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3-07-10 14:43: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精品)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精品)

  《活着》读后感 篇1

  一直没有正式看过这本名气很大的书,现实中有人亲人一个个离世,大家总说这是现实版的福贵,大抵猜到了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怎样悲惨的故事;但是真正摊开来读,还是几度掩面哭泣,几乎读不下去,真的是太惨了。

  福贵作为地主家的儿子,吃喝嫖赌,一路活到老;不管他受什么样的罪,都是咎由自取,并没有觉得心痛。

  到是福贵的妻子家珍,贤良淑德,对福贵不离不弃,本来儿女双全,却一个个失去,最后还得了软骨病,真的看得内心极度煎熬,老天也真是不公,为什么要这么对一个善良的人。

  还有福贵的闺女凤霞,乐观开朗的女孩子,却得病变成了聋哑人,还好嫁了个歪脖子的好男人,在街坊邻里间都有口皆碑的,结果难产去世,真的气得我想把书摔在地上。

  又看了葛优和巩俐的电影版,与原著有点区别,福贵身边的`人离世的原因更适合那个年代了;我也是几度中断不敢看了。虽然巩俐演得很坚强,但是没有我心目中家珍的柔弱。

  看完以后,掩卷长思,书中更多地反映了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不是为了什么,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那么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究竟是为什么活着?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在夜里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那时候有很多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村里还经常停电,大概初二的时候,家里才是整个村里少数装电话的人,初装费就要一千多,现在家里座机基本都没了,大家也习惯了,免费送都没人要。

  但是那时候很开心啊,没有手机,周末就是跟小伙伴去天桥掏虾,去人家地里偷红萝卜,红薯,烧一堆火,红薯用泥巴包起来放进去烧,拿出来可好吃了,这辈子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红薯;现在周末躺在家里吹着空调,感觉颈椎疼,一身肥肉。

  初中开始打篮球,然后一直看NBA,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去美国看NBA,结果去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看了尼克斯,去布鲁克林看了篮网,然后因为时差在山呼海啸中居然睡着了;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了吧。

  以前觉得香车美女跟自己遥不可及,现在买了百万豪车,身边也一直不缺美女;猎艳的好奇心也少了,大概什么东西都唾手可得的时候,就索然无味了吧。

  自己从小就认为活着就是要走人生主旋律,在年轻时就要奋斗,然后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积累财富。也去游山玩水,也去放荡夜场,但自己都知道这些不是人生主旋律,偶尔为之可以,但是不能当饭吃。所以自己从来也不去羡慕那些辞去工作周游世界的人,不羡慕那些抛妻弃子成就伟业的人,普世的价值观不是世俗,而是让自己心安的法门。

  我也慢慢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有钱有闲,不至于财务自由,但是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关键是活着到不惑之年,真的没有太多的欲望,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也越来越喜欢独处,觉得大多数烦恼都是跟人相处来的。

  以前一直觉得感受到痛苦才觉得自己活着,所以去创业,去经历四面楚歌的困境;去跑马拉松,去越野,感受身体极限的痛苦;去跳伞,去蹦极,刺激的瞬间感觉自己活着;但是现在连个恐怖片都不想看,不是不敢,是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受刺激,安安稳稳地活着比啥都强,是什么时候,自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这两年,大概唯有坐下来静静地看书,写写读书笔记,与书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并反思自己的内心,每次内心的碰撞感到自己活着,明心见性,了生死。

  也许活着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就只是活着而已。和心爱的人一起走过千山万水,去国内那些没有去过的地方;独处的时候就静静地看书,修身养性,不急不躁;工作就有一说一,做好分内的事,精进自己的技术,加强团队的管理,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做该做的事,不要干着活摸着鱼,一天天浑浑噩噩,这是对自己的不善,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活着,不求大富大贵,但求问心无愧。

  《活着》读后感 篇2

  近期公司组织征文活动,在众多书中发现了这样一本书,一本看似很有生命力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是鹅黄色封面,接着看到中间镶嵌着黄色和绿色的花草,一丝愉悦从心底闪过,暗自庆幸自己先发现这本质感非常的书,准备着在某个闲暇的午后细细品读。

  《简单活着,真好》是著名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麦柯斯,一个在伦敦大公司工作的英国倒霉蛋,因工作与生活的不如意,而义无返顾地投入阳光明媚的普罗旺斯的怀抱的故事。在那,葡萄园和明媚的阳光晒干了他关节里伦敦的阴霾,一个风情万种的饭馆女老板范妮侍候好他的胃也安抚了他的心,从美国加州飞来的堂妹也慷慨地没有与他计较叔叔的遗产,虽然一个蛇蝎美女偷窃他葡萄园酿制的美酒来牟取暴利但最后也溜之大吉。麦克斯在普罗旺斯的葡萄园里享受蓝天白云,收获美酒佳人。

  在这本书里我们每个人梦想的生活。一栋房子,阳光像小溪般淌过卧室的玻璃窗,在窗前醒来,在窗前看书,抬眼看到的都是绿。还有一处花园,在有风的下午闲看太阳将天空染成如绚丽篝火般的粉紫色。夜幕初临,举办一场欢乐的.聚会,等待星星露头。但在这个竞争压力及其大的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忙碌于学业,事业,家庭,被紧张而又匆忙的生活压榨得没有一点自由。生活变得暗淡,像枯树枝一般单调乏味;目光变得功利,利益被摆在第一位,一切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贪婪、利益、欲望占据了生活的每一分钟,让人们忘却了那种恬淡的生活。

  依稀记得小时候住在奶奶的老院子里,屋子用青黑色的砖砌成的,白色的墙,青黑色的瓦。由于岁月的冲刷,已经裸露出些许黛色的砖块,显示出些许岁月的沧桑,屋旁的那棵梧桐高大魁梧,浓浓的绿叶撑起一片蓝天,守护着饱经风霜的院子。阳光透过叶子,细碎地点缀在屋檐下,燕语呢喃,花香萦绕。当年的我,总是习惯跟小伙伴翻过篱笆,去摘带着雨水的栀子花,然后被花主骂的狗血喷头;总喜欢偷偷溜进邻居家逗弄那只贪玩的小狗,直到狗狗精疲力尽才悻悻离开;总幻想着什么时候乘着大人不在溜上屋顶,去看不远处的巷口。下雨的时候,院子里变成一个水塘子,我总是约着几个要好的伙伴,在雨里踩着水,哼着不着调的小曲,直到全身湿透被骂回家才依依不舍得分开。而如今,家里的老房子早已不复存在了,鳞次栉比的楼房不断延伸,再到下雨天已没有了儿时泥土的芬芳与踩雨水的快乐,有的只是各种建筑废弃材料的化工味道和路上行人脚步的匆匆。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过:“人可以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这正是很好地比喻了现世的状况,喧闹的城市,似乎想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境变得极为困难。面对每天发生的不可预料的事情,我们因为放不下,所以总是惴惴不安。惜刘禹锡被贬陋室,却道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豁达;再览陶渊明,寄情菊花,厌弃尘俗,不慕荣利,安贫乐道,“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怎样一种祥和的心境,才能道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佳句。

  繁忙的时代,人们享受着繁华,失去了健康和宁静。他们哈欠连天,没有胃口,脾气暴躁,没精打采,被无奈地束缚在写字楼里,像失去野性的困兽,淡忘了天性。是时候去享受时光了,如书中所说“逃逸都市,享受慵懒,在普罗旺斯做个时间的盗贼。”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好好享受自己有限的时光,不要把它们浪费在无谓的忙碌中,不如修身养性,乐得自在。

  生活像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在脚下延伸,简单活着是体味生活的一门必须课。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拥有一颗宁静广博透明的心,来覆盖生命的每一个清晨和夜晚。

  《活着》读后感 篇3

  曾经用一下午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能让读者不忍放下。《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万贯家财一朝亏空。贫困之中,在福贵为生病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经病逝,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却才刚开始上演,至亲先后离他而去,留他一人和老牛相依为命。作者的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这是小说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当我们把自己和命运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友情的时候,生命便不再沉重了,没有必要再为生命的不如意而抱怨,因为我们能更包容一切,接纳所有生命中的不完美。

  虽然在读之前从别人口中听到对这本书的评价就是“太悲惨了”,但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从悲惨的福贵的一生中竟读出了一种莫名的温馨,使我在面对各种压抑结局后,还有抹抹眼泪读下去的勇气。纵观福贵的一生,最悲惨的无非就是亲人都接连惨死先他而去,抛开这个不说,在我看来,他的一生,也并不是一无所有,黯淡无光的。起码,福贵生命中遇到的大部分的人,都对他贴心的好。即便是设计让他输光家财的龙二,在后来也没有对他十分恶劣,甚至在命运的安排下,代替了福贵去死。而其他在福贵生命中充当“反派”的人,也不过是那个害他被抓壮丁的军官,厚着脸皮抢凤霞地瓜的王四和有着丑恶嘴脸抽光了有庆的血的医生。

  而福贵生命中和他亲近的人,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和外孙,都是淳朴善良的好人,还有村里的乡亲,对他也是不薄的。或许输掉家产是福贵命中一劫,却让他感受到了父母给予他的真情,让他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甚至让他后来逃过死劫。福贵的妻子家珍,虽然是有钱人家的千金,却从没有大小姐的做派,即使福贵好吃懒做、吃喝嫖赌,可是她却陪着福贵一生共苦难,即使在他被抓壮丁不知所踪的日子,纵然她心中有疑惑、不信任,却也依旧坚守着他们的家。福贵一生最大的.福分,就是娶了家珍吧。

  说到儿女,也很是听话,懂得替福贵分担。凤霞虽聋哑,生命中除了父母弟弟,也能遇上真心疼爱她的二喜,即便在她身死之后,二喜也依旧放她在心中念念不忘,依旧将福贵视为自己的父亲一样互相扶持。而那机灵的外孙苦根,虽是伶牙俐齿,却也像她的母亲一样,小小年纪便懂得心疼福贵,为福贵分忧。

  这些便是书中的温情,而书中最直击人心的悲剧,便是将这些温情从福贵的人生中一一以惨烈的方式抽离,留下福贵孤身一人。到了最后,读者都和福贵一样,觉得他活不长了,身边所有的温暖和人生的盼望都没有了,年纪也大了,又能活多久呢?可是,福贵还是和那与他相伴的老牛一起,活了很久。

  他最后对老牛的念叨,他对书中的那个聆听他人生故事的“我”的感激,都是他对人生的回忆,到了最后他已了无对人生的埋怨,而是在那温情的回忆中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满足,甚至于自我安慰,亲人的先他而去让他最后能了无牵挂地死去。

  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即使人生满是苦难,满目疮痍,即使人生的最后孤独一人,无人相伴,努力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能从那压抑的悲剧中看到温暖,能在漫漫黑暗中看到点点光芒,感受到人生无奈的同时也能坚强信念的力量,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读完了以后,觉得自己的人生并没有那么苦,存在于世,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4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叫福贵的老人悲惨的一生。福贵曾经是一个阔少爷,家境很好,但到了他爹这一代,家道开始衰败,他爹爹生活奢侈、挥霍。而福贵比起父亲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吃喝嫖赌,无恶不做,终于在一次赌博中,上当受骗,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输给了别人。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起了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母亲由于过于劳累,生病在床,一次,福贵去给母亲取药,被国民党抓住,作为庄丁送上前线。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亲人,渴望能够活下去。两年后,他幸运的回到了家,母亲原来已经死了。悲伤之余,唯一能让他高兴的是他有了一个儿子,但是,他不幸命运这时候才刚刚拉开序幕。福贵家庭虽然贫穷,一家人却生活的非常幸福,儿子有庆也在健康的成长,一次学校组织给县长的太太献血。有庆由于先天的营养不良,再加上抽血过多竟然死去。福贵又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种悲痛的氛围之中。一直到又聋又哑的女儿出嫁时,全家才有了一点欢乐。然而,上天并不怜悯这可怜的人,仍旧一次一次的把难以忍受的苦难向他降临。先是自己的女儿难产而死。接着是自己的妻子难以忍受丧子、丧女的双重打击而去世。福贵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甥苦根生活在一起。然而更加让人难以意料的是,二喜却在劳动时,不慎被两块水泥板夹死。自己的唯一一个亲人——外甥苦根最后也意外的离老人而去!最后,和老人相依为伴的只有一头老牛。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主人公老福贵不紧不满、平静宁和的叙述出来的,该长哭当哭时,他无动于衷,该唏嘘感慨时,他不肯多谈半点。老福贵把所有汹涌的情感都潜进了冷漠的叙述之中,我的心中却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我不敢想象,谁也不敢想象,如果故事里的主人公换作是我们,我们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但老福贵却活了下来,而且心里感到无比的踏实。老福贵是这样说的: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我真的不想折腾我的感情,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但是面对着这样欲哭无泪、欲叹无声的叙述,谁的感情不像一锅煮沸的水呢?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但是,我却觉得作者余华说的更有道理。

  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妻子家珍,她对人活着的意义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诉福贵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这不是对余华这种“活的哲理”的最好诠释吗?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倾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活着》读后感 篇5

  第一次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是因为偶然跟在美国读书的同学聊天,他说自己世界电影赏析课程的结课论文题目是“张艺谋与《活着》”。这使得我瞬间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兴趣,想想比较惭愧的是,我第一次欣赏这部经典电影竟然是在它上映整整二十年之后。

  因为被电影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所吸引,又迫不及待的去看原著——《活着》。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们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似乎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和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以为噩梦与困境不再牵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猝不及防。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跑。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悦。

  可是他却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轻的我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就像每朵乌云都镶着银边,无论当下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此刻的我们毫发无伤。

  其实,只是像富贵一样活着,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普希金说过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我想,最好的生命应该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活着》读后感 篇6

  余华的《活着》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说,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读。书评上有一句话,我认为评价这本书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

  小说中的人物——主人公的亲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贵平静得近乎外人的讲述中,在这个叫做活着的小说里一一死去。父亲因福贵赌博输掉全部家产气极而亡,母亲因福贵被抓充军思儿心切而死,充军期间身边的战友中弹而死,儿子有庆为老师献血过量而死,闺女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积劳成疾最终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终年老体衰的福贵不得不与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样年老体衰的、也取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种种发生在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几乎所有苦难和艰辛,都在福贵身上发生了。

  但是这本书也绝非只是单纯地想通过福贵讲述自己苦难的一生来表现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现的还是支撑着福贵的那些活着的希望。可以说,小说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那就是:人为何而活着?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认为,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是为了自爱而活着,而本书的主人公福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看这本书之前,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专题节目,节目中小说的作者余华这样介绍了他写这部小说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本说的主人公福贵就是这样一个与命运友好相待的人:虽然是他一一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但他依旧坚韧。虽然他经历了重重打击,但他仍然乐观的面对每一天,和与他相依为命地老牛一起认真的活着。有一句歌词写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于福贵,或许是十分天注定,十分是态度吧!我想,作者写这部小说,最想要读者明白的恐怕是一个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吧!无论命运对你眷顾或者虐待,你都要像福贵一样认真仔细的对待她,韧性的活着。

  是啊,生命中的很多苦难是不期而至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学学福贵,与命运开始一段友情呢?当命运将我们压制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不防与命运握一个手,与之和解,建立一份友情,这份友情也许便消散了层层困苦。

  春来秋去,光阴倐忽,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尽头。今天活蹦乱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生命,不管你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终将归于平淡。人世间的一切繁荣浮华,都不过是一场梦,所有的爱恨,最终都会像樱花飘落,繁华而后忧伤。生命是如此仓促,总是遗憾太多。在生命的时间轴里,我们匆匆来,匆匆去,其结果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过程远比结果快乐。

  我们活着的理由有很多,为了这些理由,我们还活着。活着的时候,我们要真切地去体验生命本身的安详、真诚、善良和美好,因此我们必须要与命运和解,也因此与命运开启一段友情。

  《活着》通过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读完这部小说,不知怎么,很自然地想起杨绛先生的那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活着》读后感 篇7

  《含泪活着》记录了一个35岁的中国底层人民前往日本为梦想、为女儿默默奋斗了15年的故事。而我,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在校大学生,在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只想到了两个字——回家。

  1996年,老丁为了学习和生活独自去了日本,留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在上海。原以为是走向了另一个新的世界,却没想到进入了另一个困境。逃离了所谓的语言学校,老丁变成了“黑户”,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浪生活”,在工厂打工、餐厅洗碗,揣着能让女儿出国深造的梦想一个人在日本底层流着汗和泪,隔了8年见到了女儿,仅仅十来个小时。最终女儿考上了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并成为了医生,老丁回了家。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老丁妻子说的:“这8年来,最痛苦的是只有我一个人……”看着妻子憔悴的脸庞,爬满了的皱纹也已被泪水淹没,我真的忍不住泪流。有很多人问:老丁这样做值得吗?我不知道,可能老丁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没有值得不值得,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向前走,不管苦和累,走下去。这或许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共性,不管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接受着走下去,没有那些所谓的意义与值得不值得。

  可是,这13年与家人亲情的空缺,下一个13年,以后的几十年,能补回来吗?女儿上小学时与同学闹矛盾;女儿背完课文,要找家长签字;女儿家长会;女儿考试考差了,伤心、难过;这些统统需要父亲的参与却没有父亲的参与,女儿人生最好的那些与父母相处的年华,独独缺了父亲。一个孩子,最幸福的时光不是有许多的钱可以花,因为钱对于小孩子来说根本没有意义,而是父母亲陪在身边,宠着自己,哪怕会挨打会挨骂,但是有完整的父爱与母爱,孩子的生活才是正常与幸福的。而本来应该是女儿小时候生活的榜样与力量的父亲,本来应该像宠爱公主一样宠爱女儿的父亲,却独独在孩子人生成长中最需要父亲的时候远走了他乡,这一去就是15年。这些日子再也不会有第二次,那些遗憾永远补不会。

  当老丁妻子质疑着老丁,说:“你为什么不回来,是不是那边有女人了……“,说着那样的话的妻子,背后是一个人拉扯女儿长大的无限辛酸与无奈。家里厕所堵了,电灯坏了,女儿半夜发烧了,半夜躺在床上睡不着……这些时候,一个妻子最需要丈夫的时候,独独丈夫不在身边。家庭生活的压力,与一个人的孤独侵袭了这个女人整整15年,那是老丁从日本寄回来的钱永远弥补不了的。

  而老丁,一个人在日本流浪15年,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把所有的.工资寄回了家,无时无刻他不想念着自己的妻儿,无时无刻他不感觉到孤独。小小的房子里,还墙上挂着女儿长大的照片,那应该是支撑着他在日本这样流浪了15年的唯一力量吧。如果回到家,这份力量会不会更强大呢!

  《含泪活着》里三个人物,父亲、妻子与女儿,因为父亲的远走日本,女儿最终能出国深造,完成梦想,但是也因此使他们三个人承受了太多的辛苦与孤独,那是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我敬佩故事里的父亲,也为他15年没能在妻子与女儿身边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生活给予了太多人的不幸,让很多人不得不远走他乡打拼,只为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而现当代最受关注的是农民工。我记得他们曾说过:出门在外,什么苦都能吃,再重的活儿都能干,可是,就是受不了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那种孤独感让我想放弃一切,马上回家。是啊,最苦的事不是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心灵上的空缺。家人是我们生活的最大动力,可是,没有家人的陪伴,这样的生活失去了很大的意义。生活永远是最苦的,是最能打击人的,而家人的存在给生活带来无限的美好与快来。在不得不远走他乡,离开亲人身边时,还是记得一年多几次回家陪陪妻子,看看孩子,关心关心父母。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回家吧!回到家人身边,至少在工作累时,有妻子在家里做着热腾腾的饭等你;回到家人身边,至少在寒冷的冬季,有妻子为你暖床;回到家人身边,至少能帮女儿修修坏掉的床;回到家人身边,至少不会孤单。

  《活着》读后感 篇8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世界上,有人总是在抱怨:“看看人家,有……多幸福。”有人总是在幻想:“如果我有……我就幸福了。”而有的人,却淡淡的说:“幸福嘛,活着就是幸福。”

  我很惊讶,因为现在是个速食的时代,有的人难道不是一辈子都在追寻“物质幸福”吗?而为什么有的人,对于幸福却有着这般理解。难道对于他来说,活着成为一种奢侈了吗?

  刘伟,男,北京人。10岁被10万伏的高压电击中,死里逃生后失去双臂;12岁,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中以“瞎扑腾”的方式学会了游泳;14岁,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19岁,备战残奥会之际患上了过敏性紫癜,不得不放弃游泳改学钢琴;20岁,以无数的抽筋和血泡为代价,终于用脚弹出了《梦中的婚礼》;22岁,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摘得东方卫视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并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钢琴;24岁,加盟青春励志剧《我的灿烂人生》和电影《最长的拥抱》的拍摄。

  《活着已值得庆祝》是他一本自传。读完这本书后,我很震惊。不单是这些年他获得的荣誉和成就,还有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我的.双臂还健在,所以不是特别的感同身受,但是还是很崇拜他。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真是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啊。实际生活中,失去双臂使他的人生天平发生巨大倾斜,他却凭借这样的人生态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我们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每天都会有新的的砝码摆上去,每天都有旧的价值被推下来。所以不要总是抱怨什么命不好。一个人命运的好坏,取决于他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如果你一辈子都在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他在书中还写过:他曾经想过自杀。但是当他站在几十米高的楼上时,他却没有了跳下的勇气。当病魔一次又一次光临,他的防线一次又一次崩溃。当他听到命运判决他不能游泳时,他在想什么?他又是以怎样狼狈的姿态,不得不学会用脚穿衣吃饭洗漱写字的?而他,到底以怎样的方式与代价,学会用脚弹钢琴的?其中艰苦的过程,他又是怎样坚持下来的?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其中的泪水与汗水,就是他坚强最好的诠释吧!

  很多人对于“残疾人”都有着标签化的认识: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意志消沉。如果刘伟也像他们一样,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个钢琴天才,一个游泳健将。刘伟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死亡?因为他不甘平凡,因为他体内的猛兽醒了,因为他不想被命运牵着鼻子走,因为他坚信自己不是一个可以轻而易举被打败的“loser”,因为他相信,每一个人,即使用残疾的身体,也可以拥抱世界。

  这让我不由想到最近很火的电视剧《择天记》主人公陈长生,得知自己六脉不通,命不过20岁,毅然踏上了逆天改命的道路向世人宣布: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刘伟用这样有趣的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人生:“命运扇了我一巴掌,又塞给我一块糖”。你看,对于刘伟这样一个人来说,其实活下去就是幸福了,而我又有什么理由对幸福强加各种各样的定义呢?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下去呢?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要经历过梦想,才能看清现实;要经历过痛苦,才能感受到幸福;要放弃很多的坚持才能得到微小的回报;要褴褛很多年,才能披上那件寒冷的战衣;要经历过很多失败,才能站上那片新天地。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过一段隧道,这段隧道,可能是漫长的,黑暗的,甚至是充满磨难的,但终会有冲出隧道的那一天。

  《活着》读后感 篇9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摘自余华《活着》

  当看完朋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最近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蓦然间如沐浴了神奇的佛光般,混沌的心顿时开窍了。

  还记得曾经年少时,初入社会,茫然无知,带着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忧郁,我如作茧自缚般,不停地追问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为了快乐吗?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吗?但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有价值的?一遍遍地追问自己,一遍遍地获得答案,可转眼间又一遍遍地否定,然后,又开始了追问、寻找答案、否定的循环。我就如同无头的苍蝇般,在思维的怪圈里找不出合理的出口。于是,烦恼便在心中郁结,痛苦也随之缠绕。

  尔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加深,繁琐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让我习惯,也似乎让我麻木了。我渐渐地淡漠了对生命的思考,不再追问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了。不知不觉间,我终于走出了思维的烦恼,走出了少女的忧伤。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让我曾经为之烦恼,甚至为之疯狂的问题,不再缠绕着我的心灵,原来是被我深深地埋藏了。这次阅读《活着》,被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困惑被再次翻新出来。可喜的是,尽管困惑被翻新出来,却没有将往日那种被缠绕、被折磨的心灵之痛一同带出。

  我彻底地醒悟了。其实,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快乐,也不是为了实现价值。活着,就是因为活着,仅此而已。就如小说《活着》中的福贵,曾经富贵一时,又将家底败尽,经历过战争的慌乱,也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如此跌宕与惨痛的人生,福贵既没有表现出过分夸张的悲痛,也没有过分的乐观。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的本身。福贵叙述自己故事,如同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余华用平实的语言叙述着福贵的叙述。偶尔也来几分幽默,冷冷的,让人想笑却也只是嘴角微微扬起而已。小说的结尾,老人福贵牵着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走在乡村泥泞的小路上,生活依然继续。

  不要再问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因为活着。抛开曾经的烦恼,不再纠缠自己的心灵,好好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10

  “你说人为了什么而活着?”

  “活着。

  我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怎么读过国内大家的作品,读的一直是西方那种批判性很重的文学。不是觉得国内作家不够优秀,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不感兴趣吧。

  但是这个观念从大一也开始慢慢转变过来了,我也开始试着读一些国内知名或小众作家的作品。

  偷偷安利一下迟子建的作品,读她的作品能有一种很深的归属感,这可能就是东北作家给予我的些许温暖吧。

  言归正传,我大学第一本国内作家的作品是余华的《活着》,为什么是这本书呢?应该是出于一位女同学的推荐。

  《活着》的故事结构其实并不复杂。

  故事是以“我”的口吻展开,“我”去乡下搜寻一些关于民促的材料,遇到了一位叫作福贵的老人和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

  富贵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也就是他的一生:他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年轻时好赌,散尽家财,爹在上厕所的时候摔死了,娘也生了病。

  在为他娘抓药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兵,在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之后得知娘已经死了,媳妇家珍带大了一双儿女,但不幸的是女儿因发烧成为了聋哑人。

  本以为能过上清贫但却充实的日子后,家珍患上了软骨病无法干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

  女儿凤霞在介绍之下和万二喜喜结良缘,在产子的时候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女儿凤霞死后家珍也在软骨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万二喜则是因为吊车出了意外而被水泥板活活压死;

  最后外孙苦根与福贵搬到乡下过起了艰苦的日子,福贵给苦根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为吃豆子活活撑死……直到最后只剩一头老到不能再老的牛陪着福贵过完最后的日子。

  我记得那本书很薄,百十来页,我一晚上读完了。当时还在被窝里偷偷的抹眼泪,我实在没有想象到这本书能写的这么惨,这是我最初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十分单纯地在写惨。但是什么时候改观的呢?大概是太奶的离去吧。

  打我有印象起,我的太奶是一个身体极其硬朗的人,每次吃饭都能吃上满满一大碗米饭,尽管她的牙也不多了。

  太奶一直住在我爷爷家,大概住了两年。当时我还小,不知道爷爷那辈人和太奶有什么恩怨,知道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因为一套房子才把太奶像皮球一样推到其他人那里。

  在太奶离开之后,我和她几乎没什么联系,只是听妈妈的话得知,太奶身体不如从前了,我听着还十分不得劲。

  噩耗是从某天晚上传来的,我从妈妈焦急的对话中得知太奶走了。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只是觉得很悲伤,只是很悲伤。我们第二天急忙奔赴齐齐哈尔去备她的后事,在这期间我并不知道我看到一具亲人的尸体之后的感受,我也不敢去想象。

  直到出殡那一天,我看到那具冰冷的尸体的时候,我脑袋完全空白,紧接着就是无止境的.哭泣。在仪式结束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再去想当天的感受,可能是我无法接受那个事实吧。

  太奶死后,家族里的很多老人都离开了,虽然我没去送他们最后一程,但那种真正离别的感受我依旧能感受到。

  想到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远去,或许他已经麻木了,或许他也想过一死百了,但他没有。他是为了什么活着吗?可能是为他的外孙子吧。但外孙死后他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

  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猜是“活着”。

  余华也在书里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这里我们抛开英雄们的豪言壮志和帝王们的功业宏图,“活着”是一种最原始也最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或许这也是我们国家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在的国家,而其他三个国家都成为遗迹的原因吧。

  现在我看到亲人的离去也会悲伤也会哭的稀里哗啦,但哀其离去的同时,我可能会更珍惜活着的机会。

  像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时候活着就是那么回事,简单而纯粹。所以不如珍惜当下,好好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慰藉。

  最后,不要学福贵一样去赌博。有那钱孝敬孝敬父母不好吗?

  《活着》读后感 篇11

  说起来也是一个奇妙的事情,昨天看微信视频号给我推送了好多余华老师的视频,然后我就突然特别想看余华老师的书,恰好有一本我从未翻开过的,余华老师的《活着》。

  从昨天晚上十一点半一直看到了今天凌晨两点半,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全书主要写徐福贵对过去的回忆,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描写,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本书让我非常震撼,不仅震撼于福贵在经历各种绝望后仍能乐观的活着,更震撼于那段悲催的岁月对人造成的心灵与XX上的打击与折磨。

  余华老师曾自嘲到:为什么人们说我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不多。《活着》是余华老师的代表作,语言可谓相当简洁,但是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在徐福贵赌博输光家里的一百亩地后,本来被人尊敬的大少爷却成了原本自己土地上的佃户,女儿凤霞却懂事的让人心疼,从XX变成穷苦的农民丫头,从来没有抱怨过,那么天真,开朗,头一次吃粗粮也没有吐出来,但因一次发烧,老天夺走了她聆听和说话的能力,让本来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总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降临在这个家庭的灾难,未免也太多了,在福贵上街给母亲找郎中,被XX抓走充壮丁,一走就是两年,让本就困难的家庭失去了主要的劳动力,母亲在他被抓住两个月后也离开了人世,幸运的是,他没有像其他壮丁一样死掉,而是成功解放并回了家,他母亲常说:人只要活的高兴,穷也不怕。可是人生一世也不能只图个活的潇洒自在,他想起祖辈富有的过程,决定重新开始,第一步就是让有庆上学,夫妻俩没有办法,把女儿送到人家去当使唤丫头,有庆千百个不愿意,在上学当天哭闹不止,他是姐姐带大的,如今姐姐走了换来的是自己去上学,他宁愿不去,也要姐姐回来,福贵看劝说无果,狠狠地打了他的XX,无奈有庆只能去上学,因为太疼了。

  生活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家里养了两只小羊羔,夫妻二人很能干,后来凤霞也回来了,也能帮家里出分力,可是家珍突然换上了软骨病,眼见着两个劳动力变成了一个,家里的担子更多就由凤霞挑起,凤霞是个好女孩,只是干活,那么勤奋,乐观。结果遇到了荒年,没有粮食,怎么有力气干活呢,两个孩子越来越瘦,在这个节骨眼上,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偏偏只有有庆的血型合适,竟把这个五年级的孩子活活抽死了。这是徐家唯一的男孩,我真的很难想象徐福贵当时是有多么的愤怒和绝望!

  这还远远没有结束,女儿因聋哑,找了一个偏头的对象二喜,但是二喜对凤霞极好,夫妻二人也很是放心,他们很快也孕育了婚姻的结晶,但是在生产时,凤霞不幸大出血去世,时间不长,家珍也离开了人世,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可二喜也在一次意外中,被两块水泥板加中撒手人寰。现在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福贵把苦根带回了农村。

  苦根很能说,他说是因为自己的女儿不能说,所以全让她的儿子说出来了,苦根五岁了,福贵给了他一把小镰刀,他以后就跟随着外公在田里干活,七岁那年,苦根发烧了,可是要下雨,田里的棉花还没摘,福贵摘了半锅豆给苦根煮熟,让他在家里等他,结果等他回来,苦根已经死了,吃豆胀死了,发现的时候,嘴里还有两个没嚼完的豆,因为家里穷,苦根吃的不好,煮一锅豆也是难得的美味,结果酿成大祸。

  余下十年一直到遇见我,福贵一只和一只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那是他从肉贩子手里救下的,人们还笑他买了个这么老的牛,可能他在这头牛身上,看到了年迈孤苦的自己,两个年迈的灵魂依偎在一起,乐观的,平淡的继续活着。

  在老人给“我”讲述这些的过程中,他无比平静,好像在讲述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一般,但给我的震撼,仿佛讲述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一样,他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也让我又一次感受到那段岁月对人的折磨与XX,也让我又一次感慨与庆幸现代生活的美好,以后如果遇到了波折,《活着》应该一直能激励我勇敢的,乐观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12

  年轻时,失去了家产,气死了老爹,丢了老婆与儿子;醒悟改过,等回了老婆与儿子,全家团圆,自己却被抓了壮丁,在生死线上徘徊;从生死线上幸存下来,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却发现娘去了,女儿聋了哑了;守着剩下的家人勤勤恳恳的过日子,供儿子读书,以求出息。好不容易安生地过了几年日子,恶神再次找上了他家,媳妇病了,治不好;儿子去了,被人抽血活活抽死了,要了他儿子命的人竟然是曾一起在生死线上徘徊的春生,他不能大喊大叫,只能生生忍下这口伤痛;儿子去了,以为老婆也会跟着去了,老婆却在不知不觉中好转起来,又聋又哑的女儿终于找得一个好归宿,日子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天不眷顾,不久,女儿生产后大出血,留下儿子与丈夫去了,老婆病恹恹的身体不久也追随女儿而去。一家人留下老、中、小三个男人活着,等外孙长到三四岁,女婿在工地丧了命,留下老、小两个男人活着。老的领着小的继续活着,小的好不容易长到七岁,慢慢懂事了,却又一命呜呼,原因是豆子吃多了,撑死了(在现代看来一个好笑的理由,看书看到这一段时,只能噗噗的掉眼泪)。从少到老,一路走来,家人都去了,独独剩下他一个人活着。——看完这个人的一生,或许已有人唏嘘不已,多悲惨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活着》中的福贵,这就是《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我不能说悲惨,因为在书中我读不到这样的感受,我只能说福贵的一生不平坦。

  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一些意大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十分有益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故事。······福贵的讲述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如同作者所说的一样,福贵只是在以一种平淡的语气讲述自己的一生,以朴实的语言在讲述真实生命的伤痛与高兴,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凄凄切切,没有自怜,有的是坦然的接受生命的一切,然后生活。虽然接受不是那么容易,伤痛,流泪,最后顶着这些伤痛、擦掉眼泪,继续活着。就像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写的那样:“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是我又哭又笑的读完的,为着凤霞的送走,二喜的憨实,凤霞的幸福,有庆与福贵的相处,有庆的死亡,二喜的板车,苦根的小大人,苦根的懂事·····书里总是那么多让人感动落泪的地方。读完之后,想起福贵的一家、福贵的一生,仍然泪不能禁,不是同情,不是可怜,而是感动,感动于生命的柔韧度。对于生命,福贵是如此纯粹,活着!不说可怜、不说悲惨,那是源自他人的想法,对于福贵来说,他所经历的这些便是生命,这就是生命所在的一种状态,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尽自己可能地生活。生命不美好也能绽放出美丽之花。

  《活着》想要表达的东西,余华在他的几个版本的自序中以阐述的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读、去感受、去静静体会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感动,带给我们生命的震撼。

  《活着》读后感 篇13

  《活着》这本书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小说内容几乎横跨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地主儿子富贵在挥霍完家产之后变成了生活艰难的贫农,在父母、儿女、妻子外孙都相继离去后依然顽强的活着的故事。我想先简述一下这个故事,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感受一下福贵的充满苦难的一生。富贵是地主儿子出身,父亲和他一样是个败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亩地,在福贵父亲手里一折腾就变成了一百亩,到了福贵手里因为赌博债台高筑,这剩下的一百多亩地也给霍霍完了。在还清债务之后,福贵父亲去世了,剩下福贵和母亲,妻子家珍和肚子里怀的儿子有庆,以及六七岁的女儿凤霞,一家人从砖瓦房搬进了茅草房,福贵开始了下地干活的农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贵去城里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给国军充壮丁,幸运的是历经战火幸存不死。回到家已是两年之后,母亲早死了,有庆也已经会走路了,凤霞因为发高烧变成了聋哑人。一家人心酸团聚之后,生活继续对着一家人进行着无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话却是“你回来之后一切就都好过了”。后来有庆慢慢长大上学,一家人为了让有庆上学差点将凤霞送人。日子是越过越紧巴,公社倒闭,上交给公社的粮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灾年粮食歉收,方圆几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实善良的凤霞会因为被人抢走刚从地里挖出的一小块地瓜而和人打起来,家珍会因为被队长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泪,然而福贵的磨难不止于此。县长夫人难产需要输血,有庆的血型匹配,结果被无良医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贵痛苦的是新县长是他被抓当壮丁时认识且关系要好的春生。

  此后,福贵的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凤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结果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刚从有庆的死中缓过来的家珍紧接着去了。凤霞的丈夫二喜和凤霞生了个孩子苦根,孩子三岁时,二喜在工地干活发生意外而死,此时就剩下富贵和苦根爷孙俩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岁的时候发高烧,福贵赶着收棉花,给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结果孩子吃豆子撑死了。前后几十年,身边的人相继离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福贵悲伤,但是依然顽强的活着,后来他从宰牛的手中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继续着生活。我想福贵的苦难应该到此为止了吧,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看完这部小说,心里很感概,看书的时候常常会为福贵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感叹着自己的人生幸运。但是幸与不幸也是相对的,福贵能从一碗稀米汤中喝出幸福与满足,这对于我来说却很难。从旁观者的角度,我有时候认为福贵是幸运的,经历了破产,灾荒和亲人的离去,他依然顽强的活着,有时候又认为福贵是不幸的,命运只惩罚他一个人活着遭受着这一切的苦难。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和钦佩就是家珍和凤霞了。家珍本是个女学生,米行老板的女儿,就因为被当时还是地主少爷的福贵看上了,就嫁给了福贵,用富贵的话说是嫁给富贵后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劳任怨,伺候福贵,操持家务,这种心态值得令人钦佩。还有凤霞,尽管变成了聋哑人,可是始终保持着对这个家的付出和爱护,保持着自己老实和善良,没嫁人前下地干活挣工分,操持家务,嫁人后帮助邻里扫大街,织毛衣,获得了邻居们的称赞。我想有这两个女人在福贵的生命中出现,也是福贵的一种幸运。福贵这样的故事在现在并不多见,可是事实上,我们有多少人在精神上像福贵一样不断地遭受着折磨,又有多少人像富贵一样顽强的活了下来。用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的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有的时候,放过自己,轻松一点,也是一种豁达。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05-19

活着读后感08-25

《活着》读后感06-14

好好活着的说说05-25

活着读后感范文08-05

[推荐]《活着》读后感07-05

活着读后感 【精】07-05

(精)《活着》读后感07-08

《活着》读后感(精选15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