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读后感1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在长江赤壁一带发生了一场战役——赤壁之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自从诸葛亮舌战群儒,孙刘两家联军共抗曹操之后,赤壁之战正式拉开帷幕。孙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三江口一战,曹操败回,派蒋干劝周瑜来降。周瑜反将假消息借蒋干之手传给曹操,曹操信以为真,斩了张、蔡二人。曹军本就没什么水军头领,斩了张、蔡可谓是雪上加霜。接着,周瑜打黄盖,演苦肉计,又借蔡中、蔡和之口报与曹操,为后来黄盖诈降做铺垫。
再后来,闞泽向曹操献诈降书,曹操质疑他“如何不明约几时”,闞泽却从容回答:“背主作窃,不可定期。”曹操正疑惑之际,又得蔡中、蔡和之报,但还是不放心。便又派蒋干去探听实信,可他还没说几句话便被带到西山歇息了,他正在外面散步的时候,发现了庞统,便带他去见曹操。庞统给曹操献计铁索连舟,曹操信之。最后,诸葛亮借来东南风。黄盖带领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离曹营二里之处,点火。火借助风势,冲向曹营。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最后撤退。
赤壁之战中,孙刘两家在强敌进逼的时候,结盟抗击曹操。要知道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军队,而曹军则号称八十万大军。周瑜也是结合曹军的两个弱点,才能成功的'。其一,曹军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其二,曹操性格多疑。他也是凭借这一点,才让曹操杀了张、蔡二人。所以无论是比赛还是战争,都需要依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赤壁之战中,曹军在人数方面是很占优势的,可周瑜却赢了,那是因为他很有智谋。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是不能单凭武力解决的,我们要向周瑜那样动脑子,用智谋解决。有道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读后感2
大家一定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吧!这部书中有文武双全的关羽、赵子龙,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的曹操,还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吕布;黄巾起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出师表……这一个个的鲜活的人物和故事精彩呈现,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讲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夺取东吴江南的地方。蜀国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将,让曹操降低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乱杀一通。最终吴蜀联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借来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让曹操不知所措。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东吴和蜀国不联合的话,就不可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们早就被曹操各个击破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弥补缺点。
我们还需要智慧和勇气在遇到困难时,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去面对。如考试卷子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用来思考,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如遇到抢劫时,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并存才能治服强盗。
我们无论说话做事都要学会抓住时机,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太早时机不成熟,太晚,错失时机。在三国里火烧赤壁的周瑜,是勇气和智慧并用的,当然奇迹也是必然的。
诸葛亮为什么能在三天之内借到东风?这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从小就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长大了才能成为像诸葛亮那样有才华的智者。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值得我学习。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赤壁读后感3
《火烧赤壁》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
《火烧赤壁》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考试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么抓住他,可你们没有勇气不敢与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说道勇气,我还真有一件事让我感到都勇气的可贵。
有一次星期日,妈妈带我出去玩,看到有一家商场在搞活动,我跟妈妈说“妈妈我们也去看看吧。”妈妈说:“好啊!”过去一看原来苏泊尔电器开业以游戏来赢大奖,我对妈妈说:“我也要过去玩一玩看看,好吗?试试我的准确力。”玩的是飞雕。妈妈说:“好吧!”我刚要上台时,我又不敢,我在心里说,没关系就当一次台上表演吧!我高兴的上了台拿起飞镖朝杆子上射去“嗖”一秒钟飞镖过去了只见飞镖飞在了杆子的中心,我和妈妈赢得了大奖,我想这次我能成功全靠了勇气呀!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赤壁读后感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大美世界,美哉景观。美哉公瑾,少年英雄。
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岁月更远,赤壁伫立。且观赤壁下海治长江水,自几千里外的青海来此喧嚣雀跃,再看江面船随波起伏,从数千年前的浮木小舟,至如今的游览船,船身船型皆在变,与赤壁的纽带不曾断。几千年前,少年僧人看寺中流民日多而粮渐少,问住持“洪水何时可停歌?”住持回答“何节中不宜泛溢?”何节中不曾泛滥?何时没有赤壁?
提及赤壁,便不得不说到它扬名立万的代言人——周瑜。很时曹操换天子而立令诸候,割据一方破到州、下江陵,势如破竹。而周郎春秋年盛,定八卦,卜东风,一句“操直送死耳,一招火烧赤壁”让曹操溃不成军。而今赤璧已不见当年的漫天火光,或许耸立的石壁某处还留有烧焦的'印记,或许有一块石头还能回想起周郎是如何羽扇纶巾,谈笑鸿儒。
非独周瑜,苏轼亦为乔壁的名气添了一把火。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赤壁赋》叫响了江山如画,凝成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有人说苏轼所游“赤壁”并非“三国赤壁”,现已无从考证,可他本为凭吊周瑜,倾慕三国而来,所观之景、所写之物又岂会不是赤壁?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提到的“士人文化”,恰如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旷世奇景般震撼,却绝不会想象到冲天大光吞墨水面、苏轼泛舟湖上时的刻骨铭心。江南景中描绘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在赤壁江边用木槌浣洗衣物的那个少妇,盈盈之水,盈盈佳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历史已然沉淀成过往,赤壁之美除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更多的已是如今的一隅水,一扇壁,一块岩,一颗造访者苏试的心。
赤壁读后感5
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许多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战争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个英雄倍出的遥远年代,而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句更是令我心灵震撼,久久无法释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下阕从周瑜写起,写得具体,丰满:刚刚娶小乔为妻的周瑜,春风得意,英姿焕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中挥着羽扇,头上系着纶巾,一身儒将装束,风度翩翩。谈笑风生中,就使曹军船舰烧为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指赤壁古战场。“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自己又能怎样呢?故说“多情应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早生华发”,即白发早生,表面上是说年岁已大,实际上是感叹光阴虚度。
赤壁读后感6
——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醉了——
“大江东去”,滔滔巨浪千淘万漱,是否淘到苏轼了呢?面江而立,他的耳畔唯有水声。回想“乌台诗案”的苦楚,皇帝谪贬的敕令,还有那洛阳亲友的依恋;东坡心,碎不能掇。他只得唱“千古风流人物”,只能吟“三国周郎赤壁”。
眼前是公瑾爱恋的长江,脚下是周郎鏖战的赤壁。“遥想公瑾当年”,这江水不也似“千堆雪”么?
草船借箭的智谋,火烧赤壁的勇猛,还有周乔爱情的佳话;周郎确是“风流”,确是“豪杰”。傲立于舰舟之上,冲阵于万军之锋,闻江上之涛声,赏冥空之月色;面对的是曹操精兵强骑,铭记的.是小乔嘱言寄语,心系的更是孙吴的成败盛衰。
东坡何不想风流儒雅,何不想握国之大计、驱外之强敌。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时代容不下他;呵,浑浊的世道也容不下他!
想那东坡,不禁驾一叶之扁舟,驶向那巍峨的崖壁。此时的他,也是傲然于舟,也是闻江上之涛声啊;但他的心呢,却已成碎片——一片羡慕,一片怀念,一片愁闷,一片感慨。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他的手摸到了“赤壁”,他的心也回到了赤壁。恍惚飘然间,他也似处周郎故垒。
哦,那是公瑾么?那多情的人儿在笑我么?
峨冠博带,丹目柳眉;谈笑间,指点江山,“樯橹灰飞烟灭”。公瑾不愧是“美周郎”啊。蓦然,我却已生白发,衣衫风尘,神色颓靡;更怨恨,被昏君谪贬。人多情,岁月无情,浑世更无情。
身在乱世,谁堪风流;时势造英雄。江仍是长江,壁仍是赤壁,人却不再风流;人生真是一场梦,匆匆来、匆匆去,谁又知人生几何?倒不如临江上之清风,取山间之明月,将万千愁怨托于悲风!
且洒一杯烈酒——让这江月,醉在如画的江山中;让这东坡,醉在似梦的人生里。也让我,醉在东坡赤壁。
赤壁读后感7
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象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20xx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xx年在河北省鉴定。
与其明日无悔,不如今日无憾,每一个收获都是一条绵延的蛛丝,你可能以此为契机,细细编织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为诱饵,使数不清的污垢和尘埃封存着你的灵魂,由此,印证了哲人们的箴言: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
赤壁读后感8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
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第44至48回,这几回用详细的笔墨生动地描述了三国时最精彩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
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准备进攻东吴,加快他一统天下的进度。而处于弱势的孙刘两方却联合起来共同抗曹。蒋干奉命劝降周瑜,反被周瑜设计,利用曹操多疑的特点,除掉了曹方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使曹军中再也没有懂得水战的将领。老将黄盖舍生取义献上苦肉计,诈降曹操,曹操将降书翻来覆去看了十多次,终于还是相信了黄盖。庞统巧施连环计,利用曹操忧虑曹军晕船、不适应水战的`心理,建议曹军将战船用铁环连锁,首尾相连,再铺上木板,即如履平地,免去江中颠簸之不适。在黄盖与曹操约定投降之夜,诸葛亮神机妙算借东风,黄盖带着二十只火船逼近曹军,曹操仍未察觉有诈,还在中军帐中遥望隔江,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读到这里,我不仅为这位一代枭雄感到叹息。距曹军仅二里水面时,终于被大将程昱看出破绽——船又轻又浮,不像是装有粮草的样子!仓促应战,哪还来得及!二十只火船借着风势撞入了曹军的水寨,而曹军的战船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曹军大败,八十万大军仅余几百人。
这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战之后,孙刘两方逐步强大起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我一口气读完这几章,遥想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上,多少英雄豪杰斗志斗勇,计中计,谍中谍,真是相当的过瘾!
我认为,孙刘联盟能够获胜,一是因为他们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明白自己的处境,团结起来,以自己的强项,击曹操的弱项。二是孙刘双方拥有诸葛亮、黄盖、赵云、阚泽等人才,有勇有谋,而且他们信任自己的部下,大战在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是他们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一步步将曹操引入圈套中,正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最终一统天下的却是曹操,蜀、吴两国为什么败落?司马氏又为何篡权成功?等我看完这本书再告诉你吧!
赤壁读后感10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想夺回东吴的地盘。东吴的周瑜调兵驻在赤壁,同曹操隔江相对。
曹操都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曹操叫人用铁索和木板把船连起来,船就比较平稳了。
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这时,闻名天下的军事家庞统也来拜见曹操,曹操高兴异常,立刻向庞统请教一个他正发愁的问题。原来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而且对南方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庞统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把大小船只搭配,把三十只或者五十只船,头尾相连,用铁索锁住,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了。”曹操连忙依法行事。果然,曹操的战船用铁索相连后,冲波激浪,一点也不颠簸。兵士们在船上使枪弄刀,像陆地上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晕眩。曹操大喜,可是谋士却说:“战船连锁固然是好,可是对方若用火攻,怕难以逃避。”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说:“不必担心。我们在北边,他们在南边。现在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哪里有东南风?他们如果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大家都夸曹操有见识,于是放松了警惕。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曹操站在船头上,看见一队船只向北方来了。顺风驶来,曹操非常得意。十几只小船趁着风势,很快就到了曹操的战船前。黄盖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着火的小船借着东南风,直撞入曹操的战船营里,曹操的战船立刻着火,因相互被铁链锁住,无法脱逃,登时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弃船上岸,谁知岸上屯放粮食的军营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烧了。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曹操狼狈突围,逃回北方。
赤壁读后感11
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样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当一生珍惜,虚度光阴的人把一生当一天挥霍。《前赤壁赋》中无不彰显着人生哲学,是我们此生收益的理学。
赤壁读后感12
近日,我和妈妈一起到影院观看了好莱坞恢弘制作《赤壁》心情十分激动。我又重新拜读了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当时,曹操在荆州打败了刘备率领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想要消灭刘备和孙权,夺取江南,吞并东吴,统一中国。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虽然在兵力上寡不敌众,东吴只有五万部队。但他们占据长江天险,曹操的部队是北方人不善水战,周瑜利用蒋干中计让曹操斩杀了擅长水战的蔡瑁、张允消灭了曹操的有生力量。周瑜、孔明决定用火攻之计,他们先让庞统误导曹操将战船相连施“连环计”,又用黄盖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加上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诸葛亮借来东风,后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在周瑜和诸葛亮安排的几路军马伏击攻打下曹操的八十万大军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这场战役胜在天时、地利、人和。败在曹操本人既生性多疑,又轻信他人。中了庞统的连环计、黄盖的苦肉计,信了阚泽的`诈降书。加上曹操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曹操的士兵又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加上曹操轻敌,他太强大,对手太弱小,其实他也想到对手的种种计谋,也想到对手会用火攻,但他只想到西北风掉以轻心,最终失败。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呀?是天意还是必然?
总之,强者不一定就要胜,弱者不一定败。如果东吴一开始畏惧曹操强大而投降他,那么历史将会重写。胜不骄、败不馁。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一样,暂时的胜利不代表永远的胜利,暂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要有拼搏精神。
赤壁读后感13
《火烧赤壁》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蜀国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降低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乱杀一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让曹操不知所措。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把缺点弥补。我们还需要智慧和勇气,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去面对。如考试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实在不会了,蒙也得蒙上。智慧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抢劫的,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并存,才能制服强盗。说到勇气,我还真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勇气的可贵。
那是一个星期日,我和我的好朋友边策一起去了濮上园,我们一起玩了很多东西,漂流,套圈,射击,投球……让我最难忘的就属套圈了。我们买了十四个圈,套了十三个后,我们套了三个好东西,我的手里还剩最后一个圈,这个圈是套前面的呢?还是套后面好的呢?我的.心里很纠结,能套上什么就是什么,套个小的吧,不能太贪心,我们已经有两个了,当脱手的一瞬间,我的心里闪出一个念头:在三国里,火烧赤壁的周瑜是勇气和智慧并用的,我不能只有智慧,还得有勇气呀。在脱手的一水间,我瞄准一个用玻璃盒子装的大炮,猛地一推,期待着奇迹出现,果然不出我所料,正好套中了那个东西。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赤壁读后感14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说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故事。书中通过大大小小不同的战事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变幻的历史风云,也刻画了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各路枭雄的鲜明形象。
《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赤壁之战的故事。曹操在长坂坡击败刘备后,率领大军顺长江东下,攻打刘备,并且写信给东吴的孙权,威胁孙权投降。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最终说服孙权,使东吴决定和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对峙开战。
曹操的军队主要是北方人,不习惯行船。为此,曹操下令将战船全部连在一起,使军队可在船上平稳行走、操练。曹操还派手下的谋士蒋干前往东吴探听情况,并伺机策反孙权的主将周瑜。结果蒋干却被周瑜以群英会戏弄,还中了反间计,致使曹操自毁长城,杀了手下两名精通水战的将领。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带领下,确定使用火攻的策略。周瑜和东吴老将黄盖上演了一场苦肉计,再由黄盖诈降骗过了曹操;而诸葛亮不但用草船借箭,还非常神奇地请到了东风。最终孙刘联军借助风势,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则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为什么胜利的却是孙刘联军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曹军不善于打水战,但却到江东地区,与善于水战的东吴军队开战,这本身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暴露自己的弱点。其次,曹操在长坂坡打败刘备之后,自信心爆棚,对孙刘联军过于轻敌,正是骄兵必败。
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注意戒骄戒躁,不能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才能迈向成功。
赤壁读后感15
有了机遇的明灯,你才能找到人生正确的道路;播下机遇的种子,你才能获得甘甜的果实;握住机遇的钥匙,你才能打开人生宝藏的大门。
——题记
刚刚品味完杜牧的《赤壁》,我深有感悟。
不知这位大诗人伫立在赤壁矶前,手握着前朝的战戟,内心是否与我一样翻腾似海呢?
机遇,要学会抓住。
杜牧望着的滚滚江水,手里拿着柄生了锈的战戟,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缺少机遇,虽然有着满腹才华,虽然熟读兵书兵法,可却无法施展,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的祖父杜佑曾是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宰相,可他自己愣是完不成自己那宏伟的政治抱负。这不就像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吗?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抱负,这很好。但他们拼尽了满腔热血也完不成当初许下的理想。他们迷茫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着车水马龙,高楼耸立,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于是,他们在岁月的'长河中被遗忘,慢慢老去。他们那曾经为之努力的梦想被淡化。他们,其实并不是不努力,没有才干,他们是抓不住机遇。想一想,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有多少机遇在向他们招手?他们总是不能把握,总幻想着前方一定有更好的在等着他们。所以,他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他们什么都没有捡,只看着美食在慢慢地离自己而去。
当杜牧站在赤壁矶足够长时间后,他便又开始感叹周瑜凭借了良好的人生机遇,成就了名传千古的功业,他已认识到周瑜是一个善于把握时机的人,他在赞美周瑜甚至嫉妒周瑜有如此的幸运。
其实没有什么幸运,把握好每一个点,的往前走,你就会成功。
当你抓住了机遇以后,不要嫌小,不要幻想,把握好它吧!它可能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不然到暮年再回首望去,过去的机会都被自己浪费了,最后只能仰望那些登上成功之顶的人们,感叹自己没有那么好的机遇,感叹他人如此幸运。真的是没有机遇吗?别人的成功都是偶然吗?别人也是付出努力,抓住了机遇才成功的。回首眺望,历史上没有哪位名人是平白无故就能成功的吧。
所以,抓住机遇很关键。
抓住机遇,你的人生已经半只脚踏进了成功的大门。
把握好人生机遇的钥匙,开启成功的大门!
【赤壁读后感】相关文章:
赤壁教学反思12-16
《赤壁怀古》教案03-09
《赤壁赋》的说课稿01-08
《赤壁之战》教案02-14
《火烧赤壁》读后感03-21
《后赤壁赋》教案11-03
《火烧赤壁》读后感范文08-15
火烧赤壁读后感11篇04-09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