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时间:2023-08-29 13:35: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荐】爱和自由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1

  对蒙特梭利教育了解得不多,暑假里,翻阅了《爱和自由》,才对其教育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在蒙氏教育,需要孩子们遵循的“规则”特别少,比较主要的三条:

  第一,不伤害自己;

  第二,不伤害他人;

  第三,不伤害环境。

  孩子们在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做决定,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不一样。就拿敏感期来说,蒙氏教育讲究要在儿童敏感期来临时,抓住这个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孩子6岁才出现数学逻辑的敏感期,但这并不说明他要比5岁就出现数学敏感期孩子笨,只不过他的数学敏感期来的晚而已。一个孩子要画画到凌晨,也不要打扰他,因为他正是处于绘画的敏感期。他要通过持续、反复的操作来达到认知和发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期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丧失了这么一次发展的机会。有可能他终生不再绘画,终生都不能感受到绘画的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4

  《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力,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分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如果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为什么说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幼儿教师呢?有一个朋友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国际上幼儿园教师在最赚钱的职业排位上位居第三。“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牙科大夫比较挣钱,律师比较挣钱,实际上在国外幼儿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人们把最优秀的人放到了幼儿教育上,是因为零到六岁决定人的一生。”

  最初认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方式,在卡迪亚从事三年幼儿教育事业后,发现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方式。怎样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亚工作,感觉自己是永远且完全被接纳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自己都承认且不接纳的)但仍被卡迪亚接纳。

  自己也愿意不断地完善自我,追随幼儿园成长的步伐,从内心真正地顺从。而且工作中时常会反思,当发现自己状态不够好,处理问题不够那么有爱时就会反问自己“爱在哪儿?”工作中的困惑是由于不理解产生时反问自己“理解在哪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2

  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上了几天后,老师向妈妈反映彤彤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课,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队,他站在一旁观看。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的,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每翻看一次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好书真的是要不断翻阅学习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3

  还没看过蒙特梭利的原著,先读了这本书。由于是在网上看的电子版,结果好多版本都是从十五章后就是简短的书摘,没有具体的内容。好在后来在摇篮网里搜到了完整版。(其实看后面几章,孙老师一直在强调蒙氏幼儿园有多好多好,虽然收费也是好贵好贵。俺只想说没钱上蒙氏的孩子她娘,你们伤不起)

  先说下几点心得吧:

  书中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精神胚胎",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蒙氏教育相信6岁前的孩子是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精神胚胎"发展起来。而且这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发展途径。

  所谓"精神胚胎",就是孩子自身的生长需求,就像一颗种子,它总是会要求发芽,要求长大。孩子自身也有这种成长的渴望。

  孩子依照着"精神胚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付之于行动的过程,叫做精神胚胎的"实体化","实体化"对孩子的心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儿童的智力就是从"实体化"中发展而来的。

  但在现实中,儿童的这种自由常因各种原因被遏制了。比如,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一些事情,或者做了一些事情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就阻止孩子或者代孩子去完成。再比如,父母总是从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事情,会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去干涉孩子的选择,也就是所谓的"上帝姿态"。

  而这一切对儿童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掠夺。

  为什么说要给儿童自由?因为很多时候,如果大人可以理解儿童的做法,他就可能会给儿童这么做的自由。而如果他不能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他就会阻止、会干涉。而儿童依照精神胚胎所进行的活动,一直都是自发而有意义的,它不应受大人的理解程度左右。因此在你理解不了的`时候,相信孩子这么做总是有他的理由,相信孩子,给孩子自由,就是正确的选择。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放羊式的放养,相反,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耐心。

  因为父母不再是掌控一切的统领者,而是一个监护者,一个观察者--在孩子需要指导和帮助,爱抚和安慰的时候,他能适时地出现。

  而这个适时,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不断学习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4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间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间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5

  爱,是什么?我想,每个人的认识和答案都是不同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但是,在教育的现实中,面对孩子,很多时候我们的确也很难把握“自由”和“尊重”的尺度。读了《爱和自由》,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能越做越好。

  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应该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应该清楚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孩子的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教师。教师要做好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6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异常认同,此刻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我,只明白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以往,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我: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应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我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我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我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我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齐欢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7

  我接触这本书是宝贝女儿刚刚降生时,读后真可谓受益匪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温习,看了又看,比上学时的教科书使用率都告得多。我觉得这本书里面的观念对于刚刚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是最好的指导。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制,大人的权威神圣而不可动摇;知识教育是填鸭式,老师的威信更是堪比神明,这样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只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大人觉得有面子,二是便于操作、省事。但是这样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注意的人不多,孙瑞雪教授就是这少数人之一,是科学幼儿教育的先行者,经过十多年的幼教摸索,实践产生真知,《爱和自由》这篇“少数派报告”的雏形逐渐成形,并先以一篇演讲稿的形式在网上流传,反响极大。

  孙瑞雪教授的“爱和自由”来源于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的理论,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种相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观念,我个人认为其核心是爱,这种爱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忘我投入的爱,而保证这种爱不变味的方法就是一种观念——平等。给孩子自由就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才可能个实现的,试想一下,在一个家长制作风严重的家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管制和压抑,“爱和自由”的观点能实现么?所以说,平等对待孩子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更是对父母本身观念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不试着平等的对待孩子,把孩子作为朋友碰等对话,你就很难理解孩子、发现孩子,更甭提赞美孩子,你会忽视孩子一个个敏感期、无法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特殊需要,这些都会在孩子日后的行动中显现出负面作用,比如,有些孩子当长到不同时期都会喜欢反复做一件事,有时的确让大人很头疼,如果没有看过《爱和自由》,我想一般我们都会习惯的打断她、任凭她哭闹而让她做大人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去,但是,孩子反复做一件事其实是再学习,蒙台梭利说过:“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这其实更是孩子从感觉上升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治理发育过程,粗暴的打断只会让孩子逐渐丧失自由学习的乐趣和能力。

  这本书中类似这样的观念还有很多,基本上是对我们传统育儿观念的“颠覆”,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接受并改变一种育儿理念,给孩子平等的爱,而不是如何喂养、如何让孩子睡觉、长胖等具体的操作方法,术业有专攻。我有时读着读着真有种委屈的感觉,因为很多错误的例子就曾经真实的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这本书不在我小时候流传呢,那样我是不是会幸福许多呢!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8

  继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在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下,我拜读了孙瑞雪的又一力作——《爱和自由》。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书中所讲,既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脉相承,又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得更加系统。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意义是什么?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保障孩子身体上的成长自是不必说的。但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些还只能算是人的低级需求。孩子长大后,她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否有能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因此感到快乐?让她觉得她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父母的意义应该是帮助和见证一个人完整地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之前读过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介绍了“儿童成长敏感期”这一概念,教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快乐成长。《爱和自由》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成长”的概念,也就是让孩子能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认知的主人及精神的主人,在儿童成为这些主人的过程中完成“完整成长”。书中介绍儿童因抽象思维未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的各种感观来实现的,在儿童不断掌控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完成了做自己身体的主人的成长过程。要完成儿童各方面的“完整成长”,就必须给予儿童自由,并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让儿童完整地成长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有个性的人。

  当今社会“内卷”十分严重,在育儿方面,各种“鸡娃”方法也层出不穷,许多儿童往往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了,这是父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所表现出的焦虑。作为孩子的'父亲,我也一度迷茫,到底是给孩子报班,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保护好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过早苛责她的学习?在看过这本书后,我也得到了我的答案。书中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即我们在听讲座时,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必定是我们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我们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儿童的成长也是一样,不需要成人那种“灌输”(这种“灌输”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心观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让孩子的感观与概念相契合,调动儿童的兴趣,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引导儿童自主探索、学习。

  最后,非常感谢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这本书必定会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9

  这学期,我有幸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认识。这本书强调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

  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

  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我们不能为了灌输式的学习而给孩子带来很多外界的内容和认知,孩子的学习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比如重复做一件事,重复听一个故事,孩子会从反复听故事中吸收理解内容,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节,最后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选书,让孩子吸收好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智力真正的内涵,或许我们就会走上长辈们的老路,以为成绩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而做好这一部分,0—6岁是关键的'时期。

  爱,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生活在压抑,因为怕犯错而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这样更容易丧失自我。所以从爱走到独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气,很多时候要学会放手。同时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维,不可“教”孩子一些影响到他创造力的内容,而是让他自己去感知,去发现。

  理解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效果上。就像蒙托梭利教育学校不会强迫刚送来的孩子马上进教室工作学习一样,孩子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接受的过程,只要给予的方法正确,里面还有爱和自由,这就足够让这孩子的成长规律正常起来。这里面也涉及到纪律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专注力的问题,孩子都很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反复的做,在长久的专注过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这样他就愿意遵守纪律,并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爱和自由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和自由》读后感06-26

爱和自由读后感04-07

《爱和自由》读后感08-24

读《爱和自由》有感04-02

《爱和自由》读后感3篇03-25

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04-15

《爱和自由》读后感15篇04-10

(必备)读《爱和自由》有感07-14

读《爱和自由》有感7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