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合集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这学期,我有幸读到了民国才女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每一章都讲了不同的故事。第一章讲了东北小镇呼兰河美丽的自然风光;第二章讲了呼兰和小镇无不蒙昧的习俗;第三章讲了“我”的童年核慈祥的祖父;第四章写了“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写了小团圆媳妇由生到死的过程;第六章写了有二伯的生活与性情古怪;第七章写了疯歪嘴子的生活与人们的传统意识。其中,我最喜欢作者萧红笔下的小团圆媳妇,作者将小团圆媳妇之死描写的淋漓尽致,仿佛将我带回来了70年前。小团圆媳妇这个长得十五六岁大的十二岁乡村姑娘是非常健康。快乐。开朗的。就是这个开朗。机灵。纯朴的乡村女孩,却被身边的恶风旧习核周遭的愚昧之人慢慢折磨而死。这个由生到死的过程可以说是残忍且荒诞的。由拧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打,由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到跳大神,在相亲们给出的偏方中,由扎一个谷草人到南大坑去烧了,到扎彩人。烧替身,由画花脸到吃全毛的鸡,由吃用瓦片焙成的黄连猪肉到吃李永草药铺子里半疯的厨子给随口说的药方,从被大神建议出马到让道人抽帖儿。就在这一连串的折磨下,小团圆媳妇终于死在了半夜。
当一个人的生命不由她做主的.时候,并让人随意践踏残害的时候,那么人世间还有良知吗?在那个年代理,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呼兰河传》就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夺目明珠。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你知道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吗?如果你读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正是这本书的作者。她出生于黑龙江省,1933年发布第一部作品《弃儿》,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名为呼兰河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嘲笑、冷酷、无情、迷信、虚假的人。
最大的悲剧就要数小团圆媳妇,年仅12岁的她被卖到了胡家当童养媳,单单因为她不害羞,婆婆就要来给她下马威,用嘴骂,用手掐,用鞭子抽接着团圆媳妇就被婆婆给虐待病了,更糟糕的是,婆婆为了治好病,听了那些愚昧的人话,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澡,洗澡水更是烫的让人无法想象,围观的人到处都是,可是就没人一个人上前阻拦,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凶手是那些迷信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害死了团圆媳妇,每个人都是要她命的刽子手。不过现在的社会基本不会有这种行为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来获得幸福。
到了第七章,主角是一个穷苦的男人,叫冯歪嘴子。他有一个媳妇,两个儿子。因为生二儿子,他的媳妇死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结局如何。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可能结局十分悲惨,可能结局十分美好,也有可能结局平淡无奇。总之只要想象,他的故事就有一百个,一千个,无限个可能。
《呼兰河传》这本书没有华丽的点缀,没有美丽的装饰,它靠着与众不同的平凡,深入读者的心坎。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本书是一本童趣的书,主人公小女孩在呼兰河这个城市生活,和他的祖父一起生活。呼兰河是一个小城市。I在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这个城市的有趣事和小女孩跟祖父一起生活的故事。
呼兰河有一个十字街,是这个城市最有名的也是最热闹的。十字路口分为四条道:东西南北这四条道。除了有名的'小道之外还有比这个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大坑!每当一出事那人挤得呀,真能用“满”这个字来形容。这个坑在道路上真是要了命了,人扶着墙才能过去,不然就泡个泥巴澡!人都要扶着墙才能过去,那马车可就遭殃了,每年都有马车在这里翻车。更好笑的是鸡、鸭和猪也来这里泡澡!要是白天还有得救,要是晚上没人的时候,那就请安息吧。祖父每次都抓这些鸡鸭猪来给下女孩吃,这就好比一个集市!
祖父有一个大花园,里面什么都种,小女孩在这个花园里自由自在,玩累了就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倒地一睡!可舒服了。祖父后院里种了祖母爱吃的野菜,可是不幸的是菜还没有熟,祖母就病死了。从此家里就更寂静了,后来家里来了好多人来祭奠,小女孩是最高兴的,因为来了好多个小朋友,她可以跟小朋友们一起爬树翻墙!可是没玩几天他就有一个人了,她太寂寞了。
每天早晨,祖父都教孙女诗歌,“春眠不觉晓……”小女孩听完以后就大声的叫了出来,祖父叫她别太大声,因为诗歌是念出来的,不是吼出来的。小女孩嚷嚷着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念完一首后,她就又让祖父念一首,就这样,哎~哎~就念到了冬天了……
家里来了一位小女孩的叔叔,他的脾气古怪。每次吃东西,你要是不给他拿,他就会骂你:“王八羔子,你个兔崽子!'你要是拿个他,他就会说:“叔叔不爱吃这个,拿下去!”哎,他们家多倒霉呀!
这本书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这几个就是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后来小女孩离开了这个城市,来到了香港。就再也没回来过。
祖父不在了。
院子的花草都枯萎了吧,大街上还是这么热闹吗,谁知道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6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她出生在这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讲述了她自己童年的故事和家乡的人物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寒冷的冬季,小狗被冻得夜夜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教爪被火烧着一样;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这便是萧红眼里的呼兰河,她的家乡,一片白色的世界,一个寒冷的世界。
这里,偏远,热闹,冷漠。在“大泥坑”常常淹死孩子时,人们聚着看热闹,袖手旁观。邻居拉磨的“冯歪嘴子”取了王大姐,短暂的幸福之后,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因为他是私自决定嫁娶,这在当时,是极其不孝的。
( 在这个极冷的白色世界,还有更冰冷的'。——承上启下)我记忆最深的是隔壁胡家的故事。小一团一圆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被当作童养媳卖给了胡家。胡家对小一团一圆很不好,经常无端打骂她,但在外人眼中这不过是让小一团一圆听话,十分正常。最后越打越凶,小一团一圆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除了呼兰河的寒冷,更让我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现状,当时人们的冷漠),我更觉得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该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呀!女孩子也可以 念书,也可以做得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好。记得有一次,我看见一个新闻,一个大厦招聘员工,要求在三分钟内复原一样东西,只有一位女生想出了跑出去重新买的办 法,获得了这份工作,人人都是平等的。
《呼兰河传》这本书带给我许多感悟,我很佩服萧红能写下这个让人身临其境的故事,我喜欢这本书,让我更珍惜我现在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录,记叙的都是她在故乡呼兰经历的往事。整本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人——萧红的祖父和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
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她有一个像乐园一样的后花园和疼爱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她无所顾忌地干着她想干的事情:追蜻蜓、采黄瓜、捉蚂蚱……而这样的自由是从哪儿来的呢?是来自她祖父的爱,她在后园里搞破坏,祖父从不责骂她。在祖父的`院子里,她是自由快活、无忧无虑的。我想,如果没有了祖父的关怀,肯定就不会有萧红的美好童年。
书中,唯一让我感到一丝温暖的人就是外祖父,因为有他暖融融的爱才塑造了萧红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而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则是个悲剧了。
老胡家用钱订下了小团圆媳妇后,就接了回来。萧红在她打水的时候遇见了团圆媳妇,她觉得小团圆媳妇“黑乎乎、笑呵呵,怪好的”。可是别人却说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公婆打骂她、虐待她,终于让她生了一场大病。那个“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走了。她是被谁害死的?她是被过去封建社会的旧观念害死的,它就像一个吃人的魔兽,残害着无辜的人的生命。如果现在还有很多人信服那种旧观念,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看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乡镇的一座小城生活的单调、刻板,体会到了小城里的人们的传统、愚笨、迷信。书中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在苦难、愚昧以及麻木中的挣扎,反映出了中国北方人民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看着他们的生活,我不禁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呼兰河中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的生活不知快乐了多少倍。再看看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没有不平等,没有战争……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越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这就是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暑假里,我把它全读完了。
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8岁时母亲生病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个后妈。后妈对她一般,虽然不打她,但是会骂她,拍桌子摔椅子地骂。她的祖母更残忍,她不听话时,就用针扎他的手指头。在这个家中,唯独祖父最疼她、最爱她了。当她被扎后,祖父就会轻轻地摸着她的小手说:没关系,长大了就好。看,萧红8岁时母亲就离开了她,她感受不到母爱,她只能收到祖父的殴打,后妈的辱骂。这难道不是她那一串凄婉的童谣吗?
祖父到菜园里去干活,她也去,祖父戴一顶大草帽,她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割草,她也割草,常常把“杂草”当作“韭菜”留着,把“韭菜”当作“杂草”割掉。看见有黄瓜,就摘下来吃,看见有蝴蝶就丢下黄瓜去追蝴蝶。她还把水瓢中的水往天上洒,还喊着:下雨了!下雨了!玩累了,就躺在角落里里睡着了,不用席子,不用枕头。只要草帽往头上一改。萧红是一个多么活泼的孩子啊,她尽情享受着祖父给予她那一幅美丽的风土画。
萧红把自己童年的不幸与快乐写成了一篇篇文章,最后他们就变成了一本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成长的脚印。我发现:大作家们的童年并没有这么美好,他们的痛苦比快乐多得多。他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脑子才取得成功,名垂青史的。而我们这代人却生活在蜜罐子中,因为有了父母的依靠,认为父母会给我们一切,所以自己稀里糊涂地做每一件事,不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但自从看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认真努力地学习,让童年生活中的快乐、忧愁到我们长大之后成为生活中的美好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在这个暑假,我妈妈让我多去书店转转。一次,偶然看到由大作家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我瞬间就爱上了这本书。将它借走了一个月,这不算一本很厚的书,但是里面却讲了许多作者与自己祖父的事情。
萧红是东北人,她来到上海,但是却受尽人们的鄙夷,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遇到了慈祥的鲁迅,这也使萧红开始提笔写作,之后《呼兰河传》就面世了。
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但是呼兰河的人却都是善良的,但仍然没有避免旧社会对他们的残害。
祖父是一个非常的幽默,疼爱“我”的人。有一次,“我”在后园摘了一朵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只有十二岁。如果是现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应该过一段开心的童年生活。但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她却被卖给别人了,做起了童养媳。和现在快乐无忧无虑的我们相比,她是多么的可怜。
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寂寞的。作者经常在后园与祖父玩耍,很自由,很快乐。但是她的父母却对她很冷淡,祖母更是凶。
大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从很多方面去写,但都能看得出作者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绝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不一样,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绝望的。童年一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不让自己后悔。等到长大了,还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
萧红在四十二岁就早早的离开人世,只给我们留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的品味,赏析。
合上书,闭上眼睛,萧红快乐的童年生活似乎完美的展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啊!我多想让时光暂停,让我永远的留在我的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既然这样,我只能好好珍惜我现在拥有的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火烧云》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曾经让我们无比着迷。还有那篇《祖父的园子》,俏皮可爱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厚的祖孙情。他们都出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读这本书时,书中描写的人物的悲惨命运牵动着我,小城里病态的愚昧的'风俗让我愤恨,而这愤恨之后,又是“不得不”的可怜和同情……
小团圆媳妇的惨死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她长得太高、吃得太多而被街坊们说“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小团圆媳妇”,所以婆婆就要严加“管教”,当她被婆婆“管教”成病的时候,不但婆婆愿意花钱为她治病,而且街坊们也热心地给她出主意。但他们所谓的给她治病,其实就是请来各路大神,用各种偏方,最后致她于死地。一个活生生的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就这样被一群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人给活活折腾死了。到底谁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任?是她的家人?众街坊?还是那些大神?或许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以及他们背后的流传几千年的风俗和习惯。我常常在想,谁能救救她,救救她们呢?
当然,书中也不全是消极的,被人当笑话的磨馆冯歪嘴子,他在妻子难产死后,以顽强的毅力抚养孩子长大。
《呼兰河传》与鲁迅的许多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来揭露国民的愚昧、迷信、自私、麻木,呼吁人们反抗、觉醒、变革、进取。联系我最近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我终于明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他们在寻求中国之路时,为什么首先要去启迪心灵、开启民智;也明白了为什么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开启民智的一剂猛药。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这是大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选段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祖父的园子》,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虽然呼兰河的人民愚昧无知,但他们是乐观的、勇敢的,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
看过《呼兰河传》后,我就想到了外婆和外公,和他们家的园子,那一段也是一个不错的时光。就想外公外婆是祖父,我是那萧红一样。
那时的我,才只有六岁。那时爸爸和妈妈要去出差,没有时间管我,所以,只有我和外公外婆在家里。
中午时,阳光明媚。我正在和外公一起看新闻,外婆在洗衣服。外婆衣服洗好,又去摘菜,我本就觉得新闻不好玩,越看越无聊,但得知外婆要去摘菜,我一下子起了兴趣,跑出去和外婆一起摘菜,虽然那时天气很热,我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外婆叫我把青菜给拔下来,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被我搞复杂了。一般都是直接把青菜连根拔起,我却把青菜的那一片片的菜叶一个个给拔出来,把茎留在了那儿。
外婆过来看,笑了起来,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外婆:“一般都吃的是叶子,所以我把叶子拔出来,那管子样的东西一般不吃的吧。”外婆笑道:“傻孩子,虽然茎我们一般不吃,但是不能浪费呀,也要把茎拔出来,吃掉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每当看起《呼兰河传》时,我都会想起我小时候和外婆外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你也来看看《呼兰河传》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近些天,我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曾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呼兰河传》是她客居香港期间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这本书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作者萧红儿时居住的地方——呼兰河小城的布居,风土人情,人们平凡的生活,以及:祖父的园子,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的故事。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冯歪嘴子的故事:冯歪嘴子是磨房的伙计,他本本分分,勤勤恳恳地工作,待人热情。
起初人们都夸他勤劳,但当我无意间发现冯歪嘴子与隔壁王大姑娘私自结合并有了一个孩子之后,人们刚开始对冯歪嘴子的赞扬都成了冷嘲热讽,并纷纷投去了责备的眼光,而冯歪嘴子一家仍然过着简陋却温馨的生活。不幸的是王大姑娘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病死了。人们都认为冯歪嘴子要完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绝望,而是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平静地活在了世上。
文章并没有讲冯歪嘴子的结局,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但这篇故事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冯歪嘴子朴实的品质: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萧红对此精神的赞美,对生活的无限希望,以及对冯歪嘴子一家的'美好祝愿。
在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其实生活待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就要看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有的人遇到一次挫折便倒下,再也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而有的人遇到挫折却乐观向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小学生也不正是如此吗?遇到困难,不放弃,抱有不服输的精神,就定能成功!
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我们不断努力,前方迎接我们的一定是美丽的彩虹!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这天,父亲无意中借来了一本书,说要我看看,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四字,我带着这本书来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地翻开,静静地看了起来。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作者以自己零碎的记忆编织出的《呼兰河传》让人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凉。那些作者童年的音符陆续挂在我们眼前,述说着作者童年的回忆,凄凄凉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很坚强,面对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依旧乐观的活着。有二伯忠实勤恳,最后逃不过时间的流逝逝去。小团圆媳妇很悲怜,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后病好转,静静迎来的却是命归黄泉的悲哀事实。文中还有很多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这本书时,仿佛很悲伤,她写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用童年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记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些为命运的悲苦而失去信心的人,那些人都不够坚强,而相反作者萧红的命运也如此,但她还是如此坚强,在文中用笔述说着童年的回忆。作者很怀念家乡的一切。
作者很平静的等待着自己的未来,几乎已经知道未来发生的事,知道自己生命流逝时的孤独无助。感、感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已经很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一本非功利性、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的书了。
越长大而离文学越发地远,从前孩子式特有的好奇和打量世界的目光都快记不清、学不来了。
想到之前看《苏菲的世界》,虽然只看了寥寥几章,但是确实有一种仿若当头一棒、大梦初醒了的被惊异了的感觉。它说,当我们逐渐长大,学会如何得体讲话,如何成熟思考时,意味着我们早已习惯这个世界,也就意味着不再时刻好奇而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了。用书里的话说, a pity thing 。
当时读完觉得似醍醐灌顶,但又有几分落不着边。现在看完《呼兰河传》,倒是有所感却觉得难过。
书中关于植物的、气象的、细节性的`物品等等的描述,要么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要么让我不知所云。因为我早不用好奇的、细心的眼光观察世界了。我不知道黄瓜如何长在蔓上,蔓又如何延伸,又各有什么形态;我不会想到书里描述的六月的黑天、七月的红天,八月则空荡荡一片;原来下雨了会有烟冒出树顶,冬天大地被冻裂了。
早远离了真正的文学,那些描述、那些美的动人的话都看不见了。能造成美的修辞,我眼里的样子却只能是幼稚的写作方法,狭隘不堪。用那么多的事物搭配上颜色,看到“黄金的太阳,雪白的月亮”都叫我觉得很好,只能让我害怕惊惧。
方言是很有趣味的,也是不能摒弃了的。之前学古代汉语,就庆幸自己是个南方人,现在读完呼兰河,也更觉如此。方言是个多幽默、多亲切,又多么贴切的东西。
最后慨叹一下萧红真的很厉害,过去看到这个名字只想到那些后人给加的名头和风传的情事,真正静下来读她之后,只觉得她是一本真该读的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最近,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完《呼兰河传》,小说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团圆媳妇,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令人触目惊心。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拼命的`干活,却经常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甚至在她生病时,将她在热水里烫了三次,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这样夭折了。
看完这本书我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的挣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贴时的满脸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着那些所谓的驱魔道具在那儿折腾。在那个年代里,团圆媳妇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无知残害了小团圆媳妇,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时的人可能真的很善良,但小说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残忍、麻木、愚昧和无知,是对生命的冷漠。他们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合上小说,我的心绪回到现实,环顾四周,十分庆幸,我们已经远离那个生命被蔑视、被践踏的旧社会。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集中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关怀和尊重生命的价值理性。温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振臂高呼:“当前最重要的是救人!”的声音,至今还回荡在我们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愈发强烈地追求自身社会权利,追求正义,平等与公正,愈来愈懂得尊重生命,努力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7
呼兰河传读后感06-30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1-05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2-23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5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读呼兰河传有感01-04
《呼兰河传》的读书心得03-12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30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31