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红楼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1
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聪颖灵秀,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他本应是贾家寄予厚望的继承人,然而他却充满着叛逆,虽去过学堂,念着四书五经,然而却一心厌恶官场,讨厌官场的腐朽堕落。但他反倒是对女子有着格外的亲近,从小就被女子包围着,甘愿做那万红中的一绿。他自称女人是水做的身子,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极度欣羡女子的清洁纯净,憎恶自己的家庭,甚至后悔自己是个男儿身。所以,他对身边的丫鬟总是呵护有加,平等对待,这即反应他对封建统治制度的控诉。他总是想摆脱封建枷锁的桎梏,但又无奈自己封建等级的身份。而最能体现宝玉向往自由的地方就是他的爱情,他对自己真正爱情的向往超越了时代背景的限制,不为封建家族利益而成婚,死心塌地地爱上了林黛玉,矢志不渝。他用真心向时代宣战,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他以失败告终。
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
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感受不完其中的酸甜苦辣!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中的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门”。
众人对薛宝钗的评价向来就褒贬不一。虽然表面上她还是个正面善良的形象,相貌出众,博学多识,善解人意,懂得权衡利弊,只是有时也颇有心机。但实则她是一个被封建思想紧紧裹住的女人,所以身上自带有那种让人嫌弃的质感,她为了一己之私而言语中暗射毒箭而害死袭人,这在众多人看来成为了无法原谅的错误。此外,之前她口口声声说不信那和尚的“金玉良缘”,却总在宝玉面前再三提起。金钏死后为了不让王太太过于伤心,竟说出了那丫鬟死不足惜之类的话。这云云一系列的事,都看出了宝钗实在就是被压在封建大山下的奴仆,她的生活游离在勾心斗角与阿谀奉承的边缘。作者对这个人物其实是又怜爱,又可惜的。结合人物背景,我们其实也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怪在宝钗身上。毕竟,她在贾府仍是一个受得上上下下都喜欢的“封建淑女”,她与那心狠手辣,两面三刀的“凤辣子”是截然不同的。
《红楼梦》这部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其耀眼之处在于劝人们保持心理的平衡。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缔所在。红楼为梦,人生何时何地不如梦境一样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曾几时,不是被梦境所萦绕,只是有些人能从梦中清醒,而有些人还继续在梦中沉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一梦,千言万语化成一声叹息。
《红楼梦》读后感2
魏了翁曾言:“多少醉生梦死,转首总成埃。”翻阅这厚重一本《红楼梦》,又何尝不是红楼一梦,妄如烟。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诗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正如现代红学家周汝昌所言:《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心、唯人为中心思想的书,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这正是清王朝的醉生梦死。
在这庞大的家族中,何尝不是处处存在这样的醉生梦死?
《紫檀香祭英雄无泪》着实能更好的给我们阐释何为醉生梦死。这首歌由琉璃仙作词千草仙谱曲,千叶琉璃演唱。曲中有这样的一处旁白:“这世上醉生梦死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沉迷于灯红酒绿、色相红尘之中,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无比清醒。而另一种人则不同。他们无时无刻不冷静自若。凡事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醉生梦死的是精神。他们越是活的清醒、看得透彻,心里就越是痛苦迷茫。越是追求完美,就越是与目标背道而驰。比起前者,后者自然更加痛苦。因为前者至少是个人。而后者已经是魔物了。
花好月圆人团圆
细读这红楼,岂不是并没有一个明白人了?在这醉生梦死的贾府里,算得上人的,估计就是那两位声色犬马的贾琏,贾赦了。贾琏者,捐得一官,不务正业,好色纵欲,纨绔弟子堪比行尸走肉,贾赦者,虽有将军之职,却无将军之风。同贾琏可谓是志同道合了。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只得以醉生梦死,惹人耻笑罢了。
要说看的不明之人,便是这些醉生梦死的人。而成为魔物的,似乎是看得过于明白的人了。果真是应了一句聪慧过夭,林黛玉,贾宝玉,妙玉,薛宝钗等这些悲剧人物的下场,何尝不是“得益于“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清楚认知与厌恶,在旁人眼里,他们的行为,举动都与常人有异,性格更是可见一斑。他们渴望的是完美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身周围的环境能受到自我的掌控。奈何他们只是极为少数,活动无非限制于大观园,改变无非逃离不开儿女情长,这样的局面,几次的抄检大观园,自然可以让他们彻底绝望。那些不服气的,以死告终(晴雯),那些放弃的,落魄不堪(宝钗)。这样的魔物,在这样的世界,怎能长久?
正如好了歌所唱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或许,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须是了。只怕这醉生梦死在当今还苟活于好些人心中。不然,怎会有酒馆中,离歌笑的挥笔题下醉生梦死呢?
《红楼梦》读后感3
情欲认识与阶级差别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红楼梦》第六回,回目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如果说《红楼梦》描述了生命的“情和欲”,那么第六回主要是讲述了生命在现实环境、等级差异下不同的生存状态,有高贵,有卑微,有势利,有施舍。
本回的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是前一回“情和欲”主题的延续,虽仅写了一小段,但意义重大。从此之后,贾宝玉从顽童步入成年。在程朱理学文化中,天理和人欲是冲突的,要成圣贤,必须要尽可能的压制生理欲望。但作者却对此并不认同,而是将生命视为一个整体,情、欲、性不可分割,上回便借警幻之口说出:“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确实如此,历来有人认为《红楼梦》描绘了不少情爱故事,宝玉与许多人有着嗳昧关系,但作者更注重在精神层面的情与爱。在这部分中,作者也有意突出,这在当时的社会关系中是被默认的,并未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线。“袭人自知贾母将她给了宝玉,也是无可推脱的”“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用一缕温情的色彩显示这段情爱与贾珍、贾琏等人的欺男霸女、鸡鸣狗盗性质不同。
故事的第二部分,一进荣国府。作者对草根阶层的描写,同样得心应手、神形俱备。生命在现实中被划分了等级贵贱,彼此间的生活状态有天壤之别。底层人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求生,他们得不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也极少能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但即便是在这样的阶层,生命的力量也是顽强、生生不息的,也会有英雄豪杰,也会有女中丈夫。
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视角。描写贵族生活的显赫,如果只是以贵族的眼睛去看,是不会觉得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对宝玉等人来说,一切珠光宝气、锦衣玉食在生活中都显得如此平常,只能借助平民的身份才能进入其中,才能察觉到无法形容的巨大差异。“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像在云端里一般,满屋子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接下来种种细节的描绘,贵族家的豪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写了凤姐的高贵,就像生杀予夺的女王,高高在上,决定着下人的命运。凤姐准备吃饭时,“之间小丫头们一起乱跑,说,奶奶下来了”,是何等的威严。贾蓉来借玻璃炕屏时,凤姐的一段调笑假骂,尽显霸道女总裁的个性。也写出了小人物的卑微。生命本应该是平等的,可等级社会里,在上者占据拥有绝对势力的权力金钱资源,底层者艰难求生,依附于上层,还经常要乞求对方的施舍,自然无法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与自尊。刘姥姥本是质朴耿直的农家妇女,甚至是一家的精神支柱,但为了生活,有求于人,也就只能处处低声下气,说尽好话,察言观色。作者对刘姥姥卑躬屈膝的刻画,很真实,我们却并不反感,只有同情。底层人物生活环境的无奈,求人办事的卑微心理,直到现代,我们依然不陌生。
这里也写出了人眼势利。荣国府看门的,同样身份低微,在乡下来的刘姥姥面前,确是鼻孔朝天,对她打量一会儿后,都不理她,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等着。”低微之人,受惯了别人的气,见到自己可以展示优越感,可以撒气的人,多数是不会错过机会的。被伤害被欺压的人,一旦有机会,伤害欺压别人也毫不手软,甚至变本加厉。我们甚至可以总中读到人类的历史。至于周瑞家的,在刘姥姥面前,虽也居高临下,要显弄自己的体面,却道是真心帮忙,不必苛责。
最后,作者也深为感慨,在曲子中写道: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狼舅奸兄!正是惩处加减,上有苍穹。
谢谢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4
独倚桌前,茶茗飘香,翻开漫卷诗书,历经《红楼梦》之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之巅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叉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庭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在《红楼梦》中,人物各具特色。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虽出身于身世显赫的封建大家庭,却是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这样的勇敢与顽强是在当时封建社会上所不可比拟的。他鄙弃功名利禄,能够平等待人,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地步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更何况是在当时封建腐朽的社会呢?在他的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是个不折不扣的时代英雄。
关于贾宝玉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有贾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王夫人生了一个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为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了林妹妹”,十分有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的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宝玉挨打——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正无端招开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诬陷宝玉逼成了金钏儿。
宝玉瞒赃——贾府丢失了玫瑰露、茯苓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怀疑是管厨房柳家的女儿五儿所偷,凤姐吩咐严惩。凤姐的丫头平儿了解到这些东西是王夫人的丫头彩云偷给贾环的,因怕探春生气,又怕连累许多无辜的下人,让宝玉都承担起来,从而平息了事端。
贾宝玉的性格为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多数人认为是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风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读完《红楼梦》能让我领悟到人间的辛酸与丑陋,当然也有像贾宝玉那样美好的善良的灵魂。让我认识到当时封建社会的落后腐朽,启迪我们在现在的时代潮流中要紧跟时代步伐,踏实做人,不重蹈覆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宝玉这种平等待人与不追求功名利禄的难能可贵的品质。问世间有多少人清心寡欲?其实这一类人也很少,也包括我自己也有也被功名利禄迷惑的时候。尽管宝玉玩世不恭,但我们仍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不足之处,踏踏实实的踩好人生每一个步伐,直至走向成功。
也许世间有时会像宝玉所经历的封建社会那般,但我们也应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像贾宝玉那样同污浊的世间对抗,活出纯真的自我。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的尾声令我们的心里有些许悲凉与感慨万千,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弱,只是在一刹那之间让人感叹不已,《红楼梦》的爱恨情仇,从侧面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形象,引人深思。它所展现清朝四大家族兴盛衰落的社会史,既有社会百态又有人情冷暖,是研究清朝社会各阶层的最佳脚本,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认真活好人生中的每一分钟。
《红楼梦》读后感5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意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气。
现在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个别细细品读,忽觉恋情不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咱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颜色。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毕生泪水回报神瑛待者浇灌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借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暖和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肮脏之地。
贾母看似慈悲,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大吹大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腕,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阿谀逢迎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实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余。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责备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未几多斟酌。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比拟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擅长处世,这两点赛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型。她不木石前盟,却信任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热",赵姨娘也称她厚道。诞辰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烈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安排得素淡简略,给人以安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认为节省。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世人讥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述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保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感到"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讽刺听若惘闻,让人认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超与黛玉的高傲构成赫然对照。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宝钗,我始终无法爱好,从感情上无奈接收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油滑,她的性情温柔,在我看来皆是虚假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联,让黛玉以为与她"情同姐妹"。看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疑。
黛玉逝世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假如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摈弃黛玉,再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偷换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本人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明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喜过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睬,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底本"任是无情也动听",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后感6
说来惭愧,自以为是文学的忠实粉丝,我却没有好好读过最经典的那一部——《红楼梦》。
小时候,看过几本连环画、小人书,没留下什么印象。十几岁时,遇到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播,那时文化荒漠,电视机也没普及,每天晚饭后,很多人挤在一部小小电视机前全神贯注,我也是其中之一。电视里的人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刘姥姥……
感觉所有的演员主角配角都演得好极了!里面的化妆服饰真是美极了!所有的台词配音插曲也美极了!电视剧最后的演职人员名单中,还有一排红学家的名字,如今还能想起来几个,导演的名字也还记得。总之,电视剧大获成功,这部经典巨著,第一次以电视的形式,几乎普及全民。也许是太年轻,还弄不懂复杂的人情世故吧,当时并没想读小说,一套三册的原著就摆在父亲的书柜里,我随便翻了翻,终究没有下文。
二十几岁时,恋爱结婚出行游玩工作学业,忙得不亦乐乎,哪里静得下来。
三十几岁时,带女儿逛书店,偶然看到刘心武的新书,讲红楼梦几大钗之谜,重点讲秦可卿身世之谜。我因为特别喜欢电视剧中秦可卿的扮演者,觉得她有一种说不出的高贵典雅忧郁气质,那段故事,当时电视里演得很是隐晦,有些事情一个镜头就过去了,我一直没看懂,又想刘老师本是中学语文老师,后来专职作家写小说,怎么如今研究起《红楼梦》了?也是有点好奇,所以就买来刘老师的书,想看看究竟。看过后确实解开了电视中的谜团,于是趁热打铁,借卧病之机,把小说中写秦可卿的几回反复看了几遍,颇有收获,至于其它部分,因为女儿尚小,家事操心,没有大段时间翻阅,就又搁置了。
直到20xx年2月,有一天偶然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蒋勋老师的一篇短文“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这个标题令我眼睛一亮,很受触动,潜意识觉得一针见血,讲得很到位。那到底怎么个到位,为什么是一部佛经呢?一下子唤起我想认认真真读一遍《红楼梦》的'热情和决心。此时女儿已上高中住读,一周有3—4天时间属于我,突然有这么多闲暇时光,我感到如饥似渴,马上打开曹雪芹先生的原著,一回一回一字一句读了起来,这一读不打紧,好像有一股魔力深深吸引着我,完全停不下来。
古人讲,四十而不惑。就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左右,经历了少年求学、青年成家立业、中年养儿育女,有了一些生活的经历,好多事情该慢慢明白了。确实如此,经过多年生活的摔打、磨练、积累、沉淀,我第一次静坐下来,用一种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这部经典,一边读一边感慨一边做记号,很多生活中迷迷朦朦的疑惑,居然在这部小说中得到验证,找到答案,受到启发,进而领悟。
头三个月,除了上班、买菜、锻炼,我几乎足不出户,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熄灯就寝,所有业余时间,都在读《红楼梦》。有时去学校开家长会或接女儿,也会带上书和纸笔,坐上地铁就开始看,在校门口站着等待的时间,也手不释卷。之后的两三个月,很多的阅读感受,像泉眼里的小水泡一样汩汩汩地冒出来,无论做饭、洗衣、走路,满脑子都是《红楼梦》,好像有一群小仙子、小精灵在里面跳舞,我走到哪她们追到哪,一个劲地跳,一个劲地催促我,要我把那些感受写下来,我被闹得终日不得安宁,终于妥协,五月下旬,拿起了笔。
我一边写着,一边在微信朋友圈上试着发连载。一开始,也不敢多写字,微信是个微平台,短小评论是可以的,若是长篇大论,很怕骚扰大家,引起反感,打字也很耗时费眼。没想到,第一篇短文发布后,朋友们给了我热情的响应和鼓励,支持我大胆讲出心里的感受,期待下一篇尽早发布。一位同行的妻子邀请我加朋友,表示她也很喜欢《红楼梦》,希望和我互动交流;一位朋友发来《红楼梦》的交响乐,和我分享。我很受感动和鼓舞,努力把那些零碎的火花们组织得通顺一点再拿出来。不过,为了控制篇幅,我还是尽可能地精简语言,有时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
时隔一年,又有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不断冒出来,不断滋养着我警醒着我,我也会记录下来,但还是觉得,那三个月一口气阅读后的第一直觉,虽然肤浅幼稚,却最真实鲜活,所以还是原样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红楼梦》读后感7
夕阳的余晖散落一地的碎金,我独自走在幽深的小巷,脑海浮现那个朦胧细雨中透着丁香气息的女子。纤细的倩影在淡雅的油纸伞下略显忧郁,回旋曲折的旋律透着一丝浅浅的凄美。坐在庭院中读一卷书简,吟一阕伤词,思一段往事。清淡茶香在唇齿间化开,苦涩伴着回甜。轻轻用手翻开这本带有淡淡墨香的书——《红楼梦》。
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一群美丽的人儿。《红楼梦》那个如紫色烟雨般的梦,将随流水一般清清郁郁。华丽的背景,唯美的情节,终究残碎成片,留下一个悄怆幽邃的结局。或许曹雪芹笔下的文字是浅淡的,但从中蕴含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只有真正懂《红楼梦》的人才明白。感悟,品味,了解她,是一种享受。
或许他们的爱情是以凄美的结局终而落幕,红坐淡然,心儿碎,梦似飞。还记得那片泛黄的纸上,贾宝玉与林黛玉读《红楼梦》那一幕。正值仲春,朵朵桃花映人红。他们坐在一块大石上,“一个阆苑奇葩,一个美玉无瑕”,专注手中的书。这时候几片淡粉完整的桃瓣如蝴蝶飞落在书页上。黛玉淡抹一笑凝视宝玉,两人相视一笑。唯美的背后是一对苦命的恋人,或许只要这样默默看着对方就足够了。“风吹过,叶儿落,谁人知我心,回首默凝千百回,只叹过去烟飞散”在不经意间轻轻写下这行字,送给他们,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没有完美,抑是只有残缺才值得回味。
清冷的窗旁,我在残月对月下独斟,不经意间多了几份惆怅“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如丝久久萦绕在心头。宣纸上一张张倾城绝世的笑颜,仿佛诉说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故事。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风韵。是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泪。”还是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曹老笔下的十二钗宛若镜花水月的浮影,唯美得不似人间。他们个性鲜明,美丽动人。或淡漠寡言,或文采斐然,或知书达理,或活泼可爱。纸扇后凝粉的容貌等着我去寻觅。梦回千转,回首间,抓住的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读的过程中,品味文中的境界。里面还有许多聪慧与美丽并存的丫环。如袭人,鸳鸯,晴雯等。但是毕竟出生卑贱,天生丫环命。就拿晴雯来说吧,一个忠心效主的丫头,最终还不是落了个病死的下场。她们没有自由,没有自尊,甚至被糟践,被遗忘。倘使她们像宝钗一样,可能结局就不会“凄凄惨惨凄凄”了。这就是封建社会所谓的权贵与奴隶吧,但她们努力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古朴的紫檀小楼中,独倚垂帘的女子,在杏花雨下静抚古琴,气质如兰,道不尽久久缠绵思绪。流沙般的韶华,最终也将花颜老去。久久凝噎这些美丽聪慧并存的人儿。在樱花散落的季节中,抚着粉白的花瓣独自惋惜轻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酻江月”。
我的梦散落在江南深深的雨巷中,泛一叶小舟,吟一段宋词,再伴上那悠长连绵的笛声。喜欢那个冰清如玉的“美人灯”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满。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是曹老妙笔下一个多情傲世,蔑视世俗的奇女子。只有当桃花片片似烟散落时,谁有她素白裙,淡泪痕在花谢之地,忧然将桃花埋葬,她感叹花的命运“你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你知是谁”却不知是自己在葬悲。我欣赏她的清高,她的傲骨,她的淡雅。这样一位女子,在茫茫人海中又何从寻觅。
除了黛玉,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刻在我心中,是那个土里土气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朴实无华。还是多情似水的贾宝玉,对林黛玉那份痴情不改。是精打细算的王熙凤的聪明圆滑,还是知书达礼的薛宝钗的典雅大方。从贾府的兴盛到衰败反映那个年代的封建与腐败。但它的价值不仅仅如此,还需深入了解。或许《红楼梦》就是那红尘烟雨里神秘的梦。令我们永远为之神往。
终于,怀着一份复杂的心情轻轻合上书。这时,学到很多。当悠扬缠绵的笛声再次响起时,我也释怀了。读一本好书,品一个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8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
《红楼梦》读后感9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还是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作为一个女孩,我觉得应该是嫉妒和惋惜吧。
羡慕宝黛的才情,惋惜她们的命运。
林黛玉一首<<葬花辞>>,就彰显了她的才情,同时也表明了她的命运。“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就是林黛玉,不拘于礼教的反骨女子的傲骨。然作为挑战那个时代的反骨,黛玉的命运自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我欣赏黛玉的傲骨,但不喜她的多愁善感,虽说是寄人篱下,好似无根浮萍,但史湘云与她身世相似,却能肆意的生活,这是黛玉的不足之处。我欣赏黛玉的才情,“冷月葬花魂”是她自身的写照,却不太喜她的悲凉。世人都说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但是黛玉身子弱神经纤细何尝不是一个原因呢。
再观薛宝钗,则是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端庄稳重,精于世故,深得贾府众人的喜爱,最终成为宝二奶奶。以花比
之,她就是艳绝天下的牡丹,被人们誉为”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在《爱莲说》中是世人最爱,为什么呢。因为她迎合了当朝统治者的喜好,在这点上可以说,宝钗是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女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是薛宝钗为人处世的写照,她从不会没目的的帮助人,她在大观园中对丫鬟们施与小恩小惠,是为了得人心;探望病中的黛玉,关心生活起居,又何尝不是在作秀呢,虽说我的想法有点偏激,但宝钗的`装憨,给人的感觉实在不是一个憨厚的人。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上的画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而判词内容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暗示虽然最终宝玉会和宝钗成婚,但心却永远留在了黛玉那里,而宝钗则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
意难平。”宝黛与宝钗三人的爱情纠缠不清,结局是一死一出家一守寡,这究竟是谁的错,又该怨谁,谁是谁非谁又说得清呢。
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读后感10
在读《红楼梦》之前,就从课本上知道了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所以下意识里感觉书里描述的应该都是写大气恢宏的场面,后来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作者对那些华丽的场面服饰描写纵然不少,但大多描写的都是些家常小事和人们之间的往来和摩擦,人们往往会因为些琐事而争吵、勾心斗角,一开始我确实有些失望与不解,细想恍然,古今中外那些称得上名著的书籍,大都是宏观上以大的背景作为框架,而其中的内容则以人物的具体言行和环境等描写作为内容填充,通过对他们的行动和思想的细细揣摩,我们能够借此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想表达的、想对后世的我们传达的东西,名著通常会有些响亮的称号,却不会有很高的姿态,它是贴近人民的,描写、表现人民的,或许正是因此,才会被称作名著,而《红楼梦》无疑是其中翘楚。
阅读《红楼梦》的时候,随着其中的人物一一出场,一张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开始编织逐渐成型,偌大贾府,其中种.种建筑也一一出现。曹雪芹先生笔下的贾府,其中的主子家仆,人数众多,建筑也是众多华丽,可是后来随着贾府的不断衰败,那张人物关系网上的人物逐渐减少,建筑也是只留下外表的`华丽内部被逐渐掏空,最终,贾府中人物只剩下寥寥几人,那座华丽的建筑更是摇摇欲下最终轰然倒塌。红楼梦中的“梦”字,说的或许就是一场浮华富贵梦吧,梦的最终结果,是要醒的。
最终结局虽是一场梦醒,但留给我的,确实无穷的精神宝藏。
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知己难遇,所以分外值得珍惜,正如当初的俞伯牙因为钟子期的离世,破琴绝弦谢知音,而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最牵动我心绪的,贾宝玉原是赤暇宫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是受他浇灌之恩的绛珠仙草,当神瑛侍者要下凡渡劫的时候,绛珠仙子决定同他一起下凡,想把自己一辈子的眼泪都还给他,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或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是个悲剧,但是我真的对此感到深深触动,“把我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一个女子该痴情到何种地步,才能说出这句话呢?因为封建的种.种束缚,导致了林黛玉注定的黯然神伤最终为贾宝玉流干了自己的眼泪。虽然他们之间是悲剧结尾,但是个中过程的确是打动人心的,林黛玉因为自己的境遇,难免内心敏感多疑,爱耍些小性儿,对贾宝玉更是如此,贾宝玉面对林黛玉的冷言冷语,种.种讽刺的言辞总是笑脸相迎,安抚讨好,一开始我对此也是不明白的,贾宝玉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少爷,就算是喜欢女子,和林黛玉是青梅竹马,难道就因为这些就能如此百般容忍林黛玉的小性子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 我也和他生分了。’”贾宝玉和许多女子玩的都很好,但湘云、袭人和宝钗等人,她们终究是不懂贾宝玉的,不懂他到底内心想要什么、不懂甚至不赞同他的离经叛道,但是黛玉明白,他们心灵相通,由此互相吸引,振奋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的更加深厚,因为种.种封建束缚,他们不敢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在贾宝玉挨打的时候,黛玉会因为他哭红了眼睛,宝玉更是因为一句黛玉要走了的戏言,眼前发黑吐出血来,曹雪芹先生内心的那种追求,赋予了宝玉和黛玉,但是他们之间的悲剧,也饱含了处于那种时代的无奈。
清末,那个时代,封建男权无疑是达到顶峰的,当王熙凤发现自己的丈夫与他人……甚至在咒骂自己早日去死,可是当王熙凤闯进去的时候,她也只敢去和那妇人厮打却不敢多指责自己的丈夫一句,封建男权,即使泼辣如凤姐,也不敢有所冒犯。而贾母无疑是很疼爱凤姐的,这也是凤姐能够在贾府站稳脚的最大靠山,但贾母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明里暗里地偏袒自己的孙子,她根本上并不认为贾琏有错,封建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由此可见一斑。
从书中的点点细节中,我们对那个时代就有了大概的认识了。曹雪芹先生用笔的深厚功力和辛苦努力该是最大功臣了,在自己贫困的晚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那是需要何等的执着与毅力才能做到的事。“十年辛苦不寻常”至今红学会仍在对这部作品进行不断的琢磨研究,还有哪部作品,能做到这种地步?
读一本好书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一本好书更是值得人细细琢磨,《红楼梦》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例子。
《红楼梦》读后感11
女人之间的斗争相比男人来的更加隐秘而恶毒。大观园内除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及其连连关系的皇亲国戚,其余的都来自底层,是下等人出生,可是下人之间也分高低贵贱。为了争宠博得主子的信任或者给自己谋个好前程,彼此之间明争暗斗往往表现的更血腥。
以贤惠识大体出名的花袭人在排除异己为自己打算方面毫不含糊,而且做得不露声色,是个不折不扣的心机女,先不说她拐弯抹角试探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言辞恳切的想要通过王夫人分离宝黛钗三人,单说晴雯、四儿、芳官被王夫人一杆子打到,撵出大观园的事情。此事明里好像是王保善家的戳弄是非导致成的,但实际上王保善家的也只是助推了一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告密者花袭人。从四儿和贾宝玉私下说的混话,都能被王夫人悉数知晓可以推断。晴雯无故被撵宝玉悲伤万分,也十分不明白----自己和丫鬟平日里的私房话怎么都会被王夫人知道的一清二楚,他问袭人:“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对宝玉的质疑,袭人总有理由解释圆满,可是宝玉是何等聪慧之人,他的疑问并不会因袭人的`哄骗消解,他接着问:“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一时答不上来,沉默半天继续辩解,宝玉继续追问,说花袭人是出了名的一等至善至贤人,麝月秋纹又都是她调教出来的,自是找不出不毛病。
这一段对话看似含蓄,曹雪芹没有直接点名晴雯带病被撵出去致死就是袭人从中作梗,但是透过宝玉步步追问,袭人的罔顾左右,我们能够看明白。还可以从王夫人的话中再次证明袭人的告密行为,王夫人在责骂四儿时说:“这也是个不怕臊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打量我隔得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都在这里......”她的心耳神意就是袭人,怡红院风吹草动袭人都会纤毫不留的告知王夫人。怡红院六个丫鬟,袭人和晴雯身份相当都是一等丫鬟,曾经都是贾母身边靠得住的丫鬟,贾母送了宝玉。她们负责监管安排宝玉房内一应事务,麝月、秋纹、小红、四儿都是干活的。因王熙凤看上小红能干事就要了去。剩下三个干活的,麝月和秋纹又属袭人调教。这一次,王夫人就直接把和袭人平等的晴雯,不是袭人调教的四儿撵走了,宝玉的身边完全就成了袭人的天下。
袭人很了解晴雯的性格,那是个爆炭,心性极高得理不让人,带病卧床四五天清水不搭牙,站都站不稳,被王夫人派人夹着胳膊拖出去,连病带气必死无疑。可是袭人安慰宝玉却说:晴雯出去才好,可以静心养病。以后请求贾母再要回来。读后感连宝玉都知道,晴雯被撵“回家”(好赌好淫的表哥嫂家一贫如洗。)就像才抽出箭来的兰花送到了猪窝里,一定活不成。什么都明白的袭人却那样说,简直是睁眼说瞎话。当宝玉认为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是晴雯要死的凶兆,袭人立刻就露出了真面目:“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便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他。想是我要死了。”袭人的这一番话实在值得推敲,她看似在劝解宝玉,实则是和一个被她挤兑出去已经毫无威胁的人争风吃醋,她还在摆自己的地位次序,她的次序无非就是王夫人定下的大姨娘身份,在她心里,晴雯不是东西,比不过她。这几句话一句比一句凶,直接暴露出袭人的凶相。
袭人借助宝玉挨打事件获取了王夫人的信任,为自己挣得了准姨娘的身份,又借助贾府内部的抄检排除了姨娘身份的竞争对手晴雯。在贾府意为宝玉定亲的当儿,又在谋划怎样和正房和睦相处。曹雪芹明写她稳重实诚,平和善贤,却又在字里行间时时显露她的心机。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塑造出一个活脱脱的家奴形象,袭人在贾府的“晋级”之路,正是一个下层人在夹缝中安身立命的成长史。
《红楼梦》读后感12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出世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名师点评:
语言平淡,详略不当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
年长的老师曾经说过,人生就是偶然的堆积。我们所追求的不一定是我们可以真正得到的,所以,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凭生”生活态度真是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红楼梦》读后感13
宝钗一向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能够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向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我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此刻,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明白怎样去应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因为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本事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因为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我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我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我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我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明白自我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因为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因为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我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可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明白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向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因为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我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明白她的坚持一向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可是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必须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红楼梦》读后感14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齐,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齐而感到惋惜。
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那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向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
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像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
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
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最终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
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日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日仍然出此刻了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日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红楼梦》读后感15
宝钗一向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能够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向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此刻,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正因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知道怎样去应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正因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潜质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正因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己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己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己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正因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正因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但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知道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向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正因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知道她的坚持一向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但是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必须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6-12
红楼梦读后感06-12
《红楼梦》读后感06-02
红楼梦读后感05-14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1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4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