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DK的出版岁月读后感

时间:2023-09-23 08:01: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在DK的出版岁月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在DK的出版岁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在DK的出版岁月读后感

  因小社的独创性而崛起,因大社的商业化而衰落。

  我不是个能写长篇大论书评的人,自觉也不是那种能把一本书的内涵领悟到极致,然后发表既学术又心系天下的大议论的文艺青年,不过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忍不住想说什么,于是不顾豆瓣上众多卧虎藏龙的大师看了之后是否会侧目〔在这里书评看多了,我早已得了失语症〕,又或者根本不会有人来看我的胡言乱语,就权当是自己写给自己看一些感想吧。

  这本书是DK创始人的回忆录,我虽然过去从未和出版界有过接触,但在买书上和DK也算有些缘分。当年上海的贝塔斯曼书友会还健在的时候,我老爸便是其中的会员。我家虽然贫困,但上代都是“读书人〞,正所谓住在破阁楼仍放不下成为大儒的理想,我们家也算得上是勒紧裤腰带,省钱去买书的“破落贵族〞。目击者丛书,大剖面系列图书,还记得送书单的小哥呼哧呼哧地背着大口袋,来我家推销书友会新出书的场景。我老爸当时真是一掷千金,买了许多如今看来只有图书馆才会买的大部头,其中不少便是DK出的,陪伴了当时小小的我度过了那段小小葱的岁月。

  我一直很喜欢DK那种简洁的去背图排版,白白的底上鲜活的图像,给人一种一尘不染而清爽的感觉,犹如雨后花朵的清新,让你暂时忘却烂泥铺就的花园。这种风格看似容易模仿,其实并不如此,就像老猫颖青说的那样,不是所有的图片都能去背〔景物轮廓必须鲜明〕,即使收集到了能去背的图片,也没人有魄力敢这样把它们排上版,并正好和文字搭配得错落有致。排版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字的重要性,去背秘诀的另一半在于文字,文字的含金量必须丝毫不输图片,才能完美地诠释这个理念:“图片+文字,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但是DK的创始人,学摄影出身的金德斯利先生却做到了,他不仅这样排上了版,坚信会成功,而且还真的成功了。在我看来,与其说金德斯利先生是在用理念作书,不如说,他是在用他的信念作书:

  独创性、活泼自由的风格、敢闯的勇气,构成了DK作为一个小社,成功的关键

  小社是个好物了,大家上下一心,没有过多的行政事务,每个人的意见都得到尊重,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所长。上至社长,下至小编,大家都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仓库里某书的存书情况怎样,你既可以去问发行科科长,也可以去问社长,也可以去问这本书的责编,大家都是上得了体面的作家家门,下得了尘土飞扬的仓库印刷厂的人。小社因为小,所以不会被叠床架屋的各种行政机构设置所累,不会被你是云端出身的主编,我是洗碗出身的校对之类的身份所累,每个人都有提建议的空间,有迸发独创思想的空间。DK也就是靠着这样的理念和勇气,从小社中崛起的

  但是小社也有它的弱点,小社没有过多的行政事务,所以大家都不懂如何处理行政事务,所以一旦小社变大社,行政事务如山倒时就会手忙脚乱。小社没有老板和员工的界限,你可以破门而入社长室,跟他谈这谈那,但一旦小社变大社,几百名员工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破门而入社长室的时候,就没有任何既定的机制能保证从上到下各部门的沟通。

  “我们要做大,要变成大社,而且我们的业务量也堪比大社了,但糟糕的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既成为一个大社,又保持住那当初因为社小而孕育出的独创性和活力,不知道如何在变成大社之后,继续保持那初出茅庐时的平常心和勇气。〞辛苦招募来的那些怀揣出版理想的员工,进来就被搁在一边打杂,因为社里“不缺人〞;老板金德斯利在那遥远的顶楼〔?〕办公室,连他的老战友都见不到他的庐山真面目,更不知道他如今还是否扔怀揣出版的理想;印刷厂疯狂地印着实际不可能买掉数量的《星球大战》,但所有人都毫无危机感,甚至毫不关心;所有的一切都沉醉于一个商业化的“大社理想〞,却唯独忘记了保持它在小社时拥有的东西

  如今我也进入了一个小社,励志在以前完全陌生的出版业打拼。我不知道今后的日子会怎样,也不知道我的小社是不是能够有幸像DK那样在出版社上留下它辉煌的一页,但是这个落雨的阴冷下午,读着这本回忆录,望着书架上那些静静躺着的目击者丛书,我忍不住想说写什么。

【我在DK的出版岁月读后感】相关文章:

岁月的说说02-02

岁月经典说说04-18

岁月的心情说说12-04

关于岁月的说说05-28

岁月沧桑的说说12-10

山居岁月读后感04-30

成长的岁月读后感05-01

《山居岁月》读后感04-02

岁月语录(精选60句)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