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论语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后感1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此外孔子还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抱德。”
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事态度。当然孔子也不提倡“以怨抱怨”,同样“以德报怨”也不可取。因为如果你采用“以德抱怨”你要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那么在这两者之外我们只好采用第三种人生态度去处世了。那就是用你的公正,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子的这种处世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那么我们做人又该怎样与朋友们交往呢?《论语》告诉我们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这就是禅道中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美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园,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做事,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在其位,一定要谋其政。”那么我们做事的原则是什么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
孔夫子最鼓励的就是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这种谨慎在《论语》中被概括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样做事的好处就是“寡悔”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在现实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抱怨,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做事把握分寸,说话少一些抱怨,少发一些牢骚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修身养性,也就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很多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读后感2
今天,当我们学习完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后,我深有感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让我感悟到: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当做一种责任,就没有学不好的,学不会的。做事情也一样。正如毛泽东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界上本没有什么事做不到。只怕你不用心做。只要你努力了,就没有做不到的,因为有志者事竟成。
他还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反思就是其中的一种。曾子一天反省多次: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别人交往是不是诚信相待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认真复习了?像曾子这样伟大的人。一天都要反省三次,作为我们这些普通人,就更应该不断的去反省,去反思。如果我们少玩一会,每天反省自己四次呢?甚至五次呢?我们再把孔子的学习方法与曾子的学习态度合二为一,再一直坚持下去,也许你可能比孔子还伟大!但是人类历史千百万年,才岀现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惰性。如果我们都把懒戒去的话,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呢?
孔子曾在河边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逝去的时间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歇”。就像朱自清写的散文:巜匆匆》一样“当我吃饭时,时间从碗边溜去。当我睡觉时,时间从我头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像朱自清这样伟大的作家,都在为自己感到悲伤。那我们呢?发呆的时候,时间毫不留情的`走去,当我们玩手机时,时间从手边逝去……现在,拖延已成为人们的一大“亮点”!无论什么事,总要拖到明天或者晚上才愿意做。
白天忙着在刷朋友圈,忙着看韩剧,忙着看快手,看抖音,一晃半天过去了。再玩几个小时的王者,等到手机没有电了,才知道已经入夜了。从一个抖音视频,到另一个视频,一个结束又随手滑到另一个视频……可乐喝完了,薯片吃完了,但作业还没写……这都是平常拖延的典型模范。确实,拖延是我们温柔的杀手。但是许多人虽然意识到了拖延的危害,也能痛下决心改正一次,但往往很快又陷入新的拖延。
唉!我们何时才能真正懂得惜时,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想到这些,自己不禁脸红心跳,惭愧不已。
孔子的只言片语,就我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3
女儿的读后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
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母亲的读后感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
第一本。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读后感4
暑假里我闲来无事阅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从中我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作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是思想家是理论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他所提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论语》这本书是孔子思想主张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道德言论令我感受深刻。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要去时常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勤奋、乐观、大度,而且还谦虚好学。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真的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所思所想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突出,如此伟大的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这种好学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提出了“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在生活中品德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依据,拥有美好品德的人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而那些品德低下的人会遭到别人的远离。
《论语》对于现在人来说真的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书中充满了哲理,对我们的做人做事都非常的有学习借鉴的意义。
论语读后感5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每天都需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需要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需要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其中,学习是最关键的前提。可是在当下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去学,都需要我们细细思考,踏实去做。《论语》一书给予我很多启迪。
人生在世,必须树立学习目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也与我们一样,在十五岁时把追求学问作为人生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志向,终其一生,学而不辍,最终开创了儒家学派。可见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便是从反面论证这个道理。
学习的态度直接决定者学习的效果。孔子一直强调“学而不厌”,并赞赏孔文子“敏而好学”,说的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之谓也。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弄清如何去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过的内容要按时复习,经常练习,直到把知识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为止。即使这样,也还不能说是真正理解透彻了,还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巩固与复习中举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那么怎样才可做到“温故而知新”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就是“学”与“思”的结合,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这更是验证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识的汲取中,我们更要做到这点,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一味的记忆与练习,是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孔子更强调“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识的奴隶,古代的掉书袋多半是这样,我们应该让学习的知识,与品德融为一体。无目的的学习,就如同失去了梦想,让我们无法向更远的前方迈进。
这就是《论语》中的“学”,同时也是孔子主张的“学”,我身同感受,作为高中生,应该遵循圣贤的学习之道,去探索去发现学习,同时应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读懂《论语》,读懂《论语》中的“学”,让你我走得更远。
论语读后感6
曾经有人说过:“得论语半篇,则得江山。”从而可以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管是《论语》中的那个理念,仁、德、学、治国之道。都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已经开始渐渐被改变。许多人把父母的养育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却把养育父母当做了一种累赘。难道我们忘记了父母那无私、无价、无限的爱了吗?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去把一喜一惧给误解了,这是孔子的错呢?还是我们现代人自己的错呢?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为先,行为次。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最后我希望大家记住孔子的两局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和“事父母,能竭其力。”只要父母还在,那么就是我们这些做儿女最大的幸福,把握现在,不只是只有“天下父母心”。让我们做到“天下儿女心”至少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不会为此而感到后悔。
论语读后感7
从咿呀学语到如今能提笔著文,寒窗苦读九个春秋,接触最多,感触最深的也莫过于孔老夫子的《论语》了。
初读《论语》是在小学,读的只是缩略本并且是最简单的现代汉语,但是却觉得它朴实无华又富有内涵,只是只言片语便勾画出一个拥有仁爱的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出做人基本条件;“民无信不立”讲出治国真谛;“匹夫不可夺志,三军不可夺帅”酝酿壮志凌云……这些朴素的文字洗涤了我幼小的心灵,使它明澈无瑕,引我走入文学殿堂,在里面寻找我自己稚嫩的梦想……
再读《论语》是在刚入初中,这次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之下细细品味那经典的十则。这时的我才知道它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每次品读都会有些不同的收获。
原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孔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现在勾画好了政治蓝图,或许只是由于人类思想觉悟不够深,,社会不够发达未能实现。这句话看了又看,读了又读,这才发现,其实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
在欣赏《论语》的时候,我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用它来规范我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方法。品读《论语》时,我明白大孝是我的本分。百行孝为先。孝是天经地义,人伦之本。木有根,水有源,源远则流长,根深才叶茂。人也如此,若无父母,不必说自己的抱负是何,只怕连生命也不曾有过。
另外,《论语》在学习方面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记得在初四上学期,我急于求成,为了在考试中的.到高分数,拼命做练习册,每天发挥“零点精神”。却忽略了书上最基本的例题与定义,辅导书上的解题方法让我眼花缭乱。后来的结果不言而喻,我在考试中惨败,老师简单的分析了试卷,总体一句话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书上内容不熟悉”……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着重于复习书本上的基础内容,成绩渐渐上升,睡眠也足够了,每天快乐的学习,也没有最初的头晕目眩之感了……
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处事之道;是《论语》让我明白了孝亲敬长是本分的道理;是《论语》让我明白了“温故知新”可为师的学习方法……
孔夫子的《论语》博大精深,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细细品味,以他作为我自己的镜子,不断完善自己,将《论语》的精神付诸于行动,传扬下去!
论语读后感8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读后感9
最是书香能致远,常吟清词愈馨香。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读书,能吸取几千年的知识。阅读经典,接受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熏陶。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假期研读的《论语》,让我领会许多道理。
《论语》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义”“礼敬”“信实”“忠孝”“友善”,“勤俭”“廉耻”,“慎独”等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植根于华夏沃土之中,是处事和安身立命的标准。
《论语》中语言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他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于丹在本书开头就倡导了这样一种朴素而又现实的思想。孔子的学生有若就以前解释过孝悌的重要性,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古代不乏有尽孝道之人:儒商吴展,他十几年来如一日细心照看着自己的双亲,在古时候就有卧冰求鲤的王祥,恣蚊饱血的吴猛,刻木求亲的丁兰等,而现如今的人们却渐渐将这种品质淡忘了。常听人们说:小时候总想着没有经济实力,等将来独立了,再赚钱,赡养父母;长大了,又忙着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奔波,想赚了大钱在尽孝也不迟;到个人成就有成生活美满时,再想给父母更多物质享受,却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孝是陪伴,是长辈寂寞时的一通电话,一次旅行;孝是用心,是留心长辈的愿望并为之实现;孝是成长的,是努力成长去成为更令人骄傲的人,孝是爱。所以啊,当我们乘风破浪时,别忘了为我们造就船舱的人;当我们扶摇而上时,别忘了为我们梳理翅膀的人;当你发现或感受到助你而行的风时,不要理所当然告诉自己那是长辈天经地义的爱,别忘了,你也应该予长辈同等的爱,即是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论语》教会我的道理,终身受益。
论语读后感10
在开篇之前请允许我小小自豪一下,我来自圣贤之乡——曲阜。所以《论语》对我的影响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总是自豪的说:我家有孔子,从小读《论语》,然后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内有太多的人生真谛,奈何才疏学浅,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参透其中的内涵。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让我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有了不同的认知。
小时候,经常听刚上小学的哥哥诵读这句圣言,我也跟着诵读,儿时并不知其中含义,只是觉得朗朗上口,说白了就像一句儿歌。等上学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却又是觉得毫无道理:为什么我学会的东西,还要回头看,岂不是浪费时间?一直到高考复习,一遍遍的`复习知识点,才慢慢懂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总是追求速度效率,却往往只是走马观花,而当我们再回首这一路的风景,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任何事件都有两面性,取优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而对于此处圣言,却难以找到说服我们不去学而时习之的理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理简单,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取!
活在当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身为新时代的医务人员,医学知识更是浩瀚无边,边学习边工作更是我们的日常。很幸运能在今年有机会学习《学习强国》,在历时xx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论语》的重要性。当下学习都是通过手机APP学习,没有了书本笔记,更是让许多知识水过地皮湿。想要更好的学习,更要好好的去复习观看过的视频及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吸收消化这些知识营养。时代是发展的,科技是进步的,医学同样如此,我们在医学的浩瀚大海中捕鱼,更要学而时习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下药如神助,为医院为社会作出贡献!
杨伯峻解释道:学习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想来也是真理,时至以"实干兴邦"的名义予以诠释再好不过。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后期学习到的知识,纸上谈兵终是无用功,把所学之术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正道。理论推动实践,实践总结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是船体,习是扬帆,学而时习之,方可在浩瀚学海,乘风破浪!
论语读后感11
说来惭愧,虽为人师,却很少看书。平时上班,不是上课,就是备课、批改,没时间看书。下了班,人已感到很累,回到家还要忙于生活琐事,够烦了。即使有时间,也宁可看看电视剧。偶尔翻翻杂志,看看散文,读读笑话。像我这样的,大概有很多。其实,看书是一种习惯,“忙、没时间、累”只是一种借口,一个人如果喜欢看书,无论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来。
曾经对低段老师要求低年级小朋友背《三字经》有不同看法。那些之乎者也的文字,成人都一知半解,要求孩子们一字不漏背下来,有何好处呢?但仔细一想,这些书籍都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可以先熟记后领悟。当然,不同年段的孩子应该学习不同的版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确实有许多精华供后人学习,关于学习,有两个过程,一是学,二是习,只学不习,仅是书本,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习要由生到熟,熟能生巧,由习到术,进而学术。术指导行动,为了更好地做一件件事。
《论语》是一本博大的书,它包罗万象,总的精神是“正心修身”,讲的是做人的艺术,是成就人生的指南。人生的一切事业功绩,都从做人开始。最终所能达到的成就就是做人的必然结果。《论语》就是人学,是做人处世的经典,既是原则论,又是方法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无不包含在论语的'思想照耀之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用心复习吗?
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实在太少了,如果我们反省我们的人际关系,反省我们的人生道路,教训的背后,大多是对这些话的否定,谁践踏真理,真理就践踏谁。如果能把别人的事像自己的一样重视,别人能不信任你吗?把别人的利益看得像自己的利益一样重要,别人能不推举你吗?真诚地伸出自己的手,毫无私心地帮助朋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朋友能不多吗?朋友多了路好走,办事情能不容易吗?老师教的东西,温习了吗,总结了吗,对别人的劳动果实尊重了吗,不尊重别人,别人能尊重你吗?
一连串的问题回荡在耳边,就像警钟让我们清醒,教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人生,让生活更踏实,更自信,更从容……
论语读后感12
说到国学经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意思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求,听到了仁义而不遵循实践,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我认为写得好。品德不修养,如何去服人,学问不加以进求,融会贯通,如何应用。我们中学生缺的不就是这些?孔子还指出,对于君子来说,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养也极为重要,要经得住困难的考验,“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看到贤德之人就向其学习;看到不好的就引以为鉴反省自己。
孔子说:”君子关怀的是道德修养,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仁义,小人关心物质利益。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则怨天尤人。君子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小人则不断的走向沉沦。”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小人是指缺乏道德修养的人,而圣人则是指对道德理想圆满实现的人。
列宁就是一个特别遵守公德的人。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_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在现实生活中,不讲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很多。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满嘴脏话;厕所里,清洁工特地在池边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时地往水池和便池丢烟头、纸屑,引起堵塞;电影院,银幕上醒目地放着“请勿吸烟”的提醒语,可仍有人吞云吐雾,照吸不误;候车室,有人对垃圾桶视而不见,仍随地吐痰,使地面龌蹉不堪……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无人,其实质是缺乏社会公德。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是不容这些不讲公德的行为长时间存在的。讲公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将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一个人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就要学会做人,学会自律,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方人生哲学的核心,它对人格的形成,道德观的实现,民族素质的提高显得更为重要,有利于大家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所以我们必须在继续孔子的思想道理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学会改进。就拿最简单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说,或许在古代或是很久以前它是人们行事的一个准则,不管任何事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一样。可是在当代这个社会中,这句话就不能这样用,我们要根据不同场合来灵活的运用它。因为现代社会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说谎不对,可是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却远远胜过说实话”。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在以前主要是运用于学习中,但是生活中的学习也是一种习得,这句话同样适用,只要我们会用。还有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经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兴奋,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惧怕。”我觉得这句话前面说得很好,我们是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和出生日期之类的,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生日的时候不至于忘记而让他们感到很难受,这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尽孝的最好时机。可是后面的一则以喜,一则以俱,在我看来就没那个必要。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只不过是晚与早的问题而已。我们没不必要为这种很自然的事情而担忧,只要我们能够让父母的有生之年过得舒适健康就足够了。
论语读后感14
日月如梭,时间流逝飞快。天地变了,人也在变,真正亘古不变的是书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以我的看法,具有悠久历史的《论语》中所包涵的精髓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可它却能将人的品性改变。这,才是真正无价的财富。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文言文,记录的是我国儒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每篇文章虽内容短小,却很精妙,能够运用极少的.文言文表达出精准、明确的内容和显然易见的道理。
当我一页一页地翻阅《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时。猛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出现在我的眼帘。我不禁回想起平日里,我虽然是爱看书,但是每次阅读时都不会认真、仔细地体会到书籍真正的精髓。所以,凡是被我购买回来的书籍,我一般都会囫囵吞枣地看完。每一本书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点批注也不做。每当别人谈论起我所读过的书籍时,我却根本插不上话。但是有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启示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阅读的意义。阅读,本意并不是只一味地去阅读各种书籍,囫囵吞枣地汲取知识,而是在阅读中多去感受这篇文章,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真实感受,感悟和思考。如果只阅读不思考,无疑是相当于没有读,也不会有任何收获;而只思考不阅读,更是相当于思想被束缚,不阅读,哪里有思考的空间?所以,只有在两者能互相结合的前提下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论语》中还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想起自己以往做任何事都不懂得坚持,还没进行到一半就放弃了的情形,不禁很是羞愧。是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才能成功。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是靠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才形成的;就像波涛汹涌的波涛,又何尝不是靠积累每一股细流才汇成的。这不正是用事实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和经验,最后拥有了实力,那么成功不就自然而来了吗?
阅读是快乐的,希望你也可以抽出时间读一读《论语》这本富有内涵的名著,感受它独一无二的精髓,多多反省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尽善尽美。
论语读后感15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我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的教案12-09
《论语》教案03-12
《论语》读后感【精选】07-22
论语读后感05-23
《论语》读后感09-03
论语读后感06-12
论语的读后感04-05
论语教学设计12-11
《论语》教学设计12-26
【集合】《论语》读后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