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13篇【集合】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蓝色的湖面,微微的碧波,荡漾在群峰脚下,黛蓝的远山,静穆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切都展示着无限的静美与悠远。
晨光中,薄雾尚未散尽,湖面上仍飘着几许寒烟,诱人的蓝,让这片湖光山色平添了一脉柔情,遥望那隐约的山色,缥缈如在幻境,凝视那纯净的涟漪,神秘得像童话里的湖泊。好醉人啊!面对着这片静逸的风景,我感到了一丝犹疑。难道时光又返回到了上个世纪?我是否已进入到一个梦中世界?
这宁静的湖面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在我心中,却又感到了似曾相识。是不是因为我读过的诗画,让我产生了一种身历其境的错觉?是不是因为我喜欢的旋律,让我梦想中的意境变成了现实?也许都是吧,也许都不是。不去想太多了,毕竟我已来到了这向往已久的秀丽湖畔。
雨后的静湖,清新、妩媚,极目所见,山蓝,水蓝,天蓝,一切都是我所喜爱的蓝色,我想,我是选对了放飞遐想的地方。
去找一条小船吧,尽情地到蓝色湖波中去荡漾,很遗憾,湖中没有船。也许不必有船,我沿着湖畔草径,轻轻来到了湖边,缓缓踏进湖波中,水不深,我感到有一片莹静的蓝色在荡漾,是潋滟的湖水在荡漾,是湖畔的丛林在荡漾,是群峰的倒影在荡漾,甚至,那云天也像是静谧的湖面,悠悠地飘动着天鹅绒似的淡蓝。自然,随之荡漾的,还有我心中的遐思。
恍惚间,觉得自己是‘一条柔波里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感觉中,仿佛我正在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没有放歌,我更愿意沉浸在这幽寂的蓝色世界里,我愿静守着这一片美丽的山水,静怡着这一刻美好的时光。
我想起了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当年他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时候,或许,在更多时光中,他也是这样的吧?静静站在碧波荡漾的瓦尔登湖畔,让自己的思想随蓝天白云自由地飞扬。
梭罗是一位个性鲜明的理想主义者,他对孤寂的追求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我读过他写的一段文字; “我追求孤寂。在我的一生中不会有比孤寂更让我倾情的朋友了,”我想,只有读懂了梭罗文字中的含义,我们才能够理解,他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生活的决定,只有理解了梭罗的.选择,我们才能够感受,他在瓦尔登湖畔所收获的内心愉悦和精神升华。
我相信,梭罗并不寂寞,读他的《瓦尔登湖》,哪里有寂寞的痛苦?哪里有孤独的伤感?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湖畔草坡上的绿茵与野花在为他荡漾初春的芬芳,是湖光水色里的游鱼和涟漪在为他荡漾盛夏的烂熳,是长空中的晓风和野雁在为他荡漾高爽的秋色,是环湖岸边的白杨与青松在为他荡漾隆冬的夜籁。
我羡慕,孤寂耕读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是幸运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独守内心的一份纯静,当一些人把自己无奈地囚禁在扭曲本性,追逐名利的彷徨之中时,梭罗却能够在淡泊的耕读生活中,拥有无限绚丽的湖泊、树林、阳光、星辉。他可以自由划着独木舟,轻轻荡漾在瓦尔登湖上沉思;他可以欣然伫立在原野上,静听飞雁赞美朝阳的歌唱;夕照下,他尽情欣赏晚霞的绚烂,月色中,他纵情遨游神秘的太空。
我敬佩,梭罗是睿智的,因为他拥有幽静深远的瓦尔登湖,那静谧的湖面恰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启发着梭罗不断升华他的人生哲学、政治信仰、和道德价值观。是否可以这样说?正因为甘于寂寞的梭罗,在寂静的瓦尔登湖畔找到了共鸣点,所以他的哲思与情怀才得到了全面的启发和提升;正因为瓦尔登湖畔静渊深邃的氛围,才能够时刻清醒着梭罗的灵想、启迪着梭罗的睿智,从而铸就了他卓然超群并屹立在美国思想与文学史上的辉煌。
我希望,我的假设是真,那么,我眼前这片微波荡漾的蓝色静湖,就该是我心中的瓦尔登湖吧。是的,就像梭罗那样,我也需要寻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在静穆中深刻反思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我应该扪心自问;在浮躁的现实生活里,我失去人生方向了吗?在世俗杂念的影响下,我失去纯真童心了吗?在激烈的商界竞争中,我是否变得了唯利是图?在无数次直面背信弃义的事例后,我是否也蜕变成冷酷自私的代表?就让我坦诚地面对着这片蓝色的静湖,彻底涤荡一下自己的灵魂吧。
我想,既然十九世纪的梭罗能够在肃静的瓦尔登湖畔,实现他思想与情操的升华。那么,在我的瓦尔登湖畔,我是否也可以开始我人生历程中又一个崭新的时期?相信这片静美的蓝色之湖,已给了我明确的答案。 是的,其实当我静思在蓝色湖畔的时候,我生命中又一个新的起点就已经悄然开始。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情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之评。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一定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可以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伤心……”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理想。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显而易见,这两个人都厌恶尘世对自己的打扰,热爱内心的平静。
我用了两个下午看完了这本书,他那波澜不惊的语言在我合上书页之后仍然散发着缕缕清香。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喧哗与躁动”之后,《瓦尔登湖》是一剂不得不服的良药。我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像海子一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是在一个干净的世界里旅行了一番,归来后,浑身的泥土被荡净,纤尘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许是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人深刻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厌恶了越来越浮躁和喧哗的社会,《瓦尔登湖》进入中国以来,一度引起了“瓦尔登湖热”。作家苇岸对其顶礼膜拜,著名作家韩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卢梭在八溪峒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海子读完《瓦尔登湖》还写过一首名为《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歌……以上所举之例只是对《瓦尔登湖》的良性接受,实际上,现实中不乏对其的恶性接受:有读者把“梭罗”捧成神一样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书来贬低中国文学。我在上一段对庄子和梭罗的分析其实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国文化里的珍宝俯拾即是,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梭罗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么的高尚,他还是局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点弯路,一面等到临死才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他的“隐”是为了“小我”而隐,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庄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们的“隐”,是“大隐”。此外,即使梭罗在书中多次引用儒家语录,他也没有儒家的家国思想,他只是牵强地要去附会自己的意志,或者是因为语言文化差异,梭罗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在书中要表达敢于挑战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罗就引用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我们都知道孔夫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我对于读完《瓦尔登湖》之后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读书时也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果自己对人生或者社会有了什么疑惑,去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答案也许会是个极好的选择。“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更符合中国人的味道吗?文化可以相互欣赏,“根”却要一直守着,失了根,会没有灵魂,成为孤魂野鬼。我们可以把梭罗当做“偶像”,但不可以把他当做“圣人”。就像人们怎么也想不明白热爱去森林里探险的梭罗怎么会因为旁观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镇臭名昭著,最后不得已离开小镇而隐居。直到我看到爱默生先生对他的评价:“在梭罗的天性中有某种好斗性,以至于他常常需要一个谬论去揭露,需要一个错误去嘲笑。当他听到某种观点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去驳倒它。”这让我脑海里的梭罗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不再单单是一个湖边的垂钓者,他好像也是一个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夸赞他的旁观行为,而是我宁愿相信其中另有隐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会痛苦不堪。
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感叹前人思想的深刻与热烈,读完《瓦尔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现代的“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一般。归根结底,《瓦尔登湖》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外界怎样将它的意义无限放大挖深,我还是只想记得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想要高声呐喊:“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后感。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从前,就有个故事,城里人劝告农民使用高科技设备,农民却坚持用双手耕作,城里人说,如果用了先进的设备农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闲地晒太阳,农民却反驳,“我现在不就是在悠闲地晒太阳吗?”那个城里人已经无话可说。
梭罗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国古代的隐居颇有几分相似。晋代的陶渊明就体会过,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隐居者多数是官场不得志的官员,那些生活平淡不惊的'老百姓哪儿会冒生命危险闯荡江湖呢?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半光阴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作者的精神更显得勇敢无畏。
在作者的眼里,淳朴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归属,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文中透漏着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与他简朴乐观的情操分不开的。
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凤毛麟角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4
心藏湖泊,一起听大自然的声音。
缪尔说过:“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这可视为梭罗于瓦尔登湖湖畔独居时的内心独白。他提起斧头,在树木蓊郁的湖畔为自己建造起栖身的木屋,他把心灵高挂在世外桃源不染纤尘的枝头,修身养性,感受自然的纯净,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长与凋零中,梭罗剔除生活的繁文缛节,随着自然一同呼吸,回归心灵的本真与纯净。
《瓦尔登湖》是本自然之书,书里装着森林、湖泊,还有林中的动物;也是一本日记,记载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间拂过的徐徐清风,在林木茂密的小径上,默默看着两只蚂蚁在争斗;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绿的湖上,轻摇小舟,惊起白翅鸥鸟,挥洒钓线漾起点点涟漪,将漂浮的思绪抛洒进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静听冰湖隆隆作响,渐渐开冻,等候百鸟,万物复苏;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劳作,“带月荷锄归”,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时,他在瑟瑟秋风中看落叶蹁跹而下,在透明无垢的湖面上铺开;冬天,他缓步于如水般晶莹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皑皑白雪勾勒出湖边幽径。“如谷之歌,扎根土里。与风共存,与种子越冬,与鸟歌颂。”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这里成了一个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间,我生活得像一只海豚”,“这一面镜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梭罗笔下的自然美的惊心动魄。慢慢品味这本书,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瓦尔登湖的热爱,对山林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瓦尔登湖是他的庇护者,大自然是他无穷无尽的良友,于是梭罗写道“到了这里,他们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寻求那些本来就没有的娱乐;休息好比宴席,一切听其自然,最高贵的心灵,最能满足自满。”“我隐居在树林,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一泓碧水将他身心的浊气涤荡尽,坦荡如赤子,让他放空内心,思考哲学,给他保持纯净的力量。正黄昏,云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阳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蓝,低低掠过水面的是几只白鸥,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树的根节—这,不就恰是瓦尔登湖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无论两条腿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访客是他冷眼审视尘世的一扇窗,心灵有意识的努力与思索,自然不可描写的纯洁与恩惠才是他真正的佳邻。无人为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蓝澄澈的湖水中,翻滚的不只是梭罗的躯体,还有鲜活丰盈的思想,思想的尽头是神圣的神秘,拓开了宇宙空间,又化成独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飘逸不知处。那个时代,是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时代,当各类吊车马不停蹄的建起越来越高等娥摩天大楼,人们一窝峰地离开耕地,涌进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梭罗被人们视为异类,远离朋友、亲人,离开工业社会,走向田园,走向瓦尔登湖,因为他觉得,远离世俗的时光是抛却外在束缚获得丰富内心的自我修炼时光。克莱尔麦克福尔《摆渡人》中有“假如说人生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我觉得梭罗就是瓦尔登湖的摆渡人,近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给予这位哲学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荒地里,奋力挥动着开荒锄,—就像安泰一样获得了力量,他在湖边,享受着孤独与寂静,像一棵树,不妨碍他人生长,它孤独的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一书中写道“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爱自己,也学会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梭罗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孤独境遇的-“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孤独……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醡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寂寞”,梭罗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尔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间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一个人的生活终究是孤独,但是在梭罗看来,孤独是一种享受,怀着一颗向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宁静的踏上了这段洗涤心灵的道路,,而在这个被世人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间里,孤独的在思想中,享受着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美好,孤独不但没有让他变得闭目塞听,相反,他的生命变得更加圆融通达。
无论是世界的另一端,不同时空下,“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渊明,还是梭罗笔下那愿以血肉拥抱自然的纯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归真思想的结晶,他们似乎拥有共同的共识—精神的贫瘠远比肉身的贫瘠更可怖。梭罗如是说,他灵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维的深邃,是内心的宁静……他将在利欲中熏烤过的灵魂摇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涤去残留的尘垢。任世界喧嚣直上,淡然独守一份古井无波的安恬平静,他的一生是如此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他一个人,一支笔,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曾说,他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诞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却说,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孕育了这位孤独的思想者-梭罗。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海子的一首长诗这样写道。恐怕海子去世之前,全中国几乎没有人知道梭罗。随着海子的死而名声大振的是他死前随身携带的四本书——《新旧约全书》、《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和《瓦尔登湖》。
我一直思考着海子随身带着的四本书的重要意义。我想一个人想要带一点东西去天堂陪伴自己一辈子,那他应该在生前做出怎样一番深思熟虑。在第一次读完《瓦尔登湖》时,我不禁莞尔,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是对梭罗湖畔生活的最经典概括,只不过一个是大海,一个是湖而已。
对于《瓦尔登湖》,许多人可能没耐心翻上十页就撒手抱怨:“这就是《瓦尔登湖》?无聊至极!”当然他们必定是“活在平静的绝望里”的那些人了。诚然我在读这本近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名著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我还是坚持的读了下来,并且津津有味地愈读愈爱,甚至对梭罗的林中生活产生无比向往。
很难探寻梭罗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有人说梭罗是拿自己做了个实验。书中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这就是人生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梭罗所认为的大多数人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种生活方式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目的很适合现在的人们。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每个哲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给出各自的答案。很显然,只去追求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即衣食住这些物质财富而忽略精神慰藉是愚蠢的,这样的人或许和低等动物没什么区别。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追求精神自由抑或是思想上的高度呢?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呢?梭罗认为,闲暇不同与懒散,闲暇只是自由的一种表现。梭罗来到森林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一种自然关系。用老庄哲学来解释,就是“物我两忘”、“无为而治”。我一直感觉梭罗和老子及古代的其他哲学家之间一直存在某种相通之处,就如同书中有人说瓦尔登湖能通到地球另一边一样神秘莫测。这是海子向往那种“瓦尔登湖”式生活的原因之一。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者梭罗所在的时代远未结束,我敢说世界上任何国度的人们都在受心灵空虚与精神匮乏的牵绊,只有少数智者和原始部落人除外。梭罗在书中很认真仔细地介绍了他的生活,独立盖木屋、与林中动植物为邻、简单而高尚的社交活动、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构成了瓦尔登湖畔的一年四季。春日降临的万物复苏、盛夏狩猎与禽兽同乐、初秋湖水的湛蓝如镜、隆冬时节湖天一色,白雪纷飞,仿佛梭罗纷飞的思绪,随风到达了云端最深处的地方,直达梭罗所深爱的太阳。“什么人生宗旨,何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手段,当我们用教义的语言进行思考时,仿佛人类有意识地选择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不喜欢别的。然而,他们也真诚地认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但是清醒和健康的人还记得,太阳升起,万物明亮。”
《瓦尔登湖》中灿烂的思想火花给我很大启迪,至少让我想明白不少问题而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有所改变。我开始追求一种更高级的原则,放弃那低级的欲望。我们需要深爱自然,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产物——“你们连大地都在侮辱,居然敢谈论天堂。”我们需要平静下来,因为贫穷和富有并无差别,晨光拥有会公平地照耀每一个角落,何况有些人并不是真正富有,只是徒有其表罢了——“一个安心的人,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读这本书是一个困难的事,如果不静下心与梭罗通行,是无法与他进行心灵对话的。此外,梭罗渊博的学识令我叹服,他随口引用的《荷马史诗》、《圣经》以及古印度、古希腊和罗马、中国诸子百家的名言我必须先做足功课。总之,《瓦尔登湖》不能只读一遍,日后需要读上百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梭罗思想的理解也必定越深刻。
哈丁说,这本书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真的钟爱这《瓦尔登湖》,希望人能在此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理,让自己真正为自由而自由,为生活而生活。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这人真的有脑子,他手里的棒木,“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海子语)
梭罗,请在瓦尔登湖畔等我,没错儿,就在你的小木屋里等我。总有一天,我也会用繁华和飞鸟的标准丈量自己,做一个有脑子的,有灵魂的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6
还记得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初中,那时候只是读了这本书的一章节便无可救药的被吸引了。他的文字似乎有种独立于世的清醇香气,散发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书中的景物描写很美很纯粹,让人心驰神往。想必这个人跟别人很不相同吧。果然,当老师介绍《瓦尔登湖》的作者时印证了我的猜测,梭罗,真的很不一般。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他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他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完成的。《瓦尔登湖》记录了他于1854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的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汇融合,浑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的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影响。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但是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的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谱、原始的生活。我们不难注意到,梭罗在创作《瓦尔登湖》的时候正是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
如今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再一次感受到了初读时的心动,我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它,像是在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经历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这本书分为经济篇,补充诗篇,穷困的托词,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阅读,声音,寂寞,访客,种豆,村子,湖,贝克田庄,更高的规律,禽兽为邻,室内的取暖,旧居民:冬天的访客,冬天的禽兽,冬天的湖,春天,结束语,一共二十个章节。书的开篇中就提到:“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的生活着。”孤独一人时,更容易思考,更容易体味生存的意义。书中不止一次的探讨到寂寞孤独。“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还有“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有时候就好像有两个太阳,但那一个是假的。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就绝不孤独;他看到许多伙伴;他是要结成帮的。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也许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寂寞的梭罗才有权利去谈论寂寞的滋味和益处。梭罗的《瓦尔登湖》看上去是分离的一篇一篇,每篇里又琐碎的讲了许多生活的细节、感悟。但是实际上这些琐碎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生活。它们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阅读、禽兽、湖、冬天、春天、室内取暖、种植等等。第一篇,经济篇,我从没看到过关于经济的文字可以写成这样的.诗意和哲理。很奇怪的是,虽然作者的思想和时代相悖,但文字读来并没有半分消极和孤独,有的只是作者不断向上的不屈精神和勇气,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安静从容和坦然。将眼光收回来,当今社会里的人们,似乎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世界中迷失了。穷尽他们的一生去追逐身外之物,钱财。殊不知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不停的用钱财的累积的多少来区别、彰显自己的身份。他们用极尽奢华的物品来装饰他们的房屋和外表。殊不知劳力士和几块钱的电子手表是一个用途,价钱的悬殊却改变不了本质的用途。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在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中渐渐遗失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放弃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对心灵丰富的向往。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7
读《瓦尔登湖》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书里有选文,于是找来原书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梭罗绝对是个思婺八极、神游太虚的高人,在每一根木头的香气里他能想到那么多仿佛毫不沾边的东西,跟着他一起想,有着上天入地般的激动,仿佛灵魂在一次次玩着过山车和蹦极。
看到《冬天的湖》那篇的时候是个微亮的清晨,初夏的清晨慵懒而清新,我就斜靠着看那些关于凿冰的描写。更妙的时候睁开眼翻开一页的时候手触到的文字这样写道:“睡过了一个安静的冬天的夜晚,而醒来时,印象中伤佛有什么问题在问我,而在睡眠之中,我曾企图回答,却又回答不了--什么--如何--何时--何处?可这是黎明中的大自然,其中生活着一切的生物,她从我的窗户里望进来,脸色澄清,心满意足,她的嘴唇上并没有问题。醒来便是大自然和天光,这便是问题的答案。”看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身边的同伴在跟自己说起昨日的梦境一样真实,一样巧合。于是清晨一下子闪亮了许多。紧接着冰湖水里的梭鱼和铃儿叮当的驴马也出来了,清晨一下热闹了起来,有趣的梭罗开始带领我去丈量所谓的“无底之湖”,去盯梢地主老爷们精明的交易,我们仿佛两个特务一样,看看这里,管管那里,然后视线最终落在了对冰的研究上,像两个好奇的孩子,研究为什么瓦尔登的冰是那样美丽而又特别的微绿色,挖冰人的雪车走过,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我们就每天都跑去看那块绿色的翡翠。然后敏思的梭罗话锋一转开始露出思想者的面目了,“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那种诙谐和智慧震撼的不能起床,生生的把上班的时间忘在了脑后。
紧接着,我想说,如果不是这文还有那么小一段,那么精彩的要命的段落,我真想今天就彻底“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哦,是这样的文字,真精彩的要命:“似乎紧跟着将要有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挥汗如雨的居民,在我的井中饮水。在黎明中我把我的智力沐浴在《对话录》的宏伟宇宙的哲学中,自从这一部史诗完成了之后,神仙的岁月也不知已逝去了多少,而和它一比较,我们的近代世界以及它的文学显得多么地猥琐而藐小啊;我还怀疑,这一种哲学是否不仅仅限于从前的生存状态,它的崇高性,距离着我们的观点是这样地遥远啊!我放下了书本,跑到我的井边去喝水。瞧啊!在那里,我遇到了婆罗门教的仆人,梵天和毗瑟奴和因陀罗的僧人,他还是坐在恒河上,他的神庙中,读着他们的吠陀经典,或住在一棵树的根上,只有一些面包屑和一个水钵。我遇到他的仆人来给他的主人汲水,我们的桶子好像在同一井内碰撞。瓦尔登的纯粹的水已经和恒河的圣水混合了。柔和的风吹送着,这水波流过了阿特兰蒂斯和海斯贝里底斯这些传说中的岛屿,流过饭能,流过特尔纳特,蒂达尔和波斯湾的入口,在印度洋的热带风中汇流,到达连亚历山大也只听到过名字的一些港埠。”
读到这里,这篇文刚好结束,既震撼又有点扫兴,意犹未尽的情绪之下才百般无奈的合上书页,剩下的还要留待慢慢享受哩!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我想那是因为他自己太热烈,他的生活太过于丰富。《瓦》不寂寞,恰恰是在嘲讽我们这些不会享受寂寞的寂寞人的。然后,被它嘲讽,确是那样的快乐!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8
这本书是我高二寒假买的,还有一本是《边城》,因为看《瓦尔登湖》的封面比较缺乏趣味,所以当时读了边城。然而最近因为老师推荐才看《瓦尔登湖》。
如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我虽没有他这种感觉,初读觉得作者有隐士风范,再深入思考一会儿竟颇有感触。
首先,虽是散文,但却与我之前所看的散文有所不同。作者在文中引用众多神话故事,诗歌以及典籍,典故等等。这确实令我比较惊奇,较之国内的部分散文作品,这是比较奇特的。在这部作品中引用较多《圣经》的内容和希腊神话。例如他在讽刺人们被命运支配时,引用《马太福音》:"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不仅如此,他还引用许多名人的话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写作文时应该学习的。他引用的作品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例如有中国的孔子,英国的查普曼,美国的爱德华-约翰逊等。另外,不仅是文学,他的生活能力也非常好,换句话说就是他很会过日子。例如在盖房子时他计算了所有的花费,生活了一年以后他又算了一年内的花销,生怕自己多用了一分钱。虽然生活很简单,但是他觉得很满足,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生活而且抱怨(因为他就是来瓦尔登湖体验这种生活的)。
但是他为什么会放弃城市里的生活而来到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湖边生活呢?他想知道人们生活为什么变难。但是他用亲身经历证明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不难,于是他又探究人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他热爱自然,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他就像是惠特曼口中所说的橡树——没有一个同类,独自生长着。但是梭罗还有同类,不仅如此,他还和自然联系着。而他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他的独特性。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这些人,学生,工人,农民,老师,司机,我认为这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具有不同功能的机器罢了,缺乏作为人的独特性。
然后对于他的生活,确实是令人向往,与陶渊明颇有几分相似。他先为自己盖好一栋小屋,解决了住所问题,接下来就是满足肚子的需要了,他在屋旁犁几分地种粮食,同时还在外面捡枯木头作为燃料,就这样,他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就是精神需求了。他热爱读书,即使是几张纸片他都不会放过,除了读书,他也会独自一人坐在林中思考,而正是他所思考的这些内容确实令我颇有感触。这些问题即使是放在当下也是非常值得讨论和发人深思的。因为这些问题是极其普遍又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梭罗认为许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就拿现在的人来说,许多人都为了买房买车,不惜向别人借钱或者是贷款,几年,几十年都在还钱,就为了一栋房子或者是一辆车。而有许多人扛不起重担,或者是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放弃,或者是因为挫折而颓废。梭罗认为房屋只是为了起到遮蔽的作用,抵抗寒冷和雨雪,这是最基本的功能,人们需要也正是这基本的功能。而一个木箱也有类似的作用。再者,小棚屋可比箱子好多了,但是许多人却追求城市里豪华的房子,这豪华的房子不知能换多少小棚屋,但人们却为了能够拥有一套豪华的房子,使自己处在贫困与艰辛中。这主要在于人们的虚荣心,梭罗称之为"贫穷的文明",然而这些贫穷的文明人却嘲笑起那些没有豪华的房屋,但很富足的"野蛮人".然而虽说这很讽刺,放在现在却是现实的,因为城市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生活也舒适些,以及工作的需要,才会迫使人们宁愿扛着重担。毕竟像梭罗和陶渊明这种人又有多少呢。作者也在书中写道:"更为高贵的植物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在远离地面的空气和阳光中结出果实,它们不会受到像比较低级的食用植物的对待".我们现在在做的只是为了争夺阳光和空气罢了。
然而,我们的时代还处于梭罗的时代,这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被世事牵绊着,无法从中脱身,更甚者则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但依然存在少数哲人和智者以及部分原始人没有陷入其中。梭罗在瓦尔登湖旁的小屋里,体验着这自然:春日万物复苏,夏天与动物同乐,秋季湛蓝的湖面以及隆冬的湖天一色,白雪纷飞。梭罗这人,从令人窒息的社会中跳出来,向世人证明远离尘世也能满足生活的需求。或许他的书,寂寞的人看完以后能够获益,不再寂寞。但我们这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只会在看后惊叹作者描写的景物与生活,并对这种生活产生艳羡。甚至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丝想法——这生活比陶渊明还要闲适!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坛陈年老酒,我们这些人只能闻一口酒香,而那些与作者类似的人品完一口后定会觉得回味无穷。或许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处在尘世当中,对世事的抵触没作者强烈,所以无法真正理解这本书真正的含义。
庄子得到了一个酒葫芦,凭着它游于江河山川,毫无牵挂。而梭罗则在自己建造的小屋之中,自给自足,融入自然。而我们现在的许多人呢,有太多的羁绊,失去自由,失去自我,远离自然,成为了尘世中的一台机器。
正如梭罗研究专家沃尔特哈丁给这本书的物种读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把它当作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再把它作为一本神圣的书。读《瓦尔登湖》就是品一杯美酒,越品越觉得它美味与珍贵。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9
再一次合上《瓦尔登湖》,似乎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把我满脑子的杂想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读“透”这本书,我所能感知的、体会的,不过是皮毛罢了。说起来,这本书与我挺有缘的,它是学校颁发的奖品。但当时得了一等奖的奖品才是这本书,而我是二等奖,不知怎的,阴错阳差,辗转之中这本书到了我的手上,我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写于19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贪婪的人类疯狂地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身处欲望旋涡中的人们难以摆脱,欲望创造了一切又毁灭了一切。
身处这样的环境下,深受爱默生自然主义影响的梭罗,只想亲近自然,回归本心。这个身材不高,但很坚实,有着浅色的皮肤,敏锐的五官,看起来似乎有些严肃的梭罗,这个被同时代的人认为是一个行为怪异的偏执狂梭罗,真的逃离了城市的喧嚣,搬去了瓦尔登湖畔隐居。他自耕自食、真正地去体验了极致简朴的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有点像游记,又不是真正的游记,他写的无非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一本极其私人化的书。如今有些人则将私人化写作当成是一种认知狭隘的表现,但我却认为这种认知才真是有点狭隘了。哪一个人写作的初心不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想法呢?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相同,文章的表达与深意自然也有所不同,私人化写作也是其中一种。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狭隘之说?
作者在去那里生活后,首先亲手搭建了一座木屋。那座木屋仅仅十几个平米,这意味着他没有足够的生活区域,各种生活区域不能明确区分,他需要在床上活动甚至吃饭,设施也相当不完善。最特别的地方便是他的木屋以及他的生活完全向公众敞开。他从不锁门,过路的人甚至动物都可以自由进出,屋中的食品和用具随便取用,即使他并不在家。在梭罗的木屋中,新鲜有趣的玩意儿随处可见,趣味无穷,给人温暖和快乐。
这段短暂的逃离,使平时远离俗事的他用起工具来像一个合格的农夫,他只用两只眼睛估算两棵树的高度,结果都能十分准确;他也能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估计出一头牛或一头猪的重量。这些看似俗而且粗笨的工作,使他真正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乡村生活让人保持了淳朴,而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它让人活得不虚标,能够控制贪欲,懂得知足。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中的细节,能够细细品味大自然的馈赠。
梭罗在这本书中记载的是他的小日子,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又烟火味十足。他让自己慢下来,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日子:早出晚归,忙于谋生,有一点闲暇的时间就泡吧、玩手机、聚会,仿佛日子于我们而言,就是日复一日单调的流水账。一切的欲望,无论是贪食、好色或是追求财富,都只是同一个东西,一个贪心不足的胃口。当一个人忙于俗务时,便会忘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顾不上精神境界。工业革命,商品革命,将文明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自然应该怎样亲密接触呢?“精神”应该怎样加快脚步,去追赶上物质的进步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命题。
《瓦尔登湖》中的`很多语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我的深刻反思。如“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是啊,只有当自己明白,认识自己,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往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却忽视自己不知道什么,这也算是一种悲哀了吧。“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在当代生活中,很多人都相信“锦鲤”这一说法。所谓“锦鲤”,就是变相地听天由命,是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光靠想象甚至是幻想来渴望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消极的手段。只去仰望星空,却不脚踏实地,你永远也不会走出这个绝望!因而,改变命运并不是傻傻地等待,唯有努力,唯有改变,自己的人生才能被自己牢牢地抓住,才能被自己主宰。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本书,有人觉得它太静了,不符合自己的品味;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吹嘘,为了炫耀才去阅读。真正能读懂这本书的人,能全身心投入这本书的人,消耗的不仅是时间与精力,更是要降低自己的欲望,然而有几个人能去做出这个改变,走到这个地步呢?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悄悄的书,走进大自然鸟兽草木之间,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0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3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
文中,梭罗描述了一百个爱尔兰人在冬天从剑桥来瓦尔登挖冰的故事,他们带来各种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块,然后装车拉到市场上出售。挖冰人的行为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深深刺痛着梭罗,他尖锐地批评道:他们“剥去了瓦尔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剥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这样的严寒的'冬天里!”在梭罗看来,这些冰决不是商品,而是灵性与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会给你启示,净化你的心灵,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恒。
梭罗以自己的实践向读者展示着,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作者通过细腻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展现了他对大自然不同寻常的丰富感受和与大自然亲近的天性,表达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破坏大自然行为的斥责。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内心深处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1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拥有快乐的生灵,
美丽的湖面,
还有一个如此爱她的人。
尽管我只是在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触到梭罗这一伟大的作家,但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于其中。他从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测这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还有很多很多。
“他对于年轻人并不慈爱,而是高傲的、说教的”,但是,他却将自己全部的热情、耐心献给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直依傍的河流,“河床里,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气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他对于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爱这孕育我们的大自然。
对于他的《瓦尔登湖》,我一开始并不完全看得懂,但是随着你对这本书渐渐深入的了解,你会发现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渐渐有了些眉目。梭罗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慢慢慢慢渗透进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种温和却果断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就如木头和琴一般,他能使你从心底里产生共鸣。尤其是他的景物描写,他用简短却又华丽的文字记录下他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幻。他所有描写的自然风光,都好似交响乐般雄伟地在你眼前重现。他怀着一种崇高的敬意,用热情将一切生动的描绘,将所有他爱的事物都赋予生命。在他的笔下,它们是圣洁的、可爱的,以及如他一样的无畏、自由。
尽管我还未曾走入他的内心世界,但是在我眼里,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的青草气息。对于当时的社会,他考虑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钱,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兽一般自由,而这种自由导致他常常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但他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我对平时的生活又有什么样不同的感觉呢?这种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潜意识里而未曾被我发掘出来?又或者,是我认为其实这是所谓“叛逆”的想法而不愿意说出来?梭罗教会了我不要去太过于隐藏自己的感受。甚至是在读到了他的文字后,我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比如我的家乡——一个由绿水青山环绕着的小村庄。先不说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热浪滚滚的夏天,也别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种了一棵桂树、一棵梨树。墙边还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虽然没有花香,但是绿油油的,颇为好看。
我的外公喜欢书法。于是我也经常和外公一起在院子里练字(因为我们家其他地方练不了)。夏日的院子实在是热的令人发颤,练不了字了。但外公确实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会用一个大碗,盛一碗水,拿着毛笔,在院子的地上写起字来。我也依葫芦画瓢,或用手沾水写字,或用笔,有时,还将脚用水冲过一遍后,在地上踩来踩去。脚干了,就在冲一遍。阳光如此猛烈,写过的“字”,画过的“画”一会儿就干了,如此往复,玩一个下午也乐此不彼。
秋天,桂花开了。外公便会在树下铺上报纸,将桂花摇下来,做糖桂花吃。伴随着“簌簌”的声音,一阵阵颤动的风拂过面颊,其间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报纸上落下了一层又一层金色。
我们是用木柴烧的饭。烧饭时,炊烟袅袅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画卷!有时,我甚至会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从我们家的墙上抠瓷砖下来(因为瓷砖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币差不多),然后把它当钱币玩。为这事,我可没少被说过。
一个小院,盛满了我童年所有的美好回忆。
他将冬日里的冰之中夹着的气泡比作小扁豆,将枯燥无味的说明转换成贴近生活的、风趣可爱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对他的文字的热情丝毫不减。
他是孤独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能与他在思想、心灵上有一种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只有爱默生了吧。但他又是快乐的。在他之后生活的地方,有数以万计的生命环绕着他,他从来不会觉得孤独,他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充实的,有意义的。
他说,“星星是一个个多么奇异的三角形的顶点!在宇宙各种各样的星宿中,有着多么遥远而又不同的生命在同一个时间里凝望着同一颗星星!”
可他们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样的?答案绝对没有一个相同的。并且关于星星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又有谁真正了解呢?天真烂漫的儿童用鲜亮的黄色画出四角星;忧郁的少女则用与深夜颜色相近的灰蓝色晕染出大小不一的点;印象派的画家用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漩涡,闪烁着布满整个天空!那是生命,是梦,是无尽的时间当中的一个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爱默生曾在梭罗小传中谈到,“无论在什么地方, 只要有学问,有美德,有美, 他会找到一个家”。
但是对于梭罗来说,这个家并不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家,而是这片土地。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自然的气息,他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尽管他并没有得到爱情,但是,在他的家乡,始终有一片湖,那颗康科德头顶皇冠上镶嵌着的宝石,将永远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到来。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2
习惯了当前钢铁丛林中的生活之后,在接触了更贴近自然的生活后,人的心境在这样的情况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时候会思考人在世界中是什么样的存在,自然又是怎样的存在。
在阅读了《瓦尔登湖》后,不禁让我思考了曾经在意却又逐渐忽略的问题。书的开头讲述了作者在经历了大学在城市的繁华生活中选择回到了乡村,重要的是他选择的不是从城市这个集体而归属到乡村的这个集体,不单单是从一个归属转移到另一个归属,他选择的是在远离乡村的两英里外的瓦尔登湖自己建造的木屋中生活,而他的生活也更多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强调故事的环境的原因也正是表达作者并不是转换生活方式从繁到简的过程,更多的是作者归属自然,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只有身处在自然中,才能感受到之前被遮蔽的眼睛变得明亮了。
在书中,人并不是生活在城市就是被束缚的,在乡村就是自由的。梭罗以他明亮的眼睛看着各个环境生活的人们,人并不是由环境界定他们的思想的,很多人总是被束缚着,束缚在他们的生活,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以及他们拥有的,活着的人们变成了生活的奴隶,他用南北奴隶监工的方式比喻了这样的现象,所以他在探索者生活的意义。
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不是命运,不要抱怨造化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慢慢累积下来的乱起八遭的事,所以人要会使用它们,而不是给自己打造一副镣铐,锁住自己。
1847年梭罗离开了他独居的小木屋,结束了他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了乡村,他不是背离了自然,梭罗就像是一个研究生活的科学家,在不同的环境中研究着,当他从小木屋搬到了乡村后他对人与自然有了更多的感触。
湖边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追捕着他的猎物,带着他的猎犬。虽然猎人不总是能抓到猎物,但是他仿佛在享受这个追捕的过程。就像书中所说,虽然狐狸很狡猾,躲过了多次追捕,但是狐狸不总是幸运的,最后它也死在了猎人的枪下猎犬的牙下。在这部分的文中有着很多描写了自然生物与人类的语言,这些动物和猎人就像是自然与人一般,而人与自然只是单纯的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吗?在书中有着隐隐的思考与启示。
我想梭罗之所以会对自然这么情有独钟,也是因为他是从城市搬迁到了乡村的偏僻之处,冬天的湖面结了冰,虽然在旁人眼中是那么平常,他觉得这是一种美丽。在梦中他听见有人在询问他一些问题,他想回答却不能回答,在早晨来临的时候,他看见了自然,这早晨的景象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在他的面前,梦中的人并没有提问,他也并没有回答,而在太阳升起的那瞬间,他知道了答案。
从这本书中我收获了许多,虽然这本书都只是在讨论着作者生活中的一些事,但是思考中能得到很多的思想。作者一直在思考着人与生活,人与自然的问题,我们以前也有在思考只是逐渐的忘却了这些问题,只有到坏的结果发生的时候才会去反思为什么当时并没有去思考如何去解决。
人总算被束缚着,被有形的或无形得镣铐束缚着,我们得到的真的仅仅是生活给的奖励吗?还有这无形的责任,所以我们的生活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并不是不顾一切的去考虑自己,所说的不顾一切不是指你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去配合他人,只是你在获得的同时会失去,就像书中所说的,继承了农场则意味着你被农村束缚着,所以你在享受这生活的一切的同时也要去思考什么是你该做的什么是你不该做的。我说这些的意义在于我想说,人不能以所谓的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去放纵自己,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远离那些让你堕落的东西,新闻中出现的吸毒者开始越来越多的呈现了年轻化,人们不明白他们在追逐着什么,所以他们放逐自己放纵自己,用那虚假的快乐麻痹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要做到基本的东西,至少要明白毒品根本不能给我们任何东西却能毁掉一切。
在经历了城市与乡村的.生活对比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中开始逐渐感觉不到了,人类在进步的同时在使用着自然给予的恩惠,却有恃无恐的使用着,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想我们需要反思一些我们对于自然所做的事,就像之前提到的猎人与猎物,我们作为猎人只是在享受着追捕的过程,我们只是在享受着使用自然方便生活的过程,却从没根本的想过自然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的破话作为资本,我们更不该以破坏自然为炫耀的资本,虽然自然无形,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不认为地球会被人类毁灭,人类最多只能做到破坏自然,却毁不了地球,而这样下去毁灭的最终也是我们自己,我们保护自然的同时也是保护自己。我们也该停下手头的事,只是偶尔也好,去感受下自然的美丽,感受最初作为地球一份子的感受,不是被眼前的烟雾所遮蔽,擦亮双眼你就能看到更多。
所以我们要有健康的生活,要避开那些让人沉迷的毒品,它不能给你真正的生活,只能给你一时的放纵和被破坏的生活。我们要有着与自然共存的意识,不是单方面的去破坏它们,人与自然本来就应该是平衡共存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生活和世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3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
——梭罗
《瓦尔登湖》曾被誉为“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买这本书许久了,因缺少安逸的心境,总担心一时很难进入那个洁若琉璃的心灵圣地。
正如该书的译者徐迟先生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曾几何时,正是这本归属于心灵的书,让我终日渴望那份恰到好处的孤寂,并且在拥有孤寂时体会到了不知身为何物的微妙感受。每次深夜捧起它,就像是开始了一次单独放飞心灵的旅程。“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心灵安逸,岁月静美。而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我们仿佛又在寻找一个有关原始命题的答案,如果找到了答案,也许就能深悟生命的本义……
面对瓦尔登澄净的湖水,梭罗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处,像失明的盲人一下子见到了阳光,贪婪而又不知所措。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风从缝隙灌进来,坐在门后,却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门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纠缠,嘴角含着青草与树根的苦涩。而只有心灵,越发清澈。
苍苍群山,葱葱草木,曲曲幽径,腾腾紫雾,或许一种幸福正来自一次心不在焉的眺望。结束了喧嚣而忙碌的一天,简单吃过晚饭,夜色中会有一丝寂寞涌上心头,适可而止的惆怅里,心情转至平和与宁静,这便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夜读《瓦尔登湖》,那些温润的`字句散发着对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来,语句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诱人深思。字里行间丝毫看不到作为哲学家的梭罗的晦涩与难懂,反而感到的是清澄见底和优美细致,吟诵之下,让人不禁神往,直到夜深人静,万籁无声。
深夜,当抛弃了一切繁琐与杂念之后,时间就流淌成了我们用来垂钓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尔登湖》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外,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这就是内心的超越。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大自然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纯洁和恩惠,也给了我们热爱自然、创造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尽管生活得像蚂蚁一样简单卑微,我们都必须勇于坚强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谁,不要谩骂谁,因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阳光会同时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样灿烂,所有人面前的积雪,也都一样会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嚣,人生寂寞。《瓦尔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纤尘,与其说是在呈现工业文明背后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认为梭罗是在讲述一种实现简单生活的可能。虽然通篇流露着作者个人的谦卑、节制与理性,但无论如何,生活的本质都应该是简单的。尽管人在很随意的情况下就可以变成疯狂生长的藤蔓和放肆绽放的野花,可我对《瓦尔登湖》还是坚信的:我们的欲望越简单,我们才能更容易感受并得到更多的幸福。更进一步讲,哪怕获得幸福的环境再恶劣,我们也要“在围绕着我们的黑暗、无知的深渊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赎的圆拱桥。
《瓦尔登湖》离世而不弃世,孤独却不悲愤,它充满了诗意的恬静、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处的寂寥。“在下一个夏季里,我不需要那么多的苦力来播种豆子和玉米,我要匀出精力,用来播种——如真诚、真理、朴实、信心、纯真等等,假如这样的种子还没有丧失的话。”开荒种地,回归人类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里,作者面对的是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正如金钱不能换取健康一样,优裕的物质始终替代不了心灵的贫乏。简单、纯净永远是一种人生智慧。我们匆促的脚步所追逐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内心的安顿,灵魂的解脱,而这些仿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忏悔的勇气和钟爱的情怀里,那些看似简单的澄静、平和与安详,却可以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这些在梭罗崇尚实践的精神内核里,永远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或许《瓦尔登湖》才是我们反观自身的镜鉴。在盲目改造自然环境之前,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沙尘暴和禽流感们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在越来越考究的工业文明生活中,我们心灵的罗盘依然固执地指向了最初的简单和质朴。可我们应该以何种路径成为大自然中与生灵万物和谐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不再简单的世界,以及凌乱的生活和丑陋的习俗呢?经历了一次次“内心的探险”,我们就有了一种武装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澈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