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8-17 18:30: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呼兰河传》,它的作者是萧红,一代才女,但她的一生坎坷苦难,这本书,就是她生前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童趣、娓娓道来式的“回忆性”小说。

  这本书主要写了萧红小时候镇子里的旧事,平凡的小镇却蕴含了深情的回忆。说道最有趣的莫过于东二道街那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了,下雨时它就成了河;天晴时它就成了‘‘蚊子’’坑;晒多了就成了“提炼炉”;雨下多了就成了练胶的大锅。这个大泥坑就像我小区的“马路大窟窿”,很多车子经过时难免会摔倒、颠簸,就连汽车经过时也会抖一下。这个泥坑有时也会淹死猪,人们就把“瘟猪肉”低价卖掉。可见人心的黑暗,因一己私利去祸害别人。这个泥坑成了此处的标志,很多人都想办法不掉进坑里,却从来没有人要填起来,这个泥坑是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似乎还有了感情,社会还有一丝温情。

  我最触动我的心的还是“团圆媳妇”的那件悲剧,团圆媳妇还是挺漂亮的: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麻花般的辫子,这辫子竟长到了膝间,皮肤也是黑乎乎的。她的婆婆为了给她的下马威而天天打她,小团圆媳妇每天也叫个不停,直到一个冬天,迷信的婆婆以为胡仙上了她的身,用了好多方法都不管用:抽帖儿、吃药、洗澡……但这些都不管用,还没到二月,本来笑呵呵的团圆媳妇就死了。好好的一个人,若不是因为迷信,怎会如此,人们就如此愚钝吗?不仅仅是这件事情,

  在呼兰城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这些人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自以为是。他们每天漫无目的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不知道到底是该可怜还是该痛恨这些无知的人们。

  告别了社会的灰暗,来到后花园,萧红就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和亲爱的祖父一起玩耍,看着这如画的童年,我又想起了我的'现在。是啊!我们与她对比起来是多么幸福,没有社会的阴影,没有吃食的烦恼,却不知珍惜,当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呼兰城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就是当时全中国的写照。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亲人,立下目标,为自己而奋斗,不为别人!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看似没有什么优美的文字,但处处是故事,回忆里透着悲伤,我们可不能像书里的人们一样愚蠢,要积极向上,为了学习奋斗!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阅读时长约一个月的《呼兰河传》终于结束了。我将它归类于我的20xx年读书记录中,它是我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我本来准备20xx年读50部书,我高估了我的阅读能力,不过神奇的是我20xx年的读书记录居然和20xx年的读书记录一样,都是32部。不甘,但是觉得很奇妙。今天在小红书上刷到别人在客厅做了一面书墙,真的很心动,以后一定也要做一面书墙。

  下面开始《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只写自己在读的时候产生的想法。

  第一章都是在描写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在看的津津有味的同时,突然发现,这些场景其实都很无聊呀,为什么我还能看的下去呢?大概是作者文笔太好了吧,将原本无聊的东西写的温柔又有意思且不乏通透犀利。我最喜欢娘娘庙塑像的描写,将塑像背后隐藏的人的思想分析的淋漓尽致。“温顺也不是怎样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缘由”。

  拴车的那家乍一看还以为是母慈子孝、兄弟和睦的良善之家,结果在团圆媳妇来了之后都暴露出魔鬼的一面,竟将一个好好的孩子无所不用其极的折磨致死,真可怕,我都怀疑从前的和睦是不是真的。

  冯歪嘴子有了老婆有了儿子,别人都在议论他要怎样生活,能不能活得下去,有嘲笑他们一家的,有同情他们一家的,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但是冯歪嘴子没有将他们的话放在心上,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结果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并且老婆肚子里怀了二胎,从前嘲笑他家的人也渐渐的对他们尊重起来。后来老婆难产死掉,留下尚在幼年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原本正在幸福的一家突然遭逢大难,邻居们又开始揣测冯歪嘴子还能不能活下去,但是冯歪嘴子还是没有让别人的话打扰到自己的生活,他还要继续活下去,他会为大儿子的懂事感动,也会为小儿子的长大变化重燃生活的希望,无论在别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多么的困苦,绝望,他始终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使我震撼,有被启发到,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让别人的言语影响到自己的判断。保持初心,向着目标走下去。

  至此呼伦河传完,讲风土人情,讲自己的故事,讲邻居的故事。我原本以为回忆都是温情且善良的,但是正如每一小节的开头那样“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读出了荒凉,愚昧,还有一点点的有趣。读出了主人公灵活的头脑,明亮的眼睛,自由的灵魂,可爱的童年。她让有大伯不要看她小而哄骗她,在这件事情中,我发觉主人公实在有着坚实的灵魂,清晰的头脑,我很受启发,以后的时光里时常提醒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而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人可以通过去到空间上更广阔的世界或者精神上更广阔的世界增长见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择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么这般自私无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来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我们都是凡人,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为什么很"平凡",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

  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将是多么无聊、空虚的一生啊!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活着。纵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几场,到头来还是要面对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样活着。看起来他们活得有意义("为了吃饭穿衣"),可事实应该是,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们从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们一定是想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可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么样呢?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他们发现,与其纠缠于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这样活着,当然会极度空虚——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人们的"娱乐"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一是拿别人的不幸取乐,小说中的说法就是"说长道短";二是迷信。每天生活在说长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么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文,赤诚却不明媚,美丽而不美好,有时甚至是善于见人的,却让人流连忘返。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小童养媳,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会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动荡时期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封建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供香,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片,人们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描写出了一个喧闹而又寂寞的呼兰城。

  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应该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笔下童年是快乐的,是和快乐如影随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忆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的十二点,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扑朔迷离。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个一个的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兰河传》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带着对于作者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种新鲜感,我翻开呼兰河传。萧红用细腻的笔触,平静的话语,将我领进了1940年的东北。一个没落的村庄。我随着这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的小姑娘萧红,慢慢体会了呼兰河的生活。

  小姑娘小红有个欢乐而又有些寂寞的童年。在他的童年里,只有她祖父和后院,年年种的小黄瓜,小倭瓜,年年春秋佳节,抓蝴蝶,蚂蚱,蜻蜓,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他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看看那左邻右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晚上甜蜜的躺在祖父的怀里熟睡去,他和老祖父一起种田一起收果。;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样子吧。

  在这座大花园里,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勾起了小时候我快乐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一首诗,一幅画,是一曲歌,一阵风。童年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没有烦恼,没有分钟,三月桃花连十里,我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放风筝,六月荷花满池塘,我们在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清凉,八月丹桂满枝黄我们在深秋品尝美味的瓜果。十二月梅花雪里藏,我们在雪中享受晶莹的世界,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们不知幸福了多少,幸运了多少?我们仍十分怀念童年,这让我想起了萧红更加怀念童年的原因,写下了呼兰河传。虽然没有多少优美的情节,但处处都是故事。

  读到小团圆媳妇去世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很纠结,很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才12岁啊,他的.年龄比我们还小,还是一个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被过早嫁了出去。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作童养媳。没有父母的疼爱,这已经够可怜了,可他拼命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他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他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状态造成的,在小团圆媳妇的遭遇里,我们很同情,联系他,我们为她叫屈,憎恨她的婆婆,从头到尾,愉悦陪着沉痛,我偷窥到了旧社会一角的腐败。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向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取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样这般自私无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先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我们都是凡人,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为什么很“平凡”,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

  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将是多么无聊、空虚的一生啊!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活着。纵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样样呢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几场,到头来还是要应对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样活着。看起来他们活得有好处(“为了吃饭穿衣”),可事实就应是,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们从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们必须是想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但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样样呢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他们发现,与其纠缠于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这样活着,当然会极度空虚——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人们的“娱乐”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一是拿别人的不幸取乐,小说中的说法就是“说长道短”;二是迷信。每一天生活在说长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样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取。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因为孩子的课本上“火烧云”和“祖父的菜园”两篇清丽、优美的散文,一定要找来原著《呼兰河传》看看。

  读了才发现,整部作品与入选课文的文章有着很不一样的感觉。整部的小说,或者不能够称其为小说,看后心中就不觉响起了林忆莲的那首《灰色》——灰色的天际,灰色的滑翔翼,灰色的天使——所有的东西都是灰色的。那座小城,那些街道,那些跳大神,那些搭台唱戏赶庙会,还有城里的那些人,冬天换上棉袄,夏天晚饭后看看云彩,无一不是平平淡淡,都没有什么亮色可言。大概就像那条呼兰河吧,灰色的河水日日夜夜平静的流过,波澜不惊,也没有什么悬念和高潮。

  当然让人心情灰暗的主要是那些愚昧的人们。小团圆媳妇,一个“黑乎乎的”、“乐呵呵的”高个子的12岁的小姑娘,在成为团圆媳妇后,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婆婆残忍伤害致死。而在婆婆看来自己没有哪里做的不对,尽管“我是打了她……我是把她吊在房梁上……我是用烙铁烫了她的脚心……”但她自认为这些不是残忍伤害,甚至于在小姑娘被折磨、被吓得得病后,请来跳大神的`为女孩“走马”,洗开水澡,看做是自己仁至义尽,对小姑娘好。读到这里,就让人心里着实的发堵。可能这就是那时的真实生活,让我们可以想象,却难以理解。

  然而整部书看完还是充满着童真和乐趣的,就像灰色的河水在阳光下泛起的一些彩色的浪花。除了入选课本的两篇外,小萧红跟着祖父学唐诗的片段同样让人忍俊不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是喜欢这首诗的小萧红一直认为是两个好吃的“黄梨”,直到明白了是两只小鸟,也就不再认为这是一首好诗了。还有祖父把掉进泥坑淹死的小猪、鸭子给小萧红抹了泥烧着吃,为了能够经常吃到烧猪仔、烧鸭,小家伙看到有小猪或小鸭子经过就硬往水坑里赶,因为要“掉坑烧吃”。

  小姑娘给祖父草帽上戴花的画面也是温馨而甜美的。小姑娘心血来潮采了一大堆的月季花,没地方处置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毫无察觉的爷爷只闻到浓郁的花香,读后感就口中念念有词:今年的雨水好,我家的月季花香味大。直到回到家中大伙看到哈啊哈大笑,爷爷才明白。但爷爷也只是笑,没有一丝责怪。这些彩色的浪花都是作者和爷爷在一起时的趣事。爷爷那么的爱孙女,孙女也是那么的爱爷爷。这祖孙俩的“后院趣事”成为我爱上这部书的理由。

  平静、平淡、平实,却也有童真、童趣和童眼看世界的新奇。简单翻阅了作家萧红的短暂一生,似乎乏善可陈。但不妨碍作品的可读性。《呼兰河传》,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张乃莹(萧红),一个成长在呼兰河的孩子。她用她独特的笔法描述了童年。在这本书里,有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说,却是“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初读此书,萧红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见不到的乐趣让我痴迷向往。再读,才发现了萧红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大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里的泥土里,年年种着一成不变的蔬菜,其余的空地或又是杂草丛生,或又是花开满园,或又是白雪皑皑;也种着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么单调,一个种着菜的后花园,一个破旧的后房,竟成了她唯一可以消遣两个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获得爱的全部来源。坐在门槛上,看着邻里邻居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么特别的事,也不过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这又怎样呢?她小小的心里永远像一湖平静的水,望着远处依旧是波澜不惊。

  呼兰河这个小地方也是充满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这里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规律地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卖馒头、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个小小的泥坑让人们讨论了大半年,却似乎根本没人在意,路还是照样走,日子还是平常过。日历上,时间哗哗哗地逝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但年复一年,人们何尝不觉得重复单调?但他们安于命运,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了。萧红幼小的心灵看着这样的生活,却下意识的反抗,她热爱却又抗拒这一切,于是,就有了作家的萧红,有了含着眼泪微笑回忆故乡的萧红。

  这个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独的紧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过着寂寞的生活。《呼兰河传》是一本寂寞的书,萧红用看似热闹的一切描写自己的孤独寂寞。小城里的.单调、枯燥、乏味让萧红写出了些许欢乐的意思,却又发觉,欢乐里还是刻板的寂寞。一个儿时跟祖父呀呀学语背唐诗的女孩,用她独特的视角把她儿时的一切写进了一本书里。而我有幸品尝到了她的寂寞。

  或许是天嫉英才,萧红这股中国文学上清新的风不再荡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让世人对这样一个女子钦佩。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这个呼兰河边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有一个偏远又动人的小城叫呼兰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真实地展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既善良又愚昧,有些可恶却也无辜。其中令我有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第四节和第六章。

  第五章说老胡家娶了一个团圆媳妇,但是那个团圆媳妇莫名其妙地病了。老胡家为她跳了好几次大神了,不见好。偏方用过了,各种各样的偏方都用过了,就是不见好。最后,有一个人,自称“云游真人“。他说觉得这里有难,特来相助。我看到这里,觉得这个人还挺好的。他说要抽帖,抽到黄的和红的是好的,抽到绿的和蓝的就不好了。婆婆刚要抽,结果那个人说每帖十吊钱,不满意还能抽。十吊钱不是小数目啊,我这才意识到这个人是个骗子。那婆婆抽了两次,一个绿的一个蓝的。我觉得那个人手里只有绿的和蓝的。真是一个大骗子啊!婆婆着急,问怎么办?那人用笔写了四个字,要贴在团圆媳妇的'手心和脚心上。他一看,团圆媳妇的脚心上被婆婆用铁烙过了,就吓唬婆婆说“这疤会给阎王爷留下不好的印象。”看婆婆不怕,又说得更严重,把婆婆吓坏了,让他在两个脚心上画了几笔。这样一算,总计五十吊钱。我更确定这是骗钱的骗子了。老胡家应该辨别一下这是不是骗子,但是当时的人都太迷信了,愿意花这点钱。给小团圆媳妇出药方的,多半是说要举行什么仪式,要把团圆媳妇的魂找回来。

  第六章就更有趣了。姓有的二伯,有二伯,常常做出奇怪的事情。踢着石头了,他明知道石头没耳朵,他还要对石头说话。鸟往他身上拉屎,他要骂鸟。

  有二伯有些自恋。听别人叫他“有二掌柜的”或“有二爷”或“有二东家”他开心。有调皮的小孩叫他的乳名“有子”,他不高兴,追着打他们。不过,有二伯的爸爸,也就是祖父,叫他有子,他不介意。

  有二伯自相矛盾。他在萧红面前说他跑毛子时,不怕毛子的刀枪,毛子在外面乱叫,他在屋里自己煮面条呢。他说:“杀又怎么样?不就是一条命吗?”在祖父面前,他就说:“不怕,怎能不怕?也是吓得抖抖乱颤……眼看着那是大马刀,一刀下来,一条命就完了。”萧红听到了,她问有二伯,有二伯却说:“不怕……是人还有不怕的吗?”

  有二伯有次偷东西,被萧红撞见了。萧红偷黑枣时,有二伯会去告状。这次有二伯偷东西了,偷了一罐铜酒壶。他说双方互不告状。萧红同意了。有二伯还偷各种东西,只要有东西没了,都说是有二伯拿走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虽然只有平淡的文字,但让人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如果说小说一定以情节为标准的话,那呼兰河传的情节实在没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如果从艺术感染力为标准的话,那本书显然是一座高峰。譬如作者描写儿时的那个园子,“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画面总给我以一种真实的温馨感。

  从文艺学的角度,诸多大家都对此书评论诸多,我浅显阅罢不足言之。但仔细思考,一本文学经典从来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为目的的,它往往直击心灵最深处,让人莫名的为之感动。

  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但这种苦中又有种隐隐的温暖,可能就来自人物的一句笑话,但又不会像看漫画书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这也正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这种美感效应,往往使内心的不羁被慢慢驯服,对历史和现实有更为成熟的认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它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本书。

  有人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本小说,而我却觉的《呼兰河传》是对我引响最大的一本书。

  《呼兰河传》写的基本都是萧红童年的故事。那时的人们都很迷信,对萧红的只有歧视,而她的祖父对她的爱却是无穷无尽。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读了让人不忍发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小朋友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萧红的童年基本上都在那充满迷信的小城——“呼兰河”里渡过的。

  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充满了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跳大神啊。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里很有钱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生日不好的女孩子即使是家财万贯也取不得。看,旧时代的人就这样男孩子总比女孩子地位高,家里没钱人家根本不把你当人看。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的暗影中,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令人惋惜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我头一次听说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的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十分奇怪,因为按理来说,所谓“传”,应该是给一个人写的,可这本书却要给一条河写传记?在这个学期,借着名著阅读的机会,我终于有机会去接触这本书,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所谓“呼兰河”,其实是作者萧红故乡那座小城的名字。这本书,则记录了发生在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这也造就了它与其它传记或者小说最大的不同: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因此,有人会觉得它不是一部小说。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是有主人公的,但这个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人物,而是以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为代表的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凉的。在这里,每个人都过着平淡而枯燥重复的生活,但他们是悠然自得的。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丝外来侵略的.痕迹,没有封建的剥削与压迫,行文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动的描写,但你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感受到从作者内心流露出来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个巨大的泥坑。大家习惯于绕行,可曾有谁想过修一下路而一劳永逸?

  在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谁对她产生过一点同情?大家的口中,谁不是说着妖魔鬼怪之类的话?大清已经灭亡许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仍为这座边陲小城的人们所广为接受并传播。人与人之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一丝温情……人与人之间,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座没有什么新闻的小城里,偶尔也是会有一些活动的: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但这些活动,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重复,没有花样。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迷信习俗。连在这部小说中习惯于记叙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议论了一句“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好在这本书并非从头到尾都是如此的压抑,在书的开头,你尚能感受到一点温馨与快乐。年幼的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诗……然而越往下读,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这沉重之中,也有美,却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态,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之感。

  萧红写呼兰河,确实只是在写呼兰河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致于精神也匮乏了。

  萧红是以笔代刀,用含泪的微笑写下了一座小城。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触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还有,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她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矩好一个好人来

  婆婆的算计和愚昧无知,封建世袭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还有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4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直到爷爷与小萧红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冷寂。温暖的后花园,小女孩顽皮地为爷爷插了满草帽的鲜花,香喷喷的烤乳猪、烤肥鸭,藏宝洞似的储藏室,好脾气的爷爷、洁癖严厉的奶奶,小孩子喜欢谁一目了然。换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传》让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识,但又大不相同……这就是此书的魅力吧,萧红的经历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绘的人生舞台的各种角色,能够与她情感相通,悲喜与共……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5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没有了旧社会时的封建思想,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地位,也没有了欺压百姓的罪恶统治者。

  疫情期间,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这本书。记叙了旧社会人们的封建,思想,导致无意识的杀人。但其中也充满了人们对“生”的希翼。

  在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小团圆媳妇,才只有12岁,嫁过去了没有几天,那家就开始打团圆媳妇,打得很厉害,总是传来哭声、叫声。邻居都说那团圆媳妇早该打,走路快如风,坐得笔直、不害羞。而在我心目中,他是最活泼、最可爱的。那家不打了,又开始跳大神,跳了一个冬天,把团圆媳妇都跳出病了,面黄肌瘦,但还是笑呵呵的。这团圆媳妇一病,她婆婆就给她吃连毛鸡、吃黄连猪肉,又请来抽帖儿的,还把他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竟还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眼见小团圆媳妇越病越重,人们又想出了法子一当众洗澡。这消息一传开,邻里都来看热闹。团圆媳妇被破棉袄蒙着,蒙的没头没脑的。过了一会儿,小团圆媳妇被当众脱了衣裳,还进大缸,用滚烫的.热水浇,她叫着、跳着,但怎么也跳不出来,被人们按着。最后连洗了三次,洗一次昏一次。还没有到二月,那个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那小团圆媳妇一死,老胡家也乱了。我读完后为小团圆媳妇打抱不平总有两三颗冰凉的泪珠落下,不觉感叹一个孩子竟然都会成为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我的奶奶就是一名小团圆媳妇,她12岁订了婚,嫁给了我的爷爷,奶奶的婆婆也对她很不好,经常打她、骂她,有时还骑在她背上打。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婆婆虐待儿媳的画面?难道古人都是以捉弄儿媳为乐吗?奶奶现在有70岁,不识字,还患有高血压、脑梗塞,但是她对生活总是报以乐观的态度,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折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奶奶有封建思想。奶奶共有两个孙子,但是对我的堂弟更疼爱一些,如果堂弟弄坏什么就说是我的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有时我晚上梳头发,奶奶就不让我梳,说晚上梳头不好,尽管如此,我还是很爱我的奶奶。

  我们新时代拥有了新文化,对于那些封建思想我们要巧妙对待,人们的迷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新社会的新风尚是不能改变的。

  通过读《呼兰河传》,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活在希望之中,要明辨是非,对于封建思想不能盲目跟从,建立新的社会。思想意识。生为女孩,我一定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用法律来捍卫自己,决不能让那些无知者和恶人,拿新中国未来的花朵去践踏侮辱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8-05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8-06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7-31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7-31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7-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7-04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1-05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