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15 16:46: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汇编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汇编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总有一段记忆值得细细回味,总有一些脸庞值得一生铭记,总有一本好书值得再三品读。

  ——题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结篇时作者留下的一首感慨诗作。五读《红楼梦》,四次在书尾或读或背出这首诗,给我的感受像是成长,从懵懂到冲动,再到沉重,最终剩下释然与希冀。我不敢谈论《红楼梦》,仅仅怀着一种怀念的心境述说我与她的五次触碰。

  初读《红楼》:混乱

  初中二年级第一次读《红楼梦》。我还记得那时只是因为某次考卷上一题“试写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八位”难倒了全班几乎全部同学,班主任所以提议大家读读这本“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在“学习是天,分数是地”的年龄里,教师的话便是圣旨。不久我便从书店搬回了《红楼梦》。应对着眼前蝌蚪般密密麻麻的小字,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这要读到何年何月!庆幸的是我从小就不是轻诺寡信的人,承诺妈妈买回来后必须读完让我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其间,但凡遇到诗词便自动跳跃,看见闲话家常就统统屏蔽,涉及纵古论今就置之不理,每个周末抱着这本巨著真正专注的'只是那些对不上身份的名字。

  以错过《红楼梦》精髓为代价,我仅仅用了不到一学期的周末部分时间就完结了这部让无数红学学者穷尽一生也研究不透的大部头。收获是,明白了书的作者是清朝曹雪芹,写的是某朝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教师说过)及宝、黛、钗的三角恋情(老实说应当屏蔽),虽然基本对不上号,但却背熟了“元迎探惜四春、宝钗、黛玉、李纨、秦可卿、王熙凤、史湘云、妙玉、巧姐”这十二冠首金陵女子。不明白“奴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花知是谁”的是黛玉,不明白“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指的分别是宝玉宝钗、宝玉黛玉,不明白“海棠诗社”因何而结,又为何无果而终,甚至不明白纷繁的宁荣二府里谁主谁仆,谁是谁的妻子,谁与谁是父子。与《红楼梦》的初次触碰在一片混乱中结束,那时,我当真以为她就是“满纸荒唐言”!

红楼梦读后感2

  幼时爱看《西游记》,单调的打打杀杀在我眼中变得妙趣横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一个个人物在我的脑瓜里变得活灵活现,每每想起便会忆起那美好的画面。

  后来,爱上了《三国演义》,喜欢孔明而憎恶周瑜的嫉贤妒能,一代枭雄曹操的奸诈狡猾,现在回想,作为一位军事奇才,又如何算得上可恶呢?

  现在,我翻开了那红楼梦,散发幽幽墨香的书页,大观园里流光溢彩的画面重现在眼前,它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注定了黑暗统治必败的结局,还有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每读一次,每一次的感悟大却是大相径庭。

  红楼梦如涓涓溪流,缓缓流淌,心中固然有太多感受,欣喜,感动,痛惜,期盼……金陵十二钗构成了社会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内心世界,黛玉的绝丽脱俗,思想叛逆;宝钗的举止娴静,淡泊名利;元春的贤孝才德,幽闭深宫;探春的个性刚烈,心机缜密;湘云的胸襟坦荡,开朗豪放;妙玉的极通文墨,熟值经典;凤姐的精明强干,八面玲珑。大观园里的每一位,都以自己的姿态生活着。

  最使人难以忘怀的'便是那“宝黛之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是有缘罢,又为何不能执子之手?在荣国府——这活生生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是压抑;若是无缘罢,为何让她遇见他——仙草美玉,为何落得一个香殒玉碎,一个入了空门?

  黛玉叛逆,随心所欲,不拘泥于闺阁清规,不屑一顾于世俗,不会阿谀奉承,直言不讳,崇尚真情,淡泊名利……

  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终究是曹雪芹先生的黄粱一梦,深墙大院下,囚锢了多少人的身体,却无法掌控他们的内心。黛玉的清高仿若空谷幽兰,如梅花孤芳自赏,终落得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一场忠贞不渝的爱恋,终为水中月,镜中花。

  红楼一梦牵动着众人的神经,伴随着痛苦烦冤,终成凄然一梦。我们曾多少次被这爱恋所震撼,有多少次泪满衣衫。我们在扼腕惋惜的同时,有没有痛彻心扉的思想过呢?封建社会的迂腐,家规的森严,由此导致了荣国大府从繁荣走向了落幕。

  假亦真来真亦假,红楼梦虽虚无,但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类似的呢?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著作,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时间之久,足以见得其价值。此书表面上是讲大观园中的生活与宝玉、黛玉的爱而不得。但我认为这本书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如第97章,宝玉在封建家长的掉包计下娶了宝钗为妻。黛玉得知后便一病不起,含恨而终。宝玉在考取功名之后,也带恨出家。宝钗最后只得孤独终老。他(她)们三人都是受害者,被封建社会的思想所迫害。在这种封建迷信下,让三个本可以更幸福的人,最后都以悲剧结局。两个毫无情义的人,因为一句“金玉良缘”被锁在了一起,真是可笑。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单纯的描写宝玉和黛玉悲凉的爱情,更是在讽刺当时封建思想,诉说包办婚姻的弊端。

  我忍不住拿《红楼梦》中的封建社会和我们现在的社会作比较。现在的社会提倡自由恋爱,没有了包办婚姻。大多数人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封建迷信更是几乎没有了!曾经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会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受到很多不好习俗的约束。比如古代的“三从四德”“裹脚”等等一系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甚至毫无人性的习俗。而现在的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不再有什么男尊女卑。法律上也出了许多保护女性的`条款,女性的地位和安全感直线上升。可这仅仅是我们中国,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依旧是像《红楼梦》里一样男尊女卑,所以他们的发展更是落后于我们国家,他们国家的女性甚至于不敢在晚上出来,因为抢劫、枪杀,实在太危险!他们国家保护女性的条约又实在是少之又少,在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国家几百年前的社会风气。

  看完这本书,我的眼泪涌进了眼眶,我的心中充斥着无限的伤感与悲哀,我感叹旧社会的封建,为《红楼梦》中“受害”的三人感到悲哀。同时我很庆幸,庆幸我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庆幸我生在这安全的中国,而不是带有男尊女卑的偏执思想的国家。想到这些,我的眼泪不受控制的直流,泪水如春雨般多而密。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有了极大的感触。1000人对这本书的想法就有1000种,各个年龄段的人看完这本书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我现在经历过的事还是太少,看不穿这部著作。我会继续拜读这本书籍,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本书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红楼梦读后感4

  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每一部都精彩绝伦。

  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因为它没有过多涉及到了军事、神话,这些可能对于一个女孩子没有多大兴趣。《红楼梦》就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它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5

  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假亦真,假假真真真亦假。一遍一遍地读《红楼梦》,感受也越来越深。

  大观园中作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宝玉痴笑,黛玉垂泪… …何人知是衰败的前奏。

  书中一开头,就提到了甄家,后又出现了贾家。开始我读到甄家和贾家时,并无多想,仔细一品,又想想书的中心思想——真假之说,便恍然大悟,这是在暗示“真的”和“假的”,来借此描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结局。如此一想,让我拍手叫好,不由得赞叹曹雪芹别出心裁的想法,又佩服他能写出如此背景和关系复杂的巨作。也让人若有所思,我也隐隐猜出了这“何为真,何为假”的真理。

  书中最让人动情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看得我也是潸然泪下。想想两个人都拥有新思想又情投意合,却最终阴阳两隔。阻挡他们的虽说是黛玉多疑,但实则是受到了世俗的限制。看似在描写两个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实则在侧面描写世俗的枷锁。

  当然,读完《红红梦》我还被其中曲折、凄美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了。最令我感到悲伤的莫过于黛玉泪尽而逝。

  其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前八十回为曹雪芹而书,后续章节因曹雪芹未完成就早逝了,所以出现了许多后续,经比较,高鹗写得最为吻合前文,所以将高鹗写的那一部分又补了上去,但与前文作者文笔略有差距。不过,在读到黛玉泪尽而逝时,我还是感慨万千:“上一世的浇灌之恩,用一世泪水还尽,再无牵绊。”黛玉烧诗帕,眼中却再无泪水。那让人怜惜的林妹妹,终香消玉殒,让人惋惜。我也不禁佩服高鹗能续写出曹雪芹对世俗的不满。《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宝玉的善解人意;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端庄大气;湘云的活泼可爱… …终成贾府往事,衰败带走了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终由盛至衰。仿佛看见曹雪芹讽刺的笑,世俗的眼光,清政府的腐败,又感叹“何为真,何为假,一切梦一场”。

  想想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真假之说”都似解非解。就如书中道: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6

  说到我国的经典作品,那真是人人都晓得啊!在这四部经典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红楼梦》了。以前,只看过几集旧版的电视剧,觉得挺没意思,不太喜欢。可是,最近我偶然间看到了青少年版的《红楼梦》,却爱上了这本书。

  《红楼梦》,一般人会认为我们这个年龄不太适合吧!但是12岁的我,还蛮喜欢的,至少能看懂一些故事情节。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都令我难以忘怀。我也是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位内向的女孩子,她从小母亲就去世了,长大后,才被送到了贾府,“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在里面,我最喜欢的便是“黛玉葬花”了,我就大概给大家讲一下吧!芒种时节,大观园中众姐妹祭花神,黛玉想起之前那天晚上去看宝玉时,晴雯没开门,一时感怀身世,于是有了千古传世的葬花之举,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黛玉借对花的爱惜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典型的借景舒情。同时,也因这一举动,消除了宝黛之间的`误会。从这个小故事中,我还知道了一首很有名的曲子,就是《葬花词》了,里面写的真的很美呢!我觉得林黛玉真有才啊!

  读完了青少年版的以后,我有了这样的一个结论:这本书以贾宝玉为中心,让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啊!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本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也就数《红楼梦》了。作者是曹雪芹。这是一篇本难懂的小说集。像是历史小说,又像是曹雪芹的自传体。

  《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很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曹雪芹的思想我认为是很纯洁,他使用了最平凡的语言,写出了这个故事的美,这个故事的真是,看着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就好像里面的人物都跳出来一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的是那么的精彩。

  《红楼梦》让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善与恶,丑与美。让我分清世界之丑与美

红楼梦读后感8

  我国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我国还有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我喜欢《红楼梦》完全是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感动。《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可是我为什么喜欢《红楼梦》呢?听我慢慢道来。这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思想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揭示了当时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但是《红楼梦》里,有很多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凤辣子”王熙凤,性情温和的林黛玉……但《红楼梦》的原名并不叫《红楼梦》,而是叫《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前前后后看了很多遍,第一次看,那里有很多意思都不明白,故事情节曲折,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悲惨的爱情故事不禁让我同情。《红楼梦》那些人的特征明显,可是却常常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每一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每个人都是主角。

  第二次看《红楼梦》时,我多少成熟了一些,对这个故事也多了一份了解,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除了在书中感受经典,还通过看《红楼梦》的电视剧去接触经典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享受那视觉盛宴。这里的人物,不能用好与坏来区分,他们身上都有难能可贵的宝贵精神。

  读了《红楼梦》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悟: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这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黛玉死得很悲惨!他牵挂着宝玉,用他全部的热情为这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之情离去让人不禁心怀忧伤。虽然两玉的爱情很短暂,但是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与罗丝,他是她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或许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啊!

红楼梦读后感10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这取自于《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葬花吟》,这首诗历来被世人所称颂,既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也是其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既有抒情,又何尝不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感叹这本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黛玉真情被扼,泪尽而逝;宝钗独守空房,寂寞终老;宝玉看破红尘,循入空门;元春芳陨寂寞深宫中;迎春所嫁非人,折磨而死;凤姐被休,一卷草席卷走一生荣华......这些人物的.命运都让人感到惋惜,更是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黛玉。她自尊又自卑,多疑而纯真,孤高也谦和,尖刻却宽厚,如此复杂而多面的性格特征组成了这朵大观园中的阆苑仙葩。幼小失怙,寄人篱下,黛玉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挫败感,缥渺无望的爱情也在煎熬着她敏感多思的心。在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来防卫,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越努力用硬刺武装,越发掩盖不住内心深深的自卑情结。

  虽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可她也只对那多情的贾宝玉许下了芳心。但世人只言金玉姻缘,又何曾记得木石前盟?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消磨与宝玉的感情作为慰藉,看宝玉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顽固的封建礼教允许宝黛的爱情存在,却嫌弃黛玉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一次次对他们的感情发出警告,司琪、芳官等先后做了牺牲品,美好的爱情终究无所附丽,“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美好、柔弱、勇敢,她用泪水酿出一曲芳醇的悲剧,叫人如何不爱她?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而我要说,宝钗之姿容不一样于黛玉之风韵,宝钗之悲苦也非黛玉能体会。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败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的同时又不乏细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深深体会湘云在家中的不易而对袭人说明情景。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明白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终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个共同点便是对世事看得太清。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我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从守份。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理解现实。

  都说黛玉是梦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梦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杯具,这在必须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12

  花儿开了又落,相顾无言。千古红楼,悠悠一梦。一场《红楼梦》,记载了多少人的爱恨离愁,又葬送了多少人的青春韶华。

  ——引子

  难忘《红楼梦》中病榻前黛玉清瘦憔悴的面容,凛冽的寒风中颤抖的身躯,还有那飘动的素衣。就这样,她在轻唤一声“宝玉”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一如葬花般平静、安详。她是朵生性纯洁的芙蓉,幽幽芬芳留下的是无尽的凄美。她美丽的容颜尽管被泥土覆盖,但她的倔强、她的尊严已永远凝固成墓碑边久饶不散的`轻烟。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芙蓉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窗纱前宝钗面带愁意的笑容,那抹笑容中透露出无尽的悲凉。她自是如愿地嫁与了宝玉,但宝玉心中对黛玉的思念她又如何不知?她得到了“宝二奶奶”的名号,却独守空房。她是朵艳冠群芳的牡丹,浓艳的颜色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泪水。她那绝美的容颜后,又藏了多少哀愁?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牡丹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绿荫下湘云金光灿烂的双手,那只麒麟在她的手中熠熠生辉。她那豪爽大气如须眉般的品格,是大观园中最洒脱的风景。冬日里她扑出的那个雪印子,承载着她多年来美好的回忆,随着来年春日的阳光和煦,消逝在茫茫天地间。她是朵娇柔怒放的海棠,怒放过后,却仍是“湘江边逝楚云飞”的悲惨。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海棠凋零,却犹存暗香。

  难忘《红楼梦》中秋风中探春满纸墨香的花笺,秋爽斋内的海棠诗社,记载了大观园鼎盛之时的繁华。高雅奇清的诗句,是她闺中的慰藉。她是朵杏花,淡淡花蕊中散发出清幽的芳香。清婉温和却又非她的本性。她的结局纵是远在海外,却也是保住了一世的平安。可一世平安过后,她会在思念亲人的痛苦中逝去吗?斯人已去,却非去;门前杏花凋零,却犹存暗香。

  再绮丽的梦,终究也是梦醒。红楼就是一场梦,梦醒时分,才意识到,那些风花雪月、富贵荣华,不过只是虚幻,悲剧的结局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收尾

红楼梦读后感13

  蒋勋说《红楼梦》是一部关于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于是,在他这本《蒋勋说红楼梦》的8册书的第1册里,以原著为底板,解读了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在理解和欣赏的视角下,让读者一窥那被他称为“隐秘而不定” "情深而善变“的青春期风貌的同时,其辩证思维、独特视角,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与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和沟通,并引出关于“说教”之于成长的作用。

  尤其是贾宝玉在学堂里与秦钟、贾蓉等的同性的喜欢与纠葛,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有悖于习惯认知的内容,更是凸显了青少年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模糊而不为人知的隐秘内心。读来,更觉得,理解人在不同时期的内心和情感,是何等重要!

  上流和下流

  人性中都有动物性的部分和升华的部分,从成人的角度看,老师或父母希望孩子动物性的部分都没有了,一下都变成了圣贤。

  如果说“下流”不再是个预设的“坏”的判断,语言学上的“上流”跟“下流”,只是两个不同的状况,就是:一个可以提升,一个沉沦在动物性中,两者是互动的。

  只有对人性里往下坠落的部分有更多的'了解,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沟通

  当我们之间开始双向沟通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么多年我跟他们讲的生活秩序、道德规范都是废话,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所以,当你不先预设立场的时候,你的窗和门就是打开的,有很多东西会进来,让你了解。

  如果,你把门窗都关了,你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个时候你的那些唠唠叨叨永远不会产生作用。

  我正是因此同情贾政。他讲的所有知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些青少年在学校里的任何事情。作者在这里用了”鱼龙混杂“和”下流人物“,是在讲人性的多面性。

  一个孩子在温室里你保护得再好,他最后也不可能在温室里长大,你还是得把他送出去,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外面的世界你再不喜欢,他也必须要在那个世界里成长。

  台湾有一个写作和读书都非常好的知识分子,他很不喜欢外面的教育环境,就把女儿放在家里,单独教她。我听到以后觉得有点惊诧,我觉得即使是再深的爱,也不能把孩子放在玻璃房里面。因为怕孩子被带坏,而把所有自己认为坏的部分切割掉,这是最危险的,因为好与坏是相对的,就像防疫针一样,注入病菌会使人产生抗体。

红楼梦读后感1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梦中事,写尽人间悲与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是啊,这世间有多少痴情男女,尽管天各一方,缘分却让他们遇见,正是这样,才成就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千古佳话与传说。或是离别,或是相聚,分分合合,何尝不是一种必然?细细数来,却只剩下满纸心酸。

  初看红楼梦时,留下的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林黛玉那纤细柔弱,娇嗔素雅的身姿,越看越觉得心酸。金陵世家是一个富裕的大家族,黛玉来到了这里,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巧合!在这里,她认识了贾宝玉,一个她永远深爱着的人。他们互生情愫,本以为可以依偎一生,但他们的故事却随着家族的落败而落下帷幕。故事的结局留下伤感,每当我看到最后,总会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我仿佛看到了黛玉那柔弱的.身姿,以及在痛焚情稿时被火光照得发白的脸庞,她是多么可怜啊!最后,“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瑶”的黛玉还是去世了。从此,贾宝玉和林黛玉,一阴一阳,就此别离……

  人人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为什么世间还会有如此之多的悲伤情事?一番深深的思考,我朦胧地懂得,这世界上有太多的磨难需要我们来度过,而不只是你情我意那么简单。我们都要经历人生的许多许多,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险阻,就好似爬山,山势那么高,路途那样险,有些人在山脚就选择放弃,而有些人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往前,势不可挡。如果你坚持走下去,那么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宝玉认命了,屈服了,他选择与宝钗在一起,最终又选择了出家。这就是结局,这个悲伤故事的结局……

  抬起头,看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能把人生装点得五彩缤纷的便是那一次又一次美好的错过,还有与错失相依的一抹心酸……

  说到辛酸处,悲伤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天下大有痴人在,还有那痴人说梦者。

红楼梦读后感15

  这里鸳鸯见邢夫人去了,必在凤姐儿房里商议去了,必定有人来问他的,不如躲了这里,因找了琥珀说道:“老太太要问我,只说我病了,没吃早饭,往园子里逛逛就来。”琥珀答应了。鸳鸯也往园子里来,各处游玩,

  不想正遇见平儿。平儿因见无人,便笑道:“新姨娘来了!”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等着我和你主子闹去就是了。”平儿听了,自悔失言,便拉他到枫树底下,坐在一块石上,越性把方

  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这段说到为躲尴尬的鸳鸯来到大观园,不巧遇到出来闲逛的平儿。平儿为显摆自己消息灵通,一句“新姨娘来了!”把这个心里正不自在又无计可施的鸳鸯惹毛了。

  平儿是贾琏的妾,算是半个主子,此刻又兼任了荣国府当家奶奶王熙凤的.助手,在众奴仆面前正是权势熏天的时候;而鸳鸯虽然是家生奴才,但却是贾母最信任的大丫头,贾府的头层主子们也轻易不愿意得罪她。而这种

  情况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下来,鸳鸯学会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谋生存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鸳鸯面对平儿的取笑,又气又急,张口就说要去找“你主子闹去”。

  鸳鸯气急之余的这句话,既有威胁的意味,也有俯视的角度,加上贾琏凤姐夫妻日常面对鸳鸯时还有三分客气,平儿听了之后自悔失言。

  平儿和贾琏、王熙凤一样,也不想得罪这么一个特殊的丫头,因此听鸳鸯这么说,也觉后悔。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那是无法收回的,只能想办法补救。

  平儿补救的方法非常简单,还是老套路,向人泄露主子的秘密,以换取对方的信任。这次,“便拉他到枫树底下,坐在一块石上,越性把方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之前我们就说过,平儿的好人缘是怎么来的?全靠出卖主子的秘密而来。这一段不过就是一个佐证罢了。

  说实话,我越来越不喜欢平儿。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07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05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9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11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1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8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2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3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3

红楼梦读后感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