让我深思。他指出,在当今社会,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评价单一、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智慧和真情,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青年教师用心去教,用心去学,用心去探索,就一定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的来说,《致青年教师》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关于青春、关于梦想的读物。它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启示,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我相信,这本书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将激励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读《致教师》有感2

  人生是一场无法彩排的演出,教育是一场现场直播的实况,老师和学生,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老师就像导演,学生就像演员,教室里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双眼睛在注视着导演,这些伟大的观察家,在拿着最精密的显微镜,观察着导演的一举一动。这场现场直播的效果好坏,将会给学生的成长、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作为老师,这是一种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的动力。

  看完《致教师》我的心乱了,我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了教师这一个行业,是把它当作谋生的工具,做个教书匠,平平庸庸过完这一生呢?有可能走到半道就被淘汰。还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不仅导演好自己的人生,还要为我的学生演员们指导出一幕幕精彩的人生。

  回顾自己从教的这五年,根本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曾经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目标没了怎么还谈得上行动,谈得上努力?浪费了大好的青春。《致教师》一书中, 朱永新老师写到的最多的就是“新教育”,书中也透露了很多“新教育”的精髓,如新教育教师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这“三专”给教师的成长、发展指明了道路。我应该行动了,不能再浑浑噩噩的走自己的教育路了,不能再过教书匠的生活。

  在过去的日子里,听了很多名师、专家的讲座,这些讲座,内容都不一样,但都传递着同样的信息:多读书。这时自己就会想工作那么繁锁,每天过着“两头黑”的日子,哪有时间读书,总是给自己找很多理由。读了《致教师》后,不仅有一种很想阅读的冲动,而且还激起了我成长的渴望。打算把“新教育”文库和“大教育”书系的书依依捧读。我也想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没有人会找任何理由来拒绝幸福,为了幸福将所有“没时间”的理由扼杀。拾起书本,让阅读成为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开始行动吧,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是最困难的,但是,只有坚持,并且长期坚持,才会有奇迹的出现。

  曾经也有过那么一次次的冲动,一次次的渴望,一次次定下的美好愿望和目标,但都输给了时间,输给了自己,输给了各种各样的借口。读完《致教师》,我明白了任何人都是一个奇迹,任何人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要想成功,必须努力,且要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奇迹发生。每个人都是人生故事的作者和主人公,这个故事,由自己编剧和出演,由时光定格。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教育的舞台很大,演出的早间很长,一幕没有演好还有机会,只要不断努力,就会一幕比一幕更精彩,到谢幕的那天,即使没有雷鸣般的掌声,也会心安无悔。等到自己银丝满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在我教师故事里出现的那些可爱并茁壮成长的“生命”们!

读《致教师》有感3

  假期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致教师》一书,印象最深的是朱教授在《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中说“如果没有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的成长。家庭和学校目标不一样、期待不一样、甚至是彼此矛盾,这样再好的教育效果也会彼此抵消。”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一个适合所有孩子的方式,想要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式,就需要良好的家校沟通。

  朱教授在《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说“生活中99%的对立因为沟通不畅。从合作开始交流,把想法平和地说出来,互相倾诉倾听,最终消除误会,达到双方和谐……我们积极一点,就向周围多传达一分正能量;我们消极一分,就向周围多传达一点负能量。”教师这个职业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职业,不仅要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掌握与家长的沟通技巧,让家长产生与老师的共鸣,互相倾诉倾听。

  想到自己刚刚担任班主任时,每次与家长沟通,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担心表述是否恰当,担心沟通效果不好。几年班主任工作下来,慢慢摸到了些门路,又读了朱教授对教师工作醍醐灌顶般的答疑解惑,整理了一些关于家校沟通的感想:

  每个家长都渴望与老师倾心沟通孩子的成长状况,作为老师,上学期间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家长多得多,孩子在同龄群体当中的相处方式与在家中和长辈的相处方式比,也一定有所不同,这就注定我们一定会看到家长看不到的优点或缺点。对内向、不自信的孩子这些优点要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特别的爱;对开朗、自信的孩子,就要适时、适度地反馈,既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又要防止孩子因此骄傲,适得其反。面对缺点,如果是偶发、低频率的事件,可以直接从学生入手,师生之间“内部解决”,这样的情况有时没必要跟家长有闻必录,孩子与老师之间也需要有些“小秘密”,这样孩子的家长一般也都是像朱教授说的“熟悉教育规律、懂得怎么去帮助孩子”的家长;如果是高频率的事件,更不要急于找家长,老师首先要放平心态,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一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我们也不能期待短时间内发生改变。我们要从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入手,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法,这可能需要与家长进行一次、甚至几次的长沟通。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身上的缺点,他们并不想总是在老师这里“复习”孩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更想知道有哪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在家长心中老师更专业,孩子更听老师的话,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沟通中更不能充满批评甚至抱怨,一是要对得起家长的信任、期待;二是家长可能早就通过其他人或其他方式了解过孩子的情况,过多的'批评会让沟通陷入尴尬。有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经很科学有效了,只是需要老师的肯定与配合,才会有继续坚持的动力;有时在与家长推心置腹的沟通中,可能还会在无意间激发新的教育智慧,良好的家校沟通一定是双赢的。

  面对家长提出的各种要求,我也曾经很为难,有的想让内向的孩子在课堂上多些发言的机会,有的想让外向的孩子多些展示的机会……想马上做到一方心中的十分满意几乎不可能,真的就需要耐心与家长沟通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方式:内向的孩子需要先建立自信,让他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外向的孩子也不能盲目展示自我,要找到最适合他的机会……只有家长认可老师的教育理念,孩子才会在这种良性沟通的基础上站到最适合他的舞台上。

  每个孩子都有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但这条路不是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定下的,更不是家长依照自己的意愿定下的,它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思考与行动,一起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掘。正如朱教授所说“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我们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英雄,让每个孩子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读《致教师》有感4

  鲜红的封面上,一根简练的白色线条勾勒出一个头像,头像下面竖排写着“致教师”三个宋体大字和“朱永新著”几个黑体小字。这就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教育专著《致教师》。

  看完此书,感慨连连,感同身受,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心态可以改变情绪。因此,要想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必须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态决定人生,心态影响工作和生活。持积极向上乐观心态的人,往往会看到事物好的方面,从而产生良好的评价,形成良好的心情,进而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工作和生活;持消极厌世悲观心态的人,往往关注于事物不良的方面,甚至将其放大,产生愤世嫉俗的批评,乃至当众胡言乱语、夸夸其谈、信口开河,不仅使自己形成糟糕的心情,还会让别人小瞧或者是借机告状讲你的坏话,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工作和生活,更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二、教师的心理需要层次:养家糊口→自己心安→师生愉悦→学生崇敬→学校骄傲→历史铭记→自我实现。

  三、不经意间,在课内外,教师正在改变着学生们,朝着一个光明的目标前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行为先。

  四、最直接的阅读,就是要阅读经典中的原典。原典是源头之水,原典是经典中的经典,原典是原创的经典,原典是精华中的精华。

  五、坚持思考,坚持写作。

  六、教育之花是生命之花的一种。人们创造出来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生命之花——包括教育中美好的教学片段、成果及其他有意义的东西。

  七、战胜别人可喜,更可喜的是战胜自己。

  八、年轻的心,保持童心;燃烧激情,奋力搏拼;热爱教育,为国为民;智慧创造,承旧创新。

  九、理想是灯,照亮前路;理想是旗,指引前行;理想是力,力量之源。

  十、爱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趣此及彼,建立自信。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挖掘潜力,发现自我,由此及彼。这些都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当然,首先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做基础。

  十一、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生,但是我们能给孩子受益一生的东西——那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善良美好的德行。

  十二、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是关心国家大事的。”教师的眼光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不能局限于小小的教室,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校……教师要放眼社会,放眼世界,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十三、理论联系实际,用心教育,坚持阅读和写作,不断总结和反思,勇于创新,敢于坚持,求真务实,积极进取。

  十四、丰富自己的教育生活,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备课、阅读与写作都是不错的选择,坚持就是胜利。

  十五、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一定有足够的办法让自己的学生也爱上阅读。

  十六、身教重于言传。如果老师能把自己阅读收获的新鲜的、有趣的、神奇的内容与学生们分享,你的学生们也一定会爱上阅读的。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不仅仅是教师博学的一种表现,更是教育能力的体现。学生能看见教师的努力,他们会模仿学习教师的言行——当然也包括阅读习惯。爱上阅读,受益一生。

  十七、我手写我心,我笔记我行。从细微处着手,抓住点滴关键,典型独佳。记录日常工作中的点滴灵光,分析思考其中的得与失,以资借鉴。

  十八、真情实感,这是习作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诚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习作、日记、练笔,都要坚持原则,写自己的视觉(眼睛看到的)、听觉(耳朵听到的)、嗅觉(鼻子闻到的)、味觉(舌头尝到的味道)、肤觉(皮肤感受到的冷暖疼痛等)和心觉(脑子里想到的),这才是真实的、真正的自己的东西。

  十九、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最基础。了解学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与他们一起学习和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观察他们的言行,感受他们的气息,思考他们的心理。走进教室,走进课间,走进家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情况,包括其喜怒哀乐、兴趣爱好、独特个性及优缺点等。

  二十、学校,要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助学师;家长,要成为学校教育生活的参与者。我觉得,德音体美劳等各科教学与语数外等统考科目教学并不矛盾,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它们不仅能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艺术、运动、劳作等良好的习惯,从而有益身心发展,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中建立起兴趣与自信,进而促进所有科目发展。

  二十一、面对问题学生,老师应该给他们更多地鼓励,用爱心、耐心、细心、信心和真心去感化他们。自信心和趣味性是孩子成长的双动力。

  二十二、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高妙的艺术都是有风格的。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书法家,是在临帖万千百,苦练以往优秀书法作品的基础上,才逐渐分析研究摸索出自己的路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画家、作家、音乐家亦然,教师的风格亦然。

  二十三、听说读写。我一直主张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坚持引导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比如通过“口语交际”“课前一分钟演讲”“故事会”等活动锻炼说者的“说”能力,培养听者的“听”习惯;通过课内外阅读训练及日记周记、随笔、习作练笔等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

  二十四、要想说的精彩,必须思考的精彩。

  二十五、优秀,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创新,就是做最实的自己。

  二十六、学问之道,学然后问,边学边问;问然后思,边问边思;思然后行,边思边行;行然后学,边行边学……如此循环往复,行之、学之、问之、思之,是做学问之道。

  二十七、一个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的老师,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二十八、让教室成为师生幸福的一个源泉,让每一个教育教学场所都成为师生幸福的源泉!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认为,这必须靠师生共同的努力,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如何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趣味?……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师生幸福的源泉,在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于师生间的互爱互信、互让互助,在于师生的共同成长、进步里。

  二十九、行动总会有收获,坚持就可能出现奇迹。我不能要求别人改变他自己,但是我可以努力改变我自己,还可以用我的言行来影响我身边的人(包括我的学生),从而间接改变别人,改变世界。教育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种伟大并非空洞不可及,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三十、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为人处世中,虽不可阿谀奉承、巧言令色、卑躬屈膝,但是必要的社会知识和技能还是要掌握的。

  三十一、生活情趣和业余爱好,可以缓解工作压力,也能反哺工作。

  三十二、管理好时间,首先就是要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最好是列一个时间表,除特殊情况外必须严格坚持,形成习惯最好。

  三十三、德智体美劳,不仅学生需要,教师亦然。其中,德为先,体为本,智为要,劳为根,美为神。无德则废人也,坏人也;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都是空谈;智力低者虽平庸,然亦不失为人;劳动是社会人的基本技能,可以创造很多东西;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身心。

  三十四、自由是相对的,否则就会产生己之自由妨害彼之自由的状况,故曰:“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勇敢地说出“我不知道”(不知),古已有之(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崇洋媚外不好,可以交流学习。

  三十五、新时代,新教育,新班级。这将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班级,一个独一无二的教室。这里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殿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让每一个学生发现并认可自己的王国。在这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创作,共同生活,共同约定,共同成长。

  三十六、诵读,文学之始也。新教育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灵活可变的,无论是“营造书香校园”还是“晨诵、午读、暮省”都是可以大胆创造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并非照本宣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我为生用。

  三十七、为每一个学生颁奖。这是一个发现闪光点的重要内容,是一个鼓励孩子的'好方式。“文明礼貌奖”“团结互助奖”“成绩优秀奖”“学习进步奖”“勤学好问奖”“乒乓高手奖”“羽毛球高手奖”“运动小明星”“竞赛参与奖”“丹青小妙手”“小小书法家”“手工小能人”“劳动小模范”“清洁区维护员”“环保小卫士”……没有不可能,只有没发现和没想到。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努力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

  三十八、立德树人,教师是有责任的。教师应当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仁义礼智信、身心健康、真善美、热爱劳动、有道德理想文化知识技能纪律、积极向上的人。

  三十九、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榜样的力量,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四十、学校、家庭和社会,这是教育的三个主战场。学校是集中教育孩子的地方,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它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教育软硬件,是教育的第一战场。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摇篮,它将陪伴孩子的一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教育不容忽视,除了学校和家庭外,孩子无时不刻不处在社会之中,社会现状繁杂,其中很多好的人事物,也不乏一些不良的东西,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中脱离了父母和老师们的监管,很容易被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社会乱象所诱惑,很容易学坏。

  四十一、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有些人学得很快,有些人却要用很多坎坷经历来体会。

  四十二、人没有理想,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理想,那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有的人成熟的很早,小小的就有了自己的理想——最起码在18岁时已经知道朝着理想努力奋斗了。而有的人,都工作、成家了才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

  四十三、教育人,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爱同事,爱学习,爱自己。世上威力最强大的不是核武器,而是爱的力量!

  这真是一本写给教师的书,朱永新老师结合他的“新教育”理论,和老师们谈心,给了老师们很多很有益的建议,既承接了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又有创新实践,可谓是“承旧创新”的一本好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谈一些我读这本书后的感想。

  以前,我只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教育家,但是不清楚他到底做了哪些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事。前不久,我读了刘锐著的《陶行知传》,又看了一些教育科学出版社《陶行知选集》里面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从此以后,我对陶行知先生和他的晓庄学校、自然学园、山海工学团、小先生运动、生活教育社和育才学校等教育言行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才真正明白了陶先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的伟大贡献。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与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有很多相同、相通的地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地影响。

  朱永新老师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的很多优秀的教育思想理念,并且结合实际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可谓是与时俱进。比如说,现在朱永新老师他们提倡的“新教育”,陶行知先生百年前也学习欧美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改造中国的教育,这就是当时的“新教育”。“新教育”搞的教育集团,早在近百年前就有了。陶行知先生的“晓庄”学校就是一个集合了2所幼稚园(幼儿园)、6所小学和几所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研究所的综合性学校,其实它已经是一个教育集团了。还有,“新教育”也继承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当然,“新教育”和它的教育集团、思想理念等已经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了很多,它融入了很多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等。

  朱老师的《致教师》所言颇切实际,他灵活运用“新教育”思想,结合教师实际,循循善诱,给老师们解疑答惑,提供切实的意见和建议,可谓是继往开来,真正是为现代中国教育谋发展。

  朱老师说:“教师就是教师。”我深感赞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树立自信,自爱也。自信自爱,是教师爱教育的基础。教师是一个职业,在谋生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给教师一个高大上的理由,那就是朱老师所说的“幸福”。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是幸福,与学生一起经历成长是幸福,见证学校、学生和老师的发展也是幸福……

  朱老师说:“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我想:每一位好老师,都是一位伟大的人。曼德拉说:“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我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能改变世界的一小部分,我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和知识技能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向上向善,学会学习,健康成长。但是这需要老师的爱心、信心和责任心。

  爱是相互的,尊敬是相互的,帮助也是相互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收获,也没有莫名其妙的付出。心态可以改变情绪,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老师。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学习专业及其他知识,学习教育教学技能,不断进取。

  兴趣是好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机。上完一节课后,如果学生高兴、老师愉悦,还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不是皆大欢喜吗?何必为难大家?难道不可以轻松愉快地解决问题吗?如果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那么他应该是可以做到愉悦教学的。课堂上是师生,课后是朋友,这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所在,其中不乏互信互爱。

  幸福在哪里?在晨诵、午读、暮省里,在共读、共写和共同生活里,在悲悯情怀、合作精神和新教育里。创造自我,服务学生,研究教学,分享知识、技能和其他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教师的幸福。

  师生共读,书香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承旧创新,继往开来。

读《致教师》有感5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怀、关注、挂念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当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当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享受到教师公正公正的教育。教师应当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看法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果好的学生而卑视学习成果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由于,成果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渴望,职业的美好感,而纪律差成果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欢快和劝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劳,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正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简洁做到难。

  只有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公平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劝告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怎么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信任每一个学生都有特长和缺乏,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日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说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进展的差异是特殊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当给他们公正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赐予宽容。

  3、要给学生供应多样的进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供应适合学生进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舞少批判,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布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假如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确定,就会丢失信念,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果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常表现不好成果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觉并加以表扬与确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读《致教师》有感6

  今天我读了吴非老师所写的《致青年教师》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书上有这样一些话“班会上没能忍住内心的悲伤,你哭了。因为看到学生的冷漠,因为看到一些学生缺乏羞耻感,你感到痛心,那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人,我们必须自己首先使情感正常的人哭泣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人爱和幸福。”

  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开班会的时候,或者在课上的时候,有些孩子不听话或者一些社会现象而让你流泪悲伤,那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要阻止它流下来,这是你情感的表现,哭泣也落泪,未必是软弱,作为指引者的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并与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阅读的经历,他的阅读在于他阅读量的多少与是否有效。如果是有效的,就会产生人文情怀,他的情感就能被唤醒,也一定会有所感动。如果在他人生中缺少了阅读,那缺少的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成长的需要,一个人阅读积累,代表他的发现就会越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也会有所提高。

  学生的阅读很重要,而老师的阅读更重要,教师的阅读经验往往是学生的金精神资源,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传播者。

  所以不要在意,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大哭大笑,让孩子们体验到你情感散发,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失望,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的面前吧!!

读《致教师》有感7

  近来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书中,朱老师回答了近50个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实操层面,引领教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

  书里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反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时,相信部分教师会心虚不能肯定回答。其实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些孩子招人喜爱,有些孩子乖巧听话,还有些孩子不爱说话、相对愚钝,特别是那些老是惹麻烦的孩子,很难让人喜欢。尽管教师们都同意应该一视同仁,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表现出不一致。而朱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会自信,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

  是啊,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读《致教师》有感8

  刚刚步入教师的职业两年,从小就觉得老师是特崇高的一个职业,小时候对老师也是常常抱有敬意之情。但是真正成了一名老师之后才发现老师其实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但却是一个充满艺术的职业,因为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学会与人的相处,自己的品格常常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也许以前在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觉得懒散一点并没有什么,但是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塑造着学生的为人处事方式。想到这里,不禁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但是在实践的教学中却是充满了各种的困惑。

  无意中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他以自己的丰富经验给青年教师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以及对教育的深层阐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看着吴非老师自身的经历,仿佛让我看到一个老教师走过教育之路的背影,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让我有点惶恐。也许当初我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对教师的职业好感,或者说是对校园生活的亲睐而走上了教学的岗位。现阶段的工作热情更多的是建立在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的心态上,真的不曾想过自己教师的职业生命。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对教师的职业生命开始有了思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以一种谦卑的姿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这样才能让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我们应该多向同事学习,多去听听别人的课,甚至听一些不是同科目的课,看看那些老师是如何带动课堂氛围,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告诉我们要以真实的情感来面对学生,不要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圣人自居,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你的喜怒哀乐,分享你真实的情感。作为老师我们常常会为学生稚嫩而又善良的心灵感动,但时常也为学生的不成熟和犯错而苦恼。从吴非老师的文字里我明白了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以真挚的情感面对他们,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当学生进步时我们毫不保留的赞美会让学生感觉温暖,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宽容的体谅让学生抱有感恩之心去改正错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地是培养真正的人,是有健全人格的人。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具有真善美的情感。只有拥有博大胸怀的老师才能让学生感觉学习是心灵的乐园,感觉学校是温馨的港湾,也能够让我们可以成为学生信赖的倾听者。

  我们经常说:“教育需要等待”。我们常常在上课的时候急着让学生学会知识,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急着让学生改正错误。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我们需要去等待学生的改变。教育并不是捏泥人,不是根据你的意志去塑造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施以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关怀。同时,教育应该是是动态的,我们不能始终只凭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教学生,应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实际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在实践中就不断会有新的发现,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跟学生一起学习,才会有更多专业发展的追求。因为我们青年教师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教导和引导学生,与他们一起进步,收获学习的快乐。

  我们常常会发现怎么样的老师就会在他们的学生身上发现一些这个老师的影子,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就像吴非老师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所告诉我们的,不能在教学的同时忽略了一些生活的细节,要注意自己的习惯,以免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我想教育更多的是需要责任。

  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思想,气质,品格。这些比知识要重要的多。读了这本书,我发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需要学习一些比专业知识更加重要的东西。我们教师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未来,我们要反思过去,做好现在,做一个有深度的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读《致教师》有感9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老师》,倾听专家的教育。《致老师》围绕一线老师普遍关怀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化全面地思索,给询问者,也是给全部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浅显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谈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尝,又总能获得很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行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宝。事实上,许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宝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许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老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老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学问,一个学问面不广的老师,很难真正给同学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老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老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假如老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特别绝望。所以老师应当完善自己的学问结构。

  作为一名老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老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情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

  犹如军人宠爱武器,孩子喜爱小玩具一样,老师的挚爱应当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老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老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关心你获得学问,获得教育的才智,更重要的是关心你拥有安静的心态,儒雅的姿势,乐观的状态。”莫非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分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伴侣?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支配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老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孤独 ,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凳子,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孤独 的力气,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气,这更是老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气。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安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简单懈怠、很简单满意、很简单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老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行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头读第一页,渐渐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势。

  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老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老师的形象比方,更具人性。在他眼里,老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老师就是老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将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制造中,在服务中,在讨论中,在共享中。由于制造、服务、讨论与共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一般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荣,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老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制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才智发挥到极限的、永久没有止境的职业。老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暖和光明,并指引着生命中的光明那方。他这样说“抱负”:当抱负遭受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抱负如何能够称之为抱负?教育与抱负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老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讨论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老师成长之“吉利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间中制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读《致教师》有感10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因此,在现实中,教育出现了不少违背发展规律,甚至是“大跃进”的现象。前一阶段我读了《致青年教师》,给了我很多借鉴。 特别对于教育的一个特征:慢有很深的感受。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带给我们的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冲击。相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从容与淡定。正如吴非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当然这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教师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的确,我们不少教师以“为学生好”的名义,做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这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

  社会现状反映了国人的一种浮躁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这一思想也开始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搞素质教育,就一股脑的把素质教育的种种做法,比赛似的加于我们的学校,各种兴趣班一拥而上,学校纷纷构建了属于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霎时间,每个学校热热闹闹,看似精彩纷呈。有人窃喜:素质教育已在我校提前结出成果了!可是,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快,只是为素质教育穿了一件外衣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是违背素质教育规律的。教育的快,还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上。这也是一个极端。有人说,我只要升学率高了,就能遮百丑,于是乎,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没完没了的做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美其名曰: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是承受痛苦了,但也没发现学生得到舟啊。急速提高升学率与提高教学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行为,属于拔苗助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作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是啊,教育的使命就是用耐心搀扶生命成长的一段时间,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确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过程,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一时的搀扶,但我们总不能拖着孩子跑啊。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教师需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推动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教育毫无疑问就是慢的艺术。如果教师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这其实关系到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让“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让教师们在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现在的教育不缺宏大的理论,更需要的.是回归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常识,需要我们去尊重。

  教育是慢的智慧的艺术。教师要用心慢慢去做,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教育是润泽心灵的艺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耐心,减少教育浮躁与功利,这是教育真正的精彩。教育应该慢下来,欣赏细水长流的美妙风光。慢下来静静地看,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所有一切依然是美好如初,抑或是更加美好。慢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润物细无声”、“大爱无痕”、“诲人不倦”、“锲而不舍”等精髓的通俗诠释,对我们也是一种训诫。慢下来,我们才能从容领略教育事业的精彩;慢下来,我们才能细腻感受教育生命的神圣;慢下来,我们才能咀嚼教育生活的美好;慢下来,我们才能够轻轻触摸教育行走的真实!教育,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慢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态度,是教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和能力!我正享受着这个“慢”的状态,他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实的!

读《致教师》有感11

  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感觉受益匪浅!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觉得自己缺少的,是那份久违的教育理想。

  吴非老师一是位行走的智者,一位语无惊人死不休的思想战士。他为迷茫的教育者们,自我反思却无所适从的年青人指明方向。在他的一篇篇指点迷津之后,我看到自己身上匮乏的东西,是啊,读书时的教育理想,有多久没有去触碰它,真是久违了!

  一遍遍想在教室里的自己,想在课堂上的自己,想在校园里的每分钟。是缺少激情的日子,很少有事让自己全付精力去应对。

  回想自己少年时,还是颇有几分壮志豪情,一部电影就能让自己激动不已,看来,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啊!于是,有翻出那曾让自己激情的岁月印记。我用一本书《致青年教师》,两部电影《危险游戏》《放牛班的春天》,来唤醒自己。

  先与我来到这部电影《危险游戏》中。这是个教育挽救心灵的故事。露安,从海军陆战队退役的青年教师,怀着一个教育理想,来到高中教书。不料,她教的是一群桀骜不驯的放牛班学生。当她遇到这班“无药可救”的学生时,她无奈的叹息。但是,这位初为人师的率性女人,却不按常理出牌,倔强的用自己的爱,感化了这班原本处在社会边缘、丧失对未来信心的人,孩子们信任她,依赖她,把她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感动之余,让我想起另一部著名的师生情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我对《放牛班的春天》有更深的情感,因为唯美的画面、真挚的感情,和纯美如天簌般音乐。

  两部影片中,教育者面对的,都是一群被定性的坏孩子,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外部世界鄙视、甚至在仇恨他们。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于是,用最偏激的行为来回应世界。他们尝试破坏、戏弄老师,但这些行为,正是他们内心脆弱的表现。只有最具有爱心的人,才能感觉到。有爱的人,比平常人多一份慧质,敏感的看到孩子们渴求关怀与爱的强烈愿望。只有用大慈的心给他们最真挚的帮助,用点滴细节给孩子暗示:“我喜欢你们,我爱你们!”

  让我们一步步回忆《危险游戏》中露安老师的作法吧!感谢这样的故事,让我们可以怀揣教育理想,艰难前行。

  当全班学生乱作一团,无人理睬这位本该是课堂权威的露安时,露安用“跆拳道”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这不按常理的有趣作法,真的很有效。是的,周围同事看笑话般想看露安出丑,为她这一着怪棋感到不可思议,但确实,露安成功了。课堂上,如果学生都无视教师的存在,那对教师就是最可怕的错误。

  走出这成功的一部,就象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个小小缺口,至少现在,学生们可以注意这位课堂的主宰了。

  当露安想讲授知识时,她又一次感到迷茫,孩子们听不下去,也听不懂。这时,露安选择了一个切入点:“死亡”,还有那首带有点隐喻的诗。露安真是一个聪明人,他的学生开始出入图书馆,讨论老师提出的话题,让图书馆的老师摇头,哈哈,我们盼望的情节中出现的奇迹,一点点在我们面前展开。

  教书、育人同样重要。露安不仅仅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她想帮助孩子,挽救心灵。一个黑人男孩犯错,她来到男孩的家里,抚摸着孩子的头,跟父母说:“他是好孩子。”我们所有观众都应该感到激动,因为男孩父母的表情,就象阳光一下洒到脸上一般。之后,因为金钱问题,露安也尝试给他帮助,虽然自己的钱只够每天买个麦当劳,但露安几乎是威胁的让男孩接受自己的帮助。

  另一位黑人女孩,因为结婚,想放弃学业,到一所可以学习家政的学校学习,从此成为家庭妇女时,露安又带着她的那份执着出现了。她要让这个有才华的女孩继续读书。读书,是一种梦想,是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帮助还有很多,以至于当露安因为自己失误想离开校园时,她得到了生命中最好的礼物:全班同学的强烈反对和一块作为挽留的巧克力,还有作为教师的最高赞赏:我们爱你!露安感动了,此时她知道,自己已是她们的精神支柱,自己可以给孩子提供无限的安全感,她,已经不能走了。

  就象《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莱门特离开时,收到的'人生最美好的礼物一般:那满天飞舞的纸飞机、纸飞机上的深情祝福与留恋、还有那伴随自己离开的脚步、渐行渐远的天籁歌声

  作为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故事也展示了两个小插曲,表达了这样的命题:教育不是万能的。其中,两位黑人男孩不再回到校园,露安执着的想唤回他们时,却遭到黑人母亲的唾骂:他们读书有什么用?他们注定是失败者、社会的边缘人,无法改变命运的弱者。没有人能挽救他们,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另一种尝试也是失败的,这个故事中被打死的男孩,已经试着踏出改变命运的一步,他几乎听从了露安的建议,但是,当他急切想改变人生,进入校长办公室时,他的故事永远的结束了。仅仅是因为没有敲门,仅仅是因为校长自以为高明规则,男孩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这是不是编剧的一个隐喻,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敞开心扉,来接纳这个孩子,来接纳这一帮无助的放牛班。

  这两个插曲,也许都是编剧给我们的艰难思考,露安,只是一个个体的人,怀惴教育理想,却不能真正改变别人的命运。是否这部影片也想让更多的人走入深层的思考,我们的社会群体,应该敞开心扉,接纳与关怀这样的孩子。

  无论怎样,我们内心深处会都被露安这样的教师,也包括《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克莱门特这样的教师深深感动,燃起教育的理想,改造、挽救一个个真实的灵魂!

读《致教师》有感12

  今年9月份在一次新教师培训时,我们发到了一本《致教师》的书。我就有幸拜读朱永新先生的这本书,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光是前言就很是新奇,对于教师还有这样的比喻,新颖又贴切。

  全书共有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每一个问题都有一束焦灼的目光,都是一场等待与倾听,一份信赖与虔诚。我想,朱先生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解决,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问题如同纵横的田垄,先生的谈言微中,成为一行一行智慧的播种。与此同时,那些来自不同层面的真实问题,作为21世纪中国教师的底层声音,何尝又不是中国教师成长的精神面相?因为问题的针对性,《致教师》的对话既是澄清当下的共时性对话,亦是存留历史的历时性对话。前面有提出的问题,下面朱老师来做解答,非常精彩!有一节写让先做个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教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怎样去成为一个享受教育幸福的人,受学生欢迎的人。提到了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础的是要先做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这一节对于我这个新教师是非常有用的,要完善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朱老师送了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入的解答了这八个字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做,让不知所措的我有了一点方向,也有了努力的方法。

读《致教师》有感13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

  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我也特别注意到所提的问题。有的叩问价值,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幸福;有的探讨幸福,关于读书、关于研究,关于备课、关于班级建设;有的问道人生,关于职业境界,关于生活情趣,关于处事为人;有的讨论教育生活,关于仪式与细节,关于读书与写作,关于教室缔造与期末庆典……

  朱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我们把朱老师的这种精神带到我们的班级,耐心的回应每一位提出问题的幼儿。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读《致教师》有感14

  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给我的感觉是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有很多不足,这本书并没有大谈什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用生动的事例与我们共用分享,向我们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关注细节、锤炼业务等,致青年教师有感。全书一共有85篇文章,每读一篇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虽然有的文章不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但是做老师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值得我们深深地去体会。下面我就几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谈谈我的体会:

  我读了《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书末,作者在《让我回到童年》文章的篇末中说道:“孩子们本当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人如果过于现实,也就很容易走向猥琐。”想想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与一群愿意给我们分享他们在家里喜欢玩什么玩具,看什么电视节目,玩什么游戏,读什么课外书籍、什么东西最好吃的孩子在一起,我们会不善待他们,善待自己吗?我们要清楚地明白:小小年纪就懂得生活的孩子是精致的。适当的环境教育,更能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及同情心,那是教师讲大道理也无法取代的。尽管我们教师已是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但我们永远不要失去饱满的热情,无论是对待自己的事业还是对待家庭,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爱心。如果爱的暖流在心中不断地涌动,就能像甘泉那样滋润身边的孩子们及家人们。每天到校,我们都应用自己充满爱的笑容给予孩子们一份好心情,并用爱的魅力将教育教学工作干得出色,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份快乐!

  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读《致教师》有感15

  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这本书,可谓是一本教师宝典。与其说这是一本教师励志书,不如说这是一本教师成长的“百科全书”!朱永新老师用这本书带领一线教师们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问题,引领大家成长。

  从教15年,我在不断成长,从一个稚气的新老师逐渐成长成今天稍稍有些经验的老师。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曾经有过的一些做法,虽然效果很好,我自己却是不知道为何成功。在读完全书后,我像是获得了表扬的孩子一样,欣喜万分,因为我知道了自己这些做法的原因。那么,就让我来分享给大家吧。

  首先,和大家聊聊我的一个学生。这是一个选科分班后,连续两次阶段性考试都倒数第一的学生,一个总分750,他却只考200多分的学生。你如果是他的班主任,你是怎么想的?你如果是他家长,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他家长找你询问情况,表示担忧,你是怎么说的?

  放在以前,我会告诉他家长,这位同学哪一科不好、他上课的情况、他交作业的情况,正是这些种种才导致他现在这样。最后,我还会安慰性地告诉家长这位学生的一些优点,而这些优点并不足以让家长相信他的孩子很棒。

  这一次,我没有这样做。我将两次考试的成绩放在一起发送给家长。然后,我从年级排名、单科分数与班级平均分的对比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告诉家长这个学生进步了。这个家长突然发现,原来他的孩子在进步呢,他一定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才能把那些考得极低分的科目慢慢向班级平均分靠拢!家长非常感动,并问我接下来的做法。我告诉他,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并继续鼓励孩子就可以了。

  一个学生的.成长不是一瞬间的,他需要慢慢来,把落下的知识补回去。同时,一个学生的成长也可以是一瞬间的,你的理解、你的鼓励、你的支持也许就在一瞬间激励了他成长。

  有时候,我们太过在意倒数第一、薄弱科目、作业不交、上课睡觉等等这些太显而易见的事情,以至于我们忘记了要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有温度的心。偶尔的赞美,也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评论了他人许多的瑕疵。

  事实上,我们需要去发现闪光点,努力去发现那些在种种不足当中隐藏着的美,这些才是学生认真努力的结果。这些结果或许连学生自己都没有发现,因为他忙着去证明自己,害怕赶不上其他人的脚步。你的发现,让他匆忙的脚步停下来,让他惊讶,惊讶于自己的表现,惊讶于你的在意、你的细心。在片刻的感动之后,他会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感激,不再害怕,步伐坚定向前走。

  朱永新老师在《因为魅力所以美丽》一文中说到,“你的精心照料与哺育,就是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无穷潜力,激发他们不可限量的能量。他们,会远远超出你想象。所以,教师职业的不确定性、挑战性固然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同时也更增添了魅力。”

  《你的胸怀决定着教室的大小》中,朱永新老师说:“我一直认为,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他还在《教室就是幸福源泉》一文中说到,“关注到每一个生命,是一间教室让人幸福的缘由之一。好老师的最大成就,不仅是帮助最好的学生迅速成长,也是帮助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发展。”

  读到这些文段时,我突然为自己坚持做的事情,找到了最好的理论的支撑。但是我知道,从事教育教学,道远且长而阻,我还需要不断努力。只有默默地努力,坚持不懈,不忘初心,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教育教学高度。

【读《致教师》有感】相关文章:

读致青春有感2000字06-22

读《致青春》有感300字06-25

读《致青春》的有感200字06-22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6-16

朱永新致教师读书心得范文08-23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4-30

读《言行一致》有感06-29

[优秀]《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9-19

致老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