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6-27 10:26: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1

  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红楼梦》,以赋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恋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灵四大名门贾、王、石、薛从鼎盛到衰落的故事。用大观园的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路尽头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它以其曲折晦涩的表现手法、苍凉深沉的情感风格和浓厚崇高的思想背景,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画面、建筑石材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我看来,《红楼梦》最值得学习的是诗。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大家都用白海棠作诗,他们的诗一首比一首好,特别是林黛玉的那句“偷梨核三分白,借梅花魂。”我觉得这个“偷”和“借”用的很好。还有薛宝钗的那句话,‘白天好好打理好容貌,盖好门,手里拿着骨灰盒装满青苔盆。”“惜貌盖天”让人觉得白海棠贤惠端庄。还有《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38回,大家唱的菊花诗也很精彩。其中潇湘之侄《咏菊》“云末写霜,舌香月。“特别漂亮。作者能写诗就够好了,能根据各种角色的各种性格写诗就更好了。他的诗那么美,那么有内涵,真的很神奇!值得学习。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好的词汇和句子,了解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读《红楼梦》有感2

  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被休,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被休的女人很难开始第二段婚姻,也很难找到更好的归宿,所以封建社会的女人,即使婚姻再不幸,宁愿忍气吞声,忍受百般折磨,也不会选择离婚。聪明的女人,如果不能被爱,就争取被尊重,被认可。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就是贾珍和尤氏。

  和邢夫人一样,尤氏也是贾府的“尴尬人”,她没有娘家背景,嫁入豪门做了填房,又没有一男半女,丈夫还是一个骄奢淫逸之徒,他做尽了荒唐事,把宁国府搞得乌烟瘴气。面对这样的丈夫,她知道,硬劝是不会凑效的,也许还会给自己找来不自在,与其这样,还不如恪守妻子本分,尊敬他,远离他,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出轨是婚姻最大的天敌,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一般女子面对丈夫的出轨,都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而对贾珍的贪淫好色,不是能用“一哭二闹三上吊”解决了的,也许这样做只是抱薪救火,越救越旺,殃及自己。贾珍伦理败坏,竟然染指自己的儿媳和妻妹,尤氏非常生气,但她知道,自己娘家没钱没势,如果自己再不争气而是和他们闹,就在宁国府没有立足之地了。于是,她忍气吞声,反正贾蓉不是自己生的,尤二姐尤三姐也不是自己的亲妹妹,劝也是白劝,闹也是白闹,生气也是白生气。与其出力不讨好,还不如恪守本分,负责好管家工作,其他不过问,对于丈夫,更是敬而远之。

  尤氏虽然是填房,但她在宁国府还是受尊重的',享受着正房正室的待遇,她是家里的长房太太,宁国府的大小事务都由她来管理,她也有这个能力。

  虽说尤氏选择了默不作声,但并不是一味地忍让,去迎合贾珍,贾珍毕竟是自己的丈夫,对他的那些不堪,不能无底线的去纵容。

  在儿媳秦可卿去世时,宁国府要发丧,尤氏却旧病复发,卧床不起。在整个《红楼梦》中,这是她仅有的一次患病,不迟不早。贾珍无奈,只得到荣国府请王熙凤协助办理。这也许是尤氏对贾珍荒淫无耻的有力抗争吧。她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挣了一口气,尤氏是聪明的,她的做法很得体,谁也找不出一点破绽。对贾珍也是暗伤,他心里明白,却无理由回击。

  一个聪明的女人,在生活中,对身边所有的人都会很好,这样她才会有好口碑,特别是作为管家太太的尤氏,她的高情商为自己挣来了掌权的资格,即使儿媳和丈夫有染,她对儿媳还是很好,毕竟她身体羸弱,对自己也孝顺。当然更主要的是,尤氏清楚,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夫妻关系很重要外,婆媳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其他人,尤氏也是很好的。在一次给王熙凤过生日时,贾母把“小家子对份子”的任务交给了尤氏,尤氏知道赵姨娘和周姨娘虽然是贾政的妾室,但却是两个不得志的“苦瓠子”,囊中羞涩,也就退了她俩的份子钱,替她们担待了。她这一招,给自己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姨娘和周姨娘打心底里感激她。

  与人斗气,不如自己争气。既然自己的男人靠不住,就要自己挺起腰板来,一个自己强大的人,别人不敢小看你、打压你、欺负你。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握紧钱财。

  一个人的出身只能决定他的前半生,却不能决定他的后半生。能决定自己后半生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尤氏很清楚这一点。在贾珍的父亲贾敬猝死时,贾珍和贾蓉都不在家,只有尤氏独自一人主持丧事,这是尤氏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一个人的才能往往会在大事情上显露出来。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尤氏却把这次丧事办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是她的能力,让贾珍不得不佩服,也就是她自己争气,终于赢得了贾珍的敬重和依赖。

  在“人人都有一颗高贵心,两只势利眼”的贾府,尤氏用她的低调、隐忍、争气,活出了体面的一生。

  生活就是这样,你如果没有好的出身,就去做好自己,别人是不会同情一个弱者的,只有自己去争取,才能被别人尊重。出生只能决定一个人的起点,却决定不了他的终点。

读《红楼梦》有感3

  《枉凝眉》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书写了多少书中人的悲剧?曹雪芹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和荣枯,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无比凄凉忧伤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似乎至于千里烟雾之中,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共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讲“黛玉葬花”,我阅尽《红楼梦》,却唯独对这一章情有独钟,令我魂牵梦绕。这一段将黛玉的自卑、自尊、自怜展现无遗,尤其是那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着这首诗,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她与宝玉相爱,却只留下凄苦。本是两对打不散鸳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可是天不由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人缘不好,却成为她最大的绊脚石。所有人都离她远去,不愿搭理她。由此,命运的天平加速倾斜,倾向了城府颇深的薛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使宝玉与黛玉二人错失挚爱。黛玉含泪而终,含恨而去,而宝玉也变得疯疯傻傻,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

  黛玉的惨剧,正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舆论导致的,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伤怀的人物,也许是想告诉我们:“还有更多的古代女子和黛玉一样饱受折磨,在苦难中挣扎。”曹雪芹是否也将自己的痛苦寄托在“黛玉”的身上呢?这只是猜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红楼梦》有感4

  儿时,未曾细心研读《红楼梦》,只从粗略的翻动中认识了那些天地毓秀的女孩子们。当时甚是喜欢大方得体,温柔美丽的宝姐姐。随着翻看次数的增多,我又逐渐理解了多愁善感的病美人林妹妹。今年暑假,我又捧起了《红楼梦》,宝钗和黛玉在我心中还是真的分不出孰劣孰优。

  晶莹雪

  薛宝钗,这个面如银盘,肤若凝脂的大家闺秀,以优雅的姿态,温和合理的'行为方式赢得了包括黛玉在内的所有人的好感。就连从不爱夸人的赵姨娘也赞不绝口。

  宝钗严格遵循着封建女子的三从四德。被夏金桂挑衅时,她为了家庭的颜面忍气吞声,甚至还劝慰母亲。宝钗的办事能力也让人不敢不能小瞧。虽然宝钗一直谦虚地掩盖着自己的光芒,但是那偶尔漏出的一丝亮光却还是那么耀眼。那次,帮着探春管理荣国府,全府上下,严肃工整,井井有条。无论丫环,还是太太们,都很喜欢她。薛宝钗,大概达到了一个女子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了吧。

  但是,宝姐姐,这样的你一定很累吧。有那么多的规矩来束缚着你,偶尔让自己休息一下吧,好吗?

  寂寞林

  林黛玉,美丽到连装饰都是亵渎的女子,那股清高的气质让人赞叹,潇湘馆的柱子上早已洒下你的泪滴吧。若柳扶风的身子让人心疼。

  我只感觉到你的孤独,没有人懂你的泪滴为什么留下。你的敏感、多疑,我想都源于你的内心的自尊吧。“寄人篱下”的冷清、害怕让你变成了一只刺猬,动不动就拼命防备,用刺去狠狠地扎你的“敌人”,大部分人甚至连老祖宗都说你不如宝姐姐,我想你是孤独的。

  我想象着你着一袭白衣立于竹间,威风吹过,竹林萧萧,衣袜飘飘,你像一朵开在绿叶中的美丽纯洁的白花,美得不可方物,你的确是一位天仙,美到令人心疼。

  林妹妹,下次见到你时,请用自信的微笑面对灿烂的太阳,好吗?

读《红楼梦》有感5

  前段时间,妈妈买了一本书给我看,叫做《红楼梦》。刚拿到书时,我还有点发愁,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等我静下心来慢慢看时,我渐渐地被书中的人物所吸引,随着他们一起悲,一起喜。

  翻开《红楼梦》,大观园的一个个人物熙熙攘攘出现在我的面前: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端庄大方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是那么深入人心,令人回味。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看到关于林黛玉的情节,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的怜爱。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草木枯老,都会让她默然泪下。这个敏感细腻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只为“还泪”吧。

  而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的官场;他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愿意为封建礼数所束缚。宝玉与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他懂得这些女孩的内心,能看到她们水一样清澈的心灵。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创作,那荡气回肠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像我一样沉湎于其中,不忍释手。

读《红楼梦》有感6

  曹雪芹在《石头记》中对柯青的家世和出身风光的描写,只用了简短晦涩的文字:她是卫所生的更夫秦邦业抚养的弃婴。她的小名是,台湾人都很漂亮,她的元素和贾家有些纠葛,配得上和贾蓉结婚。这与贾氏家族极其看重血缘和权势,娶媳妇的标准极不相容。况且宁国府的贾蓉已经传了三代,婚姻还能当儿戏吗?

  只凭美貌,宁国府绝对不可能成为无足轻重的重要人物,“描写如黛玉如宝钗,却无黛玉之疾,可与婉约的宝钗相提并论”。但是,她“能够尊重世界上的老一辈,接近世界上的下等人,充满圆润和完美,赢得了贾等人的青睐”。

  第十三回,死封龙禁尉侍郎王熙凤,写了在京师出殡的特写。通过巨大的场面和一丝不苟的细节,浓妆被轻轻涂抹,她使用的棺材,“这原本是钟毅王子用来翻剧的”,体现了她不同寻常的身份。这样的富贵不是贾蓉的老婆能承受的。

  看看他的闺房。“当天武则天的镜室里有一面宝镜,上面有一个金盘,上面有飞燕站着跳舞。盘子里装满了安禄山扔过来的木瓜,伤了太多牛奶。上面是寿长公主与张殿下的卧榻,上吊的是同昌公主所作的帐。”曹翁用夸张的描述展现了柯青的显贵和奢华,各种这样的描述可以肯定她不仅仅是把孩子遗弃在保健屋。

  《红楼梦》年,史湘云有诗说“日月照天地”。老师刘认为这句话恰逢当时的.政局,而笔下人物的原型很可能是被抛弃的康熙朝太子之女,“太子翻剧年”。

  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么优雅、纤细、浪漫的陌生女孩?很多人排斥秦可卿,最看不起的是她和公公的黑幕攀灰。还有人曲解了红楼,红楼为秦可卿红杏出墙提供了很多理由。他们认为没有成立基金会的理由。像秦可卿这样一个陌生的女孩,在婀娜多姿的外形下,一定藏着一颗忧伤漂泊的心,那是那么的迷人和爱抚。在她多愁善感的表面下,隐藏着这种无奈的徘徊,更令人心碎。被华丽包裹的感情伤害比黑暗伤害更感人。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曹雪芹用尽毕生才完成这篇巨著。书中以贾、王、史、薛四个封建家族的兴衰为主线,主要描绘了林黛玉主、贾宝玉的爱情之悲和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之悲。我掩卷而思,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从小与宝玉一起长大,后来家破人亡。无奈寄人篱下,又体弱多病,因而常以泪洗面。贾宝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出生时又带了一块玉,因此从小娇养着长大,与黛玉两小无猜,黛玉也对宝玉有情,只是王夫人和凤姐从中作梗,使了偷梁换柱之计,宝钗嫁了宝玉,黛玉就在宝玉成亲的那时魂归离恨天。宝玉实现了他曾与黛玉许下的誓言,出家做了和尚,宝钗守了一辈子寡。

  《红楼梦》的悲是多方面的'。封建大家族衰落的悲,黛玉离世的悲,宝玉出家的悲,宝钗守寡的悲,乃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人生的悲,都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摇摇欲坠的封建制度的痛处。

  《红楼梦》的悲更在于无论从谁的角度看,都是一场悲剧。贾、王、史、薛四个大家族全都败落了;凤姐弄了一辈子权,最后反而死于此;元春纵然做了贵妃,也在宫中困了一生;迎春误嫁中山狼;探春被迫远嫁;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

  林黛玉从前是个多娇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每次与宝玉拌嘴,与姐妹打闹,恰是她真性情的体现。可她虑得太多,把什么都放在心上,又是个悲观人物,不管是黛玉葬花,还是平日作诗,基调总是悲的,也就暗示了红颜薄命。可怜黛玉去时,身边只有几个服侍的小丫头和李纨一人。黛玉的去世也揭示了封建时期父母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毒害之深,读来又想起她曾与宝玉的快乐时光,泪早已止不住地落了。其实,与其说是王夫人、王熙凤、贾母等人作主娶了宝钗害了黛玉,不如说是那个年代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死了黛玉。

  其实,《红楼梦》又何尝不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呢?曹雪芹生于清朝的一个世族大家,锦衣玉食地长大,后来忽逢变故,家道中落,曹雪芹一下从云端跌入了泥滩,造成这一切的不也是那个年代害人不浅的封建制度吗?于是他有感而发,将自己置身于贾宝玉的视角,呕心沥血,用一幕幕虚构的故事,揭露了现实社会的根源所在,令人深思。

  同时这本书也歌颂了黛玉和宝玉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在那样的年代,两人之间青梅竹马、纯真无邪的爱情必然是难能可贵的,只可惜两人终究是不能走到最后,成了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

  黛玉死了,宝玉出家了,宝钗守寡,凤姐宾天,元春薨了,惜春做了尼姑……于是《红楼梦》就以这样的悲剧结束了,曹雪芹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封建社会的变迁史。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奇书,“悲”字贯穿全书首尾,令人潸然泪下。

读《红楼梦》有感8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 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

  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著作,又是一部柬书。前面说的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

  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尽管《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是它所反应的却是清朝末年那一幅幅腐败的景象。虽然他是描述的是贾宝玉一家由胜到衰的画面,但是更多的却是讽刺当时清朝统治者级官员的昏庸无能。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红楼梦》有感10

  多年前读过红楼,可惜那时少年心性,此书又博大精深。我没耐心读完,更不解悟其中的含意。书里细致而繁琐的描写不逊色京剧里的老生开始唱“啊”字,一个字唱几分钟,直让你瞌睡。尽管都是国粹,但吃不起消化不了。完全没有琼瑶阿姨一串一串的水晶梦来的直接又快活。如今渐老,琼瑶书籍亦如嚼过吐了的泡泡糖,再不想看一眼。重拾红楼这块“石头”硬啃,竟然别有一翻味道 ,越嚼越香,越看爱看,早晚不舍。

  首先我认识到这本书不只简单地写些你情我爱。它涉及到 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那时候又没有电脑,这个曹雪芹他是怎么把如此巨大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实实地让人震撼他的毅力。而整部书又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还说后人专门有研究红学的,真是不为过啊,不为过。

  尤其是小说语言艺术魅力的成功驾权,不愧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仅仅三言两语就把个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例如刘姥姥一进贾府见王熙凤,那“凤姐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周瑞家的和刘姥姥站了一会子凤姐不问不敢打招呼,足见凤姐平时在贾府的威严和厉害。凤姐见刘姥姥“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这时的刘姥姥已经在地下拜了几拜,刘姥姥够机灵的,迅速能看准形式找对在家做主的人。最好笑的是,刘姥姥还没有开口求接济,这凤姐先哭半天穷,可见凤姐心计多手腕灵活。一来一去笔墨不多,人物性格尽显突出,让读者感到人物可见可摸。

  红楼内涵精深,但作者都是写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也是从这种生活中发掘人生的痛苦与欢乐。

  万物人为灵长,有情有爱才不枉为人,而爱情更是让人愿生死相随的强烈感受。宝玉生在百花中独爱一枝,那枝已逝何来相恋。“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究竟是物是人非梦一场,万境归空。

读《红楼梦》有感11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他与她到底是没来由的缘分。

  这年黛玉正值芳华,带着谨慎与懵懂,入了贾府。那天阳光朦朦胧胧,她着一袭长衫,与姊妹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她生了双暗含秋波的眸子,莲步轻移,朱唇轻启,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轻软如同花影,若在万紫千红中,也定能一眼就认出她。

  初相见,宝玉眸子里映着如脉脉春风的柔情千种,见黛玉第一眼便喜得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像风过处的暗香朦胧,她也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他们两人都陷在这惊鸿一瞥里了。也应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宝玉道出的那‘颦颦’二字,似痒痒的甜蜜涌进她的心窝。这缘,似白月光,照耀了二人的心房。

  黛玉眉间总染着红尘的些许愁思,是宝玉的爱成了她冷清世界里唯一的温暖,亦成了她的生命之火。浅浅轻语,耳鬓厮磨,深深思绪,魂牵梦萦,这些都如同从云女的颈上滑落的漫天温润的雨,凝结在黛玉心尖。她恋着他,像酒,浓且纯。他们二人,心心相惜,都有着一颗灵性执着仿佛随手便可摘下黎明流韵的心。你不言,我不语,只相视一笑,便可知对方心意,这情,凝聚成一缕如玉的梦,也本该这般续下去的……

  可黛玉多愁善感惯了。那日,她错疑宝玉,不顾夜里湿寒,独自一人于花荫下,低声呜咽。望着满地的狼藉,可想而知的那每一片花瓣上,写满的是她眸中的哀凉与痴想。泪又是一阵暗涌,抬手试去,试不掉的唯有那阻不断的'愁绪。旦日,时光微凉,昔日那一幕幕的温情被春水浸泡。带着刺骨的冷,她来到山间,步履轻盈,生怕扰着满地的落红。纤弱的身子映照在烈阳下,越发地清瘦单薄更是像极了那在溪边浣纱的西子。微风轻抚,早已带走铅华,清绝明净。惹得人心房掠起旖旎,却不曾柔和。更抚不平微皱的眉,消不了满腔的苦。那白月光,到底是浸满黛玉的忧伤。在每一个夜里,深深凝望。

  满腔的话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亦不知向谁倾诉,惟将两行痴泪挂满。在万般绝望的一刻,用素手举起那无情的花锄,泥土飞扬间,那挥洒满地哀愁的落花,最终却收去一片苦痛。淹没了她处处的哀叹,葬了她的情思,引得宝玉悲痛倒在山坡,那怀中的落花洒满一地,无人再去怜惜。

  一个春日,花飘零,人飘零,爱亦飘零,飞花万盏,像极了她的一生,荣华而短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琉影清浅,暗香浮动,再提笔,道出娓娓愁苦,待红尘终了,仍是负了尘缘,负了卿……

读《红楼梦》有感12

  这个寒假我读了少儿版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曹雪芹。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有人世故圆滑,有人清高敏感,有人能干泼辣,有人纯真善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她和我以前看过的《西游记》《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都不一样,她会吟诗作对,又多愁善感。她想的事情是别人想不到的,她做的事情也是别人很少去做的。比如“葬花”这件事,一般人都认为花瓣掉在地上是很普通的事情,扫到一起,扔进垃圾堆里就是了。可是黛玉觉得花瓣是美丽的`,纯洁无瑕的,应该“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黛玉小心翼翼地把花瓣收集起来,装进绢袋,埋入花冢之中。还写了一首《葬花吟》,表达自己的心情。

  曹雪芹作了一首诗来形容《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懂《红楼梦》,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小说,喜欢小说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我长大了,认识的字更多了,我会读原著《红楼梦》,慢慢地理解其中的味道。

读《红楼梦》有感13

  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凄婉的感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经过长时间的吸取天地间的精华已经通灵,一日打远处来了一道一僧谈起世俗中事便引起了通灵宝玉的兴趣,他求二位高人能带他也去经历经历世俗之事,在他百般求说之下这僧将他变为一块宝玉带入世俗中去……这才有了红楼梦的故事。

  本书一二回分讲述了甄士隐如何丢失爱女又如何家道中落最后和一道一僧同行远去的故事,及贾雨村被革职后遇到故人冷子兴讲述宁、荣二府的故事。贾雨村在第二回时帮薛蟠打糊涂官司处处袒护薛蟠,只因当时贾家势力强大他不敢招惹便处处袒护薛蟠,在之后贾家落破时落井下石……给读者描述了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形象。

读《红楼梦》有感14

  《红楼梦》是我闲暇之余喜爱看的书之一。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林黛玉初进贾府。

  《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作者曹雪芹,清代人。《红楼梦》是以曹雪芹小时候的经历作为故事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凄惨的.爱情故事作为故事主线,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而这篇文章中讲述的是林黛玉的母亲病逝,父亲年过半甲,从而到贾府生活。

  生活在贾府中,林黛玉非常小心谨慎,因为这里不是她的家,也怕别人因为她的出身而瞧不起她。她不知为何总是很悲观,多愁善感,脸上挂着的总是哭脸。贾宝玉性格固执,像个公子哥,但他怜香惜玉,对每个丫鬟都很好,因为他觉得男贵女贱不公平,想突破界限,达到男女平等。

  看完我陷入了沉思,贾母也是一位女性,为何看不起女性?女性又凭什么被看低?男性地位为何就这么高?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生活中,这种现象已经不常见了,但一些偏僻的地区,如印度,还是男贵女贱,一夫多妻,甚至家暴也很普遍,女人们只能忍气吞声,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抱有希望了,她们已经对世界失望透顶。就是这样的传统封建思维,不知害死了多少人

  男女为何要分级?分级就能抬高抬高男性自己的身价吗?那我们女性有错吗?幸好现在这种观念已经慢慢淡化了,否则可能现在女性已经成为“稀有动物”了。

读《红楼梦》有感15

  袭人,是个极古怪的名字,宝玉的父亲贾政听了,都在骂着“这是甚么混帐名字”。可是,加上那个姓氏,这个名字顿时美起来。带着淡淡幽幽的香气,带着有些慵懒午梦扶头的醺然,带着那女子珠玉般明净低婉的红颜。

  花袭人。

  当新《红楼》开播时,旧《红楼》我是已看过去有了几年。我本更喜欢旧红楼里那些眉目款款明眸皓齿的少男少女,可是看到新红楼里面那一个袭人,看到那一个莲步轻移罗袜生尘的背影,我忽然觉得:那可不正是袭人嘛。低着眉,顺着眼,抿一点胭脂,盈盈就走过来。没那么多寂寞,没那么多锐气,更没那么多傲骨。她在怡红院里,做着宝玉的丫头,就如此简单。可她又如此圆滑达练,人情世故竟是都看透,眉间就多了温和的淡然。

  再翻开一梦红楼,寻找那个名字浸香的人儿。宝玉在榻上午睡,她在一旁慢慢给他绣肚兜儿,看丝线渐短,光阴渐老,一生的爱恋竟都给了那个睡着的任性的`少年。她眼里心里,就只有一个宝玉了,哪里容得下别人。

  当一曲红楼唱罢,梦啼妆泪的子夜,她是否还会想起那个为她取下名字的少年?那个时候,窗外是陌上花开,青春唱着不成曲的调子打马走过。她默念:“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泪就湿了鬓角。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书心得10-17

红楼梦读书心得10-14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10-17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08-25

《红楼梦》读后感06-02

红楼梦读后感05-14

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11-28

红楼梦每章读书心得04-24

红楼梦读书心得【精】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