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时间:2023-09-05 07:22: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

  看了许久,还是在零零散散中把它读完了。虽然书名只有安娜卡列尼娜,然而书的内容却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社会制度,宗教,道德伦理,军事,农业等。不仅讲述了安娜的感情挣扎,也讲述了列文的农庄生活和家庭开展。这两条线索都充满了矛盾,而托尔斯泰用心理活动将这些矛盾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在安娜的眼里,爱情就像是火焰那样炽热滚烫,那么耀眼明亮。于是她便是那不顾一切的飞蛾。她得到了爱情,也葬送了自己。而她的矛盾在于既然选择了为爱情抛弃身份地位,放弃社交圈,放弃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她心爱的儿子,却没有勇气一路坚决地走下去,却在不断地疑心弗伦斯基对她的爱和自我否认中折磨自己,像文中描述的“这就像把一个判了死刑的人脖颈上套着绞索扣押好几个月,好似要处死刑,又好似要释放!”而最终的卧轨自杀,就是这一切矛盾的结局。从当初在火车站与弗伦斯基初次相遇到最终安娜的用卧轨完毕自己的生命,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的岁月,却足以让安娜从受人欢送和仰慕的上流贵妇人走向被社交圈排斥和孤立的出轨女人,足以让安娜从娇艳走向凋零。列文在与农民的相处中发现农庄生活才是使自己怡然自得的园地,发现劳动才能使自己摆脱烦恼纠结从而感受快乐。作者借安娜的口,写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冷漠,借安娜的陨落写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然的悲剧结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和虚伪的揭露。

  而列文的矛盾在于他对社会制度的不认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对,对农民的同情,却又因为他从小的生活习性以及社会环境,使他缺乏以彻底从心理到行为作出改变,因而列文也陷入了矛盾。作者借列文的经历和感受写出对农民的保护和同情,就像列文说的,他自己就是农民,对当时制度对农民的压迫的不满也就表达得更为自然。在文中写到:“人们争论得那么热烈,往往只是因为不能领会对方所要证明的事情。”列文对当时制度的抵抗无法让别人领会,而他自己也无法领会和认同其他地主的主张,这就使一切思想斗争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解决。“一个人没有过不惯的环境,特别是如果他看到周围的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的话。”这是列文在莫斯科等待妻子基蒂生产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的。“过着漫无目标的、没有意义的生活”这也是他急于回到乡下的原因。他怕自己过惯了那种生活以后也成为了他自己厌倦的那种人。这也表达了当时的上流社会群体的一种荒废气氛和腐蚀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7-05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3-13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4-11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4-28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07-07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优选)09-04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篇02-14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篇)02-15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