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催眠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催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催眠读后感1
现象级畅销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后,20xx年起,高铭持续深入催眠诊所、心理诊所,经过整理一手资料后,推出《催眠师手记》,用一个个真实案例,直面当代人的心理底线,寻找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共鸣。
高铭曾说自己是客观的“社会观察者”,《天才疯子》和《催眠师手记》两部作品便是他对这个社会两个不同群体的观察记录。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前者写的大多都是精神病患,大多都在医院、看护所、公安机构,过着局势隔绝的生活,对于大多读者而言,你很难见到他们,而后者中的主角其实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可能是你是我,无处不在。
高铭曾讲过:“他希望每个人要学会像精神病人一样思考,打破我们用“正常”和“不正常”的简单标准去划分人群的思维”。在《催眠师手记》系列,这种观点得以延续并深化,透过这些正常人的案例,可以发现,其实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未必如我们以为的那样,那里有太多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人的精神深处,同海洋一样深广,如宇宙一般神秘。
“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另一只要用来多看看自己。”通过大量卷宗的心理分析和催眠案例,作者发现,在这个所有行业都钻研并企图影响受众心理的时代,现实的残酷令我们无所适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避自己的内心。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戴上面具将自己伪装起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让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感觉到虚伪不真实,从而引发了信任危机,很多人在偶尔获得一次成功后,便从中不能自拔,渐渐失去了自我,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所以当这种“疾病”蔓延开来的'时候,还清醒的人便呼喊大家还原真实,展现自我。《催眠师手记》这本讲述催眠案例的书,就是希望写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紧张,还原现代人心理问题背后隐藏的困惑和煎熬,引发我们去思考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希望读者看了之后,能多把自己的内心摆在镜子前好好看看。了解自己,才能和自己好好谈谈。有些事情钻不钻牛角尖,较不较真,其实更多的还是要不要和自己和解。所以,催眠不是让人沉睡,催眠的目的是把人唤醒,唤醒之后和自己好好谈谈。
催眠读后感2
埃里克森回答:“我不需要这么做。”她使劲踢打挣扎,很快她挣脱了一只脚踝的束缚,埃里克森却立即握住了另一只脚踝,这可说是一场奋不顾身的战争。
他们父女俩僵持了四个小时之久。经过四个小时的拼命奋战,爱丽丝终于认输,转而对爸爸说:“我去捡起报纸还给妈妈。”
埃里克森趁机使出杀手锏:“你不需要这么做。”
她的小脑筋开始快速运转,急忙说道:“我会捡起报纸。我会还给妈咪。我会向妈咪道歉。”
埃里克森依旧不为所动:“你不需要这么做。”
她马上说道:“我会捡起报纸。我要捡起报纸。我要向妈咪道歉。”
埃里克森表示:“很好。”
关于教育孩子的故事还很多,比如他为了养成小儿子记得每天按时倒垃圾的习惯,在一个周六晚上刻意提供许多精彩刺激的游戏跟他玩,让他玩的兴高采烈又精疲力竭,而且还赋予他一项特权,让他随自己意愿爱玩到多晚就玩到多晚。
到了午夜一点钟,他终于表示要睡了。到了半夜三点钟,埃里克森去叫醒他,满怀歉意地表示忘了提醒他当天得将垃圾拿出去,并再次向他致歉。他依言将垃圾拿了出去,然后重新上床睡觉。
等他睡熟后,埃里克森又再度唤醒他,这回态度更加内疚与抱歉,告诉他实在不知怎么会有包垃圾被遗漏在厨房内忘了拿出去,他不得不遵命行事,将那包垃圾拿出屋外丢入小巷内的垃圾桶。他随即走了回来,却一路陷入某种苦思当中。当他到达院子门口时,竟又急急折回小巷,检查自己是否确实关好了垃圾桶的盖子。进屋后,他又稍事停留,并大略扫描了房屋一眼,这才安心走回卧室。
埃里克森仍站在那儿对他频频致歉。他终于安心上了床,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忘记将垃圾拿出去的任务。读到这样的故事,不得不感叹,只有真正的`心理学家,才懂得这样教育孩子。他在刻意避免使用有关“禁止”、“应该”以及规范之类的描述,他坚定却不严酷,协助孩子发展出属于个人的自主意志与自律精神。
这只是众多故事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关于截断酒瘾、减轻体重、增加自信等等令人叹为观止的做法,在阅读过程中,好似被这位智者催眠。
催眠读后感3
“其实这世界从来没有任何问题,是我们出现了问题。”
——题记
我们都是从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长大成人的。刚降临到这个新鲜的世界,我们充满好奇,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热情。但随着年龄、阅历、学识的增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愈发固化。《苏菲的世界》里有这么一个片段大概是这样的:小苏菲在一个早晨,看见父亲吃早餐时飞了起来。苏菲十分激动感到十分新奇,吵着要爸爸教她飞,而她的母亲则十分惊讶,目瞪口呆。从这一小段文字里的苏菲与她的母亲的反应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或许是大人们已经适应了这世界,对其不再有如此理烈的好奇心,才会导致两者的反差;亦或是大人为了生存而感到疲惫没有精力去思考这些间题。而这本书中喜好钱的心理分析师对钱的理解刷新了我对“钱”这种物质的认知“钱,不仅仅是货币它是一种信用单位,算是一种国债形式用钱来换取人们为此而付出。理论上我们相应得到的是:食物居住空间等,但因为它们具有延时性,所以,钱,就诞生了。它就是种信用证明,证明你付出过,从而使你有资格得到生存所需……”
对此我产生了一种想法:人为何而活?为了钱?为了生存?那生存是为了什么?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有点太虚……为了繁行后代?似乎是……繁行后代需要配偶,而当某个人的追求者多了之后,追求者之间便会有竞争,而这当中就得比试谁更优秀慢慢的.似乎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思想:我们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优秀才会遇到同样优秀的另一半,然后繁行后代。在这过程中我们走走停停,我们怀疑、迷茫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才对这世界有了新的认知,才会有所谓的心理问题。
或许我们会怀疑是否是世界出现了问题。其实,这个世界从来没有问题。它不会抑郁,没有压力和几亿年前没任何区别。是我们出了问题,我们抑郁、承受压力、甚至崩溃,所以我们以为一切都出了问题,我们怀疑一切,我们因此不安。
这个世界从结构与组成整体上看并没有什么两样。一直在进步的是人类这个群体,而心理问题是由于人类有了思想,而在这进步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独有的观点与思想以及心结。
世界没变,变的是我们。
催眠读后感4
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的《催眠大师》,由80后极客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并携手莫文蔚主演。影片借助催眠这一心理疗法,讲述了徐铮饰演的徐瑞宁医治莫文蔚饰演的任小妍过程中发生的一场催眠与反催眠的故事。影片融合了融惊悚、悬疑、心理、情感元素,是一个全新类型化电影的尝试与探索。
《催眠大师》以催眠为话题,虽说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先河,但这类型并不是首创。比如瑞典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的《催眠师》,日本落合正幸导演的《催眠》,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催眠大师》中的催眠更似《盗梦空间》的梦,而催眠与反催眠则是一个个“梦”被重构与解构之后的斗争。融入了情感戏份的《催眠大师》,早已不是借催眠而催眠,表现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惊悚与悬念,以此来为这一新“概念”造势,而是透过催眠之术,展现人物的内心真实情感。
《催眠大师》》以缜密的逻辑设计和新颖的`催眠题材,让人感受到一次医学生的催眠疗法,也让人尽情感受一次情感的直面“袭击”。影片中的纯手工搭建的布景,没有了科技渲染出来的虚假,仿若被导演魔术化一般,真实自然。而场景与场景的衔接,在镜头与剪辑的完美配合下,可谓天衣无缝。导演细节化的处理,明显符合了心理学上催眠治疗。房中一张桌子,一块布,有纹理的地板,挂在墙上的油画,以及房中下雨等等设置,已然经过了精心的配置,这样的心理治疗空间,不仅给人真实之感,也让人感到了一丝丝的“恐怖”,抑或说悬疑。《催眠大师》似乎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的“意识流”,以意识来虚幻一个个空间,又以空间来治疗病人,这样与现实“二元对立”的虚拟空间,其实就是一次“潜意识”的活动与精神分析。病人莫文蔚在徐铮催眠之下,来推动她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以此来得到心灵的救赎。影片中,徐铮对莫文蔚的一句话,可谓点中她的内心最深的情感。“就算你真的能看到鬼,也不能让你的未婚夫活过来,死了就是死了”,这样的劝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情感深藏在心底深处的痴情女子形象。
催眠读后感5
“闭上眼睛,把你的身体放松,注意你的感觉,你发现你的内心很平静,慢慢的深呼吸,一吸一呼……”跟随着提示语,我们慢慢进入睡眠状态,身心交融,醒来后浑身轻松,这是我做瑜伽放松术时的感觉,当看到《世界第一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时,心中想催眠用的也是放松术的原理吧!
记得前两天与同事聊天,说道心理学每个大师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他本身在某方面有障碍,他要挑战、治愈自己;二是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正是如此,他们才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功,森田正马的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治疗强迫症最为有效;催眠快速处理心理问题的翘楚,就是心理催眠学之父,短期心理治疗、策略派心理治疗的创始人艾瑞克森,自助者助人。
我很佩服艾瑞克森的意志力,他17岁时患上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全身瘫痪,终身经受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折磨,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将跛腿成为治疗的一环,独自划独木舟航行1200英里,航行沿途,打工、交友、学习,一一交替,身体得到了500%的改善。人们说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正是他的顽强斗志,悉心学习,超强的感悟,成就自己的梦想,在病痛中成长,快乐地欣赏和享受生命,他用自身的经验发声,为病人带去无限的鼓励,他独特的.治疗方式,曾在美国精神医学界与心理学界引起很多的讨论,而他杰出的治疗成效则来自对人本性成长的坚定信念,来自对人类潜意识的深度了解和对个案敏锐的直觉洞察力。所以他的治疗是不可复制的,是根据个案当时的状况随时调整的。
这本书主要是由艾瑞克森的子女以及同事、朋友所著关于对艾瑞克森及其治疗的认识的书,该书与其他关于他的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另一个侧面,从父亲、朋友、老师、治疗师的角度,而不是从治疗及技术的角度来探讨艾瑞克森。书中记录了艾瑞克森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包括他之前的独木舟航行的日记以及部分他与家人的通信,同时也收录了一篇由艾瑞克森撰写的短文,使读者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艾瑞克森,了解他的生活、成长,与朋友相处的方方面面,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到他的催眠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的精髓……
【催眠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读后感04-05
寻找读后感09-15
茶馆读后感09-03
《林清玄》 读后感09-04
咏雪读后感09-24
《火印》读后感10-08
《列子》读后感10-27
离骚读后感07-30
《推敲》读后感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